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拨法筋膜松解
针刀筋膜松解术

筋膜鞘
筋膜的功能:1.能减少肌肉间摩擦。2.约 束肌腱,改变肌肉的牵拉方向,以调节 肌肉的作用。3.供肌肉附着,以扩大肌 肉附着面积,起到支持点作用。4.对外 力及内部运动起缓冲软垫作用,如脂肪 垫。
5.由于神经、血管在筋膜间穿行,筋 膜组织有助于神经血管的解剖固定 定。6.其分隔、包裹、覆盖的特点, 在病变情况下有特殊意义,如限制 炎症扩散,修复组织功能等。7.防 御保护功能。
再见!
腰筋膜鞘:腰筋膜是全身最厚、最大、最坚韧的致密结缔组织 之一,分浅、深二层,它形成骶棘肌的肌纤维鞘。向上附着 于第十二肋下缘,向下附着于髂嵴,向内附着于棘突、横突, 向外浅深二层筋膜愈合构成腹肌的起始腱膜。该腱鞘是全身 运动量最大、受力最强的腱鞘,它负担着上身重量及肩负外 界重量,该部是腰L4/5至L5/S1传递到下肢之枢纽,该部又 是全身最薄弱之处,也是发病率最高,症最重之处。由于活 动频繁,在动静力劳损致动静态平衡失调,其内压增高,形 成筋膜鞘狭窄症。症状有放射性或连续性疼痛、酸痛、麻木、 肢冷等症。
筋膜效应:通过对筋膜劳损的有效的 治疗,在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治疗中 是非常的关键。可以这样说,通过 对筋膜病损的治疗,治愈了很多软 伤病。筋膜和中医经络关系密切。
讨论
1.针刀和拨针以及松经针 的比较:针刀灵巧,发 挥锐性松解作用。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筋膜和中医的“肝”的关系:
《素问·痿论》:“肝主身之筋 膜。”
斜刺拨法: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左 右,倾斜刺入深筋膜,在条索或结 节处刺拨。针刀斜刺法拨法适用于 不宜直刺深刺的部位的深筋膜病变 的治疗。如肩胛提肌筋膜炎。
平刺拨法: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 角左右,横向刺入浅筋膜与皮下 之间或浅筋膜与深筋膜之间,在 粘连处推拨。平刺法适用于浅筋 膜的损伤的治疗。如斜方肌筋膜 炎。
针刀加拨针松解腰臀部肌筋膜治疗腰腿痛316例

近年来 , 腰腿痛 的发病率呈现 出上升且 越来 越年轻化 的
P <0 . 0 5
趋势 , 给人们 的工作 和生活造成 了很大 的影 响 , 已经成 为 严 重的社会问题 和医学界棘 手的问题。笔者 2 0 1 0—0 5~ 2 0 1 1
—
4 体会
糖尿病性 眼底 出血属 于糖尿病 视 网膜 病变 , 为视
3 . 1 疗 效标 准
复正常 , 或提高 5行 以上 ; 显效: 眼底 出血大 部分 吸收 , 视力 提高 2— 4行 ; 有效 : 眼底 出血部分吸收 , 视 力提高不 明显 ; 无 效: 治疗前后眼底出血和视 力无 改善。
3 . 2 两组疗效比较 对照组 3 O例 3 1只 眼 , 痊 愈 9例 ( 9只
0 . 0 5 ) 。
针 刀 加 拨 针 松 解 腰 臀部 肌 筋 膜 治疗 腰 腿 痛 3 1 6例
姒 学东 唐 茶娣 沈剑 增
3 . 3 两组 患者 视 力恢 复 情 况
表1
结果见表 1 。
两组 患者 视 力 变 化 情 况 的 比较 ( n ) ( 浙江省绍兴市中医院 ・ 绍兴 3 1 2 0 0 0 )
网膜血管出血 , 表现为 以微血管瘤 、 出血 、 棉絮斑 、 硬 性渗 出、
0 7以肌筋膜病变理论采用针刀结合拨针 松解 腰臀 部筋 膜
黄斑水肿 、 毛细血管 闭塞 , 最 终新 生血 管形 成 为 临床 特征 。
如反复大量 出血 最终 可导 致失 明 , 是眼 科常 见致 盲 原 因之
・
21 0・
中国中医药科技 2 0 1 3年 3月第 2 0卷第 2期 Ma L 2 0 1 3 V o 1 . 2 0 N o . 2 痊愈 : 眼底 出血吸收或者基本 吸收 , 视 力恢 病性 眼底 出血 临床疗效 明显优 于对照组 , 其有效率 明显优 于 对照组 , 痊 愈率 极显著优于对照组 。表 明应用祛瘀止 血法分
针刀常见地松解部位定位方法

针刀罕睹的紧解部位定位要领之阳早格格创做硬构造益伤的临床表示:1、痛痛2、功能障碍3、动物神经功能混治症状硬构造益伤的三大临床特性:1、压痛:是诊疗战推断疗效的法宝2、结节:a、团块状结节:如脂肪瘤.b、颗粒状结节:如扳机指.c、圆锥状结节:如肱骨中上髁尖处的山脊样结节.d、条索状结节:如肌肉的起止面处结节.e、不准则结节:如股骨大转子结节.f、瓦片状结节:如臀部及股四头肌益伤.(1):结节的佳收部位:1. 骨性超过面:如股骨大转.2. 肌肉的起止面部位.3. 下应力腱性构造面:如项韧戴.4. 肌肉与肌肉之间的接会部位.5. 骨的游离端:如腰三横突.6. 神经出心面:如臀上皮神经出心面7. 闭节对接处:如膝闭节内侧副韧戴益伤时正在膝闭节内侧的结节面.8. 肌肉力教的受力面或者散力面:(2):仄常结节与非常十分结节的辨别:要领:对于比法:1.比压痛(安排对于比),压痛大的为非常十分结节,压痛沉的为仄常结节.2.比硬硬程度(安排、上下对于比),比仄常结节硬的或者硬的均为非常十分结节,反之则为仄常结节.3.比结节大小,正在解剖不特同的情况下比相邻上下结节大小,非常十分的是病变的结硬构造益伤的临床各论1、枕大小神经头痛:最易产死卡压的部位位于下项线中面旁启2.5厘米.并收的动物神经功能混治症状有:眼光疲倦、前额疲倦、眼球收胀,以至超过.2、三叉神经痛:痛痛不过中线,痛痛持绝时间不超出2分钟,呈间断性收火,有一个触收面(也喊扳机面).其治疗面正在C1横突尖上.3、神经痛:其治疗面正在内侧眉头部位,可扪及一个比芝麻粒还小的筋结,将其紧解.血管性头痛:1、头皮下静脉丛炎:头皮实肿、头皮删薄,多有头皮中伤史.其治疗面正在下项线觅找筋结面,用刀或者针均可.也不妨用火针集正在面刺(注意针眼出血,果为头皮血管歉富)2、大脑前、中、后动脉供血缺乏,治疗用太阳穴、列缺穴、合谷穴、足三里、阳陵泉、中启、足临泣、疗效定.3、椎动脉供血缺乏:罕睹的本果为上位颈椎(C1、2、3)产死卡压,下位颈椎卡压相对于较少,主假如:(1)由于上下二椎体错位,使对接的椎A爆收扭直,引导供血障碍(2)变形变小的椎间孔果无菌性炎症的刺激,引导椎A痉挛,爆收供血障碍.(3)脱止于椎A上圆的肌肉硬构造果劳益而出现痉挛,压迫了椎A引起供血障碍,如头后大小直肌益伤.罕睹的治疗面:1、C2棘突旁结节面;2、下项线的筋结面;3、相映椎间孔变小的棘突旁面;4、C1横突尖面.颈椎病:复习解剖:1、C1横突是颈椎横突中最少的2、C2横突是颈椎横突中最大的3、C7棘突是颈椎棘突中最下的通常是最为超过的解剖部位,也是肌肉的应力集结面,是最易劳益的部位.C1横突概括征:1、头昏,头痛2、耳鸣,耳聋3、下颌闭节混治4、眼搞,眼涩,眼球超过5、三叉神经痛6、太阳穴痛7、里痛里麻8、里肌痉挛,里瘫9、牙痛治疗用针或者刀正在横突尖紧解颈死理直度改变:1、死理直度变直,其治疗面正在C1 、C7横突尖治疗2、死理直度变大,其治疗面正在中部颈椎棘突旁3、C6-7棘突旁是颈椎病必搞的二个治疗面.其本果:C7椎体位于颈椎与胸椎接面的枢纽部位,活动范畴最大,最易劳益.4、正在后背酸痛,单肩胛戴酸困时及上肢有麻木时,C7横突是其治疗面,其本果C7横突筋膜一朝劳益会牵连很多肌肉筋膜,果其上圆有肩胛提肌、斜圆肌、横脊肌、冈上肌、头夹肌、颈夹肌、大棱形肌脱过,益时会出现上述肌肉劳益的相映症状.5、肩胛提肌:主要功能是使肩胛骨内支,当肩胛提肌劳益时,会做用所有肩胛骨上附着的肌肉(如冈上肌、冈下肌、大圆肌、小圆肌)的功能,爆收相映症状,其治疗面多采与其止面(肩胛骨的内上角)颈椎神经定位诊疗:1、环枢椎椎间隙变小:头昏、头痛2、C2-3椎间孔变小:头晕、吐部不适、后背酸胀3、C3-4椎间孔变小:颈痛,肩胛戴酸胀,肩闭节活动障碍4、C4-5椎间孔变小:颈痛、肩胛戴酸胀、上臂正在肘闭节下圆10厘米以上部位酸痛5、C5-6椎间孔变小:颈、肩、上肢酸痛陪拇指、食指、中指收麻6、C6-7椎间孔变小:颈、肩、上肢酸痛,陪尺侧三个指头收麻治疗只正在相映棘突旁用针刀治疗即可正中神经卡压的症状:1、中间三个指头收麻2、或者四个指头收麻3、或者5个指头收麻(C5-6,C6-7.共时卡压也可引起5指收麻临床少睹)其本果:(1)、旋前圆肌概括征:起于肱骨头、尺骨头、止于桡骨中上1/3与中下2/3接面处.(2)、腕管概括症.二病的辨别:1、旋前圆肌概括征的病例:拇指的第一指闭节不克不迭赶快天疏通,而腕管概括征则无此局里.2、用脚触摸肌背,有无压痛结节等硬构造益伤的临床表特性.3、瞅肌肉的动做,旋前圆肌益伤,前臂旋前时痛痛.治疗:针法:搞肌肉的起止面、中面.刀法:旋前圆肌只搞止面,腕管概括征只搞起面或者止面,不搞中面.肩周炎1、佳收于50岁安排,又喊“漏肩风”2、中伤本果不妨爆收正在所有年龄阶段3、正在其余年龄段,普遍为颈肩概括征4、少量为肺尖部肿瘤引起5、少暂卧床肩闭节兴用而收火,多睹老年人肩闭节的三个疏通轴:1、前伸、后伸;2、内支、中展;3、旋前、旋后(内旋、中旋)患者需要办理的三个疏通障碍:(1)上活动做:治疗部位为肱骨大结节、肩胛骨内上角.(2)拆肩动做:主要治疗面为喙突、肱骨大结节面(3)后伸摸背动做:治疗面为盂下结节、肱骨大结节面、肱骨小结节面、喙突面肩周炎公有5个治疗面:1、肩胛骨内上角面:肩胛提肌2、大结节面: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3、小结节面:大圆肌4、喙突面:肱二头肌短头、喙肱肌5、盂下结节面:肱三头肌少头肱骨中上髁处痛痛(皆有提沉物痛痛的共性)分解动做:1:端沉物痛痛,按肱二头肌益伤治疗2:扫天痛痛,按肱三头肌益伤治疗3:倒启火,拧毛巾痛痛,按桡侧腕伸肌益伤治疗分解痛痛部位:1:肱二头肌益伤痛痛部位位于肱骨中上髁的前下圆2:肱三头肌益伤痛痛部位位于肱骨中上髁的后下圆3:桡侧腕伸肌益伤痛痛的部位位于肱骨中上髁尖上心净病风干性心净病不治,先天性心净病无效,其余心净病均可用此要领针刀治疗面:1、T5-6 棘突旁左侧2、C 7横突尖上圆筋结面,左侧3、锁骨下窝,前斜角肌的附着面,左侧4、剑突结节面乳腺删死针刀治疗面;1、T3,4共侧棘突旁; 2、膻中穴附近筋结面腰部徐病腰部的疏通轴:1:前伸:益伤的部位,腰骶三角区.前伸等共于坐位,可引起类似于L5,S1节段椎间盘症状2:后伸:益伤的部位:腰肋三角区3:安排转动:益伤的部位:腰大肌,背中斜肌.安排转动等共于翻身动做4:安排侧直:腰三横突益伤归纳:1、腰骶三角区刀法针法相共,正在天区内找结节面治疗.2、腰肋三角区刀法只正在L1-2棘突旁紧解,将针尖背下仄刺,针体刺结节面即可.3、腰大肌刀法只正在L1-2、L5-S1棘突旁紧解,针法正在L4横突尖下圆进针,达到阻力搞感后,再背下进针2cm即可,脚段是躲启肾下极.4、腰三横突概括症普遍用刀法正在L3棘突旁共侧紧解即可.腰大肌益伤:是引起腰椎间盘超过的主要肌肉临床症状:1:翻身痛痛.2:咳嗽等减少背压的动做会引起腰腿痛.3:正在慢性益伤时腰部不简直的压痛面.4:有深正在的叩打痛.5:臀部正背一侧.6:小腿的中侧麻痛.7:膝闭节内侧痛.8:早朝不克不迭暂睡.9:死理直度变直,人为垫下腰部产死死理直度痛痛可姑且缓解. 10:可引起结肠炎表示,阳痿、早鼓表示.11:背股沟痛痛.腰椎神经解剖:(腰椎间盘超过症)5:腰骶三角区劳益会引起L4~5 L5-S1节段脊神经后支卡压,爆收类似L4~5 L5-S1节段椎间盘超过症状.类似L4-5,L5-S1椎间盘卡压症状的病症:1:腰大肌益伤.2:腰骶三角区劳益.3:骶结节韧戴益. 4:梨状肌益伤.1:L2-3超过:背股沟痛痛,膝腱反射(+).2:L3-4超过:大腿前侧痛痛、腰痛、膝腱反射(+).3:L4-5超过:腰痛、大腿后侧痛、小腿前侧痛、小腿中侧痛痛、拇趾背伸考查(+).4:L5-S1超过:腰痛、大腿、小腿后侧痛痛、跟腱反射(+).膝前节痛痛膝前痛:1、骨性闭节炎.2、髌骨硬化症.3、髌骨中上圆滑囊炎或者内上圆滑囊炎.4、髌下脂肪垫劳益.5、股四头肌益伤.膝后痛:1、腘绳肌益伤(止面益伤).2、腓肠肌起面益伤.3、髌骨中上圆滑囊炎.4、髌下脂肪垫劳益.5、腘窝囊肿.膝内侧痛:1、髂胫束益伤.2、内侧副韧戴益伤.3、股内支肌益伤.4、腰大肌劳益.5、L3横突概括症.6、缝匠肌益伤膝中侧痛:1、髂胫束益伤.2、中侧副韧戴益伤.3、股内支肌益伤.动做分解:上楼痛痛:股四头肌益伤.下楼痛痛:1、下楼膝前痛为髌下脂肪垫劳益;2、下楼膝后痛为腘绳肌益伤、髌下脂肪垫劳益.治疗:跟据解剖,咱们认识到髌骨为膝闭节的一齐活动籽骨,功能是协做膝闭节疏通的,如果髌骨的活动范畴被节造,则膝闭节的活动也受节造,膝闭节痛痛的病中绝大普遍是髌骨的活动范畴受限.治疗上只需将髌骨四里的卡压筋膜紧解,则膝闭节活动便仄常.1、上楼痛紧解:10面、11面、1面、2面位的筋膜.2、下楼痛紧解:4面、5面、7面、8面位的筋膜.3、内侧痛紧解:2面、3面、4面位的筋膜.4、中侧痛紧解:8面、9面、10面位的筋膜.5、对于宽沉删死的膝闭节,正在髌骨的中央也可找到2——3条横止的筋膜举止切断紧解,而后根据以上所道的硬构造益伤表里治疗相闭的肌肉构造.对于髌骨中上圆滑囊炎的治疗:火直穴(即足临泣穴,共侧)膝痛穴(相称于脚五里穴,对于侧)五虎纵羊穴(包罗内中膝眼、血海、梁丘、鹤顶穴).毫针要领:先扎火直穴、膝痛穴后喊患者缓缓天伸伸膝闭节,18次安排,后扎五虎纵羊穴,留针30分钟.足跟痛1、跟骨骨刺:起步痛,止走后缓解,劳乏后痛痛加沉;2、跟骨脂肪垫劳益:起步不痛,越走越痛;3、跟骨滑囊炎:起步痛,越走越沉;4、跟腱炎:跟腱处压痛;5、膑下脂肪垫劳益:将脚按压内中膝眼后跟骨压痛消得,搁启后跟骨压痛出现;6、骨盆移位:患者俯卧,比单下肢少短,而后伸膝90度,再次比单下肢少短,本去少的足变短了,短的足变少了为骨盆移位;7、髋闭节中旋:走路时患侧浮现中八字;8、足弓畸形:有扁仄足或者足弓删大;9、骶棘肌劳益;10、C6-7棘突旁硬构造劳益;治疗:机理:足跟痛属疏通性益伤所致,人体疏通最易益伤的C6-7、腰骶区,膝闭节区.根据运动益伤本理,正在此三区觅找筋节面举止治疗即可,普遍患者正在骶棘肌附着面、C5-6棘突旁有劳益面,以及髌骨4面、5面、7面、8面位可扪及条索,用针刀举止切割,骨盆移位的患者正在腰骶三角区上的筋节面紧解,疗效坐竿睹影.1、内侧痛痛:刀法是沿着内踝边沿找结节举止切割;2、中侧痛痛:刀法是沿着中踝边沿找结节举止切割;。
中医针灸课件 筋膜学说指导下的针刀拨法筋膜松解

2.6腰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膜
胸腰筋膜的应力可直接作用于枕骨软组织 附着区域。腰背筋膜特别发达,腰背筋膜前叶位 于骶棘肌深面,上附于第12肋下缘,下附在髂嵴 上,内侧连于腰椎横突尖。在L1-L4椎体与横突之 间陷沟附着腰大肌的大部分,小部分腰大肌上部 肌纤维可延伸至后纵隔最下部及隔肌的后方,以 肌齿形式分别起于相邻椎骨的椎体和椎间盘边缘, 并附着于L1-L4椎体以及其横突前面和下缘。
2.4项筋膜
是分隔斜方肌、头夹肌和半棘肌的一 层具有较强韧性及弹性的结缔组织,浅层 覆盖在斜方肌表面,深层在该肌深面即为 项筋膜,它位于项背部斜方肌、菱形肌和 上后锯肌的深面,遮盖在头夹肌、颈夹肌 和头半棘肌的表面,内侧附着于项韧带、 第7颈椎和上6位颈椎棘突,上方附着于上 项线,向下移行为胸腰筋膜后层。
2.筋膜的解剖
筋膜是纤维性组织,按筋膜所在的部位, 可分为浅筋膜、深筋膜和浆膜下筋膜。针 刀医学主要研究于运动系统即肌肉相关的 筋膜,有人称此为肌筋膜。筋膜组织是机 体重要的防御组织,分布甚广,具有弹性、 柔韧性的结缔组织。
2.1浅层筋膜
浅筋膜是疏松的结缔组织,该层与皮肤相似,位于 全身皮肤层下,有第二防御系统之称。(如图)肢体伸面 的筋膜较厚实,屈面的筋膜较薄弱。外表与皮肤内层相紧 贴,内层覆盖于肌肉、肌腱和其他组织的表面。浅层筋膜 又是皮下脂肪组织的支架,此层筋膜内富有脂肪组织,有 些部位可形成较厚的“皮下脂肪垫”。 浅筋膜的发育情 况有所不同,儿童、妇女及丰腴者浅筋膜厚;老年、男性、 瘦弱者则相反。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也不一致,腹壁、臀 部的浅筋膜较厚,眼睑、等处浅筋膜甚薄。浅筋膜内纤维 束的强弱、松紧,关系到皮肤的移动性以及解剖时剥离皮 肤的难易。头皮、项、背、手掌、足底等部的浅筋膜致密, 使皮肤紧密连接于深部结构,其他部位的浅筋膜则较疏松 并有弹性;筋膜延续形成鞘.
针刀常见的松解部位定位方法

C7 椎体位于颈椎与胸椎交点的枢纽部位,活动范围最
大,最易劳损。
4、在后背酸痛,双肩胛带酸困时及上肢有麻木时,
C7 横突是其治疗点,其原因 C7 横突筋膜一旦劳损会牵连
很多肌肉筋膜,因其上方有肩胛提肌、斜方肌、竖脊肌、冈上肌、头夹肌、颈夹肌、大棱形肌穿过
, 损时会出
现上述肌肉劳损的相应症状。
5、肩胛提肌:主要功能是使肩胛骨内收,当肩胛提肌劳损时,会影响整个肩胛骨上附着的肌肉(如冈上肌、ຫໍສະໝຸດ 旋前时疼痛。治疗:
针法:做肌
肉的起止点、中点。 刀法:旋前圆肌只做止点,腕管综合征只做起点或止点,不做中点。
肩周炎
肩周炎:
1、好发于 50 岁左右,又叫 “漏肩风 ” 2、外伤原因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 3、在其他年龄段,多数为颈肩综合征 4、少数为肺尖部肿瘤引起 doc 版
5、长期卧床肩关节废用而发作,多见老年人
doc 版
doc 版
doc 版
软组织损伤的临床各论
头痛、头昏 神经性头痛
1、枕大小神经头痛:最易形成卡压的部位位于下项线中点旁开 视力疲劳、前额疲劳、眼球发胀,甚至突出。
2.5 厘米。并发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有:
2、三叉神经痛:疼痛不过中线,疼痛持续时间不超过 点)。其治疗点在 C1 横突尖上。
C1 横突综合征:
1、头昏,头痛
2、耳鸣,耳聋
3、下颌关节紊乱
4、眼干,眼涩,眼球突出
5、三叉神经痛
6、太阳穴痛
7、面痛面麻
8、面肌痉挛,面瘫
9、牙痛
治疗用针或刀在横突尖松解
颈生理曲度改变:
1、生理曲度变直,其治疗点在 C1 、 C7 横突尖治疗
2、生理曲度变大,其治疗点在中部颈椎棘突旁
针刀配合手法治疗寰枕筋膜挛缩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5 4 4 .
己 结果 治疗组 3 4例 , 愈 2 痊 l例 ( 1 7 % , 6 . 6 ) 显效 8例 (3 5% , 效 3例 (. 2 ) 无 效 2例 (.9 ) 2 .3 ) 有 88% , 5 8% , 总 有 效 率 为 9. 1 。其 中 1 疗 程 治愈 1 例 , 4 1% 个 1 2 个疗 程 治 愈 l 0例 。 治 疗 过 程 中 未 发 生 不 良反
粘 连 后 挛缩 的肌 肉或 韧 带进 行松 解 、 割 , 松 紧 切 放 张痉 挛 的寰 枕筋 膜 , 消除 局部 无 菌 性炎 症 , 除或 消
断询 问患者 , 否 出现 不 适感 [] 是 5。 1 3 2 手 法 术 后 患者 体 位不 变 , 者 首 先在 其 .. 术
寰枕 处 及项 部 进 行按 揉 、 拿 手法 , 捏 使其 局 部肌 肉 放松 , 让助 手双 手 挽 住 患者 肩 部 , 者左 手 托扶 患 术
s mp o f a e  ̄ wi t no o cp tl a c ac n r c u e c r ia o d l ss fe t ey y tmso p t n i t al t — c i i s i o ta t r e vc l p n y o i ci l . h a a f s e v
棘 突 间两 侧旁 开 1 5c . m处行 十 字形 切 割 ,进针 深 度 05 10c 。 毕创 口无 菌 敷料 覆 盖 。 中应不 。~ . m 术 术
揭秘针刀整体松解术为何能够治愈顽固的颈椎病

揭秘针刀整体松解术为何能够治愈顽固的颈椎病针刀疗法针刀疗法是指以针刀为工具,结合中医针灸理论与现代外科手术操作方法,参照生物力学、西医的生理学,解剖学及人体电生理线路等学说,用于临床治疗各类疾病的一种医疗体系。
主要简介针刀疗法又称小针刀疗法,是指以针刀为工具,结合中医针灸理论与现代外科手术操作方法,参照生物力学、西医的生理学,解剖学及人体电生理线路等学说,用于临床治疗各类疾病的一种医疗体系。
针刀疗法所采用的针刀是一种融合中医针灸用针与手术刀功能的新型医疗器械,外观具有针和刀的双重特性。
基本形状与针灸类似而略粗,前端针尖部位为一扁平刀刃,宽0.8毫米。
针刀既可以像针灸用针一样刺进体内达到针灸的效果,又能在体内起到切割,剥离,松解等手术刀功能。
针刀疗法有适应症针刀疗法在临床上主要针对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所致的颈椎病、颈肩痛、腰腿痛(包括腰肌劳损、腰椎管狭窄、骨质增生症等等)、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腱鞘炎、跟骨痛/网球肘、各种关节韧带损伤、以及因扭挫伤、骨伤、挤压伤、肌肉注射、手术等引起的局部软组织长久性疼痛;此外,对风湿类风湿、慢性支气管炎、股骨头坏死、强直性脊柱炎、痉挛性脑瘫、青少年O型腿(罗圈腿)、X型腿、臀肌挛缩、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胃炎、胃溃疡、结肠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多种疑难杂症也有独特的疗效。
针刀疗法特点前国家卫生部长张文康部长的对针刀的评语,将针刀疗法的特点归纳为四个字:简(单)、便(利)、廉(价)、(灵)验,生动地体现了针刀疗法的特色及优点。
针刀疗法是一种闭合性手术,与针灸相似,不流血、恢复快、无疤痕、无后遗症,立竿见影、标本兼治、一劳永逸。
利用针刀疗法治疗颈椎病1、颈椎病的病因、症状及治疗首先我们需要对颈椎病的病因及病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等疾病的总称。
颈椎病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因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迫,引发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针刀筋膜松解术

以针刀医学关于闭合性手术的理论为指
导 ,吸收超然拨针的理论和操作,融合 朱国庆老师松经针理论 ,提出和运用针 刀拨法治疗筋膜病损,这是对针刀医学 闭合性手术方法的补充和完善,是对针 刀医学的个有意义的探索。针刀拨法:
直刺拨法
斜刺拨法 平刺拨法
直刺拨法:针刀直刺拨法即针
筋膜效应:通过对筋膜劳损的有效
的治疗,在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治疗 中是非常的关键。可以这样说,通 过对筋膜病损的治疗,治愈了很多 软伤病。筋膜和中医经络关系密切。
讨论
1.针刀和拨针以及松经
针的比较:针刀灵巧, 发挥锐性松解作用。
筋膜和中医的“肝”的关 系: 《素问· 痿论》:“肝主身之 筋膜。” 《素问· 宣明五气篇》云: “肝主筋。”
15^角左右,横向刺入浅筋膜与 皮下之间或浅筋膜与深筋膜之间, 在粘连处推拨。平刺法适用于浅 筋膜的损伤的治疗。如斜方肌筋 膜炎 。
筋膜的解剖:筋膜是纤维性组织,
可分为浅筋膜、深筋膜和浆膜下筋 膜。针刀医学主要研究于运动系统 即肌肉相关的筋膜,有人称此为肌 筋膜。筋膜组织是机体重要的防御 组织,分布甚广,具有弹性、柔韧 性的结缔组织。
再见!
腰筋膜鞘:腰筋膜是全身最厚、最大、最坚韧的致密结缔组 织之一,分浅、深二层,它形成骶棘肌的肌纤维鞘。向上附 着于第十二肋下缘,向下附着于髂嵴,向内附着于棘突、横 突,向外浅深二层筋膜愈合构成腹肌的起始腱膜。该腱鞘是 全身运动量最大、受力最强的腱鞘,它负担着上身重量及肩 负外界重量,该部是腰L4/5至L5/S1传递到下肢之枢纽,该 部又是全身最薄弱之处,也是发病率最高,症最重之处。由 于活动频繁,在动静力劳损致动静态平衡失调,其内压增高, 形成筋膜鞘狭窄症。症状有放射性或连续性疼痛、酸痛、麻 木、肢冷等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人民医院针刀科 陈文精 广东开平市张立群医院疼痛科 张远景(整理)
1.针刀拔法介绍
针刀拨法是对针刀闭合性手术的一个补充, 是在江苏超然拨针疗法关于筋膜的理论和 拨针的操作技术治疗经筋痹痛症基础上,以 针刀医学的治疗学为指导,运用汉章I型3号 和4号针刀以及加工的“Z”字形针刀和加工 圆头无刃针刀(见图),对筋膜的病损进行 拨松治疗,起到松解、延长和解压的作用,达 到以松治痛的目的.针刀拨法分为直刺拨法、 斜刺拨法和平刺拨法。
1.斜方肌2.脊神经后支3.背阔肌5.胸 腰筋膜
2.7臀筋膜
皮神经位于浅筋膜内走行,臀部深筋 膜即臀筋膜:其向上附于髂嵴,向内侧附 于骶、尾骨背面,向外侧参与髂胫束,向 下与阔筋膜连续。臀筋膜仅在臀上外侧部 臀中肌表面较致密,它在臀大肌的上外缘 分层包裹并深入臀大肌内,将该肌分成许 多肌束。
2.8 阔筋膜
股部的深筋膜称为阔筋膜,是人体最 厚的筋膜,呈筒状,包裹在股部肌肉的表 面,下端与小腿的深筋膜相续。此外,深 筋膜还伸入肌群之间附着于骨面,形成肌 间隔。阔筋膜的外侧部明显增厚,在髂嵴 前部与胫骨外侧髁之间形成髂胫束。
2.9踝管屈肌支持带
踝管的屈肌支持带(分裂韧带)附着 于内踝与跟骨内侧面之间,由深筋膜增厚 形成。支持带向深部发出三个纤维隔,将 踝管分成四个骨纤维管。足底浅筋膜富有 脂肪及纤维束,较坚韧,含丰富的神经未 梢。
腰背筋膜前叶外侧与腰背筋膜后叶的外缘融 合,包被腰部所有伸展肌群,为一坚韧的纤维膜, 可保持肌肉的正常位置,便于肌群的收缩。腰背 筋膜可分浅深两层,即浅层:位于斜方肌、背阔 肌和下后锯肌的深面,覆盖骶棘肌和背部深层短 肌。此层筋膜在腰部,由于背阔肌和下后锯肌的 腱膜增强而特别发达。它向上续以项筋膜,向下 附着于髂嵴等处,内侧与胸腰椎棘突、棘上韧带 和骶中嵴相连,外侧附着于肋间筋膜,和腹横肌 腱膜,此层筋膜深层。此外还有附着于局部肌肉 的筋膜如:髂腰肌筋膜、腰方肌筋膜等。
3.3陈超然教授原创的两个解剖新认 识和原创两个效应的认识
脂肪垫:浅筋膜内富有脂肪组织,有些部位可形成 较厚的“皮下脂肪垫”。皮下脂肪垫本身不能引起症状, 但在生理病理、外因等刺激下,皮下脂肪不断堆积到一定 程度时,使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失去应有的宽松度而产生压 迫、紧滞现象。在外因寒冷、潮湿的刺激下,肢体动、静 力劳作牵拉过度时,均可激发临床症状,如疼痛、酸麻、 肢冷、功能障碍等。其好发部位:上背部:为颈肩综合症 (颈椎病),下背部:为腰臀腿痛,前面:腹部疼痛合并 内脏症。皮下脂肪垫的形态大小、厚薄差异很大,大者以 背部为最大,厚者以腹部为最厚,经常受压迫的脂肪垫最 坚实,前臂、小腿等处较薄弱。
1.1针刀直刺拨法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 角,垂直刺入深筋膜,适用于深筋膜在骨 面的附着点损伤的治疗。如下图:
针刀在腰四横突直刺拨法
针刀直刺拨法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
1.2针刀斜刺拨法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 角左右,倾斜刺入深筋膜,在条索或结节 处刺拨。针刀斜刺法拨法适用于不宜直刺 深刺的部位的深筋膜病变或肌束病损或腱 膜的损伤等的治疗。如斜方肌肌筋膜炎、 肩胛提肌筋膜炎。如下图:
斜方肌筋膜炎的针刀斜刺拨法
肩胛提肌筋膜炎的斜刺拨法
1.3针刀平刺拨法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 左右,横向刺入浅筋膜与皮下之间或浅筋 膜与深筋膜之间,在粘连处推拨。平刺法 适用于浅筋膜的损伤的治疗。如斜方肌筋 膜炎、肩胛提肌筋膜炎、冈下肌筋膜炎等。 如图 :
针刀平刺拨法治疗肩胛提肌筋膜炎
针刀平刺拨法在臀大肌浅筋膜下推拨
2.5背阔肌筋膜
背阔肌以腱膜起自下6个胸椎棘突、全 部腰椎棘突、骶中嵴、髂嵴外侧唇后1/3。 以3~4个肌齿起自下3~4个肋骨外面,有时 有小部分肌纤维起自肩胛骨下角背面。肌 纤维斜向外上方,逐渐集中,经腋窝的后 壁。所以当腰背筋膜存在着软组织损害时, 出现胸、肋、背、肩、臂征象则属于沿着 背阔肌筋膜传导所致。
2.10
足底深筋膜
足底深筋膜内侧部较薄,外侧部较 厚,中间部即足底腱膜最厚,它起自跟骨 结节前方,向前分为五束至各趾,腱膜两 侧缘向深部发出两个肌间隔,将足底分成 内、外侧和中间三个骨筋膜鞘。观察后, 在前端横向切断足底腱膜并翻向后方,趾 根部及腱膜两侧有血管神经通过。
3.
筋膜学说
3.1筋膜的生物力学特性: 筋膜广泛的存在于体内各个组织器官之间,其功能是对各组织、 器官起到支持、限制和保护作用,是各组织器官完成功能活动时所必 须的辅助装置肌筋膜覆盖或包裹肌肉,于肌肉紧密集合。有很多的肌 肉还直接附着于筋膜,使该筋膜成为肌肉的延续部分,因此,肌肉和 筋膜在功能上可视为一个整体。 当肌肉收缩时,可以同时牵拉筋膜,使筋膜受力,并将力传递到 骨和其他组织,从而完成各种运动。筋膜常常是同时受到几个不同方 向的力的牵拉,所以筋膜损伤的机会较其他组织更多一些。如臀部筋 膜受到臀大肌、臀中肌和阔筋膜张肌三个方向的剪力的牵拉。 筋膜直接或间接受到高应力的作用,可使其富有弹性的纤维撕裂 或者弹性减退,相关肌肉反射挛缩,致局部缺血,并有筋膜和皮肤或 (和)肌肉发生粘连。甚至有的筋膜变性增厚或钙化。
骨膜解剖
3.4 软组织损害性疼痛与筋膜内压
有研究证明:静息时当骨骼肌筋膜内压高达8mmHg时,即可发 生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同时骨筋膜间隔内压增高导致的骨骼肌慢 性缺血性损害其原因为慢性劳损或急性损伤后遗无菌性炎症刺激后所 致骨骼肌肥大,毛细血管和组织间液的液体交换发生紊乱。由于筋膜 内压增高后,腰背筋膜下间隙消失,肌纤维内血流量下降,血循环障 碍进一步加重无菌性炎症刺激而引起疼痛痛。有研究发现:筋膜在休 息松弛后其内压超过30mmHg,且在6min内不能降至试验前水平。 软组织损害中,首先损害的是包被肌肉的筋膜骨骼附着处,损害的无 菌性炎症刺激后继发肌痉挛时伴随的筋膜内压增高,消除骨筋膜骨骼 附着处无菌性炎症刺激后,可解除肌痉挛,同时也就解除了筋膜内压 增高现象。所以筋膜损害是其骨骼附着处而非筋膜的膜腹部。同时软 组织损害时首当其冲的是浅筋膜,检此区域损害时除引起主诉疼痛症 状与功能障碍外,其压痛区域在表浅部的浅压痛。无浅压痛而只有深 压痛者,并非浅筋膜的损害。
通过对筋膜的解剖分析和力学特点以 及筋膜功能的认识,明白筋膜劳损在软组 织病损中是一个主要的病位,通过对筋膜 劳损的有效的治疗,在慢性软组织损伤的 治疗中是非常的关键。可以这样说,通过 对筋膜病损的治疗,治愈了大部分软伤病。
骨膜效应
骨膜属最深层、最致密的结缔组织之一,它覆盖 于骨组织之表面。(如图12)功能具有营养、保 护、传递、运输、支持等功能,各肌肉、腱、韧 带等组织的起、止点、支持点均附着骨缘、骨面、 骨突等解剖结构上,因此所有软组织急、慢性劳 损均能在骨膜上产生病变点和区,即病人感到疼 痛、酸胀、麻木、肢冷等临床症状。因此所有病 症(酸痛胀麻、功能丧失)均可在该“骨膜”上 起到调节作用,即在骨膜上的透拨可以消除酸痛 和恢复软组织的功能。
筋 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效 应
筋膜支持点:在浅层肌组织中的阔肌,长肌的中央 (段)的张力点,也叫肌肉收缩支持点,均为筋膜组织, 因该部位是承受力点,机体本能的代偿,使该部位筋膜结 缔组织变韧、变实,形成伪韧带或筋膜板等。供长肌、阔 肌中段(央)收缩时起支持之用。支持点的特定部位: (1)各种长肌的中段均有支持点,如腓肠肌外侧头 中段有支持点; (2)各种圆肌、扁肌,中央均有支持点,如臀大肌 中央; (3)特别是腰L1~5段腰髂肋肌之中段也有支持点, 即临床常见的第三横突综合征病因在此。支持点是肌组织 收缩时最大应力点,也是易损点。
2.4项筋膜
是分隔斜方肌、头夹肌和半棘肌的一 层具有较强韧性及弹性的结缔组织,浅层 覆盖在斜方肌表面,深层在该肌深面即为 项筋膜,它位于项背部斜方肌、菱形肌和 上后锯肌的深面,遮盖在头夹肌、颈夹肌 和头半棘肌的表面,内侧附着于项韧带、 第7颈椎和上6位颈椎棘突,上方附着于上 项线,向下移行为胸腰筋膜后层。
2.6腰背筋膜
胸腰筋膜的应力可直接作用于枕骨软组织 附着区域。腰背筋膜特别发达,腰背筋膜前叶位 于骶棘肌深面,上附于第12肋下缘,下附在髂嵴 上,内侧连于腰椎横突尖。在L1-L4椎体与横突之 间陷沟附着腰大肌的大部分,小部分腰大肌上部 肌纤维可延伸至后纵隔最下部及隔肌的后方,以 肌齿形式分别起于相邻椎骨的椎体和椎间盘边缘, 并附着于L1-L4椎体以及其横突前面和下缘。
2.3斜方肌筋膜
斜方肌以腱膜形式起于项部背上部皮下, 为三角形的阔肌,底向脊柱,尖在肩峰,两侧斜 方肌合在一起,形如斜方形。自上而下肌纤维以 腱膜起自上项线内1/3部、枕外隆凸、项韧带全长、 第7颈椎棘突及全部胸椎棘突及其棘上韧带。上部 肌纤维斜向下外方,止于锁骨外1/3部后缘及其附 近的骨面。中部肌纤维平向外方,止于肩峰内缘 和肩胛冈上缘外侧部。下部肌纤维斜向上外方, 止于肩胛冈下缘内侧部。斜方肌筋膜在枕肩三角 区域功能活动中,其骨面附着处是最易产生软组 织损害部位。
浅筋膜内有浅动、静脉、淋巴管及皮神经 分布。浅动脉一般细小不明显,浅静脉则较显著, 有的相当粗大,浅静脉一般不与动脉伴行,行程 中相互吻合,并常与深静脉相交通,浅静脉最后 穿深筋膜注入深静脉。浅淋巴管丰富,但很细小, 管壁薄而透明,难以辨认。浅淋巴管行程中的某 些部位(如头、颈、腋窝、腹股沟等处)可见到 淋巴结。皮神经先在筋膜深侧,然后穿出深筋膜, 在浅筋膜内经行,并以细支分布于皮肤。
2.筋膜的解剖
筋膜是纤维性组织,按筋膜所在的部位, 可分为浅筋膜、深筋膜和浆膜下筋膜。针 刀医学主要研究于运动系统即肌肉相关的 筋膜,有人称此为肌筋膜。筋膜组织是机 体重要的防御组织,分布甚广,具有弹性、 柔韧性的结缔组织。
2.1浅层筋膜
浅筋膜是疏松的结缔组织,该层与皮肤相似,位于 全身皮肤层下,有第二防御系统之称。(如图)肢体伸面 的筋膜较厚实,屈面的筋膜较薄弱。外表与皮肤内层相紧 贴,内层覆盖于肌肉、肌腱和其他组织的表面。浅层筋膜 又是皮下脂肪组织的支架,此层筋膜内富有脂肪组织,有 些部位可形成较厚的“皮下脂肪垫”。 浅筋膜的发育情 况有所不同,儿童、妇女及丰腴者浅筋膜厚;老年、男性、 瘦弱者则相反。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也不一致,腹壁、臀 部的浅筋膜较厚,眼睑、等处浅筋膜甚薄。浅筋膜内纤维 束的强弱、松紧,关系到皮肤的移动性以及解剖时剥离皮 肤的难易。头皮、项、背、手掌、足底等部的浅筋膜致密, 使皮肤紧密连接于深部结构,其他部位的浅筋膜则较疏松 并有弹性;筋膜延续形成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