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教案.doc

2010级历史学专业学号:100301024 姓名:瞿文琼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内容】(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3 (必修)》第三单元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教材分析】本节是本单元第二课,本课分为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和元曲己经明清小说三个方面,系统地讲述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古典文学的不同发展形式。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 了解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2•了解、诗,词、歌、赋等各种不同的知识内容和形式,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作品;3•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赏析和运用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日常积累,通过阅读,讨论,分析,评论了解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学发展特色。
2•通过阅读,观察,练习,欣赏,表演,评论,创作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3.组织学生进行分组交流讨论,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赏析文学作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
通过对文学家、诗人及苴文学作品的分析,把学生带进文学艺术的殿堂,感受古人的呼吸,思想,情操,增强文化修养。
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使学生的晶格得到升华。
2.通过组织号召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讨论,提升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体意识和竞争意识。
3 •以一些杰出的文学家身上具有的热爱祖国、关怀民情等高尚. 的思想情操来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塑造健全的人格。
【重点难点】1、重点:中国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及吋代特点;了解文学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反映;使学生将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社会背景紧密地联系,更好地去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3单元教学设计: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2.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和解读文学作品,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认识到古代文学与现代社会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现实关注度和责任感。
-通过学习文学家的生平事迹,培养学生坚持真理、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
-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文学的社会功能,理解文学与时代、与社会、与人生的密切关系。
-培养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批判性地吸收传统文化,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选择一部明清小说中的经典片段,进行改编并排练成短剧。要求学生在改编过程中,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和故事情节的紧凑,展现小说的社会价值和艺术魅力。
4.研究性学习:请学生针对本节课所学的唐宋诗词、元曲、明清小说,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深入研究。例如:诗词中的自然景观描绘、元曲的社会现实反映、明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等。要求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收集相关资料,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研究报告。
-古代文学作品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们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民情感。
-文学鉴赏不仅仅是欣赏美,更是理解历史、感悟人生的重要途径。
-学生应该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分析文学作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批评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思维,我特此布置以下作业:
-实践活动:开展文学创作、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4-人教版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要点的掌握,了解除了魏晋南北朝之外,其余各个历史时期的主流文学,要求简明扼要地勾画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线索,并讲出其主要特色和成就。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培育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教学难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与政治、经济之间的联系,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从而把握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方法: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设置了“《诗经》和楚辞”“汉赋和唐诗”“宋词和元曲”“明清小说”四个子目,安排课时进行讲授。
教学过程: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本课的导入部分,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叙述明代小说《好逑传》在1761年被译成英文在英国出版,又被转译成法文和德文,引起德国大文豪歌德的注意,他因此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发表了一番感慨,说:“中国人有千万部这样的小说。
他们开始创作的时候,我们的祖先还在树林里生活呢!”这个导入,旨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诗经》与楚辞”一目,讲述西周至战国时期的文学。
先讲文学艺术的起源,指出它起源于劳动生活,由劳动生活产生出原始歌谣,再由原始歌谣发展出独立的诗歌。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
然后介绍《诗经》产生、编定的年代、三个组成部分和体裁特点,即“以四言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
接着讲述《诗经》的内容,着重介绍民间歌谣风的内容,说明《诗经》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精神。
最后指出,《诗经》的创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传统奠定了基础。
“学思之窗”的小栏目,则配合课文,介绍了从《诗》《诗三百》到《诗经》的发展过程,指出它自被儒家列为经典之后,便成为一部教化人生的百科全书,其影响也就突破文学领域而渗透到政治生活、精神生活、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的各个方面。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历史学科的人教版必修三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主要内容涵盖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成就,包括诗歌、散文和小说三个方面。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阶段,文学形式和内容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和突破。
针对这一课程内容,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特点及其历史背景,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作业小结时,我会注重以下几点:
1.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作业,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2.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和资源,帮助他们完成作业并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鼓励学生积极完成作业,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成就感。
五、案例亮点
本节课作为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的优秀教学案例,具有以下五个亮点:
2.通过故事的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本节课的主题,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关注教学内容。
3.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学成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的过程中,我会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向学生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脉络。我会从诗歌、散文和小说三个方面入手,详细讲解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和成就。
学生小组讨论时,我会注重以下几点:
1.设计具有挑战性和针对性的讨论题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合作能力。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助。
3.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通过学生的自我总结和我的点评,使学生更加系统和全面地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教案设计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一、《诗经》:汇集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305篇,国风是精华部分。
1、特色:以四言为主,间或杂言。
2、地位: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后来成为儒家经典。
二、楚辞:战国时期屈原创造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1、特色:浪漫主义,具有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
句子参差不齐,比较自由灵活。
2、代表作:《离骚》,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开端,文学史上常以“风”(指《诗经》)、“骚”并称。
三、汉赋:汉代流行的一种文学体裁。
在《诗经》和楚辞的基础上,吸收散文成分,形成的一种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二京赋》。
四、唐诗1、繁荣原因: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社会氛围;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
2、成就:初唐的王勃、陈子昂,盛唐的李白、杜甫,中唐的白居易,晚唐的杜牧、李商隐。
李白和杜甫是盛唐诗坛的双子星座——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李白的诗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是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时代歌手,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体味了国破家亡的痛苦,其作品被誉为“诗史”。
五、宋词1、繁荣原因:①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统治阶级的文化娱乐需求。
②词的句子长短参差,便于抒发感情。
一些作家用词来反映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2、成就:①豪放派:苏轼、辛弃疾是;②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北宋柳永的词在宋元时期流播最广,南宋辛弃疾是豪放派集大成者。
六、元曲1、渊源:宋代民间的散曲;2、繁荣:元代,散曲创作进入繁荣阶段;3、内涵:元曲包括杂剧与散曲;4、代表:关汉卿的《别情》、马致远的《秋思》最为著名。
5、舞台:出现固定的演出娱乐场所“瓦肆”(“勾栏”)。
七、明清小说1、发展:(1)魏晋南北朝:小说兴起。
人教版必修3历史: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教学设计

1.情感层面: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让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2.态度层面: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古代文学,尊重文学作品和作者,培养良好的文学鉴赏习惯。同时,教育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不同的观点,形成包容、开放的心态。
c.唐诗的繁荣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d.宋词的婉约派与豪放派的特点及代表词人;
e.元曲的戏剧性与音乐性,以及其民间色彩。
3.教师指导: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进度,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引导,确保讨论的有效性。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学活动: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6.家长参与作业:鼓励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一项与古代文学相关的活动,如诗词朗诵、书法创作等,增进亲子关系,提高家庭文化氛围。
作业提交要求:
1.请学生在课后认真完成作业,按时提交。
2.作业需书写工整,表述清晰,体现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给予反馈,以促进学生的进步。
人教版必修3历史: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层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掌握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不同时期文学的特点及代表作品。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文学与历史、哲学、艺术等其他领域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技能层面: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学会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提高文学鉴赏水平。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课堂讨论:针对每个时期的文学作品,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完美版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一】课程目标1、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2、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揭示文学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2)了解、诗,词、歌、赋等各种不同的知识内容和形式,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作品;(3)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赏析和运用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日常积累,通过阅读,讨论,分析,评论了解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学发展特色。
(2)通过阅读,观察,练习,欣赏,表演,评论,创作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
通过对文学家、诗人及其文学作品的分析,把学生带进文学艺术的殿堂,感受古人的呼吸,思想,情操。
增强文化修养。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
难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的形成及其特点。
如何揭示一定社会文学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知识体系构建与问题探究分析一、从《诗经》到唐诗(一)《诗经》1.内容: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到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3.地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二)楚辞1.形成: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开创了新诗歌体裁──“楚辞”,又称“骚体”。
2.特点: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
3.《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风骚”(《诗经》、楚辞)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两大源头。
(三)汉赋1.汉赋:汉朝时,以楚辞为基础,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2.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3.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高中历史必修3精品教学设计3: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教案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代中国在科技上的重大发明和成就,就像美国学者罗伯特所说:如果诺贝尔奖在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的全都属于中国人。
包括诺贝尔文学奖。
举个例子,大家有没有读过明代长篇小说《好逑传》?我们对这本书了解不多。
但它在18世纪已经有英法德译本,就连德国文豪歌德也研读过并给以很高的评价。
我们暂且不论罗伯特所说的是否夸张,但这不就说明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那么我国古代文学究竟是如何的辉煌呢?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会取得那些成就?我们带着问题来学习今天的课程——《辉煌灿烂的文学》一、《诗经》(一)主要内容——风雅颂;(二)特点:1、2;(三)意义大家打开课本42页读引言内容,分析最早的歌谣是如何产生的,诗歌又是怎样产生的。
待会找个同学回答最早的歌谣是从劳动中产生的,从原始的歌谣中逐渐发展出独立、成熟的诗歌:歌谣—>诗歌,歌谣之前得有——语言,即语言—>歌谣—>诗歌。
那么我国古代第一首诗歌总集是什么呢?——对,《诗经》!诗经大致写哪些时期的诗歌呢?从西周至春秋中期。
由于玉文课本上已经讲过《诗经》,我们大致回忆《诗经》主要包含的三部分:风—风土之音者曰风,风即指国风。
共15国风,160篇,相传是周王室派人收集的,《诗经》总共305篇,是最精华的部分。
雅—朝廷之音曰雅,贵族宴饮时演唱的乐歌。
颂—祭神和祖先的诗歌,贵族宗庙祭祀时演唱的乐歌。
我们回忆必修一得内容,西周施行了哪三个主要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庙制、礼乐制(为了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礼乐制度就是就是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定的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
雅和颂是朝廷及贵族的音乐,而风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他们随社会的认识,彰显出了他们的创作水平,是里面的精华部分。
那么《诗经》有哪些主要特点呢?我们从《关雎》和上面两首诗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春市第五中学导学案教师:程亮学案9 辉煌灿烂的文学目标导航课堂自学、探究一、从《诗经》到唐诗探究点1 楚辞的文学特点材料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思考材料出自《离骚》,据此回答楚辞的特点是什么?探究点2 汉赋的文学体裁特点材料撞千石之钟,立万石之虡,建翠华之旗,树灵鼍之鼓,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司马相如《上林赋》思考根据材料分析汉赋这一文学体裁有何特点?探究点3 唐诗体现的时代特点材料感受李白李白的诗流传至今的近一千首,不少佳句成为千古绝唱。
如,写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写长江的浩淼无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感受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思考李白和杜甫的诗各有何特点?他们的诗歌创作与其时代背景有何关系?说明了什么?[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43“学思之窗”:想一想,除了文学,《诗经》、楚辞是否对其他方面也有影响?如果有,你能举例说明吗?【提示】《诗经》、楚辞的影响早已突破了文学领域,渗透到政治生活、精神生活、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等各个方面。
例如,楚辞中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为古人探求真理的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以其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教材互补] 楚辞的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的,它感情奔放,想像奇特,文采华美,风格绚丽,且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
(人民版)[重点精讲] 《诗经》和楚辞在艺术特点上的不同。
(1)句式上,《诗经》是四言诗体或间以杂言;楚辞较为灵活。
(2)语言上,《诗经》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强;楚辞句中使用许多楚国方言词语,句末常带“兮”字,节奏和韵律独具特色。
(3)创作风格上,《诗经》是现实主义作品;楚辞则是浪漫主义风格。
[关键点拨] 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产生重大影响。
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
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晚唐时诗风凝重沉郁,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
二、宋词和元曲探究点宋词的文学特点及反映的时代特征材料俞文豹《吹剑录》的一段记载: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何如耆卿(柳永)?”对曰:“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子,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倾倒。
思考 (1)材料反映了宋词哪两种不同的风格?分别写出其代表人物及最能代表两种风格的名句。
史料宋代城市生活丰富,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
士大夫的词作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更有一些词人直接为歌女写词,在歌楼舞榭中传唱。
瓦子、勾栏是中国最早的娱乐场,也是宋元时期老百姓表演、游玩的固定活动场所。
这些演出场所,每天会吸引数百至上千观众慕名而至,演时聚集观看,演毕即瓦散,“易聚易散”,这就是“瓦子”取名的由来。
(2)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宋词繁荣的原因是什么?【提示】两宋时期,城市工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市民阶层的扩大及其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有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两宋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更能用词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重点精讲] 社会变迁对宋词、元曲内容的影响。
(1)对宋词的影响:宋代城市生活繁荣,词大多体现了太平气象下城市的多彩;两宋之际,金人南侵,词充满了流落异乡的士人们的思乡之情;南宋朝廷不思进取,诗词体现了诗人们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2)对元曲的影响:元朝时,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用散曲来抒发人生的失意和理想的幻灭。
[易混易错] 诗、词、曲的区别:诗,主要指绝句和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
词,句子长短参差,便于抒发感情和演唱。
曲,可雅可俗,更为生动活泼。
【史论拓展】宋词繁荣的原因(1)宋代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以及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是促使词成为宋代文学主流形式和标志的物质基础。
(2)句子长短不一、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因而受到市民的欢迎,这是词本身的优势。
(3)两宋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政治动荡,边患不断。
文学家转向于采用词这种更能抒发感情的文学形式,来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明清小说探究点明清小说艺术特点材料思考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有何共同的思想和艺术特点?[深度点拨] 清小说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出现的志怪小说,唐代出现短篇小说,称为传奇,标志着中国小说渐趋成熟,对后世小说、戏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宋朝出现话本,话本是宋朝主要的小说形式,并把中国小说的发展推到一个新阶段。
[重点精讲] 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一些文人对社会不满,写出了批判现实的力作。
经济上,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自主归纳学习][答案] ⑬西周⑭四言⑮现实主义⑯屈原⑰大一统⑱诗赋⑲诗仙⑳诗圣○21市民阶22《儒林外层○史》课堂小结反馈训练区1.成语“不登大雅之堂”中的“大雅”源自某朝宫廷诗歌。
该朝应是( )A.商朝 B.西周 C.秦朝 D.汉朝2.成语“骚人墨客”指的是诗人、作家等风雅的文人。
其中将诗人称作“骚人”是源于屈原作《离骚》。
该诗篇所展现的风格是(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自由主义 D.理想主义3.“偏重于咏物写志,词藻华丽,讲究对仗”是下列哪一文体的特点( )A.汉赋 B.唐诗 C.宋词 D.元曲4.词源于唐代,到宋代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
词成为宋代文学主流形式的社会基础是( ) A.士人群体的形成 B.市民阶层的壮大 C.资产阶级的产生 D.农民文化需求的增加5.一位唐朝的书生乃是一“书虫”,每当他看到佳句时,总是抄写下来。
但他的“佳句集”不可能有(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C.“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D.“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6.这是一部为后人“说不尽”的奇书,通过贵族家庭的变故,揭示了专制帝国和封建社会由强到弱的必然命运。
这部书是( )A.《红楼梦》 B.《三国演义》 C.《水浒传》 D.《西游记》知识拓展——《诗经》的地位和影响(1)《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为后来的现实主义诗歌提供了范例。
(2)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被历代诗人不断学习和发展,成为我国诗歌创作特有的民族艺术特色。
(3)《诗经》中民歌作品的巨大成就,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概念辨析——“诗”“词”“曲”(1)诗:主要是指绝句和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
(2)词:句子长短参差,更便于抒发感情和演唱。
(3)曲: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更为生动活泼。
(4)词、曲都是从诗发展演变来的新的诗歌体裁。
易错提醒——元曲≠元杂剧元杂剧是一种戏剧形式,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
广义的元曲,包括元代杂剧和元代散曲两大类。
深化理解——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的影响(1)盛唐时期,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
(2)中唐时期,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3)晚唐时期,诗风凝重忧郁,反映了唐帝国的由盛转衰。
易错提醒——明清小说的影响因素(1)素材来源:中国古代悠久的历史文化等为小说创作提供丰富的文学素材。
(2)物质基础: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人们的社会生活日益丰富。
(3)社会基础:市民阶层对文化作品的要求进一步通俗化。
(4)个人因素:作者丰富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观察等。
图示解史——古代文学成就[深度点拨] 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1)发展趋势:逐渐平民化。
¢Ù体裁: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
¢Ú语言: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的文言文到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口语使用。
(2)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
答案精析一、探究点1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
探究点2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探究点3(1)李白诗歌特点:“诗仙”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风狂放炽烈,想象丰富。
与时代背景关系: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
杜甫诗歌特点:①诗风凝重沉郁,充满忧患意识和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等特点。
②同时还具有严整格律、沉郁顿挫的风格。
与时代背景关系:其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经历了离乱和漂泊。
(2)说明:文学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二、深化探究(1)婉约派,代表:柳永、李清照;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豪放派,代表:苏轼、辛弃疾;名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三、深化探究明清小说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明清小说大多以抨击封建统治和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为思想主题,歌颂人民的反封建斗争精神;艺术上以批判现实主义为主要创作特色。
反馈训练区1.B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雅分为大雅和小雅,《诗经》收集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的诗歌,A、C、D三项均不在此时间范围内。
]2.A [《离骚》和《诗经》分别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源头。
]3.A [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唐诗风格多样,讲究格律规范;宋词句子长短不齐,便于抒发感情;元曲雅俗共赏,抒情叙事兼长。
题干描述与A项符合。
]4.B [词的特点是可以传唱,属于市井通俗文学,因此其社会基础是商品经济发展下市民阶层的壮大。
]5.D [据题干时间“唐朝”,只能选唐朝及唐以前的文学作品,而D项为宋词。
]6.A [《红楼梦》通过贵族家庭的变故,揭示了专制帝国和封建社会由强到弱的必然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