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体系的构成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社会科学研究的特征
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
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 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困难
人的特殊性 研究的干扰性 社会现象的复杂性 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 保持客观性的困难
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体系 的构成是怎样的?
方法论
研究方式 具体方法和技术
方法论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什么是科学?
社会科学研究是什么?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什么? 社会科学研究的过程是怎样的?
什么是科学?
人类认知的途径
非经验性的认知途径
经验性的认知途径
非经验性的认知途径
传统
权威 思辨
传统与权威认知途径存在的危险
阻碍人类研究
思辨认知方式的危险
直觉与洞察的非经验性
逻辑推理前提的准确性保证
从事社会研究的人应该了解各种可供选择 的方法论和研究方法,一方面便于选择有 效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则有助于认清各 种研究方法的特点、局限性和互补性。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 一些辩证关系
个案式解释和通则式解释
个案式解释 在这种解释方式中,我们试图穷尽某个特定 情形或者是事件的所有原因。
通则式解释 在这种解释方式中,我们试图寻找一般性地 影响某些情形或者事件的原因。
社会研究的过程
研究的主要阶段
选择问题阶段 研究设计阶段 研究的实施阶段 资料分析阶段 得出结论阶段
选择问题阶段
选择研究主题
形成研究问题
研究设计阶段
为达到研究的目标而进行的研究设计工作, 涉及研究的思路、策略、方式、方法、以 及具体技术工具等各个方面。
研究的实施阶段
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具体贯彻研究设计 中所确定的思路和策略,按照研究设计中 所确定的方式、方法和技术进行资料的收 集工作。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整理)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整理)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
它不仅探讨社会科学的各种方法,还要研究这些方法的本体基础、特点、功能和运用原则,以提高社会科学研究者的方法论自觉和研究水平。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包括社会科学的各门学科,如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以及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如实证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等。
3)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特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特点在于它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需要综合运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社会科学方法论强调实证性和系统性,注重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强调研究方法的适用性和效果。
社会科学方法论还强调研究方法的创新性和开放性,鼓励研究者在方法上进行创新和改进,同时也倡导开放式的研究方法,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展跨学科、跨地域、跨文化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理论、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理论等。
这些内容是相互关联、相互贯通的,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2)基本原则①实践性原则:强调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基础,反复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理论。
②历史性原则:强调历史是发展的,社会是历史的产物,因此必须以历史为基础,研究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③辩证性原则:强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要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把握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
④阶级性原则: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要以阶级斗争为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基础。
⑤客观性原则:强调研究对象的客观性,要以事实为依据,以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⑥全面性原则:强调研究对象的全面性,要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进行研究,不偏不倚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特点。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这些原则,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它们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些理论具体化为多种方法,如从实践出发的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识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的研究方法等。
第二章-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第二章社会系统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生动体现了系统研究方法,以社会生产实践为基础,形成了对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社会系统形态历史演变、社会系统的优化等一系列等唯物又辩证的方法论原则,为我们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方向。
一、社会是个复杂的大系统唯物主义历史观从社会生产实践出发,把人类社会理解为复杂的大系统。
马克思对此作了一个经典论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综合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件数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
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这一论述为社会历史研究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论指导。
(一)生产力系统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社会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
作为社会子系统,它包括实体性要素、渗透性要素、运筹性要素。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构成生产力系统的实体性要素。
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
劳动资料是传递人对劳动对象的作用的物和物的系统。
劳动对象是劳动过程中被加工的东西。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的渗透性要素。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自然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在未加入生产过程以前,是潜在的生产力,当它通过技术环节应用于生产或称,渗透到其他要素中,就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劳动的分工、协作和生产管理构成了生产力系统的运筹性要素。
“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
管理使生产力的各种要素协调运转,对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在生产实践中,生产力系统的各项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劳动者是生产力系统中的主体性要素,它具有能动性,是“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
以劳动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在生产力要素中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生动体现了系统研究方法,以社会生产实践为基础,形成了对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社会系统形态历史演变、社会系统的优化等一系列唯物又辩证的方法论原则,为我们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方向。
一社会是个复杂的大系统唯物主义历史观从社会生产实践出发,把人类社会理解为复杂的大系统。
马克思对此作了一个经典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性、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既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这一论述为社会历史研究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论指导。
(一)生产力系统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社会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
作为社会子系统,它包括实体性要素、渗透性要素、运筹性要素。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构成生产力系统的实体性要素。
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
劳动资料是传递人对劳动对象的作用的物和物的系统。
劳动对象是劳动过程中被加工的东西。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的渗透性要素。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自然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在未加入生产过程以前,是潜在的生产力,当他通过技术环节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到其他要素中,就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劳动的分工、协作和生产管理构成了生产力系统的运筹性要素。
“协作和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管理使生产力的各种要素协调运转,对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在生产实践中,生产力系统的各项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劳动者是生产力系统中的主体性要素,它具有能动性,是“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
以劳动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在生产力要素中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体系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体系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体系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系统,它包括了各种研究方法和技术,用于探究社会现象、理解社会行为和解释社会规律。
以下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体系的一些主要组成部分:
1. 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它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并运用统计分析和实证模型来验证假设和得出结论。
2. 质性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注重对社会现象的深入理解和解释,通过访谈、焦点小组讨论、参与观察等方法收集非数值化的数据,进行归纳和分析。
3. 比较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是通过对不同国家、文化、社会制度等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点和规律。
4. 案例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是对特定个体、组织或事件进行深入分析,以提供详细的描述和解释。
5. 统计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它包括描述性统计、推论统计和多元统计等技术,用于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6. 模型构建方法:模型构建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或概念模型来解释社会现象和规律,常用的模型包括经济模型、社会网络模型等。
7. 文献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是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综合分析和综述来获取知识和理解社会现象。
8. 行动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是一种实践导向的研究方法,它将研究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干预和改变实践来促进社会进步。
以上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体系的一些主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研究方法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工具箱,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
第四讲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和知识体系

第四讲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和知识体系第四讲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和知识体系一、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方法论阐释科学研究,无论是自然科学研究,还是社会科学研究,科学家们都希望自己能在艰辛的科学研究过程中攻克难关,建功立业,获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
有的人很早就成名了,伽利略十九岁成名,一生做出了七项贡献;牛顿二十三岁成名,一生做出十一项贡献;马克思写出了影响整个世界历史进程的伟大巨著《资本论》等等。
有的人,虽终身勤奋,却成效甚微,甚至一事无成。
科学研究成功与否,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德、识、才、学”和科学研究中的成功有着密切关系。
“德、识、才、学”兼备,是事业上取得成功必须具备的条件。
掌握和运用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是“才”所应包括的重要内容,是事业取得成就的关键因素。
(一)什么是科学研究的方法?毛泽东同志曾形象地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
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船就不能过。
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空话。
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在此,毛泽东同志把方法比喻成桥或船。
桥或船是人们为解决过河问题而采用的工具或手段。
因此,我们可以一般性地指出,科学研究方法就是人们为解决一定任务而采用的工具或手段。
这是有关科学研究方法的一种最常用的解读。
在西方语言中,“方法”一词来源于希腊文μεταοδος,其中,μετα表示“沿着”,οδος表示“道路”,因此,它从词义上来看意味着沿着示其内在发展规律,使人们更好地去认识和变革客观世界。
因此,所谓科学研究的方法,就可以理解为人们为解决认识客观世界这一基本任务而采用的工具、手段、方式(模式)、途径(道路)以及它们的合理性条件等。
许多哲学家或科学家,都根据自身的体会,谈到了在科学研究中掌握和运用科学方法的特别重要性。
被马克思誉为现代实验科学始祖的英国哲学家弗·培根说,“我们不仅要谋求并占有更大数量的实验,还要谋求并占有一种与迄今所行的实验不同种类的实验;还必须倡导一种完全不同的,足以促进和提高经验的方法、秩序和过程。
1.什么是社会科学?有哪些相邻概念?它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1.什么是社会科学?有哪些相邻概念?它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社会科学是在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它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社会生活做出科学的说明与合理的评价。
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在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自然科学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探寻自然规律为目标,以实证性研究方法为手段,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等诸多学科,在人类认识、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人文科学随着人类文明发展而逐渐形成,它以广泛的人文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学等主干学科,目的在于帮助人类理解和把握自身。
2.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是什么?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的学科,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科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学习自然辩证法,对于了解自然、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密切联系,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并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有助于把握当代科学、技术、工程发展的全球趋势,认识各个学科领域的内在联系。
2.有助于认识客观自然界存在与演化的辩证规律,理解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关系。
3.有助于掌握科学、技术、工程研究的辨证方法,提高科技创新的思维和实践能力。
4.有助于理解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简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体系?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体系通常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或部分,即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和技术。
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
或者说,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
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所探讨的主要问题包括:(1)社会现象的性质及其理解;(2)社会研究的哲学基础及其假定;(3)社会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问题;(4)社会研究者的价值与研究之间的关系;(5)社会研究中的不同范式及其应用;(6)不同研究方式的内在逻辑等。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解释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解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是指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思想体系。
这三个体系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社会思潮以及外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要素。
首先,中国哲学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涵盖了伦理道德、宇宙观、人生观、政治哲学等诸多领域的研究。
中国哲学体系的基本特征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强调天人合一、人道主义、阴阳平衡等理念。
这一体系的代表性学派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这些学派都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中国社会科学体系是对现代社会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体系。
社会科学体系主要由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教育学等学科构成。
在社会科学体系中,人们通过实证研究、理论构建和政策分析等方法,探讨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社会制度、人类行为等问题。
社会科学体系在现代中国的发展中,为政策制定、社会管理以及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最后,中国马克思主义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研究和发展的成果。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国革命、社会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方面。
中国马克思主义体系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形成了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特征的思想体系。
这一体系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和修正理论,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总体来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互相关联、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中国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三大体系在中国的学术研究和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中国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思想指导。
同时,这些思想体系也在不断地与世界其他文化和学术思潮进行交流和碰撞,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