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90年代文学思潮

合集下载

90年代文学思潮

90年代文学思潮
9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90年代文学转型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的政治、经济发生了重大的转型, 其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经济不仅作为一种经济方式,而且还作为一种生活方 式,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文化态度。韦伯、哈 贝马斯等人认为现代社会本质上是世俗社会,90年代的中国最 大的社会思潮是世俗化思潮。世俗化不可避免地与商业化、欲 望化相联系,波德里亚、福柯以及西方的文化研究者和女性主 义者都在致力于这种问题的研究。金钱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 中的作用空前增大,中国进入了消费时代。快乐、刺激、另类 的事情印证着金钱的价值,痛苦的精神思索、神圣的理想失去 了存在的意义。 二、文学的人文价值被淡化。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文学的体 制也发生了变化,作家从体制中脱离出来,变得边缘化,其结 果是作家的写作自由增大,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变得正常化,作
家的存在受到市场的影响,文学创作与商业操作的关系不清白 了,媚俗的情况愈来愈明显,文学放弃了超越性的精了阿尔都塞所说的“意识 形态机器”的控制,题材、样式、手法空前的多元化:题材杂 多、价值分化、日常生活浮出、世俗化增强。大众文化、文学, 网络文学对严肃文学构成冲击。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与新思潮 一、后现代主义:资本主义进入高度发达时期(后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的产物,是对这种社会的一种社会 学概括。是现代主义的一个新的发展,与现代主义的关系:1、 都是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的;2、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 二、基本特征:反对现代社会的普世价值,对确定性和终极价 值持怀疑态度;强调多元化,对社会进行调侃和反讽。文学表 现是:消解宏大叙事,反精英意识,价值立场向大众转移,手 法常用的是反讽、戏拟、拼贴等。 三、中国文学中的后现代特征
第十三章 90年代小说

90年代的文学思潮

90年代的文学思潮

❖ (三)女性文学创作思潮:铁凝、陈染、王安忆等
❖ 1.共同特征
❖ 女性写作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便是充分的性别意识与性别 自觉。——女性写作显露出在历史与现实中不断为男性话语 所遮蔽、或始终为男性叙述所无视的女性生存与经验。”
❖ 2.类型
❖ (1)社会复合型
❖ 以张抗抗、铁凝、王安忆等为代表。她们的文本或关注女性 命运、或书写城市的文化氛围与妇女命运的关系,基本上是 站在中性的立场,塑造人物、揭示主题。代表作有:张抗抗 的《淡淡的晨雾》《北极光》《夏》《红罂粟》《隐形伴侣》 《情爱画廊》;铁凝的《砸骨头》《孕妇和牛》《午后悬崖》 《永远有多远》《玫瑰门》;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纪 实与虚构》《香港的情和爱》《岗上的世纪》《长恨歌》等。
❖ 5.文坛三足鼎立:官方主流意识形态文学、知识 分子精英文学、大众世俗文学三分天下。这三大板 块在创新独立、坚定固守、回归传统等方面呈现出 了各自的特色,使得当代文坛佳作不断,精彩纷呈。
❖ 6.文学批评的出现新的特征,即理论化和学院化。
(三)90年代文坛变化原因
❖ 1.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在影响人们社会 心理的同时,也深层地影响着写作者固有的文学观 念;在影响了作家身份的同时更影响了文学作品的 生产方式,使文学变成为了社会综合力量参与的创 造活动。
❖ 2.相对自由的“无名”时代的出现,为作家的创 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主空间。人们无论是表现自 我欲望的追求与实现,还是展示隐秘的个人感受与 体验,都比以前少了诸多顾忌。
❖ 3.全球化语境的冲击,使文学作品的重心地位有 所偏移。为了生存,许多作家将目光转向了通俗文 学,书写了一批具有媚俗色彩的通俗文本。
❖ 2.长篇小说创作的兴盛。不论是先锋文学、寻根文学、新 写实,在80年代,各个文学流派均主要以中短篇小说为主。 至90年代,随着作家和新时期文学的进一步成熟,长篇成为 众多追求的东西。如贾平凹的《废都》、陈忠实的《白鹿 原》、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陈染的《私人生活》等。 而其原因主要有:(1)作家的“文学史”意识;(2)各种 “文学奖”的暗中激励;(3)市场经济的推动,如电影电 视改变的需求。

80-90年代文学思潮

80-90年代文学思潮
80-90年代 文学思潮
80年代
新时期文学
90年代1989年为界拨乱反正现在,“四人帮”及其资产阶级帮派体系已被摧毁, 但是,“四人帮”加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还远没 有完全粉碎。……无论在理论上或实际工作中,“四 人帮”都设置了不少禁锢人们思想的“禁区”,对于 这些“禁区”,我们要敢于去触及,敢于去弄清是非。 科学无禁区。凡有超越于实践并自奉为绝对的“禁区” 的地方,就没有科学,就没有真正的马列主义、毛泽 东思想,而只有蒙昧主义、唯心主义、文化专制主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粉 碎“四人帮”以后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 就是崇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自 由”,否定社会主义。这不行。中国要搞现代 化,绝不能搞自由化,绝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 道路。 ——《邓小平文选》
关于现代派的讨论
朦胧诗论争 艾青 现代派 注意表现人的自我心理意识 追求形式上的流动美和抽象美
1978年12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批判“两个凡是”,倡导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废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确立 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道路。 清理冤假错案
一、充分的人才队伍和组织保障 对冤假错案平反 ,解放了包括日后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总 二、良好的社会基础 设计师邓小平在内的一大批具有丰富经验的各级管理干 三、良好的政治环境 放下了沉重的历史和政治包袱 ,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 部和各行各业的优秀专业人才。 建设事业之中。 对建党和建国以来若干重大错误的彻底纠正 ,显示出新 四、思想基础和路线保障 时期的党和政府具有与历史上的错误进行彻底决裂的决 对毛泽东的科学评价和对毛泽东思想的准确定位,统一 心和修正自身错误的勇气与能力。同时,党的实事求是 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消除了长期以来极左思想的严 的优良传统得到恢复和发扬。 重束缚,重新建立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 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指导方针。

第六章 1977--1989年文学思潮

第六章  1977--1989年文学思潮

五、第三代诗人 ①“第三代诗人”主要指以韩东等人为代表的 “他们派”,以周伦佑等人为代表的“非非派” 和以李亚伟等人为代表的“莽汉派”等青年诗 人群体。从艺术观念上看,他们与先锋小说家 有接近之处,都强调文学形式的重要性,强调 对传统文学中的“宏大叙事”的解构。 ②“他们派”立足于日常生活经验和“口语化”, 并提出“回到诗歌”、“诗到语言为止”的口 号;“非非派”在诗歌中表达了对文化的怀疑 和反叛,对“非崇高”和“非理性”迷恋的姿 态;“莽汉派”以“腰间挂着诗篇的豪猪”的 反文化姿态出现在诗坛,主张用鲁莽、嘲讽、 随意而放肆的口语摧毁“优美”、解构“崇
三、寻根小说 基于80年代中后期当代中国的深刻社会、政治、 经济文化转型,并受海外 “新儒学” 以及拉美魔 幻现实主义文学的触动,许多中国作家试图将自己 的文学创作根植于悠久而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土壤 之中,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 以中国人特有的感受性来解读改造西方的文化观念 和艺术形式,于是出现了“寻根文学”思潮。 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三王”和《遍 地风流》,莫言的“红高梁家族”,郑义的《远 村》、《老井》、王安忆的《小鲍庄》等。 寻根文学有尖锐的批判性和反思特点,这是启 蒙思潮本身的特点。但它并不固步自封,而是广泛 借鉴各种西方现代派文学技巧,特别是一些后发达 国家文学的成果,使之比传统文学思维更具开放性。
3、文学论争的焦点发生了变化。形成争论焦点的几 乎都是属于纯粹理论性问题,如文学批评方法、文 学的主体性、小说艺术创新、文学寻根等。文学从 观念到创作开始了全方位突破。 二、80年代后期几个重要的文学论争 1、1985年和1986年,被人们称为“方法年”、 பைடு நூலகம்观念年”,文学批评方法的更新成为文学界的热 点话题。 2、1984年到1987年,围绕文学主体性问题展开 一场讨论。 3、从1985年开始的寻根小说创作,引发了文学的 文化寻根热。 4、1988年前后,文学界提出“重写文学史”口号, 引发重写文学史的讨论。

第六章 90年代文学思潮

第六章 90年代文学思潮

❖ 5、鲁迅对当代中国文学的意义;
❖ 6、你认为中国作家协会这样的组织和机构对 你的写作有切实的帮助吗?你对它作何评价?
❖ 7、你对《读书》和《收获》杂志所代表的趣 味和标榜的立场如何评价? 8、对于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你是否承 认它们的权威性?

❖ 发放问卷是否是一次“弑父”行为?
❖ 答:显然不是。那些在年龄是我们的父辈 的作家与我们的写作没有任何继承关系, 我们不是看他们的书长大的。说我们是 “喝狼奶长大的”,也许没错,但我们的 自我感觉更像是一些孤儿。如果说到“父 亲”,也许是海明威、卡夫卡、博尔赫斯 这样一些人。但他们从来不承认我们是他 们的儿子。
❖——韩东《备忘:有“断裂”行为的问题回答》
第六章 90年代文学思潮
一、概述
❖ 文学走向边缘——“精英”文化受挫 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转型,文学商 品化 读者与市场选择文学 部分作家还在保持创作的独立性
90年代文学形态
❖ 主流文学
表达国家意志和正统意识形态的文学,主要特 征是突出党的领导,弘扬革命传统,关注现实 生活。
❖ 精英文学
目的在于人的觉醒和人的现代化,遭遇困境。
❖ 新写实主义:同样反映出作者精神信仰的 破碎
❖ 讨论是以文学的危即为出发点的,如何 看待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文学自然成为争 论的焦点,三种观点: 一是不赞同对王朔的批评,如白烨、杨 争光、刘心武等,如王蒙的《躲避崇 高》,反对把王朔现象视为文学危机的 表征。 二是对文学的现状表现出深切的忧虑。 如张炜、张承志。《以笔为旗》。 三是折中。人文精神的讨论,文学和知 识份子存在一个再度确立价值理念的问 题。其真正的分歧不是要不要人文精神, 而是在新的时期理想主义和世俗主义之 间的一场冲突。

第六章 80年代、90年代文学思潮

第六章   80年代、90年代文学思潮

1988年4月《上海文论》开辟了 “重写文学史”专栏。王晓明、陈 思和在《主持人的话》强调了“重 写文学史”意义在于要改变这门学 科原有的性质,使它从屈从于整个 革命史传统教育的状态下摆脱出来, 王晓明 成为一门独立的审美的文学史学科。
一时之间,集中出现了一批对文学 史上的思潮流派作家作品重新评价 与反思的论著,对文学创作和文学 史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韩少功

郑万隆
这一思潮的倡导者和创作主力是一批新时期的新 锐作家,包括韩少功、王安忆、贾平凹、郑义、 郑万隆、阿城、李杭育等人。
韩少功:“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 统的文化土坡里,根不深则叶难茂。”( 《文学 的“根”》 )
郑万隆认为“寻根”是“力求揭示整个民族在历 史生活积淀的深层结构上的心理素质,以寻找推 动历史前进和文化更新的内在力量。”
.
1976年10月,中共一举粉碎四人帮,随后也宣告文 化大革命的终结,一个文学新时代拉开了序幕。文 学界一般把自此以后的文学时代,称之为新时期。
1976年以后至今的文学应该可以这样粗略划分:
以1989年为界,前一个时期可以称之为新时期,即 1980年代文学(笼统可视为现代性文学);
后一个时期可以称之为后新时期,亦即1990年代文 学(亦可笼统视之为后现代性文学);
他认为自己的研究是“‘人的研究’的一 种形式。”
对“主体性”问题,他分别从一般主体性 构成,文学主体性内涵和文学主体性的实 现途径进行了论述。
三,陈涌的反驳与批评
陈涌在1986年4期《红旗》杂志上 发表的《文艺学方法论问题》,对 刘再复的观点提出了反驳与批评。
他认为,刘文把人“作为一种客观 存在”和“作为行动者的人”分割 开,把人的“受动性”归属前者, 而把人的“能动性”归属于后者是 错误的。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 超越时间空间,超越社会历史条件 的‘行动着人’的主体性。

第六章 1976~1989文学思潮

第六章 1976~1989文学思潮
2、作品分析:王一生,从下 棋悟出人生之道“生不可太 胜”。崇尚道家文化。 艺术形式:叙事练达,文字 新颖。
第五节 富有创新性的现代派与先锋小说 一、现代派小说:上世纪80年代,新时期 的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导致了西方哲学 和其它人文思想的进入,极大地影响了 当时的文学观念、创作模式和理论批评。 1985年后有: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 徐星的《无主题变奏》、残雪的《山上 的小屋》等。
(二)孙甘露的语言实验:
1、作者简介:1959年7月生于上海。祖籍山东荣 城,1986年发表成名作《访问梦境》。《我是少 年酒坛子》和《信使之函》是典型的“先锋派”。
2、他把语言当作最高事件, 自觉而坚定的语言 实验,超越了时代,让写作变成一次“反小说”的 修辞游戏,令人们望而却步。1988年发表的中篇 小说《请女人猜谜》,被视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作。 九十年代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呼吸》、中短篇 小说集《访问梦境》、随笔集《在天花板上跳舞 等。
他的早期作品注重表现细腻独特的生命 体验,描写童年记忆的乡村世界,达到了 自然与感觉的奇妙和谐。《红高粱》具有 明显的新历史主义倾向,野史、民间化明 显。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他开始 文体实验,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 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 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 色彩。
第二节 80年代前期的文学思潮 一、三只报春的燕子:白桦《曙光》1977年; 刘心武《班主任》1977年11月;徐迟《哥德 巴赫猜想》1977年9月。预知了文学春天的来 临,启示文艺形式与取材要有新的突破,继 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开拓与创导的人文 精神。 二、改革开放时代的文学资源: 古代传统文化资源:更讲究文化的成绩;现 代传统的文化资源:更讲究民主与科学的进 取,“五四”文化传统;世界的文化资源。

第六章 1976-1989文学思潮

第六章  1976-1989文学思潮

列主义的符合客观实际的新论断,在这样一个 重要的历史背景下,文艺界的思想解放运动 也开始获得迅速深入的发展。
文艺界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成果:
1、 1979年,正式发表了周恩来1961年 《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 上的讲话》全文,此文成为新时期文艺界思 想解放运动的指导性文献。 2、 1979年5月,中共中央转解放军总政治 部《关于建议撤销1966年2月部队文艺工作座 谈会纪要的请示》,同意撤销
《纪要》。至此,“文艺黑线专政论”被彻 底推翻。 3、1957年被打成右派的文艺界知识分子 得到平反,对当时被批判的作品给予了公 正评价。 4、 1980年9月,党中央对“胡风反革命 集团”一案予以平反昭雪。 5、1980年,包括《收获》《当代》《十 月》《钟山》等十多个大型文艺刊物纷纷 创刊或恢复出版。
六、关于“重写文学史”
1988年前后,文艺界提出“重写文学史” 的口号,是80年代后期文艺观念的深刻变革而 导致的。 具体动因: 1、建国后在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前提下, 文艺的审美评价功能的削弱。 2、新时期现代西方文论的大量涌入,各 种文艺价值观念、概念的更新转型。
3、文学回归自身的呼声、文学”向内转”的 倾向、文学的主体性的讨论等。 强调文学史写作的审美思维,强调文学 史学科的独立性和科学性,是“重写者” 们的共识。
刘再复在他的《论文学的主体性》中提出了 一个“文学中的主体性原则”,就是“尊 重人的主体价值,发挥人的主体力量,在 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恢复人的主体地 位,以人为中心,为目的”。 从创造的主体性出发,作家的创作是 超越一般需求而升华到自我实现的精神境 界的活动,以此在创作实践中,主体性表 现为超常性、超前性和超我性,即主体对 世俗观念、时空界限及“封闭自我”的超 越,在超越中作家的精神主体进入充分自 由的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 机》
《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观点
❖ 王朔:以调侃的姿态,迎合了大众的看客 心理,嘲笑了被我们称之为人文精神的价 值指向。
❖ 张艺谋:电影使用了在中国人看来最具现 代性的技巧,所表现的却是中国文化最陈 腐的东西,这正是人文精神的全面丧失。
❖ 先锋:暗合了知识界从追究生存价值的理 想主义目标后撤的思想潮流
• 今天,文学的危机已经非常明显,文学杂志 纷纷转向,新作品的质量普遍下降,有鉴赏 力的读者日益减少,作家和批评家发现自己 选错了行当,于是踊跃“下海”的人,倒越 来越多。
• 今天的文学危机是一个触目的标志,不但标 志了公众文化素养的普遍下降,更标志着整 整几代人精神素质的持续恶化。文学的危机 实际上暴露了当代中国人人文精神的危机, 整个社会对文学的冷淡,正从一个侧面证实 了,我们已经对发展自己的精神生活丧失了 兴趣。
❖——韩东《备忘:有关“断裂”行为的问题回答》
❖ 新写实主义:同样反映出作者精神信仰的 破碎
❖ 讨论是以文学的危即为出发点的,如何 看待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文学自然成为争 论的焦点,三种观点: 一是不赞同对王朔的批评,如白烨、杨 争光、刘心武等,如王蒙的《躲避崇 高》,反对把王朔现象视为文学危机的 表征。 二是对文学的现状表现出深切的忧虑。 如张炜、张承志。《以笔为旗》。 三是折中。人文精神的讨论,文学和知 识份子存在一个再度确立价值理念的问 题。其真正的分歧不是要不要人文精神, 而是在新的时期理想主义和世俗主义之 间的一场冲突。
❖ 5、鲁迅对当代中国文学的意义;
❖ 6、你认为中国作家协会这样的组织和机构对 你的写作有切实的帮助吗?你对它作何评价?
❖ 7、你对《读书》和《收获》杂志所代表的趣 味和标榜的立场如何评价? 8、对于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你是否承 认它们的权威性?

❖ 发放问卷是否是一次“弑父”行为?
❖ 答:显然不是。那些在年龄是我们的父辈 的作家与我们的写作没有任何继承关系, 我们不是看他们的书长大的。说我们是 “喝狼奶长大的”,也许没错,但我们的 自我感觉更像是一些孤儿。如果说到“父 亲”,也许是海明威、卡夫卡、博尔赫斯 这样一些人。但他们从来不承认我们是他 们的儿子。
❖ 大众文学
以投合大众审美趣味满足大众阅读需要为目的 文学读物。冲击精英文学。
二、人文精神大讨论
90年代文学商业化: ❖ ①作家世俗化。 ❖ ②作家为钱写作。 ❖ ③作家采用商业手段,自我包装,自我推销。 ❖ ④亚文学、软文学充斥市场。 ❖ ⑤严肃文学媚俗化。 ❖ ⑥创作队伍的分化流失。 ❖ 此外:利益驱动使创作者急功近利,粗制滥造,
以致创作走向模式化、复制化,并培养起一种浮 躁心态和媚俗化审美取向。
❖ 人文精神问题的大讨论是90年代波及面 广泛的一次讨论,其主题是社会转型期 知识分子价值取向和精神立场问题,其 触发点是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文学是 否存在危机的问题。
❖ 这次讨论最初是由王晓明、张宏、徐麟、 张柠、崔宜明的对话《旷野上的废墟— —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引发的。
第六章 90年代文学思潮
一、概述
❖ 文学走向边缘——“精英”文化受挫 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转型,文学商 品化 读者与市场选择文学 部分作家还在保持创作的独立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90年代文学形态
❖ 主流文学
表达国家意志和正统意识形态的文学,主要特 征是突出党的领导,弘扬革命传统,关注现实 生活。
❖ 精英文学
目的在于人的觉醒和人的现代化,遭遇困境。
四、1998年朱文、韩东等发起的“断裂” 行动
❖ 《断裂:一份问卷和五十六份答卷》 ❖ 韩东出题,朱文组织,“新锐”作家回答 ❖ 1、中国当代作家中对他们产生影响或者指引
作用; 2、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对他们的写作有无重大 意义,当代文学评论家能否指导他们的写作; 3、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影响及是否成立; 4、汉学家的评价与观点是否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