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数学分析第三版第八章

合集下载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数学分析第三版上册教案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数学分析第三版上册教案

《数学分析》概述授课章节:《数学分析》概述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使学生对《数学分析》这门课有总体的了解,明确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2.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数学分析》课在所学专业中的地位和主要作用,以引起重视; 3.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数学分析》的课程安排、考核及成绩的评定标准;4.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参考书的使用及作业的要求.教学重点:数学分析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教学难点:主要内容的介绍.教学方法:讲座形式.教学程序:讲座提纲1.《数学分析》这门课到底要研究什么(即研究对象)?2.《数学分析》的主要内容;3.《数学分析》与后继课程的关系;4.《数学分析》课程安排及考核;5.《数学分析》学习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6.《数学分析》的参考书目;7.作业要求.一、研究对象变量间的关系及变化过程,具体表现为函数及其性质.函数及其性质:单调性、有界性、奇偶性、最大(小)值、极大(小)值、周期性、图象、……需要指明的是:中学也研究函数的这些性质,但主要采用“静止”、“孤立”的方法去研究函数.而在《数学分析》中主要采用“运动”、“联系”、“变化”的过程把握变化的结果.因而《数学分析》中的方法具“运动性”、“变化性”.如何研究函数?通过什么方式、角度去研究呢?或用什么样的工具去研究函数呢?这些构成《数学分析》的主要内容.二、主要内容1.极限的方法(极限论).(2、3、4、16章) 例如,从极限的观点看函数1y x=. 一般函数的极限如何定义?其性质如何?—----极限论.2.微分(学).(5、6、17、18章)研究函数的增量相对于自变量的增量的变化率问题.例如:设()y f x =是一函数,令0,x x x =- 0()().y f x x f x ∆=+- 要问y ∆随x ∆的变化趋势如何?特别地,y x∆∆的变化趋势如何? 3.积分学:(8、9、10、11、19、20、21、22章)4.级数论:(12、13、14、15章) 研究无穷多个函数的可和性问题.例如211(||1)1n x x x x x-+++++=<- .综上,《数学分析》这门课主要由四大块内容组成:极限论、微分论、积分学和级数论.这四大块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其中“极限论”是“基础”,其它是“上层建筑”.但这里需要提出的是,作为“基础”的“极限理论”的完善远远晚于其它几个方面的应用,因而引起许多争议.对此感兴趣的同学可读一读教材的附录中281-288页的“微积简史”部分,会对此有所了解.三、与后继课程的关系《数学分析》课程是数学系数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它的学习时间长(三个学期,234学时),学习内容多,学分最多(13学分),是从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过渡的桥梁,是学生学习数学教育专业其它后继课程(如:大学物理、微分方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分几何、复变函数、计算机数值方法、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等)的重要基础.这些课都以《数学分析》为先修课程,如果不开《数学分析》或晚开《数学分析》,将直接影响到这些课程的开设.同时还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必要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对于学习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及进一步学习、研究和应用都是至关重要.四、课程安排、考核及成绩评定方法1、学时分配:三个学期,总学时234,总学分13第一学期:每周5学时(上课内容从“第一章实数集与函数”到“第八章不定积分”,上课时间18周,学时90,学分5);第二学期:每周4学时(上课内容从“第九章定积分”到“第十五章傅里叶级数”,上课时间18周,学时72,学分4);第三学期:每周4学时(上课内容从“第十六章多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到“第二十二章曲面积分”,上课时间18周,学时72,学分4).2、考核方式:闭卷考试(期中测验,期未期终考试).3、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平时成绩:30分(其中:1)作业占10%;2)听课率、课堂提问回答等占10%;3)期中测验占10%);期未考试:70分.五、学习体会从高中到大学,显然是衔接的,但毕竟是不同的阶段.主要表现在;中学数学 大学数学在教材方面 内容少,较直观、具体、理论性不强,研究的常量数学、固定的图形 内容多、较抽象、理论性强,研究的变量、图形的变化在听课方面 听 课前预习;课中认真听课和记笔记;课后及时复习在复习方面 整理笔记,及时复习在习题方面 主要是计算,验证少、理论性弱 概念、论证多、理论性强、数学语言表达准确,通过作业巩固学习内容六、参考书1.吴良森、毛羽辉等编《数学分析学习指导书》(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2.刘玉琏、傅沛仁编《数学分析讲义》第三版(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7.3.吉米多维奇著《数学分析习题集》,李荣冻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6.4.菲赫金哥尔茨著《微积分学教程》(修订本),叶彦谦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8.七、作业要求作业整洁;字迹工整,书写清晰;解题格式要完整;勿抄作业,习题答案只能作为参考.。

数学分析与习题课 教学大纲

数学分析与习题课  教学大纲

《数学分析I》课程教学大纲(本课程周课时数为5,共85课时,此外每周还有2课时的习题课)课程编号:MAAB1101课程类别:大类基础课授课对象:数学与应用数学基地、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专业开课学期:秋季,第1学期学分:5学分指定教材:1、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分析(下)》(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谢惠民,《数学分析讲义》(第一册),自编一、教学目的数学分析课程是是数学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后继课程的学习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课程的其特点是:学习时间的跨度很大,一般是三个学期,内容极为丰富。

《数学分析I》课程是基础,其基本的内容为极限和连续理论、一元微分学。

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系统的数学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数学修养,特别是分析的修养,积累从事进一步学习所需要的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最终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根本的提高。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引论(5 课时)1. 集合;2. 实数的连续性实数的一些描述方法。

3. 数集与确界确界的描述、确界原理及其应用;4. 逻辑记号的对偶法则逻辑记号的对偶法则;用逻辑记号叙述否命题;5. 常用不等式三角不等式、Bernoulli不等式、平均值不等式、Cauchy不等式。

.第二章、数列极限(20课时)1. 数列极限的定义数列极限的ε-N语言和邻域语言。

2. 数列极限的计算适当放大法;发散数列;一些重要例子;Cauchy命题和Stolz定理。

3. 单调数列的极限单调有界定理、闭区间套定理及其应用;4. Cauchy收敛准则用Cauchy收敛准则描述极限存在和不存在;5. 子列及其应用.子列的概念、它与收敛发散的关系及其应用。

第三章、映射与函数(2课时)1.映射;2. 一元实函数;3. 函数的几何特性草图的画法(如两个函数和的草图等);有界函数、单调函数、反函数、奇偶函数和周期函数的特性。

第四章、函数极限与连续性(10课时)1. 函数极限的定义与性质,函数极限的定义、性质和几个重要的函数极限;三种存在性条件(Heine归结原则;单调有界函数的收敛定理;Cauchy准则),能有选择地应用。

数学分析课本(华师大三版)-习题及答案第八章

数学分析课本(华师大三版)-习题及答案第八章

数学分析课本(华师大三版)-习题及答案第八章第八章不定积分一. 填空题1.若x e f x+='1)(,则=)(x f ___________2.设)(x f 的一个原函数为xxe ,则='?dx x f x )(_____________ 3.若xe-是)(x f 的一个原函数,则?=dx x xf )(________________4.若[]1)(3='x f ,则=)(x f ____________ 5.?=dx x x ),max(2___________________6.若)(x f 有原函数x x ln ,则?=''dx x f x )(_______________ 7.? =dx xx 2sin)ln(sin ________________8.若?+++=+xdx B xx A x dx cos 21cos 21sin )cos 21(2,则=A __________,=B __________9.设C x dx x xf +=?arcsin )(,则?=)(x f dx _________10.?=-)4(x x dx _________________11.?=-dx xx 21ln _________________12.[]=-?dx xx x a n)cos(ln )sin(ln ________________ 13.[]?='+dxx f x x f )()(________________14.?=+xedx 1_____________15.?=+dx x xex 2)1(_____________________16.=++?dx xx x x cos 2sin cos 3sin 4______________ 17.已知x x x f 22tansin )cos 2(+=+',则=)(x f _______________ 18.[]=+'dx x f x f 2)(1)(______________19. 若?+=C x F dx x f )()(,而),(x u ?=则?=du u f )(___________. 20设函数)(x f 的二阶导数)(x f ''连续,那么?=''__________)(dx x f x . 21设)(x f 的原函数是xx sin ,则?='__________)(dx x f x .22已知曲线)(x f y =上任一点的切线斜率为6332--x x ,且1-=x 时,211=y 是极大值,则)(x f __________=;)(x f 的极小值是__________.23已知一个函数的导数为211)(xx f -=,并且当1=x 时,这个函数值等于π23,则这个函数为__________)(=x F . 24 设)1(cos )(sin22<='x x x f ,则)(x f __________=.25 若)(x f 为连续函数,且)()(x f x f =',则?=__________)(dx x f . 26 若?='x dx x f ln ))((,则)(x f __________=. 27 已知2xe -是)(xf 的一个原函数,则?=__________sec )(tan 2xdx x f .28='__________)2(1dx x f x. 29 设C xxdx x f ++-=?11)(,则)(x f __________=.30 在积分曲线族?dx xx 1中,过(1,1)点的积分曲线是__________=y .二、选择填空题 1.设dx e e I xx+-=11,则=I ( )A.C e x++)1ln( B.C x e x+-+)1ln(2 C.C e x x++-)1ln(2 D.C e x+-)1ln(2.设)(x f 是连续的偶函数,则期原函数)(x F 一定是( ) A.偶函数B.奇函数 C.非奇非偶函数 D.有一个是奇函数3.设?+=++=)1(,)1(121u u du I dx xe x x I x,则存在函数)(x u u =,使( )A.x I I +=21B.x I I -=21C.12I I -=D.12I I = 4.当1-≠n 时,?=xdx x n ln ( ) A.C nx nxn+-)1(ln B.C n x n xn +----)11(ln 11C.C n x xn n ++-++)11(ln 111D.C x n xn +++ln 117.?=+dx x x )2sin2(cos ( )A.C x x +-)2cos2(sin 2 B.C x x +-)2sin2(cos2C.C xx +-2cos 2sin D.C x x +-2sin 2cos8.?=++dx xxx cos 1sin ( )A.C x x +2cotB.C x x +2tanC.C x x+cot 2 D.C x x +2tan 29.若)(x f 的导函数是x e xcos +-,则)(x f 的一个原函数为( )A.x excos -- B.x exsin +-- C.x e xcos --- D.x exsin +-10.若)(x f 是以l 为周期的连续函数,则其原函数( )。

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数学分析教案

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数学分析教案

数学分析教案第一章 第一章 实数集与函数§1 实数(一) 教学目的:掌握实数的基本概念和最常见的不等式,以备以后各章应用. (二) 教学内容:实数的基本性质和绝对值的不等式. (1) 基本要求:实数的有序性,稠密性,阿基米德性. (2) 较高要求:实数的四则运算. (三) 教学建议:(1) 本节主要复习中学的有关实数的知识.(2) 讲清用无限小数统一表示实数的意义以及引入不足近似值与过剩近似值的作用.§2 数集.确界原理(一) 教学目的:掌握实数的区间与邻域概念,掌握集合的有界性和确界概念. (二) 教学内容:实数的区间与邻域;集合的上下界,上确界和下确界;确界原理.(1) 基本要求:掌握实数的区间与邻域概念;分清最大值与上确界的联系与区别;结合具体集合,能指出其确界;能用一种方式,证明集合 A 的上确界为 λ.即: ,,λ≤∈∀x A x 且 ,λ<∀a ∃0x 0,x A ∈a >;或 ,,λ≤∈∀x A x 且 ,,00A x ∈∃>∀ε ελ->0x .(2) 较高要求:掌握确界原理的证明,并用确界原理认识实数的完备性. (三) 教学建议:(1) 此节重点是确界概念和确界原理.不可强行要求一步到位,对多数学生可只布置证明具体集合的确界的习题.(2) 此节难点亦是确界概念和确界原理.对较好学生可布置证明抽象集合的确界的习题.§3 函数概念(一) 教学目的:掌握函数概念和不同的表示方法.(二) 教学内容:函数的定义与表示法;复合函数与反函数;初等函数. (1) 基本要求:掌握函数的定义与表示法;理解复合函数与反函数;懂得初等函数的定义,认识狄利克莱函数和黎曼函数.(2) 较高要求:函数是一种关系或映射的进一步的认识. (三) 教学建议:通过狄利克莱函数和黎曼函数,使学生对函数的认识从具体上升到抽象.§4 具有某些特性的函数(一) 教学目的:掌握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奇偶性和周期性. (二) 教学内容:有界函数,单调函数,奇函数,偶函数和周期函数. (三) 教学建议:(1) 本节的重点是通过对函数的有界性的分析,培养学生了解研究抽象函数性质的方法.(2) 本节的难点是要求用分析的方法定义函数的无界性.对较好学生可初步教会他们用分析语言表述否命题的方法.第二章 第二章 数列极限§1 数列极限概念(一) 教学目的:掌握数列极限概念,学会证明数列极限的基本方法. (二) 教学内容:数列极限.(1) 基本要求:理解数列极限的分析定义,学会证明数列极限的基本方法,懂得数列极限的分析定义中 ε与 N 的关系.(2) 较高要求:学会若干种用数列极限的分析定义证明极限的特殊技巧. (三)教学建议:(1) 本节的重点是数列极限的分析定义,要强调这一定义在分析中的重要性.具体教学中先教会他们证明 ∞→n lim 01=k n ; ∞→n lim n a 0=;( )1||<a ,然后教会他们用这些无穷小量来控制有关的变量(适当放大但仍小于这些无穷小量). (2) 本节的难点仍是数列极限的分析定义.对较好学生可要求他们用数列极限的分析定义证明较复杂的数列极限,还可要求他们深入理解数列极限的分析定义.§2 数列极限的性质(一) 教学目的:掌握数列极限的主要性质,学会利用数列极限的性质求数列的极限. (二) 教学内容:数列极限的唯一性,有界性,保号性,保不等式性,迫敛性,四则运算法则和数列的子列及有关子列的定理.(1) 基本要求:理解数列极限的唯一性,有界性,保号性,保不等式性,迫敛性,四则运算法则,并会用其中某些性质计算具体的数列的极限.(2) 较高要求:掌握这些性质的较难的证明方法,以及证明抽象形式的数列极限的方法. (三) 教学建议:(1) 本节的重点是数列极限的性质的证明与运用.可对多数学生重点讲解其中几个性质的证明,多布置利用这些性质求具体数列极限的习题. (2) 本节的难点是数列极限性质的分析证明.对较好的学生,要求能够掌握这些性质的证明方法,并且会用这些性质计算较复杂的数列极限,例如: ∞→n limnn =1,等.§3 数列极限存在的条件(一) 教学目的:掌握单调有界定理,理解柯西收敛准则. (二) 教学内容:单调有界定理,柯西收敛准则.(1) 基本要求:掌握单调有界定理的证明,会用单调有界定理证明数列极限的存在性,其中包括 1lim(1)n n n →∞+存在的证明.理解柯西收敛准则的直观意义.(2) 较高要求:会用单调有界定理证明数列极限的存在性,会用柯西收敛准则判别抽象数列(极限)的敛散性.(三) 教学建议:(1) 本节的重点是数列单调有界定理.对多数学生要求会用单调有界定理证明数列极限的存在性.(2) 本节的难点是柯西收敛准则.要求较好学生能够用柯西收敛准则判别数列的敛散性.第三章 函数极限 1 函数极限概念(一) 教学目的:掌握各种函数极限的分析定义,能够用分析定义证明和计算函数的极限. (二) 教学内容:各种函数极限的分析定义.基本要求:掌握当 0x x →; ∞→x ; ∞+→x ; ∞-→x ; +→0x x ;-→0x x 时函数极限的分析定义,并且会用函数极限的分析定义证明和计算较简单的函数极限.(三) 教学建议:本节的重点是各种函数极限的分析定义.对多数学生要求主要掌握当 0x x →时函数极限的分析定义,并用函数极限的分析定义求函数的极限.§2 函数极限的性质(一) 教学目的:掌握函数极限的性质.(二) 教学内容:函数极限的唯一性,有界性,保号性,保不等式性,迫敛性,四则运算法则.(1) 基本要求:掌握函数极限的唯一性,有界性,保号性,保不等式性,迫敛性,四则运算法则,并会用这些性质计算函数的极限.(2) 较高要求:理解函数极限的局部性质,并对这些局部性质作进一步的理论性的认识. (三) 教学建议:(1) (1) 本节的重点是函数极限的各种性质.由于这些性质类似于数列极限中相应的性质,可着重强调其中某些性质与数列极限的相应性质的区别和联系. (2) 本节的难点是函数极限的局部性质.对较好学生,要求懂得这些局部的 δ(的大小)不仅与 ε有关,而且与点 0x 有关,为以后讲解函数的一致连续性作准备.§3 函数极限存在的条件(一) 教学目的:掌握函数极限的归结原理和函数极限的单调有界定理,理解函数极限的柯西准则.(二) 教学内容:函数极限的归结;函数极限的单调有界定理;函数极限的柯西准则. (1) 基本要求:掌握函数极限的归结,理解函数极限的柯西准则. (2) 较高要求:能够写出各种函数极限的归结原理和柯西准则. (三) 教学建议:(1) 本节的重点是函数极限的归结原理.要着重强调归结原理中数列的任意性. (2) 本节的难点是函数极限的柯西准则.要求较好学生能够熟练地写出和运用各种函数极限的归结原理和柯西准则.§4两个重要的极限(一) 教学目的:掌握两个重要极限: 0lim →x 1sin =x x ; ∞→x lim xx ⎪⎭⎫⎝⎛+11e =.(二) 教学内容:两个重要极限: 0lim →x 1sin =x x; ∞→x limxx ⎪⎭⎫⎝⎛+11e =.(1) 基本要求:掌握 0lim→x 1sin =xx的证明方法,利用两个重要极限计算函数极限与数列极限.(2) 较高要求:掌握 ∞→x lim xx ⎪⎭⎫⎝⎛+11e =证明方法.(三) 教学建议:(1) 本节的重点是与两个重要的函数极限有关的计算与证明.可用方法:1)()(sin lim 0)(=→x x x ϕϕϕ; e x x x =⎪⎪⎭⎫⎝⎛+∞→)()()(11lim ψψψ,其中 )(x ϕ、 )(x ψ分别为任一趋于0或趋于∞的函数.(2) 本节的难点是利用迫敛性证明 ∞→x lim xx ⎪⎭⎫⎝⎛+11e =.§5 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一) 教学目的:掌握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以及它们的阶数的概念.(二) 教学内容: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高阶无穷小,同阶无穷小,等阶无穷小,无穷大. (1) 基本要求:掌握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以及它们的阶数的概念. (2) 较高要求:能够写出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的分析定义,并用分析定义证明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在计算及证明中,熟练使用“ o ”与“ O ”. (三) 教学建议:(1) 本节的重点是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以及它们的阶数的概念. (2) (2) 本节的难点是熟练使用“ o ”与“ O ”进行运算.第四章 第四章 函数的连续性§1 连续性概念(一) 教学目的:掌握函数连续性概念.(二) 教学内容:函数在一点和在区间上连续的定义,间断点的分类.(1) 基本要求:掌握函数连续性概念,可去间断点,跳跃间断点,第二类间断点,区间上的连续函数的定义.(2) 较高要求:讨论黎曼函数的连续性. (三) 教学建议:(1) (1) 函数连续性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对学生要求懂得函数在一点和在区间上连续的定义,间断点的 分类.(2) 本节的难点是用较高的分析方法、技巧证明函数的连续性,可在此节中对较好学生布置有关习题.§2 连续函数的性质(一) 教学目的:掌握连续函数的局部性质和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整体性质.(二) 教学内容:连续函数的局部保号性,局部有界性,四则运算;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最大最小值定理,有界性定理,介值性定理,反函数的连续性,一致连续性.(1) 基本要求:掌握函数局部性质概念,可去间断点,跳跃间断点,第二类间断点;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2) 较高要求:对一致连续性的深入理解.(三)教学建议:(1)函数连续性概念是本节的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函数在一点和在区间上连续的定义,间断点的分类,了解连续函数的整体性质.对一致连续性作出几何上的解释.(2)(2)本节的难点是连续函数的整体性质,尤其是一致连续性和非一致连续性的特征.可在此节中对较好学生布置判别函数一致连续性的习题.§3 初等函数的连续性(一) 教学目的: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初等函数的连续性.(二) 教学内容:指数函数的定义;初等函数的连续性.(1) 基本要求:掌握初等函数的连续性.(2) 较高要求:掌握指数函数的严格定义.(三)教学建议:(1) 本节的重点是初等函数的连续性.要求学生会用初等函数的连续性计算极限.(2) 本节的难点是理解和掌握指数函数的性质.第五章导数和微分§1 导数的概念(一) 教学目的:掌握导数的概念,了解费马定理、达布定理.(二) 教学内容:函数的导数,函数的左导数,右导数,有限增量公式,导函数.(1) 基本要求:掌握函数在一点处的导数是差商的极限.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理解费马定理.(2) 较高要求:理解达布定理.(三) 教学建议:(1) 本节的重点是导数的定义和导数的几何意义.会用定义计算函数在一点处的导数.(2) 本节的难点是达布定理.对较好学生可布置运用达布定理的习题.§2 求导法则(一) 教学目的:熟练掌握求导法则和熟记基本初等函数的求导公式.(二) 教学内容:导数的四则运算,反函数求导,复合函数的求导,基本初等函数的求导公式.基本要求:熟练掌握求导法则和熟记基本初等函数的求导公式.(三) 教学建议:求导法则的掌握和运用对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要安排专门时间督促和检查学生学习情况.§3 参变量函数的导数(一) 教学目的:掌握参变量函数的导数的求导法则.(二) 教学内容:参变量函数的导数的求导法则.基本要求:熟练掌握参变量函数的导数的求导法则.(三) 教学建议:通过足量习题使学生掌握参变量函数的导数的求导法则.§4高阶导数(一) 教学目的:掌握高阶导数的概念,了解求高阶导数的莱布尼茨公式.(二) 教学内容:高阶导数;求高阶导数的莱布尼茨公式.(1)基本要求:掌握高阶导数的定义,能够计算给定函数的高阶导数.(2) 较高要求:掌握并理解参变量函数的二阶导数的求导公式.(三) 教学建议:(1) 本节的重点是高阶导数的概念和计算.要求学生熟练掌握.(2) 本节的难点是高阶导数的莱布尼茨公式,特别是参变量函数的二阶导数.要强调对参变量求导与对自变量求导的区别.可要求较好学生掌握求参变量函数的二阶导数.§5 微分(一) 教学目的:掌握微分的概念和微分的运算方法,了解高阶微分和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二) 教学内容:微分的概念,微分的运算法则,高阶微分,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1) 基本要求:掌握微分的概念,微分的运算法则,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2) 较高要求:掌握高阶微分的概念.(三) 教学建议:(1) 本节的重点是掌握微分的概念,要讲清微分是全增量的线性主部.(2) 本节的难点是高阶微分,可要求较好学生掌握这些概念.第六章微分中值定理及其应用§1 拉格朗日定理和函数的单调性(一) 教学目的:掌握罗尔中值定理和拉格朗日中值定理,会用导数判别函数的单调性.(二) 教学内容:罗尔中值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1) 基本要求:掌握罗尔中值定理和拉格朗日中值定理,会用导数判别函数的单调性.(2) 较高要求:掌握导数极限定理.(三) 教学建议:(1)(1)本节的重点是掌握罗尔中值定理和拉格朗日中值定理,要求牢记定理的条件与结论,知道证明的方法.(2)(2)本节的难点是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证明有关定理与解答有关习题.可要求较好学生掌握通过设辅助函数来运用微分中值定理.§2 柯西中值定理和不定式极限(一) 教学目的:了解柯西中值定理,掌握用洛必达法则求不定式极限. (二) 教学内容:柯西中值定理;洛必达法则的使用.(1) 基本要求:了解柯西中值定理,掌握用洛必达法则求各种不定式极限.(2) 较高要求:掌握洛必达法则 0型定理的证明.(三) 教学建议:(1) (1) 本节的重点是掌握用洛必达法则求各种不定式极限.可强调洛必达法则的重要性,并总结求各 种不定式极限的方法. (2) 本节的难点是掌握洛必达法则定理的证明,特别是 ∞∞型的证明.§3 泰勒公式(一) 教学目的:理解带佩亚诺余项和带拉格朗日余项的泰勒公式、麦克劳林公式.(二) 教学内容:带佩亚诺余项和带拉格朗日余项的泰勒公式、麦克劳林公式及其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1) 基本要求:了解带佩亚诺余项和带拉格朗日余项的泰勒公式、麦克劳林公式,熟记六个常见函数的麦克劳林公式. (2) 较高要求:用泰勒公式计算某些 0型极限.(三) 教学建议:(1)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带佩亚诺余项和带拉格朗日余项的泰勒公式、麦克劳林公式. (2) 本节的难点是掌握带佩亚诺余项和带拉格朗日余项的泰勒公式、麦克劳林公式的证明.对较好学生可要求掌握证明的方法. §4函数的极值与最大(小)值(一) 教学目的:掌握函数的极值与最大(小)值的概念. (二) 教学内容:函数的极值与最值.(1) 基本要求:掌握函数的极值的第一、二充分条件;学会求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最值及其应用.(2) 较高要求:掌握函数的极值的第三充分条件. (三) 教学建议:教会学生以函数的不可导点和导函数(以及二阶导数)的零点(稳定点)分割函数定义域,作自变量、导函数(以及二阶导数)、函数的性态表,这个表给出函数的单调区间,凸区间,极值.这对后面的函数作图也有帮助.§5 函数的凸性与拐点(一) 教学目的:掌握函数的凸性与拐点的概念,应用函数的凸性证明不等式. (二) 教学内容:函数的凸性与拐点.(1) 基本要求:掌握函数的凸性与拐点的概念,应用函数的凸性证明不等式.(2) 较高要求:运用詹森不等式证明或构造不等式,左、右导数的存在与连续的关系. (三) 教学建议:(1) 教给学生判断凸性的充分条件即可,例如导函数单调. (2) 本节的难点是运用詹森不等式证明不等式.§6 函数图象的讨论(一) 教学目的:掌握函数图象的大致描绘.(二) 教学内容:作函数图象.(1) 基本要求:掌握直角坐标系下显式函数图象的大致描绘.(2) 较高要求:能描绘参数形式的函数图象.(三)教学建议:教会学生根据函数的性态表,以及函数的单调区间,凸区间,大致描绘函数图象.第七章实数的完备性§1关于实数集完备性的基本定理(一)教学目的:掌握区间套定理和柯西判别准则的证明,了解有限覆盖定理和聚点定理(较熟练运用致密性定理).(二)教学内容:区间套定理、柯西判别准则的证明;聚点定理;有限覆盖定理.(1) 基本要求:掌握和运用区间套定理、致密性定理.(2)较高要求:掌握聚点定理和有限覆盖定理的证明与运用.(三) 教学建议:(1)(1)本节的重点是区间套定理和致密性定理.教会学生在什么样情况下应用区间套定理和致密性定理以及如何应用区间套定理和致密性定理.(2) 本节的难点是掌握聚点定理和有限覆盖定理.教会较好学生如何应用聚点定理和有限覆盖定理.§2 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性质的证明(一) 教学目的:证明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性质.(二) 教学内容: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有界性的证明;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的最大(小)值定理的证明;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介值定理的证明;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一致连续性的证明.(1)(1)基本要求:掌握用有限覆盖定理或用致密性定理证明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有界性;用确界原理证明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的最大(小)值定理;用区间套定理证明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介值定理.(2) 较高要求:掌握用有限覆盖定理证明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的有界性和一致连续性.(三) 教学建议:(1) 本节的重点是证明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的性质.(2) 本节的难点是掌握用有限覆盖定理证明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的一致连续性以及实数完备性的六大定理的等价性证明,对较好学生可布置这方面的习题.第八章不定积分§1不定积分的概念与基本积分公式(一) 教学目的:掌握原函数的概念和基本积分公式(二) 教学内容:原函数的概念;基本积分公式;不定积分的几何意义.基本要求:熟练掌握原函数的概念和基本积分公式.(三) 教学建议:(1) 不定积分是以后各种积分计算的基础,要求熟记基本积分公式表.(2) 适当扩充基本积分公式表.§2 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一) 教学目的:掌握第一、二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二) 教学内容:第一、二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基本要求:熟练掌握第一、二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三) 教学建议:(1) 布置足量的有关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的计算题.(2) 总结分部积分法的几种形式:升幂法,降幂法和循环法.§3 有理函数和可化为有理函数的不定积分(一) 教学目的:会计算有理函数和可化为有理函数的不定积分.(二) 教学内容:有理函数的不定积分;三角函数有理式的不定积分;某些无理根式的不定积分.(1) 基本要求:有理函数的不定积分;三角函数有理式的不定积分;某些无理根式的不定积分.(2) 较高要求:利用欧拉代换求某些无理根式的不定积分.(三) 教学建议:(1) 适当布置有理函数的不定积分,三角函数有理式的不定积分,某些无理根式的不定积分的习题.(2) 本节的难点是利用欧拉代换求某些无理根式的不定积分,可要求较好学生掌握.第九章定积分§1 定积分的概念(一) 教学目的:引进定积分的概念.(二) 教学内容:定积分的定义.基本要求:掌握定积分的定义,了解定积分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三) 教学建议:要求掌握定积分的定义,并了解定积分的几何意义.§2 牛顿-莱布尼茨公式(一) 教学目的:熟练掌握和应用牛顿-莱布尼茨公式.(二) 教学内容:牛顿-莱布尼茨公式.(1) 基本要求:熟练掌握和应用牛顿-莱布尼茨公式.(2) 较高要求:利用定积分的定义来处理一些特殊的极限.(三) 教学建议:(1) 要求能证明并应用牛顿-莱布尼茨公式.(2) 利用定积分的定义来处理一些特殊的极限是一个难点,对学习较好的学生可布置这种类型的题目.§3 可积条件(一) 教学目的:理解定积分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二) 教学内容:定积分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可积函数类(1) 基本要求:掌握定积分的第一、二充要条件.(2) 较高要求:掌握定积分的第三充要条件.(三) 教学建议:(1) 理解定积分的第一、二充要条件是本节的重点,要求学生必须掌握.(2) 证明定积分的第一、二、三充要条件是本节的难点.对较好学生可要求掌握这些定理的证明以及证明某些函数的不可积性.§4定积分的性质(一) 教学目的:掌握定积分的性质.(二) 教学内容:定积分的基本性质;积分第一中值定理.(1) 基本要求:掌握定积分的基本性质和积分第一中值定理.(2) 较高要求:较难的积分不等式的证明.(三) 教学建议:(1) 定积分的基本性质和积分第一中值定理是本节的重点,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并灵活应用.(2) 较难的积分不等式的证明是本节的难点.对较好学生可布置这方面的习题.§5 微积分学基本定理(一) 教学目的:掌握微积分学基本定理.(二) 教学内容:变上限的定积分;变下限的定积分;微积分学基本定理;积分第二中值定理,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泰勒公式的积分型余项.(1) 基本要求:掌握变限的定积分的概念;掌握微积分学基本定理和换元积分法及分部积分法.(2) 较高要求:掌握积分第二中值定理和泰勒公式的积分型余项.(三)教学建议:(1) 微积分学基本定理是本节的重点,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微积分学基本定理完整的条件与结论.(2) 积分第二中值定理和泰勒公式的积分型余项是本节的难点.对较好学生要求他们了解这些内容.第十章定积分的应用§1平面图形的面积(一) 教学目的:掌握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二) 教学内容: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1) 基本要求:掌握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包括参量方程及极坐标方程所定义的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2) 较高要求:提出微元法的要领.(三) 教学建议:(1)本节的重点是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要求学生必须熟记并在应用中熟练掌握.(二) 教学内容:无穷积分;瑕积分.基本要求:掌握无穷积分与瑕积分的定义与计算方法.(三) 教学建议:讲清反常积分是变限积分的极限.(2) 领会微元法的要领.§2 由平行截面面积求体积(一) 教学目的:掌握由平行截面面积求体积的计算公式(二) 教学内容:由平行截面面积求体积的计算公式.基本要求:掌握由平行截面面积求体积的计算公式.(三) 教学建议:(1) 要求学生必须熟记由平行截面面积求体积的计算公式并在应用中熟练掌握.(2) 进一步领会微元法的要领.§3 平面曲线的弧长与曲率(一) 教学目的:掌握平面曲线的弧长与曲率(二) 教学内容:平面曲线的弧长与曲率的计算公式.(1) 基本要求:掌握平面曲线的弧长计算公式.(2) 较高要求:掌握平面曲线的曲率计算公式.(三) 教学建议:(1) 要求学生必须熟记平面曲线的弧长计算公式.(2) 对较好学生可要求他们掌握平面曲线的曲率计算公式.§4 旋转曲面的面积(一) 教学目的:掌握旋转曲面的面积计算公式.(二) 教学内容:旋转曲面的面积计算公式.基本要求:掌握求旋转曲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包括求由参数方程定义的旋转曲面的面积;掌握平面曲线的曲率的计算公式.(三) 教学建议:要求学生必须熟记旋转曲面面积的计算公式,掌握由参数方程定义的旋转曲面的面积.§5 定积分在物理中的某些应用(一) 教学目的:掌握定积分在物理中的应用的基本方法.(二) 教学内容:液体静压力;引力;功与平均功率.(1) 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求液体静压力、引力、功与平均功率的计算公式.(2) 较高要求:要求学生运用微元法导出求液体静压力、引力、功与平均功率的计算公式.(三) 教学建议:要求学生必须理解和会用求液体静压力、引力、功与平均功率的计算公式.十一章反常积分§1反常积分的概念(一) 教学目的:掌握反常积分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数学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数学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数学分析》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数学分析》是综合性大学数学类各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从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过渡的桥梁。

本课程所占学分多,跨度大(计划共四个学期),是一门内容丰富而整体性强、思想深刻而方法基本的课程,以经典微积分为主体内容,其中,极限的思想贯穿全课程,它不仅为许多后继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且对全面培养学生的现代数学素质以及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极限理论、一元函数微积分学、无穷级数与多元函数微积分学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获得数学思想,数学的逻辑性,严密性方面的严格训练,使学生掌握近代数学的方法、技巧,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乃至毕业后能胜任相应的实际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教学目的是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数学分析的基本理论知识,初步掌握现代数学的观点与方法,使学生具备灵活、快捷的运算能力与技巧,培养学生严格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推理论证能力,简洁、清晰运用数学符号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提高建立数学模型,并应用微积分这一工具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基本要求上分为三个档次,即了解、理解和掌握。

1、掌握——能联系几何与物理的直观背景,从正反两方面理解基本概念;熟练运用基本理论较进行推理论证和分析问题;熟练运用基本方法、灵活运用基本技巧进行运算和解决应用问题。

包括实数与函数、各类极限、连续、(偏)导数、(全)微分、各类积分、级数和函数项级数的敛散性、幂级数的概念、性质、计算及应用。

2、理解——能从正面理解基本概念;能应用和了解如何证明基本理论;能掌握基本方法解决问题,但不要求很熟练和技巧性。

包括泰勒公式、函数图像的讨论、实数完备性基本定理的内容、证明及应用、一般有理函数的不定积分及万能变换、欧拉变換、隐函数定理的证明、各类敛散问题中的狄利克雷判别法与阿贝尔判别法、傅里叶级数的概念、性质、计算与应用、斯托克斯公式。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分析》讲义不定积分【圣才出品】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分析》讲义不定积分【圣才出品】

设函数 f(x)在区间 I 上有定义, (t) 在区间 J 上可导,且(J ) I .
(1)如果不定积分 f (x)dx F(x) C 在 I 上存在,则不定积分 f ((t))' (t)dt 在
J 上也存在,且
f ((t))'(t)dt F((t)) C
(2)如果 x (t) 在 J 上存在反函数, t 1(x) ,x∈I,且不定积分 f (x)dx 在 I 上 存在,则当不定积分 f ( (t)) '(t)dt G(t) C 在 J 上存在时,在 I 上有
3/9
I 上有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f (x)dx G( 1(x)) C
2.分部积分法
若 u(x)与 v(x)可导,不定积分 u '(x)v(x)dx 存在,则 u(x)v '(x)dx 也存在,并有 u(x)v '(x)dx u(x)v(x) u '(x)v(x)dx
三、有理函数和可化为有理函数的不定积分
1.有理函数的不定积分
(1)一般形式
其中 n,m 为非负整数,a0,a1,…,an 与β0,β1,…,βm 都是常数,且 a0≠0,β0≠0.若 m>n,则称它为真分式;若 m≤n,则称它为假分式.
(2)分解成部分分式和的步骤: ①对分母 Q(x)在实系数内作标准分解
F (x) f (x), x I 则称 F 为 f 在区间 I 上的一个原函数.
②函数 f 在区间 I 上的全体原函数称为 f 在 I 上的不定积分,记作
f (x)dx
1/9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其中称∫为积分号,f(x)为被积函数,f(x)dx 为被积表达式,x 为积分变量.

【精品】数学分析教案_(华东师大版)上册全集_1-10章

【精品】数学分析教案_(华东师大版)上册全集_1-10章

数学分析教案_(华东师大版)上册全集_1-10章第一章实数集与函数导言数学分析课程简介( 2 学时 )一、数学分析(mathematical analysis)简介:1.背景: 从切线、面积、计算 32sin、实数定义等问题引入.2.极限 ( limit ) ——变量数学的基本运算:3.数学分析的基本内容:数学分析以极限为基本思想和基本运算研究变实值函数.主要研究微分(differential)和积分(integration)两种特殊的极限运算,利用这两种运算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研究函数, 并依据这些运算引进并研究一些非初等函数. 数学分析基本上是连续函数的微积分理论.微积运算是高等数学的基本运算.数学分析与微积分(calculus)的区别.二、数学分析的形成过程:1.孕育于古希腊时期:在我国,很早就有极限思想. 纪元前三世纪, Archimedes就有了积分思想.2.十七世纪以前是一个漫长的酝酿时期,是微积分思想的发展、成果的积累时期.3.十七世纪下半叶到十九世纪上半叶——微积分的创建时期.4.十九世纪上半叶到二十世纪上半叶——分析学理论的完善和重建时期:三、数学分析课的特点:逻辑性很强, 很细致, 很深刻; 先难后易, 是说开头四章有一定的难度, 倘能努力学懂前四章(或前四章的), 后面的学习就会容易一些; 只要在课堂上专心听讲, 一般是可以听得懂的, 但即便能听懂, 习题还是难以顺利完成. 这是因为数学分析技巧性很强, 只了解基本的理论和方法, 不辅以相应的技巧, 是很难顺利应用理论和方法的. 论证训练是数学分析课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也是最难的内容之一. 一般懂得了证明后, 能把证明准确、严密、简练地用数学的语言和符号书写出来,似乎是更难的一件事. 因此, 理解证明的思维方式, 学习基本的证明方法, 掌握叙述和书写证明的一般语言和格式, 是数学分析教学贯穿始终的一项任务.有鉴于此, 建议的学习方法是: 预习, 课堂上认真听讲, 必须记笔记, 但要注意以听为主, 力争在课堂上能听懂七、八成. 课后不要急于完成作业, 先认真整理笔记, 补充课堂讲授中太简或跳过的推导, 阅读教科书, 学习证明或推导的叙述和书写. 基本掌握了课堂教学内容后, 再去做作业. 在学习中, 要养成多想问题的习惯.四、课堂讲授方法:1.关于教材及参考书:这是大学与中学教学不同的地方, 本课程主要从以下教科书中取材:[1]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数学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刘玉琏傅沛仁编,数学分析讲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3]谢惠民,恽自求等数学分析习题课讲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马振民,数学分析的方法与技巧选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5]林源渠,方企勤数学分析解题指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本课程按[1]的逻辑顺序并在其中取材.本课程为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只介绍数学分析最基本的内容,并加强实践环节,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618数学分析

618数学分析

Word-可编辑2023年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数学分析科目考试大纲一、考查目标要求考生控制数学分析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和基本主意,能够运用数学分析的理论分析、解决相关问题。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光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光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3、试卷题型结构全卷普通由十个大题组成,详细分布为计算题:5~6小题,每题10分,约50~60分分析论述题(包括证实、研究、综合计算):5~6大题,每题15~20分,约75~100分三、考查范围本课程考核内容包括实数理论和延续函数、一元微积分学、级数、多元微积分学等等。

第一章实数集与函数1.了解邻域,上确界、下确界的概念和确界原理。

2.控制函数复合、基本初等函数、初等函数及常用特性。

(单调性、周期性、奇偶性、有界性等)3.控制基本初等不等式及应用。

第二章数列极限1.熟练控制数列极限的ε-N定义。

2.控制收敛数列的常用性质。

3.熟练控制数列收敛的判别条件(单调有界原理、迫敛性定理、Cauchy准则、压缩映射原理、Stolz变换等)。

4.能够熟练求解各类数列的极限。

第三章函数极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深刻领略函数极限的“ε-δ”定义及其它变式。

2.熟练控制函数极限存在的条件及判别。

(归结原则,柯西准则,左、右极限、单调有界等)。

3.熟练应用两个重要极限求解较复杂的函数极限。

4.理解无穷小量、无穷大量的概念;会应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认识等价无穷小、同阶无穷小、高阶无穷小及其性质。

第四章函数延续性1.控制函数在某点及在区间上延续的几种等价定义,尤其是ε-δ定义。

2.认识函数间断点及类型。

3.熟练控制闭区间上延续函数的三大性质及其应用。

4.熟练控制区间上一致延续函数的定义、判断和应用。

5.知道初等函数的延续性。

第五章导数和微分1.控制导数的定义、几何意义,领略其思想内涵;认识单边导数概念及应用。

2.控制求导四则运算法则、熟记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
yF(x)C
由其中一条积分曲线 沿纵轴方向平移而得 到的.
yF(x)
g ( x0 , y0 )
O
x
.
满 足 条 件 F (x 0 ) y 0 的原函数正是在积分曲线中 通过点(x0, y0)的那一条积分曲线. 例如, 质点以匀速 v0 运动时, 其路程函数
s(t)v0d tv0tC .
若 t0 时刻质点在 s0 处, 且速度为 v0, 则有 s(t) v 0 (t t0 ) s 0 .
8 .sin x d x c o sx C . 9 .sec2x d xta nxC . 1 0 .c sc 2x d x c o tx C .
1 1 .s e c x t a n x d x s e c x C .
1 2 .c s c x c o tx d x c s c x C . 1 3 .1 d x x 2 a r c sin x C a r c c o sx C . 1 4 .1 d x x 2 a r c ta n x C a r c c o tx C .
.
证 ( i ) 由 ( F ( x ) C ) F ( x ) f ( x ) , 知 F ( x ) C 也 是 f( x )在 I 上 的 原 函 数 . (ii) 设 F(x) 和 G(x) 是 f (x) 在 I 上的任意两个原 函数, 则
( F ( x ) G ( x ) ) F ( x ) G ( x ) f(x ) f(x ) 0 .
若 F ( x ) 是 f ( x ) 的 一 个 原 函 数 , 则 由 定 理 8 . 2 ,
f ( x ) d x F ( x ) C C R .
.
为方便起见, 我们记 f(x ) d x F (x ) C .其 中
C为 任 意 常 数 . 由此, 从例 1(ii) (iii) (iv)可得:
由第六章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的推论, 即知 F (x ) G (x ) C .
.
二、不定积分
定义2 函 数 f 在 区 间 I 上 的 全 体 原 函 数 称 为 f 在 I 上的不定积分, 记 作
f (x)dx ,
其 中 称 x 为 积 分 变 量 ,f ( x ) 为 被 积 函 数 ,
f ( x ) d x 为 积 分 表 达 式 , 为 积 分 号 .
x2dx1x3 C,
3
dx ln(x1x2)C, 1x2
1 x 2 d x 1 x 1 x 2 a r c s i n x C . 2 .
三、不定积分的几何意义
若F (x)是 f (x) 的一个原函数, 则称 y = F (x) 的图
像是 f (x) 的一条积分曲线.
所有的积分曲线都是
.
由导数线性运算法则可得到不定积分的线性运算
法则. 定理 8.3 (不定积分的线性运算法则)
若 函 数 f与 g 在 区 间 I上都存在原函数, k1, k2为 任意常数, 则 k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 f k 2 g 在 I 上 也 存 在 原 函 数 , 且
( k 1 f ( x ) k 2 g ( x ) ) d x k 1 f ( x ) d x k 2 g ( x ) d x .
F (x)f(x), x I,
则 称 f 为 F 在 区 间 I 上 的 一 个 原 函 数 .
例1 ( i ) 路 程 函 数 s ( t ) 是 速 度 函 数 v ( t ) 的 一 个 原 函
数:
s(t)v(t).
(ii) x3是x2的 一 个 原 函 数 :
3
x3 3
x2.
.
( iii)ln (x 1 x 2 )是 1 的 一 个 原 函 数 : 1 x 2
§8.1 不定积分概念与 基本积分公式
不定积分是求导运算的逆运算.
一、原函数 二、不定积分 三、不定积分的几何意义 四、基本积分表
.
返回
一、原函数
微分运算的逆运算是由已知函数 f (x), 求函数F(x), 使
F(x)f(x). 例如 已 知 速 度 函 数 v ( t ) , 求 路 程 函 数 s ( t ) . 即 求
s(t),使 s(t)v(t).
又 如 , 已 知 曲 线 在 每 一 点 处 的 切 线 斜 率 k ( x ) , 求 f ( x ) , 使 y f ( x ) 的 图 象 正 是 该 曲 线 , 即 使 得
f(x)k(x).
.
定义1 设 函 数 f 与 F 在 区 间 I 上 都 有 定 义 , 若
.
第一个问题由以下定理回答. 定理8.1 (原函数存在性定理) 若 函 数 f 在 区 间 I 上 连 续 , 则 f 在 I 上 存 在 原 函 数 F, 即
F(x)f(x). 在第九章中将证明此定理.
.
定理8.2 (原函数族的结构性定理) 设 F ( x ) 是 f ( x ) 在 区 间 I 上 的 一 个 原 函 数 , 则 ( i ) F ( x ) C 也 是 f ( x ) 在 I 上 的 原 函 数 , 其 中 C 为 任 意 常 数 . (ii) f (x) 在 I 上的任意两个原函数之间, 只可能相差 一个常数.
ln(x 1x2) 1 . 1x2
( i v ) 1 2 x 1 x 2 a r c s i n x 是 1 x 2 的 一 个 原 函 数 : 1 2x1x2arcsinx1x2.
从(iii) (iv)可以看出, 尽管象
1 和 1x2 1x2
.
这种形式简单的函数,要求出它们的原函数也不是 一件容易的事. 研究原函数有两个重要的问题: 1. 满足何种条件的函数必定存在原函数? 如果存 在原函数,它是否惟一? 2. 若已知某个函数的原函数存在, 如何把它求出 来?
.
四、基本积分表
由基本求导公式可得以下基本积分公式:
1. 0dxC. 2 3 ..1 x d x d x d x x 1 1 x C C .( 1 ,x0 ). 4. 1xdxln| x| C. 5. exdxexC. 6. axdx ax C.
lna
.
7 .co sx d xsinxC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