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案2人教版

合集下载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学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学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学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学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版初中历史七年级第一册第八课中华文化的繁荣(一)教学设计(一)内容标准1、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2、列举古代音乐方面的主要成就:“钟鼓之乐”。

(二)教材分析本课程主要介绍中国夏商周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文字、天文、历法、医学、文学和音乐。

《汉字演变》主要介绍甲骨文、金文和大篆,以了解汉字在中国的演变;第二项是“天文学、历法和医学成就”,这是中国夏商周时期的科技成就,主要体现在这三个方面。

当时,有许多成就领先于世界;《屈原与钟鼓乐》介绍了文学和音乐成就。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学生将重点掌握商代甲骨文和金文,理解它们的含义,学会识别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了解汉字的演变,理解当今汉字和甲骨文的起源关系;了解天文学、历法和医学的成就,以及诗人屈原;掌握“钟鼓乐”,了解编钟的起源,通过欣赏画面和节奏提高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收集甲骨文的文字和图片,指出它们与今天文字的起源关系,以加深对汉字与甲骨文起源关系的理解;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大印文字的演变趋势,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提高了获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并积极探索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甲骨文、金文、钟鼓之乐难点:文字的演变(五)教学流程【导入新课】复习引言,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涉及哪些重要朝代?学生回答后,老师说:“在夏商周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文明也在蓬勃发展。

”导入主题。

【落实课标】“文字的演变”创造一个情境:学生打开课本读什么?(文本)如果没有文本,人们如何传达信息或记录重大事件?学生通过表达自己的观点来探索单词的含义。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导读单【学习目标】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学习重点】:本果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学习难点】:本课内容较多,如何让学生正确的理解记忆【学习过程】:自主学习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哪几个方面的成就?什么叫甲骨文?出现的时间、特点、意义?什么叫金文(铭文)出出的时间、特点?什么叫竹帛书,出现的时间?夏朝和商朝在天文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夏朝、商朝、和战国时期在历法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就?扁鹊生活在何时,他善长的医术是什么?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屈原生活在何时、哪国人,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代表作品是什么?在当代具有怎样的地位?“钟鼓之乐”盛行于何时?具有怎样的意义?当时什么乐器最为珍贵?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问题解决单简要概述春秋战国时期在科技上的成就。

?从甲骨文到金文、大篆,古代文字发生了哪些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图一图二图一中人物仰天长叹,你知道他是谁吗?他出生在什么时期的哪个国个国家?他为什么长叹?表现了他怎样的情怀?(2)图二中人物是谁?他生活在什么时期?有什么主要贡献?【你的问题是】: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训练单一、选择题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半坡原始居民B.黄帝时代C.夏朝D.商朝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骨文是指商朝人把文字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B.商周时期的金文是指用金属笔写的字C.“大篆”这种字体出现于春秋时期D.春秋时期人们用毛笔蘸墨,在竹简或丝帛上书写3.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据说来源于()。

A.夏朝B.商朝C.春秋D.战国4.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是()。

A.华佗B.张仲景C.扁鹊D.李时珍5.反映我国古代音乐发展较高水平的是()。

A.司母戊鼎B.马王堆帛画C.秦兵马俑D.湖北随州编钟6.战国初期,历法上的重大成就是( )A.发明了夏历B.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C.定出一年12月D.创造了殷历7.人们之所以爱戴和崇敬屈原主要是因为( )A.维护楚国利益B.变革图强C.创造了新的文学体裁D.具有爱国爱民的精神8.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这种字体称为( )A.行书B.小篆C.大篆D.楷书二、材料分析题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请回答:⑴此材料出自于谁?⑵他在文学史上有何贡献?⑶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8中华文化的勃兴(一)》word教案(15)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8中华文化的勃兴(一)》word教案(15)
诗歌赏析,体会屈原的思想情,并从中受到启迪。
学生找出这一时期音乐方面的成就。




六、整合知识:
列表概括我国先秦时期的 天文、历法、医学、文学和音乐成就。
七、总结认识:
(总结出今天的收获,并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1、通过学习这些知识,你还有哪些想进一步了解?你打算怎样继续去了解呢?
2、对于这些知识,你还能用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吗?
五、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
提供一些资料供学生了解。
(让学生对古代文字有一个感性认识)
(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
总结出文字的演变历程:
甲骨文金文(铭文)
大篆
小篆
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书法条幅,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美,陶冶了情操,同时对文字字体演变有了简要的了解)。
学生 展示
搜集到的关于24的谚语
3、约定: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
可让学生自己概括,小组互相交流。
项目
主要成就
天文
历法
医学
文学
音乐




这是一堂文化课,如果不精心设计,很容易枯燥乏味,所以设计一定要适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贴近学生生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注意对教材的整合,如: 甲骨文,并适当的进行延伸。
二、向学生展示网上的资料)
(1)什么叫历法?
(2)夏朝的历法的发明、商朝历法的特点、战国24节气从生活入手,让学生了解历法和24节气,并让学生深入思考他们的作用。让学生课下继续搜集24节气的谚语。
三、扁鹊
⑴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⑵补充扁鹊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运用资料 的能力
四、屈原
(说明:《离骚》是 屈原被流放后用诗歌形式写成的自叙传,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表达了崇高炽热的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激情。同时通过阅读和分析《离骚》,教育学生认识学习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忧 国忧民、高洁耿介 的崇高品德和为追求理想顽强奋斗的精神。)

【七年级】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学案

【七年级】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学案

【七年级】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学案【七年级】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学案第8课中国文化的繁荣(1)目标:1.通过学习,重点掌握商代甲骨文、历法和诗人屈原。

了解中国文字、天文学和医学在先秦时期的演变。

2.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做课后“活动与探究”练习,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3.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培养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学术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我们进行道德教育。

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困难在于甲骨文的字体结构、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导入新课:利用2021年奥运会的开幕式的古老中国文明表演带来了新的教训。

自主学习: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0分钟1.人:① 图1显示了著名的医生。

②图2是世界文化名人_______。

图1图22.地点:湖北_______出土了大量的钟鼓乐器。

3.时间:传说很多年前,有一个日历。

合作探究:1.“集体游戏”参照现在的汉字,想象一下甲骨文中的“日”、“月”、“人”怎么写?你写作的基础是什么?那么,从“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的推理活动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2.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甲骨文的被发现,有什么意义?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3.你看过中医吗?中医如何看待和治疗疾病?我们称之为拥有高超医疗技能的医生。

我们常说,“神医扁鹊使死人复活”。

为什么人们如此喜欢“扁平喜鹊”4.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人们都要吃粽子、划龙舟,相传是为了纪念谁?这种民俗反映了人们什么思想感情呢?强化教学:1.中华民族早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就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其成就一直处在世界前列。

我国甲骨文是世界古老的文字之一,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商周的“金文”比甲骨文规范,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称“大篆”,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变化。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识记: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的字体,了解汉字的演变(七上P41、57)
1、甲骨文: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河南安阳小屯村的农民发现,称其为“龙
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了商朝的社会生活,丰富了我国奴隶社会的历史资料。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相关知识:一、我国文字最早出现于商朝(错误)。

我国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汉字出现于商朝。

二、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2、金文(也称“铭文”或“钟鼎文”):是商周一些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金文比
甲骨文规范。

5、意义:文字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学习目标】
1、甲骨文(∨)
【知识梳理】
一、文字的演变
1、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 ”,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因此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开始。

2、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 ”或“ ”。

期,出现统一的文字“大篆”。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
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据说最早源于朝。

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

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三、屈原及成就
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末期楚国的伟大爱国诗人,他的代表作《》,闻名于世,被翻译成多种外国文字。

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为。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研究历史离不开文字资料,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2、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
a.金文 b.铭文 c.甲骨文 d.楷书
3、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农历,来源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战国
4、一直被中医所沿用的“望、闻、问、切”四诊法的创立者是()
a.李时珍 b.扁鹊 c.华佗 d.张仲景。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上册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案2)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上册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案2)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

2.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的成就。

能力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培养学生观察、概括和总结能力。

2.通过做课后“活动与探究”练习,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德育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2.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

3.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教学重点:甲骨文、商朝历法、诗人屈原。

教学难点:1.甲骨文的字型结构。

2.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教学方法:1.讲解法。

本课内容难度较大,教师需以讲解为主,以弥补学生知识储备的不足。

这是本课教学过程中需主要采用的方法。

2.图示法。

因本课内容距现代遥远。

趣味性差、科学性、逻辑性较强。

用图示法可以弥补学生接受能力的不足,增强直观的教学效果。

3.举例法。

不管是甲骨文、金文,还是天文历法和医学,都可以举大量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4.讲述法。

对于本课的导入,可采用此法。

比如,可以通过讲述甲骨文的发展过程导入新课。

教具准备:1.投影仪。

2.写有甲骨文字和青铜文字的胶片、《二十四节气歌》胶片。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导入语例示一]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人类的起源及人类社会初始阶段的历史,我们还讲到了夏、商、周早期阶级社会的历史。

我们明白了我们的祖先很久以前就在祖国的大地上演出了一幕幕鲜活的历史话剧。

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构成了这个时期历史的主要内容。

但同学们还应注意的是:祖国一脉相承、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也是这一时期开始的。

今天和下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中华文化的勃兴》的内容。

[导入语例示二]同学们,在我国山东省,出土了一个灰陶尊,距今约五千年了,有些学者认为,它是“旦”的意思。

这种刻画符号,就是原始文字。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8中华文化的勃兴(一)》word教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8中华文化的勃兴(一)》word教案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

2.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的成就。

教学重点:甲骨文、商朝历法、诗人屈原。

教学难点:1.甲骨文的字型结构。

2.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学用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人类的起源及人类社会初始阶段的历史,我们还讲到了夏、商、周早期阶级社会的历史。

我们明白了我们的祖先很久以前就在祖国的大地上演出了一幕幕鲜活的历史话剧。

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构成了这个时期历史的主要内容。

但同学们还应注意的是:祖国一脉相承、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也是这一时期开始的。

今天和下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中华文化的勃兴》的内容。

二、学习新课:(一)、文字的演变1、观察“马”字的演变。

同学们,请看本课插图中“马”字的演变。

通过看“早期甲骨上的图画文字‘马’字”“晚期甲骨文上的‘马’字、”“金文中的‘马’字”和“大篆体的‘马’字,找出我国古代文字演变的规律。

2、学生观察后回答我国古代文字的演变规律是: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大篆。

3、教师讲解:我国古代早期文字的演变规律是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大篆。

甲骨文是在清代光绪二十四、五年时被鉴定为古文字并且开始为金石学家和玩古董的人所收藏的。

文字主要刻在龟甲(包括龟腹甲和龟背甲)和牛的肩胛骨上。

主要用于占卜。

这是因为商代的统治者非常迷信。

对很多事情如天是否会降灾祸于人间,农作物的收成如何,打仗能否取得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生育、疾病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

商代后期为商王等统治者管理占卜事务的人员,往往把占卜的事由、卜兆的吉凶以至后来是否应验的情况,刻记在卜甲、卜骨上。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甲骨文。

也有人根据它们的用途称作甲骨卜辞。

课本中提到,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这是指甲骨文已具备了传统所谓的“六书”,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转注等六种方法(指造字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掌握甲骨文、金文和竹帛书。

《诗经》和屈原、商周的青铜艺术、钟鼓之乐。

能力方面:指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学习甲骨文、金文、大篆等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对比联想的思维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以图表、归类等方式自学“硕果累累的科学技术”的内容和春秋战国时期突出的科技成就,指导学生利用图表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借以培养学生列表、概括的能力。

思想方面:通过介绍先秦时期灿烂的文化,使学生认识到先秦时期我国的天文和医学等科学技术处于之所以能够位于世界先进行列,是与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科学道路上不畏艰苦、勇于攀登的民族精神分不开的。

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激发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通过对《离骚》中部分作品的朗读、学习,体会分析其中含义,使学生理解屈原的忧国忧民的高尚品格,对其进行人格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通过对《诗经》中部分作品的分析,使学生理解人民是历史的真正的主人,灿烂的文化是由人民创造出来的。

二、
教学重点:甲骨文、《诗经》和屈原。

教学难点:对一些专门的科学知识如甲骨文、节气等较难讲述清楚;本课内容较多,头绪复杂,比较难于掌握。

三、教学方法:采用综合教学法,包括讲述法、谈话法、启情法、读书法、直观法等。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创造出来许多灿烂辉煌的文化,在我们学习过的先秦时代,文化空前繁荣,成就突出,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

一、从甲骨文到竹帛书
1、商朝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要去打仗,能胜与否?今年小麦,丰收与否?老天下雨吗?有人进攻吗?王后什么时候生孩子?是男呢还是女呢,等等,全都要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

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余字,公认千余字。

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通过文字的阅读和图片的展示,使学生从中捕捉到有效信息,了解到甲骨文的发现、名称来源和它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

所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从占卜的内容总结出,甲骨文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

堪称是现存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2、商朝和周朝的金文
继甲骨文之后出现的汉字书体就是金文。

由于这种文字多铸各种青铜器上而得名,也称为钟鼎文或青铜器铭文。

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为一种样式,这种字体称为"大篆"。

3、战国时期的竹书和帛书
教师直接点题,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

然后提问学生:和我们刚刚学习的甲骨文和金文比较,竹书和帛书的最大进步在哪里?加深学生对书写材料的变化的认识。

二、硕果累累的科学技术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填写本表格。

三、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
1、《诗经》
教师总结指出《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由孔子编订,全集305篇,绝大部分是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诗经》中的大部分作品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在我国诗歌创作史上初步形成了现实主义传统,这种现实主义的写法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在我国历史上占有光辉的地位。

2、屈原和《离骚》
教师提问: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人们都要吃粽子、划龙舟,相传是为了纪念谁?这种民俗反映了人们什么思想感情呢?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继续提问:他为什么受到人们这样的爱戴呢?教师可以让学生看课本上插图《屈原》和教材中有关内容,并配以画外解说:这位目视远方,面有愁容的人物就是屈原。

屈原不仅是一位很有抱负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吸收南方民歌之精华,采楚国方言,创造了一种新体诗歌"楚辞",写下许多优秀诗篇,《离骚》是其中名篇。

3、钟鼓之乐
教师出示编钟的图片,边看边讲:编钟由青铜铸成,分三层排列在刻满彩绘花纹的钟架上,气势宏伟而壮观。

最上层的叫钮钟,是用来定调的,只要准确地敲击标音位置,就能发出合乎一定音阶的声音。

中层叫甬钟,有三个半八度音阶,能演奏各种乐曲,声音清脆嘹亮,悦耳动听。

下层也叫甬钟,因为形大体重,所以声音深沉宏亮,在演奏时能起到烘托气氛与和声作用。

用这套悬挂的编钟,至今仍可以演奏出古今中外的各种乐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