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之许知远对话西川》观后感
观《十三邀》有感1500字

观《十三邀》有感1500字观《十三邀》有感1500字--庞大十三邀片头--许知远身材不错,十三邀写的很棒《十三邀》是一个名人访谈类节目,近两天观看了三集分别是采访蔡澜、罗振宇和贾樟柯。
之所以选择观看这三集,是因为对蔡澜和贾樟柯的作品有所涉猎,想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思想和观点;而选择观看罗振宇的采访,是近来突然发现罗振宇的名字已经很响亮,而我还不知道他是做什么的,借一集《十三邀》作为一个直观的了解渠道。
再回归到为什么选择观看《十三邀》这个节目,其实完全是因为这个节目名称的吸引,我对这个节目的策划人和采访人许知远更是只是甚少。
做人当做蔡澜--边吃边喝边聊顺带把收视率和Money赚了--何其乐哉!然而在观看第一集时,对许知远的节目开场白留下很深印象,感觉他首先一定是个很有想法和有自我认知的人。
我观看的第一集是采访蔡澜,不同于其他访谈类节目主持风格的是,许知远是与蔡澜约在一条街山碰面,在许知远见到蔡澜到达后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打招呼和问候,而不像有些节目主持人表现出来的对被采访者的诚惶诚恐或者说是毕恭毕敬。
我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并不是说许知远不够礼数,而是赞叹和推崇许知远这种不卑不亢、自然而然的礼遇方式。
当然能做到这一程度必定需要有强大的自信和内涵。
罗振宇--自信的力量很强大随后观看的其他两集,许知远与被采访人之间的开场也近乎是同样的方式。
访谈过程中他在嘉宾表述的某一段话之后会偶尔出现无言可叙转而用泯然一笑代替,这一笑的背后或许是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就嘉宾的观点继续展开聊下去,亦或是他对嘉宾的观点持保留意见但不直面回应。
仅凭一个人可以面对不同领域的佼佼者进行约访和侃侃而谈已经足以说明采访者本人也是某个领域的佼佼者。
抽雪茄也是门艺术--贾樟柯抽雪茄的感觉怪怪的,贾导得导一导今天观看了采访贾樟柯的一集。
说起对贾樟柯的认知,是在大学时代经由被艺术熏陶良久且有向艺术方向发展的同学介绍的。
不过当时也仅限于观看过一两部贾樟柯的电影。
许知远对话牟其中观后感

许知远对话牟其中观后感看了许知远和牟其中的对话,那感觉就像是一场跨越时代的奇妙碰撞。
牟其中这个人啊,真的是充满传奇色彩。
他就像一个从旧时代大踏步走来,身上带着那种独属于那个狂飙突进时代的气息。
从他的讲述里,能感受到他对商业有着无比宏大的构想,那想法大得就像要把整个世界都装进自己的商业版图里。
什么“把喜马拉雅山炸个口子”,这脑洞开得简直绝了,虽然听起来有点疯狂,但又莫名让人觉得他有着一种敢想常人不敢想之事的魄力。
许知远呢,就像是我们这些好奇者的代表。
他在对话里,既有那种对牟其中的好奇探究,又带着一点知识分子的审视。
他像是拿着一把小铲子,试图从牟其中这个满是故事的“宝藏”里挖出更深层次的东西。
有时候他的问题就像小刺一样,轻轻扎一下牟其中,想看看这个传奇人物的反应。
在整个对话过程中,最让我觉得有趣的是牟其中的那种淡定。
不管许知远怎么问,他都稳稳地坐在那儿,不慌不忙地讲着自己的经历、想法。
他就像一个历经千帆的老船长,哪怕船已经破破烂烂,可他说起当年在商海里的航行时,眼里还是有光的。
他讲那些在监狱里的日子,也没有太多的抱怨,感觉就像是把那些当作他人生另一种奇特的经历。
不过呢,也能看出来,牟其中的一些想法和现在这个时代有点脱节。
他的那些商业构想,在如今这个数字化、快节奏、充满各种新科技的时代里,像是来自另一个时空的东西。
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值得被倾听的对象。
就像我们去参观一个古老的城堡,虽然城堡的建筑风格和现在的高楼大厦大相径庭,但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价值和魅力。
看完这个对话,我就在想啊,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牟其中,他们可能成功,可能失败,但他们的存在就像是在历史的长河里扔下一颗颗独特的石子,激起一圈圈或大或小的涟漪。
而我们这些旁观者,就像站在河边看涟漪的人,既能看到他们的故事,也能从他们身上照见这个时代的变化。
这对话啊,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那个充满无限可能又有点混沌的商业世界的小窗,还挺有意思的呢。
浅谈许知远双语访谈节目的观察与思考

浅谈许知远双语访谈节目的观察与思考作者:***来源:《记者观察·下旬刊》2023年第12期在访谈节目中,一名优秀的主持人总能精确地把握嘉宾的特质,并恰当地向嘉宾提出问题、自然地引导着访谈的方向。
身为作家的许知远并非是科班主持人出身,在刚开始主持节目时,镜头真实地记录下了他的无所适从,观众们也在讨论着他与常规印象中的主持人的区别。
随着《十三邀》从第一季进行到第七季,许知远身上知识分子的担当和情怀,以及他对于当今时代独特且深刻的观察和思考,带着“偏见”的采访风格成为了广受大众关注和好评的成功因素。
在《坂本龙一:我的声音像一个小岛而音乐宽广如海洋》这期节目中,他采访了世界著名作曲家、音乐制作人坂本龙一,而在这段全程用英文采访的节目中,许知远呈现出一如往常节目但又有些许不同的采访风格。
许知远采访坂本龙一的话语风格与特点灵活性因节目投放平台不同而带来的制作标准、理念的不同,所以电视访谈节目有着严格的制作规范和采访流程,节目导向要以大众为重,主持人的自由度相对较低。
网络访谈节目则以分众化为导向,节目形式更加灵活开放,主持人的表达自由可以得到充分释放。
许知远采访坂本龙一这期节目,依然弱化了主持人访谈的流程,灵活安排访谈场地。
室内的采访地点选在了坂本龙一的工作室,室外的采访地点选在了坂本龙一非常熟悉的纽约街头,在自然放松状态下增强了嘉宾的表达欲,可以更加还原真实生活状态下的嘉宾形象。
许知远选择使用英语采访,虽然英语并非是二人的母语,但因为二人都有在国外生活的经历,对英语熟悉的程度几乎可以忽略语言本身存在的壁垒,更容易让观众聚焦到交谈内容本身、二者的动作神态等信息上。
许知远学识广博的作家身份令人印象深刻,其采访却非常具有创新精神,多变的形式和内容从更多角度呈现出嘉宾更加真实独特的形象,也让节目本身更好地满足年轻受众群体多元的需求。
许知远采访坂本龙一时,话题涉及到了文化、历史、音乐、生活等,思维交汇到何处,便从此处出发,这让整场访谈更加自然生动,且不断推向深入,没有固定的流程,让采访过程更加灵活生动。
十三邀观后感

十三邀观后感《十三邀》观后感(一):十三邀之俞飞鸿最近对俞飞鸿特着迷,加上看到痛批许知远的文章,找来看了俞飞鸿这一期。
感觉许知远谈不上猥琐,更像是一个对女神有太多期望、太多好奇的小男孩,一探究竟的心太强烈,或者太想在一个优秀的异性前证明自己,反而失了分寸。
而在许知远对面的俞飞鸿,恰到好处地包容和缓解了作为一个男孩、而不是一位严谨的学者的许知远的孩子气。
许知远一直在不停地赞美俞飞鸿的美,但我最喜欢许形容俞的一个词:秩序。
有秩序,这是俞最吸引我的地方,这也许也是许最好奇俞的一个地方。
不管是许对俞的人生经历、精神生活、感情生活的提问,甚至被观众痛批的许的一些调戏玩笑,都可以看出,许其实很想从细枝末节里打探出俞的一种失态和失衡,试图去看清俞身上的秩序感背后的失序。
但遗憾的是,俞的反应只是从头到尾证明了她的秩序。
俞是一个眼界非常广、对生命感触特别深的人,这种广和深已经超出了性别的范畴。
但是许错就错在依然站在性别的出发点,不断从男女情感的角度去揣摩俞,这也许是商业化访谈节目迎合大众口味的必要,但也未免狭隘。
俞不是一个极其聪明,极其有天赋的人,也算不上一个非常勤奋的人,但是俞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这是一个对自我的感知、对生活的感知、对生命的感知都很恰当,或者说,知道怎么样能让自己活得很舒服的人。
也可以说,这是一个相当宽容的人,因为宽容,所以坦然。
也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关注的问题的变化,欣赏的女性风格也在不断变化。
从前爱清新的小姑娘,爱她们的活力和青春,现在越来越爱淡定从容的姑娘,青春易逝,又单薄又脆弱,只有生活是永恒的。
也许是已经有了一些感触和俞相似,但是明白自己距离活得明白而坦然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听俞说:我非常不喜欢自己二十几岁的时候,因为不知道怎么做主,不是说具体的事情上,而是精神状态上,不知道怎么在自己的世界里做主人。
听后有些释然,毕竟自己现在就在这样一个混沌的迷失的年纪里。
希望有一天,我能有资本,也可以自信满当当地像俞那样说:现在没有什么违心的、不情愿的事去做,现在不情愿做的事,都可以不做了。
谈话节目《十三邀》中精英文化的大众路线构建——从节目主持人许知远谈起

2023/12上谈话节目《十三邀》中精英文化的大众路线构建———从节目主持人许知远谈起阴安纬摘要:访谈节目《十三邀》以许知远带着偏见看世界这样的视角切入,来与访谈对象进行对谈。
作为一名知识型主持人,许知远身上贴有精英的标签,访谈对象大多数也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人士,谈论的内容大多都是关于历史关于时代的,如此阳春白雪式的节目却颇受大众喜爱,这得益于节目实现了精英文化的大众化表达。
关键词:谈话节目《十三邀》精英文化大众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人们开始忽略人文思想的存在,走向娱乐化,许多带有“精英”标签的节目收视率低下,尤其谈话节目,如《艺术人生》《鲁豫有约》等老牌节目也逐渐式微。
随着网络的发展,许多网络谈话节目开始兴起,并取得不错的成绩。
截至目前,谈话节目《十三邀》自开播以来,从第一季做到第七季,七季节目评分平均达到8.7分,节目评分呈上升趋势,第五季、第七季达到9分以上。
除此之外,《十三邀》的全网总播放量超13亿,而节目也集结成书,并且《十三邀3:我们都在给大问题做注脚》一书被评为豆瓣2021年度高分图书第四名,官方微信公众号的多条推文阅读量达到10万+。
“确切地说,精英文化是知识分子阶层中的人文科技知识分子创造、传播和分享的文化,‘精英’是指社会为其设置专门职业或特殊身份的知识生产传播应用者。
”[1]《十三邀》由知识分子许知远为节目主持人,而节目访谈对象多数是各领域的成功人士,如顶流明星、著名诗人作家和音乐家等。
可见,《十三邀》这档谈话节目可以说是对精英文化的呈现。
这样的精英文化却出乎意料地得到高度评价,与节目中精英展现出的反差与节目的真实性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节目《十三邀》以的真实性为落脚点,从主持人、访谈对象两类精英者呈现出真实的“笨拙”;用受众生活的日常环境构建心理认同;直面精英的个人焦虑、迷失和困惑三个方面打破精英人士与普通大众的隔阂,使精英成为众人,肯定众人,引发大众的思考并消解大众的焦虑,给予精英文化新的关注和思考。
《十三邀之许知远对话西川》观后感 与 读《教育漫话》有感

《十三邀之许知远对话西川》观后感与读《教育漫话》有感【小雅为你整理的精品文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下载。
】内容如下-《十三邀之许知远对话西川》观后感与读《教育漫话》有感西川说,也许对别人说,诗歌是单纯的抒情,但是,对我而言,诗歌就是处理时代,诗歌就是诸子百家——西川对他自己的定位。
我从开始的震惊到结尾的佩服。
西川,海子,骆一禾,诗坛上的北大三剑客,曾经经历了诗歌辉煌的时代,也迎来了时代的大变迁,对于时代的大变迁,西川说,在八十年代,我觉得我是个诗人,可是到九十年代,我忽然就怀疑自己了,突然有一种无力感,忽然感觉过去形成的对文学的认识,对美的认识,都是一种无效的,突然觉得自己是一个白痴。
但是呢,人就是这么……屁滚尿流,就这么过来了。
很辛酸的感觉。
但是他说的时候,已经是一种时过境迁的淡定了。
对于时代的变迁,西川同时代的诗人,海子,顾城……二十多位诗人非正常死亡。
在西川的眼里,他的描述里,可以去想象时代曾经留下阵痛,迷茫与彷徨。
许知远问,你是怎样处理这种尴尬的,就是那么耗着吗?西川说,不,那个时候,我也写一点东西,但是也写不了什么,于是就拼命地读书,让它占满我,当时读很多现代主义的书,让自己从过去的壳子里走出来。
可以想见诗人的挣扎、思索。
当西川说,我现在已经对各种主意没有兴趣了,我觉着所有的主义都是为二流人设的,就是你要恪守某一个原则,你要朝着哪里走,这是创造力有限的人,他们会跟着这个主义走,强壮的创造性的这种人,他们会把这种主义全部都跃过去。
但是,你会有这个阶段,要去了解这些东西。
这个时候的西川,已经度过了他思想最彷徨的时期,放下了他的担子,处理好了他自己,有一颗自由的心。
当他说他是一个艺术家,他再次说到他真正期待的是诸子百家的写作,他在乎的是处理时代,我不再震惊了,我感受到了他的赤诚,他的洒脱,还有那种超脱之后的自信,无比吸引人。
整个访谈中许知远跟西川就随性地聊着他的人生轨迹,貌似随性,但是却深达灵魂。
《十三邀之许知远对话西川》观后感

《十三邀之许知远对话西川》观后感《十三邀之许知远对话西川》观后感西川说,也许对别人说,诗歌是单纯的抒情,但是,对我而言,诗歌就是处理时代,诗歌就是诸子百家——西川对他自己的定位。
我从开始的震惊到结尾的佩服。
西川,海子,骆一禾,诗坛上的北大三剑客,曾经经历了诗歌辉煌的时代,也迎来了时代的大变迁,对于时代的大变迁,西川说,在八十年代,我觉得我是个诗人,可是到九十年代,我忽然就怀疑自己了,突然有一种无力感,忽然感觉过去形成的对文学的认识,对美的认识,都是一种无效的,突然觉得自己是一个白痴。
但是呢,人就是这么……屁滚尿流,就这么过来了。
很辛酸的感觉。
但是他说的时候,已经是一种时过境迁的淡定了。
对于时代的变迁,西川同时代的诗人,海子,顾城……二十多位诗人非正常死亡。
在西川的眼里,他的描述里,可以去想象时代曾经留下阵痛,迷茫与彷徨。
许知远问,你是怎样处理这种尴尬的,就是那么耗着吗?西川说,不,那个时候,我也写一点东西,但是也写不了什么,于是就拼命地读书,让它占满我,当时读很多现代主义的书,让自己从过去的壳子里走出来。
可以想见诗人的挣扎、思索。
当西川说,我现在已经对各种主意没有兴趣了,我觉着所有的主义都是为二流人设的,就是你要恪守某一个原则,你要朝着哪里走,这是创造力有限的人,他们会跟着这个主义走,强壮的创造性的这种人,他们会把这种主义全部都跃过去。
但是,你会有这个阶段,要去了解这些东西。
这个时候的西川,已经度过了他思想最彷徨的时期,放下了他的担子,处理好了他自己,有一颗自由的心。
当他说他是一个艺术家,他再次说到他真正期待的是诸子百家的写作,他在乎的是处理时代,我不再震惊了,我感受到了他的赤诚,他的洒脱,还有那种超脱之后的自信,无比吸引人。
整个访谈中许知远跟西川就随性地聊着他的人生轨迹,貌似随性,但是却深达灵魂。
听他们聊天,好像在上一堂探讨时代人性的哲学课,通透而清明。
在最后,西川说,能够对生活有所发现就是一种能力了,这种发现就是一种自由的心态。
十三邀第二季观后感影评

十三邀第二季观后感影评《十三邀第二季》是一部于去年8月份热播的脱口秀节目,该节目自热播以来就受到了广大网友们的一致好评,一起去看看吧!01“看世界,带着偏见”这句话在我看来最大限度地反映了许知远,无论是对马东、李诞,还是林志玲、俞飞鸿,他的采访带着不加掩饰的预设,与其说是采访,不如说他是想在这些人身上获得自我认同,希望这些已经贴上世俗成功标签的人在思想上抱有同样的对时代的忧虑和对个性的坚守。
他没有达到预期,每一次都颇觉遗憾,觉得对方还是出于自保而无法坦诚。
于是我至少有两个疑问,第一,人与人之间真的可以坦诚吗?第二,揭示那些隐秘的哲思有实在的价值吗?对第一个问题,从节目这种公众性极强的对象来说显然不能坦诚,就像李诞说的,有些话说了就赚不到钱,有些想法需要编段子消解。
不过他说出这番话也代表他已经尽力对许知远坦诚了。
但这个问题并不局限在公众视野中的明星艺人,也不局限于社会商业中的淡薄而广泛的人际。
我在质疑,人与人之间坦诚的可操作性。
就像三体中的黑暗森林与怀疑链,就像面壁者的微笑,即使避开小说中极端的情境,我越发觉得生活中人们只会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
我想马东和李诞一定抱持着这样的观点底色,所以马东说自己没那么自恋,所以奇葩说里面蔡康永说过其实人都会有选择地听,所以李诞选择唯一的净土是写作写到自己爽就行。
最明显的是情感话题,去知乎随便搜一圈,对同样鸡毛蒜皮的小事,只要和情感扯上关系,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推测出截然不同的动机和深意。
只要你想相信,和女朋友以外的女生吃两次饭也可以是劈腿的前兆,孤男寡女躺在一张床上也可以是两小无猜,不答应追求可以是越喜欢越怕失去所以不开始,分手也可能是隐秘地为了对方好……所以解释、坦白在偏见面前毫无建树,如果你就是觉得林志玲是美貌的花瓶,那即使她表现出讨论西方艺术史的热情你也还是能绕回画上妖娆的女子是不是自画像;许知远就觉得小丈夫是庸俗的电视剧而俞飞鸿应该清高,所以就算俞飞鸿表态说她蛮喜欢这种通俗剧他还是替俞飞鸿惋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三邀之许知远对话西川》观后感《十三邀之许知远对话西川》观后感
西川说,也许对别人说,诗歌是单纯的抒情,但是,对我
而言,诗歌就是处理时代,诗歌就是诸子百家——西川对他自
己的定位。
我从开始的震惊到结尾的佩服。
西川,海子,骆一禾,诗坛上的北大三剑客,曾经经历了
诗歌辉煌的时代,也迎来了时代的大变迁,对于时代的大变迁,西川说,在八十年代,我觉得我是个诗人,可是到九十年代,
我忽然就怀疑自己了,突然有一种无力感,忽然感觉过去形成
的对文学的认识,对美的认识,都是一种无效的,突然觉得自
己是一个白痴。
但是呢,人就是这么……屁滚尿流,就这么过
来了。
很辛酸的感觉。
但是他说的时候,已经是一种时过境迁
的淡定了。
对于时代的变迁,西川同时代的诗人,海子,顾城……二
十多位诗人非正常死亡。
在西川的眼里,他的描述里,可以去
想象时代曾经留下阵痛,迷茫与彷徨。
许知远问,你是怎样处
理这种尴尬的,就是那么耗着吗?西川说,不,那个时候,我也写一点东西,但是也写不了什么,于是就拼命地读书,让它占满我,当时读很多现代主义的书,让自己从过去的壳子里走出来。
可以想见诗人的挣扎、思索。
当西川说,我现在已经对各种主意没有兴趣了,我觉着所有的主义都是为二流人设的,就是你要恪守某一个原则,你要朝着哪里走,这是创造力有限的人,他们会跟着这个主义走,强壮的创造性的这种人,他们会把这种主义全部都跃过去。
但是,你会有这个阶段,要去了解这些东西。
这个时候的西川,已经度过了他思想最彷徨的时期,放下了他的担子,处理好了他自己,有一颗自由的心。
当他说他是一个艺术家,他再次说到他真正期待的是诸子百家的写作,他在乎的是处理时代,我不再震惊了,我感受到了他的赤诚,他的洒脱,还有那种超脱之后的自信,无比吸引人。
整个访谈中许知远跟西川就随性地聊着他的人生轨迹,貌似随性,但是却深达灵魂。
听他们聊天,好像在上一堂探讨时代人性的哲学课,通透而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