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讲唐朝金银器
唐代金银器造型艺术

錾刻技法
01
精细繁复。錾刻技法是唐代金银器装饰的主要手法之一,通过在金银器表面錾刻 出各种精细繁复的图案,创造出独特的立体感和质感,使金银器更加华丽精美。
02
多样题材。錾刻技法可用于表现多种题材,如人物、动物、植物、山水等,形象 栩栩如生,生动逼真,展现出唐代工匠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
镶嵌技法
02 03
社会生活
除了神话传说,唐代金银器中的人物造型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例 如,有的金银器上描绘了宫廷宴乐、仕女梳妆等场景,展现了唐代丰富 多彩的社会风貌。
工艺精湛
人物造型对工艺的要求极高,唐代工匠通过精细的雕刻和镂空技法,将 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生动传神。
03
唐代金银器的装饰技法
Chapter
外来文化影响
唐代对外交流频繁,丝绸之路畅通,外来文化尤其 是西域文化对金银器制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代金银 盘、杯、壶、盒、饰品等,既有 实用器皿,也有纯观赏性的艺术
品。
宫廷与民间并用
唐代金银器既有宫廷御用,也有民 间富贵人家的用品,体现了金银器 在社会各阶层的普及。
唐代金银器造型艺术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唐代金银器概述 • 唐代金银器的造型特点 • 唐代金银器的装饰技法 • 唐代金银器造型艺术的影响与价值
01
唐代金银器概述
Chapter
唐代金银器的历史背景
盛世背景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经济繁荣,文化艺术高 度发展,为金银器制作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文 化底蕴。
宝石点缀。镶嵌技法是将宝石、珍珠 等贵重材料镶嵌在金银器表面,形成 华丽的图案和色彩对比,增添金银器 的富贵气质和艺术价值。
精巧细致。唐代工匠在运用镶嵌技法 时,注重细节处理和整体协调,使镶 嵌物与金银器本身融为一体,展现出 精巧细致的工艺水平。
金银流“金”岁月——唐代金银器

⾦银流“⾦”岁⽉——唐代⾦银器2014-06-22吉⾦堂唐朝⾦银器是我国⾦银器艺术上最为辉煌的⼀页,种类器形之繁多,装饰纹样之精美,制作⼯艺之⾼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平。
唐裴肃进鎏⾦⼜凤纹银盘1962年西安北郊坑底村出⼟⾦银器⼴泛使⽤于宫廷⽣活各个领域.唐朝统冶者也像古代帝王,达官贵⼈⼀样,相信⽇常⽣活中使⽤⾦银器能延年益寿,长⽣不⽼。
⾷器中有盘、碗、碟、勺;饮器中有杯、盏、壶、⽻觞、茶杯等;容器有罐、盆等:茶器有碾⼦、罗⼦、笼⼦、风炉.盐台盒、匙、调达⼦等;装饰品有冠饰、发饰、项饰、串饰、⼿饰、⾯饰等;法器、供养器有锡杖、钵、⾹案、宝塔.捧真⾝菩萨、鉴⾦银菩萨等;杂器有⾹囊、熏球、熏炉、唾盂、把⼿、合页等。
各种门类,器形琳琅满⽬,应有尽有、⽽且纹饰精美绝伦、技艺巧夺天⼯,达到了中国⾦银器⼯艺的顶峰。
⾦银器进奉主要指地⽅⾼级官僚向朝廷上贡⾦银等财物,以达到升官受宠的⽬的。
⾦银器进奉风盛⾏,各地不断有进奉的⾦银器出上,在这些进奉物上往往刻有进奉者的官职姓名、进奉时间、进奉数量等。
唐舞马衔杯纹银壶1970年陕西西安南郊何安村出⼟唐鸳鸯莲瓣纹⾦碗1970年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唐鹦鹉纹提梁银罐1970年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唐狩猎花草纹⾼⾜杯1970年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唐掐丝团花桶形⾦杯1970年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唐仕⼥狩猎⼋瓣碗形银杯1970年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唐乐⼯⼋棱⾦杯1970年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唐供奉舍利⾦塔1987年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唐⼋重宝函、迎真⾝银⾦花⼗⼆环锡杖1987年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唐鎏⾦银质捧真⾝菩萨1987年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唐镂空花鸟纹挂链银杏囊1970年陕西西安何家村出⼟唐鎏⾦镂空鸿雁毯纹银笼⼦1987年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唐⾦银丝结条笼⼦和盖局部1987年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唐鎏⾦流云纹银茶碾1987年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唐鎏⾦⼈物画贮盐银坛⼦1987年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唐摩羯纹三⾜架银台1987年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唐鎏⾦龟负论语⽟烛银酒筹器1982年江苏丹徒丁卯桥出⼟记得分享⾄朋友圈哦!!1、点击右上⾓,点击“分享到朋友圈”2、通讯录——>查找公众号——>输⼊:lyjijintang,关注我们。
唐代金银器的重要意义

唐代金银器的重要意义摘要:一、唐代金银器的历史背景二、唐代金银器的生产工艺与特点三、唐代金银器的社会意义四、唐代金银器的艺术价值五、当代金银器的传承与发展正文:唐代金银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丰富的品种、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工艺都成为了当时社会风貌的代表。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阐述唐代金银器的重要意义。
首先,从历史背景来看,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家繁荣昌盛,政治稳定。
这一时期的金银器制作工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统治者对金银器的喜爱也使得金银器在那个时代具有重要地位。
其次,唐代金银器的生产工艺独具特色。
在制作过程中,工匠们巧妙地运用了锤揲、焊接、镶嵌等技法,将金银器打造成各种形态各异、图案精美的艺术品。
这些金银器不仅展示了唐代高超的工艺水平,也成为当时社会地位的象征。
再次,唐代金银器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在当时,金银器不仅是皇室贵族的生活用品,还广泛应用于宗教、礼仪等领域。
特别是金银器的纹饰,如狩猎、骑射、乐舞等图案,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繁荣景象和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
此外,唐代金银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金银器上的纹饰和造型多取材于自然和社会,充满了生活气息。
工匠们精湛的技艺使得金银器成为了具有观赏和实用价值的艺术品,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最后,当代金银器在传承唐代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
现代金银器制作工艺在保留了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使得金银器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总之,唐代金银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见证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繁荣,还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唐代金银器发展及其特点

唐代金银器发展及其特点如下是有关唐代金银器发展及其特点:唐代金银器主要应是官廷和地方官手工业中的制品,专供统治阶级上层享用,间或用于君臣之间的赏赐、进奉以及对佛教寺院的施舍。
唐代金银器皿制造业发达,数量大,品类多,其制造中心是首都长安。
到唐代后期,长江中下游的一些地方,金银器皿制造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现存的唐代金银器大多发现于窖藏之中。
如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金银器皿200余件,1982年江苏丹徒丁卯村窖藏出土956件银器,20世纪80年代西安扶风法门寺又发现121件(组)金银器,都是唐代金银器的重要材料。
唐代金银器发展目前大致可以细分为三期:1.8世纪中叶以前8世纪中叶以前,是唐代金银器的飞速发展阶段。
盘、盒类物以圆形为主,也有一些菱花形,壶类多三足。
还有中国传统器形少见的高足杯、带把杯、五曲以上的多曲长杯。
纹饰流行忍冬纹、缠枝纹、葡萄纹、联珠纹、宝相花、卷云纹、云曲纹等等。
花纹纤细茂密,多用满地装饰的手法。
2.8世纪中叶至8世纪末8世纪中叶至8世纪末,是唐代金银器制造的成熟阶段。
高足杯、带把杯及多曲长杯少见,新出现了各式壶,葵花形的盘、盒流行,各式器皿的平面多做成四五曲花形。
宝相花纹仍可以见到,折枝纹团花纹兴起,纹样更加写实,分单元布局,留出较多的空白,显得疏朗大方。
少数器物继承前期器物的特点,器型纹样多有创新。
3.9世纪9世纪是金银器制造多样化阶段。
器物种类大增,茶具、香宝子、羹碗子、波罗子、蒲蓝、温器、龟盒、支架等器类均属于这一时期的产品。
碗、盒、盘的形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流行花口浅腹斜壁碗、五曲花形带足的盒、葵花形盘等。
折枝纹、团花纹继续流行,并更加丰富多彩,以阔叶大花为特点。
鸳鸯、鹦鹉、鸿雁、双鱼等动物题材常见,出现了荷叶纹、绶带纹叶瓣纹、小花纹、半花纹等主要边饰的纹样。
纹样风格自由随意,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金银器在隋和唐初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8 世纪中叶基本完成中国化进程,开始独立发展。
唐代金银器制作工艺

唐代金银器制作工艺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也是中国金银器制作工艺发展的黄金时代。
唐代的金银器制作工艺在技术、工艺和装饰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成为了中国古代金银器制作工艺的典范。
在唐代,金银器制作工艺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糙到精细的过程。
早期的唐代金银器制作工艺主要是以铸造为主,以铸造的方式制作器物。
这种方式简单粗糙,工艺相对较低,所制作的器物也较为朴素。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唐代金银器制作工艺逐渐进步,技术也得到了提升。
中期的唐代,金银器的制作工艺开始采用了更加复杂的方式,比如镶嵌、雕刻、铺金等,使得器物的制作更加精细、美观。
到了晚期的唐代,金银器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器物的制作工艺和装饰手法更加丰富多样,成为了当时社会上的奢侈品。
唐代金银器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铸造,二是装饰。
铸造是唐代金银器制作的基本工艺,通过熔化金银,倒入铸型中,冷却后形成器物的形状。
铸造工艺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制作铸型、熔炼金银、倒铸等。
装饰则是唐代金银器制作的重要环节,通过雕刻、镶嵌、铺金等方式为器物增添装饰,使其更加美观。
唐代金银器的装饰主题多样,有的以自然景物为主题,有的以人物故事为主题,还有的以神话传说为主题,形式多样,栩栩如生。
唐代金银器的制作工艺中,使用了许多高超的技术。
比如,在铸造工艺中,唐代工匠采用了一种叫做“冷工艺”的技术,即在铸造过程中使用冷水冷却模具,使得器物表面更加光滑细腻。
在装饰工艺中,唐代工匠采用了许多复杂的技术,比如镶嵌工艺,通过将宝石、玛瑙等贵重材料嵌入到金银器的表面,增加了器物的豪华感和艺术性。
此外,唐代金银器的制作还注重细节处理,工匠们在制作过程中注重每一个细节的雕刻和装饰,使得整个器物更加精致。
唐代金银器制作工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繁荣。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为金银器的制作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而唐代文化的繁荣也为金银器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灵感,使得金银器的制作工艺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巧夺天工的精美唐代金银器

巧夺天工的精美唐代金银器唐代金银器从器物种类可以分为食器、饮器、容器、药具、日用杂器、装饰品及宗教用器。
唐代金银器纹样丰富多彩,这些纹饰与器形一样,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和风格,透过它们,我们确实可以感到唐代现实生活的五彩缤纷,文化艺术的欣欣向荣。
唐代的金银器久负盛名,其制作工艺也代表了中国的巅峰,更是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制作工艺之精美,器物的华丽,让人爱不释手,更是历朝历代无法超越的!唐代金银器辨别有两种方法或两个层次:经验和科学。
经验是感受性的,有时是悟性,尽管说不出或说不清道理,经验多了,直觉常常是对的。
科学是理性的,以系统的知识为支撑,是可验证的。
唐朝金银器制造技术已经完全成熟。
虽然在造型上还有些西域文化残留,但是已然开始步入独立化发展之进程。
比如今年大火的历史剧《长安十二时辰》中,提到何家村宝藏。
它是确实存在的,就是我国近代出土的位于西安的何家村窖藏。
从里边出土的一千多件金银器物可谓是唐代乃至整个中华文明金银手工制品的代表。
金银器只是唐代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的体现,但它们所体现在我们面前的唐代确是方方面面的,这也能够看出唐代人对金银器这方面所花费的功夫和心血确实不少。
也正因为如此,在遥远的唐朝,金银器种类之繁、样式之精、意义之丰富等等方面都是那个朝代其他物件所不能替代的,这也无愧于人们称赞其为古代金银器发展的顶峰了。
在古代,金银器并非人人都能拥有、使用。
《唐律疏议》舍宅与服器物条载:“器物者,一品以下,食器不得用纯金、纯玉。
”对金银器物的使用规定,反映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只有尊贵的高级贵族才有资格使用,才能以金银为食器延年益寿,这种严格的等级观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用金银器成为人们等级身份的标志。
国、西汉时期,西方的金银器及制造工艺就开始传入中国。
南北朝时期,人们在对外来金银器制作技术和装饰工艺进行更多模仿和学习的同时,也试图将它们与中国传统的器形融合。
唐代由于对外交流更为广泛,西方金银器物的捶揲工艺、造型艺术和装饰纹样在大量传入的同时也逐渐与唐代的创新融为一体,使中国古代金银器风格突变,并出现了兴旺发达的景象。
关于唐代金银器,这应该算得上最实在的干货了!

关于唐代金银器,这应该算得上最实在的干货了!从考古出土的金银器来看,唐代金银器比唐代以前各个时代所出金银器总数还要多出几倍。
而且唐代的金银器皆精工细作,满饰细密繁复的花纹,这样的工本和财力,是只有唐人才能有的实力与气魄。
在唐代各种外来文物中,金银器是发现最多、表现外来文化影响最为清晰的文物类别。
从加工技艺、器物的造型形态至纹样装饰均反映出了西方文化影响,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双狮纹银,碗体上捶揲出一周如意云头,使整个银碗的外形饱满厚重,极富立体感。
这种在碗壁上以捶揲技术制作出凹凸纹样的手法是受波斯萨珊银器的影响,银碗中双狮的对称布局符合中国传统审美中均衡对称的要求,双狮口中的折枝花和碗体装饰的如意云头纹为典型的中国传统纹样。
外来文化的启迪,使得人们放弃了对许多传统的恪守,以更宽容的心态接纳不同的文化,有机地与本国的文化统一起来,创造新的文化。
唐代银器从器物种类来说,可以分为盛食器、容器、饮器、药具、装饰品、日用杂器及宗教用器。
金银器作为皇帝颁赐下臣、民族交往及下臣进奉的重要之物,由专司金银器制作的官方部门出品。
穆宗到唐末(公元821―907年),器形种类繁多,盒、碗类器物出现高圈足,仿生器形更多一些,流行四等分、五等分的装饰手法。
金银器皿又代表了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
唐代金银器从器物种类来说,可以分为食器、饮器、容器、药具、日用杂器、装饰品及宗教用器。
唐代金银器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品中的绚丽瑰宝,其精湛的制造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代表了古代金银器制作的一个极高水平。
陈列在陕西西安博物院的国家一级文物——唐“李勉奉进双鱼蔓草花纹银盘”,是一件刻有53个铭文的金银器,其铭文之长,在我国目前已出土的唐代金银器中尚属首例。
这件器物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积弊——官员为了加官进爵,向皇帝行贿,而且互相攀比。
许多金银器上都用墨书标明每件器物的重量反映了唐人管理金银器的方法也为测定唐代衡制提供了条件。
经测定,唐代每两平均数值为42.798克,一大斤为684.768克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对唐大斤最精确的测定数据。
简述唐代的金银器设计

简述唐代的金银器设计
唐代的金银器设计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瑰宝,其特点在于工艺精湛、造型优美、寓意深远。
金银器在唐代不仅是一种奢侈品,更是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在唐代,金银器制作工艺已经相当成熟,金银器物在造型、图案、色彩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
金银器制作工艺包括铸造、锤揲、焊接、抛光等多种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金银器具有了非常高的光泽和质感。
唐代金银器的造型十分丰富多样,有杯、盘、碗、瓶、炉、盒等各种器型,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具有浓郁的异域文化特色的胡瓶和胡碗。
胡瓶通常为圆身、直口、细颈,腹部或圆或扁,造型别致;胡碗则常常采用金花、银花、铆钉等装饰手法,别具一格。
在唐代金银器的装饰设计中,动物图案和植物图案是最常见的题材。
这些图案通常以浮雕或镂雕的手法表现,富有立体感。
其中,龙、凤、麒麟等神话动物是最受喜爱的题材,而花卉则以牡丹、莲花等最为常见。
这些图案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也寓意着吉祥、富贵、长寿等美好愿望。
此外,唐代金银器还经常使用人物装饰,这些人物形象通常来源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或佛教文化。
例如,在唐代金银器中经常可以看到“昭君出塞”、“贵妃醉酒”等历史故事和佛教中的佛像、菩萨等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增加了金银器的文化内涵,也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总体来说,唐代的金银器设计风格独特,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金银器的制作工艺和装饰手法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雁衔绶纹银匕(唐)高12cm 1989年西安市国棉五厂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鸿雁衔绶纹银匕(唐) 匕为银质。首呈椭圆形,后带一鸭首形柄,通体錾花。匕 首正反两面均饰鸿雁衔绶纹,周围配以折枝花、莲叶等。 图案中鸿雁站立在莲叶上,口衔绶带,振翅欲飞。匕正反 两面饰以错落相致的缠枝、莲枝、飞鸿等。匕通体为鱼子 状地纹,匕侧视以一伏鸭,做工精良、技艺娴熟。其錾刻 线条流畅、自然,再现了唐代手工业的高度发达。
金筐宝钿真珠装金宝函(唐) 高13.1㎝,边长10.5㎝1987 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法 金筐宝钿真珠装金宝函(唐) 门寺博物馆藏 :盝顶盖镀金, 正方体腰身。盖身以司前、 铰链相套,加锁钥。盖质地 为纯金,中心粘贴一朵宝相 团花。函体四壁均以红绿宝 石嵌成三重宝相团花,每重 之间镶有金丝和珍珠。
鎏金带钏面三钴杵纹银臂钏 唐 鎏金带钏面三钴杵纹银臂钏(唐) 钏面直径4.6㎝,钏面(戳高)2.8㎝,总重216.5g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该器铸造成型,钣金、焊接而成。纹饰鎏金,以鱼子纹衬地。钏体 作双弧形,椭圆形钏面,钏面凸出于环外成圆戳状,外缘绕一周莲 瓣,后缘饰一周流云纹,仰莲流云纹底上饰出四出十字形三钴杵纹 ,亦称羯磨金刚杵纹,十字交叉的中心部分凸成圆铸珠状。
鎏金三钴杵纹阏伽瓶(唐)源自鎏金三钴杵纹阏伽瓶(唐)• 高20.5cm,腹径14㎝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阏伽瓶是坛场作法 的阏伽法器之一,也称功德瓶。主 要于盛装净水以供诸尊澡浴洗涤烦 恼陈垢,也可用来盛供奉诸尊的其 他宝物,或插放花果枝条等。颈饰 如意云头纹,腹饰四个莲瓣纹圈成 的四曲圆图。内饰十字三钴金刚杵 纹,圆图之间以两周弦纹相接,腹 下部饰一周八瓣仰莲。仰莲间立有 三钴金刚杵。圈足呈喇叭形,上部 一周半饰圆形凸棱,棱上饰柿蒂状 双环纹,棱下为一周覆莲瓣,莲瓣
唐朝金银器
简介
• 金银器是以贵重金属黄金和白银为基本原料加工制成的 器皿、饰件等。由于唐代金银器同明代家具、秦汉漆器 一样在中国工艺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唐朝的 金银器皿是介绍的重点。在此将金银器分为茶具、法器、 盥洗器、食器、饰件、药具、饮器和杂器等八组。 中国至迟在商代(距今3000余年前)出现了金制品。 银器则出现较晚,目前所见较早的银制品出土于春秋战 国时期。早期的金银器均为小型的装饰制品,或是人身 上的佩饰,或为其他器物上的饰件。最早的金银器皿出 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金银工艺大都来自青铜 工艺。 两汉时期,金银制品的数量增多,品种增加,工艺 也趋于成熟,基本上已脱离青铜工艺,走上了独立发展 的道路。但是大多数金银制品仍为装饰品,金银器皿比 较少见,直到唐朝以后才有较大发展。从目前所见北朝 和唐朝前期的部分金银器来看,其造型、纹饰上都带有 萨珊金银器的风格,这显然曾受到波斯金银器的影响。
鎏金带座大日如来像 唐 通高15.1cm,座高4.5㎝,重651g 鎏金带座大日如来像(唐)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此像系采用失蜡法(失蜡法,先在模子 中用蜡制成所需器形,然后往模的一孔 注入铜水,模子中的蜡遇热后融化,便 会从另一孔流出,即得成型的青铜制品 。)浇铸而成。通体分为三大铸件,即 首、身、火焰身背光。佛像坐于莲台之 上,莲座表面经过打磨抛光并凿出花瓣 纹饰。佛像除面、胸、掌、束腰外均采 用鎏金工艺。其神态安祥超然,比例适 度,做工精细,是唐代造像中的上乘作 品。
法器
迎真身银金花纹十二环锡 杖(唐)长196.5cm,重 迎真身银金花纹十二环锡杖(唐) 2390g,1987年扶风县法 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锡杖为银 质,通体錾饰花纹并涂 金,杖杆为圆柱形,中 空。
其纹饰可分作三段:下段为三栏纹样, 以联珠纹为栏界,上两栏錾饰四出团 花纹,下栏为二方连续的一整二破团 花,杖镦呈扁球形,其上錾一周八瓣 覆莲;杖身中段为主体花纹,由上至 下錾出七组(每组两体)十四体身披 袈裟、有头光、手执法铃、立于莲花 之上的缘觉僧,周围衬饰花叶和缠枝 蔓草;上段以一周凸起的八瓣仰莲作 栏界,分錾蜀葵、山岳云气和团花等 六栏花纹,与下段纹饰相呼应。杖首 用直径0.6厘米、錾有流云纹的银丝 折成垂直相交的四股桃形轮与杖杆铆 接,每股轮幅上套置三个满饰缠枝蔓 草的扁圆锡环;轮顶又是象征佛所在 的两重莲台,据两个相邻轮幅上的錾 文可知,此杖为唐咸通十四年文思院 为迎取真身奉敕所造。
茶具鉴赏
金银丝结条银笼子(唐)通高15㎝, 厚0.2㎝,长20㎝,重355g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金银丝结条银笼子(唐) 法门寺博物馆藏 此笼是盛装茶叶的器皿。笼子由上盖 、提梁、笼体和足四部分组成,皆用 金银丝编织而成。丝径极细,纹样呈 长六角形透空,孔眼如蜂房状。提梁 是用素银丝结为复层,系结于器身两 端。盖体稍隆,盖与盖沿的交棱线为 金丝盘旋成的连珠。盖中心为金银丝 编成的浮屠状装饰物。器足由鎏金银 丝盘旋成三个旋圈套,似爪形笼脚, 足上部为兽面装饰。该笼出土于地宫 后室,是懿宗所赐整套茶具中的一件 ,这套晚唐宫廷茶具为我国首次发现 ,弥足珍贵。
• 唐朝是中国金银器发展的繁荣鼎盛阶段。这个时期 不仅金银器数量剧增,而且品种丰富多彩。其器型 与纹饰的风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唐在汲取外 域文化并融于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金银器制作终 于形成了独立的民族风格。此外,银器的数量及其 制作工艺尤为瞩目。 唐朝以后,中国金银器的发展总体上趋于保守, 但是金银制品再次呈现与其他器物相结合的趋势, 出现了大量互为装饰的合壁产品,其涉及领域之广 泛,前所未有。 明清时期,宝石镶嵌盛行。但是除了珠光宝气, 更加富丽堂皇以外,已缺少唐朝金银器特有的勃勃 生气。
鎏金龟形银盒(唐)高13.3㎝,长27.7㎝,宽14.9㎝,重818g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鎏金龟形银盒(唐) 鎏金龟形银盒采用钣(bǎn)金、模压、錾刻、鎏金、焊接等工艺
加工制成,是一种可开启、盛放茶叶的容器。其造型仿生龟状,龟 首昂起、尾部向下弯曲、深腹、平底、四腿紧贴腹体,左足前掌履 地,如行如走,极具动态。这枚龟盒不仅反映了唐代尚龟的民俗, 也体现了晚唐高超的金银器加工工艺。
• 坛身分成四个开光区,各 为壶门形画面,上有四组 人物图案。第一组:两人 相对跽坐于蒲团上,一人 捧杯,一人吹笛。第二组: 一人双手抚琴跽坐于蒲团 上,一侧双鹤振翅欲飞。 第三组:一蛇口含宝珠, 一人举手作接珠状,称"随 候得珠"。第四组:一人吹 笙跽坐于蒲团上,身旁一 凤鸟翩翩起舞,称为"吹笙 引凤"。
鎏金捧真身菩萨 唐 通高38.5㎝ 鎏金捧真身菩萨(唐)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全器为银质,分成菩萨和莲座两部 分。菩萨浇铸成型,高髻,头戴花 蔓化佛宝冠,面颊丰腴,仪态万千 。菩萨手捧的金匾为长方形,用银 片模压而成,正面满涂金色,边沿 饰一周宝相花,匾文竖行六十字:" 奉为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圣广孝皇 帝敬造捧真身菩萨永为供养伏愿圣 寿万春圣枝万叶八方来服四海无波 咸通十二年辛卯十一月十四日皇帝 诞庆日记。"
鎏金如来说法盝顶银宝函 (唐)高16.2㎝,边长 14.8㎝,重1660g1987年扶 鎏金如来说法盝顶银宝函(唐) 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宝函为 银质,钣金成型,通体錾 饰花纹并涂金。函体作正 方形、盝顶,函体和函盖 以铰链相接,前置锁钥, 顶盖可启合。
盖面中心錾一枚宝轮,宝轮 四侧的莲花上各有一只迦 陵频伽鸟,或双手合十、 或双手捧莲;四角隅各立 一枚三钴金刚铃,周边衬 饰卷草,斜刹各錾两只凤 鸟,立沿各饰两体飞天。 宝轮喻示佛之轮圆俱足, 亦为释尊八相之初转法轮, 即在鹿野苑向一起修行过 的五比丘开始说法。加之 函体四面皆錾有密教造像, 其学术价值也就远远超过 艺术价值。
如意轮观音盝顶金函唐 高13.5cm,重913g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宝函用纯金制成,通体錾饰花纹。函体作正方形,盝顶,函体和函 如意轮观音盝顶金函唐 盖以铰链相接,前置锁钥,顶盖可启合。盖面中心錾两只展翼旋绕 的凤鸟,尾部呈阔叶状,四周衬饰西番莲和花蔓;斜刹各錾出两只 引颈翘首的鸳鸯;立面边栏各錾四只振翅飞翔的鸿雁。构图左右对 称,意趣盎然。
鎏金人物画银坛子(唐)高24.7㎝,口 径12.3㎝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 寺博物馆藏 鎏金人物画银坛子是唐懿宗、唐僖 宗为迎送佛真身而供奉的配套茶具 中的贮藏器,共有两个,形制相同。 该坛深腹、平底、圈足。由盖、体 和足三部分组成。盖为四瓣竖凸棱 形结构,每瓣内饰一巨狮,衬以缠 枝蔓草,鱼子纹地。盖钮为珠宝状, 饰以二方连续的蔓草纹、鱼子纹地。
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 (唐)高23.1cm,重299g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 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唐) 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函体作正方形,盝顶,函 体和函盖以铰链相接。盖 面錾两只飞龙,张牙舞爪 ,栩栩如生,飞龙间有一 火焰珠。四侧斜刹各錾双 狮戏珠纹,底衬卷草。立 面边栏则各饰两只人身阔 尾形迦陵频伽鸟,一作双 手合掌,一为双手捧莲。 侍列眷属中除天龙部众外 ,还有唐代冠服的人物形 象,说明密宗不仅为统治 者所虔奉,更与世俗文化 紧密结合在一起。
鎏金镂空飞鸿球路纹银笼子 唐通高17.8㎝,腹深10.2㎝, 重654g,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 鎏金镂空飞鸿球路纹银笼子 地宫出土,法门寺博物馆藏 (唐) 此器系模冲成型,通体镂空, 纹饰鎏金。盖为穹顶,口沿下 折,顶面錾饰15只飞鸿,口沿 上缘錾饰一周莲瓣纹,下缘饰 一周上下错列的破式团花纹, 鱼子纹地。两侧口沿下铆有环 耳,套置提梁。提梁截面呈扁 六棱形,上接银链,银链的另 一端与盖顶相连。笼体口沿处 亦饰一周破式团花纹,腹壁錾 三周20只飞鸿,均两两相对。 通体镂空处作球路纹,这种图 案在唐代基本定型,后流行于 宋代。
银芙渠 唐 高41㎝,重535g 银芙渠(唐)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 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莲花,是我国传统花卉, 古名芙蕖或芙蓉,现称荷 花,春秋战国时已用于饰 纹。自佛教传入我国后, 莲花便作为佛教标志。这 对银莲花是唐宫室于咸通 十四年(873)赐给法门寺 的供佛具,即十大供奉之 一的华(花)供养。花属 纯银打造,层层堆旋,分 外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