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宋之韵》解说词(13)千秋才女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宋之韵》解说词(19)风雅游士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宋之韵》解说词(19)风雅游士

《宋之韵》解说词【19】风雅游士《宋之韵》解说词【19】风雅游士姜夔和苏轼一样,在诗,词,文,书法,绘画这些方面都够上一家,虽然知名度不及苏轼,还是写有专著的音乐家,造诣很深,这是他超过苏轼的地方。

词的成就最为突出,是宋代一大家,对后世一直到清代都有影响。

他与辛弃疾同时而略后,有过交往,也学着写过辛派词。

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

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

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

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

1205年,六十六岁高龄的辛弃疾,调任镇江知府。

当时南宋朝廷正紧锣密鼓准备北伐,因此抬出辛弃疾以壮声势。

他在镇江这里写了名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姜夔这首词就是用辛词韵脚和模仿辛词风格写的。

词中赞叹辛弃疾是再世诸葛亮,出任镇江知府是为了报答朝廷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以神京即开封府为中心的中原地区,老百姓都在盼着南宋的能打回去,因此他提醒辛弃疾像东晋桓温北伐时那样去看看自己多年前种的树,也就是去看看当年战斗过的地方是否还是老样子。

这就是说,他认为辛弃疾必定马到成功,会一举扫灭金朝,收复中原。

由于身世不同,因而没有慷慨悲歌的激情,而只有一些想说又不想多说的怨怅,下面这首《扬州慢》是他忧时怨乱的代表作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荞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词中写的是1126年靖康之变,特别是1161年金朝完颜亮南侵对扬州造成的破坏。

尽管战争已过去十六年,而距靖康之变已半个世纪,扬州却始终没有从战争的创伤中缓过气来。

词人走过“春风十里”看到的尽是被春风吹醒的野草。

“自胡马窥江去后”的窥字用的非常精警。

金兵只不过到长江边上偷看了一眼,就使扬州残破不堪,以致这废池应当是指瘦西湖和残剩的大树冷嗦嗦的喘息着,还生怕人提起战争。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这几句说的极为沉痛。

其感人之处在于不直说战争的残酷性,而将废池乔木拟人化。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宋代词人吴文英作品赏析(五首,含作者简介)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宋代词人吴文英作品赏析(五首,含作者简介)

玉楼春·和吴见山韵玉楼春·和吴见山韵吴文英阑干独倚天涯客。

心影暗凋风叶寂。

千山秋入雨中青,一雁暮随云去急。

霜花强弄春颜色。

相吊年光浇大白。

海烟沈处倒残霞,一杼鲛绡和泪织。

【译文】浪迹天涯的孤客独倚栏干,面对着深秋中的凄风凋叶,更觉得寂寞惆怅。

绵绵群山在淅沥的秋雨中泛出了青光,一只离群的孤雁在暮色苍茫中随着迅飞的流云拼力地挣扎奋飞。

百花凋零,惟有那秋菊逞强,显示出些许春天般的缤纷色彩。

而我们却只能为那已消逝的美好年华举杯凭吊,饮一杯大白。

暮天夕阳返照天空,倒挂着一缕美丽的彩虹,那是大海中的鲛人用泪水一梭梭编织的七彩鲛绡幻化而成的。

【注释】1.玉楼春:据《词谱》载:“因顾敻词中有‘月照玉楼春漏促’,又有‘柳映玉楼春日晚’。

五代欧阳炯词中有‘日照玉楼花似锦,楼上醉和春色寝’。

又有‘春早玉楼烟雨夜’句,取为调名。

”又名《木兰花》、《玉楼春令》、《西湖曲》、《呈纤手》、《东邻妙》、《春晓曲》、《惜春容》、《梦相亲》、《归风便》、《归朝欢令》、《转调木兰花》、《续渔歌》。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三仄韵。

2.和吴见山韵:和韵,是用他人诗词所用的韵而作诗词。

分用韵、依韵、次韵三种。

陆游说:“古时有唱有和,有杂拟追和之类,而无和韵者。

唐始有用韵,谓同用此韵;后有依韵,然不以次;后有次韵。

自元(稹)、白(居易)至皮(日休)、陆(龟蒙),其体乃全。

”吴见山,梦窗词友,常有唱酬相和。

《梦窗词》中,题其名的即有六首,而和词或用其原韵而作的竟有五首之多。

3.大白:酒名。

【鉴赏】“阑干”两句,写出词人的心情。

此言自己是一个四处飘泊的天涯孤客,如今独倚在栏干旁,面对着深秋中的凄风凋叶,那么心中的阴影就会显得更加浓厚,寂寞之情也会显得更深。

此即情与景合也。

所谓“离人心上秋”,秋景增愁情矣。

“千山”两句,景中显情。

绵绵群山在秋雨淅沥之中泛出了青光,此是指雨中山上的常青树林;而在天空中词人(天涯客)却见到,有一只离群的孤雁在暮色苍茫中随着迅飞的流云在拼力地挣扎着奋飞。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宋之韵》解说词(6)旷世奇才(上)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宋之韵》解说词(6)旷世奇才(上)

《宋之韵》解说词【6】旷世奇才(上)《宋之韵》解说词【6】旷世奇才(上)公元1082年,四十六岁的苏轼,在黄州赤壁酹江亭这里写下了震古烁今的名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这一声长啸穿越千年,一直在这里隆隆地震响,将永远叩击游人的心扉,“大江东去”这四个音搭配在一起,像一声号角,是那么和谐那么响亮那么雄劲。

虽然这酹江亭上再也找不到他巨人的身影,再也问不出他悲凉的遭遇,但我们相信他还活在这里,他是不会死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首两句就像长江的巨浪,滚滚滔滔而下,气势磅礴。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点出赤壁怀古的题旨。

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来突出赤壁的险峻,极有声色。

“一时多少豪杰”把赤壁之战中的英雄人物一总推入读者的想象,然后快速转入下片,用近景推出周瑜。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几句话就让周瑜赢得了赤壁之战。

怀古是为了抒发心中的郁积,词人于是站出来告诉读者,“人生如梦”,而自己偏生那么容易动感情,以至“早生华发”,实在可笑。

真的可笑吗?不!当时的苏轼是个有罪之人,因为三年前,他被一场卑劣的文字狱击倒了。

这就是中国文学史上永远散发着血腥气的“乌台诗案”。

中国古代这个学者,思想家,诗人,词人,散文家,画家,书法家兼于一身的奇才,因为写诗同情老百姓,被告发诬蔑了早已走样的新法,差点就丢了性命。

三年的时间不长,他内心的伤口肯定还在流血,他肯定还在做被推上刑场的噩梦。

《赤壁怀古》就是在这种心绪下创作的。

明白了这一点,读这首词自然该别有一番滋味。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读这首词,至今仍觉天风海雨气势逼人。

在乌台诗案中,苏轼的一些诗被挖出来示众,用拐几道弯儿的目光,从中找出攻击王安石新法的罪证来。

宋之韵旷世奇才观后感800字

宋之韵旷世奇才观后感800字

宋之韵旷世奇才观后感800字什么是“宋之韵”?第一次了解的我也是十分惊奇和兴致勃勃。

《宋之韵》是由国内顶尖纪录片人联袂奉献,经过多年的努力创作而成的“文化纪录片”。

全片以词人和流派为分集,每集约有二十分钟。

创作者没有停留在文字解析的层面上-而是更关注那些作词、作诗的人关注他们的命运,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和态度,以及他们的灵魂精神或是对国家、对人生命运的情感。

该片画面唯美,制作精良,有专业的朗诵者声情并茂地朗读解说词,又有制片处专业的实景摄影,再配上适宜适合的音乐一有时慷慨激昂,打鼓声震撼人心;有时又如轻风拂柳,丝丝古琴声萦绕耳畔。

待到你看完一集,便定会有才往下看的冲动一这便是它的精华所在了。

《宋之韵》就是曲折蜿蜒的小溪,至少在豪放派诞生前是这样的。

在宋词中,婉约派的李清照是我最敬佩的。

她被称为“千秋才女”。

作为女子,何况是那时的宋朝,能闯出自己的一条路并被人们所崇拜是着实不易的。

可是她做到了。

我接触她的第一首词,应该就是《如梦令》了:“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鸾。

”当时学习这首词的时候,我就被她这流水般的写法惊叹了,她将一个俏皮可爱的“不知归路”的女孩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我面前,使我不得不起了兴趣探索她的另一首《如梦令》:“昨日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其中的“绿肥红瘦”描写得特别传神,主动形象地写出了绿叶繁茂,花事凋零,春去夏来的季节变化,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充分体现出了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让我们来欣赏《宋之韵》,听尽古人的呢喃细语,马蹄下的泥石飞沙,战火的残酷怒吼,小桥的流水人家。

得到全身心的感化,身临其境地探索古代之学的奥妙,这是电视剧永远也体现不了的。

读《宋之韵》吧,领略由诗词编织成的千山万水,结识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畅游在文化的海洋中!。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唐之韵》解说词 第十八集 风流才子(杜牧)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唐之韵》解说词 第十八集 风流才子(杜牧)

《唐之韵》解说词:第十八集—风流才子(杜牧)《唐之韵》解说词:第十八集—风流才子(杜牧)从九世纪二十年代末到十世纪初唐朝灭亡的这十八年,文学史上称为晚唐时期.这时,宦官的势力越来越大,把持朝政;官僚的党争也愈演愈烈,誓不两立;而藩镇对抗则逐渐向军阀割据过渡,终于把唐王朝灭了。

晚唐诗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诗人心中都好像压着一道王朝末世的阴影,往往流露出莫名其妙的感伤情绪。

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李商隐的“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淮》),虽然这时离唐王朝灭亡还有半个世纪,但都有一种大厦将倾,狂澜已倒的惊惶。

这种情绪越往后越浓.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

所著《通典》是我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

这种家庭环境,使杜牧不容选择地要把自己放在高起点上来安排人生道路。

他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意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这显然是把自己当出将入相的政治家来要求。

他写过政治军事论文,还注译过《孙子兵法》,很以这方面的才能自负。

像他的《赤壁》,就以军事家的眼光来看待这次战争。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字面的意思是说,六百多年后的诗人还在赤壁找到没有锈蚀尽的断戟,可见赤壁之战的激烈。

当年周瑜若不是东南风帮忙,用火攻侥幸击败曹操,恐怕东吴的两个美女大乔和小乔,也会被曹操捉到铜雀台去.显然,在杜牧看来,战争的胜败决不像历史记载的那样带有必然性.也可以推想到,这里面有他自负的傲气;要是有我精通兵法的杜牧在,我就能从容不迫的击败曹操,用不着靠东南风帮忙来侥幸取胜了。

在《题乌江亭》这首诗中,他也以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目光来看待项羽的垓下之败.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垓下决战全军覆没后,自杀是项羽唯一的选择。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唐之韵》解说词第十二集韩孟诗派(韩愈)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唐之韵》解说词第十二集韩孟诗派(韩愈)

《唐之韵》解说词:第十二集-韩孟诗派(韩愈)《唐之韵》解说词:第十二集-韩孟诗派(韩愈)韩愈是河南孟县人(韩愈墓)。

他曾是唐代中国文学史上的散文家和诗人,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

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对解放和扩大汉语的表达功能起过扭转风气的作用。

他是个语言大师,写文章主张“惟陈言之务去”,就是说务求避免用烂熟的词语。

从这种主张出发,他创造了许多叫人耳目一新的语汇。

如“面目可憎”,“垂头丧气”,“不平则鸣”,“俯首帖耳”,“摇尾乞怜”等等。

这些词语又形象又生动,都被沿用至今。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调张籍》)这里不过是说,李白和杜甫都是伟大的诗人,无知小儿故意贬低李白,只不过像蚂蚁妄想摇动大树。

可是被韩愈这么一写,就有一种震撼力。

韩愈既是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散文作家,自然不可能不把散文的写作手法运用到诗中来,就是说,不追求诗句的紧缩,而欣赏诗句的散文美。

把散文化倾向引入诗中,也就是所谓的“以文为诗”。

玉川先生洛城里,破屋数间而已矣。

一奴长须不裹头,一俾赤脚老无齿。

辛勤奉养十余人,上有慈亲下妻子……(《寄卢仝》)且不说“破屋数间而已矣”是纯粹的散文句,还带之乎者也这类虚词,就是其他各句也都是散文化的,从语序看都符合口语的习惯,不过这种平直浅白的散文句,却又别有一种潇洒自在,读起来使人感到亲切。

喜欢在诗里融入哲理。

《山石》这首诗,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粗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粝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革几,嗟哉吾觉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把议论引入诗中,这可以说是韩愈开创的风气。

可以这样来总结:韩愈是中唐也是整个唐代开宗立派的大诗人。

宋之韵 解说词 旷世奇才

宋之韵 解说词 旷世奇才

第六、七集旷世奇才公元1082年,四十六岁的苏轼,在黄州赤壁酹江亭这里写下了震古烁今的名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这一声长啸穿越千年,一直在这里隆隆地震响,将永远叩击游人的心扉,“大江东去”这四个音搭配在一起,像一声号角,是那么和谐那么响亮那么雄劲。

虽然这酹江亭上再也找不到他巨人的身影,再也问不出他悲凉的遭遇,但我们相信他还活在这里,他是不会死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首两句就像长江的巨浪,滚滚滔滔而下,气势磅礴。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点出赤壁怀古的题旨。

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来突出赤壁的险峻,极有声色。

“一时多少豪杰”把赤壁之战中的英雄人物一总推入读者的想象,然后快速转入下片,用近景推出周瑜。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几句话就让周瑜赢得了赤壁之战。

怀古是为了抒发心中的郁积,词人于是站出来告诉读者,“人生如梦”,而自己偏生那么容易动感情,以至“早生华发”,实在可笑。

真的可笑吗?不!当时的苏轼是个有罪之人,因为三年前,他被一场卑劣的文字狱击倒了。

这就是中国文学史上永远散发着血腥气的“乌台诗案”。

中国古代这个学者,思想家,诗人,词人,散文家,画家,书法家兼于一身的奇才,因为写诗同情老百姓,被告发诬蔑了早已走样的新法,差点就丢了性命。

三年的时间不长,他内心的伤口肯定还在流血,他肯定还在做被推上刑场的噩梦。

《赤壁怀古》就是在这种心绪下创作的。

明白了这一点,读这首词自然该别有一番滋味。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读这首词,至今仍觉天风海雨气势逼人。

在乌台诗案中,苏轼的一些诗被挖出来示众,用拐几道弯儿的目光,从中找出攻击王安石新法的罪证来。

古典诗词《宋之韵》解说词(六、七)旷世奇才

古典诗词《宋之韵》解说词(六、七)旷世奇才

古典诗词《宋之韵》解说词(六、七)旷世奇才古典诗词《宋之韵》解说词(六、七)旷世奇才第六集旷世奇才(上)公元1082年,四十六岁的苏轼,在黄州赤壁酹江亭这里写下了震古烁今的名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这一声长啸穿越千年,一直在这里隆隆地震响,将永远叩击游人的心扉,“大江东去”这四个音搭配在一起,像一声号角,是那么和谐那么响亮那么雄劲。

虽然这酹江亭上再也找不到他巨人的身影,再也问不出他悲凉的遭遇,但我们相信他还活在这里,他是不会死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首两句就像长江的巨浪,滚滚滔滔而下,气势磅礴。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点出赤壁怀古的题旨。

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来突出赤壁的险峻,极有声色。

“一时多少豪杰”把赤壁之战中的英雄人物一总推入读者的想象,然后快速转入下片,用近景推出周瑜。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几句话就让周瑜赢得了赤壁之战。

怀古是为了抒发心中的郁积,词人于是站出来告诉读者,“人生如梦”,而自己偏生那么容易动感情,以至“早生华发”,实在可笑。

真的可笑吗?不!当时的苏轼是个有罪之人,因为三年前,他被一场卑劣的文字狱击倒了。

这就是中国文学史上永远散发着血腥气的“乌台诗案”。

中国古代这个学者,思想家,诗人,词人,散文家,画家,书法家兼于一身的奇才,因为写诗同情老百姓,被告发诬蔑了早已走样的新法,差点就丢了性命。

三年的时间不长,他内心的伤口肯定还在流血,他肯定还在做被推上刑场的噩梦。

《赤壁怀古》就是在这种心绪下创作的。

明白了这一点,读这首词自然该别有一番滋味。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读这首词,至今仍觉天风海雨气势逼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之韵》解说词【13】千秋才女
《宋之韵》解说词【13】千秋才女
古代寥寥可数的女诗人,能毫无愧色与第一流的男性诗人比肩而立的,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千秋才女李清照。

李清照出身书香门弟,父亲李格非是颇有名气的学者和散文家,丈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学家,所著《金石录》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李清照从小就才华出众,诗和散文都很出色,还擅长书画,词更是宋词中独树一帜的名家,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她善于把口语锤炼得浅切平易、活泼动人,富于表现力,用于塑造鲜明的艺术形像。

像她十八岁结婚前写的这首词,语言就已经锤炼得很见功力了。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抒情主人公是个大家闺秀,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她内心朦胧地在寻求爱情,羞涩却又落落大方,放得开却又带几分矜持。

宋代是封建意识形态逐渐强化的时代,但那种约束力对少年李清照似乎根本不存在。

打秋千能打到“薄汗轻衣透”说明很有些放肆。

见有人来,羞得顾不上穿鞋就跑,头发也乱了,金钗也滑落了,跑到门口,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又回头偷看一眼,还顺手抓过来一枝青梅闻一闻。

这种举动,是完全不符合封建规范的,但这一串动作,却把少女健康开朗、娇憨羞涩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李清照脍炙人口的名篇,到重阳节时已过秋分,已经昼短夜长,“薄雾浓云愁永昼”自然就不是真的白昼漫长,而只是丈夫不在,空房独守,因而无以消遣的内心感受。

白昼难挨,夜里更是冷清,但词人不明说,只用“半夜凉初透”这种愈变愈凉的气候来暗示,这就比说冷清更饶有余味。

“东篱把酒黄昏后”的重阳节那天,菊花开得正艳,多少天过去了,应当开始萎谢了吧?因此“帘卷西风”的瞬间,看到窗外的菊花蔫萎,词人顿时敏感地想到了“人比黄花瘦”,这一声轻柔的叹息,浓缩了无限的凄苦。

是千言万语的陈说,都无法代替的。

全词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一种无处安顿的失落感,这固然与向丈夫,诉说相思之苦有关,但更主要的是,一个生性敏感的女词人,面对步步紧逼要剥夺女性一切参与权的社会,总会感到有一种无法抵御的压力,因而不由自主会有一种无处立足的飘浮感。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关于这首词,还有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据说赵明诚读到这首词后,既欣赏又不服气,他一气写了五十多首,把这一首也夹在里边,请朋友评定高低,那个朋友认为五十多首词中,
只有三句是神来之笔,那就是“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与此类似的词还有:
《如梦今》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春天缓缓的过去,红花正在失去鲜艳,绿叶正在增长浓密,词人只用“绿肥红瘦”四个字就把惜花,惜春和叹息青春易逝的惆怅都凸现出来了。

公元1126年靖康之变发生,这时李清照四十三岁,这一翻天覆地的变故,彻底惊破了她温馨的小夫妻梦,她带着十五车书,随难民潮逃到江南,三年后丈夫去世了。

在古代,一个女人中年丧夫就等于失群的孤雁,时时处处都受着灾难的窥伺。

她孑然一身,流寓在杭州,绍兴和金华一带,在她的词中,早年那种清脆可口的闲愁再也找不回来了,剩下的只是凄厉和苦涩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没有带来任何能使人缓一口气的轻松,“风住尘香花已尽”,春天就匆匆地消失了,这样的愁,有流落异乡的凄苦,在丧失亲人的惨痛,有国破家亡的悲哀,有理想破灭的沉重。

总之这是浓缩在个人心中的时代的重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抒情主人公百无聊赖,寻寻觅觅,怎么也找不到个安顿处,于是黄昏时独自坐在窗前,听着雨打梧桐,守着怎么也黑不下来的天色,看着窗外凋落一地的菊花,一个层次分明的境界就这样被塑造出来了。

词人这种捕捉艺术形象的手段,真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这首词完全用的口语,但锤炼得非常雅静,感觉不到生硬滑俗的毛病。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种句子念在嘴里听在耳里,是那么铿锵有致,如果没人提醒,我们也许根本不会意识到这是口语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十四个叠字用的那么新颖又那么自然,更是令人赞不绝口的。

李清照有一篇词论,强调“词别是一家”,即词有特殊的表现方式,与诗不一样,她肯定柳永“变旧新作新声”的功绩,但批评柳词“词语尘下”,意思是用语俗气,市民气息太重。

王安石虽然是大学者,文章写得好,但词却没法读,读起来叫人失笑。

特别是她认为苏
轼的词,只是“句读不葺之诗”,而且“往往不协音律”。

这其实就是反对苏轼以诗为词,打破诗词的界限,指责苏词只是句子长短不齐的诗。

这种论点显然是偏于保守的,当然词是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发展起来的,一向偏于柔美,对一个女词人来说遵守这样的传统而不喜欢变革,也是可以理解的。

正因为这样,她的词只写个人的“凄凄惨惨戚戚”,而诗则写与政治有关的题材。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说项羽宁肯自杀,也不肯逃到江东去,做鬼也做个英雄鬼,很显然是指责宋高宗赵构只顾逃走,丢下北方大片国土不顾,躲在杭州,做偏安一隅的小皇帝。

这首诗写得真是剑拔弩张,与她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相比,简直不像是同一个人的作品。

靖康之变后,她被人诬陷私通金国,这种谣言就算不攻自破,也足以使她痛苦很长一段时间,这是可想而知的。

到晚年,她又被一个再嫁还引起纠纷的私生活问题纠缠着。

在词坛上她是个巨人,但在生活中她只是个弱女子。

她的《渔家傲》应当就是写晚年这种悲苦心情的,从“仿佛梦魂归帝所”看,词人显然是进入了一种像做梦一样的冥想境界。

她坐在一条小船上,与无数的小船一同在天河里漂上漂下,天帝问她要到哪里去,“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于是她回答说,在诗词创作上,尽管我有惊人的成就,可太阳落山了而道路还长,我也不知道该往哪里去呢。

在无可奈何中,她向天帝祷告,希望一吹九万里的风使劲吹,把她这蓬草一样的小船,吹得高高飘扬,飞到海上的三座神山上去。

这意思是说,这冷气逼人的世界,我无法再禁受了。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古代词坛上最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终于就这样在孤寂中沉落了,这实在是那个时代的遗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