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七子之歌》教学设计
《七子之歌》闻一多 教学方案设计

《七子之歌》闻一多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闻一多先生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爱国情怀。
2、使学生能够理解《七子之歌》的创作背景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引导学生分析《七子之歌》的艺术特色,包括诗歌的语言、节奏和意象。
4、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通过朗诵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情感。
5、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七子之歌》的深刻内涵和情感表达。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1)体会闻一多先生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悲愤与渴望。
(2)让学生在朗诵中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和节奏。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闻一多的生平、《七子之歌》的创作背景和诗歌的基本内容。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朗诵法通过教师示范朗诵和学生朗诵,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4、分析法对诗歌的语言、结构和艺术手法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播放一段关于中国近代历史中领土被列强侵占的视频片段,引出《七子之歌》的创作背景。
提问学生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作者介绍(5 分钟)简要介绍闻一多先生的生平事迹,重点突出他的爱国精神和文学成就。
让学生了解闻一多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更是一位为国家和民族命运奔走呼喊的志士。
3、诗歌讲解(20 分钟)(1)朗读诗歌教师先示范朗读《七子之歌》,注意语音、语调、节奏的把握,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
然后让学生集体朗读,教师纠正读音和节奏上的错误。
(2)内容分析逐句分析诗歌的内容,解释诗歌中“七子”所指的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旅顺大连)。
让学生理解每一部分所表达的对祖国母亲的思念和被列强侵占的悲愤。
(3)情感体会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如“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句的反复呼喊,表达了游子对母亲的渴望和回归的决心。
歌曲《七子之歌》-花城粤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歌曲《七子之歌》-花城粤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歌曲介绍《七子之歌》是一首经典的中国民歌,在花城粤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中首次出现。
歌曲以七个字为名,每个字都有一个特定的含义,代表七种气质和品德。
歌曲旋律简单、优美,旋律婉转动听,歌词简单易懂,寓意深刻。
这首歌曲非常适合作为初中音乐教学的教材,能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和精神风貌。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七子之歌》的背景和历史文化内涵;2.学习传统中华文化,了解七种气质和品德的含义;3.掌握歌曲的基本唱法和节奏,能够准确地演唱歌曲;4.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1.歌曲的原唱及演唱方式的传授;2.歌词和曲谱的学习;3.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视频和图像资料,了解歌曲中蕴含的文化内涵;4.创设有趣的情境,让学生能够理解歌曲的情感和意境;5.培养学生团队精神,进行小组合唱互动。
四、教学过程1.引入首先向学生介绍《七子之歌》的背景和历史文化内涵,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迅速进入正题。
2.学唱歌曲教师可以唱一遍歌曲,让学生大声跟唱,然后将歌曲分成几个片段,让学生逐段学唱,最后整体唱一遍歌曲。
3.学习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内涵老师可以播放图片和视频来进行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歌曲所表达的七种品德和气质,激发学生对传统中华文化的兴趣。
4.创设情境老师可以让学生模拟历史情境,比如说让学生扮演古代文人雅士,谈论七字品德的各种体现,或者让学生演绎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等。
5.组织小组合唱最后,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唱互动,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让学生能够掌握歌曲,并能在合唱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五、教学亮点1.教学内容和形式多样化,既包括传统文化的讲解,也包括现代技术教学;2.注重情感和意境的创设,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表达歌曲;3.小组互动和合唱,帮助学生在音乐和团队中得到自我提升。
六、思考题目1.你认为这首歌曲的七个字所代表的品德和气质,哪些比较重要?2.在学唱过程中,你觉得哪些部分比较难唱,为什么?3.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理解这首歌曲的情感和意境?。
《七子之歌》闻一多 教学方案

《七子之歌》闻一多教学方案《<七子之歌>闻一多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闻一多先生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体会其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分析《七子之歌》的诗歌特点,包括语言、意象、韵律等方面。
3、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通过朗诵感受诗歌的情感力量。
4、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对祖国母亲的思念和渴望回归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难点(1)体会闻一多先生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创作心境。
(2)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爱国情感与自身实际相结合,思考如何在当代社会中践行爱国精神。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闻一多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介绍《七子之歌》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2、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能力。
4、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结构和主题,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澳门回归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2)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澳门回归的背后有一首感人至深的诗歌吗?”从而引出《七子之歌》。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闻一多先生的生平,着重强调他的爱国精神和文学成就。
(2)讲述《七子之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中国面临的领土被列强侵占的严峻形势,以及闻一多先生为捍卫祖国尊严所做出的努力。
3、诗歌朗读(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请几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诗歌赏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如“七子”分别指代哪些地方,这些意象有何象征意义。
(2)探讨诗歌的语言特色,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简洁而富有感染力的表达。
(3)解读诗歌的情感,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失地回归的渴望。
《七子之歌》学案教案3篇5篇

《七子之歌》学案教案3篇5篇第一篇:《七子之歌》学案教案3篇班级:姓名:一、基础题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啖()自怨自艾()迄()遗骸()硇洲()愍()2.根据拼音写汉字。
qiǎng bǎo________yīn yūn________cù tà________二、能力题3.阅读《澳门》,完成下列问题。
澳门你可知“Macaco”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1)诗中所说的“母亲”、“生母”是指________。
从修辞角度看,这既是________,又是________。
(2)“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对这两句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他们”是指葡萄牙等殖民帝国,“我”指澳门。
B.“我的肉体”是指澳门的主权,“掳”突出了殖民帝国对澳门的占领、蹂躏与摧残。
C.“你”是祖国的拟人化,“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是说澳门人民没有忘怀祖国。
D.这两句诗谴责了殖民帝国的暴行,抒发了澳门人民不屈服于列强统治的精神。
4.诵读《香港》,完成下列问题。
香港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啊!我身分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母亲啊!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啊!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母亲!我要回来,母亲!(1)这首诗中的“凤阙”是指________。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采用拟人化的第一人称“独白”的方式,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极大地增强了一种归属感的柔情,灌注着被掳掠的血肉之躯的疼痛感。
B.“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这句中的“海狮”是指当时的英国殖民者,“我”是指诗人闻一多。
C.“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这句中的“啖”和“咽”两个动词用得非常准确、生动,写出了当时的殖民者对香港的掠夺与剥削。
七子之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七子之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七子之歌》的背景知识,理解其历史意义。
2. 通过学习《七子之歌》,使学生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提高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七子之歌》的背景知识介绍。
2. 《七子之歌》的逐句解析,理解诗意。
3. 分析《七子之歌》的艺术特色。
4. 学习《七子之歌》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七子之歌》的背景知识,诗意理解,艺术特色分析。
2. 教学难点:《七子之歌》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七子之歌》的背景知识,诗意,艺术特色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七子之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七子之歌》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实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七子之歌》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诗意:逐句解析《七子之歌》,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和内涵。
3. 分析艺术特色:讨论《七子之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等。
4. 探讨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从《七子之歌》中感受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讨论。
5.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对疑难问题进行解答。
6.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七子之歌》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了解他们对《七子之歌》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七子之歌》的感悟文章的质量,检查他们对诗意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
3. 知识测试:通过书面测试或口头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七子之歌》的背景知识、诗意、艺术特色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通过朗诵《七子之歌》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七子之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小学音乐七子之歌教研(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七子之歌》是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一首具有深厚爱国主义情怀的歌曲。
这首歌曲以我国七个被列强侵占的岛屿为背景,表达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渴望回归的强烈愿望。
为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我校音乐教研组特开展了以《七子之歌》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1. 通过学习《七子之歌》,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领土争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
3.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活动内容1. 教学设计(1)导入:教师通过讲述歌曲的背景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歌曲分析: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等,让学生了解歌曲的特点。
(3)演唱技巧指导:针对歌曲的演唱难点,进行技巧指导,如呼吸、咬字、音准等。
(4)合唱训练:组织学生进行合唱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 教学实施(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歌曲的背景故事,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内涵。
(2)教师播放歌曲范唱,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3)教师针对歌曲的演唱难点进行讲解,如呼吸的运用、咬字的准确等。
(4)组织学生进行合唱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演唱问题。
3. 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度等。
(2)演唱水平:评价学生在合唱中的音准、节奏、咬字等方面的表现。
(3)情感体验:通过学生的发言、表情等,了解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
四、活动总结1. 活动效果本次教研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演唱水平得到了提高,爱国主义情怀得到了培养。
2. 教学反思(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在指导学生演唱时,要注重技巧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
(3)加强合唱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改进措施(1)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七子之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七子之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七子之歌》的背景知识,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学习《七子之歌》,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七子之歌》的意境,体会诗中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领悟诗人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深入解析。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七子之歌》文本,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七子之歌》,了解诗的背景,思考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播放《七子之歌》歌曲,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美感。
1.2 简介《七子之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文本解析2.1 学生自读《七子之歌》,感受诗的韵律和情感。
2.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3 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感悟和理解。
3. 关键词语解析3.1 教师选取诗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深入解析。
3.2 学生跟随教师思路,体会词语背后的深意。
4. 诗的情感分析4.1 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的情感。
4.2 学生结合诗中的具体内容,分析诗人的爱国情怀。
5. 小结与拓展5.1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
5.2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拓展思考。
6. 作业布置6.2 选择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鉴赏分析。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思考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讲解是否清晰,学生是否充分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等。
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七、课堂评价1. 学生对《七子之歌》的理解程度,包括诗的意象、情感和爱国主题的把握。
七子之歌音乐教案设计

七子之歌音乐教案设计【篇一:《七子之歌》教案】《七子之歌》澳门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澳门及《七子之歌》创作背景。
2、理解歌曲表达情感,深化学生对祖国母亲及其内涵的理解,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3、用深情的歌声淋漓尽致的表达歌曲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歌曲的情绪体验,用优美纯净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1.歌曲中五,六度音程的把握。
2.歌曲情绪,格调的把握。
课堂导入:同学们,我们这个单元学习的内容是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歌曲,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东方之珠》,你们学会了吗?(好,我们来复习一下,老师给你们领个开头)教师对同学们的演唱做简单的总结今天我们学习另外一首新歌《七子之歌——澳门》教学过程:一.展示1.《学习目标》2.《学习重点》、《学习难点》3. 聆听歌曲二.歌曲初步了解:二.1.了解作者闻一多,作曲家李海鹰2.歌曲创作背景3.“七子”的来历(教师提问)4. 澳门概况5. 学习集体诵读《七子之歌——澳门》三.学习歌曲:1.第二遍放音乐2.教师提问学生对歌曲的感受(你感觉这首歌曲的情绪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心情? )(深情、激昂……表达了盼望回到祖国怀抱的急切心情,思念祖国妈妈等)3.教师分析乐曲中的难点*《七子之歌—澳门》为单二部曲式。
第一乐段旋律比较平稳,仿佛《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对思念中的母亲作着真诚的倾诉。
第二乐段(第11小节之后)开始处就出现了一个六度大跳,旋律多在高音区回转,它好像是在呐喊,在表现一种盼望回归祖国的强烈感情。
第二乐句是稍加变化的重复。
它进一步使这种情绪变得更加浓烈。
最后一个乐句深情而又肯定,把渴望回归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4.第三遍放音乐*(提问:在歌曲中曾几次出现了呼唤母亲?每一次有什么意义? 在演唱中需要如何处理?第一次表达了对祖国的思念之情;第二次表达了盼望回到祖国的怀抱;最后一次表达了盼望回归的急切心情。
*(歌曲的演唱中,采用了多种演唱方式,请你说说看?并说出有什么效果?)(领唱——深情诉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教学设计-《七子之歌——澳门》
——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案之五
[教学目标]
1、感受作品的风格特征,了解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
2、能用深情的歌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
3、通过多种体验,深化学生对祖国——母亲其内涵的理解,培养爱国主义
情怀。
4、通过相关学科的知识渗透,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教学重点]
1、通过多种体验,加深对不同作品情感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理解。
2、认识弱起拍在乐曲情感表达中的作用。
3、通过歌曲的演唱处理,表达歌曲的内涵。
[教学方法]
视听结合法、类比法、分析、讨论与实践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钢琴、多媒体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音画同步法”引导欣赏
1、欣赏交响乐《1997·天地人》序曲。
2、思考:乐曲表现了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乐曲用什么方法来表达情
感描绘的意境?
3、议论:曲作者用那庄严的钟声、美妙的歌声和乐声谱写一曲中华儿女的
爱国心声。
作品形象再现“1997香港回归”交接仪式那神圣、令人难忘的时刻。
乐曲不但唤起我们对往日的记忆与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乐曲还唤起每一位炎黄
子孙的民族自豪感与深深的爱国情。
4、师:《1997·天地人》序曲让我们再次认识:音乐作为声音的艺术,它
具有再现生活、表达情感的功能,它还能通过自身特有的艺术魅力感染人、影
响人,所以,作者常利用乐曲表现生活感受,抒发情感。
从人的审美能力发展看,认识音乐所具有的表现功能是不够的,我们还应通过作品,走进作家的内
心世界,了解他们对生活的感受,体验他们对情感的表达。
那么,请大爱与我
一起再欣赏两首同风格、同题材的作品。
二、比较欣赏
1、拖放歌曲《东方之珠》、《七子之歌》。
2、引导讨论:听过这两首歌曲吗?歌曲的曲名分别代表我国哪两个地方的
地名?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们所处的位置?(直接在课件上点击寻找)你了解
这两个地方的历史吗?能简要地谈谈吗?(在学生谈的基础上,教师补充介绍
作者与创作背景。
)
3、歌曲比较:
(1)会唱这两首歌曲吗/(引导学生跟琴哼唱这两首歌曲,并思考问题。
)
(2)思考: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曲作者用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
不同的情感?你的体会从哪而来?
(3)师根据生讨论结果引导探索,强化对旋律、节奏、力度、色彩、歌词
等作用的理解。
如:A、舒缓的旋律与跳进旋律的对比;B、三连音、休止符应用;C、歌曲
十度音高跳动形成力度、色彩的对比;D、歌词含蓄与直白的对比。
这些体会从听、唱歌谱的对比中得来的。
(展示课件歌单)要求学生边听师演唱,边画出歌曲的旋律线,并通过旋
律乐句的演唱对比,体验旋律不同的组织形式对音乐力度、色彩构成的影响,
进而体会歌曲的情绪的变化。
用添加“三连音”、“休止符”朗读歌词的对比
体验方法,认识“三连音”、“休止符”在歌曲的情感表达中的作用。
体会歌词、节奏、旋律与情感表达的内在联系。
(4)归纳:
三、歌曲演唱处理
师:根据前面的歌曲分析与探讨,加深我们对旋律、节奏、力度、色彩、
歌词等音乐要素的作品情感表达中作用的认识。
针对《七子之歌——澳门》内
涵的思想感情,请学生思考用哪些演唱处理方法,能更好体现游子渴望回归祖
国母亲怀抱的迫切心情。
1、思考:歌曲中多次出现对“母亲……”的呼唤,其心情是否一样,如何
体现这一次比一次更强烈的愿望。
(提示注意:力度强弱变化时“度”的把握,最后的呼唤“母亲……”加渐强渐弱的对比,以及演唱形式的变化处理。
)
2、根据歌曲原有的要求进行歌曲处理。
3、根据学生设想,进行演唱处理方案的交流与最佳演唱处理方案的选择、
应用。
四、总结
通过主题性歌曲的多种体验互化,深化我们对不同作品内在情感体验和理解,并通过歌曲的演唱,体会作曲家融汇在作品中的真挚爱国情感和民族情怀。
希望通过本课学习,大家在体验音乐的同时,能够唤起我们的爱国之情。
本节课教学设计理念
依据著名教育家苏截姆林斯基“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
是审美教育的重点”的理论,将本课教学重点放在音乐的体验与感知上,通过
创设利于学生参与体验、探索、实践的条件,引导学生在欣赏、表达、比较、
思考、交流过程中,不断深化艺术感受与审美体验,获得听觉经验与能力。
根据“音乐作为听觉艺术,它虽任何教育功能,但其功能是潜在的,必须
通过音乐自身特有魅力对人的情感、心灵作用方能奏效”的特点,认真挖掘
《七子之歌》、《东方之珠》等歌曲内涵,将音乐的育人功能渗透在教学实践
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演唱歌曲,朗读歌词、比较演唱风格,感情音乐内涵过程中,激发学生民族意识,强化爱国观念。
依据心理学:“任何知识经过反复思考和比较,多次接触与研究,能加深理解、强化记忆、诱发兴趣”的原理,本课采用同题材作品类比方式,创设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情景,通过音乐教学体验过程的引思、激思,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在不断积累听觉经验过程中,不断发展音乐的感受、理解与表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