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质与筑路材料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道路建筑材料实验教学大纲

道路建筑材料实验教学大纲

《道路建筑材料实验》教学大纲一试验的目的与任务道路建筑材料实验室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一项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任务是通过试验教学,是学生掌握工程集料、水泥及水泥混凝土、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等试验检测方法,了解仪器设备的使用规程。

其目的是根据施工要求,熟悉有关检测的技术规范,进行专业基本能力训练,提供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处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编写试验报告的能力。

培养学生具有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以适应工程一线的要求。

二试验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一)工程集料部分1、粗细集料筛分实验实验要求:掌握筛分方法,根据筛分结果绘制级配曲线。

细集料要求计算砂的细度模数,确定砂的名称。

2、粗细集料密度及吸水率实验实验要求:掌握粗细集料密度及吸水率的测定方法。

正确使用天平。

要求掌握三种计算密度的方法(毛体积密度、表观密度、表干密度)理解他们的含义。

(二)水泥及水泥混凝土实验1、水泥实验实验要求:掌握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的测试方法。

掌握水泥胶砂强度的实验方法,根据实验数据确定水泥标号。

2、水泥混凝土实验实验要求:掌握水泥混凝土拌合物的实验方法,以及和易性指标的实验方法。

根据初步配合通过实验调整、强度复合、密度校正,确定实验配合比。

根据实验数据,确定水泥混凝土标号。

(三)沥青及沥青混合料实验1、沥青实验实验要求:掌握道路石油沥青针入度、延度和软化点实验方法。

根据实验数据确定石油沥青的标号。

2、沥青及粗集料的粘附性实验实验要求:了解沥青与粗集料的粘附性实验方法,根据实验结果评定沥青与粗集料粘附性等级。

3、沥青混合料实验实验要求:掌握沥青混合料试件的制备方法(马歇尔实验法)。

掌握马歇尔稳定度和流值的测定方法。

掌握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沥青混合料的稳定度、流值、密度、孔隙率。

并绘制其与沥青用量的关系曲线,确定最佳沥青用量。

三实验学时及分配总学时:22学时具体学时分配如下表:。

《道路工程材料》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道路工程材料》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道路工程材料》课程实训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名称:道路工程材料
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3、实验课性质:非独立设课
4、课程总学时:56
5、实验学时:6
6、适用专业:建筑工程技术
二、实验教学目的和任务
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制定本实验教学大纲,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强有力的工具。

三、实验教学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是通过试验学生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丰富学习内容,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初步掌握各种主要道路工程材料的检验技术与方法,了解仪器设备的性能与使用方法,并可加强学生对材料性能的戌认识,以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可以得到试验基本技能的训练,有利于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

四、实验项目表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实验共安排6学时,教学计划要求学生完成实验学时数为6学时。

五、实验课成绩考核与评定标准
1、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应完整详细,包括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分析。

2、考核方式
(1)实验课考核方式:出勤率、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报告完成质量相结合。

(2)实验课考核成绩确定:实验课占课程总成绩的10%(其中出勤率占20%,操作过程占40%,实验报告占40%)。

道路建筑材料指导大纲

道路建筑材料指导大纲

《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大纲与指导(72学时)参考教材:《土木工程材料》(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宋少民主编)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从事道路与桥梁专业的人员应该熟悉和了解的基本道路建筑材料的知识,是与实际生产联系紧密的基础理论和经验总结。

是研究道路与桥梁专业用材料的结构、性能、标准及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本课程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道路与桥梁用材料的内部组成、结构、技术性能、技术标准及其相互关系;具有合理选用和组配新型优质复合材料的能力。

二、课程基本要求学习道路与桥梁用材料石灰、水泥、钢材、水泥混凝土、沥青材料及沥青混合料的组成结构、技术性质及其关系;学习矿质混合料的组成设计;了解金属材料的技术性质和各种外加剂的技术性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了解石灰、水泥凝结硬化原理;沥青混凝土强度理论;集料的级配理论以及能在水泥混凝土中正确实用外加剂;能够独立地、熟练地完成道路建筑材料的工程试验。

三、课程基本内容绪论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1)熟悉道路建筑材料在道路与桥梁工程中的作用以及在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2)初步了解这门课的意义以及在本专业中的地位。

2、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1)我国土木工程材料的发展状况及趋势(2)土木工程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作用(3)建筑材料的检验与标准(4)本课程研究的内容、教学思路第1章道路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1)了解材料科学的基础知识(2)掌握材料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耐久性。

理解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相互间的关系及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2、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第一节材料科学的基础知识一、材料组成:化学组成、相组成、矿物组成二、结构1、晶体:(1)化学稳定性好(2)固定的形状(3)固定的熔点(4)各向异性2、非晶体:(1)化学稳定性差(2)无固定的形状(3)无固定的熔点(4)各向同性3.胶体:凝胶、溶胶、溶-凝胶、触变性第二节材料的物理性质一、材料与质量有关的性质1.材料的密度是指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不包括开口和闭口孔隙体积)的质量。

土质与筑路材料教学大纲.doc

土质与筑路材料教学大纲.doc

土质与筑路材料教学大纲《土质与筑路材料》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土质与筑路材料》二、课程性质:1.研读对象:本课程的研读对象是公路桥梁专业中专学生。

2.课程特点:本课程是与工程实践结合紧密,在工程实践中应用极广的一门专业课。

3.与其它课程的关系:(1)学习本课程时,应具备化学、物理学、材料力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具有使用基本量具的能力。

(2)本课程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学、工程施工、钢结构等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

(3)岩石的形成、构造及成分,在工程地质课程中讲述,本课程主要讲授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与石料技术性质的关系。

(4)金属的焊接、冷加工工艺在钢结构及水利工程施工中讲授,建筑钢材的抗拉、抗压及抗弯试验在材料力学中进行。

三、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筑路材料基本知识和试验的基本性能,为学习有关基础技术课程打下基础,并在工程实践中,具有选择与使用筑路材料的能力。

四、课程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1.本课程的教学原则是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重理论教学和实习实验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掌握筑路材料的一些基本性能的同时,具备合理选择筑路材料的能力。

2.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多媒体课件及电子教案,同时使学生亲自动手到实验室完成各种材料的实验,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工程实践的配合,丰富了教学方法,便于学生掌握。

五、课程总学时本课程安排在第二学年,总教学时数为114学时,全部在第一学期完成,其中讲课学时106学时,实验学时为8学时。

六、选用教材和参考书教材选用:《土质与筑路材料》钱进编,人民交通出版社参考书:《道路建筑材料》蒋玲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七、教学方法与考核本课程宜利用理论教学与视频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课外习题和答疑相配合的教学方法。

成绩考核应以笔试闭卷考试为主,结合平时作业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八、课程教学内容要点及建议学时分配课程教学内容单元一土质本单元教学目的:理解土的概念及土的三相组成的含义;掌握粒组划分的原则、颗粒级配的测定方法和表示方法,以及如何判断土的级配情况; 掌握土的物理性质及土的几种密度;掌握黏性土的稠度与稠度指标和击实性与击实规律;解土类型及野外鉴别能力,掌握土的分类依据。

路基路面工程实验教学大纲

路基路面工程实验教学大纲

路基路面工程实验教学大纲路基路面工程实验教学大纲引言在现代交通建设中,路基路面工程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直接关系到道路的安全性、舒适性和使用寿命。

因此,对于学习和掌握路基路面工程的知识和技能是非常必要的。

为了更好地进行实验教学,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大纲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路基路面工程实验教学大纲的制定。

一、实验目的路基路面工程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掌握路基路面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操作技能。

二、实验内容1. 路基材料试验:包括土壤试验、石料试验等。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质和特点,并学习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

2. 路基施工实验:包括路基填筑和压实实验。

学生将亲自参与路基的施工过程,学习如何进行填筑和压实,以确保路基的稳定性。

3. 路面材料试验:包括沥青试验、水泥混凝土试验等。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和适用范围,并学习如何进行材料的配合和施工。

4. 路面施工实验:包括沥青路面施工和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实验。

学生将亲自进行路面的施工,学习如何进行路面的铺设和养护,以确保路面的平整度和耐久性。

三、实验要求1. 学生要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并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中。

2. 学生要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严格遵守实验室的操作规程,保证实验过程的安全。

3. 学生要具备团队合作意识,能够与同学们合作完成实验任务,并及时交流和解决问题。

4. 学生要具备问题解决能力,能够在实验中遇到问题时,积极思考和寻找解决方法。

四、实验评价实验评价是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核和评价。

评价方式可以包括实验报告、实验成绩、实验操作技能等多个方面。

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并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结论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路基路面工程实验教学大纲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非常重要。

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路基路面工程的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大纲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大纲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与定位本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学生在学习了《化学》、《材料力学》、《工程地质》等课程之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获得有关土木工程材料的性质与应用的基本知识和必要的基本理论,能正确认识、合理选择和使用土木工程材料,能获得主要土木工程材料实验的基本技能训练,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的检验、运输与保管等相关知识,并为后续《桥梁工程》、《路基路面工程》、《道路工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等课程的学习和今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三、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主要土木工程材料的性质、用途、制备和使用方法,熟悉土木工程材料的有关国家标准。

2.能力目标:针对不同工程,能合理选用材料;掌握土木工程材料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备对常用土木工程材料质量进行检测的能力,并能够判断质量是否合格;具备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编写实验报告的能力3.素质目标:具备未来工程师的严谨求实、扎实勤恳的学习风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四、主要内容和要求第一章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质【目的要求】1、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2、熟悉土木工程材料耐久性的基本概念3、了解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组成、结构和构造及其与材料基本性质的关系【教学设计建议】通过引入生动的工程实例引起学生对本门课的兴趣,在讲授中借助工程视频、实验动画等丰富课堂教学。

【讲授内容】1、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质,包括基本物理性质、热工性质、力学性质、化学性质2、材料的耐久性以及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构造第二章无机胶凝材料【目的要求】1、掌握硅酸盐水泥的矿物组成,了解其硬化机理,熟练掌握硅酸盐水泥等几种通用水泥的性能特点2、熟悉石灰等气硬性胶凝材料的硬化机理性质及使用要点,熟悉其主要用途3、了解特性水泥和专用水泥的主要性能及使用特点【教学设计建议】通过本章的学习,熟悉常用无机胶凝材料的性质,以期在工程中能合理选用。

完整版土木工程材料教学大纲

完整版土木工程材料教学大纲

《土木工程资料》课程授课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学习目的1、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土木工程资料》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是直接为土木工程本质问题服务的一门重要的学科。

《土木工程资料》是研究土木工程用资料结构、性能、标准及互有关系的一门科学,并且研究如何采纳和组配复合资料。

经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资料内部组成、结构、技术性能、技术标准及其互有关系。

培养学生合理采纳和组配新式复合资料的能力。

2、课程的基本要求:( 1)掌握砂石资料、水泥、水泥混凝土、沥青混杂料的组成结构、技术性质及其关系;掌握矿质混杂料、水泥混凝土、沥青混杂料配合比设计;(2)熟悉石灰、沥青及钢材的组成结构、技术性质及技术要求;(3)认识各种外加剂的性能;认识部分新建筑资料的技术性能及发展趋向;(4)认识石灰、水泥凝结硬化原理;沥青混凝土强度理论;集料的级配理论;沥青乳化机理。

(5)认识土木工程中合成高分子资料的主要制品及应用、认识建筑功能资料的主要种类及特点。

3、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在学习本课程从前,应学完《数学》、《物理》、《化学》、《资料力学》、《工程地质》等课程,以便同学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过去学过的知识。

它是后续专业课的基础。

二、本课程学习和核查的内容绪论( 2 学时)授课内容:土木工程资料发展大要,土木工程资料在土木工程建筑结构物中的作用,以及在经济发展中的意义;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要求和学习方法。

授课目的:认识土木工程资料在土木工程建筑结构物中的作用,以及在经济发展中的意义;明确本课程在本专业中的地位,认识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要求和学习方法。

重点:土木工程资料在土木工程建筑结构物中的作用,土木工程资料的发展大要。

难点:土木工程资料在土木工程建筑结构物中的作用(一)土木工程资料的基本性质( 2 学时)授课内容:资料学的基本理论,资料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资料的长久性。

授课目的:认识资料学的基本理论,掌握资料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掌握资料的物理—力学性质相互间的关系及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掌握资料长久性的基本看法。

道路材料试验教学大纲

道路材料试验教学大纲

《道路材料试验》(道路桥梁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攀枝花市XXXX学校建设工程教学部道路材料试验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公路与桥梁专业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

本课程学习土、集料、石料、水泥、石灰、沥青、粉煤灰、建筑材料等材料的基本性能,学习水泥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的混合配合比设计与集料的级配组成的制定方法,进行常规的试验项目训练;学习土的分类方法、工程性质以及按照交通部颁发的土工试验规程规定的各种试验方法,确定土的类别和名称的方法;学习常见的特殊土的工程性质等,并进行各种土工试验机能训练。

二、课程教学目标在学完本课程后,学生能够:(1)根据土的三相基本概念,进行土的物理性质指标的测试和计算;(2)描述粘性土的物理性质、物理状态与含水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应用颗粒分析方法和公路土工分类的方法;(3)描述砂石材料、水泥、水泥混凝土、沥青材料、沥青混合料的组成成分、结构及技术性质和技术标准;(4)按照交通部颁布的《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 E41—2005)、《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G E30—2005)、《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052—2000)的要求,完成砂石材料、水泥、水泥混凝土、沥青材料、沥青混凝土的等常规试验;(5)说明金属材料、木材的组成结构与技术性能,以及新型建筑材料的技术性能。

三、学时与学分本课程学时为:114学时;学分为:学分。

四、教学内容和要求1.土的组成(1)描述土粒特征、土的结构类型;(2)论述土中固体物质、水和气三者之间的关系;(3)论述土的三相体的概念,土固体颗粒与水分子作用及作用理论。

2.土的物理性质及指标(1)叙述土的质量、密度和土粒密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式;(2)论述土的含水量、饱和含水量、最佳含水量和饱和度的基本概念;(3)叙述土的孔隙比、孔隙度(率)、相对密度与压实系数的基本及定义式、计算式;(4)学习土的物理性质指标定义式、换算公式和计算方法;(5)按照《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 051—93)的要求完成如下五项试验:试验一土的含水量试验(烘干法、酒精燃烧法);试验二土粒密度试验(比重瓶法);试验三土的密度试验(环刀法、灌砂法);试验四土的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量试验;试验五土的击实试验(轻型、重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质与筑路材料》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 : 《土质与筑路材料》二、课程性质:1.研读对象:本课程的研读对象是公路桥梁专业中专学生。

2.课程特点:本课程是与工程实践结合紧密,在工程实践中应用极广的一门专业课。

3.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1 )学习本课程时,应具备化学、物理学、材料力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具有使用基本量具的能力。

(2)本课程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学、工程施工、钢结构等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

( 3 )岩石的形成、构造及成分,在工程地质课程中讲述,本课程主要讲授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与石料技术性质的关系。

(4)金属的焊接、冷加工工艺在钢结构及水利工程施工中讲授,建筑钢材的抗拉、抗压及抗弯试验在材料力学中进行。

三、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筑路材料基本知识和试验的基本性能,为学习有关基础技术课程打下基础,并在工程实践中,具有选择与使用筑路材料的能力。

四、课程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1.本课程的教学原则是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重理论教学和实习实验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掌握筑路材料的一些基本性能的同时,具备合理选择筑路材料的能力。

2.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多媒体课件及电子教案,同时使学生亲自动手到实验室完成各种材料的实验,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工程实践的配合,丰富了教学方法,便于学生掌握。

五、课程总学时本课程安排在第二学年,总教学时数为114学时,全部在第一学期完成,其中讲课学时106学时,实验学时为8学时。

六、选用教材和参考书教材选用:《土质与筑路材料》钱进编,人民交通出版社参考书:《道路建筑材料》蒋玲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七、教学方法与考核本课程宜利用理论教学与视频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课外习题和答疑相配合的教学方法。

成绩考核应以笔试闭卷考试为主,结合平时作业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八、课程教学内容要点及建议学时分配课程教学内容单元一土质本单元教学目的:理解土的概念及土的三相组成的含义;掌握粒组划分的原则、颗粒级配的测定方法和表示方法,以及如何判断土的级配情况;掌握土的物理性质及土的几种密度;掌握黏性土的稠度与稠度指标和击实性与击实规律;解土类型及野外鉴别能力,掌握土的分类依据。

课题一土的组成土体的概念:建筑场地范围内主要由不同土层组成的单元体。

土的三相组成和及草图1、土的粒度成分指各种大小颗粒的相互比例关系(通常以占总质量的百分比计)2、土的颗粒级配是指各颗粒之间的相互搭配关系。

3、土的颗粒分析是用指定方法测定土的粒度成分的试验。

4、颗粒级配的测定方法二、界限含水量一一稠度界限搓条法测定塑限锥式液限仪法测定液限联合测定仪法测定液限和塑限三、粘性土的可塑性单元二集料本单元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集料分类,掌握集料的物理性质及相关试验,熟悉细集料颗粒级配和粗集料力学性质。

化学成分材料分类材料来源、建筑功能、使用部位分类2-1-1 岩石的分类2-1-2 岩石的技术性质课题二细集料2-2-1 细集料的物理性质2-2-2 细集料的颗粒级配细集料颗粒级配示意图2-2-3 粗度课题三粗集料2-3-1 粗集料的物理性质2-3-2 粗集料的力学性质课题四矿质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单元三水泥及水泥混凝土本单元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水泥及水泥混凝土分类组成材料及其性质,掌握水泥及水泥混凝土的性质及相关试验,熟悉水泥混凝土的配合比。

课题一硅酸盐水泥定义生产工艺流程(简称为“两磨一烧” )技术性质:(一)硅酸盐水泥的细度(二)硅酸盐水泥的凝结时间(三)硅酸盐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四)硅酸盐水泥的体积安定性(五)硅酸盐水泥的强度等级(六)硅酸盐水泥的水化热三种水泥的共同性质三种水泥各自的特性一砌筑水泥二道路硅酸盐水泥三中热硅酸盐水泥和低热硅酸盐水泥按环境条件选择水泥品种按工程特点选择水泥品种水泥的验收标志验收、数量验收、质量验收课题二水泥混凝土混凝土是由胶凝材料、骨料和水,必要时掺入化学外加剂和矿物质混合材料,按适当比例配合,拌制成拌合物,经硬化而成的人造石材。

按胶凝材料不同,分为水泥混凝土(又叫普通混凝土)、沥青混凝土、石膏混凝土及聚合物混凝土等;按表观密度不同,分为重混凝土(pO >2800kg/m3)、普通混凝土(p0=2000〜2800kg/m3)、轻混凝土(pO v 2000kg/m3);按使用功能不同,分为结构用混凝土、道路混凝土、水工混凝土、耐热混凝土、耐酸混凝土及防辐射混凝土等;按施工工艺不同,又分为喷射混凝土、泵送混凝土、振动灌浆混凝土等。

5.1普通混凝土的组成材料普通混凝土是由水泥、粗骨料(碎石或卵石)、细骨料(砂)和水拌和,经硬化而成的一种人造石材。

(2) 颗粒级配(3) 砂的粗细程度与颗粒级配的评定5.2混凝土的主要技术性质混凝土的性质包括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混凝土强度、变形及耐久性等。

混凝土各组成材料按一定比例搅拌后尚未凝结硬化的材料称为混凝土拌合物(1) 流动性(2) 粘聚性(3) 保水性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三者既互相联系,又互相矛盾。

施工时应兼顾三者,使拌合物既满足要求的流动性,又保证良好的粘聚性和保水性。

维勃稠度试验5.3混凝土外加剂国家标准GB 8075 — 87中按外加剂的主要功能将混凝土外加剂分为 4 类:(1) 改善混凝土拌合物流变性能的外加剂,其中包括各种减水剂、引气剂和泵送剂等。

(2) 调节混凝土凝结时间、硬化性能的外加剂,其中包括缓凝剂、早强剂和速凝剂等。

(3) 改善混凝土耐久性的外加剂,其中包括引气剂、防水剂和阻锈剂等。

(4) 改善混凝土其他性能的外加剂,其中包括加气剂、膨胀剂、防冻剂、着色剂、防水剂和泵送剂等。

5.4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根据材料的技术性能、工程要求、结构形式和施工条件,来确定混凝土各组成材料之间的配合比例。

通常有两种表示方式:一种是以每立方米混凝土中各种材料的用量来表示。

另一种是以各种材料相互间质量比来表示(以水泥质量为 1)。

按照已选择的原材料性能及混凝土的技术要求进行初步计算,得出“初步配合比”;经过试验室试拌调整,得出“基准配合比” ;经过强度检验(如有抗渗、抗冻等其他性能要求,应当进行相应的检验),定出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并比较经济的“试验室配合比” (也叫设计配合比);根据现场砂、石的实际含水率,对试验室配合比进行调整,求出“施工配合比”。

第四单元石灰、粉煤灰及稳定材料本单元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石灰、粉煤灰的概念,掌握石灰、粉煤灰的技术要求及相关试验,熟悉石灰、粉煤灰的应用储存,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概念,掌握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技术要求及相关试验。

课题一石灰石灰的技术指标有细度、CaO+MgO含量、C02含量和体积安定性等。

并按技术指标分为优等品、一等品和合格品三个等级。

课题二粉煤灰粉煤灰定义:粉煤灰化学成分:粉煤灰分为两类:1、F 类粉煤灰(由无烟煤或烟煤煅烧收集的粉煤灰)。

2、C 类粉煤灰(由褐煤或次烟煤煅烧收集的粉煤灰,其氧化钙含量一般大于10% 。

)。

三、粉煤灰主要技术指标与技术标准粉煤灰的应用课题三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主要内容一概述二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特性三石灰稳定类基层 / 底基层四水泥稳定类基层 / 底基层五工业废渣稳定类基层 / 底基层六水泥稳定类基层工程应用单元五沥青材料本单元教学目的:掌握石油、乳化、改性、煤沥青及再生沥青的概念;掌握石油沥青的主要技术性质与技术指标;掌握乳化沥青、改性沥青的分类;掌握乳化沥、改性沥青青的主要技术性质和技术指标。

操作检测沥青密度与相对密度;道路石油沥青三大指标检测;乳化沥青稳定性检测。

课题一石油沥青(一)针入度概念、粘滞度概念(二)塑性塑性概念沥青的塑性用延度(延伸度或延伸率)表示。

延度以cm 为单位。

掌握(三) 温度稳定性(感温性) 温度敏感性概念 软化点可采用环球法测定 课题二 乳化沥青 课题三 改性沥青 一、概述二、改性沥青的分类及特性 (1)聚合物改性沥青的分类 1、橡胶类。

2、热塑性橡胶类。

3、树脂类。

(二)几种常用改性沥青的特征 1、橡胶类改性沥青 2、热塑性橡胶类改性沥青 3、热塑性树脂类改性沥青 4、掺加天然沥青的改性沥青三、改性沥青的应用 课题四 其他沥青 单元六 沥青混合料 本单元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沥青混合料分类组成材料及其性质, 沥青混合料的性质及相关试验,熟悉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

课题一沥青混合料概述 课题二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性质 、概述1. 沥青路面的分类和优缺点2. 沥青混合料分类1)根据矿质混合料的级配类型进行划分 (1)连续半开级配沥青混合料 (2)开级配沥青混合料 (3)间断级配沥青混合料2)按矿料的最大粒径分类3)根据结合料的类型分类4)根据沥青混合料拌合与铺筑温度分类5)根据强度形成原理分类二、沥青混合料的组成结构沥青混合料主要有沥青、粗集料、细集料、矿粉填料和外加剂(如抗剥离剂、抗老化剂、聚合物改性剂等)组成。

三、沥青混合料强度形成原理及其影响因素(1)矿料的影响(2)沥青的影响(3)沥青用量的影响①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试验②混合料的浸水试验③冻融劈裂试验④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课题三普通热拌沥青混合料的组成设计热拌沥青混合料是由矿料与粘稠沥青在专门设备中加热拌合而成,用保温设备运输至现场,并在热态下进行摊铺和压实的混合料,简称“热拌沥青混合料”,以 HMA 表示。

一、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气候分区 1.气候分区指标2.气候分区的确定二、沥青混合料组成材料的技术要求 1.沥青2.粗料集(1)粗料集的物理力学性质要求(2)与沥青的粘附性要求(3)粗集料的粒径规格3. 细集料(1)细集料的物理力学性能要求(2)细集料的粒径规格 4.填料三、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标准 1.沥青混合料类型的选择 2.马歇尔试验配合设计技术标准1)沥青混合料的体积特征参数(1)沥青混合料的密度①沥青混合料的理论最大密度②沥青混合料毛体积密度(2)沥青混合料试件的空隙率①测试方法对沥青混合料试件空隙率的影响②组成材料与压实条件对空隙率的影响(3)沥青混合料矿料间隙率(4)沥青混合料试件的沥青饱和度2) 马歇尔试验技术标准普通热拌沥青混合料采用马歇尔试验方法进行配合比设计,在进行配合比设计时,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件的体积特征参数、稳定度与流值试验结果应符合表 3-16 与表 3-17 的技术要求。

3.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指标 4.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指标5.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指标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技术要求密级配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全过程配合比设计过程:三个阶段:目标配合比设计阶段、生产配合比设计阶段和生产配合比验证,即试验路试铺阶段。

四、密级配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配合比阶段设计区别单元七钢材本单元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钢材的分类,掌握钢材的技术要求及相关试验,熟悉钢材的应用储存一、钢的冶炼按有害杂质含量分类按钢中有害杂质磷(P)和硫(S)含量的多少,钢材可分为以下四类:(1) 普通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