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体感觉障碍的临床表现及定位诊断
躯体化障碍诊断详述

躯体化障碍诊断详述*导读:躯体化障碍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躯体症状可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可有多种症状同时存在,表现为各种不适或疼痛。
病人可能已长时间四处求医,均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的证据,甚至手术探察也一无所获。
但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抑郁,可导致社会功能缺损。
主要临床类型如下:1.躯体化障碍躯体化障碍(somatization disorder)又称Briquet综合征。
躯体化障碍的特征是存在一种或多种,经常反复变化的,可涉及身体任何系统和器官的躯体症状,其中许多无法用医学来解释,经各种医学检查不能证实有任何器质性病变足以解释其躯体症状,常导致患者长期反复就医和显著的社会功能障碍。
常起病于30岁以前,病程持续至少2年以上,大多数临床常见症状为多种、反复出现、经常变化的躯体不适和疼痛,如头痛、腹部不适、其他部位疼痛、头晕、心悸、其他焦虑症状、便秘或腹泻(肠激惹综合征)、抑郁或焦虑等。
这些患者的处理比特定的、孤立的躯体症状困难得多。
另外,也可因对自己健康有特定的、反复的担心而出现生理(躯体的)主诉。
躯体形式障碍见表1。
躯体化障碍患者有多种、反复和频繁变化的躯体症状许多年。
有些情况下患者完全沉浸在躯体症状的体验中,他们不愿意将疾患和心理因素相联系。
因此,精神科的诊断是没有帮助的。
患者的经治医师在处理这种情况时将起关键作用。
经治医生可以限制患者进一步做检查和药物治疗,提供限时的、有规律的约诊,对出现的新体征和症状合理处理。
躯体化障碍的病程和预后未知。
然而,对躯体症状和心理痛苦之间的联系无法认识和处理不当,会使患者反复去许多医师和专家处就诊,接受过多种药物治疗,甚至损伤性医疗检查及手术。
因此,对此问题缺乏认识,并继续进一步转诊给专家,对个人和医疗保健系统都造成很大的浪费。
躯体化障碍最常见的症状可归纳为以下4类:(1)疼痛:这是一组经常存在的症状。
肢体或躯干姿势异常诊断详述

肢体或躯干姿势异常诊断详述*导读:肢体或躯干姿势异常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肌张力障碍可分为全身性,局灶性或节段性.全身性肌张力障碍(变形性肌张力障碍,旧称扭转性痉挛)是一种罕见的进行性综合征,其特征是扭转性的不自主动作,造成持续的,往往很怪异的姿势.症状通常开始出现在儿童时代,表现为行走时足部内翻并固定于跖屈位.全身性肌张力障碍往往具有遗传性.主要的遗传型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部分外显率,在先验病人的家系中有些看来"未得病"的成员往往是本病顿挫型的病例.在若干家族中,致病基因看来是定位于染色体9q.本病的病理解剖基础不明.本病最为严重的形式表现出毫不容情的稳步进展加重的病程.症状十分严重的病例可能经常处于全身扭转形成的奇特的固定的姿势中.精神与思维功能通常保持正常.局灶性肌张力障碍只影响单一的身体部位.少见地,肌张力障碍可向邻近的身体部位扩展,形成节段性肌张力障碍,更为罕见地,可进而扩展为全身性肌张力障碍.具有一定特征的还有若干肌张力障碍综合征.肌张力障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疾病,应该加以辨别:1.扭转痉挛(Torsion Spasm) 又名扭转性肌张力障碍(Torsion Dystonia)或变形性肌张力障碍(dystonia musculorundeformans)。
临床上以肌张力障碍和四肢、躯干甚至全身的剧烈而不随意的扭转为特征。
肌张力在肢体扭转时增高,扭转停止时则正常。
2.痉挛性斜颈(Spasmodic torticollis)是由于颈部肌肉痉挛性或强直性收缩造成的一种头部旋转性姿势,颈部的深浅肌肉均可受累,但以胸锁乳头肌、斜方肌、三角肌及颈夹肌的收缩最为常见。
起病缓慢,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中年人起病多见。
多见于锥体外系器质性损害。
3.麦杰综合征(Meige syndrome) 由法国Heury Meige(1910)首先描述,又称特发性眼睑痉挛——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综合征,以双眼睑痉挛和(或)口面部肌肉对称性不规则痉挛性收缩为临床特征。
躯体化障碍诊断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躯体化障碍诊断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如下:概述部分旨在对躯体化障碍的诊断标准进行简要的介绍和概括。
躯体化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其特点是患者表现出多种体征和症状,但无法通过医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测找到明确的生理学或病理学解释。
这种疾病可以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本文将对躯体化障碍的定义和特征进行详细描述。
我们将探讨躯体化障碍的流行病学数据,并深入研究躯体化障碍的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是医生诊断该疾病的重要依据,它有助于医生对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并设计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最后,我们将对躯体化障碍的诊断标准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对该疾病的研究方向。
我们希望通过深入研究和了解躯体化障碍的诊断标准,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本篇长文的撰写,我们希望能够加深对躯体化障碍诊断标准的理解,为临床实践提供有用的参考和指导。
同时,我们也呼吁医学界加强对躯体化障碍的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该疾病的本质和机制,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断和治疗。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讨论和分析躯体化障碍的诊断标准:1. 引言:首先,我们会在引言部分对本文的主题进行概述,介绍躯体化障碍的基本定义和特征,以及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2. 正文:接下来,在正文部分,我们将分为三个小节来详细探讨躯体化障碍的诊断标准。
首先,我们将介绍躯体化障碍的定义和特征,以便读者对此概念有清晰的认识。
其次,我们将根据最新的流行病学数据,探讨躯体化障碍的发病率、患病人群的特征以及相关风险因素,使读者对其现实意义有更深入的理解。
最后,我们将讨论目前被广泛采用的躯体化障碍的诊断标准,包括国际疾病分类(ICD)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等系统,深入分析其构成要素和具体要求。
3. 结论: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躯体化障碍的诊断标准,概括其核心内容和主要特点。
此外,我们也会展望未来关于躯体化障碍诊断标准的研究方向,探讨可能存在的改进和创新之处。
感觉障碍的诊断思路

周围神经解剖
周围神经包括颅神经、脊神经根、背根神经节、周围神经干 及其末梢、周围自主神经系统;
神经包含有不同的轴索类型
大的有髓轴索包括运动轴索和传导震动觉、本体感觉和 轻触觉的感觉轴索;
小的有髓轴索包括自主神经纤维和传导触觉、痛觉和温 度觉的感觉轴索
病变主要累及后者二种类型纤维的周围神经病称为小纤 维神经病;
轴索病 华勒氏变性 轴突变性(dying back)
髓鞘病 获得性脱髓鞘性神经病 髓鞘遗传性异常
40
脱髓鞘性神经病的电生理判断标准
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小于正常低限的70%2 条神经以上);
远端潜伏期延长,大于正常上限的150% (2条神经以上);
肯定的一过性离散证据,或近端与远端间 的波幅差大于20%(1条神经以上);
检查者必须熟练掌握全身感觉皮节 及周围神经分布的知识,按其分布 的范围有的放矢地进行检查,方可 获得准确的结果;
3
感觉障碍定位分析
周围型(末梢型;神经干型,神经丛,后根型
中枢型
脊髓型(后角,前连合型,传导束型)
脑干型
丘脑型 内囊型
传导束型
皮层下型
皮层型
4
1.末梢型
四肢远端对称性完全性感觉缺 失;呈手套、袜套样分布,可 伴有相应区内运动及自主神经 功能障碍;
常在肢体的远端部位, 上肢比下肢重,上肢 的尺侧和下肢的腓侧 较明显;
21
10.皮层型感觉障碍(二
对侧一个上肢或下肢分布的感觉减退或丧失(单肢 感觉减退或丧失;假节段性分布,具有特征性,与单 瘫相似
损伤的对侧出现精细感觉(复合感觉)障碍:实体 觉、图形觉位置觉障碍明显,浅感觉、触觉可保留
刺激性病灶可致感觉性癫痫发作:病灶对侧皮肤相 应部位感觉异常并可扩散到运动区引起癫痫;
感觉障碍的定位

感觉障碍的定位
• 两者均见于脊髓内病变, • 尤其是空洞症或肿瘤。
感觉障碍的定位
• 2、传导束性:
•
完全类型的
•
为受损平面以下均一性感觉障
碍,
•
早期可能为某一局部受累,注
意和周围性的区分。
感觉障碍的定位
• 后束损害——
•
同侧深感觉障碍,
•
Lhermitte征
• 侧束损害——
•
对侧痛温觉障碍或束痛
感觉障碍的定位
• (六)、后根型 • 节段性特点: • 根痛→感觉减退→感觉缺失
感觉障碍的定位
• 根痛—— • 后根支配区内的放射性疼痛, • 脑脊液冲击征阳性。 • 以后可能会演变为感觉缺失, • 疼痛减轻。
感觉障碍的定位
• (七)、神经丛型 • 按神经丛的分布区的疼痛、感觉缺失或其
他类型的感觉障碍。
糖尿病等。
感觉障碍的定位
• 痛性周围神经病(疼痛为突出症状或唯一 症状)
• 糖尿病 • HIV相关疾病 • •
• 有颈丛(枕神经区)、臂丛和腰骶丛。
感觉障碍的定位
• (八)、神经干型 • 按神经干分布区的感觉缺失。 • 如坐骨神经、尺神经、桡神经或正中神经
分布等。
感觉障碍的定位
• (九)、末梢型 • 从肢体的最远端开始, • 逐渐向近端波及。 • 由远向近呈梯级样。
感觉障碍的定位
• 纯末梢型感觉障碍 • 多见于异烟肼中毒、某些遗传性神经病或
感觉障碍的定位
• (二)内囊型 • 偏身为主, • 常伴有偏身运动障碍。
感觉障碍的定位
• (三)丘脑型
• 丘脑综合征:
• 对侧偏身感觉减退
• 以深感觉障碍为主
抑郁性躯体化障碍的症状和表现

抑郁性躯体化障碍的症状和表现抑郁性躯体化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情绪低落和躯体症状的出现。
本文将详细介绍抑郁性躯体化障碍的症状和表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种疾病。
一、躯体疼痛抑郁性躯体化障碍的患者常常感受到持续性的躯体疼痛,如头痛、背痛、关节痛等。
这些疼痛部位和强度并无明显器质性的原因,而且患者在进行各种检查时也无法找到任何实质的问题。
这些躯体疼痛常常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困扰和痛苦,不仅对身体造成影响,还对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二、消化系统问题抑郁性躯体化障碍的患者还常常出现消化系统方面的问题,例如胃痛、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
患者在饮食过程中可能会感到不适,食物消化困难,甚至导致体重下降。
这些躯体症状的出现常常伴随着情绪低落和心理压力的增加,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的病情。
三、睡眠问题抑郁性躯体化障碍患者的睡眠问题也比较常见。
他们可能会出现入睡困难、早醒、多梦、睡眠不深等问题。
这些睡眠问题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工作和学习效率,还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抑郁情绪,并对其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四、性功能障碍抑郁性躯体化障碍患者在性功能方面也可能会出现问题。
男性患者可能会有阳痿、早泄等症状,女性患者则可能会遇到性冷淡、性欲减退等困扰。
这些性功能障碍不仅会给患者的情感和生活带来困扰,也会对其家庭和人际关系造成影响。
五、其他躯体症状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躯体症状外,抑郁性躯体化障碍还可能表现为其他各种各样的躯体问题。
例如,患者可能出现乏力、心悸、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
这些症状常常没有明显的生理学解释,但在患者的主观感受中却是非常真实的。
六、心理症状除了躯体症状之外,抑郁性躯体化障碍的患者还经常出现一系列与心理状态有关的症状。
例如,他们可能会感到沮丧、焦虑、绝望、失去兴趣等。
这些心理症状往往与躯体症状相互作用,共同造成患者的整体病情。
在抑郁性躯体化障碍的治疗中,了解病情和症状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通过对这些症状的分析和理解,医护人员可以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并提供相应的医疗和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摆脱困境,恢复健康。
感觉系统损害的定位诊断

感觉系统损害的定位诊断一侧肢体的感觉是由传入的感觉通路上行传递到对侧大脑半球,其经历的途径要较下行的运动系统更复杂。
感觉系统的损害也较运动系统的损害复杂得多。
【病因、分类与检查要点】1.痛、温觉的损害脊髓丘脑束负责痛觉、温觉和一部分触觉的传导。
一侧脊髓丘脑束损伤时,出现对侧躯体的痛、温觉障碍,若损害的平面位于脊髓时,则临床表现较实际病变的部位要低2~3个节段平面,脊髓丘脑束在脊髓内的排列,由外向内分别按骶、腰、胸和颈的顺序。
(1)脊髓丘脑侧束受损主要出现平面以下的对侧躯体痛、温觉障碍。
(2)脊髓丘脑前束受损则主要出现平面以下的对侧躯体的轻触觉和温度觉消失。
(3)脊髓痨为梅毒所致,其选择性地损及后根进入脊髓处的神经纤维,尤其是下胸部及腰胝部。
(4)脊髓空洞症是脊髓中央管不正常发育所产生,并常伴有神经胶质增生及脊髓颈段和脑干中空洞的形成。
这种状态可累及脊髓丘脑侧束及脊髓丘脑前束。
在受损的脊髓节段中,痛觉及温度觉消失;两点辨别觉、振动觉及本体觉正常;支配手部小肌肉的下运动神经元无力,随着空洞的扩大,其他的神经束及神经细胞也将受累,尤其是前角细胞;出现双下肢痉挛性麻痹及Homer征。
2.深感觉和精细感觉的损害负责肌肉、肌腱、关节的深感觉与精细觉(两点辨别觉,形态、质量辨别觉)的排列与脊髓丘脑束相反。
自外向内分别按颈、胸、腰和骶顺序,组成脊髓后索的薄束、楔束。
内侧为薄束,是来自第四胸节以下的后根纤维,外侧为楔束,是来自第四胸节以上的后根纤维。
薄束、楔束向上延续分别止于延髓的薄束核、楔束核。
后者神经元的轴突交叉到对侧中线旁上升组成内侧丘系,再经脑干止于丘脑外核,交换后的神经轴突经内囊上升止于中央前回(深感觉)、中央后回。
当这个传导路损害时,则出现损害平面以下的深感觉、精细觉障碍。
3.面部感觉的损害面部感觉更为复杂。
触觉和角膜反射的传入是通过三叉神经入桥脑,在桥脑后交叉过中线,然后上行经中脑到达对侧丘脑,最后到大脑感觉皮层的面区。
躯体形式障碍的识别诊断与治疗PPT课件

物理疗法(水疗、泥疗、针疗)
体育锻炼(气功、太极拳、瑜珈 运动疗法
35
谢谢!
36
19
疑病症
--临床特点
部分病人明确认为自己患了某种躯体疾病,即形成了 疾病观念
尽管各种检查并不肯定的阳性病变,或其陈述的严重 程度与实际健康状况并不相称,医生对其的解释无效 或仅有短暂效果 患者常为其症状看过3个以上医生
对疾病以外的读物十分注意,往往对号入座,加强疑 病观念
单症状疑病症(身体变形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的 识别诊断与治疗
1
概述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地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 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 症状特点:
– 病人反复陈述躯体症状,不断要求给予医学检查,无视阴性
结果,不相信医生关于其症状无躯体基础的再三保证
– 即使有时存在某种躯体障碍,也不能解释症状的性质和程度
或病人的痛苦与先占观念
12
躯体化障碍
为慢性波动性病程,常伴有社会、人际关系及家庭行
为方面长期存在的严重障碍
女性多于男性,常在成年早期发病
因经常接受治疗,可导致药物依赖或滥用
13
诊断要点
存在各式各样、变化多端的躯体症状至少2年 未发现任何恰当的躯体解释 不断拒绝多名医生关于其症状没有躯体解释的忠告与 保证
作为解释整个状态的理由
认为该组障碍症主要由心理因素造成
4
病因和发病机制
精神动力学说:无意识的心理冲突,未被满足的需要, 绝望、情感、精神分裂的人格理论及动力状态。本我、
自我、超我的动力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躯体感觉障碍的临床表现及定位诊断
一、一般感觉
浅感觉(Superficial sensation)—痛(pain)、温(temperature)、触(touch )
深感觉(Deep sensation):位置(position)、运动(movement) 、振动(vibration)
复合感觉(Complex sensation):实体(stereognosis)、图形(barognosis)、重量(weight) 、
两点辨别觉
二、浅感觉和粗触觉传导通路:躯体
(1)皮肤粘膜感受器→后根脊神经节→后角换神经元→脊髓灰、白质前联合交叉→对侧脊髓丘脑束(spinothalamic tract)(前、侧)→脊髓丘系(spinal lemniscus)→丘脑外侧核换元(腹后--脊丘系lemniscus spinalis,腹内--三叉丘系trigeminal lemniscus)→丘脑皮质束(thalamocortical fasciculus) →中央后回
(2)浅感觉和粗触觉传导通路:头面部
头面部浅感受器→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ganglion nervi trigemini)→三叉神经脊束核(spinal nucleus of trigeminal nerve)换神经元→交叉(桥脑下部)→三叉丘系→丘脑、大脑(3)深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关节、肌腱感受器→后根脊神经节→同侧脊髓后束(薄束fasciculus gracilis、楔束fasciculus cuneatus)→延髓楔束核cuneate nucleus(楔状结节)、薄束核gracile nucleus(棒状体)换元→延髓交叉→内侧丘系(medial lemniscus)→丘脑腹后外侧核换元→丘脑皮质束(thalamocortical fasciculus) →中央后回
三、感觉障碍的性质
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 感觉过度(hyperpathia): 感觉异常(paresthesia): 疼痛(pain):局部疼痛(local pain)、放射痛(radiating pain)、扩散痛(sperading pain)、牵涉痛(referred pain)、灼性神经痛(causagia)
感觉减退(hypesthesia):
感觉缺失(anesthesia):痛觉缺失、触觉缺失、温度觉缺失、深感觉缺失、完全性感觉
缺失、分离性感觉缺失
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
感觉过度(hyperpathia):
感觉异常(paresthesia):
疼痛(pain):局部疼痛(local pain) 放射痛(radiating pain) 扩散痛(sperading pain) 牵涉痛(referred pain) 灼性神经痛(causagia)
感觉减退(hypesthesia):
感觉缺失(anesthesia)、痛觉缺失、触觉缺失、温度觉缺失、深感觉缺失、完全性感觉缺
失、分离性感觉缺失
四、感觉障碍类型(sensory disorder)
(1)末梢型(terminal) :由于植物神经纤维也同时受损,还常有肢端发凉、紫绀、多汗以及甲纹增粗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有的则有不同程度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症状。
见于四肢末梢神经炎。
(2)神经干型(单一周围神经) :受损害的某一神经干分布区内,各种感觉均减退或消失,如桡神经麻痹、尺神经麻痹等
(3)后根病变:各种感觉均有障碍并常伴有沿神经根分布的放射性疼痛。
见于脊神经根炎、脊柱肿瘤、增生性脊椎病等。
病变常同时累及前根而出现相应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症状。
(4)脊神经节病变:同神经根病变所见,尚伴有受累神经根支配区内的疱疹。
见于带状疱疹.
(5)后角(posterior horn) :因痛、温觉纤维进入后角更换神经元而受损,但部分触觉纤维及深感觉纤维则经后索传导而幸免,因而出现一侧节段性分布的痛、温觉障碍。
(6)脊髓中央灰质病变:双侧痛温觉纤维受损而触觉及深感觉保留,出现双侧节段性分布的分离性感觉障碍。
(7)后索损害:病灶水平以下同侧深感觉减退或消失,同时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
见于后侧索联合变性、早期脊髓肿瘤及神经梅毒等。
(8)脊髓侧索损害:因脊髓丘脑侧束受损。
产生病灶以下对侧的痛、温觉障碍。
因侧索中的锥体束也难免,故常同时伴有损害水平以下肢体的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9)脊髓横贯损害:损害水平以下所有深、浅感觉消失。
脊髓半切(Brow-Sequard Syndrome) (10)脑干型:延髓(medulla oblongata)、下桥脑
—脊髓丘脑束(spinothalamic tract)
—三叉神经脊束核(spinal nucleus of trigeminal nerve)
交叉性感觉障碍
上桥脑、中脑(midbrain)、内囊(capsula interna):偏身感觉障碍
(11)丘脑(thalamus) :感觉过度(hyperpathia)、自发性疼痛(spontaneous pain)、深感觉障碍重于浅感觉
(12)皮层型:—破坏性病灶:单肢型,复合感觉障碍
—刺激性病灶:感觉性癫痫(sensory epilepsy),Jackson感觉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