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文学思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期文学思潮
第一节 政治思想的拨乱反正
一、政治思想领域的解放潮流 1、告别文革 1976、10,四人帮被逮捕。 1977、8中共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宣布“文 革”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结束。
2、思想解放运动

延续文革的思想禁锢。
1977年华国锋“两个凡是”的意见

思想解放运动。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特约 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展开了全国性的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三、关于文学主体性问题
1、刘再复的文学主体论 1985《文学研究应以人为思维中心》《论文学的主体性》来自于 对文学的政治功能和文学创作上的机械反映的厌恶和批判。 2、陈涌等人的坚决否定 忽视社会实践,不赞成把文学规律分为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错 在脱离实际的主观唯心倾向;不成体系,概念混乱,甚至自相矛 盾;出发点不符合文艺创作和欣赏的实际;作家与人物之间的 “二律背反”难以成立。 3、对陈涌等人批评文章的反批评 这次讨论的热烈是在当代文学史上少有的,从心态的角度说,它 解除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精神上的舒服,为推动文艺的发展开辟了 广阔道路。
Fra Baidu bibliotek



1979年10月,召开了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在这次会议 上,“文艺民主”的要求和想像,得到热烈的表达。 在1984年12月到次年1月召开的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 会员代表大会上,以中共中央书记处的名义在大会上 宣读的“祝词”,更提出了“创作自由”的口号 在这期间,1981年对电影《苦恋》、中篇小说《飞 天》、《在社会的档案里》和话剧《假如我是真的》 的批判,1983年开展的“清除精神污染”,对“异 化”、“人道主义”的讨论和批判,以及1987年的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等,是80年代在思想文化, 也是文学领域发生的重要事件。 文学组织的恢复,文学权威性的不复存在。
三、文学迈向新时期
1、新时期的文学概念 2、新时期文学发展阶段 70末到80末,文学一体化解体,多元化 初步形成 两个阶段:70末——1985 1985—— 80末 90年代以来,文学多元化的深入发展, 众声喧哗时代的到来
3、新时期文学向多元化演变的原因
(1)鉴于历史教训,国家权力机构开始纠正新 中国成立二十七年来文艺领导工作上的一些错 误,放松了对文艺工作的控制。 (2)外来影响的不断扩大。 (3)经济变革导致的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 社会转型:“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性社会 的出现 文化转型:标志是主流文化、知识分子文化、 大众文化、民间文化的组合取代了新中国成立 二十七年的主流文化与民间文化的组合。
第二节 文艺理论的探讨争鸣
一、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1、质疑和讨论:1979,对工具论的质疑,进而 引发讨论。 2、权威结论: 1970、10,邓小平在第四次文代会上的祝词里 提出政治也要尊重文学的特征和发展规律 1980、1、26《人民日报》社论提出“文艺为 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关于文学中的人性、人道 主义问题
四、重写文学史

1985,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的《论 “20世纪中国文学”》,和陈思和的 《新文学史研究中的整体观》先后发表。 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并强 调对20世纪中国文学进行“宏观”、 “整体”把握的主张,反对把文学史的 分期与社会政治史分期作简单的比附。
五、人文精神的大讨论
1、缘起 1993、6《上海文学》发表王晓明等人 的对谈录《旷野上的废墟——人文精神 的危机》,以情绪化的语言对当时的文 学现状展开激烈批评。
2、观点的多元



批评态度,对市场经济造成的现状忧心忡忡, 言论带有激进的理想主义和道德主义色彩。上 海学者陈思和、王小明。作家张承志、张炜 乐观态度,更多看到市场经济和大众文化积极 的一面。北京批评家张颐武,作家王蒙、刘心 武 谨慎态度,对文学精神品位的下降表示忧虑。 北京的学者谢冕、洪子诚
六、关于现代化的想象
1、现代化的指向 80年代人文知识分子和作家关于现代化的集 体想象中,西方是作为优于中国的历史参照 物出现的。 在90年代,一方面,“现代化”作为一种具 体的社会组织形式得到充分的实践和展开, 另一方面,知识界对“现代化”的态度和文 化想像却发生了不同于80年代的改变。
2、几种观点



改良渐进:李泽厚、刘再复、王蒙等,对思想 文化领域的大一统保持高度警惕,更多看到市 场经济和大众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消解作用。 新儒学派国学复兴派:主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宏扬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并进行改造, 作为中国现代化的思想资源。 中华性取代现代性:年轻学者受“后殖民主义” 理论影响下,认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过程实 际上是建立西方霸权主义的过程,主张以中华 性取代现代性。张法、张颐武、王一川
二、文学界的拨乱反正



1977年,开始批判“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 要”,和“纪要”中提出的“文艺黑线专政” 的论断。 1978年开始陆续为文艺界从50年代到“文革” 期间受到不公正对待和迫害的作家,受到错误 批判的作品“落实政策”。 1979中共中央批转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请示,撤 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1980收回 毛泽东的两个批示。
1、对人性的不同理解 关于人性: 关于共同人性:
2、人道主义在创作中的表现

共识:要表现,肯定。 分歧: (1)如何认识人道主义 (2)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 (3)社会主义有无异化问题 1983、3周杨《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提出马克思主义包含人道主义,社会主义有异化现象。 (4)文学中的人道主义 新时期文学围绕人的发现主题而展开;人道主义深化 是新时期文学行进的重要脉流而非主流;人道主义是 19世纪思想武器,我们的解释体现不出时代特色和现 代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