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学生版)
第7课散文诗二首(学生版+解析)

冰心(1900~1999),原名,福建长乐人,现代、诗人、儿童文学家,代表作《繁星》《春水》《斯人独憔悴》《往事》等。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11、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隐蔽?
心中的雨点指的是什么?
1.诗人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金黄的色彩象征什么?结合注释,谈谈你的看法。
2.诗中的荷叶和红莲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题组A基础过关练
一、选择题
1.(2022秋·七年级课时练习)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三、基础知识综合
7.(2022春·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答题。
半夜里听见甲(A.繁多B.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郁的天,我觉着有些乙(A.烦闷B.烦恼)。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diāo谢了,白辨小船般散漂在水里。梗上只留下小小的莲d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选自冰心《荷叶·母亲》)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浓郁( )②菡萏( )③diāo谢( )④莲dì( )
(2)在语段甲、乙两处各选择最恰当的一项是:
甲:乙:
(3)“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பைடு நூலகம்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这句话的修辞手法()
A.比喻B.夸张C.拟人D.排比
二、词语解释
①祷告:
②沐浴:
③匿笑:
④花瑞:
⑤慈怜:
⑥菡萏:
散文的结构特点

散文的结构特点
散文的结构特点是自由灵活,不拘一格。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形散而神不散”。
散文的“形”指散文的外在形式,包括选用的
材料、表达方式、语言风格等;而“神”则是散文的中心思想,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
在散文中,“形散而神不散”是指尽管散文选材广泛、表达方式多样,但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使主题集中。
2.线索清晰。
散文的线索通常是一个或几个中心事件,或者是作
者情感变化的历程。
通过线索,可以将散文的各个部分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3.语言优美。
散文的语言通常优美、生动、自然,能够引起读者
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4.意境深远。
好的散文往往会营造出一种深远的意境,使读者感
受到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享受。
这种意境往往是通过作者对自然、人生的感悟和思考,以及对材料的巧妙安排来实现的。
5.表达方式多样。
散文的表达方式可以包括叙述、描写、议论、
抒情等多种方式,这些方式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使散文的表达更加丰富多样。
高中语文必修Ⅰ第10课《散文两篇》导学稿(学生版)

高一语文学科导学稿(学生版)一.课题:《散文两篇》(粤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10课)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家,作品的有关内容;掌握重点字词以及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技能目标:学习在平实的叙述中蕴含丰富哲理的写法;欣赏冰心散文平易自然、简洁含蓄的语言风格。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对生命的认知以及对家乡的眷恋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对生命的认知以及对家乡的眷恋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霞》教学目标:1.理清文本思路,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品味重点语句,培养鉴赏散文的习惯与能力。
3.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深化对自我人生的理解。
教学重点:对文中重点句子进行讨论分析,细品其蕴涵的深邃哲思与人生况味。
教学过程:一.课前自主【作者名片】冰心:原名谢婉莹,原籍福建长乐。
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
生于福州,幼年时期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
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
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
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憔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
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
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同年发表散文《笑》和《往事》。
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后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
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盈隽丽、凝练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
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背景资料】“冰心体”散文:所谓冰心体散文,是以行云流水似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即宣扬以母爱、童真之爱、自然之爱为内容的“爱的哲学”思想,“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显示出清丽的风致。
第16课《散文二篇》-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学与练(学生版)

第16课散文二篇一、作者简介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作家。
曾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
代表作品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是20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
获 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哲学原理》《物的分析》等。
二、故事背景《永久的生命》是作者在1942年创作的一篇哲理性散文。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作者看到人类的生命如此不易而又如此坚忍,领悟到时间的易逝、生命的紧迫,于是写下此文,告诫人们“珍惜生命”。
《我为什么而活着》的作者罗素一生追求和平,反对战争。
他的一生,是激情澎湃、热情浪漫的一生;是不息求索、追求知识的一生;是捍卫和平,对人类的苦难充满同情、关爱的一生。
这样的一生,也是丰富多彩、精彩纷呈的一生。
透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窥见他人生思想的光芒。
三、文体知识议论性散文定义: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也被称为“哲理散文”或“哲学散文”,许多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性散文。
内容:议论性散文的写作目的主要不是让读者获得某种理性的概念,而是要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
与以写人、写景、叙事、抒情为主的散文相比,议论性散文的特点很明确:它以说理为目的,议论是它的骨干。
其他类型的散文也会传达某种思想,涉及某些道理,但不以说理为目的;也发议论,但通常是为点明题旨。
议论性散文与议论文一样都要求观点鲜明、思路清晰,但一般不像议论文那样直接议论说理,也不像议论文那样讲究论证方法,强调逻辑推理的严密性,而是将议论与叙述、描写、抒情结合在一起,以求让读者领悟哲理。
四、理解词义【俯瞰】fǔ kàn:俯视。
【洗涤】xí:冲荡;清洗。
【牛犊】niú dú:小牛,乳牛。
2019年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专题复习——写景散文阅读(学生)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专题复习——写景散文阅读复习目标: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和作用。
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
能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把握文章中作者的态度或观点,作出自己的评价。
能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能就文学作品形象、语言表达、写作特色等作初步的鉴赏品评,提倡多角度有个性地理解。
能由文章的感情、观点、价值观和思维方法等产生联想和创新。
考点分析:写景状物散文是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之以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等手段,以表现人文环境、自然景观和特定物件为主要内容的散文。
本学期课本上有些散文是以景色描写主的,作者花费大量的笔默写景其目的是为了抒情,这类散文的特点是“借景抒情”。
如朱自清的《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等。
此类写景状物散文,其考点可归结为以下几点: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细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
答题思路:(1)提取要点的方法:直接从段落中找出中心句(原句、自己概括)(2)整合要点的技巧:写景散文概括方法:什么物具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受。
2.理解重点字词的作用理解词语可用如下句式表示:生动、形象、准确地描写了+词语表义+词语深意(表现了……, 突出了……)。
3.理解关键语句重要句子指:(1)题目;(2)开头;(3)结尾;(4)过渡句。
重要句子的特征:(1)含蓄深刻;(2)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重要句子的作用:(1)题目的作用——揭示中心(对象);形象含蓄,激发兴趣。
(2)开头的作用——揭示中心(点题);引出话题(下文);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3)结尾的作用——总结上文;揭示(突出)主旨;语言含蓄深刻,留有余味。
(4)过渡句的作用——承上启下。
理解关键语句可用如下句式表示:句子表义+句子深意(表现了……, 突出了……)。
3.表达方式的作用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或变相)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
如何读懂散文系列之梳理行文脉络

如何读懂散文系列之梳理行文脉络教学园地11-08 1131学习目标:1.通过抓结构标志、勾联、压缩等方法能够自主概括段落大意;2.通过关注标题、整合段落层次等方式,会把握行文脉络,明确文章主旨。
教学方法:学、测、讲、练教学过程:一、出示问卷调查结果:学生散文阅读题几次大考(摸底、六县联考)的均分及学生认为存在的根本问题均分低?----读不懂二、出示江苏高考散文阅读题的均分、得分率。
(最好换成江苏某年的散文得分统计)08江苏高考文学作品阅读(20分)12题(分值4分)实际得分:1.99分 49.75%13题(分值4分)实际得分:2.82分 70.5 %14题(分值6分)实际得分:2.24分 37.33%15题(分值6分)实际得分:2.89分 48.17%合计:9.94分说明读不懂是普遍现象,根本问题三、方法:(从学生的阅读经验中概括几种方法)1.从散文行文的固有规律去把握散文-----最大的特点是“散”,但“散”中有规律可寻。
那就是一切材料,哪怕是插入,引用插叙,描写景物,旁涉其他人事,回忆等等都指向一个方向:中心。
例:《乡土情结》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一段:以不褪色的乡土情结开篇。
第二段:“童年的烙印”在乡土情结形成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第三段:描写少小离家的两种情况,写出了远离乡土的孤苦无助。
第四段: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美他们不忘乡土之情。
第五段:以不消失的乡土之恋结尾。
中心一方面强调乡土之恋不会消失;另一方面,又在鼓励祖国强盛的时代应有大展宏图的志向。
2.关注标题标题能提供阅读的线索。
(隐含了信息-----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甚至可以借此把握文章的主题。
)(1)教材中散文的标题:《我的四季》,《江南的冬景》,《想北平》,《金岳霖先生》。
(2)福建《吟风》,天津的《敦煌》,湖北的《雾》,湖南的《谈静》,安徽的《我与地坛》---直接明确了写作的对象。
如果文章写到了与此无关的内容,那就要考虑它与写作对象的关系,就要捉摸为什么要写其他的内容?(3)辽宁《雨韵》,全国1《阳关古道苍凉美》,北京《碧云寺的秋天》,四川《我爱水》,南通调研《寒冷的味道》,四市摸底《温软的稻草》----文题不仅明确了写作对象,更是表明了的感情倾向及模糊的主旨。
高中语文必修2第9课《议论散文两篇》(学生版)导学稿

高一语文学科导学稿(学生版)班级:姓名:小组:座号:《议论散文两篇》【课题】《议论散文两篇》(粤教版语文必修2第9课)【课型】本文属于议论散文基本阅读课【学习目标】1.能通过阅读这两篇文章,了解议论散文的有关常识。
(理解)2. 能抓住文中集中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分析、探索“窗”、“门”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理解、分析)3.能以这两课为例学习并掌握于平凡中见深意的观察方法和思想方法。
(理解、运用)4.能欣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从而掌握文章的语言特色。
(理解、分析)【学习重点】1. 能抓住文中集中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分析、探索“窗”、“门”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理解,分析)2.能欣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从而掌握文章的语言特色。
(理解、分析)【学习难点】能以这两课为例学习并掌握于平凡中见深意的观察方法和思想方法,培养自己独特的创新意识。
【课前预习积累】1、字音识记(1)单音字凭眺.()琐.碎()斟酌..()()窥.见()眸.子()奢侈..()()希冀.()鸟窠.()镶嵌..()()静谧.()谦逊.()隔膜..()()(2)多音字单薄()囚笼()薄薄荷()笼薄片()笼络()2、字形识别zhòu ()纹xiǎng( )嵌chú()形熙熙rǎng rǎliáo ( ) 绕寒xuān( )liáo ( ) 草xuān( )哗liáo ( )原之火xuàn( )染cáo ( )杂bīn bīn ( )( )有礼zāo ( )蹋zāo ( )遇chēn( )州3、词语积累眼花缭乱:休戚相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彬彬有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踵而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音容宛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第一课时《窗》一、内容导读本文由现实中实际存在的“窗”,联想到寓有深意的、精神境界的“窗”,由实到虚,认为“窗”代表“占领”与“享受”,是人的精神世界对大自然的一个胜利,表明“窗”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强调人应当以审美的眼光享受生活,注重个人主体性的存在,重视精神层面的追求,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坦诚、信任、自由交流思想的向往。
高中语文_散文的梳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散文的梳理·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这种新的教学论,通过老师的诱导,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以实现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与交换。
教材在编写时总能体现设计者力图教给学生的某种方法,但寻找的路径却需要学生自己探究。
教师应组织学生对体裁相同的课文进行梳理,引领学生思考、碰撞、交流,从而使学生在梳理中建构知识体系,提升语文素养,获得生命的成长。
【学情分析】新教材按照话题编写学习单元,散文的学习零零散散见于不同单元,大部分学生对经典篇目的理解停留在熟知“语料”的层面,何以成为经典,同类文字有何异同,则不甚了了。
同时,单元教学模式的固定使学生在关注共性知识的同时,弱化了文体知识,从而导致课堂文本学习与阅读、写作相剥离的局面。
因此,“语文知识的重构,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重构应是一件踏踏实实的事情”(王荣生)。
【学习目标】1能独立阅读并分析散文的文体知识,掌握阅读散文的一般方法。
2.体验文本的内涵,洞悉文本所承载的价值观,促成文化品格的生成。
【梳理内容】《现代文诵读》(三级达标教材)精选散文篇目《藤野先生》《背影》《荷塘月色》《白杨礼赞》《家》《敬畏自然》《跨越百年的美丽》《文天祥千秋祭》《我不是个好儿子》《都江堰》《谁是最可爱的人》《听听那冷雨》【重点与难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梳理,梳理掌握散文的特点是教学重点。
结合散文的特点指导课外阅读是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一、课前一级梳理阶段(明确任务)1.通读规定篇目按照表达方式的不同给这些文章分类。
2.试感知每一类文章的大致特点。
重点明确:1.什么是散文?散文,是指五四运动以后出现的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即针对作品的线索、材料安排的顺序及技巧、局部语段等进行分析。
主要涉及以下三个考点:一、分析散文的整体结构思路主要有两大题型:(1)根据文章内容(线索)梳理思路;(2)梳理文章线索并分析其作用。
解题思路:逐层概括文意,追寻行文的思路、内容上的变化、表达方式上的变化和作者情感的变化;思考“开头写了什么?接着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再思考行文的结构特点,如总分总、先抑后扬、逐层递进等。
规范答题:①先说明行文结构特点。
②具体概括文章内容。
③组织答题顺序:说明行文结构特点+具体解说。
易错辨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与线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文章的结构思路是作者在写作时按照一定的顺序对写作内容的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都有所不同;而线索可以作为梳理结构思路的参考,它是贯穿文章前后内容的词、句子或其他内容。
二、分析散文局部语段的作用主要有两大题型:(1)分析局部语段在全篇的作用;(2)分析散文局部语段能否删除。
解题思路:(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
如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过渡段承上启下(或启下);结尾段呼应前文,深化文章主旨,卒章显志。
(3)结合段落位置及其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作答。
规范答题: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①开头段作用——引起下文: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为下文写……张本;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呼应下文……;为……做铺垫;渲染……气氛。
②中间段作用——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过渡到……(物—人,景—情,事—理等);由……转而写到……。
③结尾段作用——总结上文;呼应上文……;点明了全文……的主旨,进一步……;卒章显志,表达了……;深化主旨,表达了……。
三、分析引文(引述、穿插性材料)在原文中的作用穿插性的材料或描写人物,或叙述事件,或摹状实物,或绘制图景,或旁征博引,但都是与主题材料形成了某种特定的关系,更好地增添意蕴,丰满文章,凸显主题。
解题思路:①对当前语段的内容的作用;②对全文的作用;③增加权威性、文学性、文化性、趣味性(视文体和功能而定,不要完全罗列);④有时要联系写作技巧。
规范答题:①展示美感,伏笔铺垫;②构成对照,凸显主题;③营造文化氛围,表现文章风格;④反向衬托,突出主题;⑤渲染感情,烘托气氛。
请看下面的示例:(广东省深圳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读《时间简史》毕飞宇《时间简史》这本书我读过许多遍,没有一次有收获。
每一次读《时间简史》我都觉得自己是在旅游,在西藏,或者在新疆。
窗外就是雪山,雪峰皑皑,陡峭,圣洁,离我非常远。
我清楚地知道,我这辈子都不可能登上去。
但是,浪漫一点说,我为什么一定要登上去呢?再浪漫一点说,隔着窗户,远远地望着它们“在那儿”,这不是很好么?和霍金相比,爱因斯坦更像一个小说家。
我喜欢他。
在普林斯顿,爱因斯坦这样给年轻的大学生解释了相对论——一列火车,无论它有多快,它都追不上光的速度。
因为火车越快,它自身的质量就越大,阻力也越大。
当我在一本书里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高兴得不知所以,就差抓耳挠腮了。
我居然“听懂”相对论了。
理性一点说,爱因斯坦的这番话谁都能听得懂。
我只能说,在爱因斯坦用火车这个意象去描绘相对论的时候,他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
毕加索有一个特殊的喜好,他爱读爱因斯坦。
毕加索说:“当我读爱因斯坦写的一本物理书时,我啥也没弄明白,不过没关系,它让我明白了别的东西。
”毕加索说得多好啊,如果你喜欢读爱因斯坦,你会“明白别的东西”。
事实上,阅读最大的魅力就在这里——我是乞丐,我向你索取一碗米饭,你给了我一张笑脸或一张电影票,你是仁慈的,慷慨的。
我接受你的笑,接受你的票,并向你鞠躬致谢。
爱因斯坦告诉我们,“空间—时间”并不是一个平面,它是“有弧度”的,“弯曲”的。
他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空间—时间”其实就是一张阿拉伯飞毯,我们就生活在四只角都翘起来的那个飞毯里头。
我要说,人类所有的快乐与悲伤都与时间和空间的限度有关。
我要住更大的房子,我要开更快的汽车,我要活更长的寿命。
是的,人们都渴望自己在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上获得更大的份额。
顾拜旦是了不起的,是他建立了现代奥林匹克。
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在本质上其实就是两条:第一,争夺更多的空间;第二,用最短的时间去争夺最大的空间。
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伟大之处就在这里,它不是灭绝贪婪,而是给贪婪以“出路”,也就是制定游戏的规则。
于是,贪婪体面了,贪婪文明了,贪婪带上了观赏性。
最关键的是,现代奥林匹克有效地规避了贪婪所带来的流血、阴谋、禁锢和杀戮。
它甚至可以让争夺的双方变成永恒的朋友。
在我还是一个乡村儿童的时候,家里一贫如洗。
可是,我母亲却有一块瑞士手表,方圆几十里之内唯一的手表。
我崇拜我的母亲。
任何人,只要他想知道时间,得到的建议只能是这样的:“去找陈老师。
”那时我以为,时间是手表内部的一个存在。
等我可以和母亲“对话”的时候,母亲却告诉我,手表的内部并没有意义,就是零件,最重要的是玻璃罩着的那个“表面”。
长针转一圈等于一分钟,短针走“一格”等于五分钟。
我母亲的“时间教育”是有效的,我知道了,时间其实不是时间,它是空间。
它被分成许多“格”。
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什么时间,所谓的时间,就是被一巴掌拍扁了的汤圆。
我人生的第一次误机是在香港机场。
那是上个世纪的90年代。
香港机场的候机大厅里有一块特殊的表,非常大。
那块透明的“大表”是由无数的齿轮构成的,每一个齿轮都是一颗光芒四射的太阳。
我终于发现了,时间其实是一根绵软的面条,它在齿轮的切点上,由这一个齿轮交递给下一个齿轮。
它是有起点的,当然也有它的终点。
我像一个白痴,傻乎乎的,就这样站在透明的机芯面前。
我无法形容内心的喜悦,为此错过了我的航班。
这是多么吊诡的一件事:表是告诉我们时间的,我一直在看,偏偏把时间忘了。
是的,我从头到尾都在“阅读”那块硕大的“手表”,最终得到的却是“别的”。
回到《时间简史》。
我不知道别人是如何阅读《时间简史》的,我读得极其慢,有时候,为了一页,我会耗费几十分钟。
我知道,这样的阅读不可能有所收获,但是,它依然是必需的。
难度会带来特殊的快感,这快感首先是一种调动,你被调动起来了。
一个人所谓的精神历练,也一定和难度阅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个没有经历过难度阅读的人,很难得到“别的”快乐。
【注】《时间简史》: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的作品,介绍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以及时间、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学。
1.(散文整体结构特点)本文的行文结构有着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2.(归纳散文行文线索)作者对“时间”的认识先后经历了哪些变化?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
3.(局部段落作用)文章第三段能否删除?请简述理由。
4.(穿插性材料的作用)文章第五段插入顾拜旦建立现代奥林匹克的故事,对全篇有何作用?(哈尔滨市第三中学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双城记梁实秋①我所谓的“双城”是指我们的台北与美国的西雅图。
对这两个城市,我都有一点粗略的认识。
我现在所要谈的只是就两个城市,凭个人耳目所及,一些浅显的感受或观察。
“贤者识其大,不贤者识其小”,如是而已。
②台北地处亚热带,又是一个盆地,环市皆山。
我从楼头俯瞰,常见白茫茫的一片,好像有“气蒸云梦泽”的气势。
到了黄梅天,衣服被褥总是湿漉漉的。
夏季午后常有阵雨,来得骤,去得急,雷电交掣之后,雨过天晴。
西市在美国西北隅海港内,其纬度相当于我国东北之哈尔滨与齐齐哈尔,赖有海洋暖流调剂,冬天虽亦雨雪霏霏而不至于酷寒,夏季则早晚特凉,夜眠需拥重毯。
也有连绵的淫雨,但晴时天朗气清,长空万里。
③我从台北来,着夏季衣裳,西市机场内有暖气,尚不觉有异,一出机场大门立刻觉得寒气逼人,家人乃急以厚重大衣加身。
我深吸一口大气,沁入肺腑,有似冰心在玉壶。
我回到台北去,一出有冷气的机场,熏风扑面,遍体生津,俨如落进一镬热粥糜。
④台北之治安良好是举世闻名的。
我于三十几年之中,只轮到一次独行盗公然登堂入室,抢夺了一只手表和一把钞票,而且他于十二小时内落网,于十二日内伏诛。
至于扒窃之徒,则何处无之?我于三十几年中只失落了三支自来水笔,一次是在动物园看蛇吃鸡,一次是在公共汽车里,一次是在成都路行人道上。
此外家里蒙贼光顾若干次。
台北民房窗上多装铁栅,其状不雅,火警时难以逃生,久为中外人士所诟病。
西市的屋窗皆不装铁栏,而且没有围墙,顶多设短栏栅防狗。
可是我在西市下榻之处,数年内即有三次昏夜中承蒙嬉皮之类的青年以啤酒瓶砸烂玻璃窗,报警后,警车于数分钟内到达,开一报案号码由事主收执,此后也就没有下文。
衙门机关的大扇门窗照砸,私人家里的窗户算得什么!银行门口大型盆树也有人夤夜搬走。
不过说来这都是癣疥之疾。
明火抢银行才是大案子,西市也发生过几起,报纸上轻描淡写,大家也司空见惯,这是台北所没有的事。
⑤台北市虎,目中无人,尤其是拼命三郎所骑的嘟嘟响冒青烟的机车,横冲直撞,见缝就钻,红砖道上也常如虎出柙。
有人说这里的交通秩序之乱甲于全球,我没有周游过世界,不敢妄言。
西市的情形则确是两样。
时常行人过街,驾车的人停车向你点头挥手,只是没听见他说“您请!您请!”可是谁也不能不承认,台北的计程车满街跑,呼之即来,方便之极。
西市计程车少,所以清早要雇车到飞机场,需要前一晚就洽约好,而且车费也很高昂,不过不像我们桃园机场的车那样的乱。
⑥吃在台北,一说起来就会令许多老饕流涎三尺。
大小餐馆林立,各种口味都有,有人说中国的烹饪艺术只有在台湾才能保持于不坠。
这个说起来话长。
目前在台北的厨师,各省籍的都有,点一个辣子鸡、醋熘鱼、红烧鲍鱼、回锅肉……立刻就可以品出其中含有多少家乡风味。
也许是限于调货,手艺不便施展。
例如烤鸭,就没有一家能够水准,因为根本没有那种适宜于烤的鸭。
大家思乡嘴馋,依稀仿佛之中觉得聊胜于无而已。
⑦美国的食物,全国各地无大差异。
常听人讥评美国人文化浅,不会吃。
美国人不善烹调,也是事实,不过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如肯下功夫于调和鼎鼐,恐亦未必逊于其他国家。
⑧西市的人喜欢户外生活,我们台北的人好像是偏爱室内的游戏。
西市湖滨的游艇蚁聚,好多汽车顶上驮着机船满街跑。
到处有人清晨慢跑,风雨无阻。
滑雪、爬山、露营,青年人趋之若鹜。
⑨不知是谁造了“月亮外国的圆”这样一句俏皮的反语。
偏偏又有人喜欢搬出杜工部的一句诗“月是故乡明”,这就有点画蛇添足了。
我所描写的双城,瑕瑜互见,也许揭了自己的疮疤,长了他人的志气,也许没有违反见贤思齐闻过则喜的道理,唯读者谅之。
1.下列对散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第④段中说“台北之治安良好是举世闻名的”,用反语对台北盗贼公然入室抢劫、扒窃之徒到处都是的社会治安状况进行暗嘲,用语诙谐幽默而又辛辣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