乐民之乐,忧民之忧PPT
合集下载
《孟子》第四课《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 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 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 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孟子说,“如果大王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 怕就差不多了!现在的音乐与古代的音乐差不 多。”宣王说:“能让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吗?孟 子说:“独自一人欣赏音乐快乐,与和他人一起 欣赏音乐快乐,哪个更快乐?”宣王说:“不如 与他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孟子说:“和少数 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与和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 快乐,哪个更快乐? 宣王说:“不如与多数人 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课文结构分析理解
中心句: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第一层:借回答齐宣王问题,提出 论题
第二层:借景公和晏子的对话,来 讲解君民相乐的道理。
本段总结:孟子借景公和晏子对话 阐明君子应“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的道理。
这三则材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与民同乐
这三则材料写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
对比
请结合文章说一说对比手法的好处? 采用对比手法可使“乐以天下,忧
领悟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学习 其关注民生疾苦的情怀。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第一则
自主学习
生字认读
王语暴以好乐 yù 庶几 shùjī
有诸 zhū
独乐乐 yuèlè
孰乐 lè
臣请为王言乐 Wèi lè
管籥之音 yuè 疾首蹙頞 cù è
羽旄 máo
则王矣 wàng
问题归纳
独乐乐,与人乐乐 名词作动词,欣赏音乐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形容词作名词,少数
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 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 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 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徴 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 好君也。”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精美课件)

”
《诗经》上说:‘开始营建灵台,于是反复地度量。百姓制造,
不到一天就把它筑成了。开始营建时文王说不要着急,可是百
姓十分踊跃,就好像儿子跑了为父亲做事一样。文王在那饲养
禽兽的灵囿中,看到母鹿趴在那里,母鹿长得胖嘟嘟的并且有
光泽,鸟儿则长着洁白而有光泽的羽毛。文王在那灵沼旁边,
满池的鱼儿在欢悦。’文王依靠民力造起了高台深池,但人民
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
收的给予补助。夏朝的谚语说:“我王不出来巡游,我
怎么能得到休息?我王不出来游乐,我怎么能得到救助?
一巡游一游乐,足以作为诸侯的法度。”
18
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 虐民, 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 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 所行也。’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 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徴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 君者,好君也。”
正反对比,以周文王和夏桀的典型例证作 为论据,提出了当政者应“与民同乐” 的思想主张。从而又一次教育了梁惠王。 孟子的基本思想是:仁慈的政治领导人 与民同乐,所以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 残暴专制独裁者穷奢极欲,不顾老百姓 的死活,其结果是自己也得不到真正的 快乐。
14
15
自主学习
放于琅琊 fǎng yá 秋省敛而助不给 xǐng jǐ 睊睊 juàn 慝 tè 徵招 zhǐ sháo
9
10
自主学习
经史勿亟 jí 麀鹿攸伏 yōu yōu 於牣鱼跃 wū rèn
王在灵囿 yòu 麀鹿濯濯 zhuó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阿房宫赋》课件

异:《六国论》是史论,针对历史事件进行评析, 以议论为主,中间有一些形象的描述,也是为议论服务 的。《阿房宫赋》是辞赋,属于文学作品,用了夸张、 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前叙后议,结论提出的方式是 顿悟,并没有一个严密的推导过程。
2.阅读杜牧的咏史诗,体会作者的讽刺艺术。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宫
由描写
对比事例
文
赋
转为议论
议论
总结教训 警示当世
秦王骄奢 宫化焦土 戒奢爱民
体
讽今
物 言
志
总结全文
借古讽今,通过阿房宫的兴建及其 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
1 主题:者的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
统治者发出了警告。
2 写作特色: 1)想象、比喻与夸张相结合,具有很强
的艺术感染力。 2)描写、铺排与议论抒情相结合。 3)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4.用介词“被”表被动。 例如: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 下文来判别。 例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 6.无标志的被动,需要联系文章的上下文来判断。 例如: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
1.作者在第一段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 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提示】作者从阿房宫兴建的时代背景、地理环 境、 建筑规模、宫中的歌舞之盛等角度来描写阿 房宫。
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 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著有《樊川文集》。
2.文体知识
《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 文,体物写志也。”
赋 形式上: (1)辞藻华丽,渲染夸张,多用比喻、排比、对偶等, 骈散结合,句式多变。 (2)讲究声韵美,押韵自由,韵脚灵活多变。 内容上:
2.阅读杜牧的咏史诗,体会作者的讽刺艺术。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宫
由描写
对比事例
文
赋
转为议论
议论
总结教训 警示当世
秦王骄奢 宫化焦土 戒奢爱民
体
讽今
物 言
志
总结全文
借古讽今,通过阿房宫的兴建及其 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
1 主题:者的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
统治者发出了警告。
2 写作特色: 1)想象、比喻与夸张相结合,具有很强
的艺术感染力。 2)描写、铺排与议论抒情相结合。 3)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4.用介词“被”表被动。 例如: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 下文来判别。 例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 6.无标志的被动,需要联系文章的上下文来判断。 例如: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
1.作者在第一段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 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提示】作者从阿房宫兴建的时代背景、地理环 境、 建筑规模、宫中的歌舞之盛等角度来描写阿 房宫。
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 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著有《樊川文集》。
2.文体知识
《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 文,体物写志也。”
赋 形式上: (1)辞藻华丽,渲染夸张,多用比喻、排比、对偶等, 骈散结合,句式多变。 (2)讲究声韵美,押韵自由,韵脚灵活多变。 内容上: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到了真正的舒心的快乐。这些都证实了孟子“与民同 乐”思想的正确性。
其实与民同乐的思想对各级领导人来说都很 重要,比如说,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人,是一心想 中饱私囊,捞它一把,还是想致力于改善广大职 工的福利,走大家共同富裕的道路,这的确是一 块试金石。而实际情况是,往往那些只顾自己, 不惜铤而走险的人,虽然也可能在短时间内满足 自己的欲望,真的捞上了一把。但是,欲壑难填, 其最终结果多半是以身试法,并不能获得真正的 快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 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 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能田猎也?’ 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假如大王在这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 箫奏笛的音声,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 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假如 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 王车马的声音,见到 旗帜的华丽,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 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围猎呢?’这没有 别的原因,是由于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 倘若 大王与百姓一起娱乐,那么就会受到天下人的拥 戴!”
2、请结合历史和现实谈谈你对“贤者而后 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的理解。
从历史的情况看,夏桀王固然没有好下场,后世的 殷纣王造酒池肉林,秦始皇建阿房宫,隋炀帝修迷 楼,慈禧太后建颐和园等,大兴土木,原本都是为了
享受快乐,但由于贪婪残暴,不顾人民死活,结果是 民怨鼎沸,几乎没有一个有好结局,也没有一个享受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 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 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 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其实与民同乐的思想对各级领导人来说都很 重要,比如说,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人,是一心想 中饱私囊,捞它一把,还是想致力于改善广大职 工的福利,走大家共同富裕的道路,这的确是一 块试金石。而实际情况是,往往那些只顾自己, 不惜铤而走险的人,虽然也可能在短时间内满足 自己的欲望,真的捞上了一把。但是,欲壑难填, 其最终结果多半是以身试法,并不能获得真正的 快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 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 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能田猎也?’ 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假如大王在这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 箫奏笛的音声,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 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假如 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 王车马的声音,见到 旗帜的华丽,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 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围猎呢?’这没有 别的原因,是由于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 倘若 大王与百姓一起娱乐,那么就会受到天下人的拥 戴!”
2、请结合历史和现实谈谈你对“贤者而后 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的理解。
从历史的情况看,夏桀王固然没有好下场,后世的 殷纣王造酒池肉林,秦始皇建阿房宫,隋炀帝修迷 楼,慈禧太后建颐和园等,大兴土木,原本都是为了
享受快乐,但由于贪婪残暴,不顾人民死活,结果是 民怨鼎沸,几乎没有一个有好结局,也没有一个享受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 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 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 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4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课件(共1)

好一个完善的伏击战例!
-16-
-8-
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走进新课
阅读鉴赏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译文:如果王非常喜欢音乐,那么齐国就差不多了! 今天的音乐和古代的音乐是一样的。 点评:今乐、古乐本不可混同,但孟子深知齐宣王不会放弃对今 乐的爱好,所以存异求同,以便进一步劝导齐王在爱好今乐的情况 下实现“与民同乐”。所谓“今之乐由古之乐”,问题不在于爱好今乐 还是爱好古乐,而在于能否与民同赏。若能与民同赏,则古今无异。 如果能够施行仁政,即使齐王爱好今乐也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另一 方面,在齐宣王听到孟子提及“好乐”而“变乎色”时,孟子及时肯定了 好乐有助于治国,以此语来消除齐王的羞惭之心,这样就抓住了对 话进行下去的关键,并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
2.主旨归纳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这一主题贯串了本课三则选文的始终,表现 了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怀。 “庄暴见孟子”一则,采用假设论证,说明君王应与民同乐。“孟子 见梁惠王”一则,援引历史事例,揭示了君主贤明,才能拥有沼泽苑囿 之乐的主旨。“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一则,引用历史故事,阐述了古 之圣君与今之国君的不同做法:古之圣君巡狩,急民之所急;今之国 君巡游,恣意享乐,耗费民力。一个是顺天而行,顺天者自然是昌;一 个是逆天而动,逆天者自然是亡。
走进新课
阅读鉴赏
-3-
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4.解多义 钟鼓之声,管籥之音
乐器
(1)鼓 今王鼓乐于此 演奏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击鼓
(2)疾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 到……去 (3)适 始适还家门 出嫁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适合,合乎
-16-
-8-
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走进新课
阅读鉴赏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译文:如果王非常喜欢音乐,那么齐国就差不多了! 今天的音乐和古代的音乐是一样的。 点评:今乐、古乐本不可混同,但孟子深知齐宣王不会放弃对今 乐的爱好,所以存异求同,以便进一步劝导齐王在爱好今乐的情况 下实现“与民同乐”。所谓“今之乐由古之乐”,问题不在于爱好今乐 还是爱好古乐,而在于能否与民同赏。若能与民同赏,则古今无异。 如果能够施行仁政,即使齐王爱好今乐也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另一 方面,在齐宣王听到孟子提及“好乐”而“变乎色”时,孟子及时肯定了 好乐有助于治国,以此语来消除齐王的羞惭之心,这样就抓住了对 话进行下去的关键,并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
2.主旨归纳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这一主题贯串了本课三则选文的始终,表现 了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怀。 “庄暴见孟子”一则,采用假设论证,说明君王应与民同乐。“孟子 见梁惠王”一则,援引历史事例,揭示了君主贤明,才能拥有沼泽苑囿 之乐的主旨。“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一则,引用历史故事,阐述了古 之圣君与今之国君的不同做法:古之圣君巡狩,急民之所急;今之国 君巡游,恣意享乐,耗费民力。一个是顺天而行,顺天者自然是昌;一 个是逆天而动,逆天者自然是亡。
走进新课
阅读鉴赏
-3-
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4.解多义 钟鼓之声,管籥之音
乐器
(1)鼓 今王鼓乐于此 演奏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击鼓
(2)疾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 到……去 (3)适 始适还家门 出嫁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适合,合乎
先秦诸子选读2.4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孟子见梁惠王。 王立于沼上, 顾 鸿雁麋鹿,曰: 孟子进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曲池边,环视着鸿雁麋鹿说:
“贤
者亦乐此乎?”
沼:曲池。顾:环视。贤者:指有
“有才有德的人也以此为乐吗?”才德的人。乐:以……为乐、喜欢。
孟子对 曰:“贤 者而 后 乐此,不贤 孟子回答说:“只有贤者才能以此为乐,无才无德的人即便有这
此 无 他, 不 与 民 同 乐 也。今王鼓 乐 于此, [文白·对译]
这没有别的原因,就在于大王不跟老百姓一起娱乐啊。如果大王在这
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里奏乐,老百姓听到您的钟鼓箫笛之声,都兴高采烈面露喜色,互相议论说: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他:别 今王 ‘我们大王没有生病吧。不然怎么能够奏乐呢?’ 的。 如果大王
四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01
庄暴见孟子
[基础·巩固]
1.生字认读
王语暴以好乐 yù pù 庶几
shùjī
有诸 zhū
独乐乐 Yuèlè
孰乐 lè
臣请为王言乐 Wèi lè
管籥之音 yuè
羽旄
máo
疾首蹙頞 cù è 则王矣 wàng
[基础·巩固]
2.通假字
今之乐由古之月 可得闻与
由,通“犹”,如同,好像 与,通“欤”,吗。
[基础·巩固]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 ①遵海而南
(遵:沿着。)
• ②秋省敛而助不给给:(省:视察。不足。) • ③为诸侯度( 度:法度,准则。)
• ④民乃作慝 ( 慝:邪恶)。
• ⑤师行而粮食(师:众人)。
• ⑥人不得,则非其上( 非:责怪,非难。)
[基础·巩固]
“贤
者亦乐此乎?”
沼:曲池。顾:环视。贤者:指有
“有才有德的人也以此为乐吗?”才德的人。乐:以……为乐、喜欢。
孟子对 曰:“贤 者而 后 乐此,不贤 孟子回答说:“只有贤者才能以此为乐,无才无德的人即便有这
此 无 他, 不 与 民 同 乐 也。今王鼓 乐 于此, [文白·对译]
这没有别的原因,就在于大王不跟老百姓一起娱乐啊。如果大王在这
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里奏乐,老百姓听到您的钟鼓箫笛之声,都兴高采烈面露喜色,互相议论说: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他:别 今王 ‘我们大王没有生病吧。不然怎么能够奏乐呢?’ 的。 如果大王
四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01
庄暴见孟子
[基础·巩固]
1.生字认读
王语暴以好乐 yù pù 庶几
shùjī
有诸 zhū
独乐乐 Yuèlè
孰乐 lè
臣请为王言乐 Wèi lè
管籥之音 yuè
羽旄
máo
疾首蹙頞 cù è 则王矣 wàng
[基础·巩固]
2.通假字
今之乐由古之月 可得闻与
由,通“犹”,如同,好像 与,通“欤”,吗。
[基础·巩固]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 ①遵海而南
(遵:沿着。)
• ②秋省敛而助不给给:(省:视察。不足。) • ③为诸侯度( 度:法度,准则。)
• ④民乃作慝 ( 慝:邪恶)。
• ⑤师行而粮食(师:众人)。
• ⑥人不得,则非其上( 非:责怪,非难。)
[基础·巩固]
16.1《阿房宫赋》课件69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霍 无
珍宝 数量 倚叠如山
度
处置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第二段写宫内豪华奢靡的生活。
怎么写?手法?
①比喻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倚叠如山”“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②夸张 “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③排比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 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心:心意,意愿。
译文:
奈何:怎么,为什么。 锱铢:旧制锱为一两的四分之一,
铢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比喻
极其微小的数量。
负:承担。 南亩:农田。 磷磷:形容钉头突出。 庾:露天的谷仓。
哎呀!一个人的心思,也是千万人的心 思(人同此心)呀!秦统治者嗜好繁华奢侈, 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为什么搜刮 (百姓的财物)一点都不放过,挥霍起来却 像泥沙一样随便呢?让支承屋梁的柱子,比 农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 布机上的织女还多;(建筑物上)颗颗突出 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
毕:完结。
抱:随着。
一:数→动,统一。
钩心斗dòu角:指形容宫室结构参差错落,构思精巧。钩心,指
兀:形→动,变光秃了。
各种建筑物都有面向中心攒聚;斗角,指屋角互相对峙,好像兵
出:建成。
戈相斗。现多比喻人与人相互之间的明争暗斗,也作勾心斗角。
北、西:名→状,向北、向西。译文:
走:趋向,通达。 溶溶:河水缓流的样子。 腰:名→状,像腰一样。 缦:萦绕。 回:曲折。 檐yán牙高啄zhuó:屋檐像鸟
六国灭亡,四海统一;蜀地的山变得光秃秃了,阿房宫 建造出来了。它从渭南到咸阳覆盖了三百多里地,宫殿高 耸,遮天蔽日。它从骊山北边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 咸阳。渭水、樊川浩浩荡荡的,流进了宫墙。五步一座楼, 十步一个阁;走廊长而曲折,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撅起;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3.用“见”“见„„于„„”表被动
(1)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用介词“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5.动词本身表被动。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好乐何如?
何以能鼓乐也?
何以能田猎也?
王语暴以好乐
今王鼓乐于此 今王田猎于此
不若与人
不若与众
通过对比手法展示了两幅画面:
悲景图:举疾首蹙頞而相告
乐景图:举欣欣然而相告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小结
• 这则故事中,孟子主要想要告诉君主:仁 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全章 以音乐为题,说明不与民同乐就会失去民 心;与民同乐就会得到民心,统治天下。 这「与民同乐」与儒家礼乐治天下的思想 是一致的。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发出“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宣言,让我 们看到了一个胸怀天下的政治家;鲁迅曾在诗中 写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表 达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感情;汶川地 震后的废墟上,温总理苍老、忧心、疲惫的面容 让我们看到一个与老百姓心连心的国家领导人形 象。他们这些人以百姓的忧愁为忧愁,以百姓的 快乐为快乐,那么这种忧乐思想的源头在哪里? 他就在两千多年前的孟子那儿。今天我们学习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这篇课文,来了解孟子 “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孟子是如何一步步达到目的的?试着
分析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论辩技巧
引入话题 →转换话题 →直切正题 →得出结论 投其所好 布下陷阱 由谈乐(yuè )而言乐(lè )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对照说理 形象生动的对照引出与民同乐 水到渠成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8-22 贵州省铜仁市第二中学 32
2013-8-22 贵州省铜仁市第二中学 23
5、孟子描绘了人民个个“疾首蹙頞”“父 子不相见,兄弟妻子 离散”的悲惨图景和 人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体健 康的太平景象这两幅画面,其作用是什么? 避免直接的、枯燥的说教。通过描写来 说理,在议论文中可以借鉴使用。
2013-8-22
贵州省铜仁市第二中学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
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 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 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 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 不与民同乐也。
人,多数人
则王矣 名词作动词,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2013-8-22 贵州省铜仁市第二中学 13
暴见于王 不若与人
他日,见于王 被动句 不若与众 省略句 宾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
贵州省铜仁市第二中学 14
好乐何如? 何以能鼓乐也? 何以能田猎也?
王欲暴以好乐 今王鼓乐于此
见羽旄之美
2013-8-22
2013-8-22 贵州省铜仁市第二中学 8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 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孟子说:“如果王非常喜欢音乐,那么齐国就会很不错了!现在的音 乐跟古代的音乐是一样的。” 齐王说:“这道理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说:“独自娱乐的快乐,和人一起娱乐的快乐,哪一种更快乐 呢?” 齐王说:“不如跟众人一起娱乐。” 孟子说:“跟少数人娱乐的快乐,跟多数人一起娱乐的快乐,哪一种 更快乐呢?” 9 贵州省铜仁市第二中学 2013-8-22 齐王说:“不如跟多数人一起娱乐。”
2013-8-22
贵州省铜仁市第二中学
25
通过对比手法展示了两幅画面:
悲景图:举疾首蹙頞而相告
乐景图:举欣欣然而相告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2013-8-22 贵州省铜仁市第二中学 26
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课前预习导案”。 2、预习第二则:读译,画出疑难点。
2013-8-22
贵州省铜仁市第二中学
30
自主学习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 ‚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环视着 鸿雁麋鹿,说:“有才有德的人也以此为乐吗? ‛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 也。 孟子回答说:“只有有才有德的人能够以此为乐, 无才无德的人即便有这些东西,也不能够快乐的 。
2013-8-22
贵州省铜仁市第二中学
22
4.体会谈话中的两层铺垫的作用。
这两层铺垫就是孟子的两次提问“独乐乐,与 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 乐?”和齐宣王两次回答 “不若与人。”和 “不若与众。” (作用:说这话的前提是齐王忍不住主动地说“可 得闻与?”孟子在此故意不直接阐述自己的道理, 其目的很明确,一是蓄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 重谈话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上趋向自己与民同 乐的观点。)
2013-8-22 贵州省铜仁市第二中学 17
2013-8-22
贵州省铜仁市第二中学
1、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
引入话题 →转换话题 →直切正题 →得出结论
投其所好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请君入瓮
形象生动 水到渠成
由谈乐(yuè )而言乐(lè ) 正反对照引出与众乐乐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假如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了王这里鸣钟击鼓的声音,听到了王这里吹 箫奏笛的声音,都眉开眼笑地互相告诉说:‘我们王或许没病没灾的吧, 要不怎么能热热闹闹地演奏音乐呢?’假如王在这里狩猎,百姓听到王这 里车马的声音,见到王这里军旗仪仗的美丽,都眉开眼笑地互相告诉说: ‘我们王或许没病没灾的吧,要不怎么能打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就 是因为王跟百姓同乐。如果王跟百姓同乐,那么就能成就王业了。”
má o
2013-8-22
贵州省铜仁市第二中学
7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 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 耳。‛
齐国大臣庄暴来见孟子说:“我庄暴被王召见,王告诉我说他喜欢音 乐,我庄暴没有话回答(不知道怎么说才好)。”接着问:“喜欢音乐怎 么样呢?” 孟子说:“如果王非常喜欢音乐,那么齐国就会很不错了!” 过了些时候,孟子进见齐王说:“王曾经把自己喜欢音乐告诉庄暴, 有这件事吗?” 齐王变了脸色,说:“寡人不能喜欢古代圣帝明王的音乐,只不过喜 欢世俗的音乐罢了。”
贵州省铜仁市第二中学 4
2013-8-22
2013-8-22
贵州省铜仁市第二中学
5
自主学习
生字认读
shùjī
王语暴以好乐 yù 庶几 有诸
zhū
独乐乐 Yuèlè 臣请为王言乐 Wè lè i 疾首蹙頞 cù è
ng 则王矣 wà
贵州省铜仁市第二中学 6
孰乐 lè 管籥之音 yuè 羽旄
2013-8-22
2013-8-22 贵州省铜仁市第二中学 20
儒家学者把乐分为两类:
一类是先王之乐(也就是古代圣贤之君的音乐),
一类是世俗之乐。
孔子等儒家学者认为,先王之乐有助于克己复礼、 修身养性或协和社群关系。俗乐的种类异常繁多,其共 同本质则是有悖于儒家追求的政教伦理目的──儒家学 者认为这种音乐能使听者放荡无节,甚至流于淫滥。所 以他们对俗乐的批评不绝于耳,或者一言以蔽之曰 “淫”,或谓之“乱世之音”等等。但是,上层统治者 却往往喜欢俗乐。在孟子和齐宣王这番对话大约一百年 之前,魏文侯就说自己听古乐昏昏欲睡,听俗乐却不知 疲倦。 21 贵州省铜仁市第二中学 2013-8-22
2013-8-22
贵州省铜仁市第二中学
2
“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 红薯。”这是老百姓对官员的最低 要求。为官者,必须有一种对权力 如履薄冰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和责任 感。 温家宝总理说过,“只有把人 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能让你坐台上。”
2013-8-22 贵州省铜仁市第二中学 3
学习目标:
1、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中重要的实 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理清选文的行文思路,学习古今对比的说 理方法。 3.把握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 及其现代意义。
2013-8-22 贵州省铜仁市第二中学 10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 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 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 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何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国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 乐,则王矣!
24
鼓乐、田猎 疾首蹙颚 —— 悲惨图景 鼓乐、田猎 欣欣然有喜色——太平景象
反面
对比
正面 两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对比,揭示是否与民同乐带来的不同 的政治效果。作为君王自然希望百姓们能够欣欣然有喜色,能 够关心自己爱戴自己,那么王应与民同乐。齐王在不知不觉中 理解了孟子的主张,也家一起欣赏才好,那么自然就是与民同 乐!两幅画面的对比更加没法驳斥,难道你喜欢百姓们看见你 就头痛?
孟子说:“请让我给王谈谈娱乐的道理:假使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 到了王这里鸣钟击鼓的声音,听到了王这里吹箫奏笛的声音,都头痛皱眉 头并且互相告诉说:‘我们王喜欢奏乐,为什么使我们到了这种最痛苦的 地步呢?父子不能见面,兄弟妻子东逃西散。’假如王在这里狩猎,百姓 听到王这里车马的声音,见到王这里军旗仪仗的美丽,都头痛皱眉头并且 互相告诉说:‘我们王喜欢打猎,为什么使我们到了这种最痛苦的地步呢? 父子不能见面,兄弟妻子东逃西散。’这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王不跟 百姓同乐(所谓同乐,即王以百姓之乐为乐,百姓以王之乐为乐)。
2013-8-22
贵州省铜仁市第二中学
11
可得闻与
与,通“欤”。
今王田猎于此
田,通“畋”,打猎。
今之乐由古之乐 “由”通“犹”,如同。
直好世俗之乐耳 “直”通“只”,只是。
2013-8-22
贵州省铜仁市第二中学
12
今王鼓乐于此 名词作动词,弹奏、敲出 独乐乐,与人乐乐 名词作动词,欣赏音乐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形容词作名词,少数
2013-8-22 贵州省铜仁市第二中学 16
一词多义
于:
(表示被动)
1、暴见于王 2、今王鼓乐于此 (介词,在 ) 以: 1、王语暴以好乐 (介词,把) 2、暴未有以对也 (介词,用) (介词,凭借) 3、何以能田猎 庶几: 1、则齐国其庶几乎 (副词,差不多) 2、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副词,也许,大概 ) ( 其: 1、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代词,他们的) (语气副词,也许) 2、则齐国其庶几乎
3、“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庶几乎。今之乐犹古 之乐也。”在整个论辩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庶几乎。”不仅迎合了齐王,引起了齐王的 兴趣,改变了谈话的气氛,而且巧妙地把谈话由音乐引入政治领域。然后 再补充一句“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既是承接齐王“先王之乐”“世俗之 乐”之言而来,又改变了原来的概念,进一步转换话题。先王之乐、世俗 之乐和“古之乐”“今之乐”既相同又不同,两者雅俗的区分明显,无论 今乐古乐,都有雅有俗。在偷换概念中,孟子巧妙地转换了话题。“其实, 今乐古乐何可同也?但与民同乐之意,则无古今之异耳。”(朱熹《孟子集 注》)避开容易引起齐王反感的音乐的雅俗问题,借题发挥,巧妙地把音 乐话题转为政治话题,既不丧失自己对音乐的一贯立场,又把谈话引入了 自己想说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