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成语故事

合集下载

四年级成语故事【三篇】

四年级成语故事【三篇】

【导语】成语故事是我国传统⽂化的⼀种积淀,每⼀句成语都是那么深刻隽永、⾔简意赅,⽽它们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下⾯是整理分享的四年级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

【轻虑浅谋】 赵⽂王3年,赵国消灭了中⼭国,举国欢庆,并封长⼦章在安阳郡,由⽥不礼辅佐。

由于他们⼆⼈⼀向怀有篡逆之⼼,由此引起了朝中正直⼤⾂的担忧。

有⼀天,李兑跟肥义说:“公⼦章强壮⽽意志骄横,党⽻众多,欲望很⼤;⽽⽥不礼为⼈狠毒,贪婪⽆度,两⼈彼此合谋,⼀定要⽣出作乱的事端。

古⼈说‘⼩⼈有欲,轻虑浅谋’,图见其利⽽不顾其害,到头来互相⿎动作乱,我们得时时提防才⾏。

” 后来李兑⼜对肥义说:“依我看来,他们叛乱的中⼼是要权要势,你正是灾祸集中的⽬标,必然先遭祸害。

为什么你不称病不出,把权⼒交给公⼦章,却偏要成为灾祸攀登的阶梯呢?” 肥义听了李兑的话很不以为然,告诉他:“不能这样做。

从前先⽗把王位托付给我时就说道,你不要轻易改变念头和你的思虑,应该专⼼⼀致终结你的⼀⽣。

……” 肥义接着说:“我接受了他的委托,并记录在典册上,假如我畏惧作乱,怎么对得起前⼈,变⼼⾂⼦,罪⼤恶极,连刑法都不能容忍,况且贞节之⾂必待灾祸来临,才能显⽰操守;尽⼼之⾂必待⼤难临头,才会彰明本⾊,决不违背我的誓⾔。

” 李兑感动得流着泪告别了肥义。

此后,公⼦章和⽥不礼果然作乱,并杀害了肥义。

“⼩⼈有欲,轻虑浅谋”,常⽤来形容犯罪的动机。

【请君⼊瓮】 唐朝⼥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任⽤了⼀批酷吏。

其中两个最为狠毒,⼀个叫周兴,⼀个叫来俊⾂。

他们利⽤诬陷、控告和惨⽆⼈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正直的⽂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回,⼀封告密信送到武则天⼿⾥,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联络谋反。

武则天⼤怒,责令来俊⾂严查此事。

来俊⾂⼼⾥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猾*诈之徒,仅凭⼀封告密信,是⽆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来俊⾂也担待不起呀。

这可怎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条妙计。

四年级成语故事

四年级成语故事

四年级成语故事故事一,画蛇添足。

从前,有一个叫小明的男孩,他非常擅长画画。

有一天,老师布置了一篇关于蛇的作文,要求学生画一幅与作文内容相关的图画。

小明非常兴奋,他拿起画笔,开始勤奋地作画。

他画了一个漂亮的蛇身,但他却觉得画得还不够好,于是他在蛇的身边又加上了四只脚。

当他拿着画去找老师时,老师笑了笑说,“画蛇添足,你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小明听后才明白,原来画蛇添足是指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弄巧成拙。

他反思自己的行为,以后再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了。

故事二,井底之蛙。

在一个小村庄里,有一口井,住在井底的蛙儿们天天盼望着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有一天,一只从外面跳进井里的大蛙听到了小蛙们的呼唤,他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的广阔美丽。

可是小蛙们并不相信他,他们认为井口就是整个世界的边界,外面的世界根本不存在。

大蛙无奈地离开了井底,而小蛙们却继续过着狭隘的生活。

后来,一场暴雨使得井水暴涨,小蛙们才明白了外面世界的广阔。

他们感叹自己原来一直以为的世界只是井底的一隅,他们懂得了井底之蛙的含义,意识到了自己的狭隘和无知。

故事三,掩耳盗铃。

有一个村子里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村子里的铃铛突然失踪了。

村民们四处寻找,却找不到铃铛的踪迹。

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听到了铃声,大家都不相信他,认为他是在说谎。

后来,一个聪明的村民提出了一个办法,他说可以让小孩子再次听到铃声,而其他人掩住耳朵。

于是大家都按照他的方法做了,结果小孩子再次听到铃声,其他人却没有听到。

原来,小孩子之前说的是实话,而其他人却因为掩耳而错过了铃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掩耳盗铃是指因为自己的主观臆断而忽视了真相,而导致了错误的判断。

故事四,守株待兔。

有一个农夫,他非常懒惰,整天只知道在田地里守着自己的株苗。

有一天,他看到一只兔子撞到了株苗上,结果不仅株苗被撞倒了,兔子也死了。

农夫非常高兴,因为他觉得这是天赐的好运,可以吃兔肉了。

可是过了几天,他发现株苗又长直了,原来株苗并没有死,而且还长得更好了。

人教版小学语文成语故事集锦

人教版小学语文成语故事集锦

小学成语故事集锦闻鸡起舞:原意指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买椟还珠:出自《韩非子》,原意是买来珠宝而只留下漂亮的盒子不要里面真正价值高的珠宝。

经常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

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胸有成竹:北宋大画家文与可画竹子的故事,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杏林春满:三国时期,着名医生董奉的故事,赞扬医术高明。

【近义词】誉满杏林妙手回春华佗在世手不释卷:释:放;卷:书。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的故事,比喻抓紧时间勤学,或看书入了迷。

鹏程万里:比喻前程非常远大,告诉我们每人都要有自己的理想,并之奋斗。

水滴石穿:宋朝县令张乖崖的故事,原比喻小错不改,将会变成大错。

现比喻只要坚持不懈,总能办成事情。

大公无私:春秋时祁黄羊的故事,比喻办事公正,没有私心。

现在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程门立雪:北宋时进士杨时的故事,比喻尊敬老师,诚恳求学。

入木三分:书法家王羲之练字的故事,:形容书法笔力苍劲有力。

比喻分析问题见解很深刻。

竭泽而渔:竭:尽。

渔:捕鱼春秋时期晋国大臣雍季的故事,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响遏行云:响:声音。

遏:阻止。

出自古籍《列子·汤问》,薛谭师从着名歌唱家秦青学习唱歌的故事。

形容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

邯郸学步:指到邯郸去学走路的步法,比喻模仿别人不得法,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忘掉了。

近义词:东施效颦舍本逐末: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形容轻重倒置。

近义词;本末倒置,。

四年级成语故事

四年级成语故事

四年级成语故事故事能够形象、生动、精练地表达人的思想及人世间深刻的道理,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四年级成语故事四年级成语故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西汉时期,有位有名的将领,名叫李广。

他前后跟匈奴进行过七十多次战斗,战功卓着,深受官兵和百姓的爱戴。

李广虽然身居高位,统领千军万马,而且是保卫国家的功臣,但他一点儿也不居功自傲。

他不仅待人和气,还能和士兵同甘共苦。

每次朝廷给他赏赐,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总是把那些赏赐分给官兵们;行军打仗时,遇到粮食或水供应不上的情况,他也同士兵们一样忍饥挨饿;打起仗来,他身先士卒,英勇顽强,只要他一声令下,大家个个奋勇杀敌,不怕牺牲。

这是一位多么让人崇敬的大将军啊!后来,当李广将军去世的噩(è)耗传到军营时,全军将士无不痛哭流涕,连许多与大将军平时并不熟悉的百姓也为他悲伤叹息。

在人们心目中,李广将军就是他们崇拜的大英雄。

汉朝伟大的史学家在《史记》中为李广立传时,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赞颂李广为人至诚、不尚虚名的美德。

四年级成语故事:螳臂当车春秋时,鲁国有个贤人名叫颜阖,被卫国灵公请去当太子蒯瞆的老师。

颜阖听说蒯瞆仗着父亲是一国之君,整天作威作福,蛮不讲理。

颜阖感到这样一个学生十分困难,不知如何是好。

颜阖到卫国后,他先去拜访卫国的大夫蘧伯玉,请教如何才能教好蒯瞆。

蘧伯玉回答说:“颜阖先生,您先来问情况是对的,您想教好太子确实很难办到啊。

”他进一步分析说:“我举一个例子说吧!螳螂自不量力,自己跑到马路上来,举起双臂来阻挡前进的车轮,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尽管它自己确实认为这种举动是勇敢的,但是确实没有意义啊。

颜阖先生啊,您的心是好的,但您的作为像螳臂当车一样,您要小心慎重!有些事情不是您一个人能解决的,您还是好自为之吧!”四年级成语故事:谈笑自若东汉末年,曹操与孙权、刘备为首的孙刘联军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结果曹操被打败。

孙刘联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南郡。

驻守南郡的魏将曹仁以逸待劳,击败了吴军的先头部队。

四年级经典成语故事

四年级经典成语故事

四年级经典成语故事四年级经典成语故事篇章如下:1. 画蛇添足从前有个村庄里住着一位画家,他非常擅长画动物。

有一天,他在画布上画了一条非常逼真的蛇,蛇的眼睛、鳞片、甚至蛇舌都画得栩栩如生。

但是当画家画蛇的时候,他突然不知道该画什么样的背景。

于是,他想在画中加一些树木来丰富画面。

可是画家心想,如果画里有一棵树,蛇就会爬上去,画就变得不自然了。

于是他用画笔给蛇的脚画上了几条斑点,使它看起来像蛇上长着的似的。

然而,这种增加被称为“画蛇添足”。

2. 守株待兔很久以前,有个农夫种了一片蔬菜园。

一天,他在园子里发现了一只兔子,这只兔子因为不小心把自己的脚卡在了一个树桩上。

于是农夫觉得这只兔子再也跑不了了。

他心里盘算着,兔子脚上的肉会很好吃,于是他决定把兔子带回家宰了。

然而,就在他转身的瞬间,一只大黄鹂飞到了树上,兔子因为害怕大黄鹂的突然出现,使出全力挣脱了脚上的树桩,转眼间便消失不见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守株待兔的人是不会成功的,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有所收获。

3. 马到成功古代有一位将军名叫曹蕤,他的军马都非常英勇善战。

一次在激烈的战斗中,他的马表现出色,不仅勇猛,还能迅速判断敌人的位置。

因此,曹蕤所率领的队伍取得了极大的胜利。

他们用英勇的战斗换来了不少土地和荣誉。

所以人们说他马到成功,也就是指在关键时刻,他的马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曹蕤取得了成功。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在取得成功的过程中,关键的因素往往是不可或缺的。

4. 纸上谈兵有一天,一群年轻人在一起讨论战争的策略。

他们并没有经历过真实的战争,只是通过书籍和文章上的知识来谈论。

虽然他们将事情认真地分析和讨论,但他们只停留在纸面上谈兵,没有真正的实践过。

后来,当他们面对实际情况时,他们无法将纸上的想法转化为有效的行动。

所以人们说,他们纸上谈兵。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了解和解决问题。

5. 掩耳盗铃有一个人,他贼心昭然,常常偷窃别人的财物。

有一天,他听说有个铃声非常好听,于是他想偷走那口铃。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五组 语文园地五 成语故事》公开课教案_9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五组  语文园地五  成语故事》公开课教案_9

成语故事《手不释卷》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成语故事《手不释卷》【教学目标】1、熟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手不释卷”这个成语的出处。

2、能熟练地复述故事,理解故事意思。

3、理解“手不释卷”这个成语的意思,并能在学习中正确地运用。

【教学重点】理解成语的意思并正确地运用。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运用“手不释卷”。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引出成语1、同学们,大家读过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没?你们对书中的人物和故事一定是有所了解,今天我们就来玩个游戏。

课件出示游戏。

(1)选择四大名著人物。

(2)选择《三国志》中的成语故事。

[设计理念:由于《手不释卷》这个成语故事选自《三国志》中,但四年级学生对《三国演义》有所了解,对《三国志》却了解甚少。

因此,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了解《手不释卷》的出处做了铺垫]2、第一个小游戏中有《三国演义》,第二个小游戏是有关《三国志》,《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有什么不同?[《三国演义》是明朝罗贯中写的小说,而《三国志》是晋朝陈寿写的正史,正史即使写历史的书籍]3、导语:成语故事也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成语故事很大部分是历史典故,是发生过的事情,真实性更强。

今天,老师要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个《三国志》中的成语——手不释卷。

4、板书课题——《手不释卷》。

5、释题:手不释卷(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题的理解)二、初读成语。

1、学生自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2、小组交流:想想成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3、想一想,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说说你对这个成语的理解。

三、汇报交流。

1、成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理解“手不释卷”。

让学生结合故事谈谈自己对成语的理解:故事中讲了三个人物“手不释卷”。

第一个人物是汉朝的光武皇帝。

他是东汉王朝的创建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他之所以能使东汉王朝得以昌盛和他喜爱读书是分不开的。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五 成语故事》优质课PPT课件_8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五 成语故事》优质课PPT课件_8

手不释卷
这个故事的主要 内容是什么?
“手不释卷” 的意 思是什么?你从中懂得 了什么道理(或得到什 么启示)?
探究学法
成语故事·手: 走进成语故事
我喜欢的成语故事( 故事内容简介( 故事意思( 我从中得到的启示( 实践运用( ) ) ) ) )
《手不释卷》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惯运用
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固定词组 或短语。我们祖国的语言就像一座富 有的精神宝库,成语就是这座宝库中 璀璨夺目的明珠。
成语故事是浓缩的历史,学习和
运用它能使我们知古鉴今,以史为镜。
成语故事知多少?
成语故事我来讲
猜一猜
成语故事很大部分是历史典
故,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然 后人们用一个成语将这些事情总结、 浓缩为一个简短的句子或短语,以方 便地表达整个故事和故事要讲述的内 容。从历史典故延伸出来的成语故事 ,不仅告诉我们很多道理,还可以拓 展我们的历史知识。

(必读)小学四年级语文成语故事

(必读)小学四年级语文成语故事

(必读)小学四年级语文成语故事52、塞翁失马古时候,边塞有位老人,人称塞翁。

有一天,他丢了一匹马。

别人来安慰他,他说:“这不一定是坏事。

”后来,丢失的马带回来一匹好马。

大家来祝贺,他说:“这不见得是好事。

”不久,他儿子骑这匹好马时,摔瘸了腿,他说:“没准是好事呢。

”后来爆发了战争,他的儿子因腿瘸没有当兵而活了下来。

[注释]塞:边塞。

翁:老头儿。

[提示]比喻坏事可以变成好事。

53、三顾茅庐东汉末年,刘备广纳人才,想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

他听说在隆中卧龙冈隐居的诸葛亮是个奇才,就去请他出山。

一连去了两次,诸葛亮都不在家。

第三次,诸葛亮正在屋里睡觉,刘备站在院里等候,直到诸葛亮醒来。

诸葛亮被感动了,答应出山相助。

后来,刘备在诸葛亮帮助下建立了蜀国。

[注释]顾:拜访。

茅庐:草屋。

[提示]比喻真诚地再三邀请人家。

54、安居乐业春秋时,哲学家老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非常不满,提出了他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社会:国土面积小,人口稀少。

人们不用坐车乘船到远方去;没有战争,人们不需要牺牲自己的生命;人人有自己喜欢的职业,吃得好,穿得舒服,住得安稳;与相邻的国家望得见,但不相往来。

[注释]安居:居住的地方安稳。

乐业:喜欢自己的职业。

[提示]形容人们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55、举一反三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地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注释]反:推及,推论。

[提示]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

56、班门弄斧鲁班是我国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尤其善于使用斧头砍削木器,所以人们认为在他的门前舞弄斧头是不自量力的行为。

明代诗人梅之涣讥讽在李白墓前题诗的人,写过这样一首诗:“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
手不释卷(成语故事)
兴庆区第二十四小学王艳
教学目标
1、熟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

2、理解成语意思。

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体会。

3.、搜集其他相关成语故事,并能讲一讲。

教学重点
理解成语的意思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体会。

教学时间
20分钟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人的成长进步离不开勤奋读书。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个成语故事。

板书:手不释卷。

二、初读成语、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弄明白故事的主要内容。

2、小组交流:
读了这个故事,你收获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字词句或者内容),积极提出来,在小组里讨论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再拿到班上来共同解决。

三、再读成语,理解内涵
1、请同学们默读成语故事,边读边思考:手不释卷的意思。

2、出示成语故事解释。

(释:放下;卷:指书籍。

书本不离手。

形容勤奋好学。

)3、其实文中还蕴含了一个成语“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意思是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后来演变成"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后来比喻一个人的进步很快,令人不敢相信。

三、拓展交流,再积成语
昨天老师让你们回家搜集一些成语,你们搜集到了吗?把你喜欢的成语写在黑板上,并用自己的话简要讲讲这个故事。

手不释卷(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兴庆区第二十四小学王艳
这则成语故事是四年级第五单元下册语文园地后面的一个成语故事。

所以它在课型上面来说是一个积累型。

授课时间仅为20分钟。

我针对此设计了以下流程:一、初读故事,整体感知。

二、再读感悟,理解内涵。

三、拓展交流,再积成语。

一堂课下来,孩子们理解了“手不释卷”这个成语的意思了,并且谈了从这则成语故事中的收获,并且从同学们课前搜集的成语故事中学习了积累了更多的关于读书学习的成语故事。

从以上这方面来说,这节课完成了教学目标,课堂时间分配合理。

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一、没有抓住课堂生成
在学社谈体会时,杨海文同学提到鲁肃很久没有见到吕蒙,见到后发现绿梦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大老粗了,而是成为了大学问家,鲁肃对吕蒙刮目相看。

学生在这里提到了“刮目相看”,我很高兴,就赶紧板书到黑板上,并且让同学们积累下来。

但是我没有抓住这个契机,结合故事中的第六自然段,引导孩子理解这个成语。

二、知识性的粗心大意
在教学最后面,同学们交流搜集来的成语故事时,我竟然在板书学生汇报的成语时,竟然把“悬梁刺股”写成了“悬梁刺骨”。

这个粗心大意在下课那一瞬间突然发现。

为了弥补这个过失,在课后我和同学们一起纠正了这个成语中“股”的写法。

总而言之,短短的二十分钟课,让我认识到课型虽小,切不可小觑,教师还是应该课前认真备课,课堂中要注意抓住课堂生成的契机,正确引导孩子,拓展孩子的思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