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新历史主义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新历史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美国一种文化批评理论,旨在破除旧有历史观的局限,探究历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和互动,重点关注边缘化历史群体和他们的文化经验。
这一理论强调文本和历史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文本不仅是社会历史的表达形式,同时也是历史与社会关系的反映,因此,文本的研究需要结合政治、文化、社会和经济等历史现象的背景,以全面了解历史的多重维度。
新历史主义是一种反抗主流正统历史观的文化批评理论,主张关注被历史学界忽视的边缘文化,尤其是在语言表达、想象力和权力关系上反映的文明表现。
新历史主义批评家较少关注文本的内在美学特征,而更注重文本如何反映出作家自己的时代,以及作品如何与社会和政治权力关系相互作用。
新历史主义对美国文学史的传统分类进行了重新审视,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要求重审历史文本,并深入挖掘隐含的文化价值和政治意义。
新历史主义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如下:1.强调历史背景:新历史主义强调文本的阅读必须结合历史背景,了解文本在历史时期内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对文本、历史事件、文化和社会环境等多个层面的分析,新历史主义可以探讨文本背后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意义,揭示文本中潜藏的意识形态和建构。
2.文本分析:新历史主义强调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并且关注文本中的话语和意义形成过程。
通过文本分析,新历史主义批评家深入挖掘隐含的社会和政治想象,并探究作家的文学风格和意识形态。
3.关注边缘文化:新历史主义主张关注边缘化的文化群体和他们的文化经验。
他们在历史和社会中的经历和表达方式,反映出历史象征和文化价值的多样性。
4.阐释权力关系:新历史主义对文本和社会中不同的权力结构和关系进行反思和阐释。
通过对权力结构的分析,新历史主义批评家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中隐含的权力罗曼史,从而推断文本所存在的社会制度和方式。
5.认为历史是主观建构的过程:新历史主义认为历史不仅仅是客观的记录,而是一种主观建构的过程。
新历史主义 外国文学教案 ppt

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 historicism) 新历史主义(New historicism)是一种 不同于旧历史主义和“ 不同于旧历史主义和“新”的文学批评 方法,是对形式主义、 方法,是对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强调 文学本体论的批评思潮的一种反拨,一 文学本体论的批评思潮的一种反拨, 种对历史文本加以释义的、 种对历史文本加以释义的、政治解读的 文化诗学” “文化诗学”。
双向互动
作者与社会能量双向互动, 作者与社会能量双向互动,这是新历史主义 的理论主体观。 的理论主体观。 作者参与了社会流动,并发挥了动力功能。 作者参与了社会流动,并发挥了动力功能。 如作家梅勒采访了一些死刑犯人, 如作家梅勒采访了一些死刑犯人,然后写成 刽子手之歌》 了《刽子手之歌》。 作品不止是反映, 作品不止是反映,它本身就是社会力量参与 了社会进程。这是新历史主义理论的精彩、 了社会进程。这是新历史主义理论的精彩、 精辟之处。 精辟之处。
如何利用焦虑? 如何利用焦虑?
焦虑是一种教育工具——统治者惯用的策略。 统治者惯用的策略。 焦虑是一种教育工具 统治者惯用的策略 使焦虑至极,然后拿出赦令, 使焦虑至极,然后拿出赦令,让人转而感激 不尽。 不尽。 莎士比亚戏剧能引起焦虑的情形,历经艰难, 莎士比亚戏剧能引起焦虑的情形,历经艰难, 最后团圆,喜剧的结局把焦虑转换为感激、 最后团圆,喜剧的结局把焦虑转换为感激、 服从与爱。悲剧《哈姆雷特》 服从与爱。悲剧《哈姆雷特》中的大多数人 物虽然最终都死了,但是坏人被揭露了, 物虽然最终都死了,但是坏人被揭露了,秩 序恢复了。庄严的死亡与悲壮化。 序恢复了。庄严的死亡与悲壮化。
文学的功能
颠覆,即对统治秩序的颠覆; 1. 颠覆,即对统治秩序的颠覆; 抑制:对颠覆力量的限制; 2. 抑制:对颠覆力量的限制; 这两者是一对矛盾。 这两者是一对矛盾。 美国的新历史主义强调抑制, 美国的新历史主义强调抑制,而英国的新历 史主义强调颠覆(激进)。 )。在一定程度上可 史主义强调颠覆(激进)。在一定程度上可 以说, 以说,莎士比亚戏剧保证了伊丽莎白女王时 期英国社会的安定;当时, 期英国社会的安定;当时,焦虑是一种普遍 的社会心态(伊丽莎白女王无子嗣, 的社会心态(伊丽莎白女王无子嗣,英法百 年战争、红白玫瑰战争等)。 年战争、红白玫瑰战争等)。 女王善于利用戏剧。 女王善于利用戏剧。
第十二章 新历史主义

三、叙事的历史化与历史的叙事化 怀特十分重视叙事以及叙事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地
位。 首先是历史的叙事化。 其次,是叙事的历史化。
海登·怀特对文学批评理论的最突出的贡献于影响表 现为消解了历史客观性与当代主体性、非历史文本 与历史文本之间的界限,为重新思考审视文学与历 史的关系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在格林布拉特看来,文化诗学研究就是要有目的地 把文学理解为构成某一特定文化符号系统的组成部 分,从而消解文学与社会、文学与历史之间封闭的 话语系统,恢复文学研究中文本与创作主体、文本 与读者、文本与世界等诸维度之间的内在关联性, 以此揭示作为人类特殊活动的文学艺术问题的无限 复杂性。
三、意识形态与社会能量 在格林布拉特的文本间性批评研究中,意识形态的
学者杜威等人的实用主义 哲学大旗,否定传统客观
克罗齐
主义和实证主义史学观念。
(三)新的文本观 在新历史主义的研究视野中,文本的历史维度不再
是线形的、矢量的、连续的时间延伸,而是一个充 满无穷的中断、交置、逆转的断片存在,文本可以 通过“历史事实”去寻找历史寓言和文化象征,于 是,现在与过去,过去与未来都在文本的意义中达 到瞬间融合。
第十二章 新历史主义
第一节 新历史主义的理论背景与特征
一、新历史主义的理论背景 在西方,文学研究中的历史主义观念主要以意大利
的维柯、法国的卢梭、德国的赫尔德以及黑格尔的 思辨历史哲学为代表。 这种观念认为历史具有文学所永远无法企及的真实 性、清晰性和具体性,文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追寻文 学背后的历史,说明文本对历史背景的反映程度。
最后,怀特的元历史观以转喻理 论和叙事理论为主要的理论支撑。
二、历史书写中的文本观念 怀特的历史书写理论将文学与历史、
新历史主义批评解读文学作品

新历史主义批评解读文学作品
新历史主义批评是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它强调文学作品与历史和社会背景的关系。
这种批评方法认为文学作品不仅仅是独立的艺术创作,而是受到当时历史、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新历史主义批评的观点中,文学作品被视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回应和反映,而且作品的意义和解读也取决于历史语境。
新历史主义批评强调了权力关系、社会阶级、种族、性别和意识形态等因素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这种批评方法试图揭示文学作品中隐含的权力结构和社会偏见,以及作者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作品创作的影响。
在解读文学作品时,新历史主义批评者会关注作品中的历史事件、文化符号和社会现象,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作品的意义和理解。
他们还会探讨作品中的权力关系、社会冲突以及文化认同等主题,以便更全面地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和社会因素。
此外,新历史主义批评也强调了文学作品与权力、权威和话语的关系。
批评者会关注作品中的权威性声音和边缘化的声音,以及这些声音如何反映和受制于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
总的来说,新历史主义批评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角度来解读文学作品,强调作品与历史和社会背景的紧密联系,揭示了作品背后的权力结构和社会偏见,从而丰富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读。
第七章新历史主义

一、什么是新历史主义批评
新历史主义批评是一种阐释文学文本 文本的 文本 历史与文化内涵的特定的批评方法,又 历史与文化 称“文化诗学”。 1)与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的某些类似之 处在于对文本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强调 2)不同之处在于对历史和文化的内涵有 不同理解性 (二)历史的文本性
第七章
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批评
第一节、新历史主义批评
人类社会的发展往往是螺旋式地上升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往往是螺旋式地上升的。 20世纪的文学几乎完全推翻了原有的文学 世纪的文学几乎完全推翻了原有的文学 世纪70年代末 研究范式,但在20世纪 年代末, 研究范式,但在20世纪70年代末,一种新 的文学批评方法却体现出一种回归的特质, 的文学批评方法却体现出一种回归的特质, 这就是新历史主义批评。 这就是新历史主义批评。
(二)历史的文本性 传统的文学与历史史观:
历史是真实的再现, 文学是以想象和虚构为基本特征。
新历史主义的历史观 “历史”是 “事实与一个观念构造的
结合” 1)我们只能以文本的形式记录历史 2)历史必然具有文本的某些特质,如 虚构性,阐释上的多义性。 3)“历史”不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仅 仅是一种“历史表述”
新历史主义批评反对那种把文学作品视为 自足的、 自足的、独立的符号体系的形式主义观 认为文本属于特定的历史, 点。认为文本属于特定的历史,植根于 一定的社会权利体制之中并受其制约。 一定的社会权利体制之中并受其制约。 例1:莫里哀伪君子和光明的尾巴 : 样板戏” 例2:对“样板戏”的理解 : 但此历史非彼历史,因为历史是具有“ 但此历史非彼历史,因为历史是具有“文 本性” 本性”的。
(一)文本的历史性
艺术作品是一番谈判( 艺术作品是一番谈判(negotiation) ) 以后的产物, 以后的产物,商谈的一方是一个或一群创 作者,他们掌握了一套复杂的、 作者,他们掌握了一套复杂的、人所公认 的创作成规,另一方则是社会机制和实践。 的创作成规,另一方则是社会机制和实践。 为使谈判达成协议, 为使谈判达成协议,艺术家需要创造出一 种在有意义的、 种在有意义的、互利的交易中得到承认的 通货。 通货。 —— 格林布拉特
第十章新历史主义批评

第十章 新历史主义批评
六、学生范文
《个人意识与历史叙述》
李陵事件的打击以及汉武帝时皇 权在文化上的控制力还远未登峰造极, 使《史记》的历史叙述有了强烈的抒 情的色彩,在历史客观叙述中,融入 了著作者司马迁的个人叙述,以自己 的价值观、思想观衡量评价史实。
第十章 新历史主义批评
六、学生范文
错综变化的叙述形式
第十章 新历史主义批评
一、发展过程
新历史主义
新批评的衰落
与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 马克思主义和女权主义一起兴起
70年代末和80年代早期
研究方法有着共同的对历史文化关 注的倾向,新历史主义渐渐兴起,于 1982年葛林伯雷第一次提出了“新历 史主义”这一概念。
第十章 新历史主义批评
二、理论概述
宣称所有的历史是主观的,是被人写出来的,
历 写的人的个人偏见影响了对过去的阐释 史
是 一 种
历史并不能为我们提供某种真理,也从来不会 给我们有关于过去事件的完整的精确的图景
话
语
历史与其他学科一样,是思考与描
述世界的一种“话语”
第十章 新历史主义批评
二、理论概述
文本是文化的产物,同时也形成文化,
将文本历史化。
文本于是成了历史和文化的产物,成 了存在于作者、社会、习俗、制度和社会 实践的文化网络中的社会性文本。
在文学分析的实践中强调所有人类活动 的相关性,是一种对话性的文本阐释第十章 新历史主义批评
五、个案分析
看葛林伯雷如何使艺术作品成为各方“谈判”的产物
在资本主义 的社会话语和审 美话语中间存在 着“流通”
构成了现 代审美实践的 核心,艺术作 品也是一番流 通的产物
是创作者 与“社会机制和 实践”“谈判” 所形成的“协议” 性产物
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现代后殖民主义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
后现代和后殖民是一种颠覆性的文化理论,新历史主义就是一种重新书写历史的新历史诗学。
新历史主义是诞生于80年代的英美文化界和文学界的“新”的文学批评方法,一种对历史本文加以重新阐释和政治解读的“文化诗学”。
新历史主义对旧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文学批评方法加以批判,在张扬“主体”、“历史”和“意识形态”中,使“本文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本文性”成为文学批评的主要范畴。
新历史主义的主将是格林布拉特和海登"怀特。
前者以研究文艺复兴的“自我塑型”去重写文学史,进而创建一种“文化诗学”,并将文学看作是人性重塑的心灵史。
而后者则注重“元历史”的构架和“话语”转义学的研究,进而确定了新历史主义的历史地位。
本文将主要讨论海登"怀特的理论。
与新历史主义众多理论家专治文艺复兴文学不同,海登"怀特专治19世纪欧洲意识史。
由于他众多的著作和不同凡俗的理论创见,使他成为文学理论和历史学界的著名人物,而奠定他学术地位的是其代表作《元历史》和《话语转义学》。
一、新历史主义的理论特征。
1、多学科的整合和新方法的整体挪用。
2、从历史话语的含混处发掘历史权力运作的真相。
3、新历史主义注重作品意义的重释。
4、新历史主义强调历史和现实的互动。
二、格林布拉特的理论。
“历史与人”是人把握自己的最基本的思维范式,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新历史主义诞生以后彻底颠覆了这一范式,进而重新界定历史与人的生成、历史与文化、历史与文学、历史与政治、历史与权力、历史与意识形态、历史与文化霸权、历史与文化诗学等一系列思维模式、文本策略和叙事方法。
新历史主义以反抗旧历史主义、形式主义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
它特别关注“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
代表人物有格林布拉特、蒙特洛斯、多利莫尔、海登·怀特等。
这些理论家他们各有自己的理论维度,然而,他们的总体的精神集中在对历史整体性,未来乌托邦,历史决定论,历史命运说和历史终结说作出了自己的否定判词上。
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的诞生
• 20世纪80年代诞生 • 格林布拉特确立了这一流派的存在及名称, 成为该派的精神领袖 • 将工作重点放在对半个世纪以来的形式主义 批评和历史主义批评的清算上,进行历史— 文化转型,强调对文本实施政治经济社会综 合治理并将形式主义颠倒的传统颠倒过来, 重新注重艺术与人生、文本与历史、文学与 权力话语的关系
历史主义
• 新历史主义之新是相对于历史主义之旧而言的。 • 历史主义是指研究历史的历史哲学方法,这里的 历史包括文化史、文学史和思想史。近代著名思 想家哲学家如黑格尔、柏克、卢梭、维柯、克罗 齐、斯宾格勒等人都强调历史的总体发展观: • ⒈坚持任何对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必须建立在关 于人类历史的深思熟虑之上。 • ⒉强调社会发展规律支配着历史进程并容许做长 期的社会预测和预见。 • ⒊注重思辨的历史哲学为被看做一个整体的人类 历史总方向提供一种解释的模式。 • ⒋注重批判的历史哲学将历史最终看作一种独立 自主的思维形式。
对历史主义的进攻
• ⒊解构主义: • 解构主义从语言哲学入手对历史主义清 算之后仍然无法找到历史哲学的出口, 在写作—文本—批评三维上仅仅注意批评 之维,必然在艺术意义与历史语境、文 学本质和历史意识等问题上造成观念的 对立和偏激化,因此历史意义对文本中 心论具有纠偏去弊之效,历史意识是文 本解读意义的不可缺少的维度。
理论特征与走向理论特征与走向
• 3. 历史与文本: • 历史是一个延伸的文本,文本是一段压缩的历史 • 文本是历史的文本,是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统一的文 本 • 历史不是矢量的时间而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过程 • 历史具有不可逆转性但过于与未来在文本意义生成 中瞬间接通 • 历史视界使文本成为一个不断解释而且被解释的螺 旋体 • 历史语境使文本构成一种连续又断裂的感觉和反思 的空间 • 历史是大于文本的,过程是大于结果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历史主义理论的精神领袖
美国批评家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1982年应学术刊物《风格》 (Genre)之邀,组一批研究文艺复兴文 学的稿件,在为此撰写“前言”时,用 “新历史主义”来概括该组文章的共同特 点(Veeser 1989:1)。 一批颇有声望的批评家:海登· 怀特,刘易 斯· 蒙特洛斯,斯蒂芬· 奥格尔等 Representations 新历史主义阵地 因为害怕被体制化,所以新历史主义者们 并不愿意相互拉扯在一起,宁愿称各自在 批评实践上“各行其是”(Montrose), 认为新历史主义“根本没有现成的理论” (Greenblatt),说这个术语只是“一个 词汇,没有任何指涉对象”(Veeser 1994:1)。
海登· 怀特的“元史学”
海登· 怀特的元历史理论从学理上加强 了新历史主义的思辨性,从元理论上 对新历史主义做了强有力的辩护,但 他从来不承认自己是新历史主义者。 他在《元历史: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 想象》中强调历史编撰离不开想象, 历史叙述和历史文本不可避免带有虚 构性。 他认为解决历史与文本的关系是新历 史主义研究的关键。作为研究对象, 人们可以在文学文本的研究中采用历 史文本研究法,在历史文本的研究中 采用文学文本研究法。这样才能打通 学科间的界限,使历史“真实”地回 归。
Stephen Greenblatt
格林布拉特的文艺复兴研究
格林布拉特长期任教于加州大学,专门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 英国文学,他1980 年出版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 从莫尔到莎士比亚》一书中强调新历史主义应该是一种批评 实践,而不是教条,试图为走向死胡同的文学理论找到一条 新路。 文艺复兴研究是新历史主义的突破点,它通过研究历史语境 中一些不起眼的小地方,去修正打破在特定历史语境中占支 配地位的主要文化代码,从而实现“去中心”和重新书写文 学史的目的。 通过对历史的重新取舍,力图证明文学书写了心灵的历史, 记录了主题的状态,参与了历史的发展进程,是一种在历史 语境中塑造人类主体的有效载体。
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
By 胡婷 张墨飞
什么是历史主义?
历史主义(historicism)是历史学研究(historiography)的 一个分支。 广义上指的是史学家的一种研究艺术,探讨的对象是生活在 某个特定历史时空下的史学家如何“名正言顺地研究发生在 另一个时空中的人类活动的历史”。
“旧”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的创新之处
新历史主义的创新之处在于,它为这种历史认识做出了新的 解释,增加了新的印证方法和手段。 历史的确定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立场的选择,后者集中体 现在史料的遴选上,而新历史主义把焦点集中在这里,把我 们的注意力拉到易于为常人所忽视的“小历史”上,告诉我 们:历史的真实不仅表现在那些宏大叙事上。
新历史主义想要说的是:形象并不等于“真像”,尽管真像 也许并不那么令人赏心悦目。
新历史主义受到的批评
对新历史主义的一个质疑是它的反抗性,伊格尔顿说过: “极端历史主义把作品禁锢在作品的历史语境里,新历 史主义把作品禁闭在我们自己的历史语境里,从某种意 义上说,这两家永远只会提一些伪问题”(伊格尔顿 1999: 111)。过于主观的(“我们的”)阐释毕竟无法 避免得出过于主观的结论。
新历史主义批评实践的共同特点
把文学文本重新放入历史语境之下,这个历史语 境被“界定为主要由性别、种族、阶级所决定的 权力等级”; 重新界定文学研究,以一种政治活动家的方式 “在意识形态上致力于颠覆权力等级这个目标”。 这里福科的影响显而易见,尤其是福科的一些重 要观念得到了新的具体阐释和发挥;
新历史主义与福柯
福柯认为,实际的历史以拒斥形而上 学的 “整体”、“同一”、“起源”、 “发展”、“目的” 为指归的。福柯 反对在时间之外做超历史的观察, 反 对总括历史, 反对追溯历史的内在发 展, 反对历史决定论和历史目的论, 而 认为历史的一切都应置于历史运动的 细节当中加以考察。 福柯的结论是: 历史是偶然的, 是话语、 权力的相互较量和不断的变化。 福柯关于话语权力的论述深刻影响了 新历史主义者,使新历史主义批评家 们也深刻地着迷于人类社会各个层面 的权力关系。
新历史主义与理论的两个分支密切相 关,一个是后结构主义大思潮,另一个是福科的学术思想。
新历史主义和以下的后结构主义观点有明显的脉承关系:
历史总是“叙述”出来的,因此对“过去历史事件”的第一手把握或者 最直接的感受已经不可能; 没有一个统一的、前后一致的、和谐连贯的、大写的“历史”或者“文 化”,所谓的历史其实是“断断续续充满矛盾”的历史叙述,这个“历 史”是小写的,以复数形式出现; 不可能对历史进行任何 “置身于其外”的“客观”分析,对过去的重建 只能基于现存的文本,而这些文本是“我们依据我们自己的特殊的历史 关怀来予以建构的”; 一切历史文本都应当得到重视,其中包括“非文学”的历史文献:一切 文本或者文献都体现出文本的特性,相互都是互文关系,对文学研究都 有用(Selden 1989: 105)。
新历史主义的代名词
加州大学的另一位教授蒙特洛斯 (Louis A. Montrose)对新历史主义 的理念给出了一个简明扼要的界定: “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 “文本的历史性”指的是一切文本 (包括文字文本和社会大文本)都具 有特定的文化性和社会性。 “历史的文本性”则包括两层意思:1、 没有保存下来的历史文本,就无法了 解真正的、完整的过去;2、这些文本 在转变成“文献”,即成为史学家撰 写历史的材料时,它们本身会再次成 为对其他文本进行阐释的中介(盛宁 1997)。
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产生的背景
现当代西方批评理论从形式主义开始,就力图避免涉及历 史和社会,结构主义、新批评、符号学等流派都告别了 “历史”而走入了“形式”,历史的意义让位于语言的解 析。 受二十世纪中叶开始的政治运动的影响,后结构主义试图 把社会现实纳入理论实践的范畴,但是这个政治现实只是 话语现实,从话语游戏中寻找颠覆的快感和消解的欣慰, 对社会改良无济于事。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历史主 义作为一种新的批评模式暂露头角。
批评家们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事实是不会陈旧的,但是思想 却总是不断过时。新历史主义表述的就是“事实不会陈旧” 或者“事实之外还有新的事实”。如果想依赖不断地翻新事 实,来表示思想不过时,肯定是做不到的。但是和形式主义、 结构主义一样,新历史主义的精神已经成为现当代西方批评 理论的宝贵财产。
Further Reading
另一方面,右倾保守的批评家们也指责新历史主义玷污 了传统历史观和文学观的圣洁,模糊了双方的关系,搞 乱了人们的认识,造成文不像文,史不像史:“使我们 的教育部门无法向下一代传输西方文化经典中积累的价 值,这些价值是美国政治社会制度的基石”(Thomas 1991: 5)。
对新历史主义的评价
和神话原型批评、读者批评与解构主义批评一样,新历史主 义批评经过二十年的风光,到了二十世纪末,“文学批评家 们已经很少公开标榜自己属于新历史主义”(Leitch 2001:2251)。
Greenblatt, Stephen. Renaissance Self-Fashioning: From More to Shakespeare. The U of Chicago P, 1980 -- Shakespearean Negotiations: The Circulation of Social Energy in Renaissance England, Berkeley & Los Angeles: U of California P., 1988 Montrose, Louis “New Historicisms,” in Greenblatt & Gunn eds. Redrawing the Boundari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ry Studies. Selden, Raman. 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New York & London: Harvester Wheatsheaf, 1989 Veeser, H. Adam ed. The New Historicism. New York & London: Routledge, 1989 -- The New Historicism Reader. New York & London: Routledge, 1994 White, Hayden. “New Historicism: A Comment,” in H. Aram Veeser ed. The New Historicism. Foucault, Michel.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and the Discourse of Language.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72 盛宁:《新历史主义· 后现代主义· 历史真实》,《文艺理论与批评》,1997、10 王岳川:《新历史主义的文化诗学》,《北京大学学报》,1997、3 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新历史主义批评
文论意义上的新历史主义是指美国批评家格林布拉特 (Stephen Greenblatt)所代表的一种批评倾向。简单地说, 这种倾向主要是力图抛弃结构主义以来的“共时性”批评方 法,主张在美学、历史和文化的张力中研究不同的文本。这 一理论倾向亦被称为“文化诗学”(Cultural Poetics),在英 国则有“文化唯物主义”(Cultural Materialism)之说。 新历史主义理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酝酿,至八十年代后期 已经成为英美文学和文化批评领域内颇有影响的跨学科、多 方向的重要理论流派和批评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