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英雄主义文艺思潮

合集下载

第十章 英雄主义文艺思潮

第十章     英雄主义文艺思潮

第二节 文艺作品中的英雄主义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造神运动”的演变过程 艺术作品中的英雄主义人物形象可以为现实 中的人提供榜样的力量和生活的目标。无论是古 希腊时代的悲剧英雄,还是中国《水浒传》中的 反叛英雄都是如此。
二、新英雄主义的崛起 (一)反腐倡廉作品中的悲剧英雄 (二)历史剧中的英雄形象 (三)动画、漫画和网络游戏中的英雄主义
二、“红色经典”的翻改与炒作 2004年5月25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 出的《关于“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审查管理的 通知》中,对“红色经典”这个词的解释是: “曾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的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名 著。”但是实际上,这一轮被炒作的“红色经典” 已经和这一定义有了很大的距离。
三、主流意识与大众趣味融合的市场机制 将主流意识与大众趣味巧妙结合是“红色 经典”的奇妙手法之一。由于20世纪30年代受到 苏联僵化文艺思潮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 直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国文艺一直被庸俗 社会学和工具论、从属论所困扰,几乎将中国文 艺窒息而死。
四、创意选择与价值追求 2004年《林海雪原》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 以后,接踵而来的就是把过去革命历史题材的小 说或电影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或电影的热潮。
三、中国历史上对英雄人物作用的解读 中国自古以来对英雄主义的解读就与西方有 所不同。中国长期以来的封建体制以皇权为唯一 的政体,宗教的影响较小,所以中国人心目中的 英雄宗教色彩和神话色彩淡薄,儒学中“精忠报 国”的传统思想成为中国英雄主义的主要理念。
四、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英雄人物的阐释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必 然性是归根到底意义上的辩证的历史决定论。
三、对两部影视作品的文本分析 (一)富有个性的英雄——《亮剑》的人物塑造 (二)另一种英雄叙事——从《暗算》看英雄主 义的叙事方式

文学思潮和运动

文学思潮和运动
鲁迅《白莽作〈孩儿塔〉序》 赞扬殷夫的诗“是对于前驱者的爱是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茅盾《关于“差不多”》 批评沈从文将文学的时代性与艺术的永久性对立。
5、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批评活动
①周作人
《自己的园地?序》 “批评是主观的欣赏不是客观的检察,是抒情的论文不是盛气的指摘。”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和运用。
多种倾向文学颉颃互竞。
2、“三民主义文艺”和“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国民党宣传部
3、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左翼文学运动
1930年3月,左联成立。
《拓荒者》 蒋光慈 《文学月报》 姚蓬子、周起应
《萌芽》月刊 鲁迅、冯雪峰 《光明》半月刊 洪深、沈起予
讽刺暴露性的喜剧:丁西林《三块钱国币》、陈白尘《乱世男女》《结婚进行曲》《升官图》、宋之的《群猴》、吴祖光《捉鬼传》
小说:钱衷书《围城》、张恨水《八十一梦》
诗歌:袁水拍《马凡陀山歌》、臧克家《宝贝儿》、杜运燮《追赶时间的人》
(二)解放区文学
明朗朴素的创作基调。反映农民文化翻身的历史要求。
1、文艺运动情况
1924,春雷社,具有明显革命倾向的文学社团。
1925五卅后,沈雁冰等用阶级论解释文学现象。
1928年,革命文学运动。 左倾机械论的影响,苏联“无产阶级文化派”及“拉普”,波格丹诺夫“文艺组织生活”论。
后期创造社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 “反映阶级的实践和意欲”。
2、革命文学论争
热情描绘人民群众斗争生活。
重点表现农民、士兵、干部,翻身解放的“新人”成为文学主角。
《人民文艺从书》 题材集中于民族斗争、阶级斗争、劳动生产,注重现实性、政治性、政策性。

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3

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3

文学思潮和运动(三)一、四十年代文学的特征1、所有的创作几乎都打上战代的烙印。

2、文学发展的时段性很清晰。

3、不同政治区域的文学分割并存。

二、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一)背景(二)定义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武汉成立,发起人包括各方面的代表97人,选出周恩来、孙科、陈立夫为名誉理事,理事45人,其中有:郭沫若、茅盾、冯乃超、夏衍、胡风、田汉、丁玲、老舍、巴金、郑振铎、朱自清、郁达夫、朱光潜等等,由老舍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

文协在全国各地设了数十个分会,出版了会刊《抗战文艺》(1938.5.4-1946.5),是贯通抗战时期的唯一刊物,由茅盾等主编的《文艺阵地》也是一个影响巨大、存在时间久长的刊物。

文协成立后,提出的"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

"文协"的成立,标志着3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自由主义文学,以及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等几种文学运动的汇流,组成了文学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包括国共两党作家在内的大联合,囊括了包括无产阶级文艺运动、自由主义文艺运动、国民党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在内的各阶层、各派别的新旧作家。

三、国统区文学思潮和运动的演变(一)亢奋热烈的第一个阶段。

从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是抗战初期,整个国统区文学的基调表现为昂扬激奋的英雄主义,文学创作显示出了共同的爱国主义主题,表现在文体方面,就是战前并不发达的报告文学和通讯此时成了最热门的体裁,诗歌朝广场`艺术的方向发展,发表量猛增,普遍追求通俗、鲜明、昂扬,各种大众化的小型轻便的文艺形式在文坛唱了主角。

街头戏:好一记鞭子。

(二)、凝重反思的第二个时段,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之后,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文学观念、文学主题、题材、文学形式和风格也相应地发生了巨大变化,迎来了抗战文学创作的丰收期和成熟期。

《文学思潮》PPT课件

《文学思潮》PPT课件
• 3.“中心作家”普遍学历不高,写作准备不足, 生活经验集中于农村、战争和革命运动,创作的 持续发展的能力不强。
• 4.“中心作家”的社会政治地位和经济收入与当 时的社会状况相比普遍较高。
五、三次文艺批判运动
• 一、1950~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 二、1954~1955年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
派 这100多年间,称为“旧红学”。“旧红学”中以两派影响最大:一为
评点派,一为索隐派。其共同特点是在《红楼梦》中找出微言大义,广
——
征博引地要探索出小说描写的所隐之事、所隐的人,寻找其与历史上的
真事、历史上的真人相通之处。 (←)




派•
1921 年, 胡 适 发 表 了“ 红 楼 梦 考 证 ” , 把
《红楼梦》研究建筑在弄清作者家世生平以及版本的发展的科学基
——
础上,结论说是写作者曹雪芹的家史,后来人称其后的研究就叫
“新红学”。 (←)
☆毛泽东·《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
这是三十多年以来向所谓红楼梦研究权威作家的 错误观点的第一次认真的开火。作者是两个青年团员。…… 看样子,这个反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青年三十余年的胡适 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也许可以开展起来了。事情是两 个“小人物”做起来的,而“大人物”往往不注意,并往往 加以阻拦,他们同资产阶级作家在唯心论方面讲统一战线, 甘心作资产阶级的俘虏,这同影片《清宫秘史》和《武训传》 放映时候的情形几乎是相同的。被人称为爱国主义影片而实 际是卖国主义影片的《清宫秘史》,在全国放映之后,至今 没有被批判。《武训传》虽然批判了,却至今没有引出教训, 又出现了容忍俞平伯唯心论和阻拦“小人物”的很有生气的 批判文章的奇怪事情,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三大流派
• 1、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对封建和资本文化批判,以 文学为政治服务。(政治性强) • 2、京派:学者型作家,喜爱传统文化,追求文学的 独立与自由,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传统文人 味、学者气) • 3、海派:享受现代都市文明,又有着文明病态,偏 向西方现代派,有着自觉的先锋意识。(商业化的 现代职业作家)
•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是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进步戏剧家统 一战线组织,简称“剧联”。 1930年冬成立于上海,前 身是上海戏剧运动联合会。 刘保罗、田汉、赵铭彝、于 伶等曾担任党团书记。 1936年初,根据形势发展 的需要,自动宣告解散。
1933年10月《怒吼吧中国》上海戏剧协社上演
上海戏剧协社《怒吼吧中国 》广告
夏衍《上海屋檐下》演出剧照
1942年中国旅行剧团演出曹禺 的《家》
1935年上海舞台协会演出的《回春之曲》
1937年8月上海 业余实验剧团上 演曹禺的《原野 》海报,应云卫导 演,舒秀文、魏 鹤龄主演
1935年6月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演易卜生的《娜 拉》、蓝苹、赵丹、金山、魏鹤龄、吴湄主演 ,此图为蓝苹演《娜拉》的剧照
一、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 二、早期左倾发展 • 以太阳社和后创造社为代表。 • 受苏联和日本左倾机械论影响,明确提出文学的任 务就是反映阶级的实践和意欲,要将革命意图形象 化,当作组织的革命的工具去使用。 • 否定五四传统,攻击鲁迅、茅盾、叶圣陶、郁达夫 等人。
一、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1、太阳社 1927年秋成立于上海。发起 人为蒋光慈、孟超等;主要成 员有林伯修(杜国庠)、夏衍、洪 灵菲等。太阳社先后编辑与出 版了《太阳月刊》、《时代文 艺》、《新流月报》、《拓荒 者》、《海风周报》等刊物, 以及“太阳小丛书”(“太阳 社丛书”)等,在反对国民党 政府的文化“围剿”,倡导无产 阶级革命文学方面,发挥了积极 作用。

文学中的英雄形象:英雄主义的批判与赞美

文学中的英雄形象:英雄主义的批判与赞美

文学中的英雄形象:英雄主义的批判与赞美在文学的广阔天地里,英雄形象始终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他们或英勇无畏,或智慧超群,成为人们心中理想的化身和精神的寄托。

然而,在对英雄主义的批判与赞美中,我们不禁要问:英雄形象究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还是个体奋斗的象征?他们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还是权力游戏的棋子?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英雄主义的多面性。

一方面,英雄主义体现了人类对于美好品质的追求。

无论是古代神话中力大无穷的赫拉克勒斯,还是现代小说中智勇双全的侦探福尔摩斯,他们都代表了人类对于力量、智慧、勇气和正义的向往。

这些英雄形象激励着人们面对困难不屈不挠,追求更高的理想和目标。

然而,另一方面,英雄主义也常常受到批判。

一些批评家指出,英雄形象往往被赋予了过多的光环,而忽视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这种过度的理想化可能导致人们对英雄的盲目崇拜,忽视了英雄也有缺点和失败的可能。

此外,英雄主义有时也被用作政治宣传的工具,通过塑造英雄形象来激发民族主义情绪,从而服务于特定的政治目的。

在现代社会,英雄形象的塑造更是复杂多变。

随着媒体的发展和信息的传播,英雄不再仅仅是文学作品中的虚构人物,现实中的体育明星、社会活动家乃至普通人都有可能成为“英雄”。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于英雄的需求,以及对于个人成就的认可。

但同时,这也可能导致英雄主义的商业化和娱乐化,使得真正的英雄精神和价值被淡化。

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完全否定英雄主义的价值。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英雄的事迹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例如,抗战时期的无名英雄们,他们的牺牲和奉献成为了民族精神的象征。

在文学作品中,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等形象,虽然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但他们的故事依然能够跨越时空,给予人们启示和力量。

综上所述,英雄形象在文学中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存在着被批判的风险。

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英雄主义,既要欣赏英雄形象带给我们的正能量,也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论英雄主义文化思潮的历史演变过程

论英雄主义文化思潮的历史演变过程

论英雄主义文化思潮的历史演变过程文化,做为人类的一个庞大的系统非系统的“思想理念”的多元化体系,是分“级别类型”的,也即是分等级、主流与非主流、主要与次要、主体与依附体、共识与非共识等的不同“思想理念”的多元化体系或是思想潮流的。

也正是这种千差万别、千奇百怪、千头万绪、浩如烟海的“思想理念”的多元化体系或是思潮纵横交错,才展现了人类共同智慧结晶的累累硕果和“文化”的丰富多彩、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

在《论文化的“级别类型”架构理论(27)》一文中,听婵释禅将“文化”划分为“三大级别类型”,也即:一是把原始主义文化、封建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和共产主义等做为“最高级别类型”的多元化文化体系。

其虽然是“同级别类型”的文化,但其却是具有“由低级向高级”运动发展的历史趋势和走向。

二是把世界各国或是民族等的爱国主义文化、民族主义文化、英雄主义文化、科技主义、自由主义、教条主义等“思想理念”文化体系做为“次级别类型”的多元化文化体系。

其是为“最高级别类型”文化不断添砖加瓦、丰富完善等的文化体系,并也在不断丰富完善各种“次级别类型文化本身”的文化体系。

“次级别类型文化”的特点:是不管在怎样的社会形态里,其做为一种文化思潮都是或隐或现地存在着,有时某个文化思潮还能上升到很显要的位置,但其始终处于“最高级别类型”文化的附属文化地位。

三是把世界各门各派的各种学说、学技、杂谈等做为“第三级别类型”的多元化文化体系。

其是为“最高级别类型”和“次级别类型”文化不断添砖加瓦、丰富完善的文化体系,并也在不断丰富完善“各自门派自己的各种学说、学技、杂谈等”的思想理念文化体系。

所谓“英雄”,就是在一个世界、国家、民族、阶级、阶层、行业、企业和家庭等中能够成为引导其发展方向,贯彻执行和提倡其主流或非主流文化思想理念而形成的具有标杆、典型、模范和样板等供人们学习和楷模意义的人物和集体等。

而由各层级“英雄”所演化演生的关于“英雄”的文化思想理念体系,就形成了具有“突显于普通大众特点”的各层级取向大致相同的“英雄主义”。

文学革命思潮

文学革命思潮

“欲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 会,以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 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 权之新信仰,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 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 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宪法与孔教》
“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君为 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 格矣;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 立自主之人格矣;夫为妻纲,则妻子夫为附属 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率天下之男女产 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 者,三纲之说为之也。缘此而生金科玉律之道 德名词,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 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 ——《一九一六年》
此番议论引起梅光迪等人的不满,梅光迪回信说:
“……夫文字革新。须洗去旧日腔套,务去陈言, 固矣。然此非尽屏古人所用之字,而另以俗语 白话代之之谓也。……足下以俗语白话为向来 文学上不用之宇,骤以入文,似觉新奇而美, 实则无永久价值。因其向未经美术家之锻炼, 徒诿诸愚夫愚妇,无美术观念者之口,历世相 传,愈趋愈下,鄙俚乃不可言。足下得之,乃 矜矜自喜,眩为创获,异矣!……”
感谢观赏 下周再见
第二节
胡适与白话文运动
中国新文化运动为何由胡适发难?
革命的“义旗”为何指向白话文学
运 动?
偶然寓于必然的 自觉演进,作为 历史的承受者的 个体魅力与时代 发展趋势的合力
新与旧的冲突与融合:


徽州文化(传统教育) 上海求学(进化论) 美国留学(实验主义 走上白话文学的提 倡之路)
1916年的7月,任鸿隽与陈衡哲、梅光迪等去 凯约嘉湖上游船,突遇大雨以致翻船,幸无大 事,任鸿隽作《泛湖即事》寄给胡适,对于诗 中大量的陈词滥调,胡适在回信中给以痛击: “……诗中‘言棹轻楫’之言字及‘载笑载言’ 之载字,皆系死字。又如‘猜谜睹胜,载笑载 言’两句,上句为20世纪之活字,下句为三千 年前之死句,殊不相称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英雄主义光环下的阴影 英雄主义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国家特色,具有 强烈的历史感、时代感和人格的震撼力。英雄主 义是某一时期社会群体整体思维的最高形式,是 时代精神的人格体现。
三、中国历史上对英雄人物作用的解读 中国自古以来对英雄主义的解读就与西方有 所不同。中国长期以来的封建体制以皇权为唯一 的政体,宗教的影响较小,所以中国人心目中的 英雄宗教色彩和神话色彩淡薄,儒学中“精忠报 国”的传统思想成为中国英雄主义的主要理念。
四、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英雄人物的阐释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必 然性是归根到底意义上的辩证的历国现当代文学“造神运动”的演变过程 艺术作品中的英雄主义人物形象可以为现实 中的人提供榜样的力量和生活的目标。无论是古 希腊时代的悲剧英雄,还是中国《水浒传》中的 反叛英雄都是如此。
二、新英雄主义的崛起 (一)反腐倡廉作品中的悲剧英雄 (二)历史剧中的英雄形象 (三)动画、漫画和网络游戏中的英雄主义
三、对两部影视作品的文本分析 (一)富有个性的英雄——《亮剑》的人物塑造 (二)另一种英雄叙事——从《暗算》看英雄主 义的叙事方式
后新时期” 第三节 “后新时期”英雄主义的显现方 式
第十章
英雄主义文艺思潮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历史观中的英雄主义 文艺作品中的英雄主义 后新时期” “后新时期”英雄主义的显现方式
第一节 历史观中的英雄主义
一、西方社会英雄史观的由来与发展 英雄史观在西方社会的主流意识中一直占据 着重要位置。自古希腊开始,英雄人物就是当时 人们刻意追求和塑造的形象。
一、从审美到消费的蜕变 当历史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开始全面进入 市场化的消费型社会,中国文学艺术的“后新时 期”到来了。“后新时期”文艺最显著的特点表 现为文艺跳出了艺术的框架,成为一种和市场经 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消费品。
二、“红色经典”的翻改与炒作 2004年5月25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 出的《关于“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审查管理的 通知》中,对“红色经典”这个词的解释是: “曾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的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名 著。”但是实际上,这一轮被炒作的“红色经典” 已经和这一定义有了很大的距离。
三、主流意识与大众趣味融合的市场机制 将主流意识与大众趣味巧妙结合是“红色 经典”的奇妙手法之一。由于20世纪30年代受到 苏联僵化文艺思潮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 直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国文艺一直被庸俗 社会学和工具论、从属论所困扰,几乎将中国文 艺窒息而死。
四、创意选择与价值追求 2004年《林海雪原》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 以后,接踵而来的就是把过去革命历史题材的小 说或电影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或电影的热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