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研究专题
泰山文化专题研究

泰山文化专题研究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承载着丰厚的地理历史文化内涵:在地理上,它是华北平原上生态葱郁的巍巍巨人;在历史上,它是中国历代帝王登山封禅、遣官告祭的国事重地;在文化上,它更是各朝文人墨客、名家学者争相瞻仰、顶礼膜拜的心灵圣地。
1泰山基本信息1.1地理区位位于山东省泰安市,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东西长约200公里,南北宽约50公里。
主峰玉皇峰,在泰安市城区北,东经117°6′,北纬36°16′。
贯穿山东中部,主脉,支脉,余脉涉及周边十余县。
1.2历史名称泰山又称岱宗,岱宗:万代山岳之宗的意思。
古称大山、太山、岱山、岱岳、东神、东岳、东泰、东圣、泰岳等,名称之多,实为全国名山之冠。
与我国衡山、恒山、华山、嵩山并称五岳。
1.3山体信息海拔:1532.7米(国家测绘局二〇〇七年四月二十七日公布的数据)。
极顶玉皇顶-玉皇峰。
面积:426平方公里。
1.4重要景点老县衙、岱庙、红门(一天门)、南天门、十八盘、大观峰、碧霞祠、玉皇顶、桃花峪景区、天烛峰景区、中华泰山·封禅大典1.5泰山由来约25亿年前,鲁西地区发生强烈的造山运动,在海底堆积的上万米厚的泥砂质岩层和一些基性火山岩被隆起,形成山系,古泰山第一次露出海面。
这些岩石随后又遭受多次强烈的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作用,逐渐变成了今日在泰山上所看到的各种变质岩和混合岩。
峙立于海平面上的古泰山,经过近二十亿年的长期风化剥蚀,地势渐趋平缓。
到距今六亿年前左右的早古生代,华北广袤地区大幅度平衡下降,古泰山又沉沦于大海中,并被2000多米的沉积岩所覆盖。
在又经历了几次沧海桑田的变化后,距今约一亿多年前的中生代晚期,由于太平洋板块向亚欧大陆板块挤压和俯冲,泰山在燕山运动的影响下,泰山山体沿着百余公里(自今莱芜至泰安市)的泰前大断裂快速抬升最后在山体高处,原来覆盖着的2000多米沉积岩全部剥蚀掉,古老的泰山杂岩重见天日,开始形成了泰山的雏形,受变质影响的花岗岩,因抗蚀性强,就构成了嵯峨峻拔的峰峦高崖。
地方非遗资源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地方非遗资源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园地方非遗资源园是指一个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承、研究、体验、教育于一体的场所。
它是非遗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非遗文化在地方的重要体现。
2、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教学需要,自主开发的、符合国家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的课程。
它是学校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方向,也是学校贯彻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1、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从多个角度深入探究地方非遗资源园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问题。
2、研究步骤1)明确研究目的和意义,确定研究方向和框架;2)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和总结相关研究成果;3)实地调研地方非遗资源园,了解其展示、传承、研究、体验、教育等情况;4)设计和实施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教师和家长对地方非遗资源园本课程的认知和态度;5)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访谈,探讨地方非遗资源园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问题;6)分析和总结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四、预期成果和应用价值1、预期成果本研究将形成一份详实的研究报告,包括地方非遗资源园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等内容,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2、应用价值本研究的成果将为地方非遗资源园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为推进非遗保护和传承做出贡献。
同时,也将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目标与主要内容非遗"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称为无形文化遗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它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传统体育、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活动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创造积累的重要财富,不仅是民族自我认定的历史标识,也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发展的根基和力量源泉。
中华文化研究专题报告

中华文化研究专题报告中华文化是一种悠久的文化传统,是中国人民多年来积累的智慧结晶,包含了丰富的思想、价值观和艺术形式。
本文将以1000字的篇幅,围绕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
中华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最早的中华文化以夏、商、周等古代王朝为代表,主要包括文字、礼仪、音乐、舞蹈等方面。
这些文化元素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谦虚、包容、和和谐的价值观。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文化发展成为一种多元化的文化形态。
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流派的兴起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以礼仪、仁爱、忠诚为核心价值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的和谐,追求生活的简约和自由;墨家思想则主张兼爱和无为而治。
这些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华文化的特点之一是“礼”。
中华文化重视礼仪,礼仪被视为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和传统文化的核心。
中华文化中的礼仪是一种复杂而严谨的规定,涉及到人们在家庭、社会和国家等不同场合的言语行为、仪容仪表和交往方式。
通过遵循礼仪,人们能够建立起和谐、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关系。
中华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家庭观念”。
中华文化视家庭为社会的基本单位,认为家庭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石。
中华文化中的家庭观念强调亲情、孝道和家族传统,也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在中华文化中,人们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尊重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中华文化还注重审美和艺术。
中国艺术形式繁多,包括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
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强调意境和笔墨的运用,追求一种自然、简约和凝练的表达方式;中国音乐和舞蹈则以优美和谐的节奏、动作和音调为特点,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
总之,中华文化作为一种悠久的文化传统,包含了丰富的思想、价值观和艺术形式。
中华文化在起源、发展和特点上有其独特之处,如礼仪、家庭观念和审美艺术的重视。
专题研究文化传承工作会议记录1

专题研究文化传承工作会议记录1
日期:[请填写会议日期]
地点:[请填写会议地点]
与会人员:
请列出与会人员姓名]
请列出与会人员姓名]
请列出与会人员姓名]
会议议程:
1.会议开场:主持人介绍会议目的和议程安排。
2.主题演讲:[请填写主题演讲内容摘要]
3.分组讨论:与会人员分成若干小组,讨论文化传承工作的相关内容。
4.小组汇报: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5.共同探讨:与会人员就各小组汇报内容展开讨论,提出意见和建议。
6.结束语:主持人总结会议内容,表达感谢和期待。
会议记录:
1.[请填写与主题演讲相关的会议记录]
2.[请填写分组讨论的会议记录]
3.[请填写小组汇报的会议记录]
4.[请填写共同探讨的会议记录]
5.[请填写结束语的会议记录]
下一步工作:
请填写与会人员达成的共识和下一步工作计划]
注意事项:
请列出会议期间的特殊事项和注意事项]
请将以上各项内容补充完整,并删除花括号及其间的内容,最后将整个文档复制到回复中}。
世界文化遗产之“探秘故宫”专题研究性学习方案

1.划分学习小组、分配任务
考虑到小班化教学且时间紧迫的实际状况,根据异质分组的原则将全班划分为3个学习小组,一个小组搜寻故宫的基本概况资料,一个小组搜故宫的建设情况资料,一个小组搜寻故宫中珍贵文物资料。
2.资源搜寻
教师或同学事先传授、交流一些信息搜索的技巧,以帮助全体学生提高信息资源搜索的效率,然后按部就班根据自己的任务查找相关信息。
3.交流共享
三组同学互相共享交流资源,在掌握丰富的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全面了解达芬奇。教师也可在此时进行一次测评,对共享资源最多、最有效的小组以资鼓励。
4.多媒体演示文稿、板报制作
各小组将信息搜索、共享交流的资源及分析、辩论、探讨的结论制作成多媒体演示文稿和板报,要求构图清晰、色彩美观、观点鲜明。多媒体演示文稿在学校多媒体室交流展示,板报则在操场作全校展示,通过对故宫杰出成就背后知识介绍,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5.小论文写作
各位同学在活动结束完毕,潜心思考,将实践中的收获感知提升成理论层面的认识,以小论文的形式作全面总结。
【资源列表】
参考网站
/view/14389.htm
/ziliao/2003-07/30/content_1000617.htm等
世界文化遗产之探秘故宫专题研究性学习方案研究性学习的标题世界文化遗产之探秘故宫研究任务名称故宫的相关资料小组成员任务完成期限2课时情境我们学习了世界文化遗产单元学习了长城颐和园等世界文化遗产感受到了世界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我国共有29出世界文化遗产通过信息搜索资源共享辩论探讨等方法来发现故宫的秘密
世界文化遗产之“探秘故宫”专题研究性学习方案
【研究性学习的标题】世界文化遗产之“探秘故宫”
【研究任务名称】故宫的相关资料
地方古籍文献深度开发研究——以厦门市图书馆为例

《 川 陈 氏族 谱 集 成 》 由清 陈有 文 编 , 印本 , 过 颖 , 石 通
17 1
21 0 2年 1月
情 报 探 索
第 1 ( 11 ) 期 总 7 期
深度 开 发 , 为 厦 门分 派 台湾 的支 派 记 载 , 是 为此 被选 中参 加 由福 建省 考 古博 物 馆学 会 、福 建 省 闽 台交 流 协 会 和 台南 市 各 省 市 同乡 会 主 办 在 台南 市 吴 园 的 “ 两岸 宗 亲 交流 和 姓 氏族谱 展 ” 。成 为闽 台两 地 源流 的历史 见 证 。 吕世 宜 为 台湾 金石 学 宗 师 ,曾在 漳 厦 、金 台讲 学, 曾是 台湾板 桥 林 家的私 塾 先生 。 台湾 很早 对他 就
象, 具有 相 当 的 出版价 值 。蔡 献 臣 的《 白堂稿 》 林 清 、 树梅 的《 啸云诗 文 钞 》 多部 点 校诗 文 集 尚在 积极 工 等 作中, 即将 面世 。 223 编纂 厦 门古代 文 献 书籍 .- 我 馆 陈 峰 副馆 长在 《 门图 书 馆 声 》 厦 连载 《 门 厦 古代 文 献初 考 》 的基础 上 , 参稽 博考 所 辑 之材 料 , “ 旁 征 博 引前 人 之研 究 ” ]深 化 内容 , 选 篇 幅 , l, 2 精 添增 评 介 内容 , 用 书话 文体 , 成 《 门古 代 文 献 》 书 , 采 辑 厦 一
有 效 补充 。 111 澄 清地 方史 实 ..
但 在施 琅 研究 会 成立 之前 , 们普 遍认 为 他是 贰 臣 , 人 缺 少 民族气 节 。 读者 叶 昌澄是 退休 干部 , 在厦 门图书 馆 查 阅施 琅 的材 料过 程 中 , 随着 不断 深人 了解 。 生 萌 了组 织建 立施 琅研 究 会 的想 法 。现在 这个 研 究会 已 成 为 一个 学术 研究 机 构 :而对 施 琅在 统一 台湾 中的 贡献在 厦 门 已深为人 们所 认 同 。
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报告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安阳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调查研究班级:12届工程管理组长:张建华201204020087电话:183********组员:翟帅克201204020090陈翠萍201204020091陈童201204020092陈晓玉201204020093吴海洋201204020094林瑞琪201204020095陈文超201204020096陈壮壮201204020097许帅201204020098指导老师:王夏冰实践实践:2013年4月14日——5月16日关于安阳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报告(工程管理2班张建华吴海洋陈童翟帅克等)摘要: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历史上无数闪亮的瑰宝,那么面临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到底怎样呢,政府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需要做些什么工作呢,安阳又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古都,有着各式各样的文化遗产,对于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通过对安阳文化遗产的现阶段保护情况,分析了公民在本地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公民对政府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是否起到了相应的作用,同时也通过问卷调查询问群众认为应该开展怎样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调查对安阳本地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以及积极的倡导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为安阳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安阳市文化遗产保护调查目的了解安阳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以后发展的对策。
调查对象安阳工学院学生、社会群众等。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
本论文通过对学生及社会群众进行抽样调查的方法来分析安阳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的了解、及今后的对策等。
结果表明只有3%的对本地区文化遗产较了解,只有26%分人会积极主动去参加一些文化保护的活动,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安阳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河南省安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名列中国八大古都之列,是其中最悠久的古都。
安阳殷墟在2006年已经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洪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

洪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一、洪江历史文化环境洪江区位于湖南省西南部雪峰山区,东、西、北与黔阳县(今洪江市)接壤,南与会同县毗连,城区位于沅水及其三大支流渠、舞、巫三水汇合之地,三面临水,既是我国中南地区的最后一道商门,也是进入大西南的第一个门户;既是古称五溪蛮的核心区域,又是湘西南重要商埠之地,素有“小南京”和“小重庆”之称。
从地理版图上看,洪江是个弹丸之地,步行一个小时不到就可穿越城东、城西。
然而就是这小小的弹丸之地,汇聚了直通洞庭入长江的沅水、巫水和氵无水,上扼滇、黔、蜀的颈口,下开洞庭、长江的航道。
地理位置十分有优势。
二、洪江历史沿革据出土文物证实,早在新时期时代洪江地域已有人类活动。
夏为荆州之寺,周末隶属于楚。
秦为黔中郡地。
汉为武陵郡镡成县地。
南北朝宋齐时,属武陵郡舞阳县地;粱时,属南阳郡龙檦县地;隋因之。
唐贞观八年,析龙标置朗溪县,洪江改属朗溪县。
五代初,洪江地域为少数民族所据有。
宋元佑五年(1090)置洪江铺,隶黔阳县;崇宁二年(1103)改属靖州三江县地,寻改三江县为会同县,随属会同县。
元至元八年,废洪江寨;元贞三年设立洪江巡检司。
明洪武年间,设洪江驿,仍属会同县。
清康熙26年,会同县若水巡检司迁驻洪江,洪江已发展成为集聚五方商贾,烟火万家的湘西南巨镇;乾隆16年,若水巡检司改名为洪江巡检司。
民国初期为会同县洪江镇。
民国13年(1924)称会同县洪江市。
20年改为会同县第四区,辖23个乡镇。
民国22年以后为湖南省第四、七、十区保安司令部和第七、十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
抗日战争后期,湖南省政府在此设立洪江行署,辖第六、十两个专区。
解放初,置洪江市,隶属会同专区。
以后市镇建制交错更迭频繁,至197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洪江市,属黔阳地区(1981年6月30日改为怀化地区)。
1988年11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经济计划单列市,1999年5月设洪江区。
市区设河滨路、沅江路、高坡街、新街4个街道办事处,共31个居民委员会;郊区辖桂花园、常青、横岩3个乡28个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屯堡的建筑具有强烈的军事 色彩
安顺屯堡村寨出于当初军事防 御的需要都砌有围墙,使屯堡 村寨成为独立的一个社会单 元,围墙呈圆形或半圆形,随 地势的起伏而修建,蜿蜒曲 折,尽显历史的苍桑。在村寨 前建有坚固寨门,俨然古城 门,大有拒敌于千里之外的气 势。
3、八字四合院
居民的建筑成四合院,既有江南四合院的特点, 又有华东四合院的布局,但最突出的特点是全封闭 的格局。居民建筑分朝门、正房、厢房,朝门成雄 伟大" 八 "字形,两边巨石勾垒,支撑着精雕的门 头,门头上雕有垂花柱或面具等装饰品。
(二)屯堡的服饰
屯堡人作为一个特殊的族群, 与少数民族、其他汉族群体的一 个重要差别表现在妇女的服饰上。
屯堡妇女至今还保留着明时江南妇女的服饰 习俗,具有“长袍、大袖、大襟”的特点。屯堡妇女 喜欢穿浅蓝色长衣,俗称“水月蓝”。长衣的领、袖、 襟边均缀上花边,并钉上一条布作衬底,俗称“押 条”。袖子过肘关节显得很短,而袖口则有尺余 显得 很大,“大袖子”因此得名。“大袖子”长衣是屯堡 妇女独有的服饰标志。 服饰特点主要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屯堡人所居住的房子
安顺屯堡村寨在选址上遵循传统风水理念: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背有 靠山,前临坝子,两侧流水曲折)安顺屯堡村 寨选址基本上是按这一要求进行的。寨前多为 良田,且水源充足,寨后紧靠青山,但村寨又 不建在山上。依山不居山,临水不靠水,既能 进可攻,退可守,又避免洪涝灾害。如九溪、 鲍屯、吉昌屯、本寨、雷屯等在选址上都有这 些共同特点。
屯堡文化的表现形式于他们的服饰、语言、 建筑、宗教信仰、文化艺术及其生产生活方式。 他们的思想观念、礼仪制度、思维方式、价值 取向、道德情操、风俗习惯等均源自中原江 淮,屯堡人将这种文化移入黔中后,在数百年 的过程中,演变成有着黔中独特个性的独特文 化现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屯堡的建筑与服饰
(一)屯堡建筑
屯堡民居中属于明代的建筑能够保存至今的已经微乎 其微,现存的具有历史价值的屯堡民居多是有清一 代直至民国初年所建。 特点: 1、屯堡建筑最直观的特点是对建筑材料的选用。屯 堡村寨多采用随处可取的石板盖房,是屯堡建筑一 个重要的外显特征。
地方文化研究专题
人文学院 张莎莎
第一章 安顺屯堡文化
一、屯堡人及屯堡文化概述 二、屯堡的建筑与服饰 三、屯堡的方言与饮食 四、屯堡的农事文化与民间艺术 五、屯堡的社区组织与民俗文化 六、屯堡的宗教信仰与节日习俗
一、屯堡人及屯堡文化概述
屯堡人”一词最先见于清代 道光年间所修的《安平县志》 《安平县志》称:“屯堡人
《镇宁县志•风俗志》称为“凤头籍”,“屯 堡人,一名凤头籍,多居州属之补纳、三九 等枝地。相传明沐同公征南,凤阳屯军安置 于此”。
《黔南职方纪略》称之曰“屯田 子”、“凤头鸡”,“(安顺府) 民之种类,于苗民之外,有屯田 子、里民子,又有凤头鸡,凡此 诸种,实皆汉民”;
《平坝县志》呼之为“凤阳头 笄”,“明祖以安徽凤阳起兵, 凤阳人从军者特多,此项屯军遂 为凤阳籍。又此种妇女头上束发 作凤阳装,绾一笄,故又呼之 ‘凤阳头笄’,决非苗夷之类
即明洪武时之屯军。”
安顺志卷五《风土志》云:“屯堡人,屯堡 (人)即明洪武时之屯军。妇女有青衣红袖, 戴假角(以银或铜作细练系簪上,绕髻一周, 以簪绾之,名曰“假角”,一名“凤头 笄”——原注)。女子未嫁者,以红带绕头 上,已嫁者改用白带。男子衣服与汉人同 (徐志稿——原注)。
《安顺府志•风俗志》称之为“屯军堡子”, “郡民皆客籍,惟寄籍有先后。其可考据者, 屯军堡子皆奉洪武调北征南。当时之官,如 汪可、黄寿、陈彬、郑琪作四正,领十二操 屯军,安操之类,散处屯堡各乡,家口随之 至黔”;
丝头系腰 屯堡妇女系的腰带俗称“丝头系腰”,长约1丈2,
宽4寸,中间部分用棉线和麻线编织成板块状的硬 带,两头则缀着数888丝线(俗称丝头)。在腰间包 扎成圈后,在身后打结让两头的丝线整齐同长。行走 时,丝线左右摇摆甩出鱼钩状,有一种动感美。 丝头 系腰不仅是服饰品,其中凝聚着厚重的人文情节。丝 头系腰在明代是屯堡男女的定情物,定亲时男方家必 须买上一条丝头系腰和衣物送到女方家作为定情物。 姑娘结婚时,要把长辫子梳成“凤阳头”,挽上发髻, 插上梅花管簪,包上青纱头帕,一身长袍大袖,系上 丝头系腰,才算出嫁。
也”;
《贵州通志•土民志》则名之曰“凤头苗”, “凤头苗,惟安顺府有之。此族原系明初征苗 来黔,其始祖皆凤阳人也,女子挽髻于顶,与 各族迥殊,俗以凤头苗目之。其俗多与汉人 同”。他们自称是“正宗的汉族子孙”, 汉族
民间也有人称之为“堡子”、“大脚”者。
屯堡人是西南汉族的一个独特族 群,其分布在以贵州安顺市为中 心,东起平坝县以西及长顺县西北 部、南至紫云县交界、西抵镇宁县 城、北达普定县城,方圆约1340平 方公里的广阔区域,人口约20万。 他们自称为明初“征北”和“填南” 的屯军和汉族移民的后裔,自成体 系地生活在封闭的屯堡群落里,文 化心理上相互认同,具有独特的文 化传统,学术界称之为“屯堡人”。
《叶氏家谱》载:“自明太祖朱元璋洪 武初年被派遣南征……。平服世乱之 后……令屯军为民、垦田为生”。在漫长 的岁月中,征南大军及家口带来的各自的 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经过六百多年的传 承、发展和演变,“屯堡文化”因此而形 成。
屯堡文化来源于朱元璋大军征南和随 后的调北填南。明洪武十三年,云南梁 王巴扎刺瓦尔密反叛,第二年,朱元璋 派大将傅友德和沐英率30万大军征南, 经过3个月的战争,平定了梁王的反叛。 经过这次事件,朱元璋认识到了西南稳 定的重要性,为了统治南方,命令大军 就地屯田驻扎下来,还从中原,湖广和 两江地区把一些工匠、平民和犯官等强 行迁至今贵州安顺一带居住,随着历史 的变迁,这些人在亦兵亦民的过程中繁 衍生息,既不断吸收当地的先进生产方 式,以恪守各自世代相承的文化生活习 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现在我们称之
屯堡文化
屯堡文化是黔中安顺一带特有的明代屯军堡 子文化现象遗存的概括,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 下形成的具有鲜明地方特征的区域性文化,是在 一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江南移民文化。
屯堡文化的由来
《安顺府志 ·风俗志》载:“ 屯军堡 子,皆奉洪武敕调北征南……散处 屯堡各乡,家人随之至黔”。“屯堡人即 明代屯军之裔嗣也”。在今天的安顺,许 多大家族的族谱,记载均与史料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