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养牛业概况及发展趋势
哈萨克斯坦畜牧业现状调研与需求分析

哈萨克斯坦畜牧业现状调研与需求分析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地区的畜牧业大国,也是我国的邻国与重要合作伙伴国,与我国新疆接壤,围绕畜牧业发展和合作共赢,两国立足地缘、人文、科技、经贸等优势开展了诸多领域的重要合作,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中哈农业合作明显加速,农产品贸易量与结构随市场需求持续优化,农产品到达中国市场的通关时间缩短了90%,经贸往来与文化科技交流日益活跃,作为中亚地区的畜牧业生产大国,哈国畜牧业的发展广受各界关注,深入了解哈国的农牧业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开放合作发展提供了机遇。
一、哈萨克斯坦农牧业发展概况哈萨克斯坦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Kazakhstan)面积272.49万km2,是中亚地区一个大国家,亦是全世界最大的内陆国。
地处中亚,它西濒里海,东南连接中国新疆,北邻俄罗斯,南与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接壤。
其中土地面积2.70亿hm2,内陆水域面积为252万hm2。
境内大部分领土为平原和低地。
2015年人口数量17625262人,城市人口占人口数量的50.7%,农村人口占人口数量的49.3%。
全国有农牧业用地2.1亿hm2,人均约12hm2,2013年末人均GDP为13124美元,农业总产值9179610110美元(FAO),农业人均收入为1056美元,主要农作物面积为16898993公顷(FAO2014),产量17100400吨,畜牧业总产值为3732935750美元,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40.6%。
牛业产值达2553387777美元(其中:肉牛业总产值达1027202907美元,牛奶产值1526184870美元),牛业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68.40%,其中:肉牛业产值分别占畜牧业总产值的27.52%和农业总产值的11.19%,肉牛业人均收入为118.2美元。
二、资源环境与畜牧业发展哈萨克斯坦属大陆性气候,多为平原和低地,其中西南部属图兰低地和里海沿岸低地,中、东部属哈萨克丘陵,东缘多为山地。
国内外肉牛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肉牛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1 现状60年代以来,由于国际市场对牛肉需求量的不断增加,肉牛业发展较快,牛肉产量一直呈上升趋势,1961年~1965年平均3198万t,1994年5309.1万,年平均增长19.55%,仅次于禽猪肉的增长幅度。
到1996年,全世界牛肉总产量达5771.9万t。
据报道,1996年位居全球牛肉产量前三名的是美国、欧盟和中国,年产量分别为1200万t、735万t和491万,其它主产国为巴西445万t,俄罗斯294万t,阿根廷208万t,日本115万t。
从世界几大国肉类生产情况来看,饲料来源不同,肉类生产结构各异。
永久性牧场占国土面积大的国家,由于牧草资源丰富,牛羊肉比例就高,如新西兰牛羊肉比例占肉类90%,乌拉圭占90%,澳大利亚占77%。
这些国家永久性牧场占国土面积50%以上。
而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国家,猪禽肉比例就大,如美国,猪禽肉比例占65%,加拿大占71%,丹麦占87%,而中国则占87.1%。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农业大国,人多地少,中国政府在倡导发展节粮蓄牧业的同时,积极促进农区养牛业的发展。
80年代以来,我国养牛业平稳增长;进入90年代,肉牛业发展迅速,尤其是1992年农区秸秆养牛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养牛的发展。
据统计,1980~1996年全国牛的存栏量从7167.6万头发展到13981.3万头,16年间增长了1.95倍。
2 肉牛品种趋于大型化,良种化程度不断提高科技进步促进了世界肉牛业的迅猛发展,体小、早熟、易肥的小型品种随着人们消费习惯的变化而被逐渐淘汰,转向欧洲的大型品种,如法国的夏洛莱,利木赞,意大利的契安尼娜、皮埃蒙特等,这些品种体型大、初生重大,增重快、瘦肉多、脂肪少、优质肉块比例大、饲料报酬高,深受国际市场欢迎。
据法国有关专家一项研究表明,夏洛莱牛饲料报酬最佳,每kg牛肉仅用6.92个饲料单位,其它法国品种则在7.50~7.66之间。
目前法国约有150万头夏洛莱繁殖母牛,并已推广到五大洲,扎根于68个国家。
国内外肉牛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肉牛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一、国内肉牛生产现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肉牛养殖在中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目前,中国肉牛养殖行业已经形成了以黄牛、夏洛莱牛、安格斯牛等为主的品种体系。
同时,肉牛养殖区域也逐渐从传统的东北、西北地区扩展到了中部、东部和南部地区。
1. 养殖规模扩大:随着养殖技术的提升和政策的扶持,中国肉牛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大型肉牛养殖场逐渐崛起,养殖规模越来越大,养殖效益也在不断提高。
2. 种畜结构优化:传统的肉牛品种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外国肉牛品种,如夏洛莱牛、安格斯牛等,使我国肉牛种畜结构逐渐优化。
3. 饲养技术提升:随着科技的发展,肉牛养殖业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现代化的养殖设备、科学的饲养管理和营养配方等,使得肉牛的生长速度和肉质品质都得到了提高。
二、国外肉牛生产现状1. 美国: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肉牛生产国之一,其以安格斯、赛尔达和黑安格斯等品种为主。
美国肉牛养殖业以大型养殖场为主,养殖效益较高。
2. 巴西: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肉牛出口国之一,其肉牛养殖业以草饲为主。
巴西的肉牛养殖业在土地资源丰富的条件下,养殖规模和出口量都居于世界前列。
3.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是肉牛养殖的重要国家,其以赛尔达、安格斯和夏洛莱等品种为主。
澳大利亚的肉牛养殖业在科学管理和饲养技术方面拥有较高水平。
三、国内外肉牛生产发展趋势1. 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随着人们对肉类需求的不断增长,肉牛养殖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特别是在中国,肉牛养殖业将逐渐从传统的农村向城市周边地区发展。
2. 种畜结构优化:引进国外优良肉牛品种,优化国内种畜结构,提高养殖效益和肉质品质。
同时,加强本土肉牛品种的改良和培育,提高适应性和产肉性能。
3. 强化科技支撑:加强饲养管理、疾病防控、营养配方等方面的科技研究和应用,提高养殖效益和肉牛品质。
4. 环境友好型养殖:注重环保和动物福利,推动肉牛养殖向生态友好型发展。
简述国外奶牛养殖的发展趋势。

简述国外奶牛养殖的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奶牛养殖业已成为全球农业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外奶牛养殖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传统的小规模家庭农场向现代化大规模养殖企业转变。
本文将简述国外奶牛养殖的发展趋势。
一、奶牛养殖业的现状奶牛养殖业是全球农业业务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全球奶牛养殖业的总产量正在不断增加。
据统计,2019年全球奶牛养殖业的总产量达到了8.7亿吨左右。
其中,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奶牛养殖业产量较高,而亚洲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奶牛养殖业产量相对较低。
二、技术的不断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奶牛养殖业也在不断创新。
现在,许多国家已经开始采用新的技术来提高奶牛的生产力和养殖效率。
例如,一些国家开始使用机器人来完成奶牛的喂养和清洁工作,这不仅可以减少人工成本,还可以提高奶牛的生产效率。
另外,一些国家也开始使用遗传改良技术来提高奶牛的产奶量和抗病能力。
通过遗传改良,奶牛的产奶量可以提高30%以上,这对于提高奶牛养殖业的产量和效益非常有帮助。
三、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奶牛养殖业也开始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一些国家已经开始采用可再生能源来为奶牛养殖业提供能源,例如使用太阳能和风能发电。
此外,一些国家也开始采用环保的奶牛粪便处理技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四、全球市场的变化随着全球市场的变化,奶牛养殖业也在发生着变化。
例如,中国市场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这已经成为全球奶牛养殖业的一个重要市场。
此外,一些国家也开始加强对奶制品的质量和安全监管,以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
五、总结总的来说,国外奶牛养殖业正朝着现代化、高效化、环保化和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市场的不断变化,奶牛养殖业也将不断发展和进步。
美国养殖业

美国养殖业简介美国养殖业是农业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养殖业以养殖动物为主要经营内容,包括家禽养殖、畜牧养殖、水产养殖等。
美国养殖业在经济发展和粮食供应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美国养殖业的情况、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
美国养殖业的情况美国养殖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特点。
主要的养殖业分为家禽养殖、畜牧养殖和水产养殖三大类。
家禽养殖家禽养殖是美国养殖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鸡肉、鸡蛋是美国人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家禽养殖在美国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
美国采用工业化的方法进行家禽养殖,养殖场规模大,自动化程度高。
此外,质量控制也非常严格,保证了产品的安全和品质。
畜牧养殖畜牧养殖也是美国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产牛肉在全球享有盛誉,而养牛业是畜牧养殖中的核心领域。
美国养牛业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这里的气候条件适宜牛的生长和发展。
美国养牛业采用大规模养殖的方式,同时运用现代化设备和技术,提高养殖效率和产量。
此外,牛肉质量非常优良,可以追溯到具体的生产商,确保了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水产养殖水产养殖在美国也有着相当的规模和市场份额。
由于美国地理位置的优势,水产资源丰富。
美国水产养殖主要包括淡水养殖和海水养殖两个方面。
淡水养殖主要集中在内陆湖泊和河流中,养殖的主要对象包括鱼类和贝类。
海水养殖则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养殖的对象包括鱼类、虾类、贝类等。
水产养殖为美国提供了丰富的海鲜资源,满足了人们对海产品的需求。
美国养殖业的发展趋势绿色可持续发展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养殖业也面临着环保的要求。
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养殖场将采用更加环保的饲料、药物和养殖方式,以减少排放物和污染物的产生。
技术创新技术的进步对养殖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未来,养殖业将继续采用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提高养殖效率和产量。
例如,自动化喂养系统、智能监控系统等将得到广泛应用。
同时,基因编辑技术也有可能应用于养殖业,提高动物的品种和性能。
荷兰农业养牛现状分析报告

荷兰农业养牛现状分析报告引言荷兰农业以其高效、可持续和创新的特点而闻名世界。
作为欧洲主要的农业生产国之一,荷兰养牛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本文将对荷兰农业养牛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成功的原因及其对其他国家的启示。
养牛产业概况荷兰养牛业主要以奶牛养殖为主,同时也有一定规模的肉牛养殖。
根据数据统计,荷兰拥有大约170万头奶牛,其中80%以上为荷斯坦品种。
优势与特点荷兰农业养牛业具有以下优势与特点:1. 地理条件荷兰位于欧洲大陆的西北部,拥有广阔的河流和沼泽地,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养牛业的发展。
此外,荷兰是欧洲交通枢纽,便于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
2. 先进的科技与技术荷兰农业以其先进的科技和技术闻名于世界。
在养牛方面,荷兰农民不断引入先进的养殖设备和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动物福利。
例如,自动喂料系统、智能挤奶设备和生态水池等设施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3. 高标准的养殖管理荷兰养牛业以其严格的养殖管理和标准著称。
荷兰政府设立了严格的养殖规定,包括饲料安全、动物福利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这些规定保证了牛只的健康和产品质量,提高了消费者对荷兰农产品的信任度。
4. 可持续发展与环保意识荷兰农业养牛业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意识。
农民采用先进的废物处理技术,例如生物气体利用和废物再利用,减少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此外,荷兰农民还鼓励牧场间的合作,共同利用资源,减少资源浪费。
5. 优质的农产品和市场地位荷兰农业养牛业生产的奶制品以其优质、安全而闻名。
荷兰的奶制品出口量一直居于世界前列,远销欧洲和其他地区。
荷兰的农产品市场也非常发达,适应了国内外高消费水平和多元化需求。
对其他国家的启示荷兰农业养牛业的成功给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1. 创新和科技的引入在发展农业养牛业时,其他国家可以借鉴荷兰的创新和科技引进经验。
先进的养殖设备和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帮助养殖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 严格的养殖管理与标准建立严格的养殖管理和标准是确保养牛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美国畜牧行业报告

美国畜牧行业报告美国畜牧行业是全球最大的畜牧业之一,拥有庞大的牛、猪、羊和禽类养殖规模。
畜牧业对美国经济和食品供应链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报告将对美国畜牧行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和挑战进行分析。
一、现状。
1. 牛肉产业。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牛肉生产国之一,拥有庞大的肉牛养殖规模。
据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美国肉牛存栏数量约为9400万头,占全球肉牛存栏数量的20%左右。
美国的肉牛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如得克萨斯州、内布拉斯加州和堪萨斯州等。
此外,美国的肉牛品种也非常丰富,包括安格斯牛、赛福尔牛和黑白花牛等。
2. 猪肉产业。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猪肉生产国之一,拥有庞大的生猪养殖规模。
据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美国生猪存栏数量约为7300万头,占全球生猪存栏数量的15%左右。
美国的生猪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如爱荷华州、明尼苏达州和北卡罗来纳州等。
此外,美国的生猪品种也非常丰富,包括约克夏猪、杜罗克猪和长白猪等。
3. 羊肉产业。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羊肉生产国之一,拥有庞大的绵羊养殖规模。
据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美国绵羊存栏数量约为5500万头,占全球绵羊存栏数量的10%左右。
美国的绵羊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如得克萨斯州、加利福尼亚州和科罗拉多州等。
此外,美国的绵羊品种也非常丰富,包括多利诺绵羊、美国黑绵羊和新西兰绵羊等。
4. 禽肉产业。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禽肉生产国之一,拥有庞大的禽类养殖规模。
据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美国禽类存栏数量约为1.2亿只,占全球禽类存栏数量的25%左右。
美国的禽类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如乔治亚州、阿肯色州和阿拉巴马州等。
此外,美国的禽类品种也非常丰富,包括肉鸡、肉鸭和火鸡等。
二、发展趋势。
1. 科技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美国畜牧业也在不断引入先进的科技设备和管理方法,以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例如,美国畜牧业已经开始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基因编辑等技术,以提高畜牧业的养殖效率和产品品质。
2. 环保意识。
新西兰肉牛产业发展趋势

新西兰肉牛产业发展趋势新西兰肉牛产业发展趋势引言:新西兰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肉牛的养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新西兰的肉牛产业迅速发展,并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本文将就新西兰肉牛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探讨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第一部分:新西兰肉牛产业的历史和现状1.1 历史回顾肉牛产业在新西兰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英国移民开始在新西兰开展批量养殖业务。
随着时间的推移,肉牛产业逐渐成为新西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肉牛产业的蓬勃发展始于20世纪中叶,当时新西兰开始大力推广奶制品出口,肉牛养殖成为乳制品生产的副产业。
1.2 现状概述目前,新西兰肉牛产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
据统计,新西兰约有1800万头肉牛,占全球肉牛存栏总量的2%左右。
新西兰是世界上第二大牛肉出口国,每年出口超过50万吨牛肉,其中约有一半出口到中国和美国。
第二部分:新西兰肉牛产业的发展趋势2.1 生态友好型养殖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友好型养殖成为新西兰肉牛产业的发展方向之一。
新西兰的山区和丘陵地带适宜放牧,牛只在自然环境下自由觅食,减少了饲养密度和粪污排放。
此外,新西兰的农业部门还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通过科学的养殖管理和土壤保护措施,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
未来,新西兰肉牛产业将继续注重优化养殖环境,提高生态效益。
2.2 科技驱动型养殖新西兰肉牛产业正逐渐向科技驱动型养殖转变,借助先进的技术和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养殖效率和质量。
例如,新西兰农民正在应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来监测牛只健康状况、精确配饲和管理饲养过程。
此外,新西兰还致力于研究肉牛品种改良和基因编辑等领域,以提高肉牛的生产性能和抗病能力。
2.3 高附加值产品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新西兰肉牛产业正积极开发高附加值产品。
除了传统的牛肉出口,新西兰还推出了更多种类的肉制品,如牛肉干、牛肉饼和牛肉串等,以满足消费者对于健康、方便和美味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养牛业概况及发展趋势
一、国外养牛业概况
据1996年统计,全世界有牛13.2亿头,其中水牛约1.52亿头。
从牛的绝对数量看,养牛最多的国家是印度,约1.94亿头。
按人口平均,新西兰和乌拉圭的牛最多,平均每人约有牛3头。
全世界有奶牛2.29亿头,人均占有奶量为80.85公斤,其中以新西兰人均占有奶量为最多,高达2757公斤。
以下依次是丹麦(896.51公斤)、荷兰(703公斤)、法国 (519公斤)、澳大利亚(478.98公斤)。
奶牛的头平产乳量最高的是以色列(9105公斤),其次是美国(7483公斤)。
全世界肉类总产量为2.15亿吨,其中牛肉产量达5666万吨,仅次于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26.33%。
有些国家消费牛肉量占肉类总量的比重亦较大,如乌拉圭牛肉消费量约占肉食总消费量的76%,阿根廷占71.19%,澳大利亚为54.74%。
全世界肉牛的平均胴体重为203公斤,以色列的肉牛胴体重为350公斤,美国为305公斤,加拿大为288公斤。
二、世界养牛业发展趋势
(一)养牛场数目减少,经营规模扩大近年来随着世界性的牛奶过剩,使得一些中小型奶牛场被兼并或转产,因而养牛场的数目大幅度减少,而养牛场的规模则不断扩大,并且日益趋向专业化、工厂化发展,普遍提高了机械化水平,实行集约化的经营管理。
如美国,奶牛场由 20多年前的3000万家减少到现在的200多万家,其中饲养1000头左右的大型奶牛场有几万个;饲养5000头以上的特大型奶牛场也有几十个。
这些工厂化大企业所生产的牛奶,约占全国所需商品奶的95%。
加拿大奶牛场的数量比以前下降31%,而饲养头数却增加34%。
由于采取这些措施,增强了抗风险能力,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二)开展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大批成熟的高新技术,如基因工程、同期发情、冷胚移植、同卵双生、胚胎性别鉴定、胚胎分割、激素免疫等,在养牛业中得到推广应用,并取得较好效果。
此外,在牛的育种、饲养管理方面,实行了微机管理,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养牛业的生产水平。
(三)品种大型化世界上培育的奶牛和肉牛品种较多,近年来各国为了提高牛的生产水平,都在优选品种。
各国饲养的奶牛品种,除荷斯坦奶牛(即黑白花
奶牛)外,还有爱尔夏牛和娟姗牛等,但近年来奶牛品种日趋单一化与大型化。
各国饲养荷斯坦奶牛的头数日益增加,其原因是荷斯坦奶牛具有产乳量高、产乳的饲料报酬高、生长奉育快、瘦肉多等优点,故在奶牛中饲养的比例不断增加,其他奶牛品种则日渐减少。
如美国和日本,荷斯坦奶牛占饲养奶牛总数的90%以上,英国占64%,荷兰、新西兰、澳大利亚等亦是以发展荷斯坦奶牛为主。
在肉牛业,由于人们普遍厌恶动物脂肪,追求瘦肉多,而大型品种的特点是生长快,可以在年龄不大的时候屠宰,使瘦肉多而脂肪少,符合市场需要,因此夏洛来、西门塔尔等大型品种,引起了饲养者的广泛兴趣。
原饲养海福特、安格斯、短角牛等中、小型肉牛品种的国家,亦相继引入大型肉牛品种。
近年来,我国也先后引进夏洛来、利木赞、西门塔尔牛等良种与本地黄牛杂交,获得了较好改良效果。
(四)肉牛生产发展迅速自60年代以来,肉牛业蓬勃发展,在牛的总数中肉牛的比重越来越大。
1977年世界肉类总产量为1.26亿吨,其中牛肉产量达4600万吨,占肉类总产量的3796,比1961—1965年(3087万吨)增加1513万吨,增长4996;到1991年达到5300万吨,比1969—1971年(4000万吨)增加1300万吨,增长32.50%。
有些国家减少了奶牛的饲养头数,肉牛的饲养头数急剧增加,如美国1976年奶牛的头数比1955年减少。
(五)重视饲料加工的研究,实行全价饲养70年代以前,国外对牛的饲料加工尚停留在晒制于草、玉米整株青贮、谷物磨碎等几项简易方法。
近几年来一些养牛业发达的国家推行了一系列新的饲料加工技术,从而提高了养牛业的经济效益。
据专家研究得知,谷物生产的总能量有一半在籽实,有一半在秸秆内。
全世界秸秆的年产量约为20亿吨,如何利用这样大的能量,受到了许多国家的重视。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1976年召开了关于开辟新的饲料资源的技术讨论会,会议指出,可采用生物化学、物理和化学方法来提高秸秆的利用率。
对籽实饲料,一些国家采取了挤压法、胶化法、湿化法、颗粒化等加工技术。
此外,有些国家为了进一步发挥奶牛和肉牛的生产潜力,推行混合日粮,实行全价饲养,其作法是将粗料和精料混合,压制成颗粒饲料喂牛。
在发达国家,以往采用大量精料喂牛,致使牛采食精料过多,造成牛发生
消化疾病和代谢疾病增多,牛过于肥胖又会发生繁殖障碍。
有鉴于此,有些国家在牛的日粮中增加了粗料的比例。
如美国在1972—1973年间精料比例为52%,近年来有些牛场将精料减少为21%。
国外使用玉米肥育肉牛也日益增多。
美国在牧区繁殖肉用小牛,养到7~8月龄时转到粮食产区,利用青贮玉米催肥,经10个月育肥,体重达500公斤左右屠宰。
德国巴伐利亚地区88%的公牛用青贮玉米肥育,平均日增重为1.074公斤。
(六)充分利用杂种优势原苏联研究了100多个牛的杂交组合,证明杂交后代比纯种牛多产肉10~15%。
美国也证明,两品种杂交后代的产肉力比纯种牛提高15%~20%。
在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高产品种与当地牛进行杂交改良,以提高生产力,致使原有品种减少,有些品种已经绝迹。
据法国Lauv在欧洲地中海调查得知,原有149个地方品种中仅有33个品种目前还维持现状,其余品种已逐渐减少或已达到灭绝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