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培养学生发现、欣赏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的能力;3.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尊重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古代建筑的特点和历史背景;2.通过阅读古诗词,使学生了解古代建筑的文化含义和历史意义。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在古代建筑中发现文化遗产的价值;2.深入理解古代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2.阅读、欣赏、分析诗词的方法;3.语言表达、思维飞跃的方法。

五、教学流程1.导入教师通过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及建筑的分类,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培养学生了解和欣赏古代建筑的能力。

2.阅读将屈原的《离骚》中的“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这段文字分组让学生进行阅读和讨论。

将古代建筑和诗词联系起来,了解古代建筑的文化意义。

3.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上将学生分若干小组,让每组选择一座历史建筑进行深入研究。

要求学生在掌握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结构等基本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走访和相关文献查阅,掌握更多的建筑文化知识。

要求学生能够合理分工,充分发扬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完成小组课题的设计和论文的撰写。

4.作品展示小组课题完成后,课堂上进行作品的展示和分享。

展示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报告等形式介绍所选建筑的建筑结构、历史背景、文化含义等相关信息,并讲述每个小组的研究过程和撰写论文时遇到的问题。

同时,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动问答,以检验课堂教学效果。

5.总结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和实践,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也增强了爱国主义意识和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为下一个学习环节提供充足的思想准备。

六、教学反思本文教案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发掘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通过小组合作、阅读、欣赏等多种方法,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高中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目录《咏怀古迹》(其三)杜甫教学设计 (2)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2)二、明确目标 (2)1、品味语言,分析王昭君形象 (2)2、咏史怀古,理解作者情感 (2)三、从题目入手,整体感知 (2)(一)文章题目是《咏怀古迹》,这首诗作者咏的什么古迹? (2)$(二)王昭君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谈谈自己的了解。

(2)(三)杜甫在诗歌中怎样写的? (2)四、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2)(一)分组讨论,分析王昭君形象 (2)五、再读诗歌,体会情感 (3)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3)明确:屈原“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这是屈原自沉之怨;“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是苏轼怀才不遇之怨;对王昭君境遇,王安石写《明妃曲》“仪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欧阳修《再和明妃曲》“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让学生体会昭君美在外形又在宫内皇帝尚且不知,而这些读书人漂泊在朝廷之外,又是美志在胸无外乎王安石要高呼“人生失意无南北”之千古之怨了。

(3)七、归纳总结,作业布置 (3)《1、以杜甫口吻写一篇文章给王昭君题目自拟 (4)2、运用咏诗怀古诗学习方法自学《念奴娇赤壁怀古》 (4)附板书设计 (4)《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4)学习目标: (4)1.品味语言,把握王昭君形象 (4)2.咏史抒怀,体会作者情感 (4)3.归纳咏史怀古诗学习方法 (4)%昭君杜甫 (4)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4)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4)异域终生空归环珮西南漂泊有家难归 (4)—《咏怀古迹》(其三)杜甫教学设计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在我国文学史上有一座巍峨的高峰,那就是唐诗。

站在山顶两侧的:一位是李白,一位是杜甫。

李白的头始终是昂着的,他看到的是晴天的飞鹤,悠悠的白云,因此,他的诗歌汪洋姿肆,天马行空;一位是杜甫,她的头始终是低着的,他看到的是民生凋敝,生灵涂炭,因此,他的诗歌总是饱含深情,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省剑阁何玉鑫二〇一九年十一月十五日《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反复诵读,抓住诗歌意象,体会诗歌的节奏和大意。

2、通过老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学会抓住关键词鉴赏诗歌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诗歌语言和意象。

2、体味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掌握诗中所用的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理解诗人的深沉怨恨、沉郁顿挫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朗读法,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2.以提问法为主,启发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3.以讲授法、讨论法为辅,让学生理解领悟诗歌情感,明确表现手法。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汉元帝年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的踏上征途,走进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之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历史的青冢里;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经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假设奔驰的山林间,遥想八百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二〕出示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体味诗歌的情感。

2.学会抓住关键词鉴赏诗歌。

3.掌握咏古诗的欣赏方法和步骤。

〔三〕自主学习检测1.冢2.万壑〔hè〕朔〔shuò〕漠青冢〔zhǒng〕论〔lun二声〕〔四〕诵读诗歌1、自由读。

2、哪些词语需要特别注意?3、抽学生读、注意节奏2212,押韵的字要重读。

4、再抽学生读、增加背景音乐读、全班齐读。

、再抽学生读、增加背景音乐、全班齐读。

〔五〕疏通诗歌语言大意(学生自学、小组订正、老师巡视)1.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1〕赴:奔赴,表达群山奔赴的气势。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千山万壑写活了,它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2〕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作为一名教学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忙到大家。

一、说课部分老师好,同学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咏怀古迹》(其三)(一)、说教材《咏怀古迹》(其三),选自《杜诗洋注》,这组诗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是咏叹昭君的出塞之作。

诗人杜甫游历昭君村时,观古迹而抒己怀,咏叹本身同昭君一样,不被赏识,阔别家乡的悲苦。

《咏怀古迹》(其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二课。

这个单元学习唐诗,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得意义和审美价值。

学习这个单元,需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了解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的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本领。

(二)、说教学目标学生们在中学已经学过杜甫的诗歌,对杜甫的生平以及杜诗的风格也有了肯定的了解。

依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知识与本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将文本设置为以下两个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

2、掌握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借咏古迹、古人所抒发的低沉埋怨忿恨。

再结合本诗的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古诗鉴赏是高二学生的孱弱环节,很多同学在做题时无法准确理解诗歌情感;因此,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品味本诗的语言和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教学难点设置为掌握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的低沉埋怨忿恨。

(三)、说教学方法:新课程纪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这个理念,再结合本篇课文的文本特点,我确定了本课堂的教学引导思想:即引导学生乐观思考,自动参加课堂,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

具体做法:一、朗读法,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高一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咏怀古迹其三》全诗。

2.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及表现手法。

3.深入探讨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诗歌的形象、情感、表现手法。

2.诗歌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典故及历史文化背景。

2.诗歌情感的表达方式。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作者杜甫,引导学生回顾其生平及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咏怀古迹》这个系列,简要介绍该系列诗歌的主题。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咏怀古迹其三》,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典故。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创作时的社会环境。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江南”、“汉水”、“王昭君”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意象的内涵。

3.分析诗歌的情感,如“怀古”、“忧国忧民”等,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4.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对比、夸张、拟人等,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艺术魅力。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2.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咏怀古迹其三》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意象、情感及表现手法。

2.提问:诗歌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如“王昭君出塞”等,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文化背景。

2.分析诗歌中的对比手法,如“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与“塞上苦,胡雁哀鸣”的对比,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夸张手法,如“汉水临流”、“胡雁哀鸣”等,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艺术效果。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2.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咏怀古迹其三》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意象、情感及表现手法。

2.提问:诗歌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中的拟人手法,如“胡雁哀鸣”等,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艺术效果。

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引言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颂扬了古代的功绩,抒发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咏史叙事,铭记了历史人物的事迹,其中《咏怀古迹》一诗更是描写了古代名胜的壮美,让我们了解了历史文化的魅力。

本文将介绍一下如何通过《咏怀古迹》一诗,让学生了解古代名胜和历史文化。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名胜和历史文化。

2. 学会赏析古典诗歌《咏怀古迹》。

3.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唐代名胜和历史文化。

难点:学会赏析古典诗歌《咏怀古迹》。

三、教学过程设计1. 预习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PPT等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下唐代的名胜古迹,例如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长城、兵马俑等。

并让学生自己寻找关于这些古迹的历史资料,从中了解到唐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2. 听课环节学生开始学习杜甫的《咏怀古迹》一诗(附诗句)。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山落叶秋风里,闲坐听鸟声。

谁怜听后涕泪痕,不爱红楼梦里人。

玉绳牵来犹系卧龙,面对江流胸次摧。

在学习中教师可以讲解诗人写景描写手法、具体描写的古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让学生理解它们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以及诗人独具的咏史和怀古的情感。

3. 课堂练习环节a. 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根据所学知识,详细介绍一下自己所选择的唐代古迹或文化遗产。

b. 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资料或阅读相关书籍等方式,认真思考和思辨古代文化、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在小组之间分享和交流对相关问题的看法。

4. 课后作业环节a. 要求学生听一些现代诗人所写的关于古迹的诗歌,进行比较和评价。

b. 让学生自主拟写一首描写自己喜欢的古迹或文化遗产的诗歌。

并展示给其他同学。

四、教学效果评估1. 开展小组作业评分活动,从古代名胜的历史文化、诗歌的赏析和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评分。

《咏怀古迹(其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咏怀古迹(其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咏怀古迹(其三)》,作者为冰心(1900-1972),北平人,本名谢婉莹,以小说、剧本、诗歌等文学作品著称。

她的作品往往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深刻描绘人物性格和心理。

本课文写作于1945年,反映了当时临清市的状况。

本课文是一篇抒情诗,通过对古建筑的赞美,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敬仰之情。

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方式,上半部分是对临清城有名的四处古迹的描述,下半部分则是对民族精神的赞美和反思。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冰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对古建筑和文化遗产的态度。

(2)认识临清市的四大古迹:孔子故居、开元寺、帝王陵、泰山祠,并了解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3)掌握抒情诗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学习运用音韵美和节奏感来表达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朗读、诵读、讨论、仿写等,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提高其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文化自信,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他们懂得珍惜和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临清市的四大古迹,认识它们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理解诗歌性文本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难点:掌握诗歌的语言美和韵律感,表达情感的合理性和自然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

四、教学方法1、讲述法和解读法: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并讲解四大古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解读诗歌特点和写作技巧。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咏怀古迹其三》教案《咏怀古迹其三》教案1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引导学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知人论诗【过程与方法】①、把握,揭示词作的深层意蕴。

②、背诵全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②、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形式认读⒈让学生通过个体自由诵读、对读和集体诵读,感知《菩萨蛮》的词律特征。

⒉听教师范读,品评感悟。

再读全词。

要求:①、字正腔圆,读准字音;②、韵律节奏,处置得当;③、情感丰沛,运气自如。

(三)披文入境,整体感知。

说明:何谓“披文入境”?对文学作品的鉴赏,首先通过作提供的语言材料的仔细揣摹,初步感知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其次再在充分了解相关背景材料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进入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中,确认作品的主题思想。

“披文入境”的重要途径:置身诗境;知人论诗。

1、置身诗境,梳理内容,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明确:美女王昭君出塞,埋骨大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②、这首诗写了主人公的什么事情?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明确: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怨恨”③、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写什么?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目的何在?【讨论】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这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这大概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不同意。

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美好的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物。

毓yù :养育),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思考等感悟诗歌内容;
2、理解并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方法。

【学情分析】
此次教学对象为高一的学生。

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对诗歌的鉴赏方法有一些基本的了解,通过朗读也能基本把握诗歌的大致内容,已具备了一定的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但多数学生的知识是零碎的,能力是不系统的,他们渴望逐步形成系统的诗歌鉴赏过程。

因此,我在教授诗歌鉴赏部分时,就树立了教学上的专题意识,故本次教学旨在通过指导学生鉴赏《咏怀古迹(其三)》的基础上归纳出鉴赏“怀古诗”的一般方法和常见艺术手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历史人物命运,体会深沉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不仅在诗人笔下见过铮铮傲骨,顶天立地的男儿,我们也曾有过那瑰丽绚烂、令人动容的女子,而杜甫笔下的王昭君便是其中之一。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感受这一形象的永恒魅力。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38页二整体感知
(一)解题
《咏怀古迹》,从诗歌题材来看,这是咏史怀古诗,所谓咏史怀古,就是借古人古迹或历史事件抒发个人情怀的诗歌,常以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为题,常见手法为用典、对比、烘托、借古抒怀等。

情感一般是以借古抒怀,借古喻今/讽今/伤今或感叹历史兴衰变化为主。

本文便选自杜甫在夔州所做的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

我们今天这首咏叹的是王昭君。

(二)诗眼
1、衔接:下面,先请同学齐读课文,大家注意读准字音。

评价:嗯,好。

同学们的节奏把握不错,但是情感还不到位,那么现在老师给大家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注意语调和情感!
思考:同时思考该诗主要写了昭君的哪些事?明确:主要写了王昭君出塞和亲,最后死在他乡的故事。

2、思考:紧接着请同学们齐读诗歌,注意读出情感,并找出本诗的诗眼(也就是诗中能最充分、最真切体现诗人情感的字词)
明确:(衔接:这一次读得比上一次更好了。

)怨恨
三、文本赏析
思考:昭君怨恨什么呢?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明确:“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思考:这两句诗能够看出昭君怎样的怨恨呢?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分组相互讨论。

明确:
颔联:该联对仗十分工整,“一去”对“独留”,“紫台”对“青冢”,当初独自离开富丽繁华的故都,最后又独自葬在那荒凉冷落的大漠之上,这一去一留,生前生后对比如此悬殊!把昭君寥落、孤寂,刻画的入骨三分!
就这么短短的两句,看出昭君怨远嫁异邦,恨远葬他乡,这一生之悲,这对故土的思念,该与何人说?更与何人说?
颈联:在品析该联情感之前,该联上句写到了一个小故事,有没有同学可以简单叙述一下当初汉元帝按图召幸宫人,宫人都贿赂画工。

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向画工毛延寿行贿,因故被丑化,不得皇帝召见,因而诗句写到元帝“画图省识春风面”。

后汉与匈奴和亲,令昭君远嫁,元帝才知其美貌天下无双,悔不当初,传说元帝后来因此杀了很多画工。

根据同学说的,我们回顾昭君一生,一个倾世佳人入宫却美不得宠,后来只能远离汉宫,最终身死异国,如何不叫人怨恨呢?
思考:那么昭君的不幸是真的是毛延寿造成的吗?
明确:表面上看,确是毛延寿导致其不幸,但其实则是君王造成的。

若不是君王广招秀女,数量众多只能按图召幸,昭君怎会远离故土?所以颔联上句不仅是在怨恨画师无耻的行径,更是在暗讽君王的昏庸糊涂。

思考:有人说,颈联中的“空”字用得极好,那么它好在哪里呢?
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人已逝,即使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

但转念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仍执意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养她的父母之邦,能说明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