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筋膜松解治疗腰背疼痛的体会
浮针结合针刀治疗腰背肌筋膜炎80例临床研究

9 . 7 %, 对照组 为 3 0 %, 两组 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火0 . 0 5 ) 。结论
效及远期疗效 。 关键词 :腰背肌筋膜炎 ; 浮针 ; 针刀; 筋膜松解 ; 针灸
2 方 法
2 . 1 治疗组
疗组 2 例, 对照组 1 例未能坚持治疗 , 中途退 出, 其
余 7 7例 均完 成疗 程 , 进 行 统计 分 析 。两 组 患者在 年
基 金 项 目 :十堰 市 科 技研 究 与 开发 项 目 ( N O: 2 0 1 0 — 0 4 5 S)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0 6 — 2 1 修 回 日期 :2 0 1 3 — 0 7 — 2 9
膜炎 的诊 断标 准进行诊断和纳入 :①年 龄 1 8 ~ 6 0 岁; ②好 发于颈 、 背、 肩、 腰部 , 起病缓急不一 ; ③ 多 有外伤 、劳累或外感风寒病史 ;④腰背部酸胀 、 疼 痛、 沉重 , 晨起 、 劳累 、 久坐 、 久弯腰 、 天 气 变化 时加 重 ,休息后缓解 ;⑤ 劳损之肌 肉发板或有索状痉 挛, 检查 时前屈 尚可 , 后伸则酸沉 , 疼痛加重 ; ⑥触
8 0例 患 者 均 为 2 0 1 0年 3月一 2 0 1 2年 5月 我
院针灸科住院患者 , 均符合《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 准》 [ 3 1 中腰背肌筋膜炎的诊断标准。 其中男 4 8 例, 女 3 2例 ; 最大年龄 5 3岁 , 最 小年龄 2 3 岁; 病 程最长 4 . 5年 , 最短 1 3 d ; 体力劳动者 5 0例 , 有 明显 外 伤 史
针刀筋膜松解术

第6页/共39页
•平刺拨法: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左右, 横向刺入浅筋膜与皮下之间或浅筋膜与深 筋膜之间,在粘连处推拨。平刺法适用于 浅筋膜的损伤的治疗。如斜方肌筋膜炎 。
第7页/共39页
第8页/共39页
第9页/共39页
第10页/共39页
第11页/共39页
第12页/共39页
第15页/共39页
• 深筋膜:又称固有筋膜,是位于浅筋膜深面并包裹着肌肉的纤维组织膜。包盖在肌浅面者为深筋膜浅层; 包被深层肌者为深筋膜深层。四肢的深筋膜还深入肌群之间,深部连于骨骼,特称肌间隔,肌间隔是包绕 着一块或一群肌肉的结缔组织。如“刀入鞘”,故称之“肌鞘”。某些部位的深筋膜作为肌的起止点,增 强成腱样结构,如胸腰筋膜,髂胫束等。
第19页/共39页
• 筋膜鞘 第20页/共39页
• 筋膜的功能:1.能减少肌肉间摩擦。2.约束肌腱, 改变肌肉的牵拉方向,以调节肌肉的作用。3.供肌 肉附着,以扩大肌肉附着面积,起到支持点作用。 4.对外力及内部运动起缓冲软垫作用,如脂肪垫。
第21页/共39页
•5.由于神经、血管在筋膜间穿行,筋膜组织 有助于神经血管的解剖固定定。6.其分隔、 包裹、覆盖的特点,在病变情况下有特殊意 义,如限制炎症扩散,修复组织功能等。7. 防御保护功能。
第16页/共39页
•脂肪垫:浅筋膜内富有脂肪 组织,有些部位可形成较厚 的“皮下脂肪垫”。
第17页/共39页
•支持点筋膜:在浅层肌组织中的阔肌,长肌 的中央(段)的张力点,也叫肌肉收缩支持 点,均为筋膜组织,因该部位是承受力点, 机体本能的代偿,使该部位筋膜结缔组织变 韧、变实,形成伪韧带或筋膜板等。供长肌、 阔肌中段(央)收缩时起支持之用。
25例骶髂筋膜脂肪疝治疗体会

基本 消失 , 3例 在 4次 治 疗 后 仍 有 疼 痛 者 , 采 用 小 针 刀 局部 松解 术后 再加 封 闭 , 如此 能 使 骶髂 筋 膜 松 解 , 脂 肪
液化 , 卡 压症状 消失 , 疼痛 消 失 。
因此 本人认 为疝 孔扩 大 并将 两 侧 深 浅筋 膜 间 游 离或 松 解则 效果更 可靠 , 以后 在 临床 中再 加 以充分证 明 。
腿 。全部病 人均 以骶髂 关节 上方 触 及包 块 为 主诉 , 检 查
诊 断时要查体 仔细 , 患者 主诉 腰 骶臀 部乏 力 、 钝痛 , 或可反射至下肢 , 疼痛呈 持续性 , 骶髂 部有 大小不 等的肿 块 。由于对本病 的认 识不 足 , 有 在其 他 医 院治疗 的患者
包块位 于皮下 , 大小不等 , 数量 不等 , 肿 块质 中等硬 度 , 触
体 会
他病 因区分 , 病 人症 状常 常不重 , 体 征较 隐蔽 , 以致部 分
患 者得 不到正 确诊 断与 治疗 。近患 者 , 现将 治疗 体会 报道 如下 。
一
般资料
骶髂 筋膜 由腰 背浅 筋膜 和覆 盖 臀 大肌 的臀 筋膜 联 合 形成 , 筋 膜 下有脂 肪 组织 , 该 处 有 丰 富 的神 经末 梢 及 腰 背神经 背支 的后侧 支从 筋膜孔 中穿 出 , 解 剖上 属于 比 较 薄弱部 位 。 由于 外 伤或 劳 损 , 该 处筋 膜 易 撕 裂损 伤 , 加 上肥胖 者皮 下脂 肪组 织 丰 富 , 浅 筋膜 张 应 力 大 , 在人 体 负重 弯腰 时 , 皮下 脂肪 受压力 过大 从筋膜 神经 孔及裂 孔 处挤 出筋膜 , 形 成 异物 。该 周 围组织 发 炎 , 经 过 人体 的 自我 修复 , 增生结 疤形 成纤 维化 , 持续挤 压神 经 、 血 管
针刀松解联合McKenzie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针刀松解联合McKenzie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杜锦洪;陈海波;郑洵;曾庆强【摘要】目的探讨针刀松解联合McKenzie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11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予针刀、麦肯基训练进行治疗.针刀对棘突、上部和下部关节突、横突、隐窝、疼痛点周围组织进行松解平衡.结果 110例均完成随访,针刀治疗次数为1次,病情需要行第2次.其中,有62例(56.4%)治愈,46例(41.8%)好转,未愈2例(1.8%).结论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是有效的.然而,作为一个慢性劳损性疾病,很容易反复发作,与麦肯基治疗相结合,加强疗效,防止复发,降低医疗费用,值得推广和应用.【期刊名称】《心电图杂志(电子版)》【年(卷),期】2019(008)002【总页数】2页(P75-76)【关键词】针刀;麦可基疗法;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作者】杜锦洪;陈海波;郑洵;曾庆强【作者单位】汕头市中医医院,广东汕头515031;汕头市中医医院,广东汕头515031;汕头市中医医院,广东汕头515031;汕头市中医医院,广东汕头515031【正文语种】中文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背及下肢疼痛的最常见和多发的脊柱疾病之一,严重者可伴有下肢肌肉力量减退、皮肤感觉减弱甚至瘫痪等严重临床症状[1]。
其临床治疗分为手术摘除椎间盘和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措施包括中医针刺、艾灸按摩、美式整脊,手术治疗有神经损伤、感染等手术并发症,费用高,接受率低。
针灸、推拿、理疗等较慢,需更长的治疗时间。
在中医中,腰椎间盘突出症归属于“腰腿痛”“腰肌损伤”“腰痹病”同一类别,疏通经络是基本治疗方法。
针刀结合了外科手术的刀,其具有镇痛和疼痛缓解,释放粘连,又结合针灸治疗的针,有刺激穴位、疏通经络作用[2]。
通过松解腰臀髋、大腿小腿周围肌肉、筋膜硬结和钙化关节囊,降低局部肌张力,增加神经根的移动度,减少椎间盘的压力,降低了神经根及周围软组织的水肿,达到平衡腰椎周围软组织目的。
针刀结合热敏灸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

针刀结合热敏灸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韦晔; 葛恒清; 李开平; 王艳萍【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9(016)027【总页数】5页(P159-163)【关键词】腰背肌筋膜炎; 热敏灸; 针刀; 核磁共振【作者】韦晔; 葛恒清; 李开平; 王艳萍【作者单位】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针刀科江苏南京210046;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6.3腰背肌筋膜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因寒湿、急慢性损伤导致肌筋膜及周围软组织出现炎性渗出、水肿、组织变性[1]。
该病多发于腰背部,不向下肢蔓延,疼痛范围较广,程度不甚。
过劳损伤或天气变化可导致病情加重。
本病为引起腰背痛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临床治疗多以保守方法为主,包括手法治疗、针灸治疗、中药熏蒸等[2-5]。
对于该病的疼痛评估目前大致分为疼痛强度、性质以及两者兼顾的评估量表,多为患者主观表述,并没有量化指标来判定该病的生理病理变化。
热敏点为热敏灸的施术部位,有研究表明热敏点与局部阿是穴重合率高[6]。
核磁共振成像(MRI)下可清楚地反映出腰背肌筋膜炎的病变面积、发生层面、结节数量[7]。
本研究采用针刀和热敏灸相结合的治疗方法,配合MRI 显像及热敏点的数量变化,结合疼痛问卷,为治疗腰背肌筋膜炎提供量化数据,为该病临床的疗效评估提供相应的客观补充及支持。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 年1~12 月于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以下简称“我院”)针刀科门诊就诊患者40 例,均符合病例选择标准。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 例。
其中观察组男12 例,女8例;年龄23~55 岁,平均(41.08±1.08)岁;平均病程(4.12±0.98)个月。
对照组男10 例,女10 例;年龄21~60 岁,平均(45.50±2.46)岁;平均病程(3.70±1.72)个月。
针刀穴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本组 5 1 中, 0例 痊愈 4 4例 占 8 . %, 1 26 显效 4 例 占 81 %, 3 1 .8 好转 2 5例 占 49 %, . 9 无效 2 1例 占 41%, . 9 总有效率 为 9 .1 58 %。
神经根穿经神经孔的部位 。突 出的疤痕组织随时间的推移或因 扭转伤与神经根周围的系膜发生粘连 , 当神经受牵拉时 , 引起临 床症状。痛觉的生物学意义 , 在于它作为报警 系统让个体警觉到 所处的伤害刺激 , 以便迅速作 出逃避或防御 的反应 。 几乎任何组 织遭受刺激损伤炎症或感染时 , 都能引起疼痛。在皮肤和其它组 织 内分布许 多感受器末稍 , 中最 常见 的是游离神经末稍 , 其 一根 感觉纤维 有许多分支 , 以其感受野是一个较大 的皮肤区 , 所 与邻 近的感 受野彼此互相重叠 。因此 , 刺激皮肤一个点不是激活一个 感受野 , 而是激活几 个感受野 。我们临床检查 中发现 , 间盘 腰椎 突出症 的病人 , 压痛点大部分位 于华佗夹脊穴的位置 , 间阿是 棘 穴, 腰眼穴。 臀部疼痛, 压痛点大部分位于臀大肌下缘 、 环跳穴。 下 肢疼痛压痛点大部分位 于承扶 穴 、 门穴 、 山穴下 约 2 m处 。 殷 承 c 上 述穴位用右手指能触及有 筋结样物 ,有 呈条 索状 、挛缩状粘 连。 华佗夹脊胸 1 ~骶 2主治腰骶疼痛 。 1 环跳穴 、 腰眼穴主治 : 腰 部 软组织损伤。殷 门穴主治 : 背痛 、 腰 腰椎间盘脱 出症 、 坐骨神经 痛、 下肢麻痹 、 瘫痪 , 配腰 4 5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承扶 ~ 穴主治 : 背痛 、 腰 坐骨神经痛 、 下肢麻痹 、 下肢瘫痪 。 承山穴下 2m c 是 治疗腰腿痛 的经验穴。这 些穴位下 面都有相应的肌 肉、 筋膜 、
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疼痛缓解程度临床分析

1072018.08临床经验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疼痛缓解程度临床分析陈冬冬 朱 添陕西中医药大学 陕西省咸阳市 712046【摘 要】目的:观察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疼痛程度缓解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4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针刀松解治疗,每周治疗2次,4周为一疗程,随访1月,采用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及 JOA 评分评估治疗前后患者腰椎活动程度、疼痛的减轻程度。
结果:1.治疗后42例患者的ODI 及JOA 评分评分均有改善(P<0.05)。
2.综合比较后,针刀疗法的总有效率为92.86%,治疗前后差异性较为显著,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
结论:针刀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缓解疼痛的疗效显著,是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的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方法,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针刀疗法;腰椎间盘突出;ODI、JOA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临床多发性疾病,以中老年患者居多[1],近些年逐渐呈年轻化趋势,其主要病理变化为腰椎的纤维环发生破裂,随之髓核突出于椎管内,造成脊神经根受到压迫,产生腰部疼痛感,也可出现单侧或双下肢抽麻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本研究旨在评估分析针刀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接受针刀治疗后疼痛的缓解程度及神经受压恢复情况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科室就诊的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82例,其中男性61例,女性21例,年龄为35–50岁,平均( 41.15 ±2.74)岁; 病程为3-5年,平均(4.43±0.55) 年。
接受治疗的的42例患者均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
1.2 纳入标准①病患按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规定的 LDH 诊断标准[2]纳入,确诊后结合患者情况根据 CT 扫描结果进行分型[3]。
② 年龄在18-65岁之间并且意识清楚愿意配合治疗,能够遵守研究方案者。
1.3 剔除标准①患有较为严重的内科疾病患者。
针刀松解术治疗84例颈肩部筋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溶 系统 ,溶解冠状 动脉 内微小 血栓 ,控制 心绞痛 的发作 及向心肌梗 死
[ 3 】 杨佳 , 张毅 溱 彩玲 等. 丹参 、 三七的有 效部位对 正常大 鼠血 小板粘聚 性 及T xA 2 、 P G I 2 的影响[ J ]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 0 0 4 , 1 0 ( 5 ) : 2 1 - 2 4 . [ 4 ] 陈文梅 , 金 鸣, 吴 伟, 等. 红 花黄色 素抑 制血小 板 激活 因子 介导 的血
组评 分
<0 . O 5 ) 。结 论 针 刀松解 术 能显著 改善 颈肩 部 筋膜 炎 患者 临床 症状 ,缓 解疼 痛 ,治疗 效果优 于布 比卡 因 +得 宝松 痛点封 闭 ,临
床 疗 效确 切 。
【 关键 词l 颈肩 部 筋膜 炎 ;针 刀松 解术 ;痛 点封 闭 ;临床 疗 效
中图分类号:R 2 7 4 . 9
6 3 4 ・中医中药 ・
为瘀 血、痰浊 、寒 凝、气滞等 。在近几年药 理学研究 中明确表 明 :丹 红注 射液是 以丹参 、红花为 主要成分提取 的复方制剂 ,其 中主要有 效 成 分为丹 参 酮 l 、丹 参酚 酸 j 、红花黄 色素 等 。而在治 疗不 稳定 型 心绞痛时加用丹 红注射液 的机 制有 :①促 进血管 内皮细胞生 长因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刀理论与筋膜学说
• 针刀的“弓弦理论”和“网眼理论”与筋膜理 论“不谋而合”。 人体弓弦力学系统是以骨为弓,以关节囊、韧带 、肌肉、筋膜为弦
1、从筋膜学角度看疼痛疼痛是机体受到伤害性 刺激时所产生的一种复杂的感觉。 2、针刀学认为疼痛根本病因一弓弦力学系统力 平衡失调 3、腰痛是由于腰断段的弓弦力学系统受损后, 改变了腰段的骨关节以及软组织的正常结构和 比邻关系,首先引起腰部的酸痛,活动受限,
结 论
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必然有其解剖学基础,各种 原因引起人体相关弓弦力学系统解剖结构的形态 变化,导致弓弦力学系统力平衡失调,引起慢性 软组织损伤性疾病。 人体对这种不正进行自我修复和自我调节,如果 超过了人体的自我调节范围,就会引起疼痛。 不正则不平,不平则病,针刀的治疗目就是扶正 调平,纠正弓弦力学系统的异常,解除神经、血 管的卡压,恢复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和自我调节
脊柱弓弦力学系统
脊柱是人体的中轴线,人体为了生 存的需要。在脊柱的矢面上逐渐形 成一个曲线形状,这就是脊柱弓弦 力学系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脊柱 的生理度。脊柱弓弦力学系统由多 个单关节弓弦力学系统组成,即由 颈段、胸段、腰段、骶尾投弓弦力 学系统组成。 腰段弓弦力学系统:以腰椎为弓, 连结腰椎的软组织如椎间关节的关 节突关节韧带腰椎间盘、前纵韧帶 、后纵韧带、黄韧带、髂腰韧带、
针刀筋膜松解对腰背部 疼痛的治疗体会
石笋 代成章
2015年11月
百年名院 传承国粹 杜氏疗法 尽起沉疴
此次讨论常见腰痛的范围
1、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 (排除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 管狭窄症) 2、竖脊肌下段、棘上韧带、棘 间韧带、下后锯肌、腹外斜肌 、髂腰韧带、第三腰椎横突、 胸腰筋膜 3、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梨 状肌综合征、股神经卡压综合
脊柱是人体骨骼的中心、和轴线, 脊柱的运动是一种联动。 1、通过韧带实现上、下椎骨联动的力
学传动的张力线。 2、通过深筋膜向两侧包绕躯干延伸。 3、通过这种结构布局集体在运动时将 应力通过筋膜传递到躯干的其他部位 。 4、腰骶部脊柱的劳损。腰骶部劳损的 发生率最高,该段脊柱的两侧筋膜肌 肉链紧贴脊柱,易导致肌肉的紧张, 进而导致椎间盘的退变、肌肉的劳损 和腰部脊柱的退行性变,最终导致结
针刀松 在第12肋尖定位,刀口 线与人体纵轴一致,针刀体与皮肤呈90。角。针刀经 皮肤、皮下组织,直达第12肋骨,调转刀口线45。, 使之与第12肋骨走行方向一致,在肋骨骨面上左右前 后方向铲剥3刀,范围0.5cm。然后贴骨面向下到肋骨 下缘,提插刀法切割3刀,范围0.Scm。 第2支针刀松解中段胸腰筋膜 在第3腰椎棘突旁开 10cm处定位,刀口线与人体纵轴一致,针刀体与皮肤 呈90。角。针刀经皮肤、皮下组织,达肌层,当有突 破感时即到达胸腰筋膜移行处,在此纵疏横剥3刀, 范围0.5cm 第3支针刀松解下段胸腰筋膜 在髂嵴中份压痛点定位
与腰痛关联筋膜的认识
1、肌外膜、肌束膜和肌内膜:位 于肌组织的结缔组织肌外膜、肌 束膜和肌内膜,分别包绕在肌组 织外、肌纤维束外和每条肌纤维 周围 2、韧带:为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由大量平行排列的胶原纤维束构 成,其间分布着腱细胞
针刀筋膜松解针对目标
肌外膜:运动系统的筋膜分布1.软骨2. 骨骼3,关节4.骨骼肌骨骼肌的周围包裹 着结缔组织,其中包裹在整块肌肉外面 的结缔组织为肌外膜,是一层致密的结 缔组织膜,含有血管和神经,解剖学称 为深筋膜。 肌束膜:肌外膜的结缔组织及血管和神 经的分支深入肌内,分割和包围大小不 等的肌束,形成肌束膜。 肌内膜:包裹在每条肌纤维周围的少量 结缔组织为肌内膜。肌内膜含有丰富的 毛细血管。各层结缔组织膜除有支持、 连接营养和保护肌组织的作用外,对单
◆联系方式
官方微信:GK133018120
我们是
一家专注骨科一百年的公立医院 谢 谢! 精于骨科,服务大众
针刀疗法、解除神经机械牵拉效应
针刀整体松解治疗思路与 方法1设计思路“本病病因是 腰部的软组织损伤后所致的 一种人体自身代偿性疾病, 根本原因都是软组织损伤, 根据网眼理论,我们设计了 “回”字形针刀松解术,对 腰部软组织的关键病变点进
操作方法
整体松解包括 •L3~L5棘上韧带、棘间韧带; •左右L3~L5腰椎横突。 •胸腰筋膜的松解
谢谢您的关注!
成都第一骨科医院成立于1916年,创始人杜自 明大师,担任周恩来总理保健医生,1955年奉调进 京,曾任职广安门医院骨科主任参与中医研究所( 现中国中医科学院)骨伤所的建设。 杜老为中国中医骨科创建了一整套骨科诊疗理论 及技术体系,我院继承并发扬杜氏传统,以杜氏手 法及功法;杜氏秘方制剂为核心专注骨科一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