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课内文言文期末复习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1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却,连词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哪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何,哪里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何,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5、之①公从之——代词,此,代佚之狐的'建议(烛之武)许之——代词,这件事不患人不之知——代词,他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做全句的主语邻之厚,(乃)君之薄也——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一作主语,一作宾语,省略判断词谓语“乃” 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无义莲之爱⑤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标志,无义;太子及宾客知此事者——“者”与“之”都是定语后置标志⑥公子驾车之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君(到,前往⑦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2《荆轲刺秦王》1、鉴赏荆轲形象,注意所用表现手法。
首先,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
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
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必修二课本读本《过秦论》(下)

必修二课本读本《过秦论》(下)一、重点实词1曾:(竟然)曾无藩篱之艰/ 曾不若孀妻弱子/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2良将行.其师(指挥,统帅)3百万之徒逃北而遂坏.(崩溃)4安土息民,以待其敝.(衰败)5其救败..非也(挽救败亡)6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也(提出纠正错误的意见)7拑.口而不言(闭(口)8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坏消息)9先王知雍蔽..之伤国也(阻塞蒙蔽)10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安定,太平)11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怨恨)12秦本末..并失(根本和次要方面)13安危之统.相去远矣(统绪,纲纪)14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师法,借鉴)15审.权势之宜(明辨)16去就..有序(取舍)17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
(自己)二、词类活用1据险塞..: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要的地方2秦之地可全.而有: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保全3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意动用法,以……为被|以……为带4贤智..并列: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人智士5守险塞而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6高垒..毋战:名词活用为动词,构筑高高的营垒7其实利.之也:为动用法,为……的利益8安.土息.民:使动用法,使……平安|使……休养生息9收弱.扶罢.: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弱小的人|疲敝的人10秦王足.己不问:意动用法,以……为足11遂过.而不变:名词活用为动词,坚持过错12五伯征而诸侯从.:使动用法,使……从13内守外附而社稷存.:使动用法,使……存14繁法严刑而天下振.:使动用法,使……震动不安15秦使章邯将而东.征:名词作状语,向东16内.守外.附而社稷存:名词作状语,对内,对外三、特殊句式1然陈涉以戍卒散乱之众数百:定语后置(数百散乱之众)2楚师深入,战于鸿门:介词结构后置(于鸿门战)3可见于此矣:介词结构后置(于此可见)4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判断句5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被动句(于)6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判断句7诸侯起于匹夫:介词结构后置(于匹夫起)8不患不得意于海内:介词结构后置(于海内得意)9而身为禽者:被动句10忠言未卒于口:介词结构后置(于口卒)11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被动12是以三主失道:宾语前置(以是,因此)。
中职语文高一上期末复习(文言文)答案

1.荀子在《劝学》中,引用君子的话,开门见山,提出要不断学习的中心论点的两“,。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2. 荀子在《劝学》中,用“青出于蓝”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 荀子在《劝学》中,用“冰寒于水”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4.荀子在《劝学》中,用“以木为轮”的比喻,说明学习对于人的巨大改造作用的三句是:“,,。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5. 荀子在《劝学》中,用树木为喻,从反面说明学习可以使人产生本质变化的三句是:“,,。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6. 荀子在《劝学》中,用“金”“木”作比,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发生根本变化的两句是:“,。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7. 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和反省自我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8.《论语》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荀子在《劝学》中,也有两句论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两句是:“,。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9. 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望远的比喻,说明学习的效果的两句是:“,。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10. 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招手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11. 荀子在《劝学》中,用顺风呼喊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12. 荀子在《劝学》中,用车马助行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13. 荀子在《劝学》中,用借助船只能够横渡江河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14. 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本性并非与众不同,而能成为君子,是因为立于善于借助学习以获得各种知识的道理的两句是:“,。
2024年高一语文期末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一语文期末知识点总结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和传承。
通过学习语文,我们可以研究文化,提高表达能力,培养人文素养。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语文期末考试,接下来我将对____年高一语文期末考试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1.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是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文言文知识点对于学习语文是非常重要的。
(1) 文言文基本语法:了解文言文的词序、成句、修辞等基本规律。
(2) 文言文阅读: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理解古代文化。
(3) 文言文作文:学习文言文的写作技巧,培养文言文的写作能力。
2.现代文知识点现代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掌握现代文的知识点对于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非常重要。
(1) 修辞手法:了解修辞手法的种类和运用,提高写作的表达能力。
(2) 文章阅读:通过阅读现代文文章,了解不同类型的文章结构和写作技巧。
(3) 写作技巧:掌握论述的方法和写作的逻辑思维,提高写作的能力。
3.古代诗词知识点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学习古代诗词的知识点对于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非常重要。
(1) 古代诗词基本知识: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形式、格律和韵律。
(2) 古代诗词阅读:通过阅读古代诗词,理解作者的意境和修养。
(3) 古代诗词鉴赏:学习古代诗词的鉴赏方法,提高欣赏古代诗词的能力。
4.修辞手法知识点修辞手法是语言运用的技巧,掌握修辞手法对于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非常重要。
(1) 比喻:了解比喻的种类和运用,提高写作的形象感染力。
(2) 拟人:学习拟人的方法和技巧,提高描述事物的生动性。
(3) 夸张:了解夸张的表达方式,提高表达的效果和感染力。
5.文学常识知识点文学常识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了解文学常识对于理解文学作品和提高文学素养非常重要。
(1) 文学流派:了解不同文学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作品,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
(2) 文学史: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提高对文学史的了解和理解。
2022学年高一必修(下)语文期末复习:文言知识与文言文阅读基础训练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2022学年高一必修(下)语文期末复习:文言知识与文言文阅读基础训练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基础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是乃仁术也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B.以其无礼于晋树之以桑C.大王来何操臣未之闻也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都是判断句。
标志分别是“是……也”“……者,……也”,意思分别为:这是仁术/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B.状语后置句。
正确语序:以其于晋无礼,译文:因为他对晋国无礼。
状语后置句。
正确语序:以桑树之,译文:种上桑树。
C.宾语前置句。
正确语序:大王来操何,译文: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宾语前置句。
正确语序:臣未闻之也,译文:我没有听说过这件事。
D.被动句,标志是“为所”,译文: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定语后置句。
正确语序:村中好事少年者驯养一虫,译文: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
故选D。
2.下列对有关文化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即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循环相配来纪年。
干支纪年可对历史时间上推下推、顺推逆推。
例,由“壬戌”可推知其之后的第三年为“丁丑”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据月亮的情况来记日,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最后一日为晦。
C.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D.五鼓,古代无时钟,以打更击鼓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两小时,晚七点起更,五鼓相当于早晨三至五点钟。
【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实际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
A.“其之后的第三年为‘丁丑’年”错误,壬戌年之后的第三年为乙丑年。
故选A。
3.下列各句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徘徊于斗牛之间;虽一毫而莫取B.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C.凌万顷之茫然;客亦知夫水与月乎D.杯盘狼籍;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
《谏逐客书》挖空训练-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考前文言文复习(统编版必修下册)

必修下教材文言文挖空训练及重点知识梳理谏逐客书[复习重点] 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私”“却”“说”三字及次常用字“拔”“择”。
2.翻译重点句子。
一、基础夯实课文挖空训练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mù)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古代对西部各少数民族的称呼),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招致、招揽)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兼并,吞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殷实,富裕),国以富强,百姓乐用..(乐于为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攻克,占领)地千里,至今治强..(安定强盛。
治,社会安定)。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攻取)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同“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延续)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抑制豪门..(王室),杜私门贵族的势力。
杜,堵塞、封闭。
私门,对公室而言,指权贵大臣之家),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假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佩带)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⑥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供玩赏的宝物),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juétí)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娴雅变化而能随俗)佳冶..(bì,唱歌时..(娇美妖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拍打大腿以应和节拍),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复习资料高一语文期末复习重点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复习资料高一语文期末复习重点高一语文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一、文学常识1、戴望舒:30年代“现代派”诗人的领袖。
因成名作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2、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诗派”代表人物。
3、艾青:原名蒋海澄,现代著名诗人,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
诗集有《大堰河》《北方》《归来的歌》等。
自传性抒情长诗《大堰河mdash;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
4、《烛之武退秦师》:《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被称作“春秋三传”。
5、《战国策》既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是一部历史散文集。
又称《国策》,由西汉末年刘向编订。
6、词:又叫诗余、长短句、曲子词、乐府,是我国传统的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盛行于宋。
最初的词都是配合曲调来歌唱的,后来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一种纯粹的文学样式。
词根据长短来分,有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词的一段叫阙,也叫片。
7、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等。
8、梁实秋,散文家、翻译家。
9、巴金,原名李尧棠,“世纪老人”,享年101岁。
他被公认为20世纪不多的几位文学大师之一,他的作品代表着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颠峰。
主要作品:《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寒夜》,《憩园》等。
“__”中,巴金遭到了残酷的迫害。
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mdash;mdash;“一部说真话的大书”。
10、夏衍,本名沈端先,现代剧作家,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
文言文挖空训练-高一语文复习资料解析版

高一语文期末复习资料——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解析版劝(鼓励)学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曰:学不可以已(停止)。
青,取之于(从)蓝,而(表转折,然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结)之而(却)寒于水。
木直中(合乎)绳。
輮(通“煣”,使弯曲)以为(把它做成)轮,其曲(弯度)中(合乎)规(圆规)。
虽(即使)有(通“又”)槁暴(晒干),不复挺者,輮使之然(这样)也。
故(所以)木受绳(经受墨线比量)则直,金(金属制的刀剑)就(接近,靠近)砺(磨刀石,格外注意“砺”的偏旁是“石”,右边是“厉”)则利,君子博学(广泛地学习)而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参省(检查,省察)乎(相当于“于”,对)己,则知(通“智”,智慧)明而(并且,而且)行无过矣。
吾尝(曾经)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所学也;吾尝(曾经)跂(提起脚后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但是,却)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也,而闻者彰(清楚)。
假(借助,利用)舆(车)马者,非利足(脚走得快)也,而致(到达,注意与下文“至千里”的区分,口诀“有车有马有反文,无车无马无反文”)千里;假(借助,利用)舟楫者,非能(善于)水(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水)也,而绝(横渡)江河,君子生(通“性”,资质,禀赋)非异也,善假(借助,利用)于物(外物,各种客观条件)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起)焉(兼词,即“于此”,从这里,在这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即“于此”,从这里,在这里);积善成德,而神明(人的智慧)自得,圣心(圣人之心,通明的思想)备焉。
故不积跬(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格外注意“跬”的偏旁是“足”,与走路有关)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成江海。
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功在不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课内文言文期末复习阅读下文,完成15~19题。
(14分)江宁之蟠龙,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
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固也。
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15.(4分)解释下列加点字:①删其密.(②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③以夭.梅病梅为业()④既.泣之三日()16.(2分)对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说明正确的一项是()①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②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③杭州之.西溪④乃誓疗之.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17.(2分)下面与例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
A.既泣之三日 B.以天下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C.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D.必复之全之18.(每句2分,共4分)翻译下面的句子:(1)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2)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19.(2分)“解其棕缚……必复之全之”这一段,与《已亥杂诗》中“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两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都表达了。
五.15.(4分)繁密的枝条;卖;摧折;已经,……以后16.(2分)B17.(2分)A18.(4分)略19.(2分)作者对统治阶级压制、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和对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五.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第16-21题。
(13分)①……东曦既驾,僵卧长愁。
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
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
复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
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
成以其小,劣之。
惟彷徨瞻顾,寻所逐者。
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喜而收之。
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
②……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
少年固强之。
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搏一笑,因合纳斗盆。
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少年又大笑。
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
少年又笑。
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
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
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
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
成大喜。
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
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
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
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
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
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16.上述语段选自《促织》,是蒲松龄《》中的名篇,郭沫若先生给他的故居写过一副著名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2分)17.解释下列加点字词(2分)①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②审虫翘然矜.鸣()18.选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不同的一项()(2分)A、粪土当年万户侯B、成以其小,劣之C、力叮不释D、则应节而舞,益奇之19.下列句中无通假字语法现象的一项是()(2分)A、虫跃去尺有咫B、翼日进宰,宰见其小C、成仓猝莫知所救D、昂其直,居为奇货2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21、上述第②语段中写试斗蟋蟀的一节十分精彩,并多处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请选择一组对比..,分析其作用。
(3分)16.上述语段选自《促织》,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名篇,郭沫若先生给他的故居写过一副著名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2分)17.解释下列加点字词(2分)①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只、只是)②审虫翘然矜.鸣(骄傲、自夸)18.选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不同的一项(C)(2分)A、粪土当年万户侯B、成以其小,劣之C、力叮不释D、则应节而舞,益奇之19.下列句中无通假字语法现象的一项是(C)(2分)A、虫跃去尺有咫B、翼日进宰,宰见其小C、成仓猝莫知所救D、昂其直,居为奇货2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得分点:补出主语;趋;隅;所在(名词性短语)【错2处扣1分】成名急忙小步紧走追赶蟋蟀,他绕过墙角,迷失了蟋蟀在什么地方。
21、上述第②语段中写试斗蟋蟀的一节十分精彩,并多处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请选择一组对比..,分析其作用。
(3分)对比处(1)+作用(2分)①蟋蟀之间的外形:“庞”然修伟――伏不动,蠢若木鸡的“小”虫②态度变化:少年好事者先“笑”――后“骇”;成名先“惭怍”――后“大喜”;③战斗力对比:少年的蟋蟀,鸡的“来势汹汹”――成名的蟋蟀“蠢若木鸡”作用:主要突出强调蟋蟀的“异”以及成名的意想不到的“惊喜之情”。
(五)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5分)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因出己虫,纳比笼中。
成视之,笼然修伟,自增愧怍,不敢与较。
少年固强之。
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搏一笑,因合纳斗盆。
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少年又大笑。
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
少年又笑。
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
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
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
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
成大喜。
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
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
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
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
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
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成述其异,宰不信。
试与他虫斗,虫尽靡。
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乃赏成,献诸抚军。
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螂螳、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益奇之。
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抚臣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
宰悦,免成役。
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
抚军亦厚赉成。
不数年,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22、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2分)(1)径造.庐访成()(2)抚军亦厚赉.成()23、下列句中都有省略的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自增愧怍,不敢与(少年)较。
B.一鸡瞥来,径进以啄(虫)。
C.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D.(成名)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24、选文第二段写了两层意思?请分别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大意。
(4分)25、《促织》不但主人公形象刻画得很成功,就连次要人物也塑造得栩栩如生,而其成功之处主要在于神态描写。
选文第一段中写了少年的“三笑一骇”,请说出它的表达效果。
(3分)26、说说选文第二段画线句“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
”在全文中的作用。
(4分)22.到;赏。
23.A。
24. 成名献促织,宫中试斗进一步展示了小虫非凡的才能;成名因得厚赏而巨富。
25. 形象地刻画出少年一副轻狂傲少得意至极的神态(一个终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游侠儿形象就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极力烘托出了促织的其貌不扬;既衬托出促织的奇异,更进一步表现了人物的无知可笑的一面。
26 交代点明了神异促织的来历,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与神奇色彩;更表现出所受迫害之深,加深了故事的悲剧性;更加对荒淫残暴的封建统治者是一个有力的抨击;这一喜剧结尾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
(三)阅读下列两首诗歌,完成14——16题(7分)除夜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高适王维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4、这两首诗从体裁上说,都是。
(2分)15、两首诗的创作背景都与中国传统节日有关,《除夜作》是写之夜辗转难眠的情景;而王维的这首诗则是写节对亲人的挂念。
(2分)16、这两首诗在表情达意上都另辟蹊径,显得“愈有意味”。
请任选一首加以赏析(3分)14、七言绝句(绝句、近体诗、格律诗)。
15、除夕、重阳节 16、两首诗都是(由实及虚或者展开想象)借写“家乡人对自己的思念”来表达我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这样写使思念横跨千里,使要表达的思乡之情更为深远。
(手法或者特点1分;表达的情感1分;表达1分)五、阅读下文,完成15-18题。
(10分)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他植者则不然。
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吾又何能为哉!”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
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旦暮吏来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吾小人辍饔飧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15、《种树郭橐驼》的作者是______,本文的文体是__________。
(2分)16、解释句中加点词。
(2分)①其本.欲舒,其培欲平()②字.而幼孩,遂而鸡豚()17、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B、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C、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D、而木之性日以离矣18、翻译文中划“__”线的句子。
(4分)①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柳宗元,寓言体政论性散文(关键在“寓言”)(2分)16.根;抚养/培养(2分)17.A(2分)18.译文①:不抑制减少它的果实罢了,不是有能力使它早结果实并且多结果实(得分点:使动其实)(2分)译文②: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与我们种树这一行里(爱树反而害树)的那班人,大概也有些类似吧?(得分点:省略的补充其)(2分)四、诗歌鉴赏(7分)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山蓬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