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的知识点

黄土高原的知识点黄土高原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是中国最大的黄土储备地,也是我国重要的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保护区。
本文将从地理位置、地质特征、气候特征、土壤特征、植被特征、生物区系、水土保持等方面论述黄土高原的知识点。
一、地理位置黄土高原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横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山西等省区,总面积达64万平方公里,占我国总土地面积的7%。
二、地质特征黄土高原属于典型的黄土地貌,由于位于中国板块东段断裂、隆升和沉积活动的边缘,受三大山系和黄土高原内部地质构造的影响,形成了大量的黄土丘陵、盆地和高原。
三、气候特征黄土高原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夏季雨水充沛,冬季干旱少雪,春、秋季温差大。
气候特征影响了该地区植被分布、土壤结构等。
四、土壤特征黄土高原的土壤主要由黄色的淤泥状黄壤和灰色的粉状灰壤组成,土壤质地松散,易被风蚀、水蚀。
该地区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低,水分含量不足,土地肥力差。
五、植被特征黄土高原植被类型分布多样,由林、草、灌丛、荒漠等不同类型组成。
由于气候、土壤等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地区形成了荒漠化和沙化现象。
黄土高原的植被结构也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六、生物区系黄土高原的生物区系种类较多,有大量的草食动物和食肉动物。
其中,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是该地区的特有物种。
而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受到了过度开发和污染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受到了威胁。
七、水土保持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水土保持已成为该地区的头等大事。
原本缺水缺土的黄土高原如今,被称为全国最需要保护的区域之一。
水土保持突出问题是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和城市化的统筹协调。
以上就是关于黄土高原的知识点的简要介绍。
黄土高原虽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但是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
保护好黄土高原,减缓其生态环境的恶化,将会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重要的贡献。
黄土高原在哪个省及形成原因

黄土高原在哪个省及形成缘由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峻和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除很多石质山地外,大局部为厚层黄土掩盖,经流水长期猛烈侵蚀,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裂开的特殊自然景观。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峻和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除很多石质山地外,大局部为厚层黄土掩盖,经流水长期猛烈侵蚀,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裂开的特殊自然景观。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横跨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自治区、陕西、陕西、河南七个省份。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部,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总面积64万平方千米包括山西大部〔太原、朔州、吕梁、大同等〕、宁夏大部〔固原、吴忠、中卫等〕;
陕西中北部〔铜川、榆林、延安等〕、甘肃中东部〔兰州、庆阳、陇南、天水等〕、青海东北部〔西宁、海北、黄南等〕;
内蒙古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区〔鄂尔多斯、巴彦淖尔、包头等〕、河南西部丘陵区〔三门峡、洛阳等〕。
黄土高原形成缘由1、黄土高原原来是一片湖区,大约1500万年前的时候,这里的地貌发生很大的变化,从南印度洋推来的地球板
块和欧亚大陆板块发生碰撞,以致把整个湖区渐渐的推升起来,湖的底部被抬高了,湖水便渉而下,向东方的底凹地区涌去,流向东海。
宏大的洪水带着泥土在华北平原上堆集,为以后华北平原的形成打下了最重要的根底。
2、在时间的推移下,黄土湖区愈抬愈高,而湖水变得越来越少,也愈来愈浅了,最终,在大约800万年的时候,湖水最终枯槁,黄土被抬出地面,而渐渐的成了高原。
也就成了今黄土高坡的地貌。
随着湖水的枯槁,高原的形成,气候也渐渐变冷,就形成了当今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这就是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又称乌金高原。
位于中国中部偏北。
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
北纬34°~40°,东经103°~114°。
东西千余公里,南北750千米。
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关中平原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
跨山西省、陕西省北部、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面积约62万平方千米,海拔1500到2000米。
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
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矿、铁矿、稀土矿储量大。
中文名黄土高原外文名Loess Plateau地理位置中国中部偏北面积约62万平方千米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别称乌金高原位置北纬34°~40°东经103°~114°范围晋、陕、甘、青、宁、豫等省区矿产煤矿、铁矿、稀土矿储量大黄土高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1基本简介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于耕种,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
但由于缺乏植被保护,加以夏雨集中,且多暴雨,在长期流水侵蚀下地面被分割得非常破碎,形成沟壑交错其间的塬、墚、峁、川。
气候较为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平坦耕地不到十分之一,绝大部分耕地分布在10°∼45°的斜坡上。
地块狭小分散,不利于水利化和机械化。
水土流失严重。
黄河每年经陕县下洩的泥沙约16亿吨,其中90%来自黄土高原,随泥沙流失的氮、磷、钾养分约3,000余万吨,这也是导致黄河下游泥沙堆积,形成地上河的原因之一。
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是中国改造自然工程中的重点项目之一,治理方针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改土与治水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这种治理措施已取得了重大成绩。
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巨大,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2017年高三地理复习—中国的地形(韩东)资料

这些丘陵海拔多在200米 ~500米;少数挺拔峻秀的 山峰海拔超过1000米,耸立 在平原和低丘之上;两广丘 陵的石灰岩地区,喀斯特地 形发育较好 ;一些地区有独 特的地表地貌。
江南丘陵 两广丘陵
浙闽丘陵
思考:
我国丘陵地 区该如何因地制 宜发展经济?
丘陵地区的土地利用
立体农业示意图
3、我国的小地形区
南侧
北侧
天山
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
昆仑山
青藏高原
塔里木盆地
阴山
河套平原
内蒙古高原
秦岭
汉中谷地
渭河平原
南岭
两广丘陵
江南丘陵
大巴山
四川盆地
汉中谷地
祁连山 柴达木盆地
河西走廊
(2)行政区的分界线
太行山:(山西、河北) 贺兰山:(内蒙古、宁夏) 武夷山:(江西、福建) 南岭:(湖南、广东) 大巴山:(四川、陕西) 巫山:(重庆、湖北) 祁连山:(甘肃、青海)
(1)阶梯之间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 丰富。
(2)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 陆上交通的巨大障碍。
(3)地势特征决定了我国的河流多自西向 东流,从而沟通了东西之间的海陆交通。
归纳 : 一、地势
1.我国地势的基本特点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西高东低有利于暖湿的海洋风深入内地
伊犁河谷 吐鲁番盆地
河西走廊 湟水谷地 雅鲁藏布江谷地
河套平原
宁夏平原 渭河平原 汉水谷地
成都平原
台西平原
珠江三角洲
伊犁河谷
440N 830E
伊犁河谷,位于中国新疆维吾 尔自治区西北角,伊犁河谷北 、东、南三面环山 ,开口向 西,可以大量接受来自大西洋 的湿润水汽,伊犁河谷气候温 和湿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年降水量417.6毫米,山区 达600 毫米,是新疆最湿润的 地区。伊犁河是我国为数不多 的国际河流,风景优美,植被 丰富,被赞为塞外江南,
黄土高原知识点

黄土高原知识点黄土高原是中国的一个地理区域,包括陕西、宁夏、山西、河南、河北等省份。
这个地理区域的土地质量很差,土壤多为黄色的黏土,缺乏养分和水分,不适合种植农作物,因此这里在中国历史上也经常被称为“荒漠化”地区。
但是,黄土高原也有很多特殊的地理和生态条件,这些条件孕育了不少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的特色,成为了中国学生地理课程中的常见知识点。
第一,黄土高原的地形和地貌黄土高原的地形和地貌非常独特,这可以从地形图上看出来。
整个黄土高原呈现出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形势,整个区域大致可以分为北部山地和南部丘陵两个地形区域。
北部山地区域的海拔相对较高,地势比较险峻,而南部丘陵区域则相对平坦,适合种植作物。
除了以上特殊的地形和地貌外,黄土高原还存在着许多特殊的地质现象,例如黄土高原的黄土是由风化的红黏灰岩、白云岩、菱镁矿等矿物质颗粒物质组成的,这些矿物质颗粒物质的平均直径只有0.01-0.02毫米,极易随风飘散,形成黄土高原特有的“黄风暴”现象。
第二,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也非常独特,有“三寒一热”和“四季不分明”之称。
这里的“三寒一热”指的是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干燥和多风,而“四季不分明”则是指干旱、紫外线强度大、恶劣的气候条件,这些气候条件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除此之外,黄土高原还存在着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例如风沙暴、短暂强降雨、山洪等,这些灾害非常危险,往往会对当地居民和农业带来巨大损失。
第三,黄土高原的历史文化黄土高原的历史文化非常丰富。
这里曾经孕育了不少古代文化和文明,例如夏朝和商朝就是在这里诞生和发展起来的。
此外,黄土高原在中国史书上还有一个响亮的称号——“丝绸之路”。
古代的丝绸之路经过黄土高原,这使得黄土高原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区域,特别是魏晋南北朝、唐代和宋代,黄土高原的文化也随着丝绸之路逐渐传播到了国内外。
同时,黄土高原的民俗文化也非常丰富,例如黄土高原的鼓舞、拉丁、刁谣、山歌等,这些民俗文化代表了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场景,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土高原的景物特征

黄土高原的景物特征
黄土高原是中国主要的旱区地带之一,位于中国中部。
由于其特殊地理气候环境,黄土高原的景物特征显得独具特色,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的特征。
一、地貌特征
1、海拔高度:全区海拔较高,平均海拔直接超过黄河河谷的
水平高度。
2、隆起起伏:较明显的自然起伏,山脉、丘陵、山地、峡谷、盆地、高原等地貌形态经常相互穿插、交错分布。
3、土壤特征:黄土高原的土壤层次分明,不同颜色的土壤有
不同的特点。
深层土含有石灰和膨润土物质,深层土的状况对生长极为地极为重要。
4、不毛之地:由于降水量过少,导致黄土高原许多地方被称
为荒漠化、荒无人烟,被赋予“不毛之地”之称。
二、气候特征
1、干旱:黄土高原属于中国北方典型的半干旱气候特征,即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酷热多风、降水不均匀。
2、温度低:由于地形高,黄土高原夜间温度低,常出现昼夜
温差很大的情况。
三、植被特征
1、由于地风强烈,常常出现植被低矮,芦苇、草原等植被特征常年存在。
2、植被稀疏,树木稀少,植物单一。
四、水系特征
1、黄河流域是黄土高原地区最主要的水系之一,也是中国第二大河川,其水系覆盖面积约为黄土高原地区总面积的75%左右。
2、黄土高原地势高,水资源方面十分匮乏,地区水源是严重的短缺,其中湖泊、河流等自然水源长时间缺乏,仅能依靠地下水维持生态平衡的发展。
以上就是黄土高原的景物特征,黄土高原的特殊地理环境给黄土高原留下了独有、独特的景致。
希望大家可以来一个人文生态的探秘之旅,亲身走进黄土高原感受她本真、古朴与野性魅力!。
水利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工程安全度汛工作的通知

水利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工程安全度汛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水利部•【公布日期】2017.07.04•【文号】办水保〔2017〕105号•【施行日期】2017.07.0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利水电正文水利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工程安全度汛工作的通知办水保〔2017〕105号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省(自治区)水利厅,黄河水利委员会:为贯彻落实国家防总关于切实做好主汛期防汛工作的安排部署,确保淤地坝工程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针对近期淤地坝安全运用专项检查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现就进一步加强淤地坝工程安全度汛工作通知如下:一、强化防汛责任落实根据气象预测,今年主汛期我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黄河流域部分地区可能发生暴雨洪水,淤地坝工程安全度汛形势不容乐观。
黄土高原七省(区)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淤地坝工程安全度汛工作,真正把淤地坝纳入地方各级防汛责任体系,进一步强化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对淤地坝防汛行政责任人、主管部门责任人、每座淤地坝值班或管护人员的责任落实情况进行再检查、再落实,切实将淤地坝防汛责任落实到每个层级、每个岗位、每个人员。
要坚决防止麻痹思想、侥幸心理和懈怠情绪,立足最不利情况,周密部署,针对薄弱环节细化落实各项防汛措施,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各级防汛责任人要立即进入应急状态,坚守岗位履职担责,切实做到思想、责任、组织、预案、措施“五到位”。
要严肃防汛纪律,对因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等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问责。
二、加强巡查值守和信息报送黄土高原七省(区)各级水利水保部门要建立与防汛、水文部门信息沟通机制,及时了解掌握雨情汛情,遇强降雨过程,提前将雨情信息通知到各级防汛责任人和每座淤地坝的值班或管护人员。
值班或管护人员要加强巡查值守,必要时增加值守力量,密切监视坝体和泄水设施运行状况,一旦发生汛情、险情,第一时间向有关防汛指挥部和主管部门报告,为有效应对暴雨洪水、及时处置险情争取时间。
我国四大高原之一,地表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包括哪些省份?

我国四大高原之一,地表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包括哪些省份?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高原地形十分广布,我国主要有四大高原地形区,分别是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每一个高原都有自己独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
黄土高原从名称上来看,我们就知道拥有非常多的“黄土”,黄土高原也因有深厚的黄土层而出名,黄土高原黄土层的平均厚度在50至80米之间,最后的地方可以达到150米以上,对于这些黄土的来源,科学家普遍倾向于“风成说”,也就是由风力作用带来并沉积在黄土高原地区。
黄土高原的形成是在风力沉积和地壳抬升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黄土高原地处我国的第二级阶梯,面积十分广阔,总面积达64万平方千米。
黄土高原东西长度超过1000千米,南北宽度约为750千米,从范围来看,黄土高原东部以太行山脉为界,与华北平原相邻;西至祁连山东端,与青藏高原相邻;北部以古长城为界,与内蒙古高原相邻;南部以秦岭为界,与汉中谷地相邻。
整个黄土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800米至3000米不等,在中国的大地上黄土高原是具有极强辨识度的地形区,因为你肯定会被满眼深厚的黄土所吸引,从而将它认出来。
从省份角度来说,黄土高原包括山西省、陕西省、河南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和青海省等七省区的大部分或一部分地区。
在上述七个省区中,山西省位于黄土高原东部,其总面积约为15.67万平方千米,几乎整个省份都位于黄土高原地形区中,是一个典型的被黄土覆盖的山地高原。
此外,陕西省的中北部地区,特别是渭河平原以北的陕北区域,位于黄土高原的中部核心区域,是黄土地貌最为典型的地区,由于流水侵蚀而形成的千沟万壑十分明显,陕西省位于黄土高原的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40%,面积约为8.22万平方千米。
位于陕西省西部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宁夏的南部地区属于黄土高原,宁夏南部和甘肃省的中东部地区相连,都属于黄土高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土高原的 土壤有什么 特点?
黄土以粉砂颗粒为主
垂直节理发育
土质疏松,易流失、崩解
延安属于什么气 候类型?降水具 有什么特征?
温带季风气候, 降水集中,夏季 多暴雨
滑 坡
人为原因
轮荒 露天 开矿 建窑 洞、 修路、 建设 水利
不合 理的 土地 利用
植被破坏: 历史上营造宫殿、伐木烧薪、战争
探究:小流域综合治理
• 什么叫小流 域? • 在小流域的 各个部分应 分别采用什 么治理措施? • 对水土流失 为何要采用 小流域综合 治理的措施?
小流域综合治理(甘肃西峰南小河沟)
小流域:是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
重点 保持水土,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 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
农业垦荒
破坏植被
营造宫殿 伐木烧薪 战争
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
特殊的地理位置:
从森林向草原过度 各地理要素 从平原向高原过度 相互交错,生 从湿润向干旱过度 从农业区向牧区过度 态环境脆弱
水 土 流 失 的 分 析
自然原因
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蚀能力低 黄土的特殊质地:
气
候: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于夏季, 且多暴雨,易以造成水土流失
植被 :
除若干石质山地外,地表大部分被厚层黄土覆盖,
植被覆盖率低
地表形态特征:
千沟万壑
地势: 西北向东南倾斜
蒙 古 高 原
位置
范围 主要跨越省区
位于我国内陆腹地,黄河中上游 地区和海河上游地区
太行山脉以西﹑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 秦岭以北的广大区域
青、甘、宁、陕、晋、豫和内蒙 古七省区的大部或一部分
黄土高原与南方低山丘陵水土流失比较
黄土高原:
• 1.自然原因:土质疏松,降水 集中 • 2.人为原因:人类的过度开发 (过度放牧、开矿、毁林开荒) • 整治措施:黄土高原不如南方 水热条件好,又处于过渡地带, 需实施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 草等生物措 施;兴修水库、打 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等工程 措施 • 以小流域为单位进行综合治理, 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得以改善, 区域经济得以发展。
2、原因:
自 地形(地势低平,洼地排水不畅) 然 气候(春旱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 人 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只灌不排) 为 不合理开垦
3、中低产田分布集中
西部的斜缓平原为高产田 中东部的冲积平原和滨海平原:干旱缺水地、低洼易涝 地、盐碱地所占的比重较大,对这些土地的整治,是黄淮 海平原发展农业的关键所在。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以黄土高原为例
学习目标:
• (1)明确黄土高原的范围、地貌特点和成 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 (2)理解自然和人为因素对黄土高原水土 流失的影响; • (3)以黄土高原为例,了解水土流失的整 治措施及其适用地段。
• 重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分析及治理措 施
准备材料:水土流失的概念
措施 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 三者并用,有机结合,效益互补。 方针 “保塬、护坡、固沟”
甘肃西峰南小河沟
①打坝淤地:1、修建水库、打把淤地,“淤
地坝”的位置在什么地方?2、打坝淤地有何作 用?
1、沟谷沟道(沟谷是输沙 的路径) 2、 (1)拦蓄泥沙,防止泥沙流 入下游河中。
(2 )坝上泥沙淤积成“坝 地”,土层深厚,土质良 好。
河口----孟津是黄河的中游
黄土高原的概况
位置:内陆腹地,黄河中上游和
海河上游地区。
太行山西至乌鞘岭 范围:黄土高原东起______ _______ 秦岭 北至 _______ 长城 ,跨越了 南至_______ 山西省 、 _______ 陕西省 _____ 宁夏 等省大部分和 _______ 青海、甘肃、内蒙古、河南的一部分。
农业低产区的治理
—以黄淮海平原为例
涝洼地、盐碱地、风沙干旱地、水土流失地以及红 壤贫瘠地,都是农业低产区之所在。
一、辽阔的冲积平原:由黄河、淮河、海河的堆 积作用形成
1、位置和范围
位置:燕山山脉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以西直到海滨。 范围:冀、鲁、豫、苏、皖、京、津五省二市。
2、地形:宏观平坦,微观起伏,岗地和洼地相间分布
第2课时 重点: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整治措施
1、保障粮食产量的前提下,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压缩农业用 地,退耕还林、还草,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2、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合理放牧,保护草场 3 、开矿时要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大力开发复垦工作 4 、加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保塬、护坡、固沟 工程措施—打坝淤地,平整土地,修筑梯田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农业技术措施—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
分析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 所带来的影响远比北方严重的原因:
一从经济角度看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热条件更好 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更高 每寸土地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更大 二 从生态角度看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多为石质山地,土层薄,一旦 表土蚀去,容易形成石漠化,而且恢复起来更难。 三 从社会角度看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人口稠密,并且在江河下游地 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 失对社会影响更大,造成的损失也更大。
3、水土流失的危害
(1)造成土地贫瘠,农业低产 (2)河流下游河床抬高,增加防洪难度 (3)生态环境恶化、诱发加剧自然灾害
二、 黄土高原概况
黄土塬
黄土墚
黄土峁
黄土林
黄土柱
冲沟
40°N 34°N
位置:黄土高原位于内陆腹地黄河中上游,海河上游地区, 面积:60万平方千米
河口
海河
孟津
环境
泥沙入河
地上悬河
下游河床抬升
生态环境恶化 诱发和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
水土流失的治理
一、中国水土流失概况
1、水土流失的分布
—以黄土高原为例
黄河流域(中游黄土高原)、长江流域(干支流的上游山区) 华南的丘陵山地、北方的土石山地。
2、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原因:地形、土壤、植被、气候(降水)
人为原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主导因素)
3、水资源短缺
①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华北河流径流量小 原 ②水资源时间变化大,冬春缺少严重,年际变化大 因 ③浪费、污染严重 ④ 需求量大 措施:开源节流
4、风沙危害---沙尘天气
(1)沙尘来源:干旱内陆,施工工地 (2)动力:盛行风 影响地区:下风向地区 (3)形成原因 自然:①气候干旱 ②植被稀少 ③地表疏松 人为:①滥垦滥伐 ②过度放牧 ③违章施工 ④过度开采 (4)治理措施:①退耕还草、林 ②合理放牧 ③文明施工 ④植树种草
南方丘陵:
• 1.自然原因:地表的起伏 有利于流水冲刷,降水量大 且时间长 • 2.人为原因:人类的过度 开发(过度开发,樵采)。 • 整治措施:南方低山丘陵地 区由于水热条件好,其有效 措施是以封山育林恢复植被 • 新兴小水电,大办沼气等 (切实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 题,才是能封住山林的基本 保障)
地表 特征
除若干石质山地外,地表大部分 为厚层黄土覆盖,植被覆盖率低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地势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多在 1000~2000米。
特 殊 的 地 理 位 置
地理位置十分特殊
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中国干湿地区分布
黄土高原
地理位置特殊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它处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湿润向干旱过渡、从森 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的地区,各种地理 要素相互交错,自然环境条件不够稳定,表现为地质灾害、 水旱灾害等自然灾害比较频繁,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突出。 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破坏植被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
(1)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 (2)地形:千沟万壑,支离玻碎,流水侵蚀强 (3)植被:次生灌丛、矮林,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 (4)土壤: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蚀能力低
2、人为原因
(1)破坏植被
毁林开荒,樵采,营造宫殿,战争
(2)轮荒—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耕作方式落后,使原来的
西部:山麓冲积扇,为缓斜平原 海拔高 土地质量高 中部:冲积低平原 为主体 海拔较低 中低产田集中区 东部: 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平原 地势极低 中低产田集中区 地势西高东低
二、严重的旱涝、盐碱、风沙危害(农业发展的 三大障碍)
1、三大障碍
干旱:春旱4~6月,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多风沙 洪涝:7~8月,降水集中,多暴雨,再加上地势低平,宜洪涝 盐碱:水盐运动,春秋反盐,夏季淋盐,冬季稳定
三、综合治理
1、低湿地的治理与开发
(1)特点:地势低平,洪涝严重,成土母质质地较好,水 资源丰富 (2)指导思想:因洼制宜; (3)效果:鱼塘—台田模式 相互促进,立体开发,综合 利用
2、盐碱地的冶理与开发:
(1)水盐运动:春秋返盐(积盐),夏(淋盐),冬稳定 (2)冶理:关键是使土壤脱盐 (3)调控水盐运动 引淡淋盐—灌溉,降低作物根区土壤含盐量; 井排井灌—抽取盐水,补充淡水; 农田覆盖—用地膜、作物桔杆覆盖,抑制蒸发; 农业生物措施—营造防护林带,果与椿棉间作、培肥、改良 品种
思考:黄土高原的生态系统十分脆弱,
主要表现在?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
环境遭到后难以恢复。
例题: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表现是
①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 ② 随着人口增加,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③ 环境遭破坏后,恢复相当困难 ④ 开垦陡坡地、林地、草地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 分析 〕 黄土高原地处平原与山区,沿海向内陆、湿润 向干旱、森林向草原、农业向牧业的过渡地带。自然 要素不稳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且一旦环境恶化, 很难恢复,故 ① ③ 正确, ② ④ 是人类活动,这会加 剧环境恶化。答案: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