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文学思潮

合集下载

新时期文学思潮

新时期文学思潮
二 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
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三 天惊一声雷,地倾绝其维。 顿时九州寂,无语皆泪水。 相告不成声,欲言泪复垂。 听时不敢信,信时心已碎。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的重要文章,引发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这标志着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真正深入。1979年以后, 文艺界开始大规模平反,包括右派作家案、“胡风反革命 集团”等在内的大批冤假错案,为一大批在“文革”中被 判为毒草的作品恢复名誉。到1980年,包括《收获》、 《当代》、《十月》、《钟山》、《花城》等十多个大型 文学刊物和省市所属的文学月刊,纷纷创刊或恢复出版, 仅省级以上的文学刊物已超过200余种,为文学发展提供 了众多的阵地,文学界开始出现生机勃勃的局面。
3、对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的讨论。 基于对文革文学的反思,文学开始呼唤人 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的权利。关注文学中关 于人的“异化”问题。
4、关于现代派的讨论: 论争由徐迟1982年发表的 《现代化与现代派》一文引起。 需不需要现代派;现代派好不好;现代派与伪 现代派。
二、80年代前期文艺思潮
80年代文学思潮
一、 1976-1989的文学思潮 从1976年到1990年代中期的二十余年的文学思 潮发展演变,可以大致分为这样几个阶段:新 时期初期的文艺复兴阶段,80年代前期的文艺 争鸣和文艺思潮演进阶段,80年代后期的文艺 思潮新变阶段,90年代的文艺思潮发展阶段。 通过对这几个阶段文学现象的归纳、梳理,可 以清晰地标示出我国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历史轨 迹。
1980年前后,是对西方各种名目的现代文艺的简单评 介时期。20世纪以来重要的现代派现象逐一在文坛亮 相。据不完全统计,从1978年到1982年五年间,在全 国各种报刊上发表的介绍和讨论西方现代派文学问题 的文章,将近400篇。波特莱尔、卡夫卡、加缪、萨特、 贝克特、海明威、福克纳、乔伊斯、加西亚· 马尔克斯、 博尔赫斯、海勒等陌生的外国现代派作家名字,逐渐 被文艺界所熟悉。除文学以外,“新潮”电影、新潮 音乐、新潮美术等思潮也同时涌动。不过,这个时期, 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介绍,还停留在零散的、常识性 的、同时也较为冷静、客观的阶段,广大作家和读者 并未把主要兴趣放在这上面。

第五章 80、90年代文学思潮

第五章 80、90年代文学思潮

4、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



1980年前后,对西方各种名目的现代文艺 理论和思潮的引入和评介掀起高潮。 徐迟文章《现代化与现代派》,高行健著 《现代小说技巧初探》都曾引发广泛论争。 1980年起始由袁可嘉等选编的《外国现代 派作品选》四册八本陆续由上海文艺出版 社推出。


从1981年到1985年,在争论的同时,西方 现代文艺观念与方法也逐渐融入到中国当 代文学创作中——朦胧诗,“新的美学原 则在崛起”,“东方意识流”,刘索拉、 徐星、残雪等的小说,先锋文学…… 1985年前后,文坛又掀起一场“伪现代派” 的讨论。


B 关于“文学主体性”的讨论 《文学评论》从1985年第4期开始,推出了 “我的文学观”专栏 刘再复系统阐述了“文学中的主体性原 则” ,引起了全国性的对“文学主体性” 问题的批评、反批评及其商榷。


从1984年到1987年,刘再复发表了一系列的围绕 “人的主体性”而展开的对文学进行研究的论著, 提出文学艺术强调以人为中心,就是要强调人的 主体性。 “文学中的主体性原则,就是要求在文学活动中 不能仅仅把人看作客体,而更要尊重人的主体价 值,发挥人的主体力量,在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中,恢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中心,为目的。”
主流、精英、大众的三元文学格局

在市场经济语境下,文学日趋边缘化和多 元化,整体上逐渐形成了:主流意识形态 文学、知识分子精英文学、大众通俗文学 的三元格局,三者相对独立而又彼此渗透。
这解放了作家的创作个性,由此形成了文 坛空前的活跃与躁动。

作家的个人写作立场、民间写作立场


个人写作立场:作家不再自认为他是国家 民族人民的代言人,他愿意从自我的角度 来看待这个世界,感受这个世界的真相和 痛楚。 韩东《大雁塔》:“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 知道些什么/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 然后再下来”

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1.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是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中国文学的主导思潮,强调文学要为社会主义服务,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1956 年提出的文艺方针,鼓励文艺创作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了文艺的繁荣。

3. 伤痕文学: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以揭露和反思“文革”给人民带来的伤害为主题。

4. 改革文学:20 世纪 80 年代兴起的文学思潮,关注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进程,反映人民生活和社会变革。

5. 寻根文学: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出现的文学思潮,主张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民族精神和文化根源。

6. 先锋文学: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兴起的文学思潮,强调形式创新和艺术探索,代表作家有莫言、余华等。

7. 新写实主义:20 世纪 90 年代出现的文学思潮,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强调真实、平实的写作风格。

8. 网络文学: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的文学形式,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这些知识点只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值得关注和研究。

90年代文学思潮

90年代文学思潮
9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90年代文学转型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的政治、经济发生了重大的转型, 其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经济不仅作为一种经济方式,而且还作为一种生活方 式,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文化态度。韦伯、哈 贝马斯等人认为现代社会本质上是世俗社会,90年代的中国最 大的社会思潮是世俗化思潮。世俗化不可避免地与商业化、欲 望化相联系,波德里亚、福柯以及西方的文化研究者和女性主 义者都在致力于这种问题的研究。金钱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 中的作用空前增大,中国进入了消费时代。快乐、刺激、另类 的事情印证着金钱的价值,痛苦的精神思索、神圣的理想失去 了存在的意义。 二、文学的人文价值被淡化。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文学的体 制也发生了变化,作家从体制中脱离出来,变得边缘化,其结 果是作家的写作自由增大,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变得正常化,作
家的存在受到市场的影响,文学创作与商业操作的关系不清白 了,媚俗的情况愈来愈明显,文学放弃了超越性的精了阿尔都塞所说的“意识 形态机器”的控制,题材、样式、手法空前的多元化:题材杂 多、价值分化、日常生活浮出、世俗化增强。大众文化、文学, 网络文学对严肃文学构成冲击。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与新思潮 一、后现代主义:资本主义进入高度发达时期(后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的产物,是对这种社会的一种社会 学概括。是现代主义的一个新的发展,与现代主义的关系:1、 都是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的;2、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 二、基本特征:反对现代社会的普世价值,对确定性和终极价 值持怀疑态度;强调多元化,对社会进行调侃和反讽。文学表 现是:消解宏大叙事,反精英意识,价值立场向大众转移,手 法常用的是反讽、戏拟、拼贴等。 三、中国文学中的后现代特征
第十三章 90年代小说

90年代的文学思潮

90年代的文学思潮

❖ (三)女性文学创作思潮:铁凝、陈染、王安忆等
❖ 1.共同特征
❖ 女性写作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便是充分的性别意识与性别 自觉。——女性写作显露出在历史与现实中不断为男性话语 所遮蔽、或始终为男性叙述所无视的女性生存与经验。”
❖ 2.类型
❖ (1)社会复合型
❖ 以张抗抗、铁凝、王安忆等为代表。她们的文本或关注女性 命运、或书写城市的文化氛围与妇女命运的关系,基本上是 站在中性的立场,塑造人物、揭示主题。代表作有:张抗抗 的《淡淡的晨雾》《北极光》《夏》《红罂粟》《隐形伴侣》 《情爱画廊》;铁凝的《砸骨头》《孕妇和牛》《午后悬崖》 《永远有多远》《玫瑰门》;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纪 实与虚构》《香港的情和爱》《岗上的世纪》《长恨歌》等。
❖ 5.文坛三足鼎立:官方主流意识形态文学、知识 分子精英文学、大众世俗文学三分天下。这三大板 块在创新独立、坚定固守、回归传统等方面呈现出 了各自的特色,使得当代文坛佳作不断,精彩纷呈。
❖ 6.文学批评的出现新的特征,即理论化和学院化。
(三)90年代文坛变化原因
❖ 1.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在影响人们社会 心理的同时,也深层地影响着写作者固有的文学观 念;在影响了作家身份的同时更影响了文学作品的 生产方式,使文学变成为了社会综合力量参与的创 造活动。
❖ 2.相对自由的“无名”时代的出现,为作家的创 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主空间。人们无论是表现自 我欲望的追求与实现,还是展示隐秘的个人感受与 体验,都比以前少了诸多顾忌。
❖ 3.全球化语境的冲击,使文学作品的重心地位有 所偏移。为了生存,许多作家将目光转向了通俗文 学,书写了一批具有媚俗色彩的通俗文本。
❖ 2.长篇小说创作的兴盛。不论是先锋文学、寻根文学、新 写实,在80年代,各个文学流派均主要以中短篇小说为主。 至90年代,随着作家和新时期文学的进一步成熟,长篇成为 众多追求的东西。如贾平凹的《废都》、陈忠实的《白鹿 原》、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陈染的《私人生活》等。 而其原因主要有:(1)作家的“文学史”意识;(2)各种 “文学奖”的暗中激励;(3)市场经济的推动,如电影电 视改变的需求。

80-90年代文学思潮

80-90年代文学思潮
80-90年代 文学思潮
80年代
新时期文学
90年代1989年为界拨乱反正现在,“四人帮”及其资产阶级帮派体系已被摧毁, 但是,“四人帮”加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还远没 有完全粉碎。……无论在理论上或实际工作中,“四 人帮”都设置了不少禁锢人们思想的“禁区”,对于 这些“禁区”,我们要敢于去触及,敢于去弄清是非。 科学无禁区。凡有超越于实践并自奉为绝对的“禁区” 的地方,就没有科学,就没有真正的马列主义、毛泽 东思想,而只有蒙昧主义、唯心主义、文化专制主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粉 碎“四人帮”以后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 就是崇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自 由”,否定社会主义。这不行。中国要搞现代 化,绝不能搞自由化,绝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 道路。 ——《邓小平文选》
关于现代派的讨论
朦胧诗论争 艾青 现代派 注意表现人的自我心理意识 追求形式上的流动美和抽象美
1978年12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批判“两个凡是”,倡导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废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确立 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道路。 清理冤假错案
一、充分的人才队伍和组织保障 对冤假错案平反 ,解放了包括日后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总 二、良好的社会基础 设计师邓小平在内的一大批具有丰富经验的各级管理干 三、良好的政治环境 放下了沉重的历史和政治包袱 ,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 部和各行各业的优秀专业人才。 建设事业之中。 对建党和建国以来若干重大错误的彻底纠正 ,显示出新 四、思想基础和路线保障 时期的党和政府具有与历史上的错误进行彻底决裂的决 对毛泽东的科学评价和对毛泽东思想的准确定位,统一 心和修正自身错误的勇气与能力。同时,党的实事求是 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消除了长期以来极左思想的严 的优良传统得到恢复和发扬。 重束缚,重新建立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 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指导方针。

80—90年代文学思潮

80—90年代文学思潮

“清除精神污染”和对所谓错误作品的批评


1983年下半年至1984年初, 文艺界展开了名为‚清除精 神污染‛的斗争。这场斗争 从批判诗人白桦创作的电影 剧本《苦恋》和根据这个剧 本改编拍摄的电影《太阳和 人》开始。 ‚清除精神污染‛和‚反资 产阶级自由化‛运动,涉及 不少有探索勇气和有创造力 的作家、理论家,他们受到 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伤害, 有些人从此在文坛上消失。
.
第六章 80—9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 80年代文学思潮


80年代的文学思潮,基本循着‚人‛的观念的现代性探求、 文学本体的现代性建构这两条轨迹前行,形成了新时期文学 汹涌的人道主义、人文精神主潮。其大致经历如下: 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辨识和争鸣。 关于现代派的讨论。 ‚清除精神污染‛和对所谓错误作品的批评。 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争鸣。 对文学方法论和文学主体性的讨论。 文学的文化寻根思潮。

第二节

90年代文学思潮
从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东欧 剧变、苏联解体、东西方长期对峙的冷战局面消失,人类世 界进入了一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新时代。


经济激剧变革及其带来的拜金主义迅速上升为社会关注的尖 端,价值多元和立场分化的变革时代,让作家艺术家和人文 知识分子面临着痛苦的选择和决裂。 主流意识形态文学、知识分子精英文学和大众通俗文学相对 独立却又彼此渗透。
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辨识和争鸣



1979年1月,上海《戏剧艺术》发 表陈恭敏《工具论还是反映论—— 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一文,对 长期统治中国文艺界的权威理论 ‚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大胆地 提出了质疑。 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中 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 在北京召开,是这个阶段的重要事 件。 1980年7月26日,《人民日报》发 表社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 义服务》,为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 题定下了基调。此后,文艺为人民 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 方针得以再次确立。

问卷解读:90年代文学思潮演变规律探寻

问卷解读:90年代文学思潮演变规律探寻

2 关于上海作协发起的百名评论家推荐 9 . O年代最 有影 响的作家作 品的 问卷的分析 :
(前 十 名 )
王 安 忆
(前 十 名 )
《 长恨 歌 》

的作 家认为 当代评论 家没有权力 和足够才智 对作家 写作进 行指导 ; 0 1 %的作家认 为活跃 于 当代 文坛的作 家没 有人给 0 与他( ) 她 的写作 以一种根本之指 引 , 不应把 陈寅恪 、 王小 波 等当做偶像 。
维普资讯
理论掾索
福柯 的“ 权力 一话语 ” 论 , 理 布尔迪厄 的“ 文化资 本 ” 理 论, 深刻揭示知识话语和权力的共生关系。权 力不是 物质实 体, 而是一种无往不在 的关 系。权力 的重要 载体是话 语 , 文 学话语是“ 力量 的场 所 , 意见纷争 与利 益变更 的地 方 , 是 是 正统力量与反对势力相冲撞 的场合 ” 葛林伯雷) ( 。话 语权 之争影响着 9 O年代文学复杂的演进 过程 , 大致 有四种模式 : 1 意识形态话语 文学化/ . 文学话语 ;. 2 作家/ 评论 家; . 3 作家/ 作家 , 评论家/ 评论 家;. 4 各派别 内部之 争。文学史主要 是 由 作家创作和评论家评论 构成 , 两者关系构成文学思潮 的基 本
余 华
《白鹿 原 》 《 桥词 典 》 马
《 三观 卖血记 》 许 《 月寓 言 》 九 《 灵吏》 心 《 化苦 旅 》 文 《 着》 活 《 与地 坛 》 我
《务 虚 笔 记 》
陈 忠 实
韩 少 功
史 铁 生
现象 B:6 5 %的作家对《 读书 》 否定批 评态度 ;9 的 持 2% 作家未做评价 ;5 的作 家持肯 定态度 。5 %的作 家对 《 1% 2 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低俗的品质; 4、过度的形式追求。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与探索中的新思潮
一、9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概况
1、后现代主义的内涵。 2、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介绍。
3、当代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文本。
先锋小说是当代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文本, 新写实主义、新状态、新历史主义、王小波与王朔小说 等被视为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变体。
二、私人化女性写作
1、对林白《一个人的战争》、海男《我的情人们》等的讨论。 2、对私人化女性写作内涵的理解。
三、女性主义写作的困惑与出路
1、狭隘边缘与孤芳自赏。 2、超性别意识。
八、思考题:
1、谈谈90年代的社会与文化。 2、谈谈90年代文学思潮的概况。
第十章 90年代小说
第一节 新写实小说
一、定义:见教材。
2、王晓明等参与。《读书》杂志刊发一组讨论文章。
3、张承志和张炜提倡道德理想主义:呼唤古典人文情
怀;思考现代道德人格;坚持理想信仰;呵护灵魂 与宗教情感。如《心灵史》《柏慧》等。
二、文化保守主义
1、现代化与本化结合阐扬中华本土文化。 2、儒学在20世纪的创造性的转化。
3、文化保守主义倾向的作家作品:《白鹿原》《曾国藩》《雍
二、90年代文学的全方位转型
1、题材杂多,载体多样; 2、价值立场、审美意识深刻分化,文学观念进一步开放;
3、诉诸生活流和原生态的日常性叙事,注重文体实验和形式探
索,文学具有了独立话语权; 4、世俗化倾向,对现实、生活进行个人化体验和挖掘;
三、90年代文学转型潜藏的危机
1、商业化语境的负面影响;
2、发达的大众传媒的冲击;
四、“新写实”与现实主义的关系
1、在对“新写实”与现实主义的比较研究中,有论 者认为:“新写实”在渊源上与以往的现实主义 一脉相承,应该把它归入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之 中。 2、关于“新写实”与现实主义的关系问题,更多的评论者则 着 重分析比较了二者不同的审美特征。
五、“新写实”与自然主义的关系
1、丁永强的《新写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回归》认 为二者有六个方面的相同之处。 2、“新写实”和自然主义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2、新状态文学思潮
1)对日常经验的强调
(1)经验表现域的拓展与存在可能性的挖掘。 A、欲望化形态,如何顿、朱文等。 B、私人化形态,如韩东、鲁羊、林白、陈染等。 (2)哲学化主题的生命性。 A、穿越生存表象直抵生存本真。 B、对人类生存的哲学思考。
2)对私人性叙事的追求
(1)对启蒙叙事的解构。 (2)美学风格的后现代性。
第九章 9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 90年代文学转型
一、90年代文学转型的语境
1、随着市场经济中心的确立,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 文化态度都发生了转变。 2、在市场化的商业社会中,由于大众传媒的发达和人们生活
节奏的加快,文学的人文主义精神价值正在被淡化,文学
日益边缘化和泛商品化。 3、文学的非意识形态化特征得到了强化。
正皇帝》等。
三、后殖民理论反思
1、反思质疑西方文明的普世性和文化殖民,张扬文化的民族性 与本土性
2、思考全球化语境中中国文化的定位与建设。
第四节 女性主义文学思潮
一、几代女性写作概况
1、五四时期“人的觉醒”下的追求与迷茫。
2、十七年文学女性性别被遮蔽,与男人一样。 3、80年代中后期从自然层面肯定了女性的性别。 4、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影响下的文学呈现女性特有的经验世界。 作为边缘性话语的文本探索,女性写作将话语建构、生存困惑 和历史批判交织得最为惊心动魄。女性写作的展开背景是西方 女性主义理论的进入和当代中国城市女性独立空间的空前提升, 因此女性写作的起点充满了现代主义的浓重色彩。
二、“新写实”小说兴起的原因
第一,社会生活方面的原因。 第二,文学自身方面的原因。 第三,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
三、“新写实”小说的美学特征
对于“新写实”小说的美学特征,评论界众说纷纭。
1、《钟山》杂志在“新写实小说大联展”中的说法。 2、雷达对“新写实”小说特征的归结。 3、王干对“新写实”小说特征的归结。 4、陈骏涛对“新写实”小说特征的归结。 5、郭光华对“新写实”小说特征的归结。
4、大众文化思潮
(1)文化和文学产品纳入工业化的生产消费,展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世俗化的景观。 (2)消解政治话语一体化和精英文化中心化,片面强调娱乐功能。 (3)大众文化思潮下的作家作品:王朔《顽主》系列,朱文《我爱 美元》,贾平凹《废都》等。
第三节 关注人文精神及其文化思潮
一、人文精神讨论概况
1、1993王蒙《躲避崇高》引发讨论。
1)以写实为主要特征,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流派
的长处; 2)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还原,真诚直面人生与现实。
如池莉、刘震云、刘恒等。
新写实主义小说:是对新潮小说乃至寻根派和现
代派小说的反拨。当方方将新写实的“风景”首先 展现在当年光怪陆离的文坛上,在转换了审视现实 的立场之际,新写实主义小说预示了某种对历史的 解构姿态。新写实小说既远离宏大叙事进入当下生 活原生态,同时解构精英主义话语的理想主义神话。 新写实的领军人物池莉以《绿水长流》、《来来往 往》等市民小说对现代爱情神话坚持不懈的质疑, 可以视为现代性话语当代裂变的映射。
二、决定90年代文学后现代特征的主要因素
1、“人”的观念的变化。主体破碎,精神品格降低,生物性本 能放大。 2、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揭示人内心体验、感受、矛盾和对自 我反思是其核心思想。 3、解构主义的思维。消除和拆解结构。
三、探索中的新思潮: 新写实主义、新状态、新历史主 义、大众文化思潮 1、新写实主义思潮
六、对“新写实”小说的评价
1、把“新写实”小说放到艺术的整体演进中来加 以 考察,应该说它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 2、“新写实”小说的缺陷也十分明显。
3、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
(1)新历史主义小说特点:
A、否定历史的客观真实性,证明历史的混乱与虚妄。 B、嘲弄历史的本质规律,营造文本情节迷宫。 C、清楚主体认识能力的有限性、相对性和片面性。 D、主题思想和艺术形态的开放性。 E、理性的迷失造成消极影响。
(2)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代表:
叶兆言“夜泊秦淮”系列,余华《活着》,苏童《妻妾成 群》,莫言《红高粱》,王安忆《纪实与虚构》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