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庚《夜》赏析

合集下载

河北省定州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河北省定州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定州二中高二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120分卷Ⅰ(18分)一、古代诗歌阅读(18分)红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他的《红梅》诗有这样的句子:“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过辛稼轩神道①(明)张以宁长啸秋云白石阴,太行天党②气萧森。

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元无北伐心。

岁晚《阴符》③仙蠹化,夜寒雄剑老龙吟。

青山万折东流去,春暮鹃啼宰④树林。

【注】①辛稼轩神道:辛弃疾葬于江西上饶,其墓侧驿路旁有“稼轩先生神道金字碑”。

②太行天党:指辛弃疾当年在北方带兵聚义、共谋恢复中原的上党地区。

③《阴符》:兵书。

④宰:坟墓。

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描写了稼轩墓地秋云笼罩的环境,渲染出阴郁萧森的气氛。

B.颔联中英雄泪与臣主心对比,解释了英雄壮志难酬的根本原因。

C.颈联以兵书被虫蛀、雄剑龙吟来暗指辛弃疾内心的无奈和不甘。

D.尾联中诗人化用辛词并运用典故,以慨叹英雄已逝,遗憾难消。

4.下列诗句与“英雄已尽中原泪”所表达的情感,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A.把吴钩看了,栏杆拍扁,无人会,登临意。

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卷03(江苏扬州)(解析版)

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卷03(江苏扬州)(解析版)

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末测试卷02卷七年级语文一、积累运用(31分)宽阔的海面不再平静,深青色的海水沸腾着,汹涌.着,似要吞没天际。

(sī)哑的秋风和着滔滔潮水,演绎出震天撼地的《生命交响曲》。

随着时间推移,不知不觉中,四下重归寂静。

蓝蓝的天,蓝蓝的海,世间的一切腐烂荡涤殆尽,你我的心全部清空。

夜幕深沉,天风漫游。

娉婷秀木似乎还在流盼那颗明星,黎明前的黑暗已经背起他的行囊,去了远方。

朝阳的光芒,为树林戴上金色的冠.冕,林子里无忧无虑的小草依然沉(zuì)在微微的柔风中,轻轻摇曳……1.(1)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

(2分)(sī)哑沉(zuì)(2)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2分)汹涌.()冠.冕()(3)下列对语段中画横线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滔滔:波涛滚滚的样子。

B.腐烂: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

C.漫游:这里指风漫无目的地吹拂。

D.流盼:转动目光看。

(4)下列各句中,所引古诗文名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3分)A.旭日初升,关照丛林,诗人信步而行,举目所见:“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诗中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B.“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洗去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远逝的古人。

C.余光中先生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艺术的研习、教学与传播,经常往返于两岸多国,但他却深感一生漂泊,从未有过“归属感”,他的诗文贯穿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乡愁主题。

D.张华想踢足球,他爸爸要他做作业,一番争执之后,张华摇摇头,暗自感慨:“这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啊!”【答案】(1)嘶醉(2)yǒng guān (3)B (4)D【解析】(1)嘶:形声字,从口,斯声,本义是声音沙哑;(2)醉:会意字,从酉(yǒu),从卒,“酉”表示酒,“卒”表示“极点”。

(2)涌,形声字,“甬”声符兼义符,故读作“yǒng”;冠,多音字。

新秋之歌林庚我多么爱那澄蓝的天,那是浸透着阳光的海。年(精)

新秋之歌林庚我多么爱那澄蓝的天,那是浸透着阳光的海。年(精)

在我国古代的艺术殿堂中,诗歌始终象一 颗璀璨的明珠,放射出经久不衰、灿烂夺目的 光彩在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 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 的感情。如“折柳”、“蟋蟀”等表示赠别的 意象,常可见于赠别类诗歌中。文中“木叶” 如此。
在学习本文时我们应该含英咀华,于细 微处见精神,认真体味“木”,“树”等词 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解读诗歌的内涵 和抒情意蕴,从而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把 握鉴赏诗歌语言的方法。
13、本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 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 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 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一是引子,可以援引出议论话题。 二是例证,可以使得对道理的分析有根有 据。 三是增强文气,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与 审美意蕴。
14、课文中引用了大量诗文,请欣赏部 分诗文原文。 渡河北 王褒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 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 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
【解析】 A.行云流水: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 就象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 B.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应为“耸人听闻”(夸大或捏造事实,使 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 C.实至名归: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 功业,自然就有声誉; D.叹为观止:看到这里就够了。指赞美 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落木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 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 江滚滚来。
请欣赏杜牧《登高》
《登高》 杜牧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以上所有的诗句,都给人一种萧瑟、凄凉的 感觉。
6、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 暗示了“落叶”呢? 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 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 “叶”排斥到 “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杜甫《夜》赏析

杜甫《夜》赏析

杜甫诗《夜》赏析一【原诗】露下天高秋气清,空山独夜旅魂惊。

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鸣。

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

步檐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

【赏析】这首诗是杜甫飘泊西南时写成的。

从诗中所提供的信息来看,它与《秋兴八首》的创作时间大致相同。

杜甫自759年弃官客秦州到写此诗时,已经过了七个年头的飘泊生活。

而在这七年中,诗人的生活极为艰苦,国家的命运也未见好转。

现在多情多病多愁的诗人又逢凄凉之秋夜,在异地的空山里,怎能不浮想联翩,走笔作歌?首联为起,一景一情,情缘景生,扣紧题面,写所见所感。

这一联有两个字应特别注意:一个是第一句中的“秋”,一个是第二句中的“夜”。

这两个字是该诗的线索。

以后的三联六句,都由此生发出来。

第一句用自对开头,显得十分工巧。

同时,这一句和诗人的另一首《登高》中的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在句式上完全一样。

杜甫写诗时下字极为讲究。

次句在句式上求变,用“空”字来形容山,用“独”字来修饰夜,用“旅”字来限制魂,再用“惊”字来刻画旅魂,真是字字珠玑,令人叹服。

颔联紧承上联第二句之“夜”字,写所见所闻。

这一联突出写夜,辅之写秋。

写夜,要突出夜的特色。

夜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是灯是月。

灯前加一“疏”字,帆前加一“孤”字,月前加一“新”字,都极准确地描写了诗人的见闻。

疏是稀疏,言其灯少,暗示贫困、偏僻、凄清。

孤是孤独,无人作伴,更显凄凉。

从“新月”二字中可以传递出两个信息,一是初夜,一是月初。

另外,这里没用秋字,却用“双杵”暗示了秋天。

在唐代,人们到秋天都要捣衣,李白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诗句,可以参读。

颈联承中有转,在颔联写景的基础上暗转抒情,承接首联第一句之“秋”字。

第五句写秋天地上最有季节性代表的植物“菊”,第六句写天上最有代表性的由北向南飞翔的候鸟“雁”。

写病人逢秋,写远在他乡之人逢秋,并且连一封家书也得不到。

“南菊再逢人卧病”和《秋兴八首》之一中的“丛菊两开他日泪”意思相同。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诗(二))【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诗(二))【圣才出品】

第16章新诗(二)16.1 复习笔记一、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1.中国诗歌会(1)中国诗歌会的成立中国诗歌会于1932年9月在上海成立,其代表刊物有《新诗歌》旬刊等,发起人有穆木天、蒲风、杨骚、任钧(卢森堡)等人。

他们提出要“捉住现实”,要求诗人站在“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立场上去把握与反映现实,要求“诗与诗人的大众化”。

(2)中国诗歌会的创作特点①及时、迅速地反映时代重大事件,表现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强调诗歌对实际革命运动的直接鼓动作用。

②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大大加强了诗的理性化色彩与主观性;同时强调“自我”在“集体”、“小我”在“大我”中的融合。

③在艺术表现上,大都采取直接描摹现实的方式;在诗歌形式上,提出了“歌谣化”的主张,还做了创造诗歌形式的各种试验,运用了如大众合唱诗、诗剧等多种形式,试图使诗成为“群体听觉艺术”。

(3)代表作家作品蒲风的《我迎着狂风和暴雨》《钢铁的海岸线》《茫茫夜》《六月流火》;杨骚的《乡曲》;殷夫的《孩儿塔》;田间的《中国农村的故事》;王亚平的《十二月的风》;穆木天的《在喀林巴岭上》《守堤者》等。

(4)中国诗歌会的不足①中国诗歌会的创作,扩大了新诗的表现领域,但把诗歌作用归结为直接的宣传与鼓动,容易忽视诗歌本身的艺术特质;②艺术上比较粗糙;③把反映现实生活重大题材推于极端,导致了诗歌的单一化。

2.臧克家(1)臧克家在他的诗中提出了“坚忍主义”,即严肃地正对现实生活中的险恶苦难,沉着而有锋棱地去迎接磨难。

这显示了臧克家在精神上与中国农民的深刻联系,并由此称其为“泥土诗人”。

其代表作有《烙印》《罪恶的黑手》等。

(2)臧克家往往将感情、倾向性凝聚隐藏在诗的形象里,讲究诗的形式的凝练、整齐,以及诗的节奏、韵律,从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中国传统诗歌(特别是“苦吟”派)的影响。

二、后期新月派的创作1.后期新月派的形成后期新月派是前期新月派的继续与发展。

它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新诗栏及1931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基本成员包括前期的徐志摩、饶孟侃以及陈梦家、方玮德等为基干的南京青年诗人群。

高中语文 3.9《说“木叶”》林庚简介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 3.9《说“木叶”》林庚简介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5

林庚简介
林庚先生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193 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

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与“盛唐气象”紧相联接的,是他对盛唐诗歌的另一艺术概括--“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

林庚教授的楚辞研究和他的唐诗研究可称为双璧,《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是他多年研究楚辞的一部论文集,其中大多数是关于屈原生平及其作品中文字、地理等问题方面的考释,也有一些论述屈原的人格、艺术成就和作品特色的文章。

林庚教授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了颇多精辟的创见。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不走寻常路——林庚和他的新诗诗体探索

不走寻常路——林庚和他的新诗诗体探索

不走寻常路——林庚和他的新诗诗体探索姚家育林庚,是中国现代诗学一个意味深长的个案,是新诗诗体建设绕不过的存在。

20世纪30年代中期,林庚是北平“前线诗人”中耀眼的新星,是废名极力推介的诗坛新人;在现代派诗风风头正劲的时候,林庚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华丽转身,不再创作自由诗,而致力于新格律诗的探索和试验,这种突变让人颇感意外。

林庚以古典文学研究见长,在唐诗和楚辞领域,他是后人不易迈过的高峰。

当不少古典文学学者“勒马回缰写旧诗”之时,林庚却对新诗情有独钟,这又让人感到意外。

新中国成立后在民族诗歌形式讨论中,林庚不随众,不媚俗,自出心裁,独抒己见,以“五四”体九言诗和“半逗律”理论,交出一份完美的个人答卷。

林庚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新诗创作与理论探索,是中国代诗学不可多得的财富,他是新诗诗体建设的重镇。

林庚新诗创作的道路,对当下新诗发展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化古化欧的的自由诗林庚的新诗创作是从自由诗起步的,起点高,出手非凡,没有其他诗人早期习作的稚嫩,他风格鲜明,呈现出一个诗人罕有的天赋和才情。

而这和他的家庭背景、大学教育密切相关。

1910年2月22日,林庚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门第家庭。

其父林宰平与梁启超交善,是大学教授,于国学、哲学、佛学、诗词、书画无所不精。

少年时期林庚受到的是新式教育,他的个性在家庭中得到既独立又自由的发展。

从林庚少年时期对唐诗的热爱和感悟看,林庚早早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潜质和禀赋。

1928年林庚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转入中文系。

清华大学中文系是大师云集的地方,陈寅恪、黄节、朱自清、闻一多、俞平伯等著名学者授教于此,国学渊源深厚;同时又是新文学作家荟萃的地方,尤其是学者型诗人多,朱、闻、俞都是,这给林庚以良好影响,乃至影响了他终生事业的选择。

清华大学期间林庚着迷的是新诗自由诗。

他的自由诗创作,不但得到了朱自清的肯定,也得到了闻一多和俞平伯的鼓励。

1933年,林庚向中文系系主任朱自清提出以出版新诗集《夜》来代替毕业论文,获得朱自清的首肯,但朱自清提出要有指导老师进行指导和审议,这样,担任英美现代诗教学的叶公超教授成为林庚诗集《夜》的指导老师。

《沪之雨夜》细读-最新文档

《沪之雨夜》细读-最新文档

《沪之雨夜》细读来在沪上的雨夜里听街上汽车逝过檐间的雨漏乃如高山流水打着柄杭州的油伞出去吧雨水湿了一片柏油路巷中楼上有人拉南胡是一曲似不关心的幽怨孟姜女寻夫到长城 [1]该诗选自林庚1934年出版的诗集《春野与窗》,在这个阶段,林庚还是以写自由诗为主。

他在为《林庚诗选》写后记时回忆说:“当时我自幼居住的北京,从‘九一八’后实际上已处于类似边城的地位,一种内心的荒凉寂寞之感萦绕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便构成这一阶段我写诗的主要生活背景。

那时我还是一个初经世故的青年,一方面怀着对于童年时代天真的依恋,一方面憧憬着未来生活中无限辽阔的天地;而面对的现实却是尔虞我诈,强取豪夺的半殖民地的旧社会。

”[2]该诗题目“沪之雨夜”,题目即暗示出“旅居、客居”的意思,显然诗人不是本地人。

其中“沪”字有两层含义,其一,“沪”代指江南,江南多雨,富于雨的情趣。

其二,“沪”是上海的简称,是中国最大的现代化都市,最富于现代气息。

“之”字有文言感,用文言就唤起了读者与古典诗词中写的“客愁”相联系,对整首诗就有了一个“前理解”或叫做“前见”。

“雨夜”也是很富有诗意的词语,预示有耿耿难眠之意。

“来在沪上的雨夜里”,“来”字强调“旅居、客居”,指出诗人不是上海人,是个外来者。

林庚是福建人,成长于北平。

诗中还提到了杭州,在无聊寂寞难以排遣的雨夜,诗人“打着柄杭州的油伞”出去,这里的“杭州”与“来”字相呼应,可知诗人的上一站是杭州,诗人是从杭州来到上海的。

显然杭州也是旅居,客居的地方。

诗人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说明出门在外已经不是一天了,寂寞的旅程中,偏又下着雨,更加深了诗人的愁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里所云“日暮客愁新”。

“听街上汽车逝过”,“在……里听”是指一直在听,下雨的夜里,诗人耿耿难眠,听到街上汽车逝过,暗示了诗人无事可干的寂寞和无奈。

“听街上”把我们由室内引向了室外,把意象也指向了室外,诗人的心思在外面,对室内很厌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林庚诗文集》(9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夜》第一节是在现实的时空中进行的,但诗人却将自己的孤寂寄托在“夜”上。第二节诗人也大幅度的时空飞跃,由当下的生活感知进入对人类原始生活的认同。“原始人”的生活景象热烈而有凝聚力,是如此的亲密无间。这当然不是抒发古之幽情。诗人只是以原始人的生活状态对比现代人生活的孤独与寂寞,进而表达对现实世界的批判。结尾又从幻想回到现实世界中来,远行的马蹄声包含着对寂寞现实的逃离。诗人的“祝福”由此进入多义的维度:既祝福给远行者的,又何尝不是给自己的。在短诗三重意象建构与表达中,我们可以感到诗人渴望光明的心。三、“新内容”与“旧结构”的完美结合诗分为三节,分别为两句,三句,四句,虽为自由诗,却也基本继承了旧体诗整体结构上的美感。节与节之间的跳跃性是很大,随诗人的情绪而动,又完整归一。第一节的第二个句子耐人寻味,“遂有泪像酒”,夜带来的孤寂虽然让人感到伤痛和苦涩,但也可以让人细细品味,很多事件在夜里回忆起来使人泪水潸然,滋味有苦有甜。第二节是时间的跨越,使诗歌一下摆脱了大多数诗人的望夜兴叹,限于狭小的个人情感世界弊端。诗人遥想原始人类在夜晚生活的场景,充满光亮,拥有温暖。第三句是个有点突兀的的句子,“此时耳语吧?”北大的孙玉石先生评论这句诗写出了“人们相互之间的亲密无间,以心贴心”对于“耳语”一句存在一些争议,有人认为“此时耳语吧”给人一种脱离群体的感觉。我个人认为“耳语”这句恰恰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彼此敞开心扉交流的感觉,和上一节的现代人现实中的孤独、封闭形成一个对比。第三节结束了情绪在时间里的旅行,回归到现实,开始了空间的转移。听到了“墙外急碎的马蹄声”,“远去了”,声音消失的很快,但已打破了夜的平静,这声音让孤寂的夜从“孤寂之乡”逃离出来,带着快感,于是未来的时间值得期待。四、总结:《夜》这首诗得到过一片赞誉,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现代诗的一篇代表作,“意象”,“时空调度”,“自然朴素的语言”为读者提供了足以品味长久的魅力。通过我的简单叙述,希望大家可以对这首诗有一定的了解。参考资料:1、孙玉石:《中国现代诗导读(1917—1937)》,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一、诗歌内容:
林庚
夜走进孤寂之乡
遂有泪像酒
原始人熊熊的火光
在森林中燃烧起来
此时耳语吧?
墙外急碎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蹄声
远去了
是一匹快马
我为祝福而歌二、创作背景:1933年,现代派代表诗人之一林庚先生自费出版了一本诗集《夜》,闻一多先生为诗集制作了封面,里面有同名的一首诗歌,比较引人注意。
《夜》既是一首短诗,也是林庚第一本诗集的名字,诗集出版于1933年,正值诗人学业有成和国家处于多事之秋的年代。按照诗人在《〈春野与窗〉自跋》中的说法,《夜》与《春野与窗》的“内容”“是人生最根本的情绪;是对自由,对爱,对美,对忠实,对勇敢,对天真……的恋情;或得不到这些时的悲哀;悲哀即使绝望,也正是在说明是不妥协的;是永对着那珍贵的灵魂的!”这大致可以作为《夜》一诗含蓄、多义的写照。三、作品赏析:一、朴素的语言与意象内涵的普遍
都市的夜景曾是30年代现代派反复表现的主题,但对于年轻的林庚而言,却并未落入俗套。他在自己的情绪和现实生活中找到最恰当的意象营造方式。诗人通过朴素的语言找到了灵感的表现方式,以至于50年后诗人在《〈问路集〉自序》中回忆这首诗的时候仍然心动不已:“我写新诗是从自由诗开始的,自由诗使我从旧诗词中得到一种全新的解放,它至今仍留给我仿佛那童年时代的难忘的岁月。当我第一次写出《夜》那首诗来时,我的兴奋是无法比拟的,我觉得我是在用最原始的语言捕捉了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现代诗最大的忌讳就是直白浅露的表述。诗人林庚在作品中隐没了抒情主体,拉开与自身的距离,即增强了诗中意象内涵的普遍意义。北大的孙玉石先生写了一篇小论文《读林庚的诗》,里面特别对这首《夜》做了解读欣赏。文中评价到,“夜”虽是被现代派诗人唱烂了的主题,但是林庚先生找到了最合适的意象营造方法,最有弹性的时空调度的形式,最有感情深度的自然朴素的语言。这从语言形式到意象内容的评价是概括得到位的。二、时空的转换与含蓄的表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