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与语言行为
言语理解背诵知识点总结

言语理解背诵知识点总结言语理解有可能是注重于口头语,但也能够专注于书面语言。
言语理解内容可分为听力理解和阅读理解两种。
1. 听力理解(1)听力理解的能力包括听懂、理解并回答表面和深层次的问题。
这需要听者对所听取的信息进行快速的处理、分析和整合。
(2)一个人在进行听力理解时,需要专注、细心并灵敏。
在这个过程中,分辨声音、领悟意象、识别要点、理解逻辑、预测结果是非常重要的。
2. 阅读理解(1)阅读理解的能力包括读懂、理解并回答表面和深层次的问题。
这需要读者对所读取的信息进行快速的处理、分析和整合。
(2)一个人在进行阅读理解时,需要关注细节、推理逻辑、分析信息和理解作者的意图。
言语理解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语音知识语音是语言行为的根本,在言语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语音知识包括语音意识、语音辨析、语音记忆和音节切分等。
语音知识对于提高言语理解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2. 词汇知识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理解语言的基础。
扩大词汇量,掌握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对提高言语理解的能力至关重要。
3. 语法知识语法是语言的基本结构,掌握语法知识有助于理解语言的组织结构和信息传递方式。
语法知识包括词类、句子成分、句子结构、句型和语法规则等。
4. 语篇知识语篇是语言的运用方式,包括口头语篇和书面语篇。
语篇知识包括上下文理解、语义逻辑、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等,对于理解语言的整体意思和信息传递方式至关重要。
5. 表达能力言语理解不仅仅是理解别人的语言,更包括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需要掌握恰当的词汇和语法知识,能够清晰、流畅地传递信息。
要提高言语理解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了解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篇知识,掌握基础知识是提高言语理解能力的基础。
2. 注重语言训练,多听多读多练,提高语言储备和理解能力。
3.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善于推理和分析信息,提高理解能力。
4. 注重阅读,多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文章和资料,了解各种风格的语言,提高语篇理解能力。
阅读对小学生学业成绩的积极影响

阅读对小学生学业成绩的积极影响阅读是一项重要的学习行为,对小学生的学业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阅读,小学生能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拓展知识面、培养思维能力,并增强阅读理解和记忆力。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阅读对小学生学业成绩的积极影响。
一、提升语言表达能力阅读是语言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通过大量的阅读,小学生能够不断接触到各种形式的文字,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词汇量。
丰富的词汇和准确的表达能力是学术表现和写作能力的基础。
通过阅读,小学生可以学习到不同领域的专业术语和常用表达方式,这对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拓展知识面阅读可以帮助小学生拓展知识面。
通过阅读,他们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等各个领域的内容。
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比如百科全书、科普读物、小说等,能够满足小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丰富他们的阅历和见识。
这些知识的积累不仅有助于学习各个学科的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三、培养思维能力阅读对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培养作用。
在阅读过程中,小学生需要理解、分析和推理,这种思维过程可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可以根据所读内容进行联想和思考,进而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小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和提出自己的观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增强阅读理解和记忆力通过大量的阅读练习,小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他们需要理解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以及其中的细节。
阅读理解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课程的基础,它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能力。
此外,阅读还能够增强小学生的记忆力。
在阅读过程中,他们需要记住一些关键词语和内容,这种记忆过程可以锻炼他们的大脑记忆能力,提高记忆效果,对于其他课程的学习都有积极的作用。
总结而言,阅读对小学生学业成绩具有积极的影响。
通过阅读,小学生能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拓展知识面、培养思维能力,并增强阅读理解和记忆力。
论图式理论对语篇阅读理解的作用

论图式理论对语篇阅读理解的作用图式理论作为一种术语,在语言学研究领域里非常流行,它是由H.G. Pflanze在20世纪30年代初提出的,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语篇阅读理解方法。
图式理论是一种理论模型,用于解决诸如语篇理解、分析、识别和解释等具体的理解问题。
大多数现代语篇理解的研究都是以图式理论为主导的,它也是研究和指导语言行为的重要基础理论。
首先,本文将简要介绍图式理论的概念,以及其开拓者Pflanze 的研究。
Pflanze认为,如果想要理解一个语篇,那么首先要弄清楚它的构成要素,是文字,人物,地点,事件或情绪等,以及这些要素如何相互连接,以及它们对整个语篇总体结构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分析和理解语篇结构的每个部分,以及总体结构的由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语篇的含义。
图式理论不仅可以帮助语篇理解,也可以帮助理解语言现象。
因此,在任何涉及语篇理解的研究中,图式理论都是一个有力的工具,它可以更好地解释语篇的含义,从而加深理解。
此外,图式理论也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语篇的风格,这是因为它旨在捕捉录调和把握语篇的特点,通过分析语篇中的各种元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因此,图式理论可以帮助理解语篇的节奏、叙事手法、表达方式等,从而更好地理解整体语篇的思路和内容。
最后,本文将讨论图式理论在语篇阅读理解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图式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篇的特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旨,从而更好地把握语篇的含义。
它也有助于改善读者在语篇理解方面的能力,从而提高语篇理解的效率。
总之,图式理论是一种有效的语篇阅读理解方法,它可以帮助读者理解语篇的构成要素、风格、叙事和主题,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语篇的内容。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语篇理解的新方法,从而提高我们的语篇阅读理解能力。
怎样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方法是什么

怎样提高课外阅读能力方法是什么
对于语文来说,提高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在平时可以多读一些课外书,整理了相关信息,来看一下!怎样提高课外阅读能力1.激趣引导,热爱读书。
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只有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2.开放阅读内容,增加阅读量。
积极的办法是要研究阅读心理,尊重阅读兴趣。
摸清阅读取向,开拓阅读领域,在更大的范围内开列更多丰富的书目供挑选;3.灵活运用,有效促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是培养青少年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4.积极讨论交流,从读中悟出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交流加深对文章的语言行为的理解,从而发展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课外阅读能力的技巧阅读能力,通常是指完成对文章的阅读所应该具备的本领,包括:1、认读能力。
对文字符号的感知与辨识能力、识字量和认读速度,这是阅读的基础。
2、阅读理解能力。
首先是重要词句的理解能力,其次是重要内容的理解,再者是文章结构和表现形式的理解,最后是作者观点、思想的理解。
3、阅读鉴赏能力。
即对文章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4、阅读评价能力。
指对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风格特征等做出评判的能力。
5、阅读活用能力。
即阅读的迁移能力,把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的能力。
6、阅读技巧。
这是贯穿整个阅读过程的能力,包括传统的朗读、默读、心读技能,当下科学高效的速读技能,以及良好的阅读习惯等。
“在阅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提高”阅读教学法论文

“在阅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提高”阅读教学法【中图分类号】g420一、激趣引导,热爱读书广泛兴趣会促使人们去接触和注意各种事物,获得广博的知识,为成才创造有利的条件。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学生来说,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只有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
他们渴望读自己喜欢的书,其出发点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兴趣需要。
它初始是没有十分切实的目标的,不是为了完成某一个真切的任务而去读书。
读书的心得是在熏陶渐染中获取的,读书其中,得乎其外,在于读者本人的感悟。
因此,在最初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阶段,必须淡化课外阅读的目标要求,让学生自由地读书,愉快地读书。
平时我很注重观察孩子们的读书动向,经常对于一些喜欢看书知识面广的孩子进行表扬,请他们向同学们介绍读书经验和收获,利用小学生好胜的心理激励不太爱看书的孩子向他们学习,向他们挑战,成为知识渊博的人,这样做渐渐把学生引入课外阅读这个知识乐园。
然而,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是把课外阅读的目标定位在“提高思想认识、提高作文水平”上,于是把课外阅读处理得像课堂教学一样,要求明确,目标一致,学生完全按照老师的意图,在规定的模式里读书,用一种要求、一种方法,去达到同一个目的。
学生为完成任务而读书,个人的阅读兴趣被扼杀,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的展示。
二、开放阅读内容,增加阅读量大部分教师都是硬性地规定课外阅读内容,惟恐学生受到污染,使学生丧失了阅读选择的自主权。
其实,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只要内容不是鼓吹暴力、淫秽、反动的,学生都可以读。
读什么书,怎样读,应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不要限得太死。
儿童的阅读兴趣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转移,动画——童话——科幻——纪实,等等。
学生所以青睐它们,是因为它们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在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上,老师的指导作用应主要体现在“导”上,而不是“禁”。
要引导学生按照个人的需求,自主挑选精品,摈弃糟粕。
积极的办法是教师要研究小学生的阅读心理,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
有关语文阅读理解的题型

有关语文阅读理解的题型语文阅读理解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阅读理解题型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词汇理解题这类题目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或短语的含义。
学生需要仔细阅读文章,理解上下文语境,从而推断出生词的大概意思。
例如,文章中可能会提到“他的行为令人费解”,学生需要通过上下文来理解“费解”的含义。
2. 细节理解题细节理解题要求学生对文章中的具体信息进行准确把握。
这类题目通常会问到文章中提到的具体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学生需要仔细阅读文章,注意细节,才能准确回答这类问题。
3. 推理判断题推理判断题要求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这类题目往往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分析文章中的信息,进行合理的推断。
例如,文章中可能会提到某个人物的行为,学生需要根据这些行为推断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4. 主旨大意题主旨大意题要求学生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题。
这类题目需要学生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内容,提炼出文章的核心观点。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以及每个段落的中心句,来把握文章的主旨。
5. 作者观点态度题作者观点态度题要求学生分析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和态度。
这类题目需要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色彩。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文章的语气、用词、修辞手法等方面,来推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6. 应用文阅读题应用文阅读题通常包括通知、广告、说明书等实用文体的阅读。
这类题目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应用文的结构和内容,掌握其特定的语言特点。
学生需要熟悉各种应用文的格式和语言风格,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7. 诗歌散文阅读题诗歌散文阅读题要求学生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的美感和内涵。
这类题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能够欣赏诗歌和散文的韵律、节奏和意境。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诗歌和散文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来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小说阅读技巧大揭秘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小说阅读技巧大揭秘你是否经常在阅读小说时感到困惑和不理解?当你沉浸在故事中时,是否经常发现自己需要重新读一遍某些段落?阅读小说不仅能带给我们乐趣,而且可以扩展我们的知识和理解能力。
然而,如果我们缺乏一些有效的技巧,我们就很可能无法充分理解和享受小说。
在本文中,我将揭示一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小说阅读技巧,帮助你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小说的魅力。
1. 把握故事的背景和情节在阅读小说之前,了解故事的背景和基本情节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阅读书籍的封面介绍、摘要或简介,你可以获得对故事的大致了解。
这将帮助你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跟上故事的发展。
2. 注意主要人物的特点和关系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故事的核心,他们的个性、背景和关系都对故事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故事,你应该注意主要人物的特点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析他们的动机、情感和行为,你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冲突和发展。
3. 预测故事的走向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尝试预测故事的发展是一个有益的技巧。
根据作者的提示和暗示,你可以提前预测故事的走向和结局。
这不仅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故事,还能增加你对故事发展的期待和好奇心。
4. 识别关键信息和重要事件在小说中,有很多细节和事件,但并非所有都对故事的发展和主题起到重要作用。
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你需要学会区分关键信息和次要信息,即找到故事中的重要事件和细节。
这样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把握故事的主线和核心内容。
5. 注意作者使用的语言和写作技巧作者的语言和写作技巧对于阅读理解至关重要。
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你需要关注作者使用的各种修辞手法、比喻和隐喻,以及他们在描述场景和描绘角色时使用的语言。
这将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故事和作者的意图。
6. 积极思考和提出问题阅读小说不仅是被动接受故事的过程,还是一个积极思考和提出问题的过程。
在阅读过程中,你可以不断提出问题,思考角色的动机、故事的主题和作者的意图。
这样可以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故事,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记叙文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

记叙文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记叙文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常见文体,通常用来叙述、描述和回顾事件。
在阅读记叙文时,有一些技巧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内容和意义。
以下是关于记叙文阅读理解的10条技巧和方法,并提供详细描述。
1. 阅读前的准备:在阅读记叙文之前,先了解一下作者和作品的背景信息。
可以研究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文学流派等,以便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图和特点。
2. 抓住文章的主题:记叙文通常有一个主题或中心思想。
通过仔细阅读开头和结尾的段落,以及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运用,找出文章的主题,这将有助于整体理解。
3. 留意时间、地点和人物:记叙文通常会涉及到一定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仔细观察和把握这些细节,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故事情境,理解人物的行为动机和情感变化。
4. 分析故事结构:记叙文通常由引子、承接、高潮和结尾构成。
在阅读过程中,注意观察故事的结构,分析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和转折点,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发展和情节的推进。
5. 细致品味语言:记叙文的魅力在于作者的语言运用。
仔细品味作者使用的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注意语言的节奏和抑扬顿挫,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意图。
6. 理解人物的动机:记叙文通常有一些主要人物。
深入理解人物的动机和行为背后的原因,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决策、行动和情感状态。
注意观察人物的言行举止、内心独白和与其他人物的互动,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揣摩人物。
7. 注意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者通常通过记叙文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通过分析作者的字里行间和隐含的意思,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对事件、人物和情节的看法,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明确自己的立场和理解。
8.注意记叙文的背景和文化因素:记叙文常常会涉及到特定的背景和文化因素,比如社会背景、历史事件、习俗和传统。
了解这些背景和文化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用意。
9. 多角度思考:记叙文往往有多个解读角度,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理解与语言行为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主要的符号系统,它是思维的外壳、文化的载体、交际的工具,是人类赖以缔造世界的主要手段。
语言存在与具体的、个别的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中。
口头语言交际就是言语活动,书面语言交际生成言语作品,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中的言语是有意义的。
了解和传达意义是交际的目的。
但言语不仅表达意义而且本身往往是一种行为。
(1)“今天是星期日”
是一句最简单、最平常的话,它的意义是:说话人说话的当天是星期日,这句话是有真假的,不是真,就是假的。
如果有人问:“今天星期几?”这句话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但是,对于这句话,我们还可以做进一步研究。
因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中,向不同的对象都可以说这句话,如果是两夫妻,丈夫潜心工作,到了星期天,妻子对他说:“今天是星期天。
”她不是对“今天”是一个星期七天中的哪一天做说明,而是希望丈夫在六天工作后休息一下。
相反,如果丈夫是一个懒汉,妻子的意思就是要他干家务活,平常不干,星期天也不干吗?再者,如果是一个孩子对父母讲这句话,他也许是要求父母带他上公园或游乐场,不管属于哪种情况,“今天星期天”都是说话人在向听话人发出的一种请求。
1955年,英国哲学家奥斯丁在美国哈佛大学做了一系列讲座,题为《论言有所为》,他把有真假值的语句,称为“言有所述”。
把上述表示请求的语句,称为“言有所为”。
他的理论,称为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一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言语行为。
还是例(1),如果两夫妻每个星期天都带孩子上公园,而今天尚未行动,孩子说这句话,表示提醒;如果父母曾经允诺,星期天带他上公园,孩子说这句话,表示请求;如果父母要孩子复习功课,孩子说这句话,表示不满;如果孩子在外边玩,父母叫他回家,孩子说这句话,表示拒绝。
同一种言语行为,可以用不同语句表达。
例如:把门关上!
(2)请把门关上,好吗?
你愿意把门帮忙关上吗?
是谁忘了关门?
刚才谁进来了?
没看见门上的字吗?老兄?
(门上:“随手关门”)
嘻,什么时候长尾巴了?
(关门夹住尾巴)
要命,门又开了!
这些语句,虽然意义不尽相同,但表达了一个共同言语行为:关门言语行为,可以有很多种类,如:告诉、许诺、拒绝、命令、请求、建议、邀请、保证、劝告、说服、警告、恐吓、欺骗、鼓舞、满足、窘迫、引入歧途……不一而足,言语行为的繁多品类,同一语句表达不同的言语行为,同一言语行为用不同语句表达,提示我们:在阅读、理解具体的言语作品时,言语行为理论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3)鲁侍萍(叹一口气):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话请你也不必说了。
周朴园:那更好了,那么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
鲁侍萍:不过我觉得没有什么可谈的。
周朴园:话很多,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周朴园:那双方面都好,再有,我要问你的,你自己带走的儿子在哪儿?
鲁侍萍:你不要怕,他永远不会知道的。
三十年前,周朴园和鲁侍萍有过那么一段往事,周朴园以为侍萍已经“死”了,对她充满了怀念的情感。
这种感情,不能说是假的。
年轻的侍萍毕竟是美丽的,毕竟为他生了两个儿子,而且他的两度婚姻并不如意,眼前的繁漪的不驯就大不同于回忆中的侍萍的纯良,更何况物在人亡,时间为周朴园制造了审美的心理距离……。
但是,一旦这个距离消失了,土壤消失了,现实的侍萍代替了记忆中的家庭。
更何况,侍萍三十年前服侍周大少爷,三十年后,女人又偏偏又跑到周家来做使女,内心异常悲痛愤激。
周朴园更感到“怕”。
所以,他要侍萍“静一静”。
他表示-忏悔,他要向侍萍诉说他的怀念。
他要侍萍不至于爆发了。
他达到了目的。
他说:“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大改”。
这句话,固然具有怎样的意义:你还是像三十年前一样,只要几句甜言美词就可以轻易入港;但它不仅表达这个意义,它还表达一种行为:断定。
周朴园断定,以侍萍的天性纯良,是不会把三十年前的往事说出去的。
同样,下一句“鲁贵像是个不老实的人”也不在于对鲁贵的为人作一判断,而是表达一种行为:警告;绝不能让鲁贵知道我与你三十年前的事,否则,后果不堪!鲁侍萍的回答“他永远不会知道的”,也不在陈述一个事实,而是在于表达一种行为:保证;自己绝不会告诉鲁贵!
最后我们再读一下唐弢《琐忆》中的一段:
(4)由于一个偶然的机缘,我却不期而遇地晤见你鲁迅先生,互通姓名之后,鲁迅先生接着说:
“唐先生在写文章,我替你挨骂哩!”
唐弢本来听说人说鲁迅脾气大,爱骂人,不敢去接近他。
自己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杂文。
走狗文人误以为是鲁迅先生写的。
呜呜不已。
唐弢为此十分内疚,想
见鲁迅道歉,却又不敢去见,这只是唐弢而论。
就鲁迅而论,情况就不同了。
是谁能写出这样的杂文?居然可以以假乱真?居然使走狗文人误以为是我的文章?此人不同寻常!无论思想或艺术,唐弢绝非等闲。
所以鲁迅先生非常想见唐弢,他为自己替唐弢挨骂而感到高兴。
多有几个唐弢让自己挨骂,该多好!所以他见了唐弢。
通了姓名,就来了那么一句“唐先生在写文章,我替你挨骂哩!”这句话,不在于陈述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双方都知道;这句话在于表达一种行为:高兴、满意;原来你就是唐弢,就是你写出了“鲁迅风”来,真高兴有你这样的有为青年,真高兴见到你!
可是,唐弢基于前述的心理背景,没有理解鲁迅的话,以为表示另一种行为:不满、指责、十分窘迫。
所以有了下边的继续:
“你真个姓唐吗?”
“真个姓唐。
”我说
“哦。
哦。
”他看着我,似乎十分高兴,“我也姓过一回唐的。
”
说着,就哈哈地笑起来。
鲁迅说的“我也姓过一回唐”,是指自己用过唐俟的笔名。
但他不在于陈述这一事实,而在于表达一种言语行为:宽解;“半晌疑云”连同“很久以来”在唐弢“心头”积集起来的疑云。
一下子全都散绝了。
从以上举例分析,可见言语行为理论,无论在阅读、理解文学作品或非文学作品,无论理解对话或者陈述言语,都是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