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文学思潮

合集下载

新时期文学思潮

新时期文学思潮
二 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
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三 天惊一声雷,地倾绝其维。 顿时九州寂,无语皆泪水。 相告不成声,欲言泪复垂。 听时不敢信,信时心已碎。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的重要文章,引发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这标志着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真正深入。1979年以后, 文艺界开始大规模平反,包括右派作家案、“胡风反革命 集团”等在内的大批冤假错案,为一大批在“文革”中被 判为毒草的作品恢复名誉。到1980年,包括《收获》、 《当代》、《十月》、《钟山》、《花城》等十多个大型 文学刊物和省市所属的文学月刊,纷纷创刊或恢复出版, 仅省级以上的文学刊物已超过200余种,为文学发展提供 了众多的阵地,文学界开始出现生机勃勃的局面。
3、对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的讨论。 基于对文革文学的反思,文学开始呼唤人 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的权利。关注文学中关 于人的“异化”问题。
4、关于现代派的讨论: 论争由徐迟1982年发表的 《现代化与现代派》一文引起。 需不需要现代派;现代派好不好;现代派与伪 现代派。
二、80年代前期文艺思潮
80年代文学思潮
一、 1976-1989的文学思潮 从1976年到1990年代中期的二十余年的文学思 潮发展演变,可以大致分为这样几个阶段:新 时期初期的文艺复兴阶段,80年代前期的文艺 争鸣和文艺思潮演进阶段,80年代后期的文艺 思潮新变阶段,90年代的文艺思潮发展阶段。 通过对这几个阶段文学现象的归纳、梳理,可 以清晰地标示出我国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历史轨 迹。
1980年前后,是对西方各种名目的现代文艺的简单评 介时期。20世纪以来重要的现代派现象逐一在文坛亮 相。据不完全统计,从1978年到1982年五年间,在全 国各种报刊上发表的介绍和讨论西方现代派文学问题 的文章,将近400篇。波特莱尔、卡夫卡、加缪、萨特、 贝克特、海明威、福克纳、乔伊斯、加西亚· 马尔克斯、 博尔赫斯、海勒等陌生的外国现代派作家名字,逐渐 被文艺界所熟悉。除文学以外,“新潮”电影、新潮 音乐、新潮美术等思潮也同时涌动。不过,这个时期, 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介绍,还停留在零散的、常识性 的、同时也较为冷静、客观的阶段,广大作家和读者 并未把主要兴趣放在这上面。

试论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试论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试论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20世纪初,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欧美国家兴起,其特点是对传统文学形式和内容进行全面的颠覆和重组,追求个性化、超验主义、意识流等表现手法,旨在创造出更具有时代感和现代性的文学作品。

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新兴文化形态日益繁荣兴起,新时期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也逐渐形成。

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充分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这个时代,传统文化和经验已经不再足以解释和理解当下社会的现象和问题,而新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形态不断涌现,为文学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素材和表达方式。

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之一是多元化。

现代社会的多元性为文学提供了更广泛的创作领域和素材,这也使得文学作品呈现出不同的文化风格和审美取向。

一些文学作品以不同的文化传统为基础,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元素,创造出更具有全球性的文学形态;一些作品则更加关注当代社会的问题和挑战,通过反思和批判现实,表现出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的另一个特征是多元审美。

在这个时代,文学的审美取向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一些作品更关注内心体验和心理刻画,引入意识流等技巧,表现出深刻的个人主义和超验主义精神;另一些则更注重表现形式的创新,尝试使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如模拟游戏、虚拟现实等,体现出对科技和未来的探索。

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一个重要价值是文学的全球性。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各种文化形态在全球范围内互相交流和融合,这使得文学作品能够跨越国界和文化,成为全球人类的共同财富。

因此,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精神将会为世界文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创造性。

综上所述,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不断推动着文学的发展和变革,为人类的文化进步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

未来,我们期待着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不断追求新时代文学的较高境界。

第一章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思潮

第一章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思潮

第一章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思潮教学目的:了解新时期文学发生的背景及意义,掌握新时期文学思潮的格局,走向明确文艺理论发展的态势。

重点:新时期文学思潮及创作思潮的格局。

难点:明了文学创作思潮的演变状况和各种文学创作思潮下的小说创作概况及特点。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方法:讲授、课堂讨论结合。

教学内容:第一节新时期文学思潮第二节新时期文学创作思潮思考题:1.新时期文学思潮及其特点2.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的演变及格局3.新时期文学兴起的原因必读作品与文献:1.丁帆主编《新时期小说主潮》,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2.王岳川著《二十世纪西方诗性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张志中著《1993:世纪末的喧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4. 金汉主编《当代文学发展史》,上海文学出版社2002年5.曹文轩著《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节新时期文学思潮一、思想解放潮流及其背景新时期既是历史发展的新时期,也是文学发展的新时期。

1976,10粉碎“四人帮”后,经过两年的喘息、过度,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我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文学也从极左路线的控制下解放出来,进入了一个现实主义的回归、发展、深化与现代主义的引进、改造、融合、创新,这样一个多元美学原则并存、竞争、繁荣的新时期,其核心是:与文革决裂,反观历史,做出新的思考。

人们对过去时代存在的生活的荒谬性、对理论信仰与生活严重脱节有了新的深刻的认识,对思想戒律的质疑与冲决思想戒律的冲动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潜流,并终于在70年代末期冲出地表,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其表现是:1.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评论,引发了思想解放运动。

2. 同年11届三中全会召开,批判了两个“凡是”的主张,为:“天安门事件”平反,彻底推翻了《纪要》,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文艺界的“拨乱反正”真正开始。

3. 1979年10月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明确提出了文艺工作的方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纠正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提法,文艺“百花齐放”的春天到来了。

新时期文学思潮

新时期文学思潮

新时期文学思潮1.1997年12月25日,国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文学〔〕创立。

A.博库B.清韵书院C.榕树下D.橄榄树2.网络文学是随着〔〕而出现的。

A.互联网的问世B."第*浪潮——网络文学" C."新语丝" D."橄榄树" 3.童的作品〔〕讲述一种既古老又现代的亲情伦理。

A."驯子记" B."红粉" C."米" D."妻妾成群"4.妓女秋仪是小说〔〕中的人物。

A."妇女生活" B."离婚指南" C."妻妾成群" D."红粉"5.一个从事三陪的同性恋人"乔"是〔〕笔下的人物。

A.欧河B.王家新C.村D.安妮宝贝6.在先锋作家中,〔〕对语言进展了最极端、最大胆的艺术探索。

A.莫言B.叶兆言C.甘露D.童7.女主角"轻舞飞扬〞是作品〔〕中的人物。

A."超情书" B."城市的绿地" C."危险" D."第一次的亲密接触"8.20世纪80年代初,较早介绍西方现代派小说理论的小册子是〔〕。

A.*迟"现代化与现代派" B.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C.冕"在新的崛起面前" D.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9.先锋文学通常是指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都呈现出强烈的〔〕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

A.浪漫主义B.批判现实主义C.后现代主义D.西方现代主义10.1993年第1期的"读书"发表了"躲避崇高"一文,该文的作者是〔〕。

A.王朔B.王晓明C.王彬彬D.王蒙11.从创作思潮看,现实主义在新时期走向变异的具体标志是〔〕的涌动。

新时期文学思潮

新时期文学思潮


3.
文学:
容 。 文 》 》、 《
(二)文学论争
• 对文学中人性、 人情、 1 、 对文学中人性 、 人情 、 人道 主义的讨论: 主义的讨论: • 基于对文革文学的反思,文学 开始呼唤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 的权利。关注文学中关于人的“异 化”问题。 • 关于现代派的讨论: 2、关于现代派的讨论: • 论争由徐迟1982年发表的《现 代化与现代派》一文引起:①需不 需要现代派;②现代派好不好;③ 现代派与伪现代派。
周 克 芹
从维熙

2.反思文学:反思文学是略晚于伤痕
文学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是伤痕文学 发展的深化和必然结果。反思文学把个 人命运与社会历史道路的曲折过程联系 起来,深刻揭示了建国以后社会发展的 经验和教训。 重要作品:高晓声《李顺大造屋》、 谌容《人到中年》、张贤亮《灵与肉》 《 化树》 。 文学的思 、 现 和 的 的 《 》是 学 作。 重要作品: 《 《 》、张 《 重的 李国文《 》、 》、 《 · 》
王 晓 明
汪 晖
90年代作家的“存在 年代作家的“ 年代作家的 方式”的复杂情形: 方①“自由撰稿人” ②作家下海 ③重返文坛 兼职诗人” “兼职诗人” 亚文学” “亚文学”写作 作家与市场营销身份“ 作家与市场营销身份“合二 为一” 为一” 作家进入高校成为教授
(二)文学论争
文学主体性的讨论: 1、 文学主体性的讨论 :
1984年到1987年,刘再复发表了 一系列围绕“人的主体性”来研 究文学的论著,引起讨论。有关 文学主体性的争论焦点是人的主 体性的认识和人的主体性与社会 的关系 。
刘 再 复
2、文
学论争 的 识, 了 。 。
的讨论: 的讨论 : 文

新时期文学思潮

新时期文学思潮
• 文学在发展中开始自觉地把西方20世纪以 来的各种文学思潮,作为革新文艺的主主义新人问题的讨论
• 80年代前期规模最大、对文学产生重大影 响的思想现象——对文学中人性、人情、 人道主义的讨论 ——人道主义文学思潮
80年代后期文学思潮
• 文学思潮着眼于新格局的建立。
• 表现生活已相对代替了反映生活,艺术观 念发生了整体性位移,温馨创作的现代性 特征愈加明显
• 1985年、1986年——方法年、观念年
• 西方文学作品介绍,艺术手法引进 ,方法 观念输入
• 1984-1987年,文学主体性问题的论争
• 文化寻根热
• 韩少功 《文学的”根”》郑万隆《我的根》 • 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 李庆西《谈点 文化,谈点“寻根”,再谈点别的》
• “重写文学史”口号的提出
• 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论“20世纪中 国文学”》,《文学评论》1985年5期
第14章
新时期文学思潮
新时期文学初期文艺复苏
• 1976年4月天安门诗歌运动——四五运动 • 预示了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思潮趋向
• 1977-1978 文艺界对文化专制主义理论体 系进行理论上彻底批判的同时,也开始了 文艺体制的重建。
• 1976-1979 新时期文学艺术理性的复苏与 恢复阶段
80年代前期文学思潮

第四讲:新时期文学的人道主义思潮

第四讲:新时期文学的人道主义思潮

粉碎“四人帮”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公 报
第二章:80年代人道主 义思潮影响下的文学创作
一、“人道主义”话语变奏
• 1、对人的生命权与生存权的呼吁,对 一切践踏人权、漠视生命的现象的批 判。
• 以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为代表 的伤痕文学阶段。 • 以王蒙《蝴蝶》、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古 华的《芙蓉镇》、谌容的《人到中年》、刘心武 的《如意》、戴厚英的《人啊,人》等作品为代 表的反思文学阶段,对人的尊严和价值进入更自 觉的呼唤。
二、新时期人道主义产生的时代背 景及思想根源
• 1、“四人帮”统治的被推翻及其罪行 的被清算,对“文革”所造成的人道 主义悲剧的反思与控诉。 • 2、“五四”启蒙思想的接续。五四新 文化运动的主题之一,便是以西方的 个人主义来取代中国传统的封建集体 主义,以取得个体的自由、独立和平 等。
• 3、西方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理论及80年代 西方现代哲学思想的影响。特别是萨特的 存在主义的人道义思想,对中国一代青年 人的思想解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 4、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反思。对”文 革“中把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当作两种 绝对对立、互不相容的世界观的做法提出 了质疑,认为马克思主义学说不仅与人道 主义没有对立,而且始终是以解决有关人 的问题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中心任务的。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人道主义有着基本恒定的话语内涵,其基本意旨 是“指一切以人——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 利益或幸福、人的发展或自由为主旨的观念或哲 学思想。它是一种伦理观,更是一种价值观。
• 一般认为,严格意义上的、不容侵犯的人权起码 包括七项基本内容,即生命权、公平对待的公正 权、获得帮助权、在不受干涉这一消极意义上的 自由权、诚实对待权、礼貌权及儿童受照顾权。

新时期的文学思潮名词解释

新时期的文学思潮名词解释

新时期的文学思潮名词解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新时期的文学思潮呈现出多元、多样的特点,各种新的概念和名词层出不穷。

本文将对一些新时期的文学思潮名词进行解释,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当代文学的思想和趋势。

一、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是20世纪文学的一种重要流派,其特点是追求创新和突破传统,以及将艺术与现实相结合。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常常运用非线性叙事、流动的意识流以及多重叙事者等手法,挑战传统的叙事模式和观念。

例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和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至到灯火阑珊处》等作品都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二、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延续和进一步发展,其主要特点是对理性和真实性的怀疑,以及对权威和现代化的批判。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通常具有断裂和碎片化的叙事结构,对现实进行颠覆和解构,同时也呈现出对多元化和混杂文化的关注。

托马斯·品钦的《失乐园》和伊恩·麦克尤恩的《残缺的帝国》等作品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

三、后现实主义后现实主义是对后现代主义的拓展和补充,强调“事实胜于虚构”。

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注重叙事的真实性和真实世界的反映,常常运用非虚构写作的手法,将真实故事和个人体验进行呈现。

例如,李敬泽的《历史的无意义》和梁文道的《蓝颜色的博物馆》等作品表达了后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四、拟小说拟小说是一种虚构的文学形式,其特点是以真实事物为基础进行想象和创造。

拟小说通常基于历史事件或某个具体的历史人物,通过创作和改编,对历史进行再现和解读。

这种文学形式常常涉及到文学性和历史性的关系,同时也引发了对历史真实性和虚构性的讨论。

五、新写实主义新写实主义是对传统写实主义的一种延续和发展,强调对现实的再现和揭示。

新写实主义文学作品以真实世界为基础,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呈现出真实生活的面貌和人物的形象。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余华的《活着》等作品被认为是新写实主义文学的代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重写文学史

1985,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的《论 “20世纪中国文学”》,和陈思和的 《新文学史研究中的整体观》先后发表。 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并强 调对20世纪中国文学进行“宏观”、 “整体”把握的主张,反对把文学史的 分期与社会政治史分期作简单的比附。
五、人文精神的大讨论
1、缘起 1993、6《上海文学》发表王晓明等人 的对谈录《旷野上的废墟——人文精神 的危机》,以情绪化的语言对当时的文 学现状展开激烈批评。
新时期文学思潮
第一节 政治思想的拨乱反正
一、政治思想领域的解放潮流 1、告别文革 1976、10,四人帮被逮捕。 1977、8中共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宣布“文 革”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结束。
2、思想解放运动

延续文革的思想禁锢。
1977年华国锋“两个凡是”的意见

思想解放运动。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特约 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展开了全国性的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2、观点的多元



批评态度,对市场经济造成的现状忧心忡忡, 言论带有激进的理想主义和道德主义色彩。上 海学者陈思和、王小明。作家张承志、张炜 乐观态度,更多看到市场经济和大众文化积极 的一面。北京批评家张颐武,作家王蒙、刘心 武 谨慎态度,对文学精神品位的下降表示忧虑。 北京的学者谢冕、洪子诚
六、关于现代化的想象
三、关于文学主体性问题
1、刘再复的文学主体论 1985《文学研究应以人为思维中心》《论文学的主体性》来自于 对文学的政治功能和文学创作上的机械反映的厌恶和批判。 2、陈涌等人的坚决否定 忽视社会实践,不赞成把文学规律分为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错 在脱离实际的主观唯心倾向;不成体系,概念混乱,甚至自相矛 盾;出发点不符合文艺创作和欣赏的实际;作家与人物之间的 “二律背反”难以成立。 3、对陈涌等人批评文章的反批评 这次讨论的热烈是在当代文学史上少有的,从心态的角度说,它 解除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精神上的舒服,为推动文艺的发展开辟了 广阔道路。
二、艺工作座谈会纪 要”,和“纪要”中提出的“文艺黑线专政” 的论断。 1978年开始陆续为文艺界从50年代到“文革” 期间受到不公正对待和迫害的作家,受到错误 批判的作品“落实政策”。 1979中共中央批转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请示,撤 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1980收回 毛泽东的两个批示。
第二节 文艺理论的探讨争鸣
一、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1、质疑和讨论:1979,对工具论的质疑,进而 引发讨论。 2、权威结论: 1970、10,邓小平在第四次文代会上的祝词里 提出政治也要尊重文学的特征和发展规律 1980、1、26《人民日报》社论提出“文艺为 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关于文学中的人性、人道 主义问题



1979年10月,召开了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在这次会议 上,“文艺民主”的要求和想像,得到热烈的表达。 在1984年12月到次年1月召开的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 会员代表大会上,以中共中央书记处的名义在大会上 宣读的“祝词”,更提出了“创作自由”的口号 在这期间,1981年对电影《苦恋》、中篇小说《飞 天》、《在社会的档案里》和话剧《假如我是真的》 的批判,1983年开展的“清除精神污染”,对“异 化”、“人道主义”的讨论和批判,以及1987年的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等,是80年代在思想文化, 也是文学领域发生的重要事件。 文学组织的恢复,文学权威性的不复存在。
三、文学迈向新时期
1、新时期的文学概念 2、新时期文学发展阶段 70末到80末,文学一体化解体,多元化 初步形成 两个阶段:70末——1985 1985—— 80末 90年代以来,文学多元化的深入发展, 众声喧哗时代的到来
3、新时期文学向多元化演变的原因
(1)鉴于历史教训,国家权力机构开始纠正新 中国成立二十七年来文艺领导工作上的一些错 误,放松了对文艺工作的控制。 (2)外来影响的不断扩大。 (3)经济变革导致的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 社会转型:“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性社会 的出现 文化转型:标志是主流文化、知识分子文化、 大众文化、民间文化的组合取代了新中国成立 二十七年的主流文化与民间文化的组合。
1、现代化的指向 80年代人文知识分子和作家关于现代化的集 体想象中,西方是作为优于中国的历史参照 物出现的。 在90年代,一方面,“现代化”作为一种具 体的社会组织形式得到充分的实践和展开, 另一方面,知识界对“现代化”的态度和文 化想像却发生了不同于80年代的改变。
2、几种观点



改良渐进:李泽厚、刘再复、王蒙等,对思想 文化领域的大一统保持高度警惕,更多看到市 场经济和大众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消解作用。 新儒学派国学复兴派:主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宏扬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并进行改造, 作为中国现代化的思想资源。 中华性取代现代性:年轻学者受“后殖民主义” 理论影响下,认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过程实 际上是建立西方霸权主义的过程,主张以中华 性取代现代性。张法、张颐武、王一川
1、对人性的不同理解 关于人性: 关于共同人性:
2、人道主义在创作中的表现

共识:要表现,肯定。 分歧: (1)如何认识人道主义 (2)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 (3)社会主义有无异化问题 1983、3周杨《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提出马克思主义包含人道主义,社会主义有异化现象。 (4)文学中的人道主义 新时期文学围绕人的发现主题而展开;人道主义深化 是新时期文学行进的重要脉流而非主流;人道主义是 19世纪思想武器,我们的解释体现不出时代特色和现 代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