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纳西族介绍

合集下载

纳西族禁忌

纳西族禁忌

纳西族禁忌简介纳西族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该民族的传统生活中,存在着一些禁忌,这些禁忌在纳西族社会中被认为是极为重要的事项,违反禁忌常常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本文将介绍纳西族的几种禁忌以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1. 纳西族概述纳西族是云南省的主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云南省丽江市和大理白族自治州。

纳西族的宗教信仰以藏传佛教和本教为主,同时也有一些土家族神话和传说的影响。

纳西族人民以勤劳善良、淳朴热情而著称。

2. 纳西族的传统文化纳西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涵盖了音乐、舞蹈、戏曲、绘画、手工艺等多个方面。

他们对于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他们的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纳西族的禁忌也是他们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纳西族的禁忌1. 禁止触碰无主的东西在纳西族的传统观念中,无主的物品带有凶险和邪恶的力量。

因此,纳西族的人们被禁止触碰无主的东西。

这些无主的物品可以是在路边被遗弃的物品、别人家的东西等。

纳西族人民相信,触碰无主之物会引来厄运。

2. 禁忌与死亡相关的行为纳西族对待死亡的态度非常谨慎。

在纳西族社会中,有许多与死亡相关的禁忌存在,比如禁止谈论死亡、禁止在晚上谈论死亡、禁止在家中贴写死亡的字等。

这些禁忌源于纳西族人们对死亡的敬畏,希望通过遵守禁忌来避免死亡带来的厄运。

3. 禁止谈论不吉利的话题纳西族人民相信,谈论不吉利的话题会带来厄运和不祥之兆。

因此,纳西族有许多禁忌与不吉利的话题相关,比如禁止谈论疾病、禁止谈论婚丧嫁娶等。

纳西族人们希望通过遵守这些禁忌,保持生活的平稳和吉祥。

4. 禁止穿红色衣物纳西族中,红色往往被视为吉祥和繁荣的象征。

然而,在纳西族的传统观念中,红色也被认为是与恶魔和不祥相关的颜色。

因此,纳西族人民被禁止穿红色衣物。

这个禁忌同样体现了纳西族人们对于邪恶力量的敬畏。

禁忌的作用和意义1. 社会秩序纳西族的禁忌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通过禁忌的制定和遵守,纳西族人们能够共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纳西族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

纳西族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

纳西族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纳西族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纳西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向南迁徙的一个支系。

纳西这一族名来源于古代髦人的一个部落名。

汉代文献中的"牦牛夷"和"摩沙夷",就是纳西族的先民。

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纳西族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欢迎阅读与收藏。

纳西族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1纳西族的基本介绍因地域不同纳西族也有不同的自称,如"纳西"、"纳"、"纳汝"、"纳日"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定名为纳西。

纳西族人在自己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产生于公元7世纪的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

用东巴文书写的东巴教经典的《东巴经》,是研究纳西族社会发展历史的珍贵资料。

纳西族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种植水稻、玉米、土豆、麦、豆类和棉、麻等。

金沙江两岸是林区;玉龙山区植物种类多,被誉为植物宝库。

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

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

纳西族热情好客,每当猎获归来,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猎物。

贵客临门,主人要做六样或八样菜进行款待。

纳西族是个极重信用且讲义气的民族,一般不计较客人因无知而产生的过失,但很看重平等与信用,所以在与他们交往时有什么要求最好能直接说明,不可欺瞒哄骗。

勤劳节俭的纳西人,喜欢喝酒、饮浓茶,爱吃酸、辣,甜味的食品。

泸沽湖摩梭人,男女均爱吸份未状的"兰花烟",吃自制的带酸味的"棱里玛酒"。

主妇在每年杀年猪后,要赶做储存腌肉。

丽江的火腿粑粑、宁菠的琵琶肉,沪估湖地区的酸鱼和鱼干,都味美可口,是纳西人待客或馈赠亲友的佳品.在会客和饮食场合要注意坐姿端正,忌高声喧哗、猜拳行令、说粗话,不要踩踏饭桌横档,在有老人的场合,不可高跷二郎腿。

纳西族

纳西族

• 纳西民居大多为土木瓦结构,普遍采用 “三坊一照壁”的形式。一般正房较高, 方向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 东西厢略低,由下辈居住。 • 山区居民多系木楞房,上盖石片。
民族:居住
严家大院照壁
• 适当的倾斜,这就增强了整个建筑的稳定感。四周围墙, 一律不砌筑到顶,楼层窗台以上安设“漏窗”。为保护木 板不受雨淋,大多房檐外伸,并在露出山墙的横梁两端顶 上裙板,当地称为“风火墙”。为了增加房屋的美观,有 的还加设栏杆,做成走廊形式。最后为了减弱“悬山封檐 板”的突然转换和山墙柱板外露的单调气氛,巧妙应用了 “垂鱼”板的手法,既对横梁起到了保护作用,又增强了 整个建筑的艺术效果。通过对主辅房屋、照壁、墙身、墙 檐和“垂鱼”装饰的布局处理,使整个建筑高低参差,纵 横呼应,构成了一幅既均衡对称又富于变化的外景,显示 了纳西高超的建筑水平。
东巴古籍文献(记忆遗产)
东巴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 祖先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广袤的土地 上,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生活在 我国云南省丽江地区的纳西族就是一个有 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他们不仅善于吸 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且还创造了自 身独特的民族文化——东巴文化。
东巴文字 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 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 是一 种十分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 从文字形态发展的角度看,它 比甲骨文还要原始,属于文字 起源的早期形态,最早是写画 在木头和石头上的符号图象, 后来发明了纸,才把这些符号 图象写在纸上,成为东巴文经 典。由于东巴掌握这种文字, 故称东巴文。
丽江古城(文化遗产)
丽江古城坐落在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玉龙山 下一块海拔2400米的高原台地上,始建于宋末元初 (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总面积3.8平方千 米,旧设土司衙署于城南,周围建宫室苑囿。 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 山城之貌,它作为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城市,从城 市总体布局到工程、建筑融汉、白、彝 、藏各民族 精华,并且具纳西族独特风采,1986年,中国政府将 其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确定了丽江古城在中国名 城中的地位。

少数民族文化--纳西族

少数民族文化--纳西族

少数民族文化--纳西族纳西族,有人口278009人。

主要聚居在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散布于维西、中甸、德钦、宁蒗、永胜等县。

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曾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

由于同音异写,汉文史籍曾以"摩沙"、"磨些"、"么些"、"摩梭"称之。

"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

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定名为纳西族。

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由于与汉族来往密切,自元、明以后,纳西族主要使用汉语文。

至于古老的象形文字,主要由巫师"东巴"用来书写经典,故又称"东巴文"。

另有一种音节文字叫"哥巴文",使用范围很小,写成的经书也不多。

纳西族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南端,平均海拔2700米。

这里群山耸峙,江河交错。

丽江北部的玉龙雪山和中甸东南部的哈巴雪山,终年玉积琼堆,宛若腾空而起的玉龙。

玉龙山区植物群落多样,素以"植物仓库"著称,并以"花的世界"闻名,仅杜鹃花就有40多个品种。

金沙江上游自北向南流泻,至石鼓镇为山势所阻,于是形成万里长江第一湾;接着江流急转东北奔腾而去,在玉龙和哈巴两座雪山中间形成了的"虎跳涧"大峡谷,是世界上难觅的探险旅游胜地。

纳西族地区的气候差别较大,可分寒、温、亚热三种类型,宜农宜林宜牧。

珍贵的雪茶和丽江马一直名扬全国。

丽江名胜千年历史文化名城丽江是一座"无围之城",以坦荡的胸怀迎接着南来北往的客人。

它以四方街为中心,四条干道向外延伸,并与如网的小巷相连接,宛若一座巨大的迷宫。

街道全用石头铺成,由于长年累月的踩踏和风雨洗涤,被磨得十分光滑。

刮风不起尘沙,雨天没有泥泞。

中华民族园(25)纳西族

中华民族园(25)纳西族

中华民族园(25)纳西族
中华民族园(25)纳西族
纳西族人口有31万人,其中绝大部分居住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云南省丽江市。

纳西族有多种自称,人“纳西”、“纳日“、“纳恒”、“纳罕”等,自称纳西的人占总人口的85%,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1954年正式定族称为纳西族。

有学者认为,纳西族源于远古时期居住在我国西北河(黄河)地带的古羌人,是南迁的古羌人和土著人融合而形成的。

汉代时期,居住于越隽郡的纳西人被称为“牦牛种”;晋代居住于定笮(今四川盐源)的纳西人被称作“摩沙夷”。

唐代,纳西族分布的地区处在唐、南诏、吐蕃三个政权之间,成为这三大力量的逐鹿中心。

宋代,大理国不能有效地控制纳西族地区,北边的吐蕃因内乱频繁,无力南下,纳西族地区处于相对安定的局面,经济和文化都得以发展。

南宋保佑元年(1253年)蒙古军进入纳西族地区后,对当地部落首领先后授以“查罕章管民官”“察罕章宣慰司”等官职,此是土司土官制度的雏形。

1274年,元政权设置“丽江路军民总管府”,“丽江”之名从此始。

明代时纳西族重要发展时期,木氏土司多次得到皇帝钦赐的“诚心报国”等嘉号。

清朝雍正年间,丽江实行“改土归流”。

纳西族风情大全

纳西族风情大全

纳西族风情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

据史学家考证,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

人口27.8009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早在一千多年前,纳西族创造了这个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东巴象形文字和用这种文字写成的东巴经。

东巴象形文字,纳西语叫做“森究鲁究”,意为依据物体形态画出来的痕迹。

流传于海内外两万余卷东巴经的内容,涉及到纳西族人民各方面的知识,被中外学者誉为“纳西族古代的百科全书”。

1957年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纳西族的族源属古代羌人向南迁徙的一个支系。

明末清初,丽江地区产生了地主经济,清朝实行“改土归流”后,纳西族封建社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不过,云南永宁和四川盐源境内部分纳西族地区,直到解放前夕,仍基本处于封建领主经济,并保持着对偶婚和母系家庭残余。

纳西族主要从事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棉花、甘蔗、马铃薯等。

畜牧业,、手工业也有发展,“丽江马”闻名全国。

现已有机修、采煤、发电、化肥、电机、轻工等中、小企业。

金沙江两岸出产多种药材和林特产品。

纳西族普遍信奉“东巴教”,一部分人信仰喇嘛教。

主要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火把节、“三月龙王庙会”、“七月骡马会”等。

忌讳有:骑马到寨前必须下马,也不能把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脚架,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战神时、忌外人观看。

忌在门槛上坐和用刀斧在门槛上砍东西。

有的地方还忌在家里唱山歌;不许杀耕牛、驮马和报晓的雄鸡;忌食狗肉。

1961年4月10日建立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纳西族服饰丽江一带纳西族男子服饰与当地汉族相同,寒冬加穿羊皮披肩,中甸一带的穿大襟长衫,着过膝肥腿裤,腰系羊皮兜,扎绑腿。

宁蒗、永宁、盐源、木里地区的男子,上穿短衫,下着长裤,宁蒗一带的男子还喜戴手镯,老人穿麻布无领长衫,外加青布坎肩,系腰带。

纳西族

纳西族

头客礼
• 纳西族对生育较为重视,与生育相关的礼节很多, 其中“头客”礼仪较为独特。
• 当主人家的婴儿出世的时候,第一个偶然进入该 家庭的人即称为“头客”。 • 这时,无论这个人是男女老少,远近亲疏,都要 当贵客接待。 主人家首先要舀一瓢洁净的冷水 (幸福水)请幸运的“头客”喝,以此祝福 母子 平安、健康幸福,然后主人再煮米酒鸡蛋款待 “头客”。
一、源流与分布
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 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 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
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 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
二、东巴文化
东巴文化是纳西族独有的文化,在 云南各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也是世界 文化中的一枝独秀。
担任,传承方式为父子传承或师徒相传。 他们博闻强记,是纳西文化的重要传承 者。东巴教即因“东巴”而得名。
东巴教是丽江纳西族的传统宗教,起源
于公元11世纪左右。东巴教有丰富的用 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教经典,是纳西族 传统文化的载体。
八、岁时节令
纳西族的传统民族节日主要有 丽江棒棒会、三朵节、七月会, 从古到今,这些风情独具的节 日时刻向人们诉说着这个与不 众同的民族的历史与现在。
一种见于中甸三坝一带;中甸三坝一带的纳西族 男子穿麻布衣裤,衣为右衽或对襟、长袖外套,衣长 到腹部,缠红布包头。各地的纳西族男子服饰都比较 简洁,色调明快,显得纯朴自然。
丽江和维西县妇女服饰以“披星戴月”羊皮披肩最 有特点。七星羊皮披肩, 是丽江纳西族妇女服饰的重要标 志。
七 星 羊 皮 披 肩
羊毛披肩背面钉上一字横排的七个彩绣的圆形 布盘,圆心各垂两根白色的羊皮飘带,代表北斗七 星,俗称“披星戴月”

认识纳西族(神奇的纳西族)

认识纳西族(神奇的纳西族)
纳西胡琴
习 俗
(一)传统节日
棒棒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丽江纳西族的“棒棒会”。该会由“弥老会”演变而来,原是在寺院举行的庙会,清初改土归流后,赶会地点移到丽江古城内,并逐步发展成为准备春耕的竹木农具交易会,近年又增加了果树苗术、花卉盆景交易内容,赶会地点也从古城内移到新城区。
棒棒会
三多节:三多节为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纳西语叫“三多颂”,源于白沙玉龙村北岳庙会,是纳西族法定民族节日、纳西族传统节日、纳西族祭祀本民族的最大保护神的盛大节日。每年的二月初八日,远近的纳西人云集玉龙山麓的三多庙,用全羊作牺牲举行称为"三多颂"的隆重祭拜仪式。
三多节
转山节
是摩梭人朝拜格姆女神的盛大节日,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在泸沽湖畔举行。泸沽湖摩梭人便身着盛装,去举行盛大传统节日。“格姆神山”是格姆女神的化身。格姆女神是泸沽湖女儿国的最高保护神。
火把节
七月骡马会
祭天
月半节
传统节日
(二)饮食
纳西族一日有三餐。早餐一般吃馒头或水焖粑粑,中餐和晚餐较为丰富,一般都有一两样炒菜和咸菜、汤等。肉食以猪肉为主。就餐时围桌而坐,冬天喜移至向阳地方就餐。
此类歌舞都边歌边舞,随着轻松的舞步,一人领唱众人和。具有代表性的有《热美磋》、《喂默达》、《阿丽哩》等。其中《热美磋》属于世界上稀有的、保存完好的原始歌舞的活化石。
乐舞即用乐器伴奏而无歌唱的舞蹈,分为“打跳”,《白沙细乐》中的古乐舞。打跳古称踏歌,俗称打腊利。打跳动作有三打脚、合脚跳、甩手跳、三步三摇晃等。
自 称
根据《后汉书》、《三国志》、《华阳国志》等史书记载,汉代时居住于越巂郡的纳西人称为牦牛种;蜀汉时居住于汉嘉郡的纳西人称为旄牛夷;晋代居住于定笮(今四川盐源)的纳西人称为“摩沙夷”。到唐代,《蛮书》等史书多称纳西为“麽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丽江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 这在中国建筑史中是罕见的 城依水存,水随城在。
天光云影
自然丽江
云南丽江风光秀丽
长江第一湾
27
和谐丽江 我们的柔软时光
在丽江这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居住着纳西族 傈僳族 彝族 傣族 白族 普米族 藏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 无拘无束无碍。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
“披星戴月”的纳西人:纳西族妇女以勤劳能干,贤 德善良而著称。她们的传统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 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纳西族妇女服饰中最具特点的是身后的七星羊皮披 肩,披肩上并排钉着七个直径为二寸左右的绣花圆 布圈,每圈中有一对垂穗较为通常的说法是代表七 颗星星,寓意为“披星戴月”,据说圆布圈上用丝 线所绣的是精美的星图,垂穗表示星星的光芒。
柔软时光
相约丽江
恋在丽江
丽江纳西族介绍
纳西族简介
人口:324679; 文字:东巴文、哥巴文; 信仰:东罢教、藏传佛 教; 地域:云南、四川和西 藏的交界地区,主要聚 居于云南省丽江市,迪 庆州.
纳西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 民族,是古代羌人向南迁徙 的一个支系。他们先向南迁 至岷江上游,又像西南方向 迁到雅垄江流域,后又西迁 至金沙江上游。唐代,他们 聚集在丽江、永宁一带,先 后被吐蕃和南诏所统治。唐 初曾建立越析诏,为六诏之 一,后为南诏所灭。南诏统 治者曾将上万户的磨些人迁 到昆川地区,这些磨些人后 来与白族融合。明初,不少 戍边的汉人也融合到纳西族 中。
天雨流芳
天雨流芳
云南诸土司,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 纳西族文明程度较高,是云南省三个不享受高考加 分的少数民族之一。 纳西族教育程度较高,是每万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 化程度的人口高于汉族的五个民族之一
纳西文化活化石
古老的东巴教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穿越历史长河的歌唱
这种古乐起源于公元14世纪,它是云南省最为古老的音乐, 也是中国或世界最古老的音乐之一。纳西古乐是纳西族人 民在接受以儒道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明影响下而创建的艺 术结晶。
流淌于指尖上的祥和
纳西古乐由《白沙细乐》、《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组成 (皇经音乐现已失传),有其它独特的灵韵,被誉为“音 乐化石 纳西古乐的魅力源远流长,纳西古乐的“稀世三宝”:古 老的曲子;古老的乐器;再有就是古老的艺人
恋在丽江
丽江,是纳西族人民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 听说在那彩云之南有一个美丽地方,家家流水,两种: 一种见于丽江一带,一种见于中甸 三坝一带。丽江纳西族男子蓄短发, 戴毡帽或缠包头。毡帽中有一种一 半卷边、名为喜鹊窝帽的,十分潇 洒和别具一格。上身内穿麻布和棉 布衣,外披羊毛毡或穿羊皮坎肩。 下穿黑色或蓝色长裤,腰束带,穿 布鞋、皮鞋。中甸三坝一带的纳西 族男子穿麻布衣裤,衣为右衽或对 襟、长袖外套,衣长到腹部,缠红 布包头。各地的纳西族男子服饰都 比较简洁,色调明快,显得纯朴自 然。
从明朝到清朝,一些首领 先后被中央王朝授予世袭 封建土司官职,其管辖地 区基本上都已进入封建领 主制发展阶段。尤其是清 初实行“改土归流”后, 纳西族封建社会得到进一 步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根 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定名 为纳西。纳西族人在自己 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创造 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纳西族服饰
披星戴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