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3单元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必修3)

单元 中华文化与 民族精神
第
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考纲展示
考点透析
自主学习
热点聚焦
易错分析
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见附表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见证:汉字与史学典籍
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 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 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 用。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 用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 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 所仅有。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书典 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 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文化呈现 多民族文化色彩。
1.中华文化的共性与个性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 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 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各民族文化的地位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 的骄傲。
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B.中华文化底蕴厚重 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知识点,中 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为独特性、 区域性、 民族性。 材料中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体现了中华 文化的区域性特征,即一容性
(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 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 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 借鉴、 吸收,既渐趋融合, 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高考政治 (必修ⅲ)一轮复习 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①成因: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②不同区域的文化之间
区域性 的关系: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 着各自的特色。③具体表现: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别具有
水乡文化和边陲山寨文化特征
(4)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 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15
误区: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民族不同, 民族文化的色彩就不同。
注意: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呈现多种 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但不等于民族文化之间没有共性。中华 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特性, 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 的中华文化有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
的传承 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主要得益于汉字的承载、
史书典籍的传承和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故②③④正确。
①说法错误,故选D。
[答案]D
8
4.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文化是中华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对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的认
域特征。
3
(2)不同区域的文化的关系。 既_渐__趋__融__合__,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1)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 展作出了_重__要__贡献。 (2)中华各民族的文化。 既有中华文化的_共__性__,又有各自的民族_特__性__。它们都是 中华文化宝库中的_瑰__宝__,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练习讲解 ppt

拓展(tuò zhǎn)练习
• 近年来台湾岛内局势发生了重大复杂的拜 年和,台独分裂势力的活动不断加剧,给 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文化台独既是台湾分裂势力从事(cóngshì) 分裂祖国活动的重要手段,也是台湾当局 推行分裂政策在思想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必 然结果,有着极其严重的危害性,也遭到 了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强烈反 对。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 为什么要反对文化台独?
第四页,共15页。
巩固(gǒnggù)训练D
• 2006年7月27举行的第十二届央视青年歌 手大赛最大亮点是原生态唱法。“原生态 歌曲”表明我国各族、各地区文化①带有 明显(míngxiǎn)的区域特征②渐趋融合③ 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④保持着 各自的特色
• A.①② D.①④
B.③④
c.②③
• (2)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bó dà jīng shēn)的 特点。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医学具 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养生方法,诊疗手段, 这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体现了博大精深 (bó dà jīng shēn)的特点
第八页,共15页。
高考题体验(tǐyàn)
B
• (06广东)丰富多彩的岭南文化包括融通善变 的广府文化,精美细腻(xìnì)的潮汕文化和乐天 豪放的客家文化。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 辩证关系原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十四页,共15页。
参考答案
• (1)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 文化台独割裂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 (2)文化台独的实质和危害是打着本土化
的旗号以渐进的方式(fāngshì)从文化教育 上切断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关系,割裂台湾 同胞的民族认同和归属,从而达到分裂祖 国的目的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三模块文化与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讲义含解析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复习集成块一|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基础自修快通关]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2.中华文化在近代衰微的原因[2](1)内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2)外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要求(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1]辨清:文字≠汉字,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注意:决定文化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和政治。
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和自然经济的解体,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是外在原因。
1.甲骨文是我国发现最早的文献记录,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
2017年10月30日,我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的成功入选( )①提供了创新中华文化的成功案例②促进了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③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④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解析:选D 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并不是文化创新的体现,①不选;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促进了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②正确;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并没有丰富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③不选;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④正确。
2.中国古代书法不断赋予各种字体独特的审美意蕴,篆书的庄重古朴、隶书的典雅高贵、楷书的端庄秀丽、行书的洒脱随意、草书的落拓不羁,虽然只是线条的描摹,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
与书法同源的中国画,同样表现出它的独特性,所谓梅兰竹菊的气节、松石的高风,正是艺术人生的写照。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3《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ppt课件

②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③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B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A.①
B.①②③④
C.③④
D.②④
练习
3.(09山东卷20)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 与发展,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 这是基于 ① 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 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 整理文化典籍有利于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 ④ 阅读文化典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华文化
D
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中华文化得到各族人民的认同
④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A. 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①④
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1)原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 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 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 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 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发展时期殷周时期春秋战国秦汉隋唐时期宋元明时期明清文化思想天命神权敬德保民思想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儒家学说确立至尊地位古代中华文化高速发展并吸收外域文化延续隋唐文化的辉煌并产生宋明理学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其中宋明理学对后期封建社会影响较大近代西方文化传入在中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作用对早逐渐形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进入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冲击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练习
用响
会影响
较大
练习:
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必修

使中华文化有时间丰富发展自己,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也正因为中华
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才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才有可能源远流长。
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易混辨析 区分文化民族性与文化区域性
民族性是指中华各民族文化呈现出各自的民族特 色;区域性指受地理、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 文化各有特色,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1.D 文字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故①错误。②夸大 了汉字智慧的作用,故②错误。《汉字时间》可以使 观众感受到中华汉字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中华传统 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故③④正确。
2.安徽的两个水系将全省分为三个自然区域,文明 的脚步在时空上从北向南依次落在安徽地域上,形成 了三大文化圈: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三 大文化圈合而为一总称安徽文化。这体现了( B ) ①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②安徽文化呈现着不同民族文化色彩 ③自然环境决定区域文化的形成发展 ④不同区域文化相互借鉴、相互融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C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传统儒学吸收佛 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这表明中 华文化兼收并蓄,以我为主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 ①③符合题意。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②说法错误。中华民族积极吸收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 化,④错误。故选C。
易错点 不能正确理解中华文化
1.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正确:文字不同于汉字,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 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中华文化呈现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民族不 同,民族文化的色彩也就不同。(×) 正确: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 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2020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精品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备
理 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 的理解
考 典
高
题
分 频
考
精 练
点
透
析
第十一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高
三、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效
名 师
1.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
共性
,又
本 课
导
纠
航 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错
笔
本
记
课 知
2.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
识 概
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 瑰宝 , 都
堂 巩
基 流 程上来说明中华文化 典籍
固
的特征。②包容 演
础
练
知 长 的特点
识
性是中华文化源
梳 理
高 频 考 点 透 析
博 侧重从横向角度,即
大 精
从文化的内涵上来说
深 明中华文化的特点
主要是文学 艺术和科学 技术
备
远流长和博大精 考
典
深的重要原因。
题 精
③二者相互影响, 练
相互促进
第十一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导
纠
航
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错 笔
本
记
课 知
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识
随
概 览
(1) 汉字 ,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中华文化发
堂 巩 固
基
础 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演 练
知
识 梳 理
(2) 史书典籍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备 考
典
高 频
【误区警示】
一轮复习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导学案 004

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本课知识导航】——分析线索,提携本课考点1、立足课时结构:本课时主要以“中华文化”为主线,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进行了整合。
“是什么”强调中华文化的三大特点。
“为什么”强调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作用。
“怎么做”强调如何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
2、立足单元与教材结构:本单元主要阐明了中华文化的特点和精髓,是文化生活知识的回归,即从宏观的文化向中华文化聚焦。
我们在复习时应该立足感知中华文化、为什么要发展中华文化、怎样发展中华文化三个方面来思考。
感知中华文化主要立足中华文化的特点,以及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
为什么要发展中华文化,主要立足中华文化的力量和民族精神的作用进行整合。
如何发展中华文化,应该立足文化创新(宏观)和弘扬民族精神(微观)来分析。
【知识归纳】考点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2)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1)(独特性)(1)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
展现了中华民族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特点。
(2)(区域性)(1)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____________,又保持着________________。
(3)(民族性)(4)(1)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5)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________,又有各自的______________。
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6)(2)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栏目索引
3.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 ) 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 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 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 ④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较多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 C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源远流长。①是从时间历程上 证明的。②是从汉字上证明的。③是从史书典籍上证明的。④不符合题 干要求,应排除。故选C。
栏目索引
6.“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从文化特点的角度看,这句话反映了 ( )
A.文化的源远流长 B.文化的博大精深 C.文化的区域特征 D.文化的包容性 答案 C “水性使人通”反映了水乡文化,“山性使人塞”反映了边陲 山寨文化,这说明了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A、D不符合题 意。B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不如C准确,故选C。
地域性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 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 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中华各民族基于自身的政治、经济、习俗等因素,在文化上呈现多样 民族性 化。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中华各民
栏目索引
4.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 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 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 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 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5.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对其辉煌起重要作用 的因素有 ( ) ①古代经济的发展 ②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 ③全盘继承前一时期的文化 ④兼收并蓄,广泛吸收外域文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B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应选①;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 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应选②;④符合题意;对前一时期的文化应该传 承,但不是全盘继承,所以不选③。故选B。
栏目索引
1.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主要得益于它所特有的 ( ) A.开放性 B.多样性 C.包容性 D.区域性 答案 C 本题不难,主要考查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相关知识。根据课本知 识可知,本题应选C。
栏目索引
2.下列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看法正确的是 ( ) ①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 ②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 ③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并与之和睦相处 ④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D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相关知识。首先应把握包容性的 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其次应把握文化包容性的重要性:有利于与 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 文化的理解。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
栏目索引
意义 地位
①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得益于它的包容性;②这种包容 性有利于中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 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增强中华文化的融合力;③这种包容 性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流,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 重要原因,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知识梳理
栏目索引
题组一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形成于什么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 形。 2.什么事件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秦的统一,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 意义。 3.儒家学说何时确立了至尊地位? 汉代。
(1)巧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栏目索引
(2)中华文化包容性中的兼收并蓄,是指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 族文化的积极成分,而不是我国的文化被其他民族文化所吸收或借鉴。
栏目索引
(3)中华文化三个特性的比较
独特性
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为 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并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 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重难突破
重难 全面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栏目索引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 含义 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
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①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各有所尊,但都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 不相悖”,这种包容会通的精神,使得中华文化具有非凡的融合力;②在中 表现 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这种融合使得中华民族在汉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 不同地域的优秀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③在对待外域文化上, 中华文化敞开其博大的胸怀,扬弃吸收
栏目索引
4.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相比较,从发展结果看,其特征是 ( ) A.发源地不同 B.传承的民族不同 C.传承的范围、地区不同 D.传承的时间不同 答案 D 从发展结果看,其他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 其他文明,只有中华文明传承至今,故选D。A、B、C均不符合题意。
栏目索引
栏目索引
4.古代中华文化在什么时候进入全盛时代? 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 入了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什么? 汉字和史书典籍。
栏目索引
题组二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在哪些方面?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民族 文化,异彩纷呈。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 容性。 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主要体现在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两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