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十七年文艺思潮

合集下载

现代文学个阶段思潮

现代文学个阶段思潮

现当代文学部分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主潮:文学革命(主要表现为启蒙和批判的文学、感伤情调、个性追求)代表性流派社团和文学主张:《新青年》、胡适“八事”、陈独秀“三大主义”、周作人“人的文学”;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沉钟-浅草社、湖畔诗派、学衡派、甲寅派;问题小说、乡土小说、以郁达夫为代表的“自叙传”抒情小说、零余者形象、浪漫抒情小说。

一、文学思潮与运动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倡导“民主”与“科学”。

1、文学革命的过激主义(猛烈批判与抨击、矫枉过正的文化策略、理论的全面批判与实际的不可能)2、文学革命的成绩(白话文、思潮流派、理论建设与创作成就)3、文学论争(与林纾、学衡派、甲寅派的论争)4、胡适(八事)、陈独秀(三大主义)的文学主张,周作人的理论贡献(人的文学)5、社团流派的建立: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沉钟-浅草社、湖畔诗派二、鲁迅1、《呐喊》与《彷徨》的思想倾向、人物形象、艺术手法2、文学史上对阿Q形象的意义的不同阐释(分时段具体分析)、精神胜利法3、从《野草》看鲁迅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三、第一个十年小说概况1、问题小说(表现社会人生,关注人的价值,冰心、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2、乡土小说(描写故乡农村生活,多表现农村的破落衰败,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许钦文)3、以郁达夫为代表的“自叙传”抒情小说(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侧重作家心境的自我暴露,取材于作家的个人经历、遭遇)4、零余者形象(郁达夫小说所创造的一类抒情主人公,五四时期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四、郭沫若1、《女神》: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追求个性解放,具有叛逆精神;也是诗人自我灵魂、个性的展现)《凤凰涅槃》鲜明的时代精神(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对理想社会的积极追求、个性解放和叛逆精神)和浪漫主义特色(气势和激情、英雄主义的色彩、诗歌形式的绝对自由)《女神》在新诗发展史上的作用和影响2、历史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嫈结合《屈原》等作品看郭沫若历史剧的基本风格(与现实社会相关的题材、发掘历史人物与新时代的精神相通、浓烈的抒情色彩)五、新诗1、湖畔诗人(汪冯潘应《湖畔》,爱情诗清新明快气息)、小诗(冰心、宗白华即兴短诗)2、冯至的诗《雨夜》(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3、前期新月派(理性节制情感;和谐、均齐。

第一章 建国十七年文学思潮

第一章 建国十七年文学思潮

五、60年代的文艺运动
1、文艺政策调整 (1)召开会议:新侨会议、广州会议、 大连会议 (2)制定文件:《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 的意见》(即《文艺八条》) (3)发表文章:《题材问题》(专论)、 《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社论) 2、极“左”思潮下的文艺运动 (1)两个错误批示与文艺界整风 (2)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
绪论:当代文学的文学环境
当代文学的基本含义
北大的洪子诚教授认为:“中国当 代文学”首先指的是1949年以来的 中国文学;其次指的是发生在特定 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它 限定在“中国大陆”这一范围之中, 台湾,香港等地区的文学与中国大 陆文学,在文学史研究中如何"整合", 需要提出另外的文学史模式来予以 解决;“
2、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1954年)
(1)“红学研究”有两派 “旧红学派”:索隐派 “新红学派”:考证派(胡适、俞平 伯) (2)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观点 (3)批判的经过 俞平伯《红楼梦简论》 李希凡、蓝翎《关于<红楼梦>及其他》
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955年)
(1)现代文学史上的胡风 (2)胡风文艺思想简介 《三十万言书》阐释了他文艺思想的核心: 高扬“主观战斗精神” (3)声势浩大的批判运动 文艺论争——政治冤案
(1)理论批评思想的活跃 何直(秦兆阳)《现实主义— 广阔的道路》 钟惦棐《电影的锣鼓》 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 (2)文学创作禁区的突破 A.揭露社会矛盾,干预现实生活。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B.表现人性人情,开掘精神世界。 (宗璞《红豆》)
四、文艺界反右派运动
1、1957年6月6日,对丁玲、陈企霞、 冯 雪峰展开批判。 2、根据“双百”方针时期的言论与创作划 右派。 3、周扬《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 4、《文艺报》开辟“再批判”专栏 5、产生的消极影响

浅析十七年文学思潮中的怪现象

浅析十七年文学思潮中的怪现象

浅析十七年文学思潮中的怪现象作者:黄小玲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01期摘要:十七年文学思潮是指建国后的十七年文学思潮。

即1949年到1966年的文学思潮。

对文学来说,这本应该是一个包容开放繁荣发展的多元化的时代。

但实际上,在建国新时代下它却是在艰难的前行。

这是文学发展的一个怪现象,但此时说的“怪”在当时却是“怪”的那么的正常,那么的理所应当。

本文将对十七年文学思潮中的怪现象及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文学思潮;怪现象;原因一、对十七年文学思潮怪现象的分析一位学者曾说“照理说,经过五四新文化洗礼的一代知识分子,通过30年的磨练,应该更加成熟,更有驾驭文学向更高境界奋进的能力。

但是,谁曾想到,自由翱翔于心宇的凤凰折断了想象的翅膀;带刺的野玫瑰枯萎了挺拔的绿叶;冲破家的藩篱,却又走进非文学的国度;…夜莺‟亦只会吟唱“白天的歌曲”……缘何五四的宗师和宿将们在风和日丽的朗朗晴空下难以唱出无愧时代和历史的动人诗篇?甚至那圆润的歌喉居然几近失声了呢?为何诗人们只能鹦鹉学舌了呢?”由此,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在建国以来的十七年里,文学家们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窘迫和困境,这是令他们窒息的噩梦。

在这十七年里,统治者管理着国家,也操控着文艺界。

统治者在三次文代会中一次又一次限定着文学发展的方向和任务。

政治的魔爪一点一点捏紧文学瘦弱的躯干,却不让其发出一点点呻吟声。

统治者亲自来为文艺界限定着一个个条条框框,这本就是一个怪想象。

可是当时却未及时遏制住这样的行为并让其变本加厉,这难道不更是怪中之怪吗?在三次大的文艺思想批判运动和“左倾”思潮的升级运动中,有多少不平的声音?在一次次不公的批判中,有多少枉死的冤魂?整风反右运动、大跃进和新民歌运动的兴起,这不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和在统治者的影响下展开的吗?十七年文学思潮其实并非是真正的文学,也并非是真正的思潮。

在某个程度来说,不过是被时代和政治把玩的玩物,阶级斗争的工具,它失去自己本该有的独立性和存在价值。

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十七年文学思潮)

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十七年文学思潮)

二、毛泽东的文学思想
毛泽东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中国共 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新民主主义 论》,特别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简称《讲话》)。
具体来说:
1、毛泽东从马克思的一定的“经济基础” 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状况的观点出发, 指出“中华民族的旧政治和旧经济,乃是中 华民族的旧文化的根据;而中华民族的新政 治和新经济,乃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的根 据。” 所以提出“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 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工 农兵的文艺”等描述,来标示它的性质。
3、对于文学创作,毛泽东十分重视“生 活”的重要性,称它为艺术创造的“唯一源 泉”。在《讲话》中,“社会生活”被称为 文学创作的“原料”、“半制品”,创作则 是对它们的“加工”。但是这种“加工”并 不是对生活本身的复制,而是以政治乌托邦 激情来改写生活,使文学作品“比普通的实 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 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有普遍性。”
50年代,对西方古典文学的翻译出版也有 较大的规模,其品种和数量都超过三四十年 代。这是受西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影响的 左翼作家,在建立当代文学的“资源”的另 一种考虑。就时间来说,主要选取19世纪之 前的文学,就创作方法而言,主要选择“现 实主义”的文学,当时的中国文学界只译介 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或者“进步的”, 或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作家作品。
四、“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1、出身地域、生活经验、作品取材,出现了从 东南沿海到西北、中原的转移; 2、文化素养:“五四”时期及以后的现代作家 一般都经过系统的学校教育,很多人曾留学 欧美或日本,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学,有较 多了解。五六十年代的“中心作家”,大部 分学历不高,在文学创作上的准备普遍不足。 于是出现了一批“一本书作家”或“集体创 作”。

1、1949-1966“十七年”文学思潮

1、1949-1966“十七年”文学思潮

①文艺思潮价值评判的偏颇。 ②对解放区文艺的简单化肯定。
二、关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P5)
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是建国后文 艺界第一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1、武训其人及电影《武训传》 。 武训(1838~1896)山东堂邑县人, 出身贫寒。“行乞兴学” 。 《武训传》是一部以武训的生平事 迹为内容的传记影片。 编剧、导演:孙瑜 武训扮演者:赵丹
黛玉:“……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 今
《柳絮词》

{
生, 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 忍淹留。” 宝钗:“……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 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任借力,送我上 青云。”
宝玉: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 中 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 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2、历史背景与发展过程。 3、意义与影响。 ①文艺批评和文艺理论研究显示出空前的活跃。 ②文学创作题材和主题的扩大,体裁和风格的多样 ③新创办的文学刊物也如雨后春笋。 ④阻力与干扰。
六、文艺界的反右斗争(P11)。 1、伤害了大批文艺工作者,丧送了其政 治生命和艺术青春。 2、忽视了艺术规律和艺术民主,助长了 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 3、削弱了现实主义原则,助长了以政治 取代艺术性的倾向和违背生活的反现实主义 倾向。
四、关于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P8-9) 1955年从文艺界开始,围绕对胡风文艺思想的讨论,很快上升 为一场“肃清胡风反革命集团”的大规模政治运动。 (一)、胡风及其文艺思想。 1 、关于“主观战斗精神”。胡风文艺思想的精髓。 2、关于架在作者与读者头上的五把“理论刀子”。 (二)、运动的演进。 (三)、运动的根本错误及思考。

第二讲 十七年文学思潮

第二讲  十七年文学思潮

十、建国27年文学精神的整体特征 建国27 27年文学精神的整体特征
文学观念上, 一、文学观念上,属于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文学理论体系, 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文学理论体系,奉行马克 思主义的历史-美学观。但在具体操作中, 思主义的历史-美学观。但在具体操作中,注重 内容判断,而忽视审美分析。 内容判断,而忽视审美分析。 创作方法上,采用现实主义, 二、创作方法上,采用现实主义,具体为革命 现实主义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有时与革命浪漫 主义相结合。 主义相结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术价值标准是真实性与倾向性的 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但在具体操作中, 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但在具体操作中, 注重思想性与倾向性,忽视真实性与审美性。 注重思想性与倾向性,忽视真实性与审美性。 文学方向上,提出为人民服务, 三、文学方向上,提出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 工农兵服务,其目的是为了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 工农兵服务,其目的是为了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
在“双百”方针影响下出现的两股文学思潮: 双百”方针影响下出现的两股文学思潮 出现的两股文学思潮:
一、干预生活 小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小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李国文《改选》 李国文《改选》 诗歌:流沙河《草木篇》 郭小川《望星空》 诗歌:流沙河《草木篇》、郭小川《望星空》 戏剧:海默《洞箫横吹》 戏剧:海默《洞箫横吹》 二、 人道主义 小说:邓友梅《在悬崖上》 陆文夫《小巷深处》 小说:邓友梅《在悬崖上》、陆文夫《小巷深处》、 宗璞《红豆》 宗璞《红豆》 戏剧: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 岳野《同甘共苦》 戏剧: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岳野《同甘共苦》
第二讲
1949-1976文学思潮 1949-1976文学思潮

第1章:“十七年”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

第1章:“十七年”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

第一章“十七年”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十七年时期的文学环境,理解当代文学规范的建立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十七年文学体制的建立,第一次文代会,建国初的三次文艺大批判,“双百方针”,文艺界的反右斗争。

【课时】:2学时【教学内容】:一.第一次文代会——当代文学的起点1949年7月2日至19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党的重要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参加大会并发言,周恩来发言称之为“从中国第一次大革命以来逐渐被分离在两个地区的文艺工作者在今天的大会师”。

这次大会的目的就是要把各路文艺大军团结在社会主义文艺大旗下,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而创作。

国统区代表茅盾,解放区代表周扬分别发表讲话。

但是茅盾的讲话重在“检讨前国统区的革命文艺运动中的种种错误倾向”,意在“总结教训”;周扬的讲话介绍了解放区文艺的经验,而这理所当然地成为今后新中国新的文艺的方向。

意义: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标志着当代文学的开始,对我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总结了“五四”以来新文艺运动的经验、教训;确立了毛泽东的文艺思想的地位,将“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确定为新文艺的唯一正确的方向;成立了“文联”(全称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周扬、茅盾为副主席),实现了党对文艺的绝对领导。

附:第一次文代会的重要文献周恩来:《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文艺》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二.建国初的三次文艺大批判十七年时期文艺界斗争频繁,文学批评被作用于阶级斗争、政治斗争的重要手段,几乎每一次政治运动都在文艺界鲜明地反映出来,甚至许多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就是由文艺论争开始的。

(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电影《武训传》简介《武训传》由孙瑜编导,由赵丹主演,昆仑影片公司拍摄,1950年底拍摄完成。

十七年文学思潮的发展历程

十七年文学思潮的发展历程

十七年文学思潮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开拓创新(2000年-2004年)在本世纪初,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开拓创新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文学作品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人内心的表达,以及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探索。

在这个时期,一些新生代作家崭露头角,他们以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立思考的态度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他们的作品不再受传统文学规范的束缚,大胆尝试新的叙事方式和表达手法。

例如,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以其独特的幽默和讽刺风格成为了当时的热门作品。

一些作家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性的黑暗面。

他们通过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来反映现实,并提出对社会进步和人类尊严的思考。

余华的《活着》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揭示了人性的悲凉和社会的残酷。

第二阶段:自我反思(2005年-2009年)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五年,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自我反思的时期。

作家们开始思考自身的创作方式和文学的社会角色。

他们开始反思文学的功能和意义,以及文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时期,一些作家开始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反思。

他们反思文学作品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探索文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同时,他们也开始反思自己的创作方式和文学观念,试图创造出更加真实和深刻的作品。

莫言的《蛙》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中国农村的真实描写,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思考。

第三阶段:多元互动(2010年-2014年)进入21世纪的第三个五年,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多元互动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和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文学作品的传播方式和受众群体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一些作家开始关注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互动。

他们将文学与电影、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进行结合,创作出了一系列跨界的作品。

同时,他们也开始关注文学作品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和阅读方式的变化。

王家卫的《一代宗师》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武术大师的传奇故事进行改编,将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相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1 2 3 4
何谓中国当代文学
当代文学的主要特点
大陆文学的分期
思考与练习
绪论
• 一、何谓“中国当代文学”?
• 中国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7月以后的中国文 学,其开始的标志是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包 括大陆文学、台湾文学、和港澳文学三个部分。
绪论
• 二、当代文学的主要特点
• (一)区域性特征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二)文学体制 • 1、作家的体制化 • 新中国的文学团体组织在组建后的日臻 健全完善和日渐处于中心地位,使团体 组织本身走向专业化和行政化,也把广 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日益纳入了公有化 和体制化的管理。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各地作家协会在50—60年代以驻会作家 的方式被供养为名副其实的专业作家。 • 2、文学出版物的国家化 • 3、文艺批判运动 • 4、取消稿费制度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一、第一次文代会与文学体制 • (一)第一次文代会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第一次文代会是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 者代表大会的简称,它于1949、7、2- 19在北京召开,它的召开标志来自国统 区和解放区的两只文艺大军的胜利会师, 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结束和中国当代 文学的开始。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4、流亡海外 • 张爱玲、徐訏、无名氏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一)“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 总体上看,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包括进入解放 区和在解放区成长的两部分)和四五十年代之 交开始写作的青年作家(共和国文坛新人), 是这一时期作家的主要构成。当然不是这两个 部分的所有成员都能进入这一“构成”。除自 身的思想艺术素质等条件外,他们也经历以 “新文艺方向”为标尺的“筛选”。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它表现了文学观念的从比较重视学识、 才情、文人传统,到重视政治意识、社 会政治生活经验的倾斜,从较多注意市 民、知识分子到重视农民生活的表现的 变化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其次,对于这一时期“中心作家”的多 数人来说.文学写作与参加左翼革命活 动,是同—事情的不同方面。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首先,从作家出身的地域,以及生活经 验、作品取材等的区域而言,出现了从 东南沿海到西北、中原的转移。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与“五四”及以后的作家多“出身”于江浙、 福建(鲁迅、周作人、冰心、叶圣陶、朱自清、 郁达夫、茅盾、徐志摩、夏衍、艾青、戴望舒、 钱钟书、穆旦、路翎等)和四川、 湖南(郭沫若、 巴金、丁玲、周立波、何其芳、沙汀、艾芜等) 不同,五六十年代的“中心作家”的出身.以 及他们写作前后的主要活动区域,大都集中于 山西、陕西、河北、山东一带,即在40年代被 称为晋察冀、陕甘宁、晋冀鲁豫的地区。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四十年代,胡风独特的现实主义文学理 论及其所强调的主观战斗精神,又与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 讲话》中的文学思想表现出特别的不同。 • 这“在客观”上,显然有悖于毛泽东在 延安整风中反对主观主义的指示,也与 《讲话》有着明显的分歧。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1957年 6月8日,毛泽东又在中共内部发 出了《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的猖狂进 攻》的指示,开始了一场规模巨大的 “反右运动”。“双百方针”和“整风 运动”,事实上变成了一场“引蛇出 洞”、充满着政治策略的“阳谋”。作 为一场相当重大的历史悲剧,仅止于 1957年10月,全国就已划出右派分子55 万人。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2、理论上有重大突破,在理论方面提出 了反对教条主义、提倡现实主义的“广 阔道路论”,提倡文学写人性、恢复人 道主义传统等主张。 • 秦兆阳(署名何直 )《现实主义——广 阔的道路》 • 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 • 巴人《论人情》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3、出现了一大批作品,主要是由年轻作 家创作的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和 勇闯禁区的作品 。 • 百花文学 • 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 宗璞《红豆》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共涉及2100余人,拘捕92人,隔离审查 62人,停职反省73人。拖至1965年,胡 风被判有期徒刑14年,剥夺政治权利6年, 1969年又加判为无期徒刑。“胡风集团 案”,成了1949年以后“涉及人数最多、 影响最大的案件”。胡风由30年代开始 的对于文学理论问题的独立思考与坚持, 终于在1949年以后,“演变”成一幕举 世震惊的巨大悲剧。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胡风的现实主义理论在关于文学创作的 生活源泉问题上,认为“到处都有生 活”,“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有历史。 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斗争。有生活有 斗争的地方,就应该也能够有诗。”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1954年7月,他将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与写 作完成的《关于解放以来文艺实践情况 的报告》(即《三十万言书》) • 毛泽东重新撰写的按语指出:“胡风和 他所领导的反党反人民的文艺集团,是 怎样老早就敌对仇视和痛恨中国共产党 和非党的进步作家”。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再次,这一时期作家的“文化素养”明 显不足,文化水平偏低。 • 现代作家中的许多人,经过系统的学校 教育(传统私塾或新式学堂),许多人曾留 学欧美日本,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学, 有较多的了解。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五六十年代的“中心作家”,则大多学 历不高,在文学写作上的准备普遍不足。 视野狭窄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一、第一次文代会和文学体制 • (一)第一次文代会 •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郭沫若致开幕词并作《为建设新中国的 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总报告。茅盾和周 扬先后作了题为《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 和发展的革命文艺》和《新的人民的文 艺》的报告,分别总结了国统区和解放 区文艺创作和文艺运动的基本情况。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三、作家的重组和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 (一)作家的整体性更迭 • 40年代的一些重要作家迅速“边缘化”, 而继续延安文学传统的作家,进入本时 期文学的“中心”位置。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1、一部分作家文学写作的“权利”受到 不同程度的限制 • 沈从文 • 废名、萧乾、李健吾、师陀、陈梦家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三)对胡风的批判 • 胡风(1902~1985)是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批 评家、诗人和编辑家。曾经担任左联的宣传部 长和书记。与鲁迅、冯雪峰联系密切。抗战时 期,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常委和政 治部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等职,创办并主编 《七月》、《希望》等杂志。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著名的“七月派”的核心人物。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二)对于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中对于《红楼梦》 的研究被称为“红学”,而以胡适为代 表的研究学派则被称为“新红学”,俞 平伯(1900~1990)便是“新红学”中 的重要学者。20世纪20年代,俞平伯便 已开始对《红楼梦》的研究。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绪论
• • • • • (三)四分法 十七年文学(1949-1966) 文革文学(1966-1976) 新时期文学(1977-1989) 后新时期文学(1989- )
绪论
• • • • • • • (四)两分中的四分法 1、上(1949-1976):一体化时期 十七年文学(1949-1966):文学规范 文革文学(1966-1976):走向极致 2、下(1977- ):多元化时期 新时期文学(1977-1989):浪潮迭起 后新时期文学(1989- ):众语喧哗
绪论
• • • • 40年代 解放区文学 国统区文学 沦陷区文学 50年代以后 放大 大陆文学 缩小 台湾文学 演变 港澳文学
绪论
• • • • (二)流动性特征 时间的不断延伸 新作家人才辈出 新作品源源不断
绪论
• • • • (三)丰富性特征 性质多样 品种繁富 手法多样
绪论
• • • • • • • • 三、大陆文学的分期 (一)三分法 十七年文学(1949-1966) 文革文学(1966-1976) 新时期文学(1977- ) (二)二分法 上(1949-1976) 下(1977- )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2、成立了全国性的文学组织 • 大会产生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简称“中国文联”),郭沫若任主席, 周扬、茅盾任副主席。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会后成立了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其中 最重要的是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 (1953年改为中国作家协会,简称“中 国作协”),茅盾任主席,副主席为丁 玲、柯仲平。全国文联的机关刊物《文 艺报》。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1954年,李希凡与蓝翎投稿并附信给中 国文联的机关刊《文艺报》,对俞平伯 的《红楼梦》研究提出批评,未得发表 与答复。后来,他们在1954年第9期的 《文史哲》发表了《关于〈红楼梦简论〉 及其他》一文。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10月10日,《光明日报》的“文学遗产” 副刊又发表了这两位作者的《评〈红楼 梦研究〉》一文,直接将俞平伯的《红 楼梦》研究与胡适联系起来。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1952年,他将1922年所写的《红楼梦辨》 重新修订后,易名为《红楼梦研究》重 新出版,并相继发表了《〈红楼梦〉简 论》和《读〈红楼梦〉随笔》等多篇文 章。这些著述主要发挥了“新红学”的 “自传说”,认为曹雪芹的《红楼梦》 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和“情场忏悔”。 《红楼梦》的基本主题,也被概括为 “色”与“空”。而其艺术风格,则是 “怨而不怒”。
绪论
• 四、国内主要优秀教材 • (一)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绪论
• (二)陈思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绪论
• (三)王庆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