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代文学思想
四十年代文学

文学伉俪
• 《圣经》有言:“有的时候, 人和人的缘分,一面就足够了 。因为,他就是你前世的人。 ”
杨绛语录
•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 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 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 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 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 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 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 “我喜欢参差对照的写法,因为它是较近于真实的。”“ 所以我的小说里,除了《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全是写不 彻底的人物。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可是这时代的广大的负 荷者。因为他们虽然不彻底,但究竟是认真的。他们没有 悲壮,只有苍凉。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 。”
“我发现弄文学的人向来是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人 生安稳的一面。其实,后者正是前者的影子”。 “人生安稳的一面则有着永恒的意味,虽然这种安稳常是 不完全的,而且每隔多少时候就要破坏一次,但仍然是永 恒的。它存在于一切时代。它是人的神性,也可以说是妇 人性。” “文学史上朴素地歌咏人生的安稳的作品很少,倒是强调 人生的飞扬的作品多,但好的作品,还是在于它是以人生 的安稳做底子来描写人生的飞扬的。” (《自己的文章 》,1944-12)
• 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 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
• 许多人谈婚姻,语气仿佛是同性恋爱,不是看中女孩子本人, 是羡慕她的老子或她的哥哥。 • 在大学同学的时候,她眼睛里未必有方鸿渐这小子。那时苏小 姐把自己的爱情看的太名贵了,不肯随便施予。现在呢,宛如 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里,过一两年突然发现者衣服 的样子和花色都不时髦了,有些自怅自悔。
郭沫若的文艺思想——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郭沫若杂文创作为中心

集》《 、羽书集》《 、蒲剑集》《 、今昔集》《 、沸羹集》《 、天地玄黄》 等文 集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是郭沫若杂文创作最为丰富的年代,
艺。也就是说, 他要把文艺活动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 以文艺为
‘ 鼓动革命情绪, 他向往以前的浪漫主义 《 羽书集》《 、蒲剑集》《 、今昔集》 沸羹集》 和《 等代表作均创作于该 宣传的利器,到民间去’ 他决定了今后 时期。在这些文集里, 郭沫若写下了《 人民至上主义的文艺》《 、今 倾向走到现实主义道路上来。在这种思想支配下, 天创作的道路》《 、文艺的本质》《 、新文艺的使命》《 、如何研究诗歌
关 键 词 : 文 ;政 治 ; 民 ; 判 杂 人 批 中 图分 类 号 :2 7 6 10 .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6 卜 5 6 (0 1 0-0 1 O 17 3 5 2 1 )8 0 卜 3 -
郭沫若一生创作大量的杂文, 主要搜集在《 盲肠炎》《 、断断
里、 酒精中毒者的酩酊里和饿得快要断气者的幻觉里去找!既然 自己已经下决心奔赴革命征途, 那么追求 的就只能是革命 的文
时郭沫若正在国统区从事复杂的政治文化领导和宣传工作。而 四十年代也是左翼文学蓬勃发展之时期 , 延安圣地 的红色根据 地文学是战争文学之重要收获。毛泽东的《 讲话》 是左翼文学之 话》 影响了后来的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
一
的去向:我要回中国去了, ‘ 在革命途上中国是最当要冲。我这后 治文化宣传工作, 也成了一个卓越的政治家。这就决定了郭沫若
而艺术, 超阶级超党的艺术, 与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 实际
” 郭沫若说, 有到年轻人的春梦里、 有钱人的百宝箱里、 吗啡中毒者的迷魂阵 上是不存在的。∞ 在谈及政治性和艺术性关系时,
新时期文学与旧时期文学

新时期文学与旧时期文学新文学指“五四”以来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白话文学。
手法上全面革新,形成了各种流派百争流的新局面,从此,建立起了现代意义上的新文学。
新文学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绩,涌现了大批杰出的作家。
三十年代左翼文艺的兴起,推动着新文学的深入发展,文学与人民、与时代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在民族危难的时期,作家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创造了许多受到人民欢迎、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优秀之作。
四十年代,以表现新的思想、新的人物和新的生活为特点放区文学,同国民党统治区的揭露黑暗、向往民主自由的文学创作交相辉映;这二者的汇合,为新文学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文学的发生和发展,适应了现代社会变革的需要,它推动着社会的口步,也创造了自身的辉煌。
旧文学就是与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文学类型相反的古典文学。
古典文学泛指各民族的古代文学作品,是文学的一部分,是现代文学的发展基础,它是承上启下的,是文学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部分。
它是中国文学最根本的东西。
现在所谓的古典文学,也专指优秀的、有一定价值的古代文学作品。
“古典”在拉丁文中是“第一流的、典范的“意思。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艺理论家以古希腊、罗马的优秀作品为典范,称为古典文学。
在中国,把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直到五四以前大量的有一定价值的文学作品,叫古典文学。
旧文学与新文学的不同:1.时代不同,反映不同的文化诉求2.旧文学以古体诗,文言文的形式为主,新文学大力提倡白话文3.旧文学大多极尽婉转隐晦,新文学则激昂澎湃,表现主旨更为直接辛辣,多表达爱国情怀与同旧社旧思想旧文化的抗争值的文学作品,叫古典文学。
旧文学与新文学的不同:1.时代不同,反映不同的文化诉求2.旧文学以古体诗,文言文的形式为主,新文学大力提倡白话文3.旧文学大多极尽婉转隐晦,新文学则激昂澎湃,表现主旨更为直接辛辣,多表达爱国情怀与同旧社旧思想旧文化的抗争新旧文学既有区别又有相互依存,既要发展新文学又要传承旧传统,在不断探索中走向文学高峰。
15、解放区文学

王贵与李香香自觉地将自己的 前途与革命联系在一起,与恶势力 进行坚决斗争,最终因革命而获得 幸福生活。
对“信天游”的借鉴 1、结构改造 建立联唱结构,增加艺术容量 和表现力。
2、功能提升 将单纯抒情形式改造为叙事长诗。
3、语言化用
4、手法借鉴 大量运用比兴手法。
《蓝花花》片断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哎蓝格英英采, 生下一个蓝花花实实的爱死人。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片断
公元一九三0年, 有一件伤心事出在三边。 人人都说三边有三宝, 穷人多来富人少。
一眼望不尽的老黄沙, 哪块地不属财主家?
死羊湾前沟里有条水, 有一个穷老汉李德瑞。 白胡子李德瑞五十八, 家里只有一枝花。 女儿名叫李香香, 没有兄弟死了娘。
山丹丹开花红姣姣, 香香人材长得好。 一对大眼水汪汪, 就像那露水珠在草上淌。 地头上沙柳绿榛榛, 王贵是个好后生。
《讲话》所论重大理论问题 文艺与生活 文艺与政治 内容与形式 普及与提高
《讲话》所论重大理论问题 世界观与创作方法 文学批评标准 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
重要观点 文艺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首 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
文艺从属于政治 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讲话》基本思想另见毛泽东 《反对党八股》、《改造我们的学 习》、《新民主主义论》等论著。
桃花坞,杨柳树, 东山月儿云遮住。 漳河流水水流沙, 荷荷一泪一声诉:
“常阴天,森罗殿, 自从关进那砖门院, 苦胆拌黄连! 一锅要做两样饭, 婆婆骂硬,小姑嫌烂, 拍拍三巴掌!”
“以后别再上我门, 紫金英要重新再做人!”
送出门,送出院, 梨树花开月满天。
死榆树,不开花, 老鸦飞来叫呱呱。 老茅坑,茅虫多, 张老嫂没事把舌头磨:
诗学观念层面: 对新诗主体性价值的强调:本 民族的文明传统,中国民众的文化 心理和生命体验,民族艺术传统。 批判精神,对真善美的追求。
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十七年文学思潮)

二、毛泽东的文学思想
毛泽东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中国共 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新民主主义 论》,特别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简称《讲话》)。
具体来说:
1、毛泽东从马克思的一定的“经济基础” 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状况的观点出发, 指出“中华民族的旧政治和旧经济,乃是中 华民族的旧文化的根据;而中华民族的新政 治和新经济,乃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的根 据。” 所以提出“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 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工 农兵的文艺”等描述,来标示它的性质。
3、对于文学创作,毛泽东十分重视“生 活”的重要性,称它为艺术创造的“唯一源 泉”。在《讲话》中,“社会生活”被称为 文学创作的“原料”、“半制品”,创作则 是对它们的“加工”。但是这种“加工”并 不是对生活本身的复制,而是以政治乌托邦 激情来改写生活,使文学作品“比普通的实 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 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有普遍性。”
50年代,对西方古典文学的翻译出版也有 较大的规模,其品种和数量都超过三四十年 代。这是受西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影响的 左翼作家,在建立当代文学的“资源”的另 一种考虑。就时间来说,主要选取19世纪之 前的文学,就创作方法而言,主要选择“现 实主义”的文学,当时的中国文学界只译介 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或者“进步的”, 或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作家作品。
四、“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1、出身地域、生活经验、作品取材,出现了从 东南沿海到西北、中原的转移; 2、文化素养:“五四”时期及以后的现代作家 一般都经过系统的学校教育,很多人曾留学 欧美或日本,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学,有较 多了解。五六十年代的“中心作家”,大部 分学历不高,在文学创作上的准备普遍不足。 于是出现了一批“一本书作家”或“集体创 作”。
现当代文学思潮教学大纲

《现当代文学思潮》教学大纲适用专业:汉语专业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学时数:24大纲执笔人:刘梦琴一、课程定位和目标课程定位:现当代文学思潮”是一门研究“五四”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文学思潮发展演变进程的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在函授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系统学习“五四”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文学思潮发展演变的进程,阐明中国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潮内在的兴衰规律和影响。
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按照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发展史分为六章:第一章二十年代文学思潮;第二章三十年代文学思潮;第三章四十年代文学思潮;第四章建国后政治化文学思潮;第五章新时期文学思潮;第六章世纪交替时期的文学思潮。
本课程以文学思潮的发展线索安排教学,讲授各个时期形成的重要和主要的文学思潮、文学思想,及其历史和文化背景,基本理论主张和实践主张,文学史贡献和局限以及借鉴意义。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一)二十年代文学思潮(4学时)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大量的文学社团的涌现。
教学难点:各种文学思潮发生的背景以及文学思潮的变动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教学内容:1、“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发展2、“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主张和实践3、文学研究会的文学思想4、创造社的文学思想5、鲁迅的文学思想基本要求:本章主要是介绍从1917——1927年间的文学运动和文艺思潮,学生应全盘了解在这一阶段出现哪些文学思潮,对现代文学的创作有什么样的影响,了解在现代文学阶段所受的外来影响。
在此基础上理解现代文学的现代性,重点掌握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以及这一时期出现的主要的社团流派,它们对现代文学的重要贡献。
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文学研究会的文学思想;创造社的文学思想;鲁迅的文学思想。
(二)三十年代文学思潮(4学时)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瞿秋白的文学思想;现代主义流派的文学思想;京派作家的文学思想。
日本近代文学史_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日本近代文学史_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大冈升平以在菲律宾战场被美军俘虏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写作的小说是哪部?答案:《俘虏记》2.安部公房以哪部作品获得了芥川文学奖?答案:《墙─S‧卡尔玛氏的犯罪》3.以下不属于远藤周作文学主题的是哪一项?答案:“美”的追求4.大冈升平对俄罗斯文学抱有浓厚的兴趣。
答案:错误5.小说《俘虏记》的发表奠定了大冈在战后文坛的地位。
答案:正确6.安部公房对故乡抱有又爱又恨的矛盾态度。
答案:正确7.第三批新人作家的写作风格在50年代初获得了日本文坛的认可,包揽了1953年至1955年的芥川文学奖。
答案:正确8.“萨德侯爵”式人物的发现,令远藤周作开始了对人性中“恶”的思考。
答案:正确9.吉本芭娜娜登上文坛之处,曾因口语文体、漫画风格等反传统创作手法受到评论家们的批评。
答案:正确10.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新协定遭到日本民众的强烈抗议而被废除。
答案:错误11.石原慎太郎富于人文情怀,一贯坚持反战、反强权思想。
答案:错误12.村上春树的作品大多呈现()答案:个人主义13.以下哪部作品是石原慎太郎的芥川奖获奖作品?答案:《太阳的季节》14.宫本百合子曾担任过日本文学报国会的事务局长。
答案:错误15.小岛信夫曾在镰仓文库担任过《20世纪外国文学词典》的编辑。
答案:错误16.宫本百合子描写阿依努民族日益没落并走向衰亡命运的是哪部作品?答案:《乘风而来的倭人神》17.下列作品哪部不是永井荷风在战后发表的作品?答案:《灰色的月亮》18.大江健三郎及哪位作家的作品与战后派文学有一脉相承之处?答案:开高健19.纪念太宰治诞辰的那天被称为()。
答案:樱桃忌20.因为小林多喜二被杀害,叶山嘉树也不得不从无产阶级文学转向。
答案:正确21.以下哪位作家不属于艺术的抵抗。
答案:石川达三22.伊藤整对《雪国》评价很高,认为它是将日本文学传统发扬到顶点的近代抒情小说。
答案:正确23.战争体验给战后派作家带来了深刻影响,是促使他们开展创作的直接动机。
现当代文学思潮教学大纲

《现当代文学思潮》教学大纲适用专业:汉语专业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学时数:24大纲执笔人:刘梦琴一、课程定位和目标课程定位:现当代文学思潮”是一门研究“五四”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文学思潮发展演变进程的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在函授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系统学习“五四”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文学思潮发展演变的进程,阐明中国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潮内在的兴衰规律和影响。
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按照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发展史分为六章:第一章二十年代文学思潮;第二章三十年代文学思潮;第三章四十年代文学思潮;第四章建国后政治化文学思潮;第五章新时期文学思潮;第六章世纪交替时期的文学思潮。
本课程以文学思潮的发展线索安排教学,讲授各个时期形成的重要和主要的文学思潮、文学思想,及其历史和文化背景,基本理论主张和实践主张,文学史贡献和局限以及借鉴意义。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一)二十年代文学思潮(4学时)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大量的文学社团的涌现。
教学难点:各种文学思潮发生的背景以及文学思潮的变动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教学内容:1、“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发展2、“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主张和实践3、文学研究会的文学思想4、创造社的文学思想5、鲁迅的文学思想基本要求:本章主要是介绍从1917——1927年间的文学运动和文艺思潮,学生应全盘了解在这一阶段出现哪些文学思潮,对现代文学的创作有什么样的影响,了解在现代文学阶段所受的外来影响。
在此基础上理解现代文学的现代性,重点掌握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以及这一时期出现的主要的社团流派,它们对现代文学的重要贡献。
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文学研究会的文学思想;创造社的文学思想;鲁迅的文学思想。
(二)三十年代文学思潮(4学时)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瞿秋白的文学思想;现代主义流派的文学思想;京派作家的文学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问题。作家和艺术家 必须深入工农兵生活。
▪ 结果:党获得文艺的绝对领导权,一批城 市作家销声匿迹
解放区文学的特征
1、服务于时代政治, 有现实功利性 。题材、 主题高度一致。
2、艺术追求的乡村化。形式新颖,运用大众 喜闻乐见的形式、语言大众化,与民族、 民间文艺保持联系。
3、人物新,工农兵群众在作品中取得了主人 公地位,作家心态的“工农兵”化。
四十年代文学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
战争环境中不同地域的文学状况
1. 战时文学的基调—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 2. 文学大众化——作家放弃个性,构筑民
族凝聚力 3. 文学的主要特征——沉思、忧患与崇高,
肩负责任感、使命感 4. 形式多样化发展,但成就不高
张爱玲,钱钟书等;东北的《跋涉》;北京的梅娘
解放区文学创1940年代一个影响重大的综合性文艺社团, 简称“文协”。1938年3月成立于武汉 (汉口)。 “文协”的任务是团结一切抗 日爱国的作家,参加民族解放的光荣事业。
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 号,倡导作家深入前线和民间,以反映抗 战现实。
▪ 乔冠华和邵荃麟反对,一直批判到建国后
▪ 能动的反映论,题材自由;“精神奴役的创伤”,反对“民粹主义”, 将人民高尚化、理想化”,不同意对知识分子的贬低;世界进步文艺支 流的说法,强调五四文学和世界文艺的关系
▪ 强调”体验”在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重视想象、感觉等作家的才能。 ▪ 把作家体验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把感觉和理性思维对立。并不全面。
它的成立是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最终形 成的标志。会刊《抗战文艺》是抗战时 期坚持最久的刊物之一。
“战国策”派
1940年代出现的政治、哲学、文学派别。 因创办《战国策》半月刊而得名。
鼓吹唯意志论和超人哲学,宣扬“权力意 志”,声称当时的中国是“战国时代的复 兴”。
提倡超阶级的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理论和 创作都受到进步文艺界的批判。
▪ 1940年代的文学思潮和局限 一、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 1940年,毛泽东在延安发表《新民主主义 论》,提倡新民主主义文化,“民族的、 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
▪ 范围广, 声势大,理论弱点:民族化=大众 化,通俗化,低估艺术价值高的作品,抬高的民间文
学的传统,割裂了文学内容和形式
文学意识形态化
朗诵诗、街头诗、街头剧、报告文学和短篇小说形成高 潮,尤其是抗战诗歌和戏剧空前活跃。
以政治划分的文学地域性
国统区文学创作:
《华威先生》《腐蚀》《憩园》《第四病室》;沙汀《在其香居 的茶馆里》、长篇“三记”;艾芜《南行记》
暴露黑暗现实的作品是主流,日伪的汉奸文学遭到批判
沦陷区文学创作(包括“孤岛文学”)
孤岛文学
抗战时期上海的爱国主义文艺运动。从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到1941年12月 “太 平洋战争”爆发这四年间,一部分作家在 日军控制的英法租界中开展的文艺运动。
出版、戏剧和散文三个方面成就较高。 同时有张爱玲、苏青和钱钟书等作家。
▪党领导文艺工作开始
1940年代的文学思潮和局限
▪ 文学意识形态化 ▪ 二、1940年延安整风时期关于“文艺和生
活”,“文艺和政治”关系的讨论。 批判王实味的文艺观点
▪ 三、文艺和抗战关系的论争:批判战国策 派;批判梁实秋和沈从文的自由主义文艺 观,批判施蛰存的“文学贫困”观点。
四、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论 争
▪ 胡风反对创作的教条主义和公式化,发表舒 芜的《论主观》,“主观战斗精神”是“艺 术创造的源泉”;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意义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次年《讲话》 发表。
▪ 1.中心思想—文艺的功能“文艺为工农兵服 务”
▪ 2.《讲话》的文艺观—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 题, “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 “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 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两个派别;新歌剧;叙事长诗,民歌体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