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提问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提问的思考

有效的课堂提问,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方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创建新的知识结构,形成学生个体的数学知识体系,让学生的数学知识转化成为数学能力,发展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情感倾向,使其能够快捷地实现个体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一、有效提问的原则

(一)公众性原则

提问时,问题必须是针对班级所有的学生,而不是学生的个体,也就是说,教师的提问是为全体学生服务的,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先提问题,让全体学生都思考以后,再叫学生回答问题。

(二)时间性原则

教师的提问,一是要掌握问的时机。同样的一个问题,是在讲解之前提出,还是讲解之中提出,或者是讲解之后提出,其效果是不同的,所以教师一定要预先计划好何时提出问题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二是要控制好提问的时长,预见学生回答问题需要多少时间。问题过长,就会分散学生对问题的认知,不利于学生正确回答问题。学生的程度不同,回答同样难度的问题所花的时间也不同,所以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有一定的选择。三是控制提问的频率,过多或者过少的提问频率都会影响上课的效率,并不是一节课教师的问题提得多,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效果就越好。

(三)发展性原则

教师设置的问题不能太容易,学生不加思考就可以回答的问题,没必要提出来。有的教师会提:“大家明白了吗”,这样的问题根本没什么实际效果,作为教师,学生是不是明白了问题,掌握了知识,不是学生说明白了就明白了,而是要从学生的听讲的态度,思考时的表情和回答问题、解答问题的正确度等去把握的,所以教师应该避免无效提问。提问也不可太难,超出学生的实际能力的问题,只能伤害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所以教师的提问,应该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的问题。

(四)针对性原则

教师设置的提问,应该符合教学内容的实际,在让哪个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也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问题是不是合适这个学生回答,如果总是让一个学困生回答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困生回答,那么这个学生的学习信心就会完全丧失。

(五)迁移性原则

教师设置的问题,应该符合知识迁移的规律,有利于学生的数学知识的构建与重组。教师的提问要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中间媒介,从而让原有知识结构和新的知识结构之间联系起来,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六)应用性原则

教师的问题应可以为学生具体解题的时候所应用,这样的提问必须对学生的数学思想的形成、分析能力的培养、数学思维的发展和情感的塑造有一定的作用。

二、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提问难度的掌握

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过易是浪费时间,过难则损害学生的学习信心,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应预先计划,这也是“备学生”的一部分。

(二)提问频度的把握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不是平时的交流和对话,而是为了学习新知,解决问题,所以不可能“满堂问”。也就是说,不可能提问的频率非常高,有疑才可提问,提问多不代表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的效果就明显;提问也不是越少越好,学生有疑问,教学过程中知识需要迁移,能力需要培养,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适当提问。

(三)等候回答时间的控制

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要一提出就要求学生立即回答,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在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或者不能回答的时候,可以适当地提示点拔,要让所有的时间都为解决本课的中心任务服务。

(四)开放性问题的渗透

开放性问题具有挑战性,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数学课堂教学提问中引入开放性问题.能使学生思维由低级向高级、由封闭向开放运动,从而加深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三、有效提问的方法

(一)破题法

根据题目的问题取向直接设问。比如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的准确数和近似数,就可以直接破题进行设问。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上准确数和近似数,同学们想一想,准确数的数值是不是和实际相符?你能举出准确数吗?

当学生将准确数的概念回答完整并能举例以后,教师又可以设问:那么你认为什么样的数才是近似数呢?

多叫几个学生回答这一问题,然后教师总结,那么近似数的概念自然就得到了。

(二)寻究法

根据事情的结果对事情的原因、经过进行寻究性设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我们上有理数乘法,可以先给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它们的绝对值相乘。

然后写出四个算式:3x7=_,-3x (-7)=_,-3×7=_,7x (-3)=_。

提问:(1)这四个算式的结果是多少?(2)这四个算式中哪些乘数符号是相同的,得到的结果的符号是什么性质符号?哪些数符号是不同的,得到的结果的符号是什么性质符号?(3)这些算式中,乘数中负数的个数和乘法运算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呢?

这样,又把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加以推广,从而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在乘法运算中,出现奇数个负数相乘的积为负。

(三)评价法

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师不并确表态,而是把学生思维的各种

结果精心编排成富有启发的组合,通过提问的方式对其进行评价,进而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结论。

通过这样的提问,教师并没有直接去评价学生解题的对错,而是引导所有的学生去寻找正确的解法,进而又发现了可以让那位学生的解法正确的修改方法。

(四)发散法

对于同一个问题,教师从多个角度进行设问,通过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考,达到分析、解决问题的目的。

比如:计算:一60×(1/3-1/2)

教师请一位同学板演,一60×(1/3-1/2) =-60x1/3+(-60)×(-1/2)=-20+30 =10。这时,教师又可以提问: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解决这一题目呢?

学生会注意到题目中的括号,就会有括号内的运算先做的想法,从而扩大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考范围。

(五)迁移法

将当前的问题化解成为原有的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把新知从旧知中转移过去,并创建新的知识体系的方法。

知识的迁移常常采用模仿、类比的方法进行,因此教师在遇到有可比性、相似性,数学思想一致或者解题技巧一样的题目等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时,可以通过适当的提问,引导学生将旧知向新知迁移。

四、各种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提问

(一)新课引入怎样提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