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中国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华战争,西方国家多数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把甲午战争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是指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开始,由日本帝国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大陆,两国军队鏖战八年,至1945年9月2日,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
双方损失中国抗日战争(Anti-Japanese War),又称为日本侵华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主战场。
指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由于日本帝国非法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大陆,发生时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之前与期间,最终以日本投降、中国胜利而告终。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共进行大规模和较[1]大规模的会战22次,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总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伪军118万人。
战争结束时,接收投降日军128万余人,接收投降伪军146万余人。
关于八年抗战中国的损失,抗战胜利后,抗战赔偿委员会作出的《中国责令日本赔偿损失之说贴》指出,沦陷区有26省1500余县市,面积600余万平方公里,人民受战争损害者至少在2亿人以上。
自1937年7月7日至战争结束,我军伤亡331万多人,人民伤亡842万多人,其他因逃避战火,流离颠沛,冻饿疾病而死伤者更不可胜计。
直接财产损失313亿美元,间接财产损失204亿美元,此数尚不包括东北、台湾、海外华侨所受损失及41.6亿美元的军费损失和1000多万军民伤亡损害。
此外,七七事变以前中国的损失未予计算;中共敌后抗日所受损失也不在内。
经过中国历史学家多年研究考证、计算得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
战争胜利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胜利。
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抗日战争课件

人教版是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是中国中小学 教材的主要出版机构。
历史背景
•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地区。开始了局部的战争,是 广义上的抗日战争的开始。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 抗日战争正式爆发。
02
抗日战争的起因
05
抗日战争的影响和意义
对中国的影响
民族独立
国际地位提升
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摆脱了半殖 民地半封建的状态,实现了国家独立 ,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 位,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更重要 的角色。
国家统一
战争结束时,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 一,为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课件(人教 版)
目录
• 引言 • 抗日战争的起因 • 抗日战争的过程 • 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役 • 抗日战争的影响和意义 • 抗日战争的英雄人物 • 结语
01
引言
主题简介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要战争,也是世界反法 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场战争历时14年,是中华 民族为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 立而进行的正义战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平型关首次对日军作战,取得胜利。
详细描述
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在山西平型关设伏,歼灭日军精锐第5师团21旅团一部,击毙日军 1000余人,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
台儿庄战役
总结词
国民党军队在台儿庄对日军展开大规模会战,取 得胜利。
03
抗日战争的过程
战略防御阶段
抗日战争

守。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全国军民 2.实现: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_________________, 奋起抗战。
3.概况(前期):
(1)敌后战场。
①抗战路线: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
人民战争 路线。 量、争取抗战胜利的_________ ②作战方式:八路军、新四军进入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 抗日根据地 。 击战争,建立___________ (2)正面战场。 淞沪会战 、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 ①国民政府先后组织了_________ 汉会战等重大战役,广大军民英勇抵抗日军侵略。
了基础。
(2)依据材料二,国共第二次合作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提示:目的: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 作用: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进行了八年抗战,打败了
日本法西斯,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
和自信心。
(3)通过两次国共合作,你对中国共产党有什么认识? 提示:①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族利益为重。 ②中国共产党能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制定政策。
【深化点拨】全面认识抗日战争 (1)两个战场:正面战场、敌后战场。 (2)三个阶段: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战略反攻阶段。 (3)战略战术:持久战;游击战、运动战和阵地战等。
(4)胜利保证: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5)五个特点:以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基础的全民族
抗战;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双重性);两个战
材料二
1937年8月18日,即“八一三”事变后的第五天,国民
党高级将领陈诚在南京研究抗战策略时,提出“我国军事落后 且未有充分作战准备,不宜实行迅速决战之战略,但因我国国土
广大、人口众多、经济资源散在各地,具有长期作战之条件。
抗日战争

重大战役之一——台儿庄会战
台儿庄是徐州的
门户,它位于徐 州东北30公里的 大运河北岸,临 城至赵墩的铁路 支线上,北连津 浦路,南接陇海 线,扼守运河的 咽喉,是日军夹 击徐州的首争之 地。
日本侵略军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相继占领南京、 济南后,为了迅速实现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连贯 南北战场,决定以南京、济南为基地,从南北两端 沿津浦铁路夹击徐州。1938年3月23日,濑谷支队 主力沿台枣支线向台儿庄阵地突进。此时,第五战 区为确保台儿庄阵地,以拱卫徐州,进行了部署调 整。24日,濑谷支队向台儿 庄发起进攻,与中国守 军第2集团军第31师展开激战。日军一部突入东北 角,被守军击退。27日,濑谷支队主力一部突入北 门,第31师与敌展开拉锯战,守军 伤亡甚重。28 日,突入台儿庄的日军被第31师围攻,敌方损失甚 重。29日,日军第十师团长命濑谷支队迅速击败台 儿庄附近守军,同日,在徐州督战的蒋介石 也下达 了死守台儿庄的命令,命令说“如果失守,不特全 体官兵应加重惩,即李长官、白副参谋总长、林次 长亦有处分”。
细数22次大型会战: 1. 松沪会战 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 (国军参战) 2. 太原会战 1937年9月13日--11月 (国共两军合作 抗战) 3. 南京保卫战 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国军参 战) 4. 徐州会战 1938年1月 --5月24日 (国军参战) 5. 兰封会战1938年5月21日--6月 (国军参战) 6. 武汉会战 1938年6月 --10月 (国军参战) 8. 第一次长沙会战 1939年9月14日--10月 (国军参 战) 9. 桂南会战 1939年11月13日--1940年10月30日 (国军参战) 10.枣宜会战 1940年5月1日--6月18日 (国军参战) 11.豫南会战 1941年1月25日--2月7日 (国军参战)
抗日战争史

抗日战争史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抗日战争史
总之,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历史上 的一段重要时期,它不仅改变了中 国的命运,也影响了世界的进程
-
谢谢欣赏
主讲:xxx
7
中国战场是二战的主战场之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抗 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 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 完全胜利的民,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 础。以下是抗日战争的一些重要方面
胜利的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 放战争,它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百年的国耻,为中国的独立和 解放奠定了基础
历史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历史的转 折点。它对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的提升产生了积极的影 响,也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党在敌后建立了大量的抗日根据地,开展了游击战争, 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全面抗战
抗日战争期间,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个战场的存在为抗日战 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正面战场主要是国民党领导的军队作战, 敌后战场则是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的转折点
194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在山东临沂地区对日作战, 取得了临沂大捷,这是抗日战争的一次重要转折点
抗日战争简介

抗日战争简介
抗日战争是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进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这场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有社会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东北军一枪未发,即让出沈阳城。
日军得寸进尺,4个多月内,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
日本强占东北后,中国人民就开始了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但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未能形成全国性的民族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为名,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第29军发动进攻,第29军奋起抵抗。
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
8月13日,日军又进攻上海,同样遭到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
至此,中国结束了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的不正常状况,开始了有组织的全面抗战。
中国共产党面对民族危亡的严重形势,率先捐弃前嫌,
主张国共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共同挽救中华民族。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就此同国民党进行了多次谈判。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作为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根本方针。
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和督促下,1937年9月,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宣告成立。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两场重要的武装斗争。
这两场战争都是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而进行的,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伟大的荣光。
本文将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起因、过程和胜利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展示这两场战争的伟大历程。
一、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指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持续时间长达8年。
这场战争的起因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侵略行为,以及中国人民对侵略者所受到的严重压迫和屈辱的不满和反抗。
抗日战争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保卫战”,从1937年抗战爆发到1939年底,中国军民以顽强抵抗的精神,阻止了日军的迅速扩张。
第二阶段是“相持战”,从1940年开始到1943年,中国军队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长期激烈的战斗,形成了相持局面。
第三阶段是“反攻战”,从1944年开始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军民展开了全面反攻,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抗争精神,对于维护中国领土完整,保卫民族尊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抗日战争也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是指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的对国内反动势力的武装斗争,时间跨越了1945年到1949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战争的最后一阶段。
解放战争的起因是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合作与斗争,并因此而积累起来的政治、军事和组织经验,使得中国共产党能够有效地领导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发动全国规模的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的过程可以归纳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反蒋保卫战”,从1945年到194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激烈的军事斗争,成功地打退了蒋介石的进攻。
第二阶段是“战略决战”,从1947年到1948年,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了一系列战役,逐渐取得了战略优势。
第三阶段是“战略进攻”,从1948年到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展开全面进攻,解放了许多省市。
《抗日战争》课件全面版

中国军队失利,武汉失陷。
百团大战和长沙会战
战役背景
1940年,为打破日军的“囚笼政 策”,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对日军 发动的大规模破袭作战。
参战方
中国八路军与日本军队。
百团大战和长沙会战
战役过程
八路军在多个地区对日军进行破袭, 包括正太路、同蒲路等铁路线及公路 、桥梁等。
战役结果
八路军取得重大胜利,打破了日军的 “囚笼政策”。
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开辟
1 2
敌后战场的开辟
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武装力量,深入 敌后,开辟敌后战场,进行游击战争。
敌后游击战的作用
破坏敌人交通线、摧毁伪政权、配合正面战场作 战等,成为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力量。
3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共产党在敌后广大农村建立抗日根据地,实行民 主制度,发展生产,保障供给,为长期抗战创造 了有利条件。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提升
战时外交
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加强与反法西斯国家的合作与交流。
国际地位提升
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赞誉。
战后国际秩序参与
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参与了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与维护 。
05
抗日战争胜利及历史意义
抗日战争胜利过程回顾
抗日游击力量的壮大,到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持到争取人民民主、团结一切爱国 力量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始终奋斗在抗战的第一线,成为1938年以后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 。 • 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东方反法西斯的 主战场。中国的抗日战争得到了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升华主题
• 1、提炼总论点 、
• 前面第一步是将若干个小论点综合成一个 个分论点,形成论述层次,这一步就是将 若干个论述层次综合成一个总论点,这就 是主题。主题就是这篇文章要表达什么样 的中心思想。 • 明代下层民众社会地位的提高 • 2、设立题目 、 • 多角度思考
• • • •
多方位拟题: 浅析明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 浅析明代商人子弟的仕途特点论点 总括小论点的共性, 总括小论点的共性 • 商人家庭的子弟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说 商人家庭的子弟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明明代对商人等下层社会政治限制的解禁。 明明代对商人等下层社会政治限制的解禁。 • 有商人家庭背景的官员在对商业经济的管理方面 能够实行宽商政策,促进商业经济发展, 能够实行宽商政策,促进商业经济发展,增加财 税收入。 税收入。 • 3.综合分论点的共性,形成论述层面 综合分论点的共性, 综合分论点的共性 • 明代商人子弟的仕途 • 明代商人子弟的执政特点 • 明代商人子弟能够进入仕途和执政特点形成的原 因
• 还有一条材料与之类似,明张瀚云: • 余……兼摄(南京)上、下关抽分,余 谓征商非盛世之政,弛十之二。商贩悦趋, 税额较前反增十之五。” • (历代史料笔记丛刊.元明史料笔.(明)张 瀚 《松窗梦语》卷一,《宦游记》记,中 华书局 1985.5,P67) • 张瀚和董汉儒一样都出身于商人家庭
• 商人的墓志铭很多,如唐荆川(1507— 1561年,明代常州人,《荆川集》)讥讽 说:“屠诂细人,有一碗饭喫,其死后则必有 一篇墓誌。” • 说明明代对下层民众政治禁限的松弛,侧 面证明商子入仕的原因与社会风尚的改变
• 3“以义诎利,以利诎义,离而相倾,抗为两 敌。以义主利,以利佐义,合而相成,通 为一脉。人睹其离,翁(倪公)睹其合。 此上士之所不能訾,而下士之所不能测 也。” • (顾宪成《泾皋藏稿》. 《明故处士景南倪 公墓志铭》 四库影印本卷17 ) •
• 从上述三条材料可以看出,十六世纪以后,义利 观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 第1条材料说明义利之辩不是士所能独占的,对于 商人也同样适用,商人于“货殖之际”,也照样 “义在其中”,承认“孳孳为利”的商人也同样 可以合乎“义”,这显然是对传统的义利观念予 以新的诠释。 • 第2条材料的“利以义制”,“商与士异术而同 心”,“虽利而不汙”,更是反映了对传统义利 观的突破。 • 第3条材料的重要性在于它直截了当地指出了传统 义利观和明代新义利观之间的区别:前者是“义利 离”,后者是“义利合”。
• 1“……生民之业无问崇卑,无必清浊,介在义利 之间耳。庠序之中,诵习之际,宁无义利之分耶? 非法无言也,非法无行也,隐于干禄,藉以沽名, 是诵习之际,利在其中矣。非其义也,非其是也。 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人,是货殖之际,义 在其中矣。利义之别,亦心而已矣。” • (韩邦奇.《苑洛集》.《国子生西河赵子墓表》. 四库影印本.卷7 P6) • 2“文显(按名“现”1469-1523)尝训诸子曰:夫 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 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汙。善士者引先王之经, 而绝货利之径,是故必名而有成。故利以义制, 名以清修,各守其业。” • ( 李梦阳《空同集》 .《明故王文显墓志铭》 • 四库影印本.卷46 P4)
第四讲 谋篇布局
------史学论文构思与结构 史学论文构思与结构
一、分析资料,提炼观点
• 1.分析每条材料,形成小论点 • 例如: • 明代河北大名府有一巨商,人称董太公,其子董汉儒由 科第入仕途,董太公死后,其家人请李维桢写了一篇《董 太公家传》,其中云: : • ……久之,观察(即地方司道官的古称)以高第应征, 当授台省(即都察院官)。太公私念:台省者与天子执政 相可否,脱不当,责四面至矣。已而除计户部(即户部郎 中),乃大喜。既榷税吴关,太公敕以蠲苛政宽商。商更 辐辏,所入浮故额。 • ( 明李维桢撰 《大泌山房集》》卷八七,齐鲁书社 19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