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文学思潮

合集下载

新时期文学思潮

新时期文学思潮
二 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
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三 天惊一声雷,地倾绝其维。 顿时九州寂,无语皆泪水。 相告不成声,欲言泪复垂。 听时不敢信,信时心已碎。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的重要文章,引发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这标志着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真正深入。1979年以后, 文艺界开始大规模平反,包括右派作家案、“胡风反革命 集团”等在内的大批冤假错案,为一大批在“文革”中被 判为毒草的作品恢复名誉。到1980年,包括《收获》、 《当代》、《十月》、《钟山》、《花城》等十多个大型 文学刊物和省市所属的文学月刊,纷纷创刊或恢复出版, 仅省级以上的文学刊物已超过200余种,为文学发展提供 了众多的阵地,文学界开始出现生机勃勃的局面。
3、对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的讨论。 基于对文革文学的反思,文学开始呼唤人 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的权利。关注文学中关 于人的“异化”问题。
4、关于现代派的讨论: 论争由徐迟1982年发表的 《现代化与现代派》一文引起。 需不需要现代派;现代派好不好;现代派与伪 现代派。
二、80年代前期文艺思潮
80年代文学思潮
一、 1976-1989的文学思潮 从1976年到1990年代中期的二十余年的文学思 潮发展演变,可以大致分为这样几个阶段:新 时期初期的文艺复兴阶段,80年代前期的文艺 争鸣和文艺思潮演进阶段,80年代后期的文艺 思潮新变阶段,90年代的文艺思潮发展阶段。 通过对这几个阶段文学现象的归纳、梳理,可 以清晰地标示出我国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历史轨 迹。
1980年前后,是对西方各种名目的现代文艺的简单评 介时期。20世纪以来重要的现代派现象逐一在文坛亮 相。据不完全统计,从1978年到1982年五年间,在全 国各种报刊上发表的介绍和讨论西方现代派文学问题 的文章,将近400篇。波特莱尔、卡夫卡、加缪、萨特、 贝克特、海明威、福克纳、乔伊斯、加西亚· 马尔克斯、 博尔赫斯、海勒等陌生的外国现代派作家名字,逐渐 被文艺界所熟悉。除文学以外,“新潮”电影、新潮 音乐、新潮美术等思潮也同时涌动。不过,这个时期, 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介绍,还停留在零散的、常识性 的、同时也较为冷静、客观的阶段,广大作家和读者 并未把主要兴趣放在这上面。

试论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试论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试论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20世纪初,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欧美国家兴起,其特点是对传统文学形式和内容进行全面的颠覆和重组,追求个性化、超验主义、意识流等表现手法,旨在创造出更具有时代感和现代性的文学作品。

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新兴文化形态日益繁荣兴起,新时期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也逐渐形成。

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充分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这个时代,传统文化和经验已经不再足以解释和理解当下社会的现象和问题,而新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形态不断涌现,为文学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素材和表达方式。

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之一是多元化。

现代社会的多元性为文学提供了更广泛的创作领域和素材,这也使得文学作品呈现出不同的文化风格和审美取向。

一些文学作品以不同的文化传统为基础,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元素,创造出更具有全球性的文学形态;一些作品则更加关注当代社会的问题和挑战,通过反思和批判现实,表现出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的另一个特征是多元审美。

在这个时代,文学的审美取向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一些作品更关注内心体验和心理刻画,引入意识流等技巧,表现出深刻的个人主义和超验主义精神;另一些则更注重表现形式的创新,尝试使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如模拟游戏、虚拟现实等,体现出对科技和未来的探索。

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一个重要价值是文学的全球性。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各种文化形态在全球范围内互相交流和融合,这使得文学作品能够跨越国界和文化,成为全球人类的共同财富。

因此,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精神将会为世界文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创造性。

综上所述,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不断推动着文学的发展和变革,为人类的文化进步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

未来,我们期待着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不断追求新时代文学的较高境界。

新时期文学思潮

新时期文学思潮

• 2、政治的拨乱反正 • ①1976年底,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央对文革作出了定
性。 • 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5月11日 《光明日报》),引发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 ③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肯定“实践是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批评两个“凡是”,要求“解放 思想”;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提出党的工作重点转 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新体验小说:
⑴概述
1993年9月25日《北京文学》编 辑部邀请陈建功、赵大年、母国政、 刘庆邦、许谋清、王祥夫等中青年 作家召开座谈会,决意联合发起 ‚新体验小说‛创作大联展。1993 年11月9日《北京文学》又邀请在 京的毕淑敏、徐小斌、刘毅然、齐 庚林、王愈奇等10位青年作家举行 陈 组稿会。以后《北京文学》从1994 建 功 年第1期起,开始接连推出‚新体 验小说‛,引起了文坛的关注。 代表作品: 毕淑敏的《预约死亡》 陈建功的《半日追踪》
朱 鲁 羊 文
刁 斗 韩 东
5、‚现实主义冲击波‛:
指的是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在90年代中期之后 由于河北的‚三驾马车‛——谈歌、何申、关仁 山——的崛起而进入一个新阶段。他们积极关注 我们社会当下的生活,关注社会下层百姓的窘困 处境,关注社会改革途中的曲折与艰难,也关注 现实生活中种种不良的倾向和风气,以现实主义 的手法,生动地写出社会转型期活生生的现实生 活,引起文坛的瞩目,因此被人称为‚现实主义 回归潮‛、‚现实主义冲击波‛、‚现实主义的 回归‛、‚新社会问题小说‛、‚新现实主义‛ 等。
⑵新现实主义小说的 代表作品:
谈歌《大厂》,何申《信访 办主任》、《年前年后》; 关仁山《大雪无乡》、《九 月还乡》;刘醒龙《分享艰 难》;张继《黄坡秋景》; 张宏森《车间主任》《大法 官》;范小青《百日阳光》 等等。

第一章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思潮

第一章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思潮

第一章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思潮教学目的:了解新时期文学发生的背景及意义,掌握新时期文学思潮的格局,走向明确文艺理论发展的态势。

重点:新时期文学思潮及创作思潮的格局。

难点:明了文学创作思潮的演变状况和各种文学创作思潮下的小说创作概况及特点。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方法:讲授、课堂讨论结合。

教学内容:第一节新时期文学思潮第二节新时期文学创作思潮思考题:1.新时期文学思潮及其特点2.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的演变及格局3.新时期文学兴起的原因必读作品与文献:1.丁帆主编《新时期小说主潮》,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2.王岳川著《二十世纪西方诗性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张志中著《1993:世纪末的喧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4. 金汉主编《当代文学发展史》,上海文学出版社2002年5.曹文轩著《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节新时期文学思潮一、思想解放潮流及其背景新时期既是历史发展的新时期,也是文学发展的新时期。

1976,10粉碎“四人帮”后,经过两年的喘息、过度,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我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文学也从极左路线的控制下解放出来,进入了一个现实主义的回归、发展、深化与现代主义的引进、改造、融合、创新,这样一个多元美学原则并存、竞争、繁荣的新时期,其核心是:与文革决裂,反观历史,做出新的思考。

人们对过去时代存在的生活的荒谬性、对理论信仰与生活严重脱节有了新的深刻的认识,对思想戒律的质疑与冲决思想戒律的冲动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潜流,并终于在70年代末期冲出地表,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其表现是:1.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评论,引发了思想解放运动。

2. 同年11届三中全会召开,批判了两个“凡是”的主张,为:“天安门事件”平反,彻底推翻了《纪要》,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文艺界的“拨乱反正”真正开始。

3. 1979年10月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明确提出了文艺工作的方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纠正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提法,文艺“百花齐放”的春天到来了。

新时期文学思潮

新时期文学思潮

四、重写文学史

1985,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的《论 “20世纪中国文学”》,和陈思和的 《新文学史研究中的整体观》先后发表。 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并强 调对20世纪中国文学进行“宏观”、 “整体”把握的主张,反对把文学史的 分期与社会政治史分期作简单的比附。
五、人文精神的大讨论
1、缘起 1993、6《上海文学》发表王晓明等人 的对谈录《旷野上的废墟——人文精神 的危机》,以情绪化的语言对当时的文 学现状展开激烈批评。
新时期文学思潮
第一节 政治思想的拨乱反正
一、政治思想领域的解放潮流 1、告别文革 1976、10,四人帮被逮捕。 1977、8中共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宣布“文 革”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结束。
2、思想解放运动

延续文革的思想禁锢。
1977年华国锋“两个凡是”的意见

思想解放运动。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特约 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展开了全国性的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2、观点的多元



批评态度,对市场经济造成的现状忧心忡忡, 言论带有激进的理想主义和道德主义色彩。上 海学者陈思和、王小明。作家张承志、张炜 乐观态度,更多看到市场经济和大众文化积极 的一面。北京批评家张颐武,作家王蒙、刘心 武 谨慎态度,对文学精神品位的下降表示忧虑。 北京的学者谢冕、洪子诚
六、关于现代化的想象
三、关于文学主体性问题
1、刘再复的文学主体论 1985《文学研究应以人为思维中心》《论文学的主体性》来自于 对文学的政治功能和文学创作上的机械反映的厌恶和批判。 2、陈涌等人的坚决否定 忽视社会实践,不赞成把文学规律分为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错 在脱离实际的主观唯心倾向;不成体系,概念混乱,甚至自相矛 盾;出发点不符合文艺创作和欣赏的实际;作家与人物之间的 “二律背反”难以成立。 3、对陈涌等人批评文章的反批评 这次讨论的热烈是在当代文学史上少有的,从心态的角度说,它 解除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精神上的舒服,为推动文艺的发展开辟了 广阔道路。

新时期文学思潮与运动

新时期文学思潮与运动

06
新时期文学的影响和价 值
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思想解放
新时期文学思潮倡导思想解放,突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 为中国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自由度。
文学创新
新时期文学思潮鼓励创新,推动了文学形式的多样化,如 先锋小说、伤痕文学、新写实主义等,丰富了中国的文学 表现手法。
反映社会变革
新时期文学思潮紧扣时代脉搏,反映了社会的深刻变革和 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见证。
发展
寻根文学从80年代初期开始发展,逐渐成 为当时中国文学的重要流派,其影响一直延 续至今。
主要作品及作家
主要作品
《活着》、《狼图腾》、《平凡的世界》等 。
主要作家
莫言、余华、贾平凹等。
பைடு நூலகம்点和影响
要点一
特点
寻根文学注重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民俗风情以及地域 文化等,强调文化的民族性和本土性。
要点二
影响
发展
伤痕文学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逐渐兴起,通过描写个人经历 和内心感受,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精神状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伤痕文学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 现象。
主要作品及作家
主要作品
《伤痕》、《班主任》、《夜与昼》等。
主要作家
卢新华、刘心武、冯骥才等。
特点和影响
特点
伤痕文学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描写,呈现了那一 代人在“文革”中所经历的痛苦和创伤。作品情感真挚,触动人心。
对未来文学发展的启示和价值
1 2 3
传承优秀文化
新时期文学思潮挖掘和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 化遗产,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 思想基础。
引领时代潮流

新时期文学发展脉络

新时期文学发展脉络

新时期的文学思潮是从伤痕文学开始,历经反思—改革,而从文学表层走向文化深层。

寻根小说带来小说观念的新感悟,继而出现了现代派的先锋小说,它们突破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超越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的限制,小说主题多样化。

在借鉴西方文学流派的观念中又发展着小说创作。

新写实主义小说更把触角伸向社会各个方面,以再生态的描写,多视角、多层面、零度情感介入,不确定内含等表现手法,使小说的内蕴宽泛,作家不再直接地写自我感受,而是以文本让读者去作审美判断。

新时期的小说流派纷呈,现代主义与后现代手法的借鉴,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被再认识,都使小说本身的艺术表现力得以加强。

一、伤痕小说:批判与启蒙新时期文学的第一阶段是以刘心武为代表的《班主任》开端,用现实主义手法对极左路线的专制作揭露和批判,继承与发扬了“五·四”优秀传统,启迪着人们对文学的功能的再认识。

刘心武在《班主任》中,以不凡的勇气和识见,通过两个表面上的好坏分明,实质上都被极左思想扭曲而畸形的中学生形象,揭露和批判了极左思想对青少年的毒害。

尤其是“好学生”谢惠敏的思想僵化,也达到了令人怵目惊心而非“救救”不可的地步。

《班主任》控诉了十年浩劫造成的隐患,并为真实地反映“文革”生活打开了通道。

于是一大批以“伤痕”为题材的小说问世,而把伤痕文学推向高潮的是卢新华的小说《伤痕》。

它不仅通过中国人历来最牢不可破的血缘情感的破碎而把现代迷信的危害剖析出来;而且以真正的悲剧意识冲决了社会主义社会没有悲剧的藩篱。

因而产生了更大的社会覆盖力,从而代表伤痕文学的另一类:直接批判悲剧年代的悲剧。

由于伤痕文学出现在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初期(1997年始),它摆脱了虚假、夸饰,转向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真实的情感的再现,作为一个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文学现象,起到一定的先锋作用,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政治与社会层面上。

尽管当时有些作品还很粗糙,艺术上不尽完善,但它以过去的“十年浩劫”作为批判对象,揭露它在各个方面对人民群众的伤害,剖析这种种伤害所造成的难以愈合的肉体和精神上的疤痕,把文革的反动实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同时党和人民群众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的不屈斗争的真实再现,都使新时期的文学受到影响,这些都标明现实主义的复归。

新时期文学思潮

新时期文学思潮
• 文学在发展中开始自觉地把西方20世纪以 来的各种文学思潮,作为革新文艺的主主义新人问题的讨论
• 80年代前期规模最大、对文学产生重大影 响的思想现象——对文学中人性、人情、 人道主义的讨论 ——人道主义文学思潮
80年代后期文学思潮
• 文学思潮着眼于新格局的建立。
• 表现生活已相对代替了反映生活,艺术观 念发生了整体性位移,温馨创作的现代性 特征愈加明显
• 1985年、1986年——方法年、观念年
• 西方文学作品介绍,艺术手法引进 ,方法 观念输入
• 1984-1987年,文学主体性问题的论争
• 文化寻根热
• 韩少功 《文学的”根”》郑万隆《我的根》 • 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 李庆西《谈点 文化,谈点“寻根”,再谈点别的》
• “重写文学史”口号的提出
• 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论“20世纪中 国文学”》,《文学评论》1985年5期
第14章
新时期文学思潮
新时期文学初期文艺复苏
• 1976年4月天安门诗歌运动——四五运动 • 预示了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思潮趋向
• 1977-1978 文艺界对文化专制主义理论体 系进行理论上彻底批判的同时,也开始了 文艺体制的重建。
• 1976-1979 新时期文学艺术理性的复苏与 恢复阶段
80年代前期文学思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⑶、张爱玲 • 张爱玲这位在三四十年代的都市中书写着上 海和香港两地“传奇”的女作家是那个烽火时代 的女性写作的中与男性社会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她对人与人 之间的恶劣的生存状态的感受。 • 首先张爱玲的小说大量展示了具有私人性的 现代都市女性生存状态。 • 《沉香屑· 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与姑姑梁太 太之间, • 《心经》中的小寒和母亲之间。
• 王安忆的“三恋”:《荒山之恋》,《小 城之恋》,《锦绣谷之恋》,以性爱为焦 点,集中透视在纯粹的情与欲的纠葛中, 人,特别是女人本体的生命意识和文化内 涵。“三恋”在女性文学中第一次揭示了 生命的内在冲突,对女人的痛苦,女人的 悲剧给与了极大的关怀。“三恋”的深意 还在于:女性自审意识是与女性 生命意识 一起复苏的。王安忆以鲜明的女性生命意 识,写出了女性生命的形态,女性生命的 欲望,女性生命的流程。
3.二十世纪50---70年代 杨沫 、茹志鹃、刘真 等的文学创作。
二 新时期女性文学女性意识的演变 第一阶段:“男女平等”神话下的选择与困 惑。 张洁《方舟》则是反映这类问题的代表 作。它通过“寡妇俱乐部”里三个女主角的 故 事,戳穿了以往笼罩在我们生活中的“男女 平 等”的神话,揭示出女性生存的困境——“一 个女人,真难!” 对女性来说,最为突出的就是“家庭”
• 第二种观点:新时期文学,应以1976年粉 碎“四人帮”为起始。 • 第三种观点:以刘心武1977年11月发表上 《人民文学》上的短篇小说《班主任》为 起点。 • 第四种观点:1978年以前发表的作品带有 十七年文学甚至“文革”的印记,1978年 以后文学空间与话语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 动。
3、文学思潮:是指在某一历史时期,在特定 社会思潮、哲学或艺术观念乃至大众传媒 等的影响下,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具有 群体性的文学理论或文学创作潮流。 创作思潮 文学思潮{ 理论思潮
• 铁凝的《麦秸垛》和《玫瑰门》则用更为 明显的女性视角,女人味极浓的叙事口吻, 来挖掘女性生命的本相。《玫瑰门》里是 一片女性心理的世界。铁凝大胆地走了进 去,深入到女性生命最隐秘的角落,写出 了女人的让人反胃、卑琐、丑陋的,男人 所看不到的方方面面。从性别的角度展示 人性的复杂及其脉动。这对于女性文学来 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它对女性自 我的严厉解剖成为中国女性文学走向90年 代的一个标志。

• 二是忍耐的母亲形象:谌容的《人到中年》中的陆文婷、 张洁的《祖母绿》中的曾令儿。她们是当时最富理想色 彩的女性,或者透明清纯,或者吃苦耐劳,她们母仪温 婉,品质高蹈,为事为情忠贞执着,足可垂范。 • 同时期的港台言情小说,如琼瑶、三毛的小说,更 是着意颂扬贤妻良母和青春偶像,只不过后者走的是言 情的一路,而前者则是从社会/知识/责任等方面来加 以塑造的。正如女作家航鹰的一篇小说所概括的那样, 她们都是“东方女性”。 • 三是这一时期有的女性作家的创作也涉及女性的 尊严和权力。如舒婷的《神女峰》和《惠安女》等表达 了女性受到压抑的痛苦和哀伤。但总体来说,她所继承 的是五四时期的平等和博爱思想。这在她的诗作《双桅 船》尤其是在《致橡树》中得以很精彩地表露。她唱道:
. 中国第二代女性作家的代表 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四十年代,有代表性 女作家主要有三位。 ⑴、丁玲 丁玲这位来自湖南的女作家比冰心等人稍晚 走向文坛。这是一个“叛逆的青年女性”,一个 有着男性气概的女性。她所写作的《莎菲女士的 日记》、《梦珂》、《韦护》等作品表现出一种 特殊的女性魅力。她所塑造的女性主人公不再是 单纯的男性社会的受害者,而是主动的女性权 力——社会权力、性爱权力等的追求者。她们不 再需要男性的施舍,而是爱的施舍者。
• 尤其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成立,使这里 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之一。在这里第一 次出现了中国女性作家群——女师大作家 群,冯沅君、许广平、苏雪林、黄庐隐、 石评梅等女师大学子以女性的身份写作切 入当时的文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独特 的现象。
• 除了她们之外,谢冰莹、冰心、林徽因、凌叔华 等人也都在这一时代崭露头角。虽然她们的写作 只是当时民族解放话语中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以 民族解放和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为旨归的,但是她 们的写作中当然也包涵了女性自身的体验和问题, 如婚姻家庭,自由恋爱,青春苦闷等等。。 • 更何况如冯沅君、庐隐的作品已经进入女性 的深层体验如性爱体验的表达。这样的写作使女 性第一次能够用写作这样的形式来表现自身作为 一个独立性别的体验,使几千年来一直被男性社 会所垄断的写作权力被打破。
• 决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 果爱你——/决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 曲;/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 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 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 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互相致 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我们分担 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 总的来说,这是新时期女性文学创作的自我抒发时 期。它是当时人性、人道主义和文化启蒙话语的一部分。 同时即使是某些女性作家意识到了女性的权力,但是又 显示出她们话语中的内在悖论,一方面无法不面对自己 的痛苦,但是另一个方面又要在既定的男性的秩序中去 寻找自己的权力。
新时期文学思潮
目录
• • • • • • • • 绪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恢复与发展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新写实文学思潮 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 大众文学思潮 女性文学思潮 网络文学思潮
绪论
• 一 新时期文学思潮概念的界定 新时期文学思潮:是指1976年10月以来,尤 其是指1978年至今的文学思潮。 1、新时期文学概念的来历 2、新时期文学的上限即起始段的问题 第一种观点:新时期文学潮流的源头,应 从四五诗歌算起。
• • • • •
二 新时期文学思潮的特点 第一 从单一化到多元化 第二 强烈的革新态势 第三 从历时形态到共时形态的嬗变 第四 文学思潮在两个十年间也体现出一些 显著的差异与特点。
女性文学思潮
• 第一节女性文学及发展 • 一 女性文学 • 什么是女性文学?泛指女性作家的全 部作品,包括女性作家的“性别文本”和 “政治文本”。 • 中国女性文学形成于现代,是中国新 文学的组成部分。 •
2
• 她的写作带有自叙性,而恰是这样的自叙性话语 触及了女性独特的内心体验,形成了一种女性化 的叙述,一种以女性为文本中心的权力叙述,一 个女性的话语世界。 • 需要注意的是,丁玲40年代的创作,如《我 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乾河上》、《夜》 等,虽然仍保持独特的权力女性的叙述风格,但 女性意识已经受到相当的约束,并逐渐地被没入 革命的现代话语之中。
• 它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文学同步, 但对我国女性文学的研究较晚,始于 90年代初,1995——1996年形成高潮。
二、中国女性文学创作历程
• 1. 中国的女权主义运动始于“五· 四”,中 国第一代女权主义活动家和第一代女性作家 群诞生于五.四。 •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是个性解放 和家庭革命,而家庭革命中又以妇女解放为 最重要。崇尚女权,主张男女平等,不仅是 时髦的话题,更主要的它成为进步、民主、 科学的标志。在极其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女 性不再接受裹足,也不再以深门闺秀自炫, 她们走进了学校,融入了人群,不但要求恋 爱自主,而且离婚自由。
• 第二阶段:女性生命意识的觉醒。 • 女性作家对于女性生命意识的关注,大 胆的性描写,展示女性的主体意识,反映 了对男性中心话语的挑战。 • 开“女性生命意识”先河的是新生代女 诗人翟永明,唐亚平、伊蕾等诗作《女 人》、《黑房间》、《黑色沙漠》、《独 身女人的卧室》等。她们的诗歌展示的叛 逆性的情欲、女性生命世界,坦白赤裸, 惊世骇俗
• 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是女性 心理的、情感的、生命的历程,是女 性自我追求,自我生存的心灵记录。 从“男女平等”神话下的选择与困惑 到女性生命意识的觉醒,再到女性的 自我发现,我们可以看到女性意识由 混沌、朦胧到觉醒再到成熟的发展脉 络。
一、新时期女性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的演变
新时期女性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是随着女性涵义阐 释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演变的,它有一个从不自觉 到自觉、由单纯到复杂的过程。 • 1. 未受女性意识浸染的东方传统女性形象 • 在新时期之初,文学创作中并没有太多的女性 概念,虽然作品中不乏女性形象,但大都不是女 性意识的产物。因此,这一时期的女性形象基本 上都是较为单纯的具有传统女性性格的形象体。 可分为两类: • 一是青春少女形象:铁凝的短篇《没有纽扣 的红衬衫》中的安然、《啊,香雪》中的香雪、 航鹰的《明姑娘》中的明姑娘、王安忆的《雨, 沙沙》中的雯雯。
• 同是这样的老中国的女性还有铁凝的长篇小说《玫瑰门》 中的司绮纹。在同青年时期的恋人一夜之欢之后,司绮 纹就再也不能够鸳梦重温了。丈夫在外面吃喝嫖赌败家, 而将她这个青春中的女人留在了深闺中。一方面是因情 欲不能满足而加倍膨胀,另一方面却是礼教的高强度压 迫。生命个体终因抗不住这样的对立,而发生了扭曲, 同时以特殊的方式来实现能量的转移。她对丈夫不能控 制,便转而对孱弱不堪的公公施暴,同时又以窥视儿媳 的方式来驾御永远处于幼婴状态的儿子,从而完成对丈 夫未竟的占有和对这个家庭的从肉体到精神的霸占。她 宣泄性压抑痛苦的方式是更加残酷、更疯狂地施虐于他 人,以她的隐秘的暴露癖、观淫癖和施虐癖来满足她的 性饥渴,来达到一种自淫式的快感。“欲”,因为受到 “理”的极度压抑而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 2. 欲望化的女性形象
• 新时期稍后的创作中,女性则充当了欲望的 载体。这一时期的创作很显然受到了弗洛伊德主 义的影响,女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多是性的和 生殖意义上的。 • ⑴、铁凝:《麦秸垛》中的大芝娘在被遗弃 后仍然要为“他”生养一个后代,生殖愿望是她 惟一的足以自足的生存内容。《对面》中的幼儿 园老师对男主人公似乎有某种天生的趋附,从她 看他的第一眼,似乎已经成为“他的”人了;旧 仓库中的交欢,充分地释放着她的性欲望;与他 们对面的外表正经的女人,也同样的被男人开发 着欲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