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探究一: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知识中国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下面我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带你领略这些文化的魅力。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它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思想。
其中,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
儒家文化强调仁爱、孝道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道家文化追求天人合一和自然之道;佛教文化则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和超脱尘世的境界。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
仁是对人的关怀和善良;义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礼是对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遵守;智是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信是对诚实和守信的重视。
这些价值观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准则中。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传统文化以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而闻名于世。
其中,传统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水墨画和工笔画为代表,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传统音乐以古琴、二胡和京剧等为代表,在演奏和表演中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传统舞蹈和戏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肢体语言和表演艺术,展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在现代社会,中国人民通过各种方式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如举办文化节、推广传统艺术、开设文化课程等。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例如,中国的春节和中秋节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节日,吸引了全球的关注和参与。
五、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对中国人民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中国的儒家思想对东亚地区的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儒家文化成为东亚地区的主导文化。
此外,中国的传统医学、农业技术和文化艺术等也对世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思想。
高一历史必修三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

《科举考试图》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程 颢
程
颐
朱 熹
陆九渊
王守仁
春秋 儒学产生
战国 初步发展
秦朝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正统思想
魏晋南北朝—隋唐 面临佛道挑战,三教合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宋明 理学产生,儒学复兴
儒学困境
魏晋 佛道民间传播 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
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爱人
为政以德 足食…民信之
仁政
仁义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13
14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领域 主要内容
1." 道 " 是万物的本源 “无为”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
2.朴素辩证法思想 思想 ,不为所欲为。治理天下,要化繁 学说 为简,不使用权谋,不过分威逼百 政治主 姓。张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汉代讲学图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太学规模十分有限只 有几位经学博士和50名博士弟子,到东汉 中期太学生已有30000多人。 规模扩大,儒学地位提高, 统治者重视儒学教育。 材料二:据《后汉书》,汉明帝曾亲自去太学,就儒 学经典的内容和诸博士相互讨论,前来围观听讲的人 不可胜数。 标志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
11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 桀亡 ”和“制天命而用之”。“ 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荀子· 天论》
荀子 政治:“仁义”“君舟民水” 主要 思想 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 用之”——唯物论
12
孔子、孟子、荀子思想比较
传统文化300字大全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所创造和传承的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它包括了各种艺术形式,如诗词、绘画、音乐、舞蹈、戏曲等,以及哲学、道德、宗教、教育、科技等方面的思想和观念。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历史悠久: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它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包括夏、商、周、秦、汉等,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多元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多民族、多地区、多文化交流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
它不仅包括了汉族文化,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体系。
重视人伦: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视家庭、宗族、社会的人伦秩序。
它主张“仁爱”、“礼义”、“忠诚”等道德品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协作。
崇尚自然: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
它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反对过度开发和破坏环境。
强调集体主义: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集体利益和团队精神,认为个人应该服从集体和社会的利益。
它主张“家国一体”,强调家庭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团结协作和共同发展。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物质文化:包括各种传统工艺、建筑、服饰、饮食等,如景泰蓝、宣纸、陶瓷、紫砂壶等传统工艺品,以及传统民居、宫殿、寺庙等建筑。
精神文化:包括哲学、道德、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思想和观念。
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哲学流派,以及传统文学、戏曲、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
制度文化:包括传统制度、礼仪、习俗等方面的文化形态。
如传统节庆、婚丧嫁娶等方面的礼仪和习俗,以及科举制度等传统制度。
教育文化:包括传统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方式等方面的文化形态。
如《论语》、《大学》、《中庸》等传统教育经典,以及私塾、书院等传统教育机构和形式。
科技文化:包括传统科技思想、科技成果、科技应用等方面的文化形态。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策略探究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策略探究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但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在我国中小学校的实际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
传统文化渗透在各个学段的不同学科之中,尤其是高中语文,肩负着文化传承的历史责任,高中语文教师要增强这种历史的使命感、责任感,利用语文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密切关系进行文化传承,将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与语文教育融为一体。
本文简要地分析高中语文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并就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提出几点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策略中国传统文化是历代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其在提高学生整体文化修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起着基础性和主导性作用,高中语文教材中处处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
本文就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一些方法策略。
1.高中语文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的必要性中华传统文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建构高中生文化底蕴、提高学生整体文化修养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象征,是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我们必须对其进行保护、继承和弘扬。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特别是跨文化交流的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现状不容乐观,呈现出被边缘化甚至消失的迹象。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为了使学生增进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了解,并进行继承和弘扬,提高批判思维能力,培养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发展个性修养,加强对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提高文化思辨力,正确衡量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世界的意义。
高中语文教师要增强这种历史的使命感、责任感,正确地处理好语文教学目标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将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与语文教育融为一体。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汉代儒学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第2课汉代儒学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秦朝建立后,一些儒生借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攻击郡县制度。
2.概况秦始皇将秦以外的各国史书、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以外的私人收藏的书籍统统焚烧,后又将违犯禁令的四百六十余儒生坑杀于咸阳。
3.影响“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二、“罢黜百家”1.背景(1)汉武帝时代,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需要用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2)董仲舒改造儒学,并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2.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位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3.影响(1)积极:汉王朝加强了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2)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三、太学的出现1.概况(1)汉武帝创建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并将儒家经典列为官方教材。
(2)汉武帝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作用(1)太学的出现,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3)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官僚富豪子弟垄断官位的情形,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
(4)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3.太学清议东汉太学生参与议政,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科举制的创立(1)实行时间:隋唐时代确立,一直沿用到清末。
(2)主要内容: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考试内容以儒学经典为主,明代以后发展为八股取士。
2.影响(1)积极:①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巩固。
②提高了儒学的地位,使其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③使得知识分子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剧烈变化。
(2)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1)思想主张:①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②自然观: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③教育方面: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贡献:①孔子的言论被编纂成《论语》一书。
②开创儒家学派。
③基本文献:《诗》《书》《礼》《乐》《易》《春秋》,史称“六经”。
3.孟子(1)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1)主要思想:①强调“天行有常”,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②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地位: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1.图解孔子的思想2.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解(1)“无为”不能理解为消极的无所作为。
“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2)“无为”是主张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有一定的合理性。
3.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儒家备受冷落,法家却受推崇?儒家学说以“仁”和“礼”为核心,强调以德治国,这脱离当时诸侯称霸、群雄割据的社会现实;法家主张中央集权、严刑峻法,符合当时诸侯国的需要,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史料探究]材料一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材料二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精神财富题目: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精神财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精神财富,它包含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学、艺术、科技、民俗文化、历史、传统建筑和传统音乐等多个方面。
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影响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一、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流派。
儒家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以德治国;道家注重自然与人的关系,提倡清静无为;墨家则强调兼爱非攻,法家则主张依法治国。
这些哲学思想对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包括了诗、词、曲、赋等多种形式。
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中国古代文学不断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韵味。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
三、中国古代艺术中国古代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绘画、书法、陶瓷等多种形式。
中国古代绘画以山水画、人物画和花鸟画为主,强调的是意境和气韵生动;中国古代书法则注重笔墨纸砚的运用,强调的是笔力和神韵;中国古代陶瓷则以青瓷、白瓷和彩瓷等为主,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观念。
四、中国古代科技中国古代科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包括了农业、医学、天文学和数学等多个领域。
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以精耕细作为主,医学则以中医为主,天文学和数学则在天文观测和算术计算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
这些科技成果不仅对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科技发展产生了重要的贡献。
五、中国民俗文化中国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包括了民间信仰、传统节日和民间习俗等多个方面。
中国民俗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民间故事、传说和神话,以及独特的民间信仰和传统节日。
这些民俗文化不仅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优质课件 人民版必修3

[特别提醒] 黄宗羲等人的早期民主思想绝不等同于近代西 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其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及资本主义萌 芽出现及发展的产物。但由于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阶段,早 期民主思想家们还没有提出推翻封建制度的时代要求,未明 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轻巧识记] 明清思想家及观点可概括为“三大背景、四大 思想家”
5
2.思想主张 (1)提出“__穿__衣__吃__饭____,即是人伦物理”,认为“理”就在 百姓日常生活中。 (2)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 是“万世之至论”。 (3)提出“绝假纯真”的“__童__心__说______”,以此反对礼教的 虚伪和官场的欺诈。 (4)在诗文写作风格方面,也主张“真心”,反对摹古文风。 3.代表作:《藏书》《续藏书》《__焚__书________》和《续焚 书》。
8
四、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 1.政治思想:主旨是“__循__天__下__之__公__”,揭露和批判历代帝 王把天下当做私产的做法。 2.哲学思想:提出尊重物质_运__动__规__律_____的自然史观和社会 史观。 3.著作:《船山遗书》。 五、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1.主要思想 (1)倡导经世致用,著有《___潜__书_______》。 (2)对专制君主大胆批判,认为帝王皆贼。
13
[轻巧识记]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 儒家一条线,千万别忘记。 春秋末创立,战国成大器。 秦朝遭打击,汉武正统立。
宋明很讲“理”,明清现生机。
14
程朱理学
史料 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一些最敏锐 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 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探究问题] (1)依据史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一些最敏锐的心灵”指的是哪些 思想家? (2)他们反思的原因何在? 提示:(1)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 (2)明清之际,君主专制得到强化,宋明理学日益禁锢人们的 思想,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民族传统文化
一:了解相关史实
1、思想文化
孔子:提出“仁”的思想。
要求统治者关心爱护百姓
联系:国家性质、党的性质、三个代表思想
孟子:提出“仁政”,减轻对人民的剥削,轻徭薄赋
“克已复礼”,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规范
联系:思想考点5、6、35(传统道德),以德治国
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
主张有教无类的思想和因材施教的方法
联系: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 培养人才
2、重视、批判儒家思想的史实:
●重视: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批判: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把斗争矛头指向了儒家学说。
3、文化交流
史实:汉代①张骞通西域②丝绸之路意义:沟通了亚欧两大洲,促进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明代郑和下西洋意义:促进了中国同亚非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助于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
载体:造纸术、印刷术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进步
4、近代落后的文化原因
清朝对科举制的严密控制,对思想文化、科技的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
5、向西方学习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要是学西方的政治体制,但也有文化思想的学习)
新文化运动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二、重视、弘扬传统文化
(1)“三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①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备受后人推崇;
②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③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非常重视“三孔”的修建和
保护。
(2)为什么要重视、弘扬传统文化?
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民族文化是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弘扬和发展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赢得世界各国的尊重,并在世界文化领域占一席一地。
(3)保持、珍重民族文化的作用、意义
例1、结合孔子的思想精华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①孔子的思想精华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②孔子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
这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提倡“因材施教”的方法。
有利于提高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培养各种人才,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例2、请结合儒家学说,谈谈它对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①孔子提出“仁”的思想,要求统治者关心和爱护百姓。
有利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执政为民。
②孔子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
这对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
以德治国方略具有借鉴意义。
③提出“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各类人才,提供
人才支持。
④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
的内容,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
例3、设立孔子学院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何意义?
设立孔子学院,有利于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推动不同文明的借鉴、交流和融合,保证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例4、设立“文化遗产日”有何意义?
设立“文化遗产日”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有利于尊重和发展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有利于珍重、保持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4)如何弘扬民族文化?(从对内、对外两方面作答,注意继承、创新、交流)
内:①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应该保持、珍重民族文化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②坚持走中国自主创新的道路,增强文化的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创新文化,建设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扩大中国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外③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同时维护好国家的文化安全。
(5)历史上对儒家学说截然不同的做法,给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有何启示?
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坚守、发展和养护好民族传统文化。
三、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1、中国文化在西方受欢迎说明了什么?(如儒家学说成为国际学术研究的热门;中国文化
热,在西方世界激流涌动)
①说明了中国民族文化(儒家学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强大的文化创造力,体
现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②说明我国的综合国力在不断增强,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竞争力在不断提高。
2、为什么要对外进行文化外交即对外文化交流?(如互办文化年)
重要性角度:①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传播的基础,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②文化的多样性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是全人类文化财富的来源,是
世界充满活力和不断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③全球化的过程,一定是不同文化共存共享文化成就的过程。
④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有利于增强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主创新能力,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
意义角度:①有利于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②有利于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不同文明的借鉴、交流和融合。
③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增强综合国力。
3、你是如何看待儒家思想走向世界并融入世界文化主流这一现象的?
①说明我国的综合国力在不断增强,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竞争力在不断提高;
②说明全球化趋势促使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和相互借鉴,并在这一过程中增强我们民族传
统文化的影响力。
4、“中国文化热(如福娃、孔子学院等)”现象,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①要保持、珍重、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并根据时代特征和要求,不断丰富和创新民族文化。
②要尊重和发展民族文化,推动不同文明的借鉴、交流与融合,保证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6、如何面对世界多元文化?
①A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应该保持、珍重民族文化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B坚持走中国自主创新的道路,增强文化的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创新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扩大中国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②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批判地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同时维护好国家的文化安全。
7、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坦然面对外来文化。
我们要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同时坚守、发展和养护好民族传统文化。
“过洋节”可从“加强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角度作答
“保护传统节目”可从“保持、珍重传统文化的意义”角度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