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十七年文学思潮)

合集下载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四章—第六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四章—第六章

1949——1976年的文学第一章1949——1976年的文学思潮第一节“十七年”文学文艺新方向的确定1、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召开“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2、确立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的文艺方向的总指针二、建国初期的文艺风波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评2、对《红楼梦研究》的批评(俞平伯《红楼梦辨》)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评(胡风反革命集团)三、在“左”与“右”之间的沉浮1、“双百”方针的提出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出现了《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王蒙)、《红豆》(宗璞)、《小巷深处》陆文夫、《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秦兆阳、《论人情》巴人、《论文学是人学》钱谷融、《电影的锣鼓》钟惦棐2、“反右”斗争扩大化作家、艺术家陷入罗网,被当做“毒草”。

3、文艺政策的调整1958年,文艺界“全名写诗歌运动”(新民歌运动)1960年,纠正左倾错误,文艺界“新侨会议”4、左倾思潮的泛滥1962年冬,毛泽东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口号,一些作品受到批评第二节文革十年文革十年1966.5——1976.101、1965年,江青、张春桥、姚文元评历史剧《海瑞罢官》2、1966年2月,江青、林彪炮制了《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三突出”“三结合”3、八部“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沙家浜》、《龙江颂》二、两类文学1、不完全遵从政治之命的文学:《万山红遍》(黎汝清)、《李自成》(姚雪垠)、《山呼海啸》(曲波)、《闪闪的红星》(李心田)、《机电局长的一天》(蒋子龙)2、地下文学:《第二次握手》(张扬)、诗歌《秋歌》、《团泊洼的秋天》(郭小川)、《船》《春夜》(舒婷)、“天安门诗歌”第二章1950、60年代的小说第一节概述道路曲折、成绩显著、题材较为广泛、长篇小说大面积丰收。

中国文学当代十七年期间的主要作家以及作品分析

中国文学当代十七年期间的主要作家以及作品分析

第一编1949——1976 年文学第一节 17 年的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一、第一、二次文代会的召开1949 年 7 月 2 日——19 日在北平再召开,由郭沫若提议,党中央批准而召开。

郭沫若作总报告《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周恩来《新的人民的文艺》矛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此次大会标志着新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意义: 1.实现了革命文艺工作者空前大统一、大团圆2.确立和制定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总方针和总路线,确立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3.成立了文艺工作者自己的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消极影响: 1、在文艺指导思想上,完全肯定和照搬了解放区,文艺思想僵化2.沿用解放区文艺的做法,因此对毛泽东思想知名的艺术与生活挂关系做出险隘的理解,具体说是由文艺服务于政治,到文艺自身于政策,服务于当前中心任务,忽略了文艺自身规律,导致创作中公式化概念化。

3.由于把解放区文艺作为新中国文学艺术楷模,相比之下对国统区的文学成就估计太低,不能正确对待国统区出来的广大作家。

第二次文代会(略去)二、文学领域的批判运动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①武训奇人,“行乞兴学”、清末奇人②陶行知《武训画传》,主要宣传武训事迹;孙瑜拍摄, 1948——1950 年上映。

③毛泽东对其批判实质是:是一种文艺策略,而不是对其具体作品的实事求是的文艺批评。

④教训: A、开启了名为讨论,实为政治批判的文艺运动的先河;B、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问题(学术、文艺问题与政治问题)影响: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2、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评判①关于《红楼梦》②旧红学派与新红学派;旧:五四时期以前,评点派和索引派;新:以胡适为代表的考证派③俞平伯对《红楼梦》的研究,作书籍《红楼梦研究》《红楼梦简论》④李希凡与蓝翔A、《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批评俞平伯否定《红楼梦》的“反封建倾向”。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下)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下)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一、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召开,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

会议的重要意义在于根据毛泽东文艺思想总结了五四以来新文艺工作的成绩与经验,确定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的新任务。

标志着社会主义文艺的开始。

2.会议构建新秩序:概念、表述方式、等级秩序、组织新秩序的建构与资源重整。

中国当代文学需面对和继承三个文学传统与资源:五四新文学传统与资源、30年代文学传统与资源、延安工农兵文学传统与资源。

解放区和国统区:第一次文代会确认毛主席的《讲话》规定新中国的文艺的方向,此外没有第二个方向,如果有就是错误的方向。

郭沫若提出五四以来文艺的斗争是为艺术而艺术VS为人民而艺术,指出接受无产阶级领导。

茅盾检讨并把“争取进步、改造自己”作为国统区作家的努力目标。

解放区形成的延安艺术理念开始渗透。

整个50年代的文学行为呈现出对创建文学新格局、新规范、新秩序的努力。

十七年文学:清理和重建两个方面呈现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生成和发展。

政治与文学的关系问题上升为最重要的问题,文学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阶级斗争服务是十七年文学思潮的主要特点,也是十七年文学理论体系建构的理论基点与实际目的,“无产阶级的党的文学的原则”,十七年中国文学运动的全面政治化、阶级斗争化,首先体现在一系列文艺运动的批判斗争交替更移。

(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1953年召开的第二次文代会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正式确立为新中国“整个文学艺术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新的人民的文艺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艺,描写主体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革命知识分子,塑造工农兵英雄人物形象是文学创作的中心任务;讨论“典型”,英雄人物置换典型形象。

红色文学

红色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课程复习资料第一章冷战思维与十七年文学1、1949年10月——1976年10月(17年文学—冷战思维)2、1866年—1976年(“文革”文学),1976年以后(新时期文学)一、冷战背景下,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战略(苏联模式),对于当时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实践“一边倒”的文化战略。

2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领域,文化领域相应也在总体上采取“苏联模式”。

政治文学,艺术走俄国道路。

二、冷战制约下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学实践。

《人民日报》文学实践、文学体制、文学运动、文学创作、文学资源小结: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建构与实践无疑会呈现出相应历史选择和特点(一体化的政治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共产党努力改造中国社会”这一巨大历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章十七年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一、文学语境“体制化”(文学环境)文学高度组织化:“作协”“文联”作家纳入国家体制:工资+稿酬文学刊物:人们文学,文艺报基本特征:文学杂志和出版由国家控制、管理和实施监督。

各种期刊间,构成一种“等级“的体制。

二、文艺政策和文艺论争(一)、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和总方向的确立: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的意义。

延座讲话精神确立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

(文学范式确立)。

成立了“专管文艺“的全国性机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文联。

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学体制(文艺范式确定)(二)、成果:确立了文学所要遵循的“路线”,规定了文学的性质以及题材、主题、具体的艺术方法。

以解放区文艺为蓝本的为工农兵服务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向,成立了全国性机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华全国文学工作协会(1953作协)。

确立中国文艺的总方针、总方向。

(三)、50年代初的三大文艺批判: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1):历史观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1954):学术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952-55):理论(1)电影《武训传》批判——开了政治批判介入文学生产的先河1951年5月12日,《人民日报》刊发毛泽东撰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1949-1976中国文学思潮

1949-1976中国文学思潮

在“双百”方针影响下出现的两股文学思潮: 双百”方针影响下出现的两股文学思潮 出现的两股文学思潮:
一、干预生活 小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小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李国文《改选》 李国文《改选》 诗歌:流沙河《草木篇》 郭小川《望星空》 诗歌:流沙河《草木篇》、郭小川《望星空》 戏剧:海默《洞箫横吹》 戏剧:海默《洞箫横吹》 二、 人道主义 小说:邓友梅《在悬崖上》 陆文夫《小巷深处》 小说:邓友梅《在悬崖上》、陆文夫《小巷深处》、 宗璞《红豆》 宗璞《红豆》 戏剧: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 岳野《同甘共苦》 戏剧: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岳野《同甘共苦》
文革期间, 彻底与“ 旧文化” 决裂, 3 . 文革期间 , 彻底与 “ 旧文化 ” 决裂 , 激进派在空白的地基上创建“ 激进派在空白的地基上创建 “ 真正的 无产阶级文学” 无产阶级文学”。
四、“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中心作家”
中心作家” “中心作家”:新中国 成立以后, 成立以后,由于政权更迭而 使文学出现了重大转折, 使文学出现了重大转折,现 代文学的一批重要作家迅速 边缘化, 边缘化,而继承延安文学传 统的作家和四、 统的作家和四、五十年代之 交开始写作的青年作家, 交开始写作的青年作家,经 历以“新文艺方向” 历以“新文艺方向”为标尺 的筛选后,成为了五、 的筛选后,成为了五、六十 年代文坛的“中心作家” 年代文坛的“中心作家”。 如郭沫若、柳青、粱斌、 如郭沫若、柳青、粱斌、周 立波、贺敬之、郭小川等。 立波、贺敬之、郭小川等。
六、“双百”方针 双百”
双百” 双百”方针:1956年5月,毛泽东在最 1956年
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具体内容是: 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具体内容是: 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1956年 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1956年 下半年到1957年上半年, 1957年上半年 下半年到1957年上半年,文艺界贯彻这一方 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形成了“干预生活” 针,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形成了“干预生活” 人道主义”的创作潮流。到了1957 1957年下 和“人道主义”的创作潮流。到了1957年下 半年,文艺界开始反右斗争, 半年,文艺界开始反右斗争,百花齐放的局 面结束。 面结束。

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

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

2.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俞平伯采取胡适的形式主义考据研究方法,将《红 楼梦》归结为“色”“空”观念,认为是曹雪芹的 自叙传,具有“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风格。遭 到李希凡、蓝翎等人的批判,认为俞平伯的观点违 背了现实主义的研究原则。 1954年10月16日,毛泽东在写给中央政治局的信 《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中,把俞平伯的观念 作为清算胡适资产阶级唯心论进行批判。以此为契 机,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批判资 产阶级主观唯心论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但武训的阶级成分和思想较复杂。武训最早 是一个穷人阶级的代表,沿街行乞,为子孙 筹建学校,把行乞的钱交到地主那里放高利 贷。后皇帝感动于武训的兴学精神,对他予 以封赏使其成为一个富豪,成了地主阶级的 代表。兴学初衷为穷人能够读书受教育,但 他后来办学收的多是有钱人家子弟,为地主 阶级服务。武训这个故事本身具有多义性, 故对电影《武训传》的理解很容易背离编导 的初衷,影片易受责难。
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胡风突出的理论是“主观战斗精神”和“精神奴役创伤 说”,主张创作方法大于世界观,属于主观型现实主义。 40年代,对胡风的文艺思想进行过论争,50年代,胡风的 文艺思想被作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文艺 思想”遭到批判。胡风以30万言(28万字)的《关于解放以 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系统阐释了自己的文艺思想, 对批评进行驳斥,提出了改进文艺领导方式的意见和改革 文艺工作的建议。胡风报告公开后,1955年,社会上掀起 了批判胡风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的群众性运动,胡风等人被 确定为“反党集团”、“反革命集团”,对胡风文艺思想 的批判,升级为政治上的敌对斗争,在全国掀起了粉碎胡 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高潮,胡风被捕入狱,2100多人受株 连,造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冤假错案。1980年9月, “胡风反革命集团”被平反,1988年6月,对胡风的文艺 思想进行重新肯定性评价,对胡风全面平反。

02.1949――1976文学思潮

02.1949――1976文学思潮

具体就是指: 具体就是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 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 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 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 风格,另一种学派, 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 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 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 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 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 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毛泽东《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1949―1976 文学思潮
十七年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概况 第一次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文代会,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即“中华全国 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于 1949年7月2日到 日在北京举行, 日到19日在北京举行 年 月 日到 日在北京举行, 并在会上成立了“ 并在会上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 术界联合会” 术界联合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 进入了当代文学阶段 。 建国以后的几次文艺运动和文艺思 想斗争运动
胡风的现实主义则更多的承 世纪法、 接19世纪法、俄、文学的批 世纪法 判生活的性质, 判生活的性质,以及鲁迅先 生所代表的中国现代作家的 思想启蒙”的责任。 “思想启蒙”的责任。对后 者来说, 者来说,他们更注意古老中 国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沉重负 担。
认为中国的传统和民众的生存状况 和精神状态, 和精神状态,一方面是韧性的战斗 原始的生命力, 力、原始的生命力,另方面则是奴 性的卑贱与苟安。 性的卑贱与苟安。胡风提出这个精 神奴役的创伤,就是要求作家“ 神奴役的创伤,就是要求作家“对 于一切的麻木,一切的污秽, 于一切的麻木,一切的污秽,一切 的混乱,随时随地感到难堪或悲愤, 的混乱,随时随地感到难堪或悲愤, 用了最大的警惕心去告发, 用了最大的警惕心去告发,去抨 击”。

第1章:“十七年”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

第1章:“十七年”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

第一章“十七年”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十七年时期的文学环境,理解当代文学规范的建立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十七年文学体制的建立,第一次文代会,建国初的三次文艺大批判,“双百方针”,文艺界的反右斗争。

【课时】:2学时【教学内容】:一.第一次文代会——当代文学的起点1949年7月2日至19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党的重要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参加大会并发言,周恩来发言称之为“从中国第一次大革命以来逐渐被分离在两个地区的文艺工作者在今天的大会师”。

这次大会的目的就是要把各路文艺大军团结在社会主义文艺大旗下,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而创作。

国统区代表茅盾,解放区代表周扬分别发表讲话。

但是茅盾的讲话重在“检讨前国统区的革命文艺运动中的种种错误倾向”,意在“总结教训”;周扬的讲话介绍了解放区文艺的经验,而这理所当然地成为今后新中国新的文艺的方向。

意义: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标志着当代文学的开始,对我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总结了“五四”以来新文艺运动的经验、教训;确立了毛泽东的文艺思想的地位,将“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确定为新文艺的唯一正确的方向;成立了“文联”(全称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周扬、茅盾为副主席),实现了党对文艺的绝对领导。

附:第一次文代会的重要文献周恩来:《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文艺》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二.建国初的三次文艺大批判十七年时期文艺界斗争频繁,文学批评被作用于阶级斗争、政治斗争的重要手段,几乎每一次政治运动都在文艺界鲜明地反映出来,甚至许多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就是由文艺论争开始的。

(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电影《武训传》简介《武训传》由孙瑜编导,由赵丹主演,昆仑影片公司拍摄,1950年底拍摄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毛泽东的文学思想
毛泽东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中国共 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新民主主义 论》,特别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简称《讲话》)。
具体来说:
1、毛泽东从马克思的一定的“经济基础” 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状况的观点出发, 指出“中华民族的旧政治和旧经济,乃是中 华民族的旧文化的根据;而中华民族的新政 治和新经济,乃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的根 据。” 所以提出“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 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工 农兵的文艺”等描述,来标示它的性质。
3、对于文学创作,毛泽东十分重视“生 活”的重要性,称它为艺术创造的“唯一源 泉”。在《讲话》中,“社会生活”被称为 文学创作的“原料”、“半制品”,创作则 是对它们的“加工”。但是这种“加工”并 不是对生活本身的复制,而是以政治乌托邦 激情来改写生活,使文学作品“比普通的实 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 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有普遍性。”
50年代,对西方古典文学的翻译出版也有 较大的规模,其品种和数量都超过三四十年 代。这是受西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影响的 左翼作家,在建立当代文学的“资源”的另 一种考虑。就时间来说,主要选取19世纪之 前的文学,就创作方法而言,主要选择“现 实主义”的文学,当时的中国文学界只译介 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或者“进步的”, 或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作家作品。
四、“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1、出身地域、生活经验、作品取材,出现了从 东南沿海到西北、中原的转移; 2、文化素养:“五四”时期及以后的现代作家 一般都经过系统的学校教育,很多人曾留学 欧美或日本,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学,有较 多了解。五六十年代的“中心作家”,大部 分学历不高,在文学创作上的准备普遍不足。 于是出现了一批“一本书作家”或“集体创 作”。
二、文学批评和批判运动
毛泽东在《讲话》中说:“文艺界的主 要斗争方法之一,是文艺批评。” 在50年代到7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批评 的那种个性化、或“科学化”的作品解读和 鉴赏活动,不是最主要的职能;它主要是体 现政党意志的,对作家作品、文学主张和活 动进行政治“裁决”的手段。
在50至60年代的“文革”发生之前,文学 界并非不存在不同观点争论的空间,特别是 在政治、文学形势的紧张度较低的时期。不 过被权威报刊批评的作家,很少有为自己的 创作、主张辩护的权利,更不要说“反批评” 了。如50年代对萧也牧、刘真等人的批评。
三、作家的整体性更迭
主要的更迭是:40年代的一些重 要作家迅速“边缘化”,而另一些 作家进入本时期文学的“中心”位 置。
被“边缘化”的情形:1、一部分作家的 写作“权利”在当代受到程度不同的限制, 这种情形主要发生在“自由主义作家”身上, 如:沈从文、钱钟书、朱光潜、废名、萧乾、 李健吾等,而活跃于40年代的穆旦、郑敏、 杜运燮等,受到有意的冷落而“自动消失”。 这些人或进入研究机构,或担任大学教职。
当毛泽东和文学权力阶层认为某一作家、 作品,某种文学思潮、现象的“错误”性质 严重,对文学路线发出挑战,产生严重损害 的时候,批评变可能演化为大规模的批判运 动。如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俞平伯 “红楼梦研究”和胡适的批判,对胡风“反 革命集团”的声讨等。
在文学批评活动中,读者的反应是其中 重要的组成部分。读者的反应对文学方向自 然产生巨大影响;而文学方向的设计者和掌 舵人也将文学规范普及到读者,但是当代文 学批评所引入的“读者”概念,一般不具备 实体性存在的意义,而往往作为权利批评的 以后总延伸。
4、创建“新文化(文学)”的实践需要 确立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毛泽东认为 这种新文化的建设不能与人类历史上的精神 产品割断联系。“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 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对中国 “灿烂的古代文化”,要加以清理,这是 “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 件。”
三、“文学新方向”的确立
第二章 文学环境与文学规范 一、“遗产”的审定和重评
重评的范围,涉及到中国古典文学、外国 文学,以及“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等方面。 其中“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和外国文学具有 优先的紧迫性。(要指出的是,在不同阶段, 重评的标准有所不同。)
在50年代初,对“国际革命文艺”,尤 其是苏联文学的译介,放在首要的位置上。 周扬指出:“摆在中国人民,特别是文艺工 作者面前的任务,就是积极地使苏联文学、 艺术、电影梗广泛地普及到中国人民中去, 而文艺工作者则应当更努力地学习苏联作家 的创作经验和艺术技巧,特别是深刻地去研 究作为他们创作基础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第一节 文学的“转折” 一、40年代的文学界
文学的“转折”,指的就是40年 代文学格局中各种倾向、流派、力量 关系的重组。以延安文学作为主要构 成的左翼文学,进入50年代,成为唯 一的文学事实。
延安文学(也叫做解放区文学)的 特点是:表现了历史乐观主义的理想情 怀,质朴单纯的民间文学艺术,被挖掘 和改造。
1949年3月,在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上产 生了郭沫若为主任委员,茅盾、周扬为副主 任委员的筹备委员会。7月2日到19日,第一 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被称为“从老解放区 来的与新解放去来的两部分文艺军队的会师, 也是新文艺部队的代表与赞成改造的旧文艺 的代表的会师,又是在农村的、在城市中的、 在部队中的这三部分文艺军队的会师。”
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 (十七年文学思 潮)
第一节 文学的“转折”
一、40年代的文学界 二、毛泽东的文学思想 三、“文学新方向”的确立
第二节 文学环境与文学规范
一、“遗产”的审定和重评 二、文学批评和批判运动 三、作家的整体性更迭 四、“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第三节 矛盾和冲突
一、频繁的批判运动 二、对规范的质疑 三、分歧的性质
2、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是毛泽东文学 思想的核心问题。“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 化和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 定的政治路线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 艺术,和政治并行或相互对立的艺术,实际 上是不存在的。” 所以,文学“从属”政治并“影响”政治 的观点,必然而且规定了“怎么写”,如必 须主要写工农兵生活,必须写生活的“光明 面”,必须揭示“历史本质”,乐观主义地 展示历史发展的前景等。
2、“中心作家”边缘化,一些作家清醒地意识 到在文学观念、生活经验、艺术方法上与当 代文学规范的距离,或放弃继续写作的努力, 或呼应“时代”的感召,期望追赶时势而跨 上新台阶。如:郭沫若、巴金、老舍、曹禺、 冯至、艾青、臧克家政治、文学运动中的罹难者。如胡风、 路翎、牛汉、绿原、施蛰存、傅雷等。
总的说来,左翼文学对推动文学“一体 化”做出了巨大努力;毛泽东的文艺思想, 成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文学写作的题 材、主题、风格等,形成了应予遵循的体系 性“规范”;而作家的存在方式,写作方式, 作品的出版、阅读和批评等文学活动方式也 都出现了重大变化。
作家的分类:
1、左翼作家: 2、“广泛的中间阶层作家”:对左翼文学表现 出相当的理解、靠拢左翼文学路线的趋向。 如:老舍、叶圣陶、巴金、曹禺、郑振铎、 臧克家、冯至等。 3、“自由主义作家”:主张文学的“自主性”, 对文学与商业、政治结缘持怀疑和批评的态 度。如:朱光潜、萧乾、沈从文等。
那时,中国文坛重镇有两座, 那时,中国文坛重镇有两座,一个是 人民文学》 一个是《文艺报》 《人民文学》,一个是《文艺报》。前者由 茅盾任主编,后者即在丁玲掌握中。 茅盾任主编,后者即在丁玲掌握中。两份国 字号刊物,分别是创作和批评的最高殿堂, 字号刊物,分别是创作和批评的最高殿堂, 各自发挥不同作用。大约因为角色不一—— 各自发挥不同作用。大约因为角色不一 恐怕也与主编的“主观因素”有关——《人 恐怕也与主编的“主观因素”有关 《 民文学》相对能够专注于文学建设, 民文学》相对能够专注于文学建设,以致 思想倾向”成问题, 文艺报》 “思想倾向”成问题,《文艺报》却以战斗 者自居,火药味十足,高调办刊, 者自居,火药味十足,高调办刊,不断批这 批那,发出“时代最强音” 批那,发出“时代最强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