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技能+演示技能雨巷微格教学

合集下载

应子舞蹈雨巷佳人动作分解教学

应子舞蹈雨巷佳人动作分解教学

应子舞蹈雨巷佳人动作分解教学应子舞蹈雨巷佳人动作分解教学
应子舞蹈《雨巷佳人》,是一支轻快、活泼的舞蹈,可使人感受
到旋律优美,明快轻盈的舞跳。

其动作分为正坐式、站立和走势三大
部分。

首先,要进行正坐式的动作。

从比较难的手部动作开始,双手各
抓一只头部,然后向两边分开,再慢慢拉回,自然而然形成圆圈,手
放回原来的位置,重复几次。

然后,以缓慢的速度结合头部、脚踝、
膝盖的运动并搭配上手部动作,将胸部随之前后左右挥动,最后慢慢
回到原位。

紧接着,要进行站立的动作。

在站立姿势中,双臂并压在腰部,
腿部可根据个人习惯做出若隐若现的緩加式动作,配合腰部轻轻发力,腿部自然微微弯曲,保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形成轻松的舞步。

最后,要进行走势的动作。

从原地腿成两脚步走,腿部弯曲,腰
部向左右方向整体抬高,保持身体的稳定性,然后可以尝试一些跳跃
式动作,如跳上一条线,一条线转换另一个方向,腿部可以随时间的
变化而做相应的调整,形成紧凑的动作,展示出精致优美的舞步。

当然,在动作的解析过程中,要强调教学舞蹈的动作的重点是要
灵活、轻松、节奏感强,充满活力,将舞蹈元素融入其中,保持自然
而灵活的变化。

雨巷教学PPT课件演示教学.ppt

雨巷教学PPT课件演示教学.ppt

诗集有《望舒草》、《我的记忆》《望舒 诗稿》和《灾难的岁月》等。戴望舒的诗深得 我国古典诗歌中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 象征诗派的影响。
早期诗作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总体上表 现出孤独、抑郁、消沉的特点。意象朦胧、含 蓄。戴诗中主要有两类抒情形象:苦闷的孤独 者和飘忽愁怨的少女(《雨巷》为代表)。
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 而使诗歌节奏整齐和谐。
④词的重叠运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 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 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词的重叠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
⑤押韵
全诗由“雨巷”定韵,每节第3、6行押韵,听觉柔和 的“ang”韵,间隔重复,一韵到底,使全诗的音韵格调统 一和谐、舒缓悠扬,同凄婉悱恻的情调融为一体,形成一 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结束
意境
意境则不同,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 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 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 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 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
意境偏于镜。
举例: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
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 由。”有着多种意象:山、林、江、舸、 鹰、鱼,达6种之多。
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 朦胧、迷蒙、美。
意象
▪ 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 象。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情感的客观 物象。它们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 入诗中,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 识和情感,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 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称为“意象”。
▪ 诗人情感+客观物象=意象(偏于象)
诗人为什么希望逢着一个“哀怨又彷徨”的 “丁香”一样的姑娘?希望逢着一个快乐热情的姑 娘岂不更好?

雨巷十分钟试讲教案范本

雨巷十分钟试讲教案范本

雨巷十分钟试讲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感受《雨巷》的朦胧美。

2、让学生掌握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营造的意境。

(2)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把握诗歌的主题。

2、教学难点(1)领悟“雨巷”“丁香姑娘”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2)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分钟)播放一段江南雨巷的视频,展示悠长、寂寥的雨巷画面,同时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营造出一种朦胧、忧伤的氛围。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2 分钟)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三)分析意象,体会意境(4 分钟)1、提问:诗中描绘了哪些意象?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等。

2、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意象的特点和给人的感受。

3、教师点拨:雨巷——悠长、寂寥;油纸伞——复古、神秘;丁香姑娘——美丽、哀怨、彷徨。

4、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四)探究象征,把握主题(2 分钟)1、提问:“雨巷”和“丁香姑娘”象征着什么?2、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雨巷”象征着黑暗的社会现实,“丁香姑娘”象征着美好的理想和希望。

(五)诵读诗歌,深入体会(1 分钟)学生再次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六)课堂小结(30 秒)总结诗歌的意象、象征手法和主题,强调诗歌的朦胧美。

(七)布置作业(30 秒)1、背诵全诗。

2、写一篇关于《雨巷》的读后感。

五、板书设计雨巷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象征:黑暗的社会现实、美好的理想和希望意境:朦胧、忧伤六、教学反思在这十分钟的试讲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对《雨巷》的意象、意境和主题有了初步的理解。

但由于时间有限,对于诗歌的语言特色和深层内涵的挖掘还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改进。

《雨巷》优秀教案

《雨巷》优秀教案

《雨巷》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风格;理解《雨巷》的主题和情感;学习象征主义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赏析等方式,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孤独、迷茫和追求理想的情感,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雨巷》的主题和情感。

- 学习象征主义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2. 教学难点
- 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讲述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整体感知
- 学生自读《雨巷》,注意字音和语调的准确性。

- 教师领学生跟读《雨巷》,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3. 精读赏析
- 学生自行朗读喜欢的段落,并分享原因。

- 教师带领学生逐段分析,品味《雨巷》的主题和情感,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孤独、迷茫和追求理想的情感。

4. 课堂总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雨巷》的主题和情感。

5. 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雨巷》的读后感。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了解诗人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风格,理解《雨巷》的主题和情感,学习象征主义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雨巷》微课稿

《雨巷》微课稿

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雨巷》的生字、生词,并且朗诵了这首经典的新诗,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赏析这首诗赏析全诗:一.让学生在讨论中找出全诗五大意象:我、油纸伞、雨巷、丁香姑娘、篱墙二.找出特征我:文中描写我的诗句“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为什么我这样呢?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

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

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而作者就是这些热血青年之一油纸伞:大家见过油纸伞吗?当年《新白娘子传奇》里,白素贞在断桥上拿的那把伞就是油纸伞。

在这首诗中,如果我们把油纸伞换为雨伞或阳伞好吗?不好。

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丁香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暮春、寂寥的雨,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围,塑造了一个撑着油纸伞在风雨中独立销魂的形象。

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

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

这是种优美的意境。

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丁香姑娘:常见意象的稳定情感色彩:菊花,高雅莲花‘高洁杨柳,惜别月光,思念落日,惆怅落叶,失意落花,感伤古琴,知音流水,叹惋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

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

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

《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浣溪沙》)全词是: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

《雨巷》公开课教案

《雨巷》公开课教案

《雨巷》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雨巷》。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

3. 诗歌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 诗歌意境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雨巷》,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意境。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体会诗人的美好理想。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5. 拓展延伸:(1)教师提出与《雨巷》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回答问题,展示自己的学习能力。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雨巷》。

2. 分析诗歌《雨巷》中的象征手法,写一段赏析性文字。

3. 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现代诗,分享给同学,并进行简单赏析。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雨巷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中的情境。

2. 互动提问:教师针对诗歌内容,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3. 角色扮演:分组让学生扮演诗中的角色,进行情境表演,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4. 对比分析:选取其他类似主题的诗歌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雨巷》的独特之处。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其参与度。

《雨巷》的微课教学设计

《雨巷》的微课教学设计

《雨巷》的微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意象,通过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2.把握住本课思想内容,在课堂上背下来一部分课文3.体会文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教学重点,难点:1.朦胧诗的特点2.把握住作者情感3.丁香姑娘的含义4.真正努力做到课堂诵读教学方法:1.朗诵法:朗读课文,认知本文的意境美,含蓄美2.启发法:通过图画进行引导启发3.深入探讨法:缔造较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自学兴趣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雨巷,一条多么悠长的雨巷;雨巷,一条多么寂寥的雨巷;雨巷中,彷徨着一位诗人,又彳亍着一位姑娘。

他们在雨巷中飘然相逢,又飘然相散。

这景,这情,诱使过多少读者遐想幽思!这诗人笔下的“雨巷”,究竟就是怎样锻造而变成的?究竟整体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思?且使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追寻戴望舒的《雨巷》。

二、写作背景及《雨巷》这首诗作于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在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出席进步活动而不得不寓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独中吞咽着大革命失利后的破灭与痛苦,心里充满著了迷茫的情绪和深邃的期望。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

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这一年,作者才22岁。

三、倾听录音,认知内容1、这首诗讲了个怎样的故事?细雨春日,一位青年撑着油纸伞迷茫在雨巷,他期望可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也撑着油纸伞向他走过,走到他的身旁,跑天下这雨巷,最终他还是一个人孤零零地跑在这雨巷。

2、全班朗诵,说说你听读后的感受。

体会:伤感、伤感、婉转、寂寥和深邃的美。

3、你是如何获得这种感受的?明晰:诗歌内容,具体内容说道就是语言。

四、研读诗歌,把握意象1、我们的伤感、伤感等体会源自语言,作者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意象去整体表现某些情感。

说道说道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征就是什么?(小组交流)明确:意象特征雨巷悠长、寂寥油纸伞古朴我伤感丁香姑娘美丽、惆怅、寂寥篱墙颓圮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明确与朦胧并存,也就是说它的意境是明确于朦胧并存。

雨巷试讲教案

雨巷试讲教案

雨巷试讲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并背诵《雨巷》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 理解并解释诗中的重要词汇和意象。

3. 运用适当的朗读技巧表达诗的情感。

4. 发展学生对于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诗中的重要词汇和意象。

2. 学生能够适当运用朗读技巧表达诗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1. 多媒体投影仪和音响设备。

2. 《雨巷》的诗歌教材。

3. 黑板和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5分钟)首先,教师向学生复习上一节课所学的诗歌欣赏技巧,并就学生对于诗歌的印象展开讨论。

2. 新知讲授(25分钟)引导学生一起阅读《雨巷》,并分成小组讨论诗中的重要词汇和意象。

教师在黑板上列出学生讨论出的关键词和意象,并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同时,教师向学生传授适当的朗读技巧,如调整语速、音调、节奏等,以表达诗中的情感。

3. 学生实践(15分钟)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分组朗读《雨巷》,并尝试运用适当的朗读技巧表达诗的情感。

其他组的学生则观察并给予评价和建议。

4. 拓展练习(15分钟)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一些与《雨巷》相关的拓展练习,包括填空、问答和创作等。

学生在小组内完成练习,并交流分享答案和创作成果。

5.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整理学生的讨论和实践成果,并对课堂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教师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鼓励学生多读诗歌,培养自己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意识。

五、板书设计雨巷关键词:雨、巷子、春泥、黄昏、春愁意象:阴暗、凄凉、寂寥、孤寂六、课后作业1. 背诵《雨巷》。

2. 写一篇作文,描述自己心目中的雨巷。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并欣赏《雨巷》这首诗,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同时,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在理解难词和意象方面遇到了困难,需要进一步的课后辅导。

针对这一问题,我会在以后的课堂上加强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和拓展练习,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诗歌欣赏的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笔记
学科:语文年级:高一日期: 2015/5
空结雨中愁”
同学们观看丁香花的图
片,看看丁香花的形状是什么样的颜色猜测,为什么丁香花被当成忧愁之物
对,观察的很仔细,解释的也很到位。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且形状似“结”,所以诗人们觉得丁香是愁品。

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

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

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美丽哀怨,且易逝。

2.雨巷:大家看着这种雨巷的直观感觉是什么
不错,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

雨是丝雨,细雨。

“无边丝雨细如愁”而巷子是狭窄破旧,阴暗潮湿的,“古槐深巷暮蝉愁”。

整个雨巷的色调都是阴冷灰色的。

雨巷是诗歌故事发生的背景,如此凄清的意象,使整个意境更充满了朦胧,寂静之美,给人以丰富的想像空间。

3.油纸伞:这是件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

这一方面避免喧宾夺主,另一方面又留下了演示技能
肯定
演示技能
生:
丁香花,形
状似“结“,
而且开起来
很漂亮。


花无千日
好,越美的
东西谢了越
让人忧愁。

寂静、幽深、
湿润。

黑板
丁香:哀怨
雨巷:幽深
油纸伞:忧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