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旱坡地造林浅谈

合集下载

浅谈林业工程中抗旱造林技术的相关问题及措施

浅谈林业工程中抗旱造林技术的相关问题及措施

浅谈林业工程中抗旱造林技术的相关问题及措施摘要:抗旱造林是我国林业建设工程中的重要一环,但是受地理环境和施工技术不足等原因的影响,旱地造林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而这也造成了一定的经济、环境方面的损失。

因此,为了对抗旱地造林中存的各种问题,提高抗旱造林的成活率,本文将从解决水资源匮乏、优化树种选择、完善施工造林规范三个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问题;措施建国初期,由于庞大的量产需求,我国开始大规模的扩张耕地面积,这便导致为数众多的林地被砍伐、占用。

与此同时,这也对环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环境问题逐渐突出的当下,我国逐渐对林业政策进行调整,退耕还林、指数造论已经成为现阶段的主要指导政策。

然而,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并不如想象中的简单,在复杂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作用下,人造林的成活率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在旱地植树工程工程中尤其如此。

基于这种现实状况,我国积极的在旱地植树过程中引入抗旱造林技术,但受到应用经验的限制,我国的抗旱造林技术还存在某些问题,如果不能加以解决,势必会造成林业工程的发展受到限制。

一、林业工程中抗旱造林技术的相关问题(一)水源稀缺环境下的抗旱造林问题植树造林作为一项重要的发展性国策,对于实现低碳经济和可持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全国各地林业部门都对此保持高度重视,而这也从侧面表现出我国造林工程的总体环境,即范围广大,气候地形复杂多样。

众所周知,我国干旱贫瘠地区较多,在这种地质环境下进行造林工程困难重重,抛开土壤条件不说,施工人员首先需要面对的便是水源问题。

干旱贫瘠地形产生的直接原因便是水资源的缺乏,如何有效地解决水资源问题,一直是该种地形植树造林的“老大难”问题。

尽管现代种植技术比较发达,高效率的灌溉技术也比较成熟,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极度短缺的水资源状况显然无法满足蒸发剧烈的植物需求。

所以,如何为栽种植物提供长时间、大范围的养分、水分补给是抗旱造林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浅谈黄土高原沟壑区治理荒山荒坡抗旱树种的栽植技术

浅谈黄土高原沟壑区治理荒山荒坡抗旱树种的栽植技术
资源环境
Z i y u a n H u a n j i n g
浅谈黄土高原沟壑 区治理荒 山荒坡抗旱树种 的栽植 技术
李军慧 , 谢 云。 , 袁秀娟
( 1 . 甘 肃省 泾川县 水 土保 持 工作局 , 甘 肃 泾川 7 4 4 3 0 0 ; 2 . 甘 肃省 泾川县 林业局 , 甘 肃 泾川 7 4 4 3 0 0 )
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 , 土壤瘠 薄 , 肥力差 , 人工 栽植 的刺槐 前期生长 良好 , 但 中后期 ( 一般 2 0年后 ) 都变成 小老树 , 特 别是 阳山、 阳坡有些 已经枯死 , 防止水土流失 的作 用越来越小 。由于造林密度过大 , 一般是 3 0 0 0株 / h m 以上 ,
高其新梢生长叶片迅速变绿 , 气 温突降 0 ℃以下 , 其新梢绿 叶 均被 冻干死亡 , 气温 再次 回升 , 其 叶片均变 黄死亡 。2 0 1 o _ . 2 0 1 5 年 春季均 出现过不 同程度 的侧柏枯死现 象 ,特别是 阳 山、 阳坡 栽植 的侧柏( 高 4~6 m) 大批 于枯 , 给广大农户 、 育苗
坡 抗 旱 造 林技 术 的措 施 。
关键词 : 黄 土 高原 沟壑 区 ; 荒 山 荒坡 治理 ; 树 种 作 用 中 图分 类 号 : ¥ 1 5 7 . 2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3 — 6 9 9 7 ( 2 0 1 7 ) 0 6 — 0 0 3 9 ~ 0 2
1 . 2侧 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绿色植被屏障, 对保持水土流失起到很好的作用。 2 黄土高原沟叠区荒 山荒坡人工造林存在 的问囊与建议
近年来退耕还林 面积不 断扩 大,栽植刺槐 占 9 0 %以 上,

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现状探究

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现状探究

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现状探究黄土高原地区位于中国中部,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农业区。

在长期的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影响下,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恶化。

为了改善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人工造林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态恢复手段。

本文将探究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的现状,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措施。

黄土高原地区地势起伏,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植被薄弱,地表裸露,林地资源匮乏。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对黄土高原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和人工造林工程,放宽了造林用地条件,加大了用工资金和技术力度,推广了适地适树的造林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据统计,截至目前,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面积已经达到了数十万公顷,涉及到的树种以油松、杨树、刺槐、黑果枸杞、核桃等为主。

这些树种在黄土高原地区的生长条件适宜,生长快速,具有抗旱、抗风、抗寒等特性,对改善当地的土壤、水、气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成为了当地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存在的问题尽管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工造林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地势起伏、土壤贫瘠,黄土高原地区树木的成活率较低,人工造林的成本较高。

由于当地地形复杂,水土流失严重,抢地建林的现象仍然存在,严重影响了造林工程的实施和成效。

由于当地气候干旱,缺水,树木生长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造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由于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经济水平限制,对于人工造林工程的支持和投入并不十分积极,有的甚至对树木进行滥砍乱伐,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在面对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存在的问题时,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应该加大对于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工程的投入和支持,为当地提供更多的技术和资金帮扶。

应该加强对退耕还林和人工造林工程的管理和监督力度,严格规范造林行为,杜绝抢地建林等现象,确保造林工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应该加强对黄土高原地区气候特点的研究和分析,针对当地干旱缺水的特点,推广节水灌溉、水土保持等技术手段,提高树木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黄土高原的土地治理与植被恢复

黄土高原的土地治理与植被恢复

黄土高原的土地治理与植被恢复黄土高原是中国的一个典型地区,位于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之间。

由于长期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黄土高原的土地退化问题严重,植被几乎丧失殆尽,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土地治理和植被恢复成为黄土高原地区的重要课题。

土地治理是指通过修复和改良土地,使其恢复生产力和生态功能的过程。

在黄土高原,土地治理的主要任务是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质量,以及恢复和重建植被。

针对不同类型的土地退化问题,可以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

在黄土高原的坡耕地上,主要存在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等问题,其治理重点应放在土壤保水保肥和防止水土流失上。

一种常见的土地治理措施是梯田建设。

梯田可以有效地减缓水流速度,降低坡耕地的水土流失风险。

此外,梯田还能保持水分,防止土壤干燥和贫瘠。

梯田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还能改善水土环境,有利于植被的恢复。

此外,黄土高原的沟壑区也面临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为了控制水土流失,可以采取种植草本植物、营造沟壑和植被组合等措施。

沟壑治理的关键是通过植被的恢复和加强水土保持,减缓和阻止水流速度,从而遏制水土流失。

同时,草本植物的生长还可以改善土壤质量,促进沟壑的自然修复。

除了土地治理,植被恢复也是黄土高原地区重要的工作。

植被恢复是指重建和恢复自然植被群落的过程,通过植物的生长,修复和改善退化的土地环境。

在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既可以利用当地的天然植被资源,也可以引入适宜的植物种类。

黄土高原的自然植被资源独特丰富,是植被恢复的重要基础。

黄土高原有丰富的草本植物、花卉、灌木和乔木等植被类型。

这些植物在适应恶劣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方面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以为土地的恢复提供种子和保护性植物。

因此,在植被恢复中,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植物资源,选择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的植物进行种植。

同时,适宜的引入植物也可以促进植被的恢复。

在黄土高原,有些地区的土壤贫瘠、水分匮乏,需要引入耐旱、耐贫瘠的植物进行改良。

干旱山地抗旱造林的几点体会

干旱山地抗旱造林的几点体会

干旱山地抗旱造林的几点体会摘要:该文通过口林场近60年的抗旱造林试验和实践,对黄土高原干旱丘陵沟壑区抗旱造林要点提出几点体会,供在抗旱造林中应用,为该区域的抗旱造林奠定基础。

关键词:干旱山地抗旱造林体会定西市属陇中黄土高原干旱丘陵沟壑区,搞这类地区的林业建设,重点在于抗旱造林。

我们在实践中对干旱山地抗旱造林体会如下。

1 造林地预先整地方法的对比试验,总结提出“反坡梯田”整地法1.1 蓄水保墒效能高测定结果从地表至100cm土层内的土壤含水率,“反坡梯田”为17.42%;1.2 田面宽大,疏松土层深,有利林木根系发育和幼树生长。

“反坡梯田”整地改变了小地形,使坡地变成台地,改变了坡向,南向坡可遮阴,北向坡能挡风,减少了土壤水分蒸发量,改善了光照和温度条件,对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和营养物质的分解创造了环境,提高了土壤肥力。

测定结果证明,深翻整地比未行整地的荒坡,在50cm土层有效磷增加加3%~5%,有效钾增加15%~30%。

同时截杆栽植的榆树,“反坡梯田”内平均生长高37cm,地径0.3cm,“水平阶”内平均生长高21cm,地径0.2cm;1.3 便于栽植和抚育,植苗于肥土中,作业时工程不易被破坏变形1.4 施工技术简便,可以发展为机械化作业[1]整地施工应在造林前一年或雨季前完成,以多蓄水。

经测定土壤含水量前一年施工整地比当年施工整地提高21%;又当年春季施工整地为荒坡的150.24%;雨季施工整地为荒坡的136.22%;而秋季施工整地仅为荒坡的106.67%。

2 适地选树,适树选地是干旱地区造林成败的关键50多年来,我们先后选用和引进育苗试验针、阔、乔、灌木树种共30科50属89种,经过荒山造林试验的有61种。

通过对这些树种在干旱山地生长状况的观测和物候观察,初选出生长良好,发展前途大,应积极推广造林的有油松、侧柏、爬地柏、杜梨、山毛桃、唐古特扁桃、珍珠梅、黄刺梅、文冠果、锦鸡儿、毛条、柠条、酸刺、红柳、河北杨、青杨、合作杨、榆、杏、狼牙刺、沙冬青、玫瑰、紫穗槐等24种;引进育苗初步成功或开始山地造林试验的有樟子松、云杉、火炬树等。

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立地难度较大的条件下造林技术要点

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立地难度较大的条件下造林技术要点

2020年第24期现代园艺由于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常年降雨量小、土地贫瘠和生态环境较弱,在该地区造林必然会受到树种、苗木、气候、土壤、水文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造林成活率较低。

因此,在造林技术应用过程中,要合理按照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情况,选择合理的造林技术,从而提高造林技术效果和造林成活率。

1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苗木要求1.1依据区域生态特性,精准选择树种在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过程中,要依据该地区域生态特性,选择最为合适的树林苗木,才能解决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立地困难问题。

因此,在选择苗木过程中,要充分调查干旱地区情况,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遵循生态优先的要求,在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立地难度较大的条件下应用造林技术,以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为主,选择最合适的造林苗木。

由于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抗逆性较强、土地瘠薄,要选择柠条、侧柏、樟子松、沙棘、油松、云杉等生长能力较强的苗木。

在造林过程中,要保证造林苗木的质量,在源头控制种植树木质量,设立专门的采购部门,保证树木质量。

由于黄土高原干旱较为严重,还要积极推广干旱地区中造林优势和特征,鼓励干旱地区的民众积极参与其中,提高造林技术的应用效果,提高干旱地区造林质量[1]。

1.2严遵苗木特性,保湿运输及时种植1.2.1保持造林苗木的自身水分。

在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树苗过程中,若想提高造林成活率,必须保持苗木的自身水分。

苗木失水过多,其内部的水分失去自然平衡性,生理机能就会遭到破坏,苗木会出现自然死亡的情况,所以,在该地区造林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随时用、随时起、随时运等原则,及时为树苗补充水分,采取相关保护措施,既能避免使用长期假植苗木,还能避免树苗运输过程中出现损坏情况。

造林大多数集中在春季,但春季降水稀少,大风天气也较多,在苗木起挖、运输过程中,保证苗木自身的水分是保证其成活率的基础。

同时在苗木的冬储和假植期间,苗木的枝干易缺水,根系易出现腐根、烂根、干根等情况,会影响苗木成活率,尤其是对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造林苗木来说,保持苗木自身水分是提升成活率的关键。

黄土高原干旱地区造林技术探讨

黄土高原干旱地区造林技术探讨

2014年第9期现代园艺2.3.2樟子松大苗移植。

在移苗时,种植人员应该尽可能地选择枝干挺直并且丰满的树种,这样才能保证树苗在移植之后可以健康成长。

造林时,应该选择合适的时间,保证较高的含水量和较大的空气湿度,在这个时间段,蒸发量比较低,有利于提高樟子松幼苗的成活率。

在陕北地区的植树造林过程中,最佳的时间是秋季。

在选择立地条件的时候,最合适的为覆沙地。

因为覆沙地的水分比较充足,植被相对比较少,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樟子松的成活率。

移苗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起苗带土,保证充足的水分供树苗吸收,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母土。

苗圃中具有充足的水分,可以缩短缓苗期。

在陕北地区大力发展樟子松造林,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止沙化,根治风沙,还能实现对沙区自然面貌的改善,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发展,是一项有效的措施。

3总结综上所述,在陕北地区种植樟子松具有重要的作用,实现樟子松育苗技术的良好应用,提高陕北地区樟子松的育苗技术,加强樟子松的种植力度,才能充分发挥樟子松植树造林的重要作用,有效地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促进林木产业的发展,实现对风沙的根治。

参考文献1孟鹏,李玉灵,张柏习等.沙地彰武松与樟子松苗木抗旱生理特性比较[J].林业科学,2010(12)2张玉,曹东.陕北沙地樟子松幼苗培育技术初探[J].现代园艺,2012(24)3孙彪彪,李臻,张钢等.脱锻炼期间延迟土壤霜冻对樟子松生长和电阻抗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3(7)4喻泓,杨晓晖,慈龙骏等.地表火对红花尔基沙地樟子松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09(1)5段民福,廖超英,孙长忠等.毛乌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的时空变异规律[J].西北农业学报,2012(3)(责任编辑王蔓)随着三北防护林工程、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在大宁县的成功实施,林业在抗旱造林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经验,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对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林农收入提供了技术保障,在大宁县十年九旱恶劣气候条件下,这些技术对大宁县林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现总结如下,以便探讨与发展。

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现状探究———以山西省为例

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现状探究———以山西省为例

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现状探究———以山西省为例作者:冯飞,牛梓璇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9年第4期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地区,是典型的黄土覆盖区,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m以上,全省年降水量在400~650mm,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占全年降水量的65%~80%。

山西也是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煤长水短林少”的现实制约了全省经济的转型发展。

解放初期,由于粗犷的煤炭开采,全省森林覆盖率仅为2.4%,改革开放初期也不足6%。

因此,大力植树造林开展国土绿化,加快治山治水补齐生态短板,成为山西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山西造林的主要经验与方法1.1 活化造林机制在造林理念上,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要求,不再单纯考虑针阔混交的比例,合理营造混交林,力求成活成林,按照本地优势树种的比例的配置造林树种,根据工程区域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造林。

有机地将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联系到一起,突出人工造林的生态性和社会性,优先选择乡土阔叶树种,南部有条件的地区从营造生态林向营造生态经济林转变,打造景观带,营造致富林,逐步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向现代林业高效可持续转变。

1.2 优化造林布局在造林工程实施上,强调内涵提质、外延发展。

一是围绕亮点布局。

省直林局统筹谋划,围绕“右玉精神”,打造右玉县精品工程,以多模式、多树种、多规格的造林模式为亮点,造林规模大,质量高,形成了完整连贯、结构稳定的森林生态体系。

二是围绕重点布局。

经过多年的绿化造林,省直林区范围内的宜林地基本消灭殆尽,集体林成为国土绿化的新重点,省直林局通过托管集体林地,流转了集体林的经营权,大力推进集体林地的绿化造林,以沟道流域为突破,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实现区域绿化整体推进,区域经营综合治理。

三是围绕总体布局。

围绕重点工程进行整体布局,积极主动融入到地方生态工程建设综合治理中,实现了场内块状分散造林向与地方合作系统扩片连圈布局转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土高原旱坡地造林浅谈
作者:刘国芬
来源:《现代园艺》2013年第19期
摘要:宁夏西吉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植被覆盖率极低。

为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从整地方式、造林时间、树种选择、造林方法和节水抗旱技术等方面介绍了黄土高原旱坡地造林技术,以期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黄土高原;旱坡地;造林方法;造林时间;节水抗旱技术
西吉是地处宁夏南部山区,位于大陆性气候的边缘区域,属黄土高原腹地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十年九旱,年降雨量不足200mm,60%以上的降雨集中在7~9月。

县境内山大沟深,沟壑密度为560m/km2,植被覆盖率15%,土壤平均侵蚀模数4200/km2;地貌类型有黄土丘陵、土石山地和河谷川3种,分别占总土地面积82.3%、12.1%和5.6%,坡地面积28.4万hm2,占土地总面积93%。

由于坡地比例大,对西吉县的生态环境和生活水平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如一些林木生长缓慢,稳定性差,林分质量低,小老树现象,更无从说经济效益。

现将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进行整合和组装配套,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1 实行林草结合
造林种草是建立合理、高效的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一,对于干旱坡地,水土流失区更是重要措施。

实行造林种草先整地,以林草结合的方法,在不宜耕作的坡地造林种草,是坡地绿化的一种途径,以达到改山治水恢复植被,增产增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的。

2 造林地的清理及整地
2.1 造林地的清理造林地的清理是造林整地翻垦土壤前的一道工序,清除造林地上的灌木、杂草及采伐迹地上的枝干、梢头、倒木、伐根,可分全面清理、带状清理和块状清理3种方式。

清理的方法可分为割除清理、火烧清理和化学剂清理。

割除清理可以是人工,也可以用机具,如推土机、割灌机、切碎机等机具,清理后可归堆和平铺,用火烧方法清除,也可以采用喷洒化学除草剂,杀死灌木和草类植。

2.2 整地方式整地方式分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

全面整地是翻垦造林地全部土壤,主要用于平坦地区;局部整地是翻垦林地部分土壤的整地方式,包括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带状整地是垦长条翻垦造林地的土壤。

带状整地的方法:水平带状、水平阶、水平沟、反坡梯田、撩壕等,平坦地的整地方法有:犁沟、带状、高垄等。

块状整地是呈块壮的翻垦造林地的整地方法。

块状整地方法有:穴状、块状、鱼鳞坑。

一般对山坡上部及25°坡以上的地段,采用穴状鱼鳞坑整地;穴径30~40cm,深20~40cm;鱼鳞坑长径30~50cm,短径30~40cm,深20~40cm,堰高宽10~20cm,山坡中部及15°坡以下的地段,采用窄幅梯田整地,规格:宽2~
5m,长度随山坡情况而定,深30~80cm。

垒坚固的双层石堰,两阶之间保留2~3m的生土带可种草。

3 适宜的造林时间
干旱区雨季造林时间非常重要,裸根苗造林若能在栽后下雨,并有几天的阴天,能极大地提高造林成活率。

因此,在一般情况下,造林时间最好安排在下午,以减少太阳曝晒,对提高造林成活有一定作用,不要在无雨和雨少时强栽。

4 适地适树选好树种
干旱、半干旱区常以萌芽力较强,抗干旱性好的树种为主,如山毛桃、杏树等。

具体到每一块林地要适地适树,选生长壮、根系发达、无病害、无机械损伤的Ⅰ、Ⅱ级良种苗木;还可以选择分蘖苗进行造林如沙棘,春季或秋季在沙棘林内连根掘出分蘖苗,直接运输到造林地进行造林,栽植时要保证根系舒展,并要覆土踏实。

5 植树造林常用方法
5.1 直播造林直播造林是将林木种子直接种在造林地进行造林的方法。

适合种粒大,种粒充足的树种,如山毛桃、山杏等。

要求林地土壤水分充足,灾害因素少,人烟稀少区。

5.2 植苗造林法又称栽植造林,是用根系完整的苗木为造林材料进行造林。

5.3 分蘖造林法是利用树林的营养器(干、枝)及地下茎为造林材料直接进行造林的方法。

5.4 其他方法如插条、插根造林。

6 抚育管理
6.1 穴面覆盖减少水分损失。

如用石块树枝覆盖,起到遮荫作用。

6.2 浇水整穴无雨可在栽后及时浇水1次,雨后及时扶正苗木,修好树盘。

6.3 适时松土除草以便保墒和清除杂草。

7 节水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造林过程中,各种节水措施如固体水、保水剂、抗蒸腾剂大量应用于防旱抗旱,已取得巨大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7.1 吸水剂的应用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农业部北部研究中心开发出一种高分子聚合物,称之为高级吸水剂(也称高吸水性树脂、吸水胶、保水剂、抗旱宝等),我国对高吸水剂的研制和生产应用起步较晚,系统应用研究则在80年代初开始。

之后发展较快,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保水剂(SuperAbsorbentpovmers.简称SAD是一种吸水力大,保水性强的高分子物质,它具有高吸水性,保水性,缓反复吸水性,供水性,选择性,可降解性等特性。

7.2 固体水种植技术的应用固体水种植是20世纪90年代末国际上最新研制成功的一项先进抗旱造林技术。

7.3 化学药剂处理的应用 ABT生根粉是中国林科院研制成功的高效、光谱、复合型生长调节剂。

根宝是山西农业大学研制开发的一种营养型促进剂。

2种制剂所含的多种营养物质和刺激生根的物质能够直接渗入根系。

(收稿:2013-07-18)
参考文献:
[1]崔平宇,肖香云.陕北坡地优化利用目标模式探索(J)商场现代化,2008(36):212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