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及考核制度
抗菌药物管理(5篇)

抗菌药物管理(5篇)第一篇:抗菌药物管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一)抗菌药物的应用及管理1、医院药剂科及院感染科负责抗感染药物应用率的监测统计,并定期向全院公布。
2、负责全院抗菌药物应用的指导、咨询工作。
3、检验科和药剂科定期(每年1~2次)公布主要致病菌及其药敏试验结果,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4、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合理选用药物。
5、护士应根据各种抗感染药物的药理作用、配伍禁忌和配制要求,准确执行医嘱,并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配合医师做好治疗。
6、医师在临床使用抗菌药物与本原则有冲突时,应在病程日志上注明原因。
7、药剂科对于细菌耐药性高的抗生素有权提出暂停使用的建议。
8、药剂科负责全院医护人员的有关知识的培训。
9、患者需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高一级抗生素时,需由上级医师签字方可使用。
(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指导原则尽管有越来越多的强有力的抗生素问世,感染依然是治疗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合理化、规范化利用抗生素,对延缓耐药细菌快速增长,延长抗生素的有效使用期限,减少术后并发症,肠道菌群失调及双重感染等有着深远的意义,在这一点上医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特规定以下原则:1、病毒性疾病不使用抗菌药物。
2、发热原因不明,且无其他可疑感染指征者,不宜使用抗菌药物。
病情严重且细菌感染可能性大者,可针对性地选用抗菌药物,但要避免盲目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在此期间要密切注意病情变化,一旦明确为非细菌性感染应立即停用抗菌药物。
3、凡细菌感染的病例,应尽可能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多次按操作规程采集标本(血、痰、尿、脓、咽拭子等)进行体外药敏试验,根据细菌学结果,必须结合临床,选用敏感性抗菌药物或对原来使用的抗菌药物进行必要的调整。
4、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应有更严格的指征。
一般适用于一种扰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包括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等)、混合感染、难治性感染、二重感染以及需长期用药而细菌又容易产生耐药的病例,以两联为宜。
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及考核制度

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及考核制度
为提高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加强对相关人员抗菌药物的培训与考核,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修订本制度。
一、医院定期组织抗菌药物使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每年全院培训至少2次,各科室结合本科室具体工作情况,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
二、参加培训人员包括:医师、药师、微生物检验人员、抗菌药物管理人员。
三、培训的内容包括: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执业医师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国家处方集》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2015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遏制细菌耐药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017]10 号)与山东省卫生计生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遏制细菌耐药的通知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二)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及管理各项制度;
(三)常用抗菌药物的药理学特点与注意事项;
(四)常见细菌的耐药趋势与控制策略;
(五)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及防治;
(六)本院抗菌药物消耗情况、临床应用监测、评价参数与方法(七)本院病原菌分离情况与细菌耐药情况分析。
四、培训结束后,进行抗菌药物相关知识的考核,执业医师经考核合格后取得相应的抗菌药物处方权限,药师经考核合格后取得抗菌药物调剂资格。
五、被限制或取消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和被限制或取消抗菌药物调剂资格的药师,必须再次经过抗菌药物使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重新获得抗菌药物处方权或调剂资格。
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及考核制度

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及考核制度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的培训是医院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使用知识的培训,可以提高医务人员对于抗菌药物的理解和认知,了解抗菌药物的特性、作用机制、适应症、禁忌症、不良反应等,并学习如何进行抗菌药物的选择、用药方案的制定和调整,同时加强对于感染预防与控制的认识。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抗菌药物分类、抗菌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南、耐药菌感染诊断和处理等。
另外,医院应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规范化管理制度。
该制度应包括抗菌药物的管理流程、使用规范和标准化操作,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和权限,并设立专门的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和指导医院内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
医院还应建立起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考核制度,以评估医务人员对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
考核可以通过理论考试、临床案例讨论、病例分析等形式进行,旨在检验医务人员在不同实际情况下进行抗菌药物选择、用药方案制定和调整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以及在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工作能力。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及考核制度的推行需要全面而系统的推进。
医院领导应高度重视并给予充分的支持和资源,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并明确责任人和落实时间节点。
此外,应与教育部门和临床实践部门合作,组织专家进行培训和考核,并定期进行评估和改进。
总之,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及考核制度的有效推行,对于提升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能力,减少抗菌耐药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才能确保抗菌药物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治疗提供帮助,同时减少不当使用导致的风险和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及考核制度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及考
核制度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博兴县第二人民医院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和规范化
管理培训及考核制度
一、医院定期对全院医师和药师进行抗菌药物使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
二、培训内容包括:
(一)《药品管理法》、《执业医师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国家处方集》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定(试行)》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制度;
(三)常用抗菌药物的药理学特点与注意事项;
(四)常见细菌的耐药趋势与控制方法;
(五)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
(六)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及管理的规章制度;
三、培训结束后,进行抗菌药物相关知识的考核,执业医师经考核合格后取得抗菌药物处方权,药师经考核合格后取得抗菌药物调剂资格。
四、被限制或取消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和被限制或取消抗菌药物调剂资格的药师,重新获得抗菌药物处方权或调剂资格,必须再次经过抗菌药物使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并经考核合格。
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培训内容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实施细则一、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个别也可局部应用)的各种抗菌药物以及喹诺酮类、硝基咪唑类、磺胺类、硝基呋喃类等化学合成药。
抗菌药物用于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等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非上述感染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力争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正确采集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以期获得用药的科学依据。
未获结果前或病情不允许耽误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针对最可能的病原菌,进行经验治疗。
一旦获得感染病原培养结果,则应根据该病原菌的固有耐药性与获得性耐药特点以及药敏试验结果、临床用药效果等调整用药方案,进行目标治疗。
(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和人体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症。
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特点,按临床适应症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四)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定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给药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次数、疗程及联合应用等。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1、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进行经验治疗者可根据可能的病原菌及当地耐药状况选用抗菌药物。
2、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
治疗重症感染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的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抗菌药物剂量宜较大(治疗剂量范围高限);而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药物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可应用较小剂量(治疗剂量范围低限)。
3、给药途径:(1)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不必采用静脉或肌肉注射给药。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及考核制度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及考核制度抗菌药物是一类可以抑制或杀死细菌的药物,它们在医疗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过度使用或不当使用抗菌药物可能会导致细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的问题。
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防控耐药性的发展,需要进行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并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知识培训应包括以下内容:1.抗菌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了解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及其对细菌的作用机制,可以帮助医护人员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2.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避免不必要的使用和错误的选择。
3.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了解不同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可以确保患者获得合适的药物浓度。
4.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了解抗菌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帮助医护人员预防和处理药物相关的问题。
5.细菌耐药性和耐药监测:介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和检测方法,引起医护人员对耐药性问题的重视,并为制定抗菌药物使用策略提供依据。
规范化管理是保证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关键。
建立相应的规范化管理制度包括以下方面:1.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指南:根据国家的抗菌药物使用指南,结合本地区的细菌耐药性情况,制定具体的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包括适应症、禁忌症、药物选择和剂量等方面的指导。
2.建立抗菌药物使用审核制度:实行严格的抗菌药物使用审核制度,所有抗菌药物的使用都需要通过审核,医生需要在病案中明确注明抗菌药物使用的原因和依据。
3.开展抗菌药物教育培训:定期开展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教育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和水平。
4.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系统: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测系统,包括使用情况、耐药性监测和药物费用等方面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考核制度是对医护人员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水平的评估。
1.考核内容:包括抗菌药物知识的理论考核和实际操作的考核,考察医护人员对抗菌药物的了解和正确使用的能力。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规范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规范一、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办法1、成立“肿瘤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小组二2、制订本院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实施细则,争取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4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10够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1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控制在每百人天30DDDs以下。
3、根据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确定院内三线药物(见表1),实行分线分级使用。
4、每月统计分析全院及各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及用量,停用有异动情况的药,争取抗菌药物占药品消耗比例在10%以下。
5、开展多重耐药菌的检测,每季度公布全院常见病原菌及耐药情况。
6、建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制度,淘汰疗效差和不良反应大的药。
7、不定期检查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对存在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
8、不定期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的培训。
医师和药师须经医院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获得相应的抗菌药物处方权或调剂资格。
9、实行奖罚制度,与科室、个人挂钩。
院感科、医务科、药剂科等参与考核管理。
10、结合医院处方点评工作,对抗菌药物处方做到100%点评,将点评结果院内网公示,对不合格处方按照医院处方点评制度处理。
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实施细则1、抗菌药物用于由细菌、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病毒性感染者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而定,有多种药物可供选择时,应以窄谱、不良反应少、价廉者优先。
3、感染病人在抗菌治疗前应先正确采样作病原学检查,并及时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力争有样可采送检率达到60%以上,使用三线药物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不低于80⅜o 未获结果前或病情不允许情况下可根据临床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本院细菌耐药情况先进行经验治疗。
4、掌握抗菌药物的给药剂量、用法,对时间依赖性药物如青霉素等B-内酰胺类应每日数次按时按量给予,对浓度依赖性药物如阿米卡星等氨基糖甘类宜每日一次全剂量给予。
最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

某县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第一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第一条使用抗菌药物前,应尽可能明确诊断后再选择药物;临床医生应在细菌学诊断的基础上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使所选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与感染的微生物相适应。
临床医生应掌握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药代动力学特征、适应症和不良反应;如果患者病情危重,需要在药敏试验前服药,可根据临床诊断进行经验治疗。
知道药敏试验结果后,综合考虑是否调整用药,制定个体化综合用药方案。
应根据患者的免疫状态和器官功能,选择合适的剂量和疗程。
第二条应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时,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针对性,选择对微生物影响较小的窄谱抗菌药物;确诊病毒感染不需要抗菌药物,细菌感染不需要;预防性药物只能针对一两种最有可能的细菌,不能为了预防多种感染而漫无目的地使用多种药物;尽量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膀胱冲洗、眼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皮肤科不常规使用抗菌药物。
第三条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应当是不明细菌(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严重感染;需要长期治疗,但病原菌易受某些抗菌药物耐药感染,可考虑联合用药;由于药物的协同抗菌作用,联合用药时应减少高毒性抗菌药物的用量,以减少其毒性反应。
应联合使用具有协同或相加抗菌作用的药物。
两种药物通常联合使用,三种或三种以上药物仅适用于个别病例。
一般不使用三种或三种以上的药物组合。
第二章组织、管理和职责第四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由院长领导下的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委员会负责,委员会下设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小组。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小组成员应由医务处、质控室、药剂科、医院感觉室、护理部、检验科、内外科室、妇儿科负责人及相关专业高级技术职务人员组成。
医务处和药剂科共同负责日常管理。
第五条成立由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领导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组长:张庆岳副组长:王洪胜成员:叶、黄、冯、郭京辉、贾、茹、阿不都热依木、陆建玲、阿不都米·吉提·阿不都热西提、张炳哲、阿曼古·阿不都热西提、达吾提、李新元、赵茵、卢振林、阿齐古·阿布力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兴县第二人民医院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和规范化
管理培训及考核制度
一、医院定期对全院医师和药师进行抗菌药物使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
二、培训内容包括:
(一)《药品管理法》、《执业医师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国家处方集》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定(试行)》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制度;
(三)常用抗菌药物的药理学特点与注意事项;
(四)常见细菌的耐药趋势与控制方法;
(五)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
(六)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及管理的规章制度;
三、培训结束后,进行抗菌药物相关知识的考核,执业医师经考核合格后取得抗菌药物处方权,药师经考核合格后取得抗菌药物调剂资格。
四、被限制或取消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和被限制或取消抗菌药物调剂资格的药师,重新获得抗菌药物处方权或调剂资格,必须再次经过抗菌药物使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并经考核合格。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