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神
“治神”——针刺素养之本

观《 内经》 的成书年代 , 治 ” 其“ 应是长期 的修炼 、 调 形成主要是 以医疗实践为基础 ,加之时代背景下蕴 节, 以趋正常之义 , 而决非 临时之举 。《 内经》 治 育产生的朴素的唯物论和 自 的辩证法思想 ,形成 中“ 发
[ 作者 简介 ] 郭冠华 , , 师, 男 讲 在读博士 , 从事针灸学教学与科研工作 [ 收稿 日期 ]0 1 0 — 9 2 1 - 1 1
士 不素养 , 可 以重 国” 不 。
全依靠逻辑思维而是用整个心灵去体验和领悟 。但 直觉 领悟 并不 等于 随心 所欲 , 思乱 想 。 胡 它不是 轻 而 易举可以萌生 的,它的产生既需具备非逻辑思维 的 能力 和技 巧 , 更需要 具 备广 博深 厚 的知识 , 立足 事 并
现在 , 笔者把“ 治神” 素养” 和“ 放在一起 , 不仅仅 想 说 的是 “ 治神者 ” 的心神 状态 以及 针刺 操作 技 能水
提之一 。其积极的意义被历代至今的诸多针灸名家
所 印证 、 发扬 。 1 “ 治神 ” —— 针 刺素 养之 本
必先调整 自身的精神状态 , 同时在针刺过程中 , 时时 刻刻以调整患者的精神状态为要 , 由此可知早在《 内 经》 时代 的医疗服务就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宗 旨。 所 谓 素养 , 是 素质 , 也 是指 一个 人行 为 习惯 和思
东 的一条河流名称 ;苟子 ・ 《 解蔽 》中:仁者之思也 “ 恭, 圣人之思也乐 ; 此治心之道也” 此处 “ 当“ , 治” 修
养 ” 。周礼 ・ 讲 《 大宗伯》治其大理”注解是 “ , “ , 治 犹简 2 “ 治神 ” 养之 内涵 素 习也”是说道家的修炼方法 。史记 ・ 。 《 扁鹊仓公列传》 《 内经》 成书于秦汉 之际 , 但是 中医理论体系 的 中“ 血脉治也 , 而何怪”此“ 应当“ , 治” 正常” 。故纵 讲
浅谈治神与用针宜静

专 意 , 神贯 注 , 全 以明察 秋 毫 的洞 察 力 去 细致 分 析 , 留心病 人 的神 态变 化 及体 质状 况 . 意力 不 可分 散 . 注
做 到万 无一 失 , 可行 针 。《 枢》 中强 调 的“ 临 方 灵 经 如
深渊 , 手如 握 虎 , 无 营 于众物 ” 调 神 ” “ 神 的“ 、 守神 ” 的 精 髓就 在 于此 。余 在 临床 中深 刻体 会 到其 中的重 要 性 , 刺 时若 不 静 心 调神 , 与他 人 谈 话 , 另有 所 针 或 或 思 , 力分 散 , 精 患者 往 往反 映进 针疼 痛 、 气慢 、 感 得 针 差 。 以在针 刺 之时必 须静 心调 神 . 动 全部 的注 意 所 调
时要 准确 , 得气 方 速 。 作 为针 刺 的 直接 操作 者 ,医生针刺 治神 , 而达 到 治病 的 目的 。 从
2 患者 之 静 。 患 者之 神 治
患者 在 接受 针 灸 治疗 时也 需要 静 心 养神 。我 们 要充 分 地 发 挥 患 者 在 治疗 疾 病 中的 积极 能 动 作 用 . 共 同来抵 御疾 患 。针 刺前 ,针 对 病人 的精 神心 理 状
一
静 心 候气 是 治 神 的核心 内容 .也是 用针 宜 静 在 医者 之静 的重要 体 现 。“ 守形 , 守神 ” 针刺 后 要 粗 上 .
静 心体会 针下 的针感 , 是非 常 细微 与玄 妙 的。 医生 细 心体 会针 下 经气 的传 导变 化 ,一旦 气 至则 不失 时 机
个 关键 因 素 。
过 临床 实 践 凝 炼 出来 的语 言 , 尤其 是 “ 针游 于 巷 ” 那 种针 刺 中穴道 针 感 在穴 道 内游 移 的感觉 , 实微 妙 , 确 须静 心体 察 . 可 得 知 。 方 在 医者方 面 ,则应 专 心致 志诊 病 ,静 心谨 慎 操
从中风病防治论“治神”

症 状 , 中风病 的先 兆 。现 代医学 认 为 , 是 中风病 的发 生 发展及 预 后 , 与高血 压病 、 血脂症 、 尿病 、 液流 变 高 糖 血
病人 的思 想 负担 、 虑和 消极 心理 , 患者 产生 康复 的 疑 使
希望 和欲 望 , 建立 治愈 的信 心 和决 心 。这 样 , 治病 “ 治
治病 先“ 愚” 中风 病 的防治 及 康复应 从 “ 治 。 明神 ”
开始 。在 开展学校 生 理卫 生 知识教 育 和社会 众 多媒 体
医学 科 普宣传 的 同时 , 临床 医 生有 责 任 对 中风 病 患 者
及 家属 、 中风病 高 危 人群 进 行 预 防保 健 知 识 和 疾 病 康 复方 法 的教育 。要 让 社 会 全 体 都 知 道 , 么 是 中风病 什 的危 险 因素 及 中风先 兆 , 白 中风 病 的发 生 发 展 预 后 明
论 , 内容 有“ 其 明神: “ 神 ” “ ’调 、 、全神 ” 。 等 1 “ 神” 治神 ” 明 是“ 之基 始
调节 系统 , 通过 复杂 的反馈 机 制 , 持着体 内各 系统 的 维
动态 平衡 。 突然 的 、 激烈 的 、 长 期 的精 神刺 激 , 或 或 使
情 绪 反应 过 于强 烈 或持 久 , 越 了人 体 调 节 系 统 的负 超
志、 语言 、 肢体功能 的残障 , 严重危害着人类的生命 和
健康 。近年 来 , 随着科 学 技术 的进 步 , 中风病 的诊 疗 水
《 素问 ・ 兰秘 典 论 》 “ 者 , 主之 官 也 , 明 出 灵 :心 君 神
焉 。 明代李 时 珍 说 : 脑 为 元 神 之 府 。 “ ” 心 脑 所 ” “ ”神 为
谈针灸“治神”

若药荆治其 内, 而脏气不应 , 针艾治其外 , 而经气 不 应。此其 神气 已去 , 无可使也 。神不 使 , 以 而 ” 说
平和。即达到治疗痊愈 , 扶正祛邪 。《 问・ 素 宝命 全形论》 “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 ”灵枢, 本神》 “ :用
的正常生理机能活动与疾病过程都谓之气的变化
作用 , 而这 种 维持 正 常 生理 机 能 , 调节 机 能 , 防御 疾病 机 能 的气 , 即是 正 气 ( 气、 真 精气 、 气、 谷 原
气) 灵枢 ・ 。《 小针解》 “ :神者 , 正气也。《 ” 灵枢 ・ 平 人绝谷》 “ :故神者 , 水谷精气。《 ”灵枢 ・ 营卫生令》 : “ 血者, 神气也”《 ,素问・ 八正神明论》 “ :血气者, 人
事而见其动 , 夫谓之神” 准南子 - 。《 秦训篇》 “ :其
生 物也 , 见所 养 而物 长 ; 杀物 也 , 见所 丧而 莫 其 莫
物亡, 此谓之神明。《 ” 素问・ 天元纪大论》“ : 物生谓
之化 , 极 谓 之变 , 物 阴阳不 测 , 之神 。 中 医学认 谓 ” 为人 体本身 就 是 一个 阴 阳对立 的统一 体 . 阴阳之 气相 互作 用推 动 了生命 运 动 和变化 , 人 体 生命 故 机 能—— 气 , 就是神 的外在 表现 ; 同时神也 具有 主
在表现。它是存在于自然的造化之力 。《 荀子・ 天 论》“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 各得其养以成 , 不见其
性调节作用 , 可使气血畅通 , 脏腑功能相互协调, 使机体保持 自身稳定, 以祛除外界的致病因素。
神 气也 即是 人体 的反应 , 节 、 调 平衡 、 稳定 的生 理 机能 , 病机 的活 动也 就是生命 的征象 。神
浅探针刺治神

“ 治神” 一词首见于《 素问 ・ 宝命 全形论》中“ 刺之 凡
真 , 先 治 神 ” 句 。治 , 安 定 、 节 之 意 , 神 是 指 在 必 之 为 调 治
针刺操作过程 中 , 过调 整患 者的 心理状 态和集 中 医生 通 的精神意识 , 针刺 施术 形 神结 合 , 针下 易 于得 神取 与 使 气, 即产生得 气感 , 从而发挥 针刺 调整 阴阳气血 , 以治疗 疾病的作用 。 目前 , 针灸研 究者 对 于治神 的理解 大多在 医者之神 , 而忽视 了在整个 治疗 过程 中治理 患者 机体 的
2 医 患 之 神相 互 配合 贯 穿针 刺 过 程 治 神 之 意 包 括 两 方 面 , 方 面 是 医 者 之 “ ” 强 调 医 一 神 , 者 在 施 术 过 程 中应 “ 一 其 神 , 志 在 针 ” 所 谓 治 人 之 神 必 另 ,
自身保健 , 做到先养 自身之神 , 后治 患者之病 。而 患者在
治疗后也应重视情 志的调摄 , 保持 情绪平 和, 以免 耗伤真 气, 尽量巩 固针刺的远期效益。
3 影 响针 刺 治 神 的 因 素 针 灸 治疗 的独 特性 , 定 了 针 灸 效 应 ( 括 生 物 学 效 决 包
者 必先治 己神 , 医者 只有思想集 中 , 才能精神 内守 , 耐心 体会针刺感 觉 , 切 观察 患者 的神 志 , 当调 整 针刺 手 密 适
的神志 , 即人的精神 、 意识 、 思维活动 ; 广义 的神是指整个
人体生命 活动 的表现 , 人 的精神意识 , 维活动 , 是 思 以及
脏腑 、 血 、 液 活动 的外 在 表现 的高度 概 括。张 志聪 气 津
云 :行针者 , “ 贵在得神取气 。 神不仅主宰人的精神意识 、 ” 思维情 志活动 , 也主宰 着人 的物质代谢 、 能量代谢 、 卫外
上医治神

上医治神 [图片]养生非常注重神的调摄,中医有上医治神的论点,黄帝内经中的《四气调神大论》一篇为我们讲述了一年之中每一个季节的神志的调摄要点。
春气应养生之道,应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夏气应养长之道,应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秋气应养收之道,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冬气应养藏之道,应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
人的大脑的思维与情感活动就是中医讲的神,人的神志活动应该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随四时节气而生长收藏。
大脑中枢是人体的司令部,中医讲是元神之府,司命之所在。
元神之府,也叫精明之府,是元神工作的地方,也是精气焕发聪明的地方。
司命之所在,说的是大脑作为生命中枢的重要性,与人的性命休息相关,乃生死存亡之地,玄关暗窍所在。
司命,就是司掌生命的意思,命是命令,指令、信息的意思,生命就是生的指令、生的信息。
大脑是人体的咨询发布站,整个宇宙的信息都在人的大脑中有个全息投影。
大脑发布的是人体的第一信息,也就是最初始的信息,这个信息与宇宙的信息始终保持同步的,这是人体各种生物节律的来源。
人体有个与自然协调的生物钟,脑垂体后得位于视交叉部位的松果体调节着人体各种电、磁、光、激素、神经肽信息的释放的时间节律。
人的生命节律与自然规律保持频率一致,生命就能够健康。
如果这个节律与大自然的节气时令不一致,就会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
调神就是通过自我对神志的活动的调节,使得人体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过程。
人的大脑平均为人体总体重的2%,但它需要使用全身所用氧气的25%,相比之下肾脏只需12%,心脏只需7%。
中医与道家文化有五气朝元的说法,中医注重脏腑学说,因为脏腑是基础,圣人虚其心,实其腹,中医虽不言脑府,然五脏之气皆为朝元,这个元,就是人的大脑元神。
五脏六腑所有的功用都是为了实现大脑的功用。
肝发陈出新、肾技巧善藏、脾运化水谷、肺纳新吐故、心变赤化血,五行攒一和合后,从心出发,可上达天庭,下潜幽冥,中调人伦。
《黄帝内经太素》中的“治神”与“养神”

缪刺与 巨刺 均 为 《 内经 》 中的刺 法 , 刺 出 自《 枢 。 缪 灵 终 始》 巨刺 出现 自《 枢 ・ 针》 灵 枢 》 提 到 了这 两种 刺 , 灵 官 。《 虽
法, 然而具体 的应 用 , 只在 “ 针” 中简单 的提 了一下 :巨 官 篇 “
刺者 , 左取右 , 右取左 。 至于缪 刺 , ” 虽有 一 些病 症应 用范 例 , 如“ 厥病” 耳 鸣 , 耳前 动 脉 ……取 手 中指 爪 甲上 , 中“ 取 左取
上海 207 闸北 区虬江老年护理 医院 冯 禾 昌 0 00
长宁区武夷地段医院 叶 明柱
( 收稿 1期 :0 20 —5 马 兰萍 发穑 ) 3 20 —11 .
右, 右取左 ” 却 没有 点 明这 就 是缪 刺法 。《 问》 , 素 中将散 在 《 灵枢》 热病 ” “ 病 ” “ 病 ” “ 、厥 、杂 等篇 中的缪 刺 内容 , 以整 予 理、 归纳 、 充实 , 写成 了《 刺论》 缪 。这 是一篇专门论述 缪刺及
字典》 均有音“ j ( m鸠 )通 ‘ ” , 绞也 ” , 楞 ’释“ 的音义解 释 , 显然
“ 五 脏 之神 ” 而治 愈疾 病 。由 此可 见 《 素》 所谓 的 治 从 太 中 “ 在人体的生理 、 理过程 中起 着十 分重要 的 主导 作用 , 神” 病
这个“ ” 神 既是指人体总 状态的“ 神气” 又是指五脏精 气而成 , 的“ 五脏之神 ” 。于是 杨 氏在针 刺过程 中反 复强 调“ 治神 ” 是 针刺 中的关键 , 实乃精辟之 见。
这个音 。2 0世纪 8 0年代 初 , 氏 因对 “ ” “ 两 字作 为 陈 缪 、 巨”
刺法名难 以理解 , 推测 “ ” 缪 字为“ ” 、 巨” 谬 字 “ 字为“ ” , 互 字 在
针刺“治神”、“调气”与肌体代谢调节内环境的关系

河
・
北
中 医 药
学 报
2O 02年
第 l 7卷
第 2期
3 ・ 4
.
I OURNA O L F HEB lT E cM ND P A HARMAC OLo cY
Vo . 1 No. 2 2 0 I 7 02
错灸与摧攀
《 内经> J “ 在 治神” 调气”方面有诸多 、“
的论 述 ,如 : “ 刺 之 真 ,必 先 治 神 ,五 脏 已 凡
定 ,九 侯 已备 ,后 乃 存 针 。 “ 气 以至 ,慎守 ” 经 勿 失 ,深 浅 在 志 ,远 近 若 一 ,如 临 深渊 ,手如
能 ,增 强 抗 病能 力 ,所 以说 “ 用针 之 类 ,在 于
针 左 右 ,神 在 秋 毫 ,属 意 病 者 ,审 视 血 脉 者 , 刺 之 无 殆 。 方 刺 之 时 ,必 在 悬 阳 ,及 与 两 衡 ,
临床 实 践 与 实 验 研 究 证实 ,针 刺 前 使 患者 处 于 一 个 稳 定 的 环 境 和 保 持 良好 的精 神 状 态 , 如 使 呼 吸 、血 压 、心 率 趋 于 平 稳 。有 助 于 针 刺 疗 效 的 发挥 ,这 种 针 刺 环 境 的建 立 和 维 持 ,恰 恰 是 “ 神 ” 的 内容 ,而 “ 气” 的最 终 结 果 治 调 是 通 过 针刺 使 机 体 的 代 谢 调 节达 到 平 衡 状 态 。
神属无 去 ,知 病存 亡 。 (< 枢 ・ 针十二 ” 灵 九 廊 ) “ 。 用针之类 ,在于 调气 ,气 积于 胃,以
通营卫 ,各行 其道 。 (< ” 灵枢 ・ 刺节 真邪> 。 )
“ 刺 之道 。气 调 而 止 。补 阴泻 阳 ,阴气 益彰 , 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治神”思想在治疗中的作用097D0901170吕智燚针灸治疗学虽然是一种外治法,但它同望闻问切的汤药内治法一样,均有其思想,包括治神守气,清热温寒,补虚泻实等,而在本文中主要想描述治神思想在治疗中的作用。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语出《素问·保命全形论》,其意在于强调治神在针刺中的重要性,旨在表明“治神”是针刺施治的基础和前提,在针刺治疗中居首要地位。
《官能》篇亦云:“用针之要,勿忘其神。
”《九针十二原》并以“粗守形,上守神”来区分刺法技术的高低,由此可见“神”对针灸疗效的重要性。
“形”是生命物质活动的主体,“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神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与本质。
掌握针刺的真正技术关键在于治疗生命之神。
“形”离不开神而生存,“神”也离不开形体而存在。
有形才有神,有神则形健,形健则神旺,神灵则形安!《素问·上古天真论》曾说:“形神合一”、“形与神俱”。
形神学说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脏腑、经络、营卫、气血各方面,和新陈代谢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之中。
《黄帝内经》具体地论述了“形神合一”的观点,认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所以“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灵枢·邪客》)。
“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灵兰秘典论》),说明了“形与神俱”之重要性。
因此只有形神统一“形与神俱”的和谐才能“尽终其天年”(《素问·汤液醪醴论篇》)。
所以,《内经》十分注重治神的重要性,列治神为疗疾之首。
《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曰:“一曰治神、二曰知养生…”,“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灵枢·本神》又曰:“凡刺之本,必本于神。
”可见,“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的提出是以“形神合一”学说为基础的。
而根据中医对“神”的定义,“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指整个人体机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之神主指人的精神和意识活动。
可见,“先治其神”之“神”是广义之神和狭义之神的辩证统一。
根据王冰的注释:“专其精神,寂无动乱,刺之真要,其在斯焉!”指的是医者在针刺时神定而气随,对医者之要求要守神。
窦汉卿在《标幽赋》中写道:“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
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则是要求在病人精神会聚和安定的情况下即守神状态下针刺。
而《素问·刺法论》指出:“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要,非治疾也,故要养针和神也。
”表明治神是指治病和养生总的要求和原则。
本人认为,这才是“必先治其神”的真正内涵,而阐明医患双方精神意识活动与针刺疗效的重要关系、重视对病人情志调整、以及后世所谓治神针法均应理解为其外延。
治神与守神要求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首先,医者针前首须静心安神,而后方能观患者之神,既要观察疾病的表现,又要了解病人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情绪。
在全面掌握上述情况的前提下,运用与之相适应的针刺手法,才能获得预期的治疗效果,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医生能否守神,掌握真正的针刺技术达到治疗患者之神的目的。
经旨严明, 治神乃针灸施治的基础和前提, 在针灸治病中居首要地位, 故而受到历代医家的注重。
所谓治神, 一是在针灸施治前后注重调治病人的精神状态, 二是在针灸操作过程中, 医者专一其神, 意守神气, 病人神情安定, 意守感传。
可见, 治神贯穿于针灸治病的全过程之中。
《灵枢·官能》篇说,用针之要,无忘其神⋯⋯徐语而安静, 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
”《千金要方》说:“凡大医治病, 必当安神定志。
”提示我们在施行灸治疗之前, 医者必须把针灸疗法的有关事宜告诉病人, 使之对针灸治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 以便镇定情绪, 消除紧张, 这对于初诊和精神紧张的病人尤为重要。
《素问·举痛论》说:“惊则心无所依, 神无所归, 虑无所定, 故收气乱矣。
”《灵枢·终始》篇说:“大惊大恐, 必定其气乃俩之。
”《标幽赋》亦云 :“凡刺者, 本神朝而后入, 既刺也, 使本神定而气随, 神不朝而勿刺, 神已定而可施。
”对于个别精神高度紧张, 情绪波动不定, 大惊、大恐、大悲之人, 应暂时避免刺灸, 以防神气散亡, 造成不良后果。
而对于一些患疑难病、慢性痼疾或以情志精神因素致病者, 还应在针灸治疗期间多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使他们能够充分认识机体状态、精神因索对疾病的影响和作用, 鼓励他们树立并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加强各方面的功能锻炼, 促使疾病的好转和身体的康复。
而应该如何治神呢?(一)求真是针对医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要求1、求真是要求掌握看病察病辨病的真正技术。
不但要学习掌握人与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还要学习掌握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相关知识,明确疾病形成的病因病理检验手段诊断,充分了解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变化特点。
2、求真是要求掌握针刺治病的真正技术,一个医生光有明确的察病诊断还不够,还必须掌握针刺的实用技术,也就是临床中最好的针刺技术。
不但要师承实用技术,还要不断在临床实践总结发现新的针刺技术。
(二)治神是对医生整体素质的要求1、医者之神必须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头脑清醒,知识全面,能够面对错综复杂疾病的变化,及时明确诊断,掌握病机,辩证一步到位的本质。
2、医者之神必须聚精会神,全神贯注谨察于神。
充分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面部表情、面色、体态、言谈举止、脉象等方面来了解病人之神。
神是人的一身一生之主宰,必然从目光、神态、语言等表现来反映出病人之神。
谨察一步到位病因形成的本质。
3、医者治神在针刺过程中专心致志,要求医生不但要掌握针刺技术,关键在病人的治疗上充分体现医者之神在病人上的疗效。
要全神贯注、精心操作、注意力集中、一心一意为病人实施治疗。
《灵枢·终始》:“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之分,勿闻其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
”如果医生在给病人实施治疗中,注意力不集中,不仅影响病人的临床疗效,而且还会影响病情,甚至发生医疗事故。
《素问·徵四失论》所言:“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的不良后果。
贵乎专心诚意,而自重也;目无他视,手如握虎,恐有伤也;心无他想,如待贵人,恐有责也。
对于要害部位下针,更亦如此。
针刺一步到位病人之神。
4、治神在临床治疗中还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医生给患者看病治病是一个很严肃认真的一项神圣工作,要求有一个良好的诊疗环境,让病人感到“家”的感觉,温馨的感觉。
这对病人的治疗康复起着一个极其重要的作用。
真正达到医患之间都能宁心敛神,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医者治神还必须调控患者之神在观察了解掌握患者之神的基础上,根据病人反映的主要心理问题给予正确的合理的指导。
特别在治疗前结合病人病情,给病人首先讲清疾病形成的原因、时间、预后、发展,使患者对自己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第二,将针刺的穴位、方法、特点优势、疗效给病人交待清楚,减少病人的恐惧心理。
第三,告诉病人注意事项,从心理到膳食,从膳食到运动,从运动到养生来配合医生治疗。
第四,医生的治疗必须得到病人的合作,才能真正发挥病人的内在积极因素。
第五,就诊时必须把病人当亲人,态度和蔼可亲,和颜悦色,让病人真正感到被关心、被同情、被爱护,真正建立起医患之间的信任感,才会在治疗中做到心静神宁。
第六,治疗中应根据大多数病人害怕针灸的普遍心理把穴位选的准而少,针的快而有效。
《素问?针解篇》“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
针刺过程中令患者意守病处,则得气则速,取效则快,疗程则短。
(三)求真治神是研究针灸技术的核心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以心神平衡为核心。
心神平衡是生理健康的基础,生理健康又是心神健康的标志。
心神平衡贯穿于我们人生的整个生命过程之中。
作为中医学的理论核心,从健康人群的预防保健到有病群体的自然医学干预,从从事保健医学的上医,到从事临床医学的下医都是围绕着心神平衡为目的。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明确提出了心理失衡(“七情”)是造成功能性、器质性疾病的主要原因。
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高级的心理行为能力,参与社会活动、从事生产劳动的能力,也同时具有自身适应家庭、社会、自然、生存环境的平衡能力。
(四)求真治神在于临床中具体应用1、求真治神必须针前调神针前准备关系到整个治疗的疗效,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首先,医者针前须静心安神,观患者之神,进行辨神施治。
因为“有诸内必形诸外”,必须通过详细询问病情,结合病人的神气所现,精心分析,了解疾病的本质。
正如《灵枢·邪客》篇所说:“持针之道,欲端于正,安以静,先知虚实而行疾徐。
”其次,医者要善于调理患者的精神状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如《灵枢·师传》所云:“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
”使患者对针灸治疗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以便镇定情绪,消除紧张心理,这对于初诊和精神紧张的病人尤为重要。
医患合作,从而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2、求真治神在于得气效应求真治神不在于穴位的多少,关键在于选穴的准确,针刺的疗效不在于留针时间的长短,关键是得“气”(指针感)。
3、求真治神在于针后养神为了提高和巩固针刺取得的疗效,必须重视针后的精神调摄、心理调节、运动调节有利于机体的康复。
如《灵枢·终始》所要求的那样,须“新刺勿内”、“已刺勿醉”、“已刺勿饱”、“已刺勿怒”、“已刺勿劳”等。
若针后不能很好地进行调神,针刺疗效将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