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嘉兴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规划:嘉兴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根据1994年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远景规划范围,编制嘉兴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依托⾃然⽔⾻架,建⽴绿⾊⽣态空间以⼀⼼、三环、三楔、三园、七带和众多⼤⼩不等的城市公园共同构成嘉兴独特的⽣态绿地络结构。
⼀⼼:指南湖、西南湖组合形成的城市绿⼼。
三环:沿环城河建设的环城绿带是嘉兴古城格局原外城边界;沿中环红线外侧各控制20⽶绿带形成城市景观⼤道;沿外环河控制300-500⽶绿带为城市的外围⽣态环。
三园:指南湖风景名胜公园、相家荡公园和穆湖溪公园。
三楔:指城市东、南、西北向规划控制3⽚楔⼊城市中⼼区的绿楔。
七带:沿城市七⼤放射⽔系两岸布置进深30⽶以上绿带。
⼆、优化城市空间环境,创造特⾊园林景观规划突出体现绿化的⽣态性与⽂化性,通过绿地与⽔系的有机结合,形成城、⽔、绿相互交融的园林景观。
营造⼤型⽣态基质:保护和恢复城市3⽚绿|考试|⼤|楔的⽣态环境,严格实施城市外环绿带建设,通过河道和道路与郊外⽥园及城市内部绿地相互融通,向城市导⼊绿⾊⾃然景观和清新⽓流。
建⽴绿⾊廊道络:依托城市“⼆环、三湖、七放射”⽔⾻架,构筑各具特⾊的绿化景观带;结合⽔系建设城市道路,通过绿化处理,形成通畅的绿⾊景观廊道。
设置特⾊城市⽚区:利⽤河道将城市划分为九个⽚区,通过绿化体现各个⽚区的园林景观特⾊。
控制河道界⾯景观:包括绿线、蓝线控制。
通过修复岸线、植树造林、拆除建筑、破墙还绿、限制建筑⾼度等⽅法进⾏控制,绿地率达40%以上。
组建历史景观轴:以⼦城为核⼼,形成南湖——⼦城——穆湖溪古城和运河历史景观带。
三、重视⽣态效应,实现可持续发展⽣态建设:按⽣态学原则,结合城市外围⽥园风光,并在城市内部(在绿楔、绿带、公园内,沿着修复的河、湖、湿地和滨⽔岸线)绿予⾃然⽣物若⼲⽚⾃然环境。
⽣态种植:以种植树⽊为主,⼤量采⽤乡⼟树种,重视⽣物多样性,强调地被和空间⽣态群落合理配置。
⽣态效益:在满⾜城市绿地主要功能的同时,引⼊经济价值⾼的⽣物,使绿地和⽔资源获得叠加效益。
嘉兴市大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U
U
第六章 技术指标计算规则 .....................................................................................25
U
U
第一节 建筑密度...............................................................................................25
U
U
附表一 城乡用地分类和代码.............................................................................38
U
U
附表二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和代码.....................................................................40
U
U
第二节 容积率...................................................................................................26
U
U
第三节 建筑高度...............................................................................................27
U
U
第二章 用地管理 .......................................................................................................2
嘉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成果)

嘉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成果)一、编制目的为适应嘉兴市在新世纪的发展战略,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促进区域一体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纲要》、《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以及嘉兴市的实际情况而制定本规划。
二、规划期限本次总体规划期限:近期:2003年——2005年;中期:2006年——2010年;远期:2011年——2020年。
三、规划范围本次总体规划分三个层次:嘉兴市域——指嘉兴市所辖五县(市)两区的行政区域,总面积3915平方公里,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强调未来滨海新城的发展;嘉兴市区——指秀城、秀洲两区所辖区域,总面积968平方公里,作为本次总体规划的规划区范围,编制空间发展规划,重点研究城乡一体化战略;中心城区——主要指北郊河、南郊河、东外环河以内的区域,其中西侧以乍嘉苏高速公路为界,确定为本次总体规划的用地范围。
四、城市性质嘉兴城市性质为长江三角洲的经济重镇,上海南翼的港口新市,江南水乡的文化名城。
五、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市域总人口及城市化水平•市域总人口:2005年为370-390万人,2010年为380-420万,2020年为410-510万。
•城市化水平:2005年为45-46%,城镇人口为170-180万人;2010年为55-60%,城镇人口为210-250万人;2020年为65-70%,城镇人口为270-350万人。
2、城镇体系总体框架通过市域交通网络组织引导各级城镇向网络化演变,城镇群体空间形态体现为中心集聚与轴线扩张并存发展,市域城镇将发展形成“一心五轴”网络状的空间结构。
嘉兴市生态环境“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

嘉兴市生态环境“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形成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发展方式,加强生态空间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造全域美丽大花园,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1.大力推进绿色发展。
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建立健全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
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清洁生产产业,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打造一批绿色转型升级示范标杆企业,提高制造业绿色工厂占比。
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低碳循环、治污减排、监测监控等核心环保技术工艺、成套装备、材料药剂的研发与产业化。
完善绿色金融政策,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
广泛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合同环境服务。
着力优化能源结构。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多元共享的能源体系。
削减煤炭消费总量,严格控制新增燃煤项目建设,推进分散燃煤锅(窑)炉和其他工业燃煤设施淘汰改造。
强化天然气储备与保障,有序推进镇村用气,加大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支持力度。
优化充电设施布局建设和新能源汽车奖补政策,力争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显著提高充换电服务便利性。
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和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管理,加大行业高能耗企业退出力度。
稳步推进园区集中供热、特定区域集中供冷、超低能耗建筑、高效节能家电等应用。
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
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实行最严格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建立健全履约评价和土地退出等机制,确保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稳步下降。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行节水行动,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
强化资源循环利用,提升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水平,推进省级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城市(基地)建设。
加快废弃物综合利用,强化城乡垃圾分类处理,提升固体废物的处置能力,实施闭环管理,建设“无废城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改革和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更加深入地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中国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新的发展。
在我省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项工作。
嘉兴是我省开展城乡一体化的试点市,嘉兴市在进行大量调研和准备工作的基础上编制印发了《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对开展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基础条件和存在的障碍作了分析,提出了建设任务和目标。
“城乡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建设六大内容之一,并编制了专项规划,提出了围绕全面开展生态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以水污染治理为核心,进一步强化对城乡环境的综合整治,着力开展水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林业生态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业生态建设、农业农村生态建设。
1嘉兴市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1.1有利条件嘉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为在全省率先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
嘉兴市经济社会综合实力较强,区域发展相对均衡。
所辖县(市、区)均进入全国经济百强县,各县(市)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较为接近;城乡联系日趋紧密,城市化水平达到42.8%,初步形成了以嘉兴市区为中心、县(市)域中心城市(镇)为骨干、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为支撑的市域城镇网络体系,布局日趋合理,对人口的吸纳力和承载力不断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很快,以市区为中心的半小时交通经济圈初步形成,城乡公交一体化全面实施,邮电、通讯资源已实现城乡共享,用电同网同价等等;实施接轨上海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区位优势已渐成经济地理优势;统筹城乡就业、社会保障改革、户籍改革政策出台、农民进城“门槛”已基本削平;城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全市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初中升高中比例、初中和小学校均规模等主要指标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23年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23年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嘉兴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3.03.22•【字号】嘉政发〔2023〕8号•【施行日期】2023.03.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正文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23年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嘉政发〔2023〕8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2023年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市九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有关专业计划由市发展改革委另行下达。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和嘉兴撤地建市4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之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意义重大。
为确保顺利实现全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指标,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决策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能快则快,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对标“两个先行”、奋进“两个率先”,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加快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嘉兴新篇章开好局起好步。
按照上述要求和目标,各地、各部门在2023年计划安排和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扎实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一、聚焦扩大内需,展现投资消费新气象持续扩大有效投资。
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大力实施市“551”工程,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400个,新建项目开工率三季度达到100%,力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
加强项目储备,聚焦基础设施、先进制造业、社会民生等领域,谋划一批具有支撑性引领性的重大项目,储备投资超10亿元重大项目1000个以上,确保重大项目接续有力。
嘉兴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8修订

第九条 表 2-1 规定的指标中的建筑高度、容积率、建 筑密度适用于单一功能、空间形态和建筑类型的建设用地。
4
对混合形态和类型的建设用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不 同性质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和相应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换 算成建筑容量综合控制指标。 第十条 历史街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公 用设施用地等表 2-1 未予列入的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应按经 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有关专业规划执行。 第十一条 原有建设项目用地范围内的建筑,其建筑容 量综合指标已达到或超出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建设强度 上限或相关规定限值的,不得再在原有建设用地范围内进行 扩建、加层。 原有建筑的建筑容量综合指标虽未超出其规定值,但其 扩建、加层对原有总平面布局及空间结构有较大改变的亦不 得建设。 建筑的维修和装修工程,不得超出原有建筑平面轮廓线 和高度线,且不得超出原有建筑面积。否则,应视为加层或 扩建。 第十二条 零散用地一般应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 调整、合并,与周边地块统一开发,无法统一纳入物业管理 的零散用地不宜单独作为居住用地进行开发,确实无法调整、 合并的,宜作为公共绿地、停车场、广场等公共开放空间,
7
第三章
第一节
建筑管理
建筑间距
第十五条 建筑间距除必须符合消防、卫生、环保、防 灾、 管线、 历史文化保护等要求外, 还必须符合本节的规定。 第十六条 居住建筑的建筑间距应满足国家有关日照 间距的规定。根据日照、通风的基本要求和本市用地的实际 情况,低、多层居住建筑的建筑间距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低、多层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建筑间距: 1. 受遮挡建筑朝向为南北向的 [指正南向和南偏东 (西) 45°以内(含 45°),下同],其间距在旧城区不小于产生 遮挡建筑的建筑高度的 1.2 倍;在新区不小于 1.3 倍。 2. 居住建筑一般不宜采用东西向[指正东西向和东 (西) 偏南 45°以内 (不含 45°) , 下同]布置, 确实无法避免时, 其间距在旧城区不小于较高建筑的建筑高度的 1.0 倍;在新 区不小于 1.2 倍。 (二)低、多层居住建筑垂直布置时的建筑间距在旧城 区不小于产生遮挡建筑的建筑高度的 0.8 倍;在新区不小于 1.0 倍。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嘉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嘉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3.31•【字号】浙政函〔2024〕42号•【施行日期】2024.03.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嘉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浙政函〔2024〕42号嘉兴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报请批准《嘉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的请示收悉。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规划》。
《规划》是嘉兴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守好“红色根脉”,实施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首位战略、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加快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
二、筑牢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嘉兴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10.78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90.76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525.05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461.90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003倍以内。
严格“三条控制线”管控,明确历史文化保护、灾害风险重点防控等安全保障空间,严格城市蓝线、绿线、黄线、紫线等管控,筑牢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
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发挥“全省接轨上海的桥头堡、承接上海辐射的门户”功能,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嘉善片区先行示范。
深度参与杭州都市圈建设,联动湖州市共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实施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夯实“浙北粮仓”农业生产基础。
守护水乡特色生态空间,保护市域南部沿湾生态带和北部湿地生态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规划:嘉兴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根据1994年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远景规划范围,编制嘉兴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一、依托自然水网骨架,建立绿色生态空间
以一心、三环、三楔、三园、七带和众多大小不等的城市公园共同构成嘉兴独特的生态绿地网络结构。
一心:指南湖、西南湖组合形成的城市绿心。
三环:沿环城河建设的环城绿带是嘉兴古城格局原外城边界;沿中环红线外侧各控制20米绿带形成城市景观大道;沿外环河控制300-500米绿带为城市的外围生态环。
三园:指南湖风景名胜公园、相家荡公园和穆湖溪公园。
三楔:指城市东、南、西北向规划控制3片楔入城市中心区的绿楔。
七带:沿城市七大放射水系两岸布置进深30米以上绿带。
二、优化城市空间环境,创造特色园林景观
规划突出体现绿化的生态性与文化性,通过绿地与水系的有机结合,形成城、水、绿相互交融的园林景观。
营造大型生态基质:保护和恢复城市3片绿|考试|大|楔的生态环境,严格实施城市外环绿带建设,通过河道和道路与郊外田园及城市内部绿地相互融通,向城市导入绿色自然景观和清新气流。
建立绿色廊道网络:依托城市“二环、三湖、七放射”水网骨架,构筑各具特色的绿化景观带;结合水系建设城市道路,通过绿化处理,形成通畅的绿色景观廊道。
设置特色城市片区:利用河道将城市划分为九个片区,通过绿化体现各个片区的园林景观特色。
控制河道界面景观:包括绿线、蓝线控制。
通过修复岸线、植树造林、拆除建筑、破墙还绿、限制建筑高度等方法进行控制,绿地率达40%以上。
组建历史景观轴:以子城为核心,形成南湖——子城——穆湖溪古城和运河历史景观带。
三、重视生态效应,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建设:按生态学原则,结合城市外围田园风光,并在城市内部(在绿楔、绿带、公园内,沿着修复的河、湖、湿地和滨水岸线)绿予自然生物若干片自然环境。
生态种植:以种植树木为主,大量采用乡土树种,重视生物多样性,强调地被和空间生态群落合理配置。
生态效益:在满足城市绿地主要功能的同时,引入经济价值高的生物,使绿地和水资源获得叠加效益。
四、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五、实施效果
自2000年开始,嘉兴市依据规划,按“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组织实施各项城市绿地,重点发展城市道路绿化、公园及滨河绿带,提高现有绿地的质量园艺水平,形成了嘉兴城市绿地系统基本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