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本命年的回想》导学案
本命年的回想

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七()班姓名:_ 学号:评价:课题:《本命年的回想》书写评价:展示评价:小组评价:一、【学习目标】1、读课文找出并熟记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字形,以及理解语段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2、熟读课文,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含的乡土风情,说一说本地区民俗文化。
3、针对文中展现的民风民俗图景及生动传神的语言做好适当的批注。
二、【基础学习】1、字词学习(推荐应掌握的字词音形意)缤纷捅进灶膛bòji 嚼东西生疮糁儿栗子lì剔核腊八粥秫秸家hé头kē渍酸菜gēda 2、何为“本命年”?3、课文开头的诗句工整严谨,每句一季,每季六节,每句一、四两个字相同,字面上都是季名(实际上表示节名),使二十四节的季节划分十分明确。
关于二十四节气春(立春)雨(雨水)惊(惊蛰)春(春分)清()谷(谷雨)天,夏()满(小满)芒(芒种)夏()暑(小暑、大暑)相连,秋(立秋)处(处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降(霜降),冬()雪(小雪)雪(大雪)冬()小大寒(小寒、大寒)。
4、课文按时间推移,按气氛渐浓,通过十件事,具体描绘了家乡过大年的火热景象。
学习小组集体找出显示气氛渐浓的词语,拟出所写的十件事,在班上交流。
显示气氛渐浓的词语:“预热”→“”→“红火”→“”所写的十件事:⑴炒年货⑵⑶买糖果⑷⑸宰牲畜⑹备食物⑺⑻换门神⑼除夕守岁⑽三、【合作交流】1、这十件事能不能调换顺序?为什么?你能从课文的原话里找到答案吗?2、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过年的热闹和浓郁的乡土风味?3、联系生活,想一想我们民族过年的风俗,除了欢天喜地地饱享一年的劳动果实之外,还寄托了哪些期盼?4、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过年的风俗已消失,而随之又出现了许多新的过年方式,现在过年的方式与以前不什么不同?四、【析疑解难】1、各小组出示本组生成的问题,班内交流,解决疑难。
2、教师参与学生未解决的疑难问题。
3、教师预设问题投放课堂。
七年级上册《本命年的回想》导学案

七年级上册《本命年的回想》导学案题本命年的回想型阅读.积累第几时教学分析分析教材作者回忆了京郊运河家乡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表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情,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
设计理念、在教学中,主要运用情景教学、对话教学等方法。
2、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3、坚持以“读”为本,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学会朗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方法。
教学分析知识与技能.联系文的文化背景,了解春节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欣赏作品展现的优美画面,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3欣赏作品独特的语言风格,体会其中浓郁的乡土气息。
4通过学生自己过年时的亲身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的对比,他们能体会到春节的变化与传统民俗的魅力。
过程与方法教学程序总体设计按纵横结构展开。
即以“过去—现在—未来”为“纵线”,由对文中所写旧时习俗的了解,引起对现今过年习俗的思考,进而激发对未来过年方式的憧憬。
“横”则指以知识、能力、情感目标为主题构成的概括习俗、比较异同、探究联想三大板块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及斑斓多彩的民俗文化。
欣赏作品展现的民风民俗图景及生动传神的语言。
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策略.预习文生字词。
2.已朗读过文,挑选文中的一个片段写诵读脚本。
3.搜集有关春节的资料。
学习重点: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学习难点: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教具学具教室营造出过节的气氛,体现文特定的民俗色彩。
媒体的运用:多媒体。
包括文本、影音、动画等。
教学的制作也以喜庆、欢快的背景、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在富有“年味儿”的环境中学习、感悟。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本命年的回想》导学案

本命年的回想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梳理思路,理清结构。
2.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重点难点】1.梳理思路,理清结构。
2。
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
【自主导学】1.给加点字注音。
烙.饼()簸.箕( )大吃大嚼.( ) 吆.喝() 腌渍.()骚.扰()2.辨形组词。
栗() 薯( )抠()粟() 署()呕()3.全文起笔,以诗意的语言尽数列举二十四节气名称,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样写的意图是4.根据语境说说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
⑴谁吃到包着制钱的饺子最有福,一年走红运。
..,六十“高龄”回忆往事,颇⑵今年岁逢丙于,是我的本命年...有返老还童之感。
5.你知道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吗?①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
()②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坑烫得能烙饼.()③灶王爷走了,门神爷也换岗了。
( )④上界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 )6、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的节日,俗称“过年"。
那么过年有什么习俗呢?7、朗读课文第4段,读后思考这一段写了过年的哪几件事?给每件事写上小标题。
【自主合作探究】8、课文记叙了过年十件事情,这十件事是能不能调换顺序?为什么?你能从课文的原话里找到答案吗?9、从作者家乡过年的场面看我们民族过年的风俗,除了欢天喜地地饱尝一年的劳动成果外,在丰富隆重火热的气氛中,还寄托着那些期盼?10、、作者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本命年里回想几十年前过年的情景呢?11、课文所写的作者家乡过年的十件事,你最喜欢哪一件?请你发挥想像,具体描绘一下这个场面。
【反馈检测】(20分)12.根据拼音写汉字。
(4分)秫jié( )穿suō()疙da()门kǎn()hé()家灶táng( )bó箕() 打gēng()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地笑起来,孩①小沈阳的表演幽默可笑,每每使大人忍俊不禁....子更是笑得前俯后仰。
本命年的回想导学案一等奖设计

互动问答:设置互动问答环节,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学生活动设计
小组讨论:针对本命年的回想主题,分组讨论相关话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交流。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年龄段的本命年人物,模拟情景对话,增强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和兴 趣。
互动问答: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增加课堂互动性和参与度。
拓展资源推荐
推荐网站:中国知网、万方数 据等学术网站,查阅相关论文 和研究成果
推荐影视作品:与本命年相关 的电影、纪录片等,深入了解
本命年的文化内涵
推荐书籍:《本命年的回想》 原著及其作者刘绍棠的其他作 品
推荐互动平台:线上论坛、博 客等,与其他读者交流心得,
分享阅读体验
教学反思与改进
教学反思
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 学方法,如案例分析、 小组讨论等,以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各 种教学资源,如多媒体、 网络等,以丰富教学内 容和形式。
教学评价:建立科学的教 学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 价和结果评价的结合,以 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和进步。
感谢观看
汇报人:
知识讲解:介绍 本命年的起源、 发展及相关的文 化内涵
课堂互动:通过 小组讨论、角色 扮演等方式,让 学生更加深入地 了解本命年的文 化内涵
课堂小结:总结 本节课的重点和 难点,引导学生 对本命年文化的 思考和探索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通过 创设情境,引导学 生进入学习状态
小组合作探究法: 组织小组讨论,共 同探究问题
本命年的回想导 学案一等奖设计
汇报人:
段
教学评价与反 馈
教学资源与工 具
教学反思与改 进
添加章节标题
本命年的回想 导学案设计

本命年的回想导学案设计【学习目标】1、识记文中的生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重点)2、品味语言,感受极富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难点)【课前热身】1、作者简介:刘绍棠(1936—1997)现代作家,北京市通县人。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青枝绿叶》、中篇小说《蒲柳人家》、长篇小说《京门脸子》、《狼烟》等。
他的文学创作一直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
2、题目解说:本命年,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转一次。
如子年出生的人属鼠,再遇子年,就是这个人的本命年。
本文题目正如作者所写:“今年岁逢丙子,是我的本命年,六十“高龄”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
”3、相关链接:二十四节气歌春(立春)雨(雨水)惊(惊蛰)春(春分)清(清明)谷(谷雨)天,夏(立夏)满(小满)芒(芒种)夏(夏至)暑(小暑、大暑)相连,秋(立秋)处(处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霜降)降,冬(立冬)雪(小雪)雪(大雪)冬(冬至)小大寒(小寒、大寒)。
【导学思考】聚焦目标一:自主导学:(独立完成以下各题,在困难疑惑的题目上做标识)1、你能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正确注音吗?试试看。
烙饼簸箕口疮盛饭小贩门槛鬼祟阖家剔核渍酸菜2、根据课文内容试着排序下面内容项。
①拜新年②送灶神③炒年货④除夕守岁⑤买糖果⑥换门神⑦挑绒花⑧宰牲畜⑨喝腊八粥⑩备食物排列顺序:聚焦目标二:品味语言,探究下面的问题。
A:吃腊八粥:为什么“舍不得吃”可又“吃起来不愿放下筷子?”你有过类似这样的感受吗?谈一谈。
B:守岁:文中说除夕夜“欢乐而又庄严”?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达标训练】(必做题)1、根据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Lào 饼bò簸箕口chuāng 盛chéng饭小fàn门kǎn鬼suì hé家tī核zì酸菜2、分析下面所给材料,请你探究春节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A:喜庆年画上画的是大胖小子骑在一个红红的鲤鱼背上。
七年级语文 12《本命年的回想》第二课时精品导学案1

七年级语文 12《本命年的回想》第二课时精品导学案二、自主预学阅读课文第3~4段, 回答问题。
1. 第三段和第四段有什么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第四段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写了哪十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从十件事情看, “过年”如此隆重, 其理由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三读课文, 在书旁空白处写出你的阅读疑问, 并如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互动探究(一)复习检查1. 听写相关词语。
2. 体现运河父老乡亲过年感受的四个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二)交流讨论“自主预习”部分的知识点。
(三)深入探究1.品味语言。
第四段描写过年的一些风俗及过年的热闹气氛。
你认为哪些词语最有表现力或哪些语句描写最生动传神?试举例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探究思考。
《本命年的回想》感悟生活式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本命年的回想》感悟生活式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案例)《本命年的回想》感悟生活式导学案庐江县长岗中学张为民教学目标:1、对应生活学习理解生字生词和生动传神的语句。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作者小时候过年的生活情景,认识北京过年的习俗,学习作者观察生活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过年的生活情景,学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
3、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迁移运用按时间顺序逐一交代过年习俗的方法表现过年的生活情景,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4、感悟生活,品味语言,学习课文生动传神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本课目标。
(1分钟)1、媒体播放《新年好》,师生同唱导入新课。
唤醒学生对过年生活的情感体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自然引入本文教学。
2、揭示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1分钟)1)、对应生活理解生字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理解生字生词。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作者小时候过年的生活情景,认识北京过年的习俗,学习作者观察生活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过年的生活情景,学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
二、学生自读课文、自主感悟生活,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多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
(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自读注释、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感悟生活、质疑提问,探究“课文反映什么生活”和“京郊运河一带过年是怎么红火起来的”等自读问题,准备对话交流。
但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就不交流了,提供材料让学生自读一下就行。
三、和谐交流,共同提高。
(30分钟)1、检查朗读,学习朗读。
先品听朗读录音,后指名学生朗读,并点评。
2、交流学习生字生词,对应生活理解生字生词。
1)让几个学生读生字,并纠正错误读音,想象生字反映的生活情景。
脚丫子yā栗子lì捅进tǒng阖家hé烙饼lào大吃大嚼jué糖粘儿nián秫秸shújiē腌渍zì吆喝yāo簸箕bòjí骚扰sāo2)、多媒体显示生词和解释,让学生对照解释用自己的语言配合动作表情说说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检查学生理解词语情况。
《本命年的回想》导学案

标题:《本命年的回想》主备:吴海峰课型:新授审核:初一备课组学习目标1.学习独立阅读,整体感知,按时间的推移,讲述过大年的火热景象。
2.品读群众语言,体味浓郁的乡土情。
3.探究中华民族过年习俗中有积极意义的文化内涵。
学习重点、难点1.理清思路,复述过年的火热景象。
2.品读群众语言中蕴涵的浓郁乡土风情。
【课前预学】1.积累生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
簸箕..()烙.饼()阖.家()疙瘩..()鬏.(渍.酸菜()晒太阳()捅.进()大吃大嚼.()糁.()栗.子()秫秸..()糖黏.()鬼祟.()打更.()亲支近脉.()2.【背景资料】关于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评价:【课堂导学】1.课文第四段具体描写家乡的大年情况,共写了十件事,是哪十件呢?2.从腊月初一写到正月初一,为什么没有记流水帐的感觉?。
3.过大年如此热闹、隆重,真正的原因究竟是什么?4.作者已六十高龄,为什么“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课堂检测】A层:1.根据所给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村风乡sú()中,四时二十四节色彩bīn()fēn(),而最有2.选词填空。
想当年,我小的时候,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
一天比一天,一天比一天,直到年根下。
(增温发烧预热红火)B层:精读课文“腊月初一晚上”到“过年也要买一朵红绒花插在小疙瘩鬏上”,回答下面的问题。
1.“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土炕烫得能烙饼”,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情景?2. “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
’”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 大姑娘、小媳妇和老太太挑选绒花时有何不同?4. 下列语句都是关于“吃”的,请分析其妙处。
(1)吃得我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本命年的回想》活动导学单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品有条理地展现春节民俗。
2、品味本文生动传神的语言。
3、比较今昔过年的异同,理解春节所包含的民俗文化内涵,激发热爱生活、热爱民俗文化、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下汉字。
大嚼.()鬼()(suì)阖.家()烙.饼()疙.瘩()抠.()捅.进()栗.子()浸渍.()糁.儿()脚丫.()小鬏.()簸箕
..()秫秸
..()
2、走近作者
本文作者,现代作家。
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
他的作品具有“”格调,通俗易懂清新淳朴.所著
《》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获90年代优秀小说奖。
代表作有《》。
本文选自《》。
3.搜集资料解题:什么叫“本命年”?本命年有什么习俗?
4.搜集资料:我们现在过年有什么习俗?请将它写下来。
【活动方案】
活动一:整体感知
大声朗读第四段,概括作者共写了几件事具体描绘家乡旧时过大年的习俗?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按顺序用“动词+名词”的格式概括这几件事。
(如第一件事概括为“炒(动词)年货(名词)”)
(活动要求:个人朗读——组内交流——全班展示)
活动二:品味语言
作者用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生动传神的笔调勾勒出一幅幅体现民风民俗的优美生活图画,你觉得文章中有哪些精妙语言?
把文章中这样的词句圈画出来,放声朗读,并谈谈你的理由。
示例:写炒年货,不但正面写炒了一锅又一锅,还写“土炕烫得能烙饼”,
可见烧了多少柴禾,炒了多少年货;玉米粒儿在铁锅里“毕剥毕剥响”,与奶奶执铲时口中念念有词,充分表现了气氛的浓烈和炒年货中寄托的深义。
(活动要求:个人朗读、作批注——组内交流——全班展示)
活动三:今昔比较
(1)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春节这个传统节日,在近些年里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过年的方式越来越丰富,说说现在过新年和以前过新年有什么不同?你现在新年是怎么过的?
(活动要求:个人思考——组内交流——全班展示)
(2)春联添新意短信传真情
1、收集一条春节的对联;
2、拟写一条拜年短信。
对联:
短信:
【课堂巩固】
一、读二十四节气歌回答问题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指出诗歌中加点的字代表什么节气?春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吗?
二、读下列诗句,辨析是什么节日?
1、去年元月时,花市灯如昼()
2、五月五日天晴朗,杨花饶江啼小莺()
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4、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5、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6、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课后作业】
1、读第四节,从课文中任意找出一件事,仔细读一读,写下自己的感受,
并准备与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收获。
2、有人说,过年忙碌又累人,而且铺张浪费,在新时期,过年已失去了它
原有的意义,可以取消这个习俗了。
你认为呢?说出你的理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