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诵读:江上渔者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六年级语文下《江上渔者》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下《江上渔者》教学反思

《江上渔者》教学反思
《江上渔者》是一首描写渔者艰辛生活的诗歌,通过捕鱼这一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江上渔者》的背景、作者生平、诗歌内容和主题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通过朗读、解读和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朗读、小组讨论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同时,我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来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在教学内容上,我着重讲解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处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对诗歌的语言和韵律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指导。

同时,我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在处理难点时,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思想。

四、教学不足与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时间安排有些紧张,导致部分内容未能充分展开。

此外,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环节中表现不够积极,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激励。

为了改进教学不足,我将更加注重课堂时间的把握和学生的参与度,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我会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古诗词诵读5《江上渔者》(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古诗词诵读5《江上渔者》(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6单元古诗词5《江上渔者》教学设计《江上渔者》教学方案1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理解整首诗的大意。

2.读诗句展开想象,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读诗句展开想象,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难点】读诗句展开想象,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导入:在中国古诗词中,有许多歌颂劳动者的诗,你都知道哪些与劳动有关的古诗呢?预设1: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悯农·其一》预设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李绅《悯农·其二》预设3: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2.过渡:那么诗人范仲淹笔下的劳动者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诗《江上渔者》。

(板书:江上渔者)二、夯实基础1.情境听读播放《江上渔者》的情境课文(朗读版),学生可先通过听读,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1)出示课文中标注的及易读错汉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3)随机点名朗读。

朗读点拨:注意读准“鲈(lú)”。

3.作者简介先请学生介绍范仲淹,老师再进行明确: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在地方治政、守边皆有成绩,文学成就也较为突出。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板书:[宋]范仲淹)三、问题探究过渡: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细品古诗,走进劳动人民的捕鱼生活吧!(一)自主探究1.探究任务借助古诗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的题目和诗歌的大意。

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

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

《江上渔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古诗并背诵古诗。

2、通过学习课文和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激发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感。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

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喜爱。

4、积累一定的表达方法,从而激发对诗歌的创作愿望。

教学重难点:通过学习课文和反复诵读文中古诗,让学生在感受古代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情感美、哲理美的同时,也能了解诗人范仲淹创作古诗《江上渔者》的经历,体会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感,受到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积累一定的表达方法,从而激发对诗歌的创作愿望。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你了解的范仲淹。

二、学习课文:自主学文,感悟真情1、提到范仲淹,就会想起他《岳阳楼记》里的一句流传至今的大气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师生齐读)请同学说一说对这名言的理解。

它的意思就是:范仲淹忧国忧民,特别关心当时老百姓,总把老百姓的安危放第一位。

2、从诗题看,范仲淹关心谁?(江上渔者、渔民)范仲淹为什么会关心渔民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小故事里了解一下。

3、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故事中,哪里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4、字词学习认读与故事内容有关的两组词语。

饮酒南来北往称赞读了这三个词语,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情景?(开心、热闹……)朗读指导:这么多人在一起饮酒,肯定很快乐。

让我们一起带着愉快的心情读这组词语。

波涛汹涌起伏危险读了这组词语给你什么感觉?(屏示图片)这就是波涛汹涌的海面,一个巨浪翻滚就一丈多高,实在让人心生畏惧。

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5、重点句段学习,第二自然段两组词语,描绘了两种不同的场景,这对比鲜明的场景,课文哪些句段具体描写了这两种场景?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回答,读得快的同学可以同桌小声交流。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请同学们再次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范仲淹在酒楼里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相关语句,做好旁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5《江上渔者》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5《江上渔者》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5《江上渔者》教学反思《江上渔者》是宋朝大诗人范仲淹在饮酒品鱼、观赏风景的时候,看到风浪中欺负的小船,由此联想到渔民打鱼的艰辛和危险,情动而辞发,创作出言浅意深的《江上渔者》。

在教学《江上渔者》时,我先让学生读诗句,观察插图,联系注解想象诗意。

本课教学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使学生运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感知、想象能力及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运用了信息技术可以刺激学生的表现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在网络资源环境下,可以使每个学生得到及时的反馈,学生学习的真正的持续的动力来自内在的、自发的学习动机,而不是外在的教师、家长等各方面的压力。

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的表现欲望被激发并得到满足,而学习内容所自然形成的评价标准使学生只有在深入学习后才能得到更充分、更出色的表现。

有人说,在网络上最重要的是抓住别人的眼球,那么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只有更新的资源、明丽的色彩、丰富的动画,更有新意的观点,才能有效的吸引别人的眼球,因此,网络学习环境在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进而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感知、想象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

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

现代教育技术,将被感知、被想象、被推理的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形式和过程,用仿真化、模拟化、形象化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表现出来。

这种教学可以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发现、体验、利用生动的资源,透过现象探索本质,从而形象地建立起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本质属性图像,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学生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通过查看网络资料,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古诗一类的课文,内容距今天的时空比较远,学生在学习时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

教学时,教师将收集到的有关文字、注释、作者介绍、图片、影视资料,制成资源库,让学生调用,弥补学生因时间和生活阅历的因素造成的理解课文内容而出现的“断层”现象,增强了学生的感知能力。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与反思第【1】篇〗《江上渔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熟读成诵。

掌握“江、但、出没”等字的意思。

理解本诗采用的对比手法,把握作者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方法】:吟诵法。

合作探究法。

画面想象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走进作者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1015年,其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1043年,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被贬出京。

1052年,改知颍州,于途中逝世,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

三、吟诵古诗1.读诵古诗,熟悉内容。

2.根据背景,初步理解。

江南水乡的渔民以捕鱼为生,鲈鱼的鲜美让人趋之若鹜,但这一点却在无形中加重了渔民的辛劳,这首诗反映的应该是此地的社会现实。

范仲淹是江苏吴县人,从小对江南渔民的生活现状知之甚深。

当他看到江上的吃鱼人和在风浪中穿梭的渔舟,不禁想到鲈鱼之美是靠捕鱼人的辛苦换来的,便创作出言简义丰、言浅意深的《江上渔者》,表达其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与关心。

3.再次吟诵,体会感悟。

4.解读题目,加深理解。

“江”即指长江,在古诗文中,用“江”而不具体说明具体江名者,一般指长江,就像“河”即黄河一样。

“渔者”即捕鱼之人。

诗题一作《赠钓者》,意在反映江上渔民的辛劳,表达对出没于风浪之中的渔民的关切与同情,以及对“只爱鲈鱼美”的来往客人的劝诫之意。

5. 三吟背诵,逐字理解。

[1] 江:即长江,意寓最大的江。

[2]但:只。

[3]鲈鱼:意寓美味。

源自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汉书》载西晋张翰(江苏吴江人)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怀念家乡莼菜、鲈鱼,作诗《思吴江歌》(又名《秋风歌》):“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鱼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江上渔者》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江上渔者》教案及反思

5. 江上渔者【教学内容】教科书P111 内容。

【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试着背诵古诗。

2. 理解古诗中重点字的意思,简单说出每句古诗的意思。

3. 体会渔民生活的艰辛,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4. 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前面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总结出了古诗的学法,分别是:解诗题、知作者、解诗意、悟诗情(出示课件),今天我继续用这种方法来学习古诗《江上渔者》,教师板书课题,大家齐读。

2. 谁来解诗题?“江上渔者”是什么意思?(江上打鱼的人。

)3. 你知道作者吗?(范仲淹。

简单介绍:宋朝伟大的诗人,著名的军事家,文学家,一生做官,为民着想,但遭人陷害,为官之路比较艰难。

)4. 知道了作者,理解了诗题,那么这节课我们继续按照古诗的学习方法来解诗意,悟诗情。

(看谁通过朗读、想象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

)二、朗读古诗1. 齐读古诗,请大家注意字词的读音。

2. 出示词语,认读并说说词语的意思。

三、理解诗意1.“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1)出示第一句古诗,练习读出来。

(2)你知道它的意思吗?长江附近来来往往的人。

说明人很多,这么多的人都喜欢什么?(3)两句一起读一读。

(4)这句古诗的意思能说出来吗?(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5)出示词语:鲈鱼。

介绍:鲈鱼是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脊青腹白,肉多刺少,味道鲜美的鱼。

你吃过鲈鱼吗?(出示鲈鱼的菜品)(6)古诗前两句,作者先写了吃鱼的人。

(板书:吃鱼的人——但爱鲈鱼美)过渡:哪句古诗写了打鱼的人呢?2.“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出示古诗,练习朗读。

(2)你读懂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波涛汹涌的江面,一只树叶一样单薄的、简陋的小船在风浪里来回晃动,严重的后果会是什么?出示课件渔船(3)理解诗意:你看那一叶小舟,在海浪里一会看见,一会看不见。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内容】《江上渔者》是部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的第五首诗歌。

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

【学情分析】本次教学设计基于点拨式吟诵教学基础上的替换式吟诵教学。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出入短韵长。

(入声字已用红色标注)2、对照注释,理解诗歌字面意思,尤其是“但”字古今意义不同。

3、通过吟咏,从四个入声字和婉转的上声韵的韵字里感受范仲淹对民生的关切与看到劳动人民命悬一线的痛苦。

4、吟诵积累诗歌。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含义并积累诗歌。

【教学难点】对声韵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简介诗人引入1、孩子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著名的诗人。

他叫范仲淹。

2、出示范仲淹生平事迹,指名读。

范仲淹(989一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

1015n年进士,为官敢于直言,三次被贬,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曾主持“庆历新政”,后又带领军队在西北边关抵御西夏。

范仲淹是一位胸怀大志、文武双全的大英雄,善作散文和诗词,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3、从小生活在江南水乡的范仲淹,他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歌。

二、解诗题1、出示题目:请孩子们读一读诗歌题目。

2、我们来看看题目的意思。

师出示:“长江”“捕鱼的人”两个注释,请一位孩子对照注释讲讲题目的意思。

师补充:在古诗文中,用“江”而不具体说明江名的,一般指长江。

三、读诵诗歌1、请孩子们听读诵录音两遍后自读诗歌,注意以下几点:1)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特别注意“鲈”字的边声母,多音字“没”在这首诗里读“mò”。

3)读出“一、叶、出、没”四个入声字的短促。

4)读出上声韵的婉转并拖长。

2、指名反馈,师生正音。

3、齐诵诗歌。

四、理解文意1、请孩子们对照注释,同桌一人一句,逐句理解诗歌字面意思。

特别注意“但”字古今意义的不同。

2、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XXX市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 古诗词诵读 《江上渔者》公开课教学设计

XXX市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 古诗词诵读 《江上渔者》公开课教学设计

XXX市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诵读《江上渔者》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2.培养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二.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2.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三.新授1歌曲导入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段音乐。

播放《江上渔者》歌曲。

相信同学们已经听出来了,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古诗《江上渔者》。

我们一起读读课题,解读题目:渔:捕鱼渔者:捕鱼的人江上渔者:江上捕鱼的人2了解作者这首诗出自宋代诗人——范仲淹,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请大家仔细观看,老师一会还有个小练习交给大家。

观看视频完成小练习范仲淹,字希文。

死后谥号文正,史称范文正公。

为北宋名臣,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范文正公集》。

他写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都填对了,同学们真是了不起,看来大家都看的很认真呢!3释义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

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4悟诗情:鲈鱼味香,打渔辛苦。

同学们,这首诗也正是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

诗人范仲淹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味道鲜美的鱼儿是劳动人民的辛苦所换来的,同学们,我们的吃穿实际上都离不开辛苦的劳作,希望同学们今后能了解劳动人民的辛苦,珍惜粮食,尊重劳动人民!下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诵读:江上渔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会认8个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通过学习课文和诵读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从而懂得珍惜劳动果实。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

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也能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和反复诵读文中古诗,让学生在感受古代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情感美、哲理美的同时,也能了解诗人范仲淹创作古诗《江上渔者》的经历,体会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感,受到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教学准备:课件,舒缓音乐。

一、导入新课。

复习背诵唐朝诗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重点讲解“鲈(lú)”字的读音。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诗句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渔者:捕鱼的人。

但:只是。

爱:喜欢。

鲈鱼:鱼的一种。

体侧扁,背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背部和背鳍有黑斑,口大,下颌突出。

君:你。

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出没:忽隐忽现。

风波:波浪。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师范读,看图读诗,想想:古诗中写了哪些人?
2.交流反馈。

(捕鱼的人——“渔者”;吃鱼的人——“江上往来人”)
3.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这首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关注与同情。

)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习前两句。

出示图片:画面上描绘了在江边的酒楼里,人们举着筷子,品尝着鲜美的鲈鱼,欢快地谈笑着。

师:同学们,你们看,每天在江边来来往往的人们,他们都非常爱吃鱼,特别
是味道鲜美的鲈鱼。

看着图,想一想,这些人们在吃鱼的时候,会怎么说?(鲈鱼的味道太鲜美了,太好吃了……)
这些江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啊,只知道赞美鲈鱼味道的鲜美。

那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呢?
2.学习后两句。

出示图片:画面为渔人驾驶着一叶小舟,在风急浪高的江面上穿行。

师读诗句,引导:吃鱼的人们不知道这些鱼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来的?你们看看图,听老师读读诗,你们知道吗?
引导学生看图,了解:捕鱼人的船是一条小舟。

这条小舟在波涛翻滚的江面上,就像什么?
(一片飘荡在江面上的小树叶;一片随时都会被风浪卷走的小木片……) 出示句子:你们看啊,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一只小渔船像一片小树叶,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底。

引导学生读一读句子,发表感叹:渔人们的生活真!
(可以填上:真危险啊;真辛苦啊;真不容易啊;真艰难啊)
教师小结:这就是那些吃鱼的人所不知道,所没有看见渔人们的生活。

渔人们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换来生活的美味,我们应该体会到他们的艰辛并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五、诵读和背诵诗歌。

六、拓展延伸。

师:面对艰辛的渔民,这不由让老师想到了艰辛的农民(出示《悯农》,随之吟诵),还想起了艰辛的养蚕人(出示《蚕妇》,随之吟诵)。

我们可以学着发挥想象,根据这首诗编写小故事,还原诗人创作这首诗时的情境,更好地理解本诗。

板书设计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 南来北往
但爱鲈鱼美。

肉嫩味鲜
君看一叶舟, 波涛汹涌
出没风波里。

谋生艰辛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理解古诗含义,了解写作背景,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劳动人民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并积淀一定的语文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