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面水蚀过程水动力学研究进展
坡长对坡面侵蚀、搬运、沉积过程影响的研究进展

第18卷第6期2020年12月中国水土保持科学Scienc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Vol.18No.6Dec.2020坡长对坡面侵蚀、搬运、沉积过程影响的研究进展刘冉1,余新晓1,蔡强国2,3,孙莉英2,方海燕2,3,贾国栋1,和继军"覮(1.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水土保持国家林业局重点试验室,100083,北京;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试验室,100101,北京;3.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环境学院,100049,北京;4.首都师范大学城市环境过程和数字模拟国家重点试验室培育基地北京资源环境与GIS重点试验室,100048,北京)摘要:坡长是影响坡面径流侵蚀产沙过程的重要地貌因素之一,其决定着坡面水流能量的沿程变化。
近年来坡长与土壤侵蚀的关系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通过梳理文献,将坡长对径流侵蚀产沙的影响、临界坡长的存在及其计算方法和坡面侵蚀沉积过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发现侵蚀强度随坡长变化存在增长型、增长递减型和波动型3种动态形式,受降雨条件、坡度、坡长等因素的影响,临界坡长不是定值;坡面侵蚀、搬运、沉积过程交替发生,且坡面的长度影响坡面侵蚀搬运波动形式。
指岀今后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开展坡面泥沙沉积过程、临界坡长与泥沙沉积过程的耦合机制研究,加强不同质地土壤的坡长与土壤侵蚀关系的研究。
关键词:坡长;侵蚀产沙;临界坡长;坡面沉积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2673(2020)06-0140-07DOI:10.16843/j.sswc.2020.06.017Research progressin the effect of slope length on slope erosion,transportation and deposition processesLIU Ran1,YU Xinxiao1,CAI Qiangguo2,3,SUN Liying2,FANG Haiyan2,3,JIA Guodong1,HE Jijun4(1.School of Soil Water Conservation in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State Forestry andGrassland Administration o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100083,Beijing,China;2.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Key Laboratory of Water Cycle and Related Land Surface Processes,100101,Beijing,China;3.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100049,Beijing,China;4.State Key Laboratory of Urban Environmental Processe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GIS Key Lab of Beijing,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100048,Beijing,China)Abstract:[Background]Slope length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geomorphological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process of slope runoff erosion and sediment production.It determines the variation of slope water flow energy along the way,and affects sediment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water flow,thereby affecting the process of soil erosion,transportation and deposition.In recent years,the research on impact of slope length on soil erosion has receiv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Meanwhile,understanding the changing law of critical slope length provide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tudy of sediment transport and deposition processes on slopes.[Methods]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we summarized the influence收稿日期:20200724修回日期:20200918项目名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黄土坡面侵蚀泥沙沉积过程与模拟”(41771314),“黄土坡面细沟形态与土壤再分布空间特征的耦合机制研究”(41977069)第一作者简介:刘冉(1997—),女,硕士研究生。
湖泊水动力模型研究进展

湖泊水动力模型研究进展湖泊作为重要的水体资源,对于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湖泊水动力研究中,水动力模型的应用已经成为关键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湖泊的水流和水质运动规律,为湖泊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湖泊水动力模型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将围绕湖泊水动力模型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湖泊水动力模型的基本原理湖泊水动力模型是用来描述湖泊水流运动规律的数学模型,主要包括水流运动方程、湖泊边界条件和湖泊水质模拟等内容。
其基本原理包括质量守恒方程、动量守恒方程和能量守恒方程,通过对这些基本方程的求解,可以得到湖泊水流速度场和水质分布规律。
湖泊水动力模型还需要考虑湖泊地形、气象条件、人为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以建立更加准确的模型。
在湖泊水动力模型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实验研究、数值模拟和实地观测等。
实验研究是指通过实验室水槽或湖泊模拟池等设施进行模拟实验,以获取湖泊水动力参数和湖泊水质信息。
数值模拟是指通过计算机仿真软件,建立湖泊水动力模型并进行数值求解,得到湖泊水流和水质分布等信息。
实地观测则是直接在湖泊中进行水动力参数和水质监测,获取湖泊实际的水动力和水质数据。
这些方法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湖泊水动力模型的研究体系。
1. 水动力参数的研究湖泊水动力模型中的水动力参数是描述湖泊水流特性的重要参数,包括湖泊底摩擦系数、湖泊混合系数、湖泊底面粗糙度等。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不断改进湖泊水动力参数的计算方法,提高了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对湖泊水动力参数的实地观测也为模型的验证和修正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
2. 水流动态模拟湖泊水流动态模拟是水动力模型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主要包括湖泊水流速度场和流向、湖泊湛怀模拟等。
通过数值模拟和实地观测,研究人员不断改进湖泊水流动态模拟的方法,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等工具,实现对湖泊水流动态的更加精细的模拟和预测。
土石坝漫顶溃决过程的水土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

土石坝漫顶溃决过程的水土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水土耦合是指水与土壤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土石坝漫顶溃决过程中,水土耦合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对于预测和防止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水土耦合动力学模型的基本原理、漫顶溃决过程的特点、水土耦合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和模拟以及应用方面进行综述。
1.水土耦合动力学模型的基本原理水土耦合动力学模型是描述水和土壤相互作用过程的数学模型。
其基本原理包括水的入渗、土壤的渗流、土石坝的力学性质等。
水的入渗是指水分从地表渗入土壤的过程,其速率受土壤类型、土壤含水量、渗透系数等因素的影响。
土壤的渗流是指土壤中水分的流动过程,其速率受土壤孔隙度、含水量、渗透性等因素的影响。
土石坝的力学性质包括其材料性质、结构形式、孔隙度等,对水土耦合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2.漫顶溃决过程的特点漫顶溃决是指由于降雨引发的坝体坝坡上的水土松动,导致坝体上方的积水漫顶而发生溃决。
漫顶溃决过程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漫顶溃决过程中的水土耦合作用十分显著,水的入渗和土壤的渗流对坝体稳定性有重要影响;二是漫顶溃决过程中涉及的多物理场耦合及非线性问题较为复杂;三是漫顶溃决过程的时空演化规律难以直接观测,需要通过数学模型进行仿真模拟。
3.水土耦合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和模拟针对漫顶溃决过程的特点,可以建立水土耦合动力学模型来描述水土相互作用的过程。
模型的建立需要考虑坝体的材料力学性质、水的入渗和土壤的渗流等因素,并且将其纳入数学方程中。
常用的数学模型包括渗流模型、离散元模型、有限元模型等。
在建立水土耦合动力学模型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数据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模拟漫顶溃决过程需要考虑水土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可以利用计算机仿真的方法进行模拟。
通过对水土耦合动力学模型进行数值计算,可以得到漫顶溃决过程中水的渗流速率、土壤应力分布、坝体变形等关键参数,从而更好地理解漫顶溃决过程的机理。
4.水土耦合动力学模型的应用水土耦合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对于漫顶溃决过程的预测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土石坝漫顶溃决过程的水土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

土石坝漫顶溃决过程的水土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一、引言土石坝是一种常见的水利工程结构,其主要功能是蓄水和防洪。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土石坝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漫顶溃决现象,给周围的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对土石坝漫顶溃决过程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水文学、水力学以及材料力学等学科的发展,人们对土石坝漫顶溃决过程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水土耦合动力学模型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可以对土石坝漫顶溃决过程进行综合分析,有望为土石坝的设计和安全评估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二、土石坝漫顶溃决过程的水土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现状目前,土石坝漫顶溃决过程的研究主要采用数值模拟和试验方法。
通过数值模拟可以建立土石坝内外水土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水流在土石坝内的渗流和渗透特性,以及土石坝的稳定性和破坏机理。
试验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土石坝模型进行人工加速冲刷试验,观测土石坝在流水冲刷下的稳定性和破坏过程,获取大量的试验数据。
这些研究方法都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土石坝漫顶溃决过程奠定了基础。
三、土石坝漫顶溃决过程的水土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内容土石坝漫顶溃决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水土耦合动力学问题,涉及水流、土体和结构的相互作用。
因此,对土石坝漫顶溃决过程进行水土耦合动力学模型的研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土石坝内外水文水力特性的建模分析研究土石坝漫顶溃决过程首先需要对土石坝内外水文水力特性进行建模分析,包括土石坝的渗透性、渗流速度、孔隙水压力等特性。
通过对水文水力特性进行合理的建模和分析,可以为土石坝漫顶溃决过程的数值模拟提供基础数据。
2.土石坝的力学特性的建模分析土石坝的稳定性和破坏机理是土石坝漫顶溃决过程研究的关键内容,需要对土石坝的力学特性进行建模分析,包括土石坝的材料力学特性、结构特性、受力特性等。
通过对土石坝的力学特性进行合理的建模和分析,可以为土石坝的稳定性和破坏机理提供基础数据。
土壤侵蚀研究进展

影响机理研究尚不充分ꎬ 而且研究方法的不一致导致了研究结论存在一定差异ꎮ 本文通过分析各学者研究结果ꎬ
归纳总结目前土壤理化性质中重要因子对土壤侵蚀、 抗蚀性产生的影响以及在侵蚀过程中水动力学特征ꎬ 旨在为
收稿日期: 2021-02-01
作者简介: 刘争光 (1986-) ꎬ 男ꎬ 硕士ꎮ 研究方向: 含沙水流动机理ꎮ
实验得出在不同降雨强度情况下ꎬ 土壤侵蚀与土壤含
※资源环境
农业与技术 2021ꎬ Vol 41ꎬ No 04 9 3
土壤抗侵蚀能力ꎮ 谢贤健等 [29] 采用静水崩解法对内
土流失程度和强度则取决于土壤化学性质ꎮ 土壤中的
江市丘陵区测验得出ꎬ 土壤有机质分解后可以提高土
pH、 有机质和速效养分是土壤中重要组成元素ꎬ 三者
壤中速效养分的含量ꎬ 而速效养分对土壤结构起直接
含量的高低也是反应土壤养分的重要指标ꎮ
影响作用ꎬ 能有效提高土壤抗蚀性ꎮ 李渊等 [30] 通过
渐降低并且耕地和草地最容易受土壤侵蚀ꎬ 导致土壤
土壤大多数为<0 25mm 的土壤颗粒ꎬ 而这样的颗粒极
肥力下降ꎮ 王文正等 [27] 通过实地调查得出ꎬ 土壤有
易堵塞土壤孔隙ꎬ 造成水分难以下渗ꎬ 从而增加土壤
机质含量高ꎬ 水稳性指数越大ꎬ 土壤结构愈加稳定ꎬ
通过 Le Bissonais 方法得出ꎬ 黄
侵蚀力重要参数之一ꎮ 径流冲刷引起的土壤分离过程
研究成果不仅可以深化对土壤侵蚀过程的认识ꎬ 促进
主要通过土壤侵蚀阻力来定量表征 [42] ꎬ 受土壤理化
立侵蚀预报模型
黄土坡面水蚀动力与侵蚀产沙临界关系试验研究

(. 1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 电学 院, 陕西 西 安 7 0 4 ; . 10 8 2 中科 院水 利部 水 土保 持研 究所 ,陕西 杨 凌 7 2 0 ; 11 0
3 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 , . 山东 济南 2 0 1 ) 5 0 3
摘 要 : 面水 蚀 动力 与侵 蚀 产沙 关 系是 水蚀 预报 的关 键 问题之 一. 文通 过光 滑 坡 本 水槽试 验和模 拟 冲 刷 试 验 , 坡 面 水 流 动 力 学 特 性 ( 流 流 速 、 对 径 剪切 力 以及 能 耗) 及其 与侵 蚀产 沙关 系进 行 了系统研 究. 结果 表 明 , 面 薄层 水 流 呈 滚波 流特 坡 征 , 面 流流速 沿程 变化 呈波 动趋 势 , 坡 随流 量 和 坡度 的增 加 而增 大 ; 面 单宽 径 坡
收稿 日期 :0 80 -3; 订 日期 :0 91 —I 20 -62 修 20 .21 基金项 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 划项 目(0 7 B 02 6 ” 国家科技支撑项 目( 0 6 A 0 B 2 “ 20 C 4 70 ) ; 20B D 9 0 ) 作者简介 : 鹏 ( 94 )男 , 李 17一 , 博士 , 副教授 , 硕士生导师.
流 剪切 力、 单宽 径流 能耗 和坡 面径 流单宽 输 沙率 随流量 的增加 而增加 , 随坡度 呈
抛物线趋势变化, 明坡面土壤侵蚀过程存在 临界坡度 , 说 在本试验条件下, 临界 坡度位 于 2 _2 。 间. 1_4 之 坡面 单宽 径流 输沙 率和 单 宽径 流 剪切 力 、 宽 径 流 能耗 单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1 光滑 壁面 水槽试 验 . 试 验 在一个 宽 为 5 c 长为 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 m、 为 1 c 的 , 在 0 _ O 范 围 内 自由调坡 的玻 0 m、 0c 深 0m 可 _9 。
土石坝漫顶溃决过程的水土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

土石坝漫顶溃决过程的水土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一、引言土石坝是一种常见的水利工程结构,用以阻挡水流并形成水库。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土石坝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发生漫顶溃决现象,造成严重的灾害。
因此,研究土石坝漫顶溃决过程的水土耦合动力学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土石坝漫顶溃决的现象及其研究现状,重点介绍水土耦合动力学模型的研究进展,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土石坝漫顶溃决现象土石坝的漫顶溃决是指坝体顶部产生泄洪决口,并在水流冲刷下坝体逐渐崩溃的过程。
漫顶溃决通常由于长时间持续的大雨、山洪、火灾或坝体结构缺陷等原因引起。
一旦发生漫顶溃决,可能导致大量的泥石流和洪水冲击下游地区,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威胁。
土石坝漫顶溃决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坝体顶部产生裂缝或决口,随后水流通过决口冲刷坝体,加大决口尺寸和深度,进而导致坝体结构逐渐松动、破碎并最终崩溃。
在这一过程中,水流与坝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地面和坝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水土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的发展,水土耦合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这些模型旨在描述水流对土石坝的冲刷作用以及地面变形、坝体破坏等现象,并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依据。
1.水流对土石坝的冲刷作用模型研究水流对土石坝的冲刷作用是水土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的重点之一。
通常采用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和Vof嵌入界面方法对流体的运动和冲刷过程进行数值模拟。
通过对水流速度、压力、冲刷深度等参数进行分析,可以揭示水流在坝体表面冲刷的规律,为预测漫顶溃决过程提供关键参数。
2.地面变形和坝体破坏模型水土耦合动力学模型还需要考虑地面变形和坝体破坏等因素。
通常采用弹塑性本构模型描述土体的变形行为,包括塑性应变、弹性模量、剪切模量等参数。
而对于坝体的破坏行为,通常采用损伤模型描述材料的破坏过程,包括应变软化、断裂面的扩展等现象。
坡面流水动力学特性研究_张光辉

第15卷第1期2001年3月水土保持学报J o urnal o f Soil a nd Wa ter Co nserv ationV o l.15No.1M a r.,2001 坡面流水动力学特性研究⒇张光辉1,2,卫海燕2,刘宝元1,2(1.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2.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北京100875)摘要:采用变坡水槽研究了坡面流水动力学参数(流态、流速、水深及阻力系数)随流量和坡度的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坡面流流态与水深密切相关,当水流深度小于0.316cm时,坡面流呈过渡流,水深大于0.316cm时呈紊流流态;当坡度为5~25°、单宽流量为0.625~12.5×10-3m3/(s·m)时,坡面流平均流速和平均水深主要受流量控制,坡度的影响并不显著,可用简单的线性函数来模拟平均流速、水深与流量和坡度间的关系(r2分别为0.89,0.78);当流量小于0.002m3/s时,坡度对阻力系数的影响较为显著,当流量大于0.002m3/s时,阻力系数基本受流量控制,随着流量增大,阻力系数呈幂函数形式下降。
这说明坡面流的水动力学特性与明渠水流存在较大差异,在坡面水蚀机理分析、土壤侵蚀物理模型的构造过程中应予以充分考虑。
关键词:水蚀; 坡面径流; 水动力学特性中图分类号:S1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42(2001)01-0058-04Study on Hydro-dynamic Properties of Overland FlowZHAN G Guang-hui1,2,W EI H ai-ya n2,LIU Bao-y uan1,2(1.K ey L aboratory of Env ironmental Change and N atural Disaster,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2.Department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Beijing N ormal University,Beijing100875)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fo r hydro-dynamic parameters(flo w regim e,flow v elo city,depth and frictio n facto r)as a functio n o f flow discharg e and slope g radient w as simulated by means of flum e ex periments.The results dem onstrate that w hen flo w depth is less than0.316cm,the flo w is tra nsitional flow.The flow cha ng e to turbulent when flow depth is larg e than0.316cm.The flo w v elocity and depth a re mainly controlled by flo w discharge,simple linea r function can be used fo r mean v elocity a nd flo w depth predicting. Slo pe gradient has no sig nificant im pact o n bo th flow v elocity and depth and has influence o n frictio n facto r at lo w flow discha rg e.Ho w ever,as discharge increasing,the frictio n facto r w ill be co ntrolled by discharge ag ain.All these results rev eal that there is larg er difference exiting in hydrodynamic properties betw een ov erland flow and open channel flo w,a nd sho uld be full considered in wa ter erosio n mechanism analyzing and m odel building.Key words:wa ter ero sion; ov erland runoff; hy dro-dy namic proper ties水动力学模拟是分析侵蚀过程力学机制的经典方法,它以山坡水文学、泥沙运动力学及河床演变理论为依据,从侵蚀过程出发,分析、模拟各影响因素间的力学关系和物理机制,建立相对严密的数理方程,进而对侵蚀过程进行预测预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坡面水蚀过程水动力学研究进展作者:张光辉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刊名:水科学进展英文刊名: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年,卷(期):2001,12(3)被引用次数:16次1.刘国彬;张光辉原状土冲刷法与人工模拟降雨法研究土壤抗冲性对比分析 1995(04)2.蒋定生;李新华;范兴科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土壤抗冲性的水平变化和垂直变化规律 1995(02)3.蒋定生黄土区不同利用类型土壤抗冲能力的研究 1979(04)4.朱显谟甘肃中部土壤侵蚀调查报告 19585.雷阿林土壤侵蚀模型试验的原型选定问题 1995(03)6.Abrahams D;Gary Li Effect of saltating sediment on flow resistance and bed roughness in overland flow 1998ers G;Rauws G Transporting capacity of overland flow on plane and on irrigular beds 19868.J Y Lu;Cassol A;Foster R Selective transport and deposition of sediment particles in shallow flow 1988(04)9.Julien P;Simons B Sediment transport capacity of overland flow 1986(03)10.Alonso C;Neibling H;Foster R Estimating sediment transport capacity in watershed modeling1981(05)11.Foster G;Huggins F Deposition of sediment by overland flow on concave slopes 197612.张科利;唐克丽黄土坡面细沟侵蚀能力的水动力学试验研究[期刊论文]-土壤学报 2000(01)13.蔡强国小流域侵蚀产沙过程模型 199514.胡世雄;靳长兴坡面动力侵蚀过程的实验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地理科学进展 1999(02)ers G Empirical relationships for the transport capacity of overland flow:Erosion,transport,and deposition process 199016.De Roo A;Wesseling G;Ritsma G LISEM: A single-event,physical based hydrlogical and soils erosion model for drainage basin.I:theory,input and output 199617.Morgan R;Quinton N;Smith E The European Soil Erosion Model(EUROSEM):a dynamic approach for predicting sediment transport from fields and small catchments 199818.Elliot W;Laflen M A process-based rill erosion model 1993(01)19.Nearing M A probabilistic model of soil detachment by shallow turbulent flow 1991(01)20.Nearing M;Bradford M;Parker C Soil detachment by shallow flow at low slopes 1991(02)21.Owopuit L;Stolte J Soil detachment in the physically based soil erosion process:a review 1995(04)22.刘宝元;张科利;焦菊英土壤可蚀性及其在侵蚀预报中的应用[期刊论文]-自然资源学报 1999(04)23.Gary Li;Abrahams D Controls of sediment transport capacity in laminar interrill flow on stonecovered surfaces[外文期刊] 1999(01)24.谢承迪坡面流类型及坡地水力侵蚀计算方法[期刊论文]-水土保持通报 1999(04)25.沙际德;蒋允静试验初生态侵蚀性坡面剥层水流的基本动力特性 1995(04)26.Hirschi M C;Barfield B J KYERMO-A physically based research erosion model.Part Ⅰ :Model development 1988(03)27.Borah D Sediment discharge model for small watersheds 1989(03)28.Foster G;Meyer D A closed-form soil erosion equation for upland areas 197229.Ewing L;Mitchell K Overland flow and sediment transport on small plots 1986(06)30.Moore I D;Burch G J Sediment transport capacity of sheet and rill flow:Application of unit stream power theory[外文期刊] 198631.Nearing M;Simanton R;Norton D Soil erosion by surface water flow on a stony,semiarid hillslope 199932.Nearing M;Norton L;Bulgakov A Hydraulics and erosion in eroding rills 1997(04)33.Abrahams A D;Li G;Parsons J Rill hydraulics on a semiarid hillslope,southern Arizona[外文期刊] 1996ers G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scharge,velocity,and flow area for rills eroding loose,non-layered materials 199235.Guy B T;Dickinson W T;Rudra R P The roles of rainfall and runoff in the sediment transport capacity of interrill flow 1987(05)36.Nearing M;Foster R;Lane J A process-based soil erosion model for USDA-Water Erosion Prediction Project technology 1980(05)37.Yang C Unit stream power and sediment transport 197238.Bagnold R An approach to the sediment-transport problem from general physics 196639.Kemper W;Trout J;Brown J Furrow erosion and water and soil management 1985(05)40.Rose C;Williams R;Sander C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soil erosion and deposition processed:I.Theory for a plane land element[外文期刊] 1983(05)41.陈国祥土壤侵蚀与流域产沙的物理过程及预报模型 199542.江忠善坡面流速的试验 198843.Gang Li;Abrahams A D;Atkinson J F Correction factors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mean velocity of overland flow 199644.King K W Methods of rill flow velocity dynamics 199245.Emmett W W The hydraulics of overland flow on hillslopes 197046.Horton R E;Leach H R;Vliet V R Laminar sheet-flow 193447.Foster G R;Huggins L F;Meyer L D A laboratory study of rill hydraulics.I: Velocity relationships 1984(03)48.Luk S H;Merz W Use of the salt tracing technique to determine the velocity of overland flow 199249.Abrahams A D;Parsons A J;Luk S H Field measurement of the velocity of overland flow using dye tracing[外文期刊] 198650.Nearing M A;Lane L J;Albert E E Prediction technology for soil erosion by water:Status and1.李鹏.李占斌.郑良勇黄土坡面水蚀动力与侵蚀产沙临界关系试验研究[期刊论文]-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0(3)2.于朋.雷孝章.陈平安.张广兴.周玉霞坡面流水力学特性研究的进展[期刊论文]-四川水利 2009(4)3.柳玉梅.张光辉.韩艳峰坡面流土壤分离速率与输沙率耦合关系研究[期刊论文]-水土保持学报 2008(3)4.谢小立.吕焕哲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下红壤坡地雨水产流与结构拟合[期刊论文]-生态环境 2008(3)5.管新建.李占斌.王民.郑良勇坡面径流水蚀动力参数室内试验及模糊贴近度分析[期刊论文]-农业工程学报2007(6)6.张建军黄土坡面地表径流挟沙能力研究综述[期刊论文]-泥沙研究 2007(4)7.李鹏.李占斌.郑良勇黄土坡面径流侵蚀产沙动力过程模拟与研究[期刊论文]-水科学进展 2006(4)8.张光辉.刘宝元.何小武黄土区原状土壤分离过程的水动力学机理研究[期刊论文]-水土保持学报 2005(4)9.李鹏.李占斌.郑良勇黄土陡坡径流侵蚀产沙特性室内实验研究[期刊论文]-农业工程学报 2005(7)10.谢小立.王凯荣红壤坡地雨水地表径流及其侵蚀[期刊论文]-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4(5)11.张建军.张宝颖.毕华兴.李笑吟黄土区不同植被条件下的土壤抗冲性[期刊论文]-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4(6)12.谢小立.王凯荣湘北红壤坡地雨水过程的水土流失及其影响[期刊论文]-山地学报 2003(4)13.张建军.毕华兴.张宝颖坡面水土保持林地地表径流挟沙能力研究[期刊论文]-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3(5)14.王文龙.雷阿林.李占斌.唐克丽黄土丘陵区坡面薄层水流侵蚀动力机制实验研究[期刊论文]-水利学报 2003(9)15.谢小立.王凯荣红壤坡地雨水产流及其土壤流失的垫面反应[期刊论文]-水土保持学报 2002(4)16.夏卫生.刘贤赵土壤侵蚀中细沟流的初步分析[期刊论文]-水土保持通报 2002(2)17.杨春霞.姚文艺.肖培青.王玲玲.申震洲坡面径流剪切力分布及其与土壤剥蚀率关系的试验研究[期刊论文]-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0(6)本文链接:/Periodical_skxjz200103020.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