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

合集下载

黄土高原的知识点

黄土高原的知识点

黄土高原的知识点黄土高原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是中国最大的黄土储备地,也是我国重要的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保护区。

本文将从地理位置、地质特征、气候特征、土壤特征、植被特征、生物区系、水土保持等方面论述黄土高原的知识点。

一、地理位置黄土高原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横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山西等省区,总面积达64万平方公里,占我国总土地面积的7%。

二、地质特征黄土高原属于典型的黄土地貌,由于位于中国板块东段断裂、隆升和沉积活动的边缘,受三大山系和黄土高原内部地质构造的影响,形成了大量的黄土丘陵、盆地和高原。

三、气候特征黄土高原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夏季雨水充沛,冬季干旱少雪,春、秋季温差大。

气候特征影响了该地区植被分布、土壤结构等。

四、土壤特征黄土高原的土壤主要由黄色的淤泥状黄壤和灰色的粉状灰壤组成,土壤质地松散,易被风蚀、水蚀。

该地区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低,水分含量不足,土地肥力差。

五、植被特征黄土高原植被类型分布多样,由林、草、灌丛、荒漠等不同类型组成。

由于气候、土壤等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地区形成了荒漠化和沙化现象。

黄土高原的植被结构也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六、生物区系黄土高原的生物区系种类较多,有大量的草食动物和食肉动物。

其中,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是该地区的特有物种。

而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受到了过度开发和污染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受到了威胁。

七、水土保持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水土保持已成为该地区的头等大事。

原本缺水缺土的黄土高原如今,被称为全国最需要保护的区域之一。

水土保持突出问题是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和城市化的统筹协调。

以上就是关于黄土高原的知识点的简要介绍。

黄土高原虽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但是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

保护好黄土高原,减缓其生态环境的恶化,将会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重要的贡献。

黄土高原在哪个省及形成原因

黄土高原在哪个省及形成原因

黄土高原在哪个省及形成缘由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峻和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除很多石质山地外,大局部为厚层黄土掩盖,经流水长期猛烈侵蚀,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裂开的特殊自然景观。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峻和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除很多石质山地外,大局部为厚层黄土掩盖,经流水长期猛烈侵蚀,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裂开的特殊自然景观。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横跨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自治区、陕西、陕西、河南七个省份。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部,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总面积64万平方千米包括山西大部〔太原、朔州、吕梁、大同等〕、宁夏大部〔固原、吴忠、中卫等〕;
陕西中北部〔铜川、榆林、延安等〕、甘肃中东部〔兰州、庆阳、陇南、天水等〕、青海东北部〔西宁、海北、黄南等〕;
内蒙古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区〔鄂尔多斯、巴彦淖尔、包头等〕、河南西部丘陵区〔三门峡、洛阳等〕。

黄土高原形成缘由1、黄土高原原来是一片湖区,大约1500万年前的时候,这里的地貌发生很大的变化,从南印度洋推来的地球板
块和欧亚大陆板块发生碰撞,以致把整个湖区渐渐的推升起来,湖的底部被抬高了,湖水便渉而下,向东方的底凹地区涌去,流向东海。

宏大的洪水带着泥土在华北平原上堆集,为以后华北平原的形成打下了最重要的根底。

2、在时间的推移下,黄土湖区愈抬愈高,而湖水变得越来越少,也愈来愈浅了,最终,在大约800万年的时候,湖水最终枯槁,黄土被抬出地面,而渐渐的成了高原。

也就成了今黄土高坡的地貌。

随着湖水的枯槁,高原的形成,气候也渐渐变冷,就形成了当今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这就是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

6.3 黄土高原 (18张PPT)

6.3   黄土高原 (18张PPT)
2、黄土高原的区域包括__陕__西__省、_山__西____省的大部
分,甘肃、宁夏、内蒙古、河南的一部来自。 3、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分布区,分布着_黄__土__塬、 黄__土__墚__、黄__土___峁__、黄__土___川___等黄土地貌景观。
4、黄土高原地处_湿__润_半__湿_润_区向_干__旱_半__干_旱_区、_农_耕__区__ 区向 牧区 过度的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4、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 并在下游形成“_地_上_悬_河___”,严重威胁两岸地区人民的 生命财产安全。
植被越密,降水强度越小,坡度 越小,水土流失强度越小;反之, 水土流失强度越大。
1、黄土高原煤炭资源丰富,约占全国煤炭总储量的_三_分__之_二_ 被称为“_乌_金__高_原__”。 2、黄土高原的煤炭资源具有 煤__种_齐__全_ 、品__质_优__良_、埋__藏_浅____ 多露天煤矿,开采成本低的特点。 3、主要矿产地有山西的_大_同__、_阳_泉__、_平_朔__、陕西的_神_府__ 内蒙古的_东__胜___等地。 4、黄土高原近年来采用_火_气_发_电_、煤液_化_气__技_术等,将煤转化为电力、 煤气供应全国。
③黄土的矿物成分与基本成本一样。
阅读P20 自主探究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_土_质__疏_松、_降_水_集_中 、植_被_覆_盖_率_低_等。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有_乱_垦_滥_伐_、过_度__放_牧_、 _陡_坡__耕_种_等。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带来的问题有?
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 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黄土的世界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 覆盖厚度一般在100-200米,黄土分布的面 积和厚度,都居世界之冠。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又称乌金高原。

位于中国中部偏北。

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

北纬34°~40°,东经103°~114°。

东西千余公里,南北750千米。

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关中平原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

跨山西省、陕西省北部、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面积约62万平方千米,海拔1500到2000米。

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

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矿、铁矿、稀土矿储量大。

中文名黄土高原外文名Loess Plateau地理位置中国中部偏北面积约62万平方千米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别称乌金高原位置北纬34°~40°东经103°~114°范围晋、陕、甘、青、宁、豫等省区矿产煤矿、铁矿、稀土矿储量大黄土高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1基本简介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于耕种,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

但由于缺乏植被保护,加以夏雨集中,且多暴雨,在长期流水侵蚀下地面被分割得非常破碎,形成沟壑交错其间的塬、墚、峁、川。

气候较为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平坦耕地不到十分之一,绝大部分耕地分布在10°∼45°的斜坡上。

地块狭小分散,不利于水利化和机械化。

水土流失严重。

黄河每年经陕县下洩的泥沙约16亿吨,其中90%来自黄土高原,随泥沙流失的氮、磷、钾养分约3,000余万吨,这也是导致黄河下游泥沙堆积,形成地上河的原因之一。

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是中国改造自然工程中的重点项目之一,治理方针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改土与治水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这种治理措施已取得了重大成绩。

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巨大,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

水文特征
陕西黄土高原河流众多,沟壑纵横,沟壑面积约占总土地面积的50%。主 要河流有黄河及其支流渭河、泾河、洛河、延河、无定河及窟野河等。河水 主要来源于降水,降水分布的特点是南部多、北部少,山区多、平原谷地少。 因此,径流的分布规律是自南向北减少,山区大于原区谷地。陕西黄土高原 位于大陆腹地,气候较干旱,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水源短缺。由于季风气 候的影响,降水的年变率大,年内分配不均。因此,地表径流的年际变化大, 径流的年内分配集中,汛期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60~70%以上,甚至集中于几 场大暴雨中,形成丰水年雨涝洪灾,少水年干旱缺水。陕西黄土高原水土流 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很大。破坏了生态环境平衡,水旱灾害频繁。陕西黄土 高原地表水的天然水质是良好的,大部分地区属重碳酸盐水,矿化度低,适 宜于工农业用水及人畜饮用水。唯在定边西北部、芦河及大理河上游、洛河 上游等地有小范围的氯化物水及硫酸盐水,矿化度大,不宜于灌溉饮用。陕 西黄土高原地下水主要分布在高原北部边缘的风沙滩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 但在广大的黄土区及丘陵山区地下水非常贫乏。城市工业排放大量的污水、 废水,农业大量施用化肥,地表水源及地下水源污染日趋严重。延河及渭河 某些河段的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变坏,生物绝迹,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保护水源、保护 环境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人文风俗
民歌昂扬着黄土地上泥土的芳香,流淌着黄河儿女最通俗的 词汇和最亮丽的激 情。她是我们黄土地的母语和家园,更是我们黄土文化的特色和精粹。 陕北民歌她 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土气、大气、美气一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的撩人。这种 既通俗又亮丽的特色足以使其站在歌坛圣殿之上,用小调小曲渲泄黄钟大吕之势。 在陕北,人们的喜、怒、哀、乐哪一种情感,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无论是 站在重山峻岭之巅,还是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道里,或者行进在一马平川的大路上, 到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这就是陕北民歌。“女人们忧愁哭鼻子,男 人们忧愁唱曲子。”实际上,陕北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民歌。陕北,是民歌的世界, 民歌的海洋。 陕北民歌种类是很多的,其中有四季歌、五更调、揽工调、酒歌、秧 歌、劳动号子、歌舞曲、榆林小曲、陕北套曲、二人台、风俗歌、宗教歌曲和探家 调等,以小调和信天游为主。 小调,以叙事为主,一般都有场景,有人物,有故事 情节,还有细节描写。信天游(在与内蒙古接壤的地区叫“顺天游”,在神木府谷一 带叫“山曲”)是广泛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篇幅比较短小,是即兴创作的产物, 可以根据不同情景自由吟唱。如村民们下地干活,上山放羊,进林子砍柴,赶毛驴 拉煤炭,心有所感,便放开嗓子歌唱起来。它语言质朴,节奏明显,韵脚多变,一 般为两句体结构,上下句押韵,不隔句押韵。以七字句或十字句为基础,上句主比 兴或写景状物,下句多主点意,虚实结合,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节奏鲜明, 韵脚和谐,抒情色彩浓。充分体现了陕北人的豪放性格。它两句一段,段与段之间 可分可合,也可独立为一首,类似“散曲”。

讲解-黄土高原

讲解-黄土高原
地形坡度与水土流失
A B
结论:坡度越大的地区水土流失越严重
第二组试验:同样坡度的两个区域, A是和风细雨,B是暴雨倾盆,那么 哪一个区域水土流失严重?
降水与水土流失
A
B
结论:降水集中的暴雨地区水土流失越严重
第三组试验:同样的坡度、同样是暴 雨倾盆,区域A是松散的泥沙,区域B 是粘性较好的粘土,哪一个水土流失 严重呢? 土质与水土流失
第三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 ——黄土高原
授课:巩伟忠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1.位置和范围:
位置: 东起:太行山 西至:乌鞘岭 南连:秦 岭 北抵:长 城 跨越省区:
主要有: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
宁 夏 回 族 自 治 区
乌鞘岭
甘 肃
山 西
陕 西
2、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风吹来的黄土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海拔在1000-2000 米,除一些石质山体以外,地表覆盖着深厚的黄土。 黄土高原的黄土覆盖厚度一 般在超过100米左右,六盘山 以东到吕梁山西侧,黄土厚 度在100米--200米之间,最 厚在兰州,达300米以上。黄 土分布的面积和厚度,都居 世界之冠。
支持风成说的四条证据(27页活动1)
第一条证据:黄土厚度象冬季的积雪一样均匀 说明黄土是被风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 第二条证据: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 说明黄土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有可能是 西北风带来的。 第三条证据:黄土高原的成分与当地的基岩不相 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的相同
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一、世界最大 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的成因 主要的黄土地貌
水土流失 原因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
土窑洞 地坑院(陕县)
二、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黄土高原是世 界上黄土分布 最广、最厚, 黄土地形类型 最多、规模最 宏大的地区。
二、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黄土塬:地表平坦,塬面周边有沟谷蚕食,被流水强 烈侵蚀后成为平梁。
二、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黄土梁:呈长条状高地, 被平行沟谷分割,可延绵几千 米。梁边常发生崩塌、滑坡等 地质灾害。
五、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矿产资源丰富
黄土高原蕴藏着丰富的能源 资源,有煤炭、石油、天然 气等。 其中煤炭储量约占全国已探 明储量的三分之二,而且煤 种齐全,品质优良,被称为 “乌金高原”。
主要煤炭基地
晋北、晋中、晋东、晋西、 神府、准格尔
乌金三角——晋陕蒙接壤地区 分布着我国和世界上罕见的特 大煤田,被称为“黑三角”或 “乌金三角”。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采空区塌陷
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环境污染严重
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煤矿复垦
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治理水土流失,有效防止自然灾 害发生,改善生态环境,促进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
综合治理的方法
四、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具体措施:
生物措施:种草、 种树,建设水土保 持防护林体系;退 耕还林、还草,改 善生态环境和农业 生产条件。
工程措施:修建水 库、灌溉渠等水利 工程;坡耕地修梯 田、沟壑区打坝淤 地。
农业措施:改变牲 畜放养方式;改变 耕作方式。
沟坡披绿装
坡地变梯田
放养变圈养
二、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黄土峁:被沟谷分割成穹状或馒头状的孤立黄土丘, 顶部浑圆,斜坡处较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之黄土高原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之黄土高原

Ⅱ后果:
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
河流含沙量加大,河湖淤积严重,旱涝灾害频繁
14
Ⅲ整治措施: ①退耕还林还草: 压缩农业用地,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 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因地制宜营造防护林、薪炭林、用材林; 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 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③加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工程措施—打坝淤地,平整土地,修筑梯田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农业技术措施—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 ④开矿时要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大力开发复垦工作
9
三大地理单元农业比较
10
(4)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①控制人口 ②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生态环境 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④加大科技投入,倡导绿色、生态农业 ⑤调整农业结构,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11
(5)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问题
(1)位置和范围 秦岭和长城之间,乌鞘岭和太行山脉之间
过渡地带特征:
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湿润向干旱过渡; 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向牧业过渡
15
小流域综合治理
小流域: 是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是黄土高原泥沙产生 和输水输沙的源头。
16


黄土塬
塬 边

打 坝 建 库



坡 田 梯
17
再见
18
④不占耕地,建设费用低。
⑤亲近自然,有利于人类与环境协调统一。
4
2、气候特征气候:Fra bibliotek带季风气候 夏季温暖,冬季寒冷
降水集中于夏季(雨热同期) 内部差异:
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湿润、半湿润)
年降水量400 ~800mm之间(长白山例外), 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集中在7~8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2)学生能够结合相关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举例说明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学生能够运用地形图、地形景观照片等,说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图表、图文资料,提取相关信息,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2)通过活动题,认识黄土高原富有特色的民风民俗,以及这些“黄土风情” 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通过不断地渗透乡土地理知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地理分析、推理和判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貌景观。

教学难点: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读图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理课本、地理填充图册
导课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黄土景观,那么黄土的由来和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同时给出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的图片和鲸鱼沟及其周边的景观图片)
知识点一、文明的摇篮
文明的摇篮
1、位置和范围
在图中圈划出以下地理事物:
(1)黄土高原的范围:太行山、乌鞘岭、内蒙古高原、秦岭。

(2)黄土高原所在的省级行政区:
陕西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

(3)指导学生在图中找到渭河和西安,知道本地区的位置。

1、学生完成以下填空。

填空:黄土高原
东起山脉,西至,北连高原(大致
以为界),南抵。

2、学生在图中重点圈出秦岭和渭河以及西安;明确西安(包括灞桥)的位置,知道西安(包括灞桥)也属于黄土高原的一部分。

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逐步渗透乡土地理的知识,明确本地区的地理位置。

请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内容。

2.古代文明
(1)在黄土高原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2)黄土高原土质肥沃,便于耕种。

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
的平原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文明。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

2.黄土风情:黄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

(1)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是,原因是黄土具有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容易开挖。

(2)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是,其歌腔高亢而悠长,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请学生谈谈自己所见到的灞桥周围的窑洞景观,并分析居住窑洞的优点。

结合生活中的地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知识点二、风吹来的黄土
过渡: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海拔在1000—2000米,除一些石质山体外,地表覆盖着深厚的黄土。

那么,这些黄土是怎么来的呢?对此,科学家提出了许多的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

风吹来的黄土
练习作业:
板书设计:
第三节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
1、位置与范围
2、古代文明
二、风吹来的黄土
1、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2、黄土地貌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