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简介
纳西族禁忌

纳西族禁忌简介纳西族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该民族的传统生活中,存在着一些禁忌,这些禁忌在纳西族社会中被认为是极为重要的事项,违反禁忌常常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本文将介绍纳西族的几种禁忌以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1. 纳西族概述纳西族是云南省的主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云南省丽江市和大理白族自治州。
纳西族的宗教信仰以藏传佛教和本教为主,同时也有一些土家族神话和传说的影响。
纳西族人民以勤劳善良、淳朴热情而著称。
2. 纳西族的传统文化纳西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涵盖了音乐、舞蹈、戏曲、绘画、手工艺等多个方面。
他们对于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他们的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纳西族的禁忌也是他们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纳西族的禁忌1. 禁止触碰无主的东西在纳西族的传统观念中,无主的物品带有凶险和邪恶的力量。
因此,纳西族的人们被禁止触碰无主的东西。
这些无主的物品可以是在路边被遗弃的物品、别人家的东西等。
纳西族人民相信,触碰无主之物会引来厄运。
2. 禁忌与死亡相关的行为纳西族对待死亡的态度非常谨慎。
在纳西族社会中,有许多与死亡相关的禁忌存在,比如禁止谈论死亡、禁止在晚上谈论死亡、禁止在家中贴写死亡的字等。
这些禁忌源于纳西族人们对死亡的敬畏,希望通过遵守禁忌来避免死亡带来的厄运。
3. 禁止谈论不吉利的话题纳西族人民相信,谈论不吉利的话题会带来厄运和不祥之兆。
因此,纳西族有许多禁忌与不吉利的话题相关,比如禁止谈论疾病、禁止谈论婚丧嫁娶等。
纳西族人们希望通过遵守这些禁忌,保持生活的平稳和吉祥。
4. 禁止穿红色衣物纳西族中,红色往往被视为吉祥和繁荣的象征。
然而,在纳西族的传统观念中,红色也被认为是与恶魔和不祥相关的颜色。
因此,纳西族人民被禁止穿红色衣物。
这个禁忌同样体现了纳西族人们对于邪恶力量的敬畏。
禁忌的作用和意义1. 社会秩序纳西族的禁忌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通过禁忌的制定和遵守,纳西族人们能够共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纳西族

• 纳西民居大多为土木瓦结构,普遍采用 “三坊一照壁”的形式。一般正房较高, 方向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 东西厢略低,由下辈居住。 • 山区居民多系木楞房,上盖石片。
民族:居住
严家大院照壁
• 适当的倾斜,这就增强了整个建筑的稳定感。四周围墙, 一律不砌筑到顶,楼层窗台以上安设“漏窗”。为保护木 板不受雨淋,大多房檐外伸,并在露出山墙的横梁两端顶 上裙板,当地称为“风火墙”。为了增加房屋的美观,有 的还加设栏杆,做成走廊形式。最后为了减弱“悬山封檐 板”的突然转换和山墙柱板外露的单调气氛,巧妙应用了 “垂鱼”板的手法,既对横梁起到了保护作用,又增强了 整个建筑的艺术效果。通过对主辅房屋、照壁、墙身、墙 檐和“垂鱼”装饰的布局处理,使整个建筑高低参差,纵 横呼应,构成了一幅既均衡对称又富于变化的外景,显示 了纳西高超的建筑水平。
东巴古籍文献(记忆遗产)
东巴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 祖先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广袤的土地 上,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生活在 我国云南省丽江地区的纳西族就是一个有 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他们不仅善于吸 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且还创造了自 身独特的民族文化——东巴文化。
东巴文字 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 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 是一 种十分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 从文字形态发展的角度看,它 比甲骨文还要原始,属于文字 起源的早期形态,最早是写画 在木头和石头上的符号图象, 后来发明了纸,才把这些符号 图象写在纸上,成为东巴文经 典。由于东巴掌握这种文字, 故称东巴文。
丽江古城(文化遗产)
丽江古城坐落在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玉龙山 下一块海拔2400米的高原台地上,始建于宋末元初 (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总面积3.8平方千 米,旧设土司衙署于城南,周围建宫室苑囿。 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 山城之貌,它作为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城市,从城 市总体布局到工程、建筑融汉、白、彝 、藏各民族 精华,并且具纳西族独特风采,1986年,中国政府将 其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确定了丽江古城在中国名 城中的地位。
少数民族文化--纳西族

少数民族文化--纳西族纳西族,有人口278009人。
主要聚居在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散布于维西、中甸、德钦、宁蒗、永胜等县。
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曾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
由于同音异写,汉文史籍曾以"摩沙"、"磨些"、"么些"、"摩梭"称之。
"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
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定名为纳西族。
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由于与汉族来往密切,自元、明以后,纳西族主要使用汉语文。
至于古老的象形文字,主要由巫师"东巴"用来书写经典,故又称"东巴文"。
另有一种音节文字叫"哥巴文",使用范围很小,写成的经书也不多。
纳西族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南端,平均海拔2700米。
这里群山耸峙,江河交错。
丽江北部的玉龙雪山和中甸东南部的哈巴雪山,终年玉积琼堆,宛若腾空而起的玉龙。
玉龙山区植物群落多样,素以"植物仓库"著称,并以"花的世界"闻名,仅杜鹃花就有40多个品种。
金沙江上游自北向南流泻,至石鼓镇为山势所阻,于是形成万里长江第一湾;接着江流急转东北奔腾而去,在玉龙和哈巴两座雪山中间形成了的"虎跳涧"大峡谷,是世界上难觅的探险旅游胜地。
纳西族地区的气候差别较大,可分寒、温、亚热三种类型,宜农宜林宜牧。
珍贵的雪茶和丽江马一直名扬全国。
丽江名胜千年历史文化名城丽江是一座"无围之城",以坦荡的胸怀迎接着南来北往的客人。
它以四方街为中心,四条干道向外延伸,并与如网的小巷相连接,宛若一座巨大的迷宫。
街道全用石头铺成,由于长年累月的踩踏和风雨洗涤,被磨得十分光滑。
刮风不起尘沙,雨天没有泥泞。
丽江纳西族介绍

丽江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 这在中国建筑史中是罕见的 城依水存,水随城在。
天光云影
自然丽江
云南丽江风光秀丽
长江第一湾
27
和谐丽江 我们的柔软时光
在丽江这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居住着纳西族 傈僳族 彝族 傣族 白族 普米族 藏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 无拘无束无碍。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
“披星戴月”的纳西人:纳西族妇女以勤劳能干,贤 德善良而著称。她们的传统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 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纳西族妇女服饰中最具特点的是身后的七星羊皮披 肩,披肩上并排钉着七个直径为二寸左右的绣花圆 布圈,每圈中有一对垂穗较为通常的说法是代表七 颗星星,寓意为“披星戴月”,据说圆布圈上用丝 线所绣的是精美的星图,垂穗表示星星的光芒。
柔软时光
相约丽江
恋在丽江
丽江纳西族介绍
纳西族简介
人口:324679; 文字:东巴文、哥巴文; 信仰:东罢教、藏传佛 教; 地域:云南、四川和西 藏的交界地区,主要聚 居于云南省丽江市,迪 庆州.
纳西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 民族,是古代羌人向南迁徙 的一个支系。他们先向南迁 至岷江上游,又像西南方向 迁到雅垄江流域,后又西迁 至金沙江上游。唐代,他们 聚集在丽江、永宁一带,先 后被吐蕃和南诏所统治。唐 初曾建立越析诏,为六诏之 一,后为南诏所灭。南诏统 治者曾将上万户的磨些人迁 到昆川地区,这些磨些人后 来与白族融合。明初,不少 戍边的汉人也融合到纳西族 中。
天雨流芳
天雨流芳
云南诸土司,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 纳西族文明程度较高,是云南省三个不享受高考加 分的少数民族之一。 纳西族教育程度较高,是每万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 化程度的人口高于汉族的五个民族之一
纳西族

头客礼
• 纳西族对生育较为重视,与生育相关的礼节很多, 其中“头客”礼仪较为独特。
• 当主人家的婴儿出世的时候,第一个偶然进入该 家庭的人即称为“头客”。 • 这时,无论这个人是男女老少,远近亲疏,都要 当贵客接待。 主人家首先要舀一瓢洁净的冷水 (幸福水)请幸运的“头客”喝,以此祝福 母子 平安、健康幸福,然后主人再煮米酒鸡蛋款待 “头客”。
一、源流与分布
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 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 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
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 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
二、东巴文化
东巴文化是纳西族独有的文化,在 云南各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也是世界 文化中的一枝独秀。
担任,传承方式为父子传承或师徒相传。 他们博闻强记,是纳西文化的重要传承 者。东巴教即因“东巴”而得名。
东巴教是丽江纳西族的传统宗教,起源
于公元11世纪左右。东巴教有丰富的用 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教经典,是纳西族 传统文化的载体。
八、岁时节令
纳西族的传统民族节日主要有 丽江棒棒会、三朵节、七月会, 从古到今,这些风情独具的节 日时刻向人们诉说着这个与不 众同的民族的历史与现在。
一种见于中甸三坝一带;中甸三坝一带的纳西族 男子穿麻布衣裤,衣为右衽或对襟、长袖外套,衣长 到腹部,缠红布包头。各地的纳西族男子服饰都比较 简洁,色调明快,显得纯朴自然。
丽江和维西县妇女服饰以“披星戴月”羊皮披肩最 有特点。七星羊皮披肩, 是丽江纳西族妇女服饰的重要标 志。
七 星 羊 皮 披 肩
羊毛披肩背面钉上一字横排的七个彩绣的圆形 布盘,圆心各垂两根白色的羊皮飘带,代表北斗七 星,俗称“披星戴月”
认识纳西族(神奇的纳西族)

习 俗
(一)传统节日
棒棒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丽江纳西族的“棒棒会”。该会由“弥老会”演变而来,原是在寺院举行的庙会,清初改土归流后,赶会地点移到丽江古城内,并逐步发展成为准备春耕的竹木农具交易会,近年又增加了果树苗术、花卉盆景交易内容,赶会地点也从古城内移到新城区。
棒棒会
三多节:三多节为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纳西语叫“三多颂”,源于白沙玉龙村北岳庙会,是纳西族法定民族节日、纳西族传统节日、纳西族祭祀本民族的最大保护神的盛大节日。每年的二月初八日,远近的纳西人云集玉龙山麓的三多庙,用全羊作牺牲举行称为"三多颂"的隆重祭拜仪式。
三多节
转山节
是摩梭人朝拜格姆女神的盛大节日,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在泸沽湖畔举行。泸沽湖摩梭人便身着盛装,去举行盛大传统节日。“格姆神山”是格姆女神的化身。格姆女神是泸沽湖女儿国的最高保护神。
火把节
七月骡马会
祭天
月半节
传统节日
(二)饮食
纳西族一日有三餐。早餐一般吃馒头或水焖粑粑,中餐和晚餐较为丰富,一般都有一两样炒菜和咸菜、汤等。肉食以猪肉为主。就餐时围桌而坐,冬天喜移至向阳地方就餐。
此类歌舞都边歌边舞,随着轻松的舞步,一人领唱众人和。具有代表性的有《热美磋》、《喂默达》、《阿丽哩》等。其中《热美磋》属于世界上稀有的、保存完好的原始歌舞的活化石。
乐舞即用乐器伴奏而无歌唱的舞蹈,分为“打跳”,《白沙细乐》中的古乐舞。打跳古称踏歌,俗称打腊利。打跳动作有三打脚、合脚跳、甩手跳、三步三摇晃等。
自 称
根据《后汉书》、《三国志》、《华阳国志》等史书记载,汉代时居住于越巂郡的纳西人称为牦牛种;蜀汉时居住于汉嘉郡的纳西人称为旄牛夷;晋代居住于定笮(今四川盐源)的纳西人称为“摩沙夷”。到唐代,《蛮书》等史书多称纳西为“麽些”。
纳西族文化

早在一千多年前,纳西族人就创制了古老的原 始象形文字--东巴文和一种音节文字哥巴文,这 是至今界上少有的还流传的民间活的象形文字。 用这种文字写成的典籍称为<<东巴经>>,中国藏 有9000册左右,世界其它各国藏有1.1万册左右。 1957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方案, 现在通用汉文。纳西族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 种植水稻、玉米、土豆、麦、豆类和棉、麻等。 金沙江两岸是林区;玉龙山区植物种类多,被誉为 植物宝库。手工业也有发展,“丽江马”闻名全 国。现已有机修、采煤、发电、化肥、电机、轻 工等中、小企业。金沙江两岸出产多种药材和特 产
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是摩梭人举行朝拜女神山的 活动,这是一个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的群众节日。 这天人们穿着盛装,聚集在狮山下烧香,喇嘛念 朝山经,人们向女神敬献酒肉及水果,并叩头朝 拜。二月初八的北岳庙会,纳西语称作“祭三朵 ”,这也是纳西族祭祀本民族保护神或战神“三 朵”的传统节日。北岳庙,因南诏时曾封玉龙山 为北岳,三朵庙建在玉龙山麓而得名。相传,古 时有一猎人,在玉龙山上发现一块奇异的雪石, 背回家去,走到现今的庙址时,雪石异常沉重, 就歇下休息。再想背起赶路,雪石重不可移,人 们认为这是神的化身,就地建庙祭供。
明初,不少戍边的汉人也融合 到纳西族中。从明朝到清朝,一 些首领先后被中央王朝授予世袭 封建土司官职,其管辖地区基本 上都已进入封建领主制发展阶段。 尤其是清初实行“改土归流”后, 纳西族封建社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 统一定名为纳西。纳西族人在自 己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 烂的民族文化。产生于公元7世纪 的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 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用东巴文 书写的东巴教经典的《东巴经》, 是研究纳西族社会发展历史的珍 贵资料。
纳西族幻灯片简介资料重点

人将死时,至亲们围优在病者身旁守护。把米(男丸枚,女七粒),茶叶和碎银少许,用红 纸包好,放人奄奄一息的病人口中,并诸东巴或族中长者诵开 路经,指引死者灵魂前往祖先住 地。人一断气,全家即嚎陶大哭,派人向亲友报丧,孝子需执香和几枚铜钱到河边 “买水”, 然后洗尸(男用九碗,女用七碗)。洗毕,把尸体全身涂上酥油,涣上干净衣服,在耳、鼻、眼 角、嘴里塞些棉花,停在堂屋正中的板床上,头朝外,脚朝里,尸身上盏白布单,中压一段土坯, 脸上盖一张阴阳白纸,敞开格扇门,床前方桌上。摆着插有十字交叉筷子的一碗夹生米饭,及茶、 酒、内,蛋等祭品。点灯烧香,举行祭奠,死者的家属披麻(孝子)威孝,跪在死者两旁守灵, 每逢近亲来祭奠,都必须以哭泣示哀。按习惯。人死后的当晚或次日晚需人棺。人棺时间、依属 相生辰而定,盖棺时,与死者属相相同者要回避。
是当今世界上仅存的还流传在民间的活的象形, 保留了浓郁的象形 文字书写特征,是 研究人类原始绘画 艺术的“活化石”。 2006年,纳西东巴 画列入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
纳西古乐
纳西古乐是纳西族人 民在接受以儒道文化 为代表的中原文明影 响下而创建的艺术结 晶。融入了道教法事 音乐,儒教典礼音乐, 甚至唐宋元的词、曲 牌音乐,形成了它独 特的灵韵,被誉为 “音乐化石”。
纳西族 简介(节日,建筑)
纳西族
纳西族,一个“披星戴月”的民族。纳 西族的妇女以勤劳能干、贤德善良而著称。 男人则在家研究琴棋书画字。所以在纳西族, 女人是比较有地位的。
东巴文字
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 支,大致以金沙江为界分为两个方言,方言之间相互不能通话,而 纳西语的标准语则以纳西语西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丽江县城大研 镇的语音为标准音。在纳西族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曾经有过东巴文、 哥巴文两种文字。“东巴文”是纳西族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代以前) 就创造的一种象形文字,由象形符号、标音符号和附加符号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地的服饰也有着差异:丽江县大研一带纳西妇女上 穿大襟宽袖布袍,袖口捋至肘部,外加紫色或藏青色 坎肩;下着长裤,腰系用黑、白、蓝等色棉布缝制的 围腰,上打百褶,下镶天蓝色宽边;背披“七星羊 皮”,羊皮上端缝有两根白色长带,披时从肩搭过, 在胸前交错又系在腰后。羊皮披肩典雅大方,既可起 到装饰作用,又可暖身护体,以防风雨及劳作时对肩 背的损伤。
纳西族原来信仰东巴教、喇嘛教木及天、地、山、 水等自然神,以农历记年。不少节日,如:春节、 清明、端午、中秋等均与当地汉族大致相同,其中 春节是最大的传统节日,并且伴有许多祭祀活动。 届时家家都要宰杀年猪,制作酸肝,酿制米酒。除 夕之夜要杀鸡、炖猪头祭灶君和祖先。就餐时,如 家里有人外出,在餐桌上也要摆上碗筷,以表示全 家团圆。 最为隆重的是“纳西祭天大”,祭天大一般都选 在正月上、中旬,届时要选好祭天场,由东巴教掌 教人(无掌教人的村寨,推选德高望重的老人)任 祭司,每一程式都要由东巴诵唱相应的祭天经诗, 合起来多达近万行,构成了洋洋大观的祭天长歌。 并宰杀轮流喂养的祭天猪,各家各户都要捐大麦、 小麦用来酿酒,做饵块。 祭前要清扫场地,搭棚。
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 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 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 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 人口27.8万多人(1990年第4次人 口普查)。
古雅纯朴的纳西族服饰是其传统文化 的一朵奇葩。青年女性的服饰色彩多 偏重于明快、艳丽的色调,中老年女 性的服饰色彩则多采用青、黑等色的 面料,显得庄重素雅。
纳西语,一般归入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 语支(有争议;有学者认为纳西语界于羌语 支与彝语支之间)。纳西语分为西部、东部 两大方言。使用西部方言者约有26万人,占 总人口的87%。纳西语基本语序:主语— —宾语——谓语(S——O——V)。
一般认为,纳西族有两种传统文字:东巴文和 哥巴文。 东巴文(纳西象形文字):是一种兼备表意和 表音成分的象形文字,文字形态比甲骨文还要原始。 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然活着的象形文字。 哥巴文:是一种音节文字。
纳西族居住在我国云南省的西北部和四川省的西南部,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和川滇交界的泸沽湖地区是纳西族的两 个主要聚居地,其余散居于中甸、维西、永胜、盐边、盐 源、木里和西藏芒康等县。这里是属横断山脉地区,背靠 青藏高原,面向云贵高原,境内山川壮丽,河流纵横,景 色秀美,民风古朴,文化底蕴身厚,被视为是美丽、神秘 而又富足的“香格里拉”。今天,纳西族聚居的丽江古城 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受到海内外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