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之记叙顺序及作用(学生版)
复习三记叙文阅读记叙顺序及作用教案0321132

记叙文——记叙的顺序及作用①从家返回的途中,躺在卧铺上,她打开没看完的书,书签静静地夹在那里。
拿下书签刚想夹在书的后面,忽然发现书签上有几行字。
她一愣,随及心底涌起巨大的感动。
回到自己所在城市的那个晚上,她找出收藏了二十年的那些书签,一一摆放在眼前,静静地看,仿佛一道爱的桥梁,从自己的心开始,延伸向那个遥远人儿的心里。
第二题:请说明本文属于哪种记叙顺序?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答:倒叙的顺序。
先把故事的结局(坐火车返回工作单位)提到开头来写;然后按故事的发展顺序来写,即回忆了自己从小学四年级到参加工作后,一路伴随着母亲的书签留言温暖成长的经历。
作用:运用倒叙,避免了事情的平铺直叙,使故事波澜起伏,一波三折,吸引读者2、【2016洛阳一模】《枣香醉人》摘自《五年中考》P121,走进院子,七棵老枣树挥舞着光秃秃的树枝,像久违的老朋友般无声地迎接着我。
这七棵老枣树收藏着我单纯而快乐的童年时光……“奶奶,今年的枣结这么多啊!”八岁扎着两根羊角辫的我,蹲在九岁哥哥的后面,一边和奶奶说笑着,一边用两只小手胡乱地划拉着地下被爷爷打落的枣子。
爷爷笑呵呵地站在木梯上,用力地挥动着手中长长的打枣竿。
一阵疾风暴雨,红通通、圆滚滚的枣子纷纷落下。
我和哥哥大呼小叫着,疯跑着,打赌谁先找到今年最大、最红的枣子。
五岁的小妹最为老实了,两只胖嘟嘟的小手不时地捡起两颗小枣,放进奶奶的大枣筐里,乖巧、懂事的模样,引逗得爷爷和奶奶哈哈大笑。
第二题:文章第10、11段插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答:插叙了“我”童年在老家与爷爷、奶奶、哥哥、妹妹一起打枣的事。
作用:回忆“我”快乐的童年,表现出浓浓的亲情,增添了生活气息。
使文章内容丰富,突出中心,为下文写“爷爷、奶奶”是“我”在老家的根做铺垫。
3、【2015上海宝山二模】《木伢的生日晚会》⑨木伢心里一热。
他们全家在山里苦一年也挣不到3000元。
木伢心里快活极了,怎么拼命干活儿也不觉得累。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记叙文阅读——记叙顺序及作用

记叙顺序及作用记叙的顺序,是指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把已经确定好的材料安排好,按一定的次序去写。
记叙文的写作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几种类型。
但是今天我们只讲前面四种,平叙对于初中生不做要求。
一、顺序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或空间地点转换顺序写。
发生——发展——结尾作用:叙事有头有尾,结构完整;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二、倒叙①(主要形式)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再从事情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写。
②先写眼前的事,再由眼前的事物引出对往事的回忆,结尾又回到眼前的事物。
结局——发生——发展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避免叙事平铺直叙,使文章结构一波三折,增加生动性;强调主要内容,突出中心。
三、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人物或旁人的语言,人物的回忆、思念、想象等心理活动),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发生——发展——其他内容——结局作用:对主要事件的情节或中心做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内容更丰富,结构更完整;丰富人物形象,衬托中心人物,突出中心,深化主题。
四、补叙在顺叙后,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说的人或事作补充交代。
发生——发展——结局——补充叙述作用:对上文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充实人物形象;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结尾画龙点睛,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
注意:补叙和插叙的区别: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后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充的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后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补叙既可在篇中也可在篇末。
补充题型一:第*段和第*段能否调换顺序?答题模板:①(一般情况)不能调换。
②第×段写的是……,第×段写的是……③原文的段落之间有一定的内在关联;与前文存在一一对应关系;符合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某种规律;符合文章内在的行文思路。
记叙文阅读之记叙顺序及作用(学生版)汇编

叙事错落有致,文思脱颖而出—记叙文阅读之记叙顺序及作用【学习目标】1.熟记记叙文六要素。
2.识别不同的记叙顺序。
3.理解不同叙述顺序的作用。
4.掌握记叙文阅读关于记叙顺序及作用的答题思路和方法。
5.能概括记叙的主要内容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透视】1.熟记并掌握记叙文的记叙方式。
2.能够熟练地解答关于记叙顺序及作用的答题方法。
【方法点拨】1.记叙文六要素:、、,、、。
2.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作用:(2)倒叙()作用:(3)插叙()作用:(4)补叙:是在叙述过程中,对前面事件作某些补充叙述。
具体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对叙述中提到的主要事件和人物作补充交代,它对情节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二是在文章最后,对影响事件发展的关键伏笔给以披露,使之真相大白,震动读者,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
注意:插叙和补叙的区别:①②3.概括内容一般答题模式:4.判定叙述方法的一般方法:顺叙:从抓关键词,顺叙一般从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程序的推进进行判定。
倒叙:①开头一般先写结果,或是由眼前事物展开的回忆。
②开始叙述时,一般会有一两个句子来提示。
③追述部分仍然按照时间或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插叙:它一定不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是结尾,一般是对上面两种叙述方式的一个补充说明。
以过渡句为特征,又以过渡句回到之前的叙述方法。
补叙: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例子:冰心《小橘灯》的结尾部分,通过“我的朋友”的话做了两点补叙:一是山下医学院的几个学生“被当作共产党抓走”了,一是小姑娘的父亲“常替那些学生送信”。
明了当时的形势,补叙了小姑娘爸爸王春林的去向和身份,揭示了小姑娘性格形成的家庭基础和社会基础。
这一补叙使小姑娘的形象更加丰满充实,从而使作品的思想意义鲜明、深刻,也兴起文章的波澜,使文章更具吸引力。
)5.知识拓展(1)记叙文不同人称叙述的作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2)解释某个词语的含义:①②③(3)语句在文中的作用:①结构上的作用:②内容上的作用:【例题精讲】(一)不能让母亲知道的往事我是个乡下孩子。
第7讲记叙文阅读3情节作用记叙顺序插叙作用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题复习讲义(学生版)

第七讲记叙文阅读(三)情节作用记叙顺序插叙【学生版】一、情节作用二、记叙顺序及其作用记叙顺序主要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1.顺叙①顺叙的定义: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叙述,使文章条理清楚。
②顺叙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倒叙①倒叙的定义: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同一件事情)。
阅读时应特别注意“倒”“顺”之间的起讫点,认清那些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和段落。
②倒叙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插叙【特殊中间段的段落作用】①插叙的定义:(另外一件事情)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补充、铺垫、照应、说明,使情节有起伏,人物形象更丰富,内容更充实。
阅读时应特别注意交代起讫点的关键语句,或起过渡作用的语句。
②插叙的作用:老柿树陈敏①外爷家的院落前,长着一棵三人合抱粗的老柿树,高十丈余,树身硕大,傲立挺拔,遮住了一片天。
没人知道他的年龄,据我外爷说,他记事起,它就那么高,那么大。
②我的童年在外婆家度过,老柿树是我儿时的伙伴,柿树叶子圆润油亮,层层叠叠,像一把巨大的油纸伞,遮住了半个院子。
我们坐在树荫下编织草帽、剥土豆,躲在树后吓唬暮归的大人小孩。
古树给我们带来无限快乐的同时,也带来过不少的麻烦,于是,我外爷总说它像一个淘气的孩子,让人既爱怜又痛惜。
③单说这爱吧,从夏到秋,柿树便舔欢着每一个行走在树下的人。
仅那些从树上落下来的红艳艳的灰包蛋柿子就解了不少人的饥渴。
④老柿树从不歇枝,年年枝繁叶茂。
秋季柿子成熟时,外爷就慷慨地唤来左邻右舍,让他们随便摘,随便拿。
生活在大树周围的邻家都得了树的恩惠,门前房后挂着一串串红红的柿饼、柿皮、柿轱辘,而我外爷则在最后才收拾残局,将那些碰烂了的没人要的柿子统统压进一口大瓮,开始预备酿制春节的“年酒”。
记叙顺序及作用

记叙文阅读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
)如:《最后一课》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如:《背影》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如:《故乡》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补叙(略)5、如何区别倒叙和插叙?所谓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局或后来发生的某件突出的事情提前到前边来写,然后按顺叙的方法叙述事件。
所谓插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原来的叙述,而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即在一件事情的叙述经过中穿插进另一件事情。
二者的主要区别是:插叙不属于叙述线索,插叙的内容一般只是一个片段,不是情节的主要环节;倒叙则属于主要叙述线索,内容是事件的结构或主干情节中某个最突出、最精彩的部分。
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更多方面地叙述。
记叙文中运用的多种表达方式:1、描写: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1).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借他人之口对对象进行描写)。
(2).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某些细小的举止、行为或细微的事件、细小的景物片断作仔细的描绘](3).人物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4).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议论:揭示记叙文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作用主要有:A、用在文章开头,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
B、用在文章的末尾,一般是为了提高对所叙之事的认识,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C、用在文章的中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总之,记叙文中的议论一般就是记叙文内容的中心,就是揭示具体事物所具有的思想意义的话。
因此在概括中心思想时,要抓住议论句。
3、抒情:是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对其所记的事物、人物带有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的句子。
第14讲 记叙文阅读4——记叙顺序-七年级语文上册(学生版)

第十四讲记叙文阅读(四)记叙顺序、插叙作用【知识梳理】记叙顺序主要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1.顺叙①定义: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叙述,使文章条理清楚。
②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倒叙①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同一件事情)。
阅读时应特别注意“倒”“顺”之间的起讫点,认清那些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和段落。
②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插叙【联系中间段段落作用】①定义:(另外一件事情)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补充、铺垫、照应、说明,使情节有起伏,人物形象更丰富,内容更充实。
阅读时应特别注意交代起讫点的关键语句,或起过渡作用的语句。
②作用献你一束花冯骥才①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
难道献给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②她一直垂着头。
前四天,她从平衡木上打着旋儿跌在垫子上时,就把这美丽而神气的头垂下来。
现在她回国了,走入首都机场的大厅,简直要把脑袋藏进领口里去。
她怕见前来欢迎的人们,怕记者问什么,怕姐姐和姐夫来迎接她,甚至怕见到机场那个热情的女服务员——她的崇拜者,每次出国经过这里时,都跑来帮着她提包儿……有什么脸见人,大败而归!③这次世界性比赛,她完全有把握登上平衡木和高低杠“女王”的宝座,国内外的行家都这么估计,但她的表演把这些希望的灯全都关上了。
④两年前,她第一次出国参加比赛,夹在许多名扬海外的姑娘们中间,不受人注意,心里反而没负担,出人意料地拿了两项冠军。
回国时,就在这机场大厅里.她受到空前热烈的迎接。
许多只手朝她伸来,许多摄影机镜头对准她,一个戴眼镜的记者死死纠缠着问:“你最喜欢什么?”她不知如何作答,抬眼看见一束花,便说:“花!”于是就有几十束花朝她塞来,多得抱不住。
初中语文 中考复习: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之记叙顺序及作用-答案版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之记叙顺序及作用记叙文的叙述顺序及作用叙述顺序:1.倒叙:把先发生的事情放到最后写,后发生的事情放到文章的前面去写。
2.插叙:正在叙述一件事的时候插入另外一件事(当前的事件并没有讲完),另外一件事情讲完之后接着原来的事件继续叙述。
(多采用回忆的形式或者场景切换、时间转换等形式)3.补叙:由于情节发展或者表达主题的需要,将前面已经讲过的事情再用一两句话进行补充说明。
4.顺叙:也称为正叙。
就是按照事情发展或者是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叙述的。
5.平叙(了解即可):指在同一时间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两件或者是两件以上的事情。
(考试一般不会考到)考试考的较多的是倒序和插叙,这是我们需要重点掌握的。
无论哪种叙述方式,都有突出或者是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
叙述顺序的作用:倒序的作用: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突出人物的形象特点。
3.突出文章的主题。
插叙的作用:1.突出文章的主旨。
2.突出人物形象特点。
3.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5.丰富文章的故事情节。
补叙的作用:1.补充交代上文……的原因/结局2.深化文章的主题。
3.引人深思。
例文一:(一)那些色彩,刚好温暖青春那些色彩,刚好温暖青春张莹①六月,花红柳绿。
小城的清晨,异常清爽。
②今天,太阳还没起床,街上却比往日热闹了许多,陆陆续续的人啊、车啊,都奔向一个个写着“高考考点”的地方。
③“哈,都穿上我们的新衣服啦!”一群穿着一模一样红T恤的少年,在轻声地交谈着。
彼此看着T恤上五个可爱的字——明天会更好,他们相互举拳示意“加油”。
④“老师来了……”不知是谁轻声地说了一句,底下红色的一片刹那间安静了下来。
⑤一位拄着拐杖的年轻男子朝他们走来,同样身着一件红色T恤。
⑥孩子们好奇地围过去,老师的T恤后面竟然也有五个字——我们在一起。
“老师……”微弱的,却又是清清楚楚的哽咽,在红色的人群中蔓延开来。
⑦那拄拐杖的男子微笑着,轻轻拍拍紧挨着他的孩子:“没事儿,老师这不是来了吗?放心去吧,老师等着你们!记着哦,我们是风火少年!”⑧“是,我们一起去追风……”孩子们相继笑了,响亮地和老师应和着。
记叙文阅读之记叙顺序及作用

记叙文阅读之记叙顺序及作用
记叙文是一种以叙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为主要特点的文体。
记
叙文阅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遇到的一项任务,通过阅读记叙文可以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以下是记叙文阅读的顺序及其作用:
1.了解背景信息
2.把握主旨大意
在阅读记叙文时,学生应该先尝试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
可以通过阅
读题目、摘要等来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方向,这有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
中更有针对性地获取信息。
3.分析故事结构
4.辨析语言技巧
5.推测人物心理
在记叙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常常是故事的重点之一、学生可以通过
观察人物的言行举止、内心独白等来推测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更好地理
解和揭示故事的内在含义。
6.分析情节转折
情节转折是记叙文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故事的发展和迷人之处。
学生
应该仔细分析和思考情节转折的时机和原因,以及对故事的影响。
这有助
于学生提高阅读的深度和思考的广度。
7.总结归纳
在阅读记叙文之后,学生应该总结归纳所读文章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以及故事发展过程等。
这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读文章的理解和记忆,并能够更好地在写作或讨论中进行表达。
总而言之,记叙文阅读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按照上述顺序进行记叙文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注重思考和理解文章的要点和内涵,学生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叙事错落有致,文思脱颖而出—记叙文阅读之记叙顺序及作用【学习目标】1.熟记记叙文六要素。
2.识别不同的记叙顺序。
3.理解不同叙述顺序的作用。
4.掌握记叙文阅读关于记叙顺序及作用的答题思路和方法。
5.能概括记叙的主要内容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透视】1.熟记并掌握记叙文的记叙方式。
2.能够熟练地解答关于记叙顺序及作用的答题方法。
【方法点拨】1.记叙文六要素:、、,、、。
2.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作用:(2)倒叙()作用:(3)插叙()作用:(4)补叙:是在叙述过程中,对前面事件作某些补充叙述。
具体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对叙述中提到的主要事件和人物作补充交代,它对情节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二是在文章最后,对影响事件发展的关键伏笔给以披露,使之真相大白,震动读者,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
注意:插叙和补叙的区别:3.概括内容一般答题模式:4.判定叙述方法的一般方法:顺叙:从抓关键词,顺叙一般从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程序的推进进行判定。
倒叙:①开头一般先写结果,或是由眼前事物展开的回忆。
②开始叙述时,一般会有一两个句子来提示。
③追述部分仍然按照时间或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插叙:它一定不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是结尾,一般是对上面两种叙述方式的一个补充说明。
以过渡句为特征,又以过渡句回到之前的叙述方法。
补叙: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例子:冰心《小橘灯》的结尾部分,通过“我的朋友”的话做了两点补叙:一是山下医学院的几个学生“被当作共产党抓走”了,一是小姑娘的父亲“常替那些学生送信”。
明了当时的形势,补叙了小姑娘爸爸王春林的去向和身份,揭示了小姑娘性格形成的家庭基础和社会基础。
这一补叙使小姑娘的形象更加丰满充实,从而使作品的思想意义鲜明、深刻,也兴起文章的波澜,使文章更具吸引力。
)5.知识拓展(1)记叙文不同人称叙述的作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2)解释某个词语的含义:①②③(3)语句在文中的作用:①结构上的作用:②内容上的作用:【例题精讲】(一)不能让母亲知道的往事我是个乡下孩子。
母亲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没什么文化。
但没文化的母亲对孩子的爱并不会因为愚昧、不科学的原因比有文化的母亲少一分,只不过有的时候会以“特别”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
高三那年的一个周末,母亲第一次搭别人的车来到县城的一中,给我带来一盒营养液。
母亲说:“听人家说,这东西补脑子,喝了它,准能考上大学。
”我嘟囔着:“那么贵,又借钱了吧?”母亲一笑:“没有!是用手镯换的。
”那只漂亮的银手镯是外祖母传给母亲的,是贫穷的母亲最贵重的东西了。
母亲走后,我打开一小瓶营养液,慢慢地喝下了那浑浊的液体。
没想到我当天晚上便被送进医院。
原来母亲带来的那盒营养液是伪劣产品。
回到学校,我把它全扔了。
当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母亲欣慰道:“那营养液还真不白喝呀,当初你爸还怕人家骗咱呢。
”我使劲地点着头。
1、从第一段看,全文采用怎样的记叙顺序?2、第2---4段记叙的顺序又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标志性的词或句子。
3、能否将第一段移至第四段后?移后整个片段就变成了顺叙,这样移效果好不好,为什么?(二)忽然天好蓝(1)炎炎夏日,她一个人义无反顾地骑着一辆自行车就出发了。
目的地,是西藏。
(2)到了昌都时,她突然看到一个磕长头的女人。
那女人走三步退两步,样子很虔诚。
她觉得很有意思,就一直跟在她的身后。
(3)更有意思的是,那女人的身边竟跟着一条胖乎乎的小狗。
她感到很奇怪:磕长头的人,怎么会带一条狗在身边?有人对她说,那不是狗,是一条狼! 她一听,当即就吓了一跳!原来,这女人本是个牧民,一天晚上狼群袭击她家的羊群时,她们全家打死了一头母狼,没想到母狼带着一个小狼崽。
看着狼崽没有母亲,女人又不忍心杀害它,于是就把它带到家里养了起来。
(4)她听了,真是惊得目瞪口呆:难道这女人就不害怕狼崽长大后对她不利?毕竟狼是肉食者啊,天生就有一种嗜血的本性。
(5)从昌都开始,那女人就一直在往前走。
有时她故意想搭讪,但女人都不理她。
她认为女人肯定对她有所防备,毕竟自己是一个陌生人,而且,还这么奇怪地跟着她。
(6)一天,她们到了一座玛尼石堆边。
那女人终于停了下来,拉开腰上拴着的一个布袋子,拿出一些糌粑开始吃。
她看着女人的吃相,感觉到了她的辛苦。
她仔细地看着,女人似乎并不在意,仍自顾自地吃着,还吃得很香甜。
(7)但一瞬间,她却惊呆了!她看到在那女人因为磕长头而弄得脏兮兮的脖子上,竟然挂着一个东西!那个东西,就是西藏民间价值连城的九眼珠!一般的九眼珠,随随便便就能值几十万,而这个女人脖子上的,一看就知道是珍品中的珍品!(8)她的眼睛都有一点儿直了!她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女人竟把如此值钱的东西直接挂在脖子上?而且还是一个人单独出行。
(9)这天晚上,到了一个小镇。
她看到女人在一家旅店的门前屋檐下躺了下来,准备睡觉。
她看了,觉得有点心疼,就对老板说,给那女人开一个房间,让她进来住。
老板却说没有房间了。
她踌躇了一下,就走了过去,对那女人说,你今天晚上和我住一个房间吧。
那女人却怔怔地看着她,不说话。
它看着妇人的眼睛,突然想,是不是女人对自己有戒心?毕竟她脖子上的九眼珠是那么的值钱啊。
她只好不好意思地独自一人进了房间。
(10)半夜里,却下起了大雨。
她从梦中惊醒,愣愣地看着窗外,……(11)一进房间,她连忙从包里拿出自己的备用衣服,让女人换上。
女人这次还是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接过了她的衣服开始换。
⑿在换衣服的时候,她好像是不经意地就把那枚九眼珠放在了她的身边!她站在那里,只要一伸手,那枚九眼珠就唾手可得!她看着急急换着衣服的女人,想,难道她不提防我了?⒀等女人换好衣服。
她站在一边,对她说,好了,你在床上睡一会儿吧。
没想到女人竟只是睁着大大的眼睛看着她,仿佛对她所说的根本不懂。
她想,是不是刚才她冻得太厉害,神志不清了?于是她又重复了一遍,你睡会儿吧,暖暖身子。
女人却还是怔怔地看着她。
⒁她看着女人,想,她怎么了?突然,她看到女人张开了嘴,发出了一连串“噜噜”的音符。
她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女人根本就不懂汉语!难怪一路上她跟她说话,她都不理她呢。
⒂她马上觉得自己有些神经过敏。
这时,她看到了女人脖子上戴着的那枚价值连城的九眼珠,又看了看房间里那条正在跑来跑去的小狼,心里就为自己曾经想过的有关“动物嗜血”的理论感到有些好笑。
她想,一个连人都不防备的民族,又怎么会对动物防备呢?⒃她忽然感到西藏的天好蓝,虽然现在是在黑夜,但她仍然有这种强烈的感觉。
1.从记叙的顺序看,第(3)段属于,其作用是:【小试牛刀】(一)煤油灯①煤油灯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已经很久远了,许多孩子只有在博物馆、纪念馆才能见到它的身影。
偶尔停电,大家也是用蜡烛替代照明。
在我记忆深处,那如荧的煤油灯,依然跳跃在乡村那漆黑的夜晚,远逝的岁月也都深藏在那橘黄色的背景之中。
②我的家乡就挂在一个山坡上,房子无规则地散落着。
岁月如歌,人间沧桑。
记忆中的小山村,白天有刺眼的阳光,傍晚有燃烧的夕阳,晚上有亮晶的月光,黑夜有跳动的磷火、飞舞的流萤,并不缺光。
那时山村没有电,祖传的照明工具就是煤油灯,印象最深的是那煤油灯的光芒。
油灯那跳动着的微弱的光芒,给遥远而亲切的山村和山民涂抹上昏黄神秘的颜色,也给我的童年升起了一道生命的霞光。
③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煤油灯是乡村必需的生活用品。
家境好一些的用罩子灯,多数家庭用自造的煤油灯。
用一个装过西药的小玻璃瓶或墨水瓶子,倒上煤油,再找个铁瓶盖或铁片,在中间打个小圆孔,然后孔中嵌进一个用铁皮卷成的小筒,再用纸或布或棉花搓成细捻穿过筒中,上端露出少许,下端留上较长的一段泡在煤油里,然后把盖拧紧,油灯就做成了。
待煤油顺着细捻慢慢吸上来,用火柴或火石点着,灯芯就跳出扁长的火苗,还散发出淡淡的煤油味……④煤油灯可以放在许多地方,譬如书桌上、窗台上,也可挂在墙上、门框上。
煤油灯的光线其实很微弱,甚至有些昏暗,由于煤油紧缺且价钱贵,点灯用油非常注意节省。
天黑透了,月亮也不亮了,各家才陆续点起煤油灯。
为了节约,灯芯拔得很小,灯发出如豆的光芒,连灯下的人也模模糊糊。
灯光星星点点,飘闪飘闪。
忙碌奔波了一天的庄稼人,望见家里从门窗里透出来的煤油灯光,疲倦与辛苦荡然无存。
⑤晚饭以后,院子里光线已经暗了,娘才点起煤油灯,我便开始在灯下做作业。
有时我也利用灯光的影子,将五个手指做出喜鹊张嘴、大雁展翅的形状照在土墙上,哈哈乐上一阵子。
母亲总是坐在我身旁,忙活针线活,缝衣裳、纳鞋底,一言不发地陪伴我。
母亲那时眼睛好使,尽管在昏黄的灯光下且离得较远,但母亲总能把鞋底的针线排列的比我书写的文字还要整齐。
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娘一直在忙着缝呀、织呀、纳呀,把辛劳和疲倦织进娘的额头、眼角。
漫长的冬夜,窗外北风呼啸,伴随油灯捻子的噼啪声,娘在用自己的黑发银丝缝制希望,把幸福、喜悦一缕缕纳成对子女的期待。
为了能让我看得清楚,娘常常悄悄把灯芯调大,让那灯光把书桌和屋子照得透亮。
有时候,我正做着作业却进入了梦乡,醒来时却发现柔和昏黄的灯光映着母亲慈祥的面容,识不了几个字的母亲正在灯下翻阅我的作业本。
⑥童年难以忘怀的记忆,都与煤油灯有着直接的联系。
在煤油灯下,我懵懵懂懂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长辈的辛苦,更多的是品尝到了亲情的温暖。
煤油灯,一次次感动着我,一次次驱散我的劳累与寂寞。
1.本文标题的作用一是一是:2.从第①段看,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那么,删去开头画线部分是否更简洁?请说明理由。
3.第⑥段中与第②段画线句相呼应的句子是:4.文中反复说煤油灯的光亮如荧微弱有些昏暗如豆的用意是什么?(二)传递⑴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
⑵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怂恿,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
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
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
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⑶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⑷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⑸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非常感动,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⑹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