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金银器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金属设计,漆器设计,玻璃设计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金属设计,漆器设计,玻璃设计

玻璃设计 由于中华文化对于玉石的特殊偏爱, 由于中华文化对于玉石的特殊偏爱, 以及根深蒂固的陶瓷文化不断蓬勃 发展, 发展,中国古代的玻璃艺术始终生长 在玉器与陶瓷的浓重阴影里。 在玉器与陶瓷的浓重阴影里。 但是丝绸之路却为中国程式化的玻璃 艺术输入了新鲜空气。 艺术输入了新鲜空气。
琉璃钵 (宋代) 宋代)
金属设计 金银细工的兴盛,日用青铜器物 金银细工的兴盛, 的日趋衰落, 的日趋衰落,是这个时期的总趋 势。
鹿角马头金冠饰 内蒙古出土) (北朝 内蒙古出土)
金铜佛坐像
鸡心形金饰 南京幕府山) (北宋中期 南京幕府山)
错金银辕饰 (魏国) 魏国)
鎏金嵌玉镶琉璃银带钩 出土) (魏国 河南辉县 出土)
淡黄绿色玻璃瓶 河北定县) (北宋 河北定县)
天青色扁圆形玻璃瓶 (玻璃壁厚仅1毫米) 玻璃壁厚仅1毫米) (北魏,河北定县出土) 北魏,河北定县出土)
魏晋南北朝玻璃碗 魏晋南北朝玻璃碗
萨珊风格玻璃碗 宁夏固原李贤墓出土) (北周 宁夏固原李贤墓出土) 萨珊艺术风格开始影响中国玻璃的造型与色 与传统的沉稳厚重不同, 彩。与传统的沉稳厚重不同,器物开始轻薄透 明起来,色彩也日趋亮丽。 明起来,色彩也日趋亮丽。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 金属设计,漆器设计, 金属设计,漆器设计,玻璃设计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金属设计,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金属设计, 漆器设计, 漆器设计,玻璃设计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文化、东西文化的大 融合,为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这个时期的工艺匠师,一方面继承秦汉以来 工艺美术的优良传统,一方面吸收各民族和 外来的艺术形式,使工艺美术的各个门类都 有了新的发展,在工艺装饰手法和风格上都 出现了许多新特色。
嵌 螺 钿 工 艺 与 平

金银器

金银器

魏晋南北朝时期金银器综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朝代更替频繁,社会经济亦遭受破坏。

然而另一方面,各民族在长期共存的生活中,逐渐相互融合,对外交流进一步扩大,加之佛教及其艺术的传播,使这个时期的文化艺术空前发展。

这些在金银器的形制纹样发展中,都曾打上了明显的烙印。

从考古发掘的情况看,这个时期的金银器数量较多。

金银器的社会功能进一步扩大,制作技术更加娴熟,器形、图案也不断创新。

较为常见的金银器仍为饰品。

在这个时期的墓葬中,常可以看到民族间相互影响和融合的迹象。

辽宁北票冯素弗墓中出土了“范阳公章”龟纽金印、金冠饰、人物纹山形金饰,镂空山形金饰片等,这些金银器既有汉族传统文化的特色,又有北方游牧民族的风格特点。

在胡汉相互影响中尤以鲜卑族的金银器制作特色突出成就斐然。

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地区制作的金银器。

早期(3~4世纪)的慕容鲜卑金银器出土于辽宁北票房身村石棺墓中。

在2号墓内,除了发现金质的指环、镯、钗、铃、珠和一些透雕或月牙状的金饰外,还出土了两件金花冠饰,大冠高28厘米,长方形透雕云纹的金冠饰上竖着16支金花枝,上面悬缀着金环和金叶,可能是鲜卑上层人物冠上插饰的金步摇。

在北票西官营子发掘的北燕太平七年(415)冯素弗夫妇墓内,发现了金质“范阳公章”、捶揲的佛像金冠饰及其妻插步摇的金冠饰。

在义县保安寺村石椁墓内,还出土了一件圆银箍上伸出二只向上反卷银钩的银头饰。

另外,在一长方形金牌饰上,捶揲出3只回首站立的鹿纹,形象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二兰虎沟出土的相似,反映了鲜卑慕容与拓跋两族之间的联系。

西晋时(265~316) 拓跋鲜卑族金银器,最重要的是1956年在内蒙古凉城县小坝子滩沙虎子沟出土的一批。

其中“晋鲜卑归义侯”金印,长2.25厘米,宽2.25厘米;“晋乌丸归义侯”金印,长2.25厘米,宽2.3厘米;“晋鲜卑率善中郎将”银印,长2.15厘米,宽2.15厘米。

3印均为驼钮。

墓内还发现多件具有拓跋鲜卑特点的金牌饰,内中有长9.5厘米的兽形金牌饰,高4.1厘米的镶嵌杂宝石兽形金饰件,长9厘米的兽形金饰件,高3厘米的兽形饰金戒指,还有金耳坠。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
南京琉璃塔
位于南京的琉璃塔是五代时期的代表性建筑之一,以其绚丽的琉璃装饰和精湛的木雕工艺而著称。
04
建筑影响与意义
三国、两晋时期的建筑影响与意义
继承汉代建筑风格
砖石建筑发展
三国、两晋时期的建筑在很大程度上 继承了汉代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如高 台建筑、大屋顶和斗拱等元素的使用。
三国、两晋时期,砖石建筑得到了进 一步发展,广泛应用于城墙、墓葬等 领域,提高了建筑的耐久性和装饰性。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 、五代建筑
目 录
• 建筑风格演变 • 建筑材料与技术 • 建筑代表作品 • 建筑影响与意义
01
建筑风格演变
三国、两晋时期的建筑风格
总结词
融合与创新
详细描述
三国、两晋时期的建筑风格在继承汉代的基础上,逐渐融合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这一时 期的建筑注重空间布局的层次感,追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同时注重建筑装饰和细节的处理,展现了精 湛的工艺水平。
建筑材料与装饰的多样化
五代时期,建筑材料和装饰手法更加多样化,如琉璃瓦的 使用和彩绘技术的提高等,丰富了建筑的视觉效果和艺术 表现力。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得到了 迅速发展,形成了著名的云冈 石窟和龙门石窟等。
玻璃器制造技术
南北朝时期,玻璃器制造技术 得到了发展,玻璃器皿的品种
和数量增多。
隋唐的建筑材料与技术
砖瓦制造技术
木结构建筑技术
隋唐时期,砖瓦制造技术达到了巅峰,烧 制出的砖瓦质量优良,广泛应用于建筑中 。
隋唐时期的木结构建筑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建筑结构复杂,装饰华丽。
南北朝的建筑风格
总结词
佛教与文化交融

简述唐代的金银器设计

简述唐代的金银器设计

简述唐代的金银器设计
唐代的金银器设计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瑰宝,其特点在于工艺精湛、造型优美、寓意深远。

金银器在唐代不仅是一种奢侈品,更是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在唐代,金银器制作工艺已经相当成熟,金银器物在造型、图案、色彩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

金银器制作工艺包括铸造、锤揲、焊接、抛光等多种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金银器具有了非常高的光泽和质感。

唐代金银器的造型十分丰富多样,有杯、盘、碗、瓶、炉、盒等各种器型,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具有浓郁的异域文化特色的胡瓶和胡碗。

胡瓶通常为圆身、直口、细颈,腹部或圆或扁,造型别致;胡碗则常常采用金花、银花、铆钉等装饰手法,别具一格。

在唐代金银器的装饰设计中,动物图案和植物图案是最常见的题材。

这些图案通常以浮雕或镂雕的手法表现,富有立体感。

其中,龙、凤、麒麟等神话动物是最受喜爱的题材,而花卉则以牡丹、莲花等最为常见。

这些图案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也寓意着吉祥、富贵、长寿等美好愿望。

此外,唐代金银器还经常使用人物装饰,这些人物形象通常来源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或佛教文化。

例如,在唐代金银器中经常可以看到“昭君出塞”、“贵妃醉酒”等历史故事和佛教中的佛像、菩萨等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增加了金银器的文化内涵,也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总体来说,唐代的金银器设计风格独特,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金银器的制作工艺和装饰手法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朝时期金银器简介

唐朝时期金银器简介

唐朝时期金银器简介金银器综述:相对而言,我国对金银器的认识和利用时间较晚。

大约在商代开始有金器,银器则始于春秋时期,这比地中海和南美地区晚了近两千年。

我国金银矿产资源相对贫乏,所以对于古人来说,金银首先是财富的象征,是一种奢侈品。

另外,我国高度发达的青铜器、玉器、漆器和陶瓷工艺也大大限制了金银艺术的表现领域和力度。

中国古代金银器的造型艺术大概经历了商周至两汉、魏晋至宋元、明清三个较大的变化时期。

商周至两汉,中国处于青铜器所表现的威严的时代氛围中,金银工艺成为青铜工艺的附庸。

此期的金银主要用来制作珍贵的装饰品。

如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流行在铜器上镶金银,金器主要是带钩,也有碗、盏、匕、杯等生活器具。

汉代以后,银器数量有所增加。

汉代金银器物主要为金银饰件,具代表性的有腰牌、带钩、动物形饰品以及玺印等。

这个时期的金银器皿不多,造型也多源于青铜器,装饰也多采用云纹、地纹与镶嵌相结合的多层次布局形式。

魏晋至宋元是金银器物占据主流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金银器的种类应有尽有,又以小件饰物和生活用具为主,其中首饰多为金器,生活用具多为银器。

此时还出现了具有西亚风格的金银器,如盘、壶、高足杯。

其中有唐一代,金银器的制作技术及数量均达到了高峰。

当时出现了许多官营或民间的手工业作坊,并普遍使用捶揲、浇铸、焊接、切割、抛光等工艺,器物类型包括生活用具、宗教用具及首饰等。

纹饰华美富丽,以鸳鸯、鹦鹉、狮纹为主。

宋代,金银器已普及到民间。

当时的金银器造型古朴、文雅,常见纹饰有写实的花卉、瓜果纹,其上常刻有款识,多为打制器物的匠户商号,少数为年款或所有者的姓氏。

与器体大块平面相适应,捶揲、线刻而成的花卉、珍禽、瑞兽、人物及诗画故事成为流行的装饰。

相对而言,明清金银器逐步趋向衰弱,但在集中表现金器所象征的高贵与权势方面,却达到了惊人的成就。

清新活泼的造型、流畅富丽的花纹已难得一见,而代之以金冠、发钗、金钏、经匣、佛塔等,形制之巧,装饰之精,工艺之绝,仍体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唐代金银器

唐代金银器

唐代金银器鎏金鹦鹉莲瓣形带盖银盒唐朝被称作是中国古代金银器制作和使用的“繁荣期”。

该期的金银器不仅数量大,仅从考古发现来看,便已经超过了以前各朝代的总和,经粗略统计至少有36处之多。

主要出土在窖藏、地宫和墓葬之中,其中最著名的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江苏丹徒丁卯桥窖藏、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三大发现,就出土金银器达1347件。

而且种类繁多,制作亦极为精美,代表着中国古代金银器的最高水平。

花口银碟当你看到那数量众多,类别丰富、造型别致,纹饰精美的金银器时,一定会联想到唐文化艺术的雄健、华美和自然秀颖。

唐鎏金双凤纹带盖大银盒唐代金银器的工艺技术也极其复杂、精细。

装饰图案主要分几何形与写生形两大类,前者多装饰器物边缘,后者多为装饰主题。

制作工艺更为精细、复杂,已普遍采用了镀金、浇铸、焊接、切削、抛光、铆、镀、刻凿、锤揲、錾刻、镂空等加工技术。

边远地区和南方地区同样出土了制作水平高超,时代特色明显的金银器皿。

唐鎏金双凤压花菱形银盘唐朝金银器出现繁荣景象是多种原因共同导致的结果:唐朝继承和发展了汉代以来人们对金银所具有的神秘观念,汉代方士认为“金银为食器可得不死”,到了唐朝这种观念仍然盛行。

同时唐代统治者又把金银器皿的使用渗透到社会等级观念之中,为保证统治阶级对金银器皿的独占。

银鎏金论语玉烛龟形酒筹筒《唐律疏议》做出了明确规定:“器物者,一品以下,食器不得用纯金。

”神农二年(706年)进一步强调:“诸一品以下,食器不得用浑金玉,六品以下,不得用浑银。

”这使得金银器不折不扣的成为了当时人们身份的标志。

不过由于金银作为食器可以延年益寿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仅用法律条文很难去限制人们对金银器的使用,这从考古发现可以得到证明,许多金银器皿都出现在一品官员以下的墓葬中。

银鎏金鱼纹小盒另一方面,赏赐金银作为收买手段在宫廷内部权利之争中笼络人心也司空见惯,帝王为了表彰有功于朝廷的将军、权臣也常常以金银作为封赏。

史载,唐玄宗李隆基在消灭太平公主等敌对势力,巩固其统治之后,对有功之臣赐“金银器皿各一床”。

古代中国的各个时期的坟墓和陵墓有哪些特点

古代中国的各个时期的坟墓和陵墓有哪些特点

古代中国的各个时期的坟墓和陵墓有哪些特点1.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

这些坟墓多为土葬,墓主人通常是部族首领或贵族。

墓葬中常有陶器、玉器、石器等随葬品。

2.夏商周时期: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夏朝的贵族墓葬、商朝的墓葬和周朝的墓葬。

墓葬形式多样,有土葬、木葬、石葬等。

随葬品种类丰富,包括青铜器、陶器、玉器等。

3.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诸侯国的君主墓葬和贵族墓葬。

墓葬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多采用砖石结构。

随葬品种类更加丰富,出现了金银器、玉器、漆器等。

4.秦汉时期: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秦朝的陵墓和汉朝的陵墓。

秦朝的陵墓以秦始皇陵为代表,采用地宫式结构,规模宏大。

汉朝的陵墓以汉武帝陵为代表,采用宝城式结构,墓室装饰华丽。

随葬品种类繁多,包括陶器、铜器、玉器、金银器等。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三国时期的君主墓葬、两晋时期的贵族墓葬和南北朝时期的陵墓。

墓葬形式以土葬为主,结构简化,随葬品种类减少。

6.隋唐时期: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隋朝和唐朝的君主墓葬。

墓葬规模宏大,结构复杂,采用砖石结构。

随葬品种类丰富,包括陶器、瓷器、玉器、金银器等。

7.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五代十国的君主墓葬和贵族墓葬。

墓葬规模较小,结构简单,多采用土葬。

随葬品种类较少,以陶器、铜器为主。

8.宋朝: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宋朝的君主墓葬和贵族墓葬。

墓葬规模适中,结构简洁,多采用砖石结构。

随葬品种类以瓷器、玉器、铜器为主。

9.元朝: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元朝的君主墓葬。

墓葬规模宏大,结构复杂,采用砖石结构。

随葬品种类丰富,包括瓷器、玉器、金银器等。

10.明朝: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明朝的君主墓葬和贵族墓葬。

墓葬规模宏大,结构复杂,采用砖石结构。

随葬品种类丰富,包括瓷器、玉器、金银器等。

11.清朝: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清朝的君主墓葬和贵族墓葬。

墓葬规模宏大,结构复杂,采用砖石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1、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1)开成时期:原始社会—汉代;特点:中国木结构建筑技术已日渐完善。

人们掌握了夯土技术,烧制了砖瓦,建造了石建筑。

2)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特点:砖瓦的产量、质量及木构架技术都有所提高。

大量兴建佛教建筑。

3)成熟时期:隋唐时期;特点:砖的应用更加广泛,琉璃的烧制更加进步,建筑构件的比例逐步趋向定型化。

4)大转变时期:宋朝;特点:宋朝建筑的规格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

5)发展时期:元朝;特点:兴建大量藏传佛教寺庙及伊斯兰教礼拜寺。

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建筑艺术影响到全国。

6)高峰时期:明清时期;特点:砖的生产大量增加,琉璃瓦的数量及质量都超过过去任何朝代。

官式建筑已经高度标准化、定型化。

2、现存古代木结构建筑代表及特点。

1)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的部分建筑:建成于唐代;特点: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柱子较粗壮,多用板门和直棂窗,风格庄重朴实。

2)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福建泉州清净寺、河北正定隆兴寺、浙江宁波保国寺:建成于宋代;特点:屋顶的坡度增大,出檐不如前代深远,重要建筑门窗多采用菱花隔扇,建筑风格渐趋柔和。

3)天津蓟县的独乐寺、山西大同的善化寺和华严寺:建成于辽;特点:接近于唐代风格,创造了“减柱法”。

4)山西芮城永乐宫、洪洞广胜寺:建成于元代;特点:普遍使用“减柱法”,梁架结构又有了新的创造,许多构件多用自然弯材稍加砍削而成。

5)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建于明清时期;特点:出檐较浅,斗拱比例缩小,“减柱法”除小型建筑外,在重要建筑中已不采用。

3、三本建筑文献;宋朝的《营造法式》、明朝的《园冶》、清工部《工程做法》。

4、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及基本构件;台基:普通台基、较高级台基、更高级台基、最高级台基;作用:承托建筑物,防潮防腐,弥补中国古代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传的欠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仰视
“开元通宝”金钱,非流通货币。
1、“开元皇帝掌中怜,流落人间 二十年。长说承天门上宴,百僚楼 下拾金钱。“(张祜《退宫人》)
2、洗三(洗儿);
3、撒帐(嫁娶)
金走龙,高4.1厘米。
推测与投龙致祭的道教 仪式有关。
金梳背(装饰品) “满头行小梳”(元稹《恨妆成》
金臂钏 “绿鬟富去金钗多 皓腕肥来银钏窄” (白居易《盐商妇》)
5、金银作坊隶属:皇室(文思院)、中央 官府(少府监掌治署等下属的金银作坊 院)、地方官府、寺院或私人。
6、唐代金银工艺
(1)锤(槌chui)鍱(ye)(打作);利用了金银良好的延 展性。有时有底衬,也有模冲(多用于纹样)。金银箔也 用捶打的方式(如法门寺银芙蕖;金银平脱镜)。捶鍱器 物耗材少,但容易变形。
1、考古发现情况
窖藏:西安何家村、沙坡村、丹徒丁卯桥 等
墓葬:伊川齐国太夫人墓、偃师杏园李景 由墓、西安韦美美墓等
塔基:法门寺
2、国内主要著录和研究
《唐代金银器》(1985);《海内外唐代金 银器萃编》(1989);《法门寺地宫珍宝》; 《唐代金银器研究》(1999);《花舞大唐 春——何家春遗宝精粹》(2003)。
(3)9世纪器物种类大增,茶具、香具、波 罗子、温器、支架等流行。碗、盒、盘的 形制发生了大变化,流行花口浅腹斜壁碗、 四五曲花形带足的盒、葵花形的盘等。折 枝纹、团花纹继续流行,以阔叶大花为特 点。鸳鸯、鹦鹉、鸿雁、双鱼等题材流行。 出现荷叶、绶带、叶瓣、小花、半花等边 饰。纹样风格自由随意,生活气息浓厚。 本期是唐代金银器的普及和多样化时期。
(9)范铸:铸法如铜器(金熔点1064,银961)。铸器胎 体厚重。
何家村窖藏的属性
作坊;某王在安史之乱时埋藏;庸调使刘 震所藏;药师院(与炼丹及道教祭祀有 关)。
我国古代炼银采用的是“吹灰法” (作炼锡灰坯 炉法) ,这是一种分离银铅的方法。银矿一般含
银量很低,炼银的技术关键是如何把银富集起来。 由于铅和银完全互溶,而且熔点较低,所以古代炼 银时加入铅,使银溶于铅中,实现银的富集;然后 吹以空气,使铅氧化,入炉灰中,使银分离出来。 中国约在早商时期已经使用银器。甘肃火烧沟类 型文化遗址(年代相当于夏代)曾发现银质饰物。 战国已有错银器物。《魏书·食货志》提到:长安 骊山银矿“二石得银七两”,恒州白登山银矿 “八石得银七两”。这是关于银矿品位的最早记 载。
(2)鎏金(金涂、金花、镀金、金镀):用纯金和汞混 合成金汞(金泥),涂抹在器物上烘烤。通体、局部。
(3)掐丝与金银珠焊缀(常同时使用):法门寺金银掐 丝编织笼子。焊药多加硼砂(及金银铜锡等)。
(4)錾刻:通过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錾子,用小锤击 打,在器物表面形成各种花纹,以达到装饰效果。
(5)焊接:唐代的焊料可能有多种,金器一般用黄金焊 接,银器焊料中往往含有大量的铜,因此保存至今的银器 焊接处可见铜锈。
罐内盛 放物品
葡 萄 花 鸟 纹 银 香 囊 ( 径 )
4.6
舞马衔杯纹鎏金银壶
鎏金鸿雁纹银匜
鎏 金 蔓 草 鸳 鸯 纹 羽 觞 ( 耳 杯 )
鎏金花鸟(鹦鹉)纹银碗
鎏金小簇花纹银盖碗
(唐德宗时期)高11 厘米
“( 鎏 字圈 金 )足 折
内枝 沿花 錾纹 刻银 ”盖 进碗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高24)
玉臂环
金钗(长9.7)
深斑玉带(玉带是唐 人服带的最高等级)
银钱 (708-709 年日本铸)
萨珊银币(库
思老二世, 590-627年)
东罗马(拜占 庭,395-1453)
金币(希拉克 略王朝,610711年)
玛瑙兽首杯(来自”来 通“)
凸纹玻璃 杯(7世 纪的萨珊 玻璃)
仰莲瓣座银罐
银石榴罐
素面“大粒光明砂”银盒
素面双耳银锅
素面金铫
素面长柄三足银铛
鎏 金 团 花 纹 银 盒
鎏金团花纹银盒
鎏 金 石 榴 花 纹 银 盒
鎏金鸳鸯纹银盒
孔雀纹银方盒
庸调 银饼
盛唐之后” 凡金银宝货 绫罗之属皆 折庸调以 (变)造“
莲 瓣 纹 提 梁 银 罐
出矿银法:有银若好白,即以白矾石,硇末火烧出之。若 未好白,即恶银一斤和熟铅一斤,又灰滤之为上白银。
作灰坯:火屋中以土墼作土槽,高三尺,长短任人,其中 作模。皆得,坯中细炼灰使满,其中以水和柔使熟,不湿 不干用之。小抑灰使实。以刀铍作坯形,灰上薄布盐末。 当坯内矿,各以黄土炼覆上,装炭使讫,还以墼盖,炉上 当坯上各开一孔,使大气通出,周泥之。坯前各别开一孔 看,时时瞻候,以铁钩钩断糖屎,使出。须臾火彻,锡矿 沸动旋回,与银分离,锡尽,银不复动,紫绿白艳[烟]起, 艳起以杖击。少许布水湿沾之,其银得冷即起龙头,以铁 匙按[接]取,名曰龙头白银。
吹灰法
作炼锡①灰坯炉法:先以甘埚中炼铅锡二十遍。用三斤炼 锡著熟铁锅中熔,使赤沸。即纳金矿碎者一斤,合相得。 掠去糖屎②,泻出别炼。杀熟炭③,以土墼垒作方炉,其 中安炼灰作坯模,以金锡著灰坯中,上安铁镣上。布刚炭 火于炉上。用一孔于炉前开一小孔,候之须臾,锡与金杂 物相利取,其金状似银,即以熟雌黄和好酒,铜器中煮之, 杀之,还复本性。……
总体上讲,金银器在隋和唐初受到西方文 化的影响较大,在8世纪初基本上完成了本 土化进程,开始独立发展。8世纪中叶以前, 金银器主要由北方的中央官府和皇室作坊
生产,其后地方官府和民间手工业作坊兴
起。南方的作品尽管模仿了两京地区工匠 的手法,但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4、8世纪中叶之前的制作在中原北方地区,。 8世纪之后出现以两京为中心和以江浙为中 心的南北两大产地。
金筐宝钿团花纹金杯
鎏金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
伎乐纹八棱金杯
鎏金伎乐纹八棱银杯

素面罐形带把银杯
鸳鸯莲瓣纹金碗
鎏金海兽水波纹银碗
鎏金双狮纹银碗
鎏金飞狮纹银盒
鎏金翼鹿凤鸟纹银盒
鎏 金 双 狐 狸 纹 双 桃 形 银 盘
鎏金飞廉纹六曲银盘
鎏金凤鸟纹六曲银盘
素面三足银罐
(6)铆接:是用穿钉贯孔,锤实拉紧的方法把附件和器 物主体固定在一起,主要用在器物的一些功能性部件的安 装上,如环柄、铰链、搭扣、提梁等。
(7)切削:金银器在经过冶铸、锤揲之后,已基本成型, 但往往表面不平整,会留下加工的斑痕和凹坑,需要用刀 具进行手工切削或利用镟床进行旋削。
(8)抛光:可能使用细错石和磨炭加水打磨,再使用织 物或皮革抛光,也可能利用镟床进行抛光。
汉·狐刚子《出金矿图录》(《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温字 号总第五八四一五八五册)
明陆容《菽园杂记》记述炼银过程颇为详细:“矿石不拘 多少,采入碓坊,舂碓极细,是为矿末。次以大桶盛水, 投矿末于水中,搅数百次,谓之搅粘。凡桶中之粘,分三 等:浮于面者为之细粘,桶中者谓之梅砂,沉于底者谓之粗 矿肉。若细粘与梅砂,用尖底淘盆,浮于淘池中,且淘且 汰,泛扬去粗,留取其精英者。其粗矿肉,则用一木盆, 如小舟然,淘汰亦如前法。大率欲淘去石末,存其真矿, 以桶盛贮,璀璨星星可现,是谓矿肉。”这是选矿过程。 “次用米糊搜伴,团如拳大,排于炭山,更以炭一尺许覆 之,自旦发火,至申时住火,候冷,名窖团。”这是烧结过 程。“次用?银炉炽炭,投铅于炉中,候化,即投窖团入 炉,用鞴鼓扇不停手,盖铅性能收银尽归炉底,独有滓浮 于面。凡数次,破炉爬出炽火,掠去炉面滓垢。烹炼即熟, 良久,以水灭火,则银铅为一,是为铅驼。”这是炼制铅银 合金。“次就地用上等炉灰,视铅驼大小,作一浅灰窠, 置铅驼于灰窠内,用炭团叠,侧扇火不住手,初铅银混, 泓然于灰窠之内。望泓面有烟云之气,飞走不定。久之稍 散,则雪花腾涌。雪花既尽,湛然澄彻。又少顷,其色自 一边先变浑色,是谓窠翻。烟云雪花,乃铅气未尽之状。 铅性畏灰,故用灰以捕铅。铅既入灰,唯银独存。自辰至 午,方见净银。铅入于灰坯,乃生药中密陀僧也。”这就 是灰吹法提银。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金银器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和南方 地区考古发现的金银器数量少,多是小型 器物,大都是首饰(耳环、戒指、簪钗 等)、服饰(扣)或漆木器上的部件。原 因是金银产量减少,且佛教(造像)兴盛 耗费了大量金银。北方地区鲜卑遗物中金 银器发现较多,以牌饰等装饰品最常见。
(二)、唐代是金银器繁盛的时期。考古 出土和私收藏数量很多。研究也较充分。
3、唐代金银器的分期:
(1)8世纪中叶之前,盒、盘类以圆形为主, 见有高足杯、带把杯、多曲长杯。纹样盛 行忍冬、缠枝、联珠、宝相、卷云等。花 纹纤细茂密、多用满地装饰的手法,流行 珍珠地纹。是唐代金银器的飞速发展期, 也是外来文化影响最为强烈的时期。
(2)8世纪中叶到8世纪末,高足杯、带把 杯、多曲长杯很少见到。新出现各式壶。 葵花口的盘、盒等流行。宝相花仍可见到, 折枝纹、团花纹兴起。纹样更加写实,分 单元布局,留白较多,显得疏朗大方。器 物的形制和样式多是既不见于西方器物, 也少见于中国传统器物的创新作品。本期 是唐代金银器制造的成熟时期,摆脱了外 来文化的影响,完成了金银器的中国化进 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