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历史主义

合集下载

[历史主义,文学批评,论文]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论文

[历史主义,文学批评,论文]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论文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论文一、新历史主义的出现新历史主义从肇始之日起,就致力于为文学批评提供一个与以往不同的新视角,使读者有机会去了解作者的政治意图。

所以,新历史主义一度被认为是专门为文学作品的政治性解读服务。

此前,一些新历史主义的反对者们认为:“文学批评家应该跨越历史范畴,否则历史学家、心理学家们会对于文学批评领域造成新的威胁。

”他们这样说的原因主要是对于他们而言,文学批评领域和其他领域是截然分开的。

但是凯瑟琳格兰杰认为,一种好的文学批评方法应该始终对各个领域持开放态度。

也就是说一个好的文学批评家必须打破传统批评方法的局限,将政治、权利和一些深刻影响人们生活的因素纳入文学批评的范畴。

二、后结构主义、福柯对新历史主义的影响新历史主义作为后结构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理论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后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

一方面,先前历史主义对历史语境的重视在新历史主义的方法中得到了承继;另一方面,后结构主义对历史意义的消解又被新历史主义借用来突破既有的历史叙述。

这样一来,新历史主义不可避免地秉承了后结构主义的一些重要思想。

历史总是被叙述出来的,因此对“过去历史事件”的第一手把握或者最直接的感受已经不可能了。

没有一个统一的、前后一致的、和谐连贯的、大写的单数“历史”(History)或者“文化”。

所谓的历史其实是“断断续续充满矛盾”的历史叙述,这个“历史”是小写的,是以复数形式(histories)出现的。

不可能对历史进行任何“置身于其外”的“客观”分析,对过去的重建只能基于现存的文本,而这些文本是“我们依据我们自己的特殊的历史关怀来予以构建的”。

一切历史文本都应当得到重视,其中包括“非文学”的历史文献:一切文本或者文献都体现出文本的特性,它们相互都是互文关系,对文学研究都有帮助。

新历史主义的文学观、文化观同时也受到法国的结构主义思想家阿尔都塞、伊格尔顿以及福柯等人的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其中,福柯的哲学思想对新历史主义影响最为深刻。

第十二章 新历史主义

第十二章  新历史主义
论的整体性特征。
三、叙事的历史化与历史的叙事化 怀特十分重视叙事以及叙事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地
位。 首先是历史的叙事化。 其次,是叙事的历史化。
海登·怀特对文学批评理论的最突出的贡献于影响表 现为消解了历史客观性与当代主体性、非历史文本 与历史文本之间的界限,为重新思考审视文学与历 史的关系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在格林布拉特看来,文化诗学研究就是要有目的地 把文学理解为构成某一特定文化符号系统的组成部 分,从而消解文学与社会、文学与历史之间封闭的 话语系统,恢复文学研究中文本与创作主体、文本 与读者、文本与世界等诸维度之间的内在关联性, 以此揭示作为人类特殊活动的文学艺术问题的无限 复杂性。
三、意识形态与社会能量 在格林布拉特的文本间性批评研究中,意识形态的
学者杜威等人的实用主义 哲学大旗,否定传统客观
克罗齐
主义和实证主义史学观念。
(三)新的文本观 在新历史主义的研究视野中,文本的历史维度不再
是线形的、矢量的、连续的时间延伸,而是一个充 满无穷的中断、交置、逆转的断片存在,文本可以 通过“历史事实”去寻找历史寓言和文化象征,于 是,现在与过去,过去与未来都在文本的意义中达 到瞬间融合。
第十二章 新历史主义
第一节 新历史主义的理论背景与特征
一、新历史主义的理论背景 在西方,文学研究中的历史主义观念主要以意大利
的维柯、法国的卢梭、德国的赫尔德以及黑格尔的 思辨历史哲学为代表。 这种观念认为历史具有文学所永远无法企及的真实 性、清晰性和具体性,文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追寻文 学背后的历史,说明文本对历史背景的反映程度。
最后,怀特的元历史观以转喻理 论和叙事理论为主要的理论支撑。
二、历史书写中的文本观念 怀特的历史书写理论将文学与历史、

NewHistoricism新历史主义

NewHistoricism新历史主义
New Historicism
I. Background II. Overview of New Historicism III. Representitives IV. Features V. Novels of New Historicism VI. Conclusion
I. Background
“文化诗学”批评
1)它可以看作对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
形式主义批评的反动,它尝试在新的历史语
境批评,从语言游戏的迷宫步入文化批评的
“大语境”。
2)它主要通过若干“共鸣性文本”还原一
个文化阐释空间,将文学置放于其中,这些
“共鸣性文本”多为一些边缘形的或被压抑的历
史文化因素。
Louis Adrian Montrose
“Old” Historicism
Old Historicism: a single political point of view was found, in most cases identical to the political point of view of the people or at least of of the ruling class (e.g. Elizabethan world view)
文本的历史性
艺术作品是一番谈判(negotiation)以后的产物,商谈的一方是一个或一群创作者,他们掌握了 一套复杂的、人所公认的创作成规,另一方则是社会机制和实践。为使谈判达成协议,艺术家需要 创造出一种在有意义的、互利的交易中得到承认的通货。
—— 格林布拉特
文本的历史性
新历史主义批评反对那种把文学作品视为自足的、独立的符号体系的形式主义观点。认为文本属于特 定的历史,植根于一定的社会权利体制之中并受其制约。

第十章新历史主义批评

第十章新历史主义批评

第十章 新历史主义批评
六、学生范文
《个人意识与历史叙述》
李陵事件的打击以及汉武帝时皇 权在文化上的控制力还远未登峰造极, 使《史记》的历史叙述有了强烈的抒 情的色彩,在历史客观叙述中,融入 了著作者司马迁的个人叙述,以自己 的价值观、思想观衡量评价史实。
第十章 新历史主义批评
六、学生范文
错综变化的叙述形式
第十章 新历史主义批评
一、发展过程
新历史主义
新批评的衰落
与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 马克思主义和女权主义一起兴起
70年代末和80年代早期
研究方法有着共同的对历史文化关 注的倾向,新历史主义渐渐兴起,于 1982年葛林伯雷第一次提出了“新历 史主义”这一概念。
第十章 新历史主义批评
二、理论概述
宣称所有的历史是主观的,是被人写出来的,
历 写的人的个人偏见影响了对过去的阐释 史
是 一 种
历史并不能为我们提供某种真理,也从来不会 给我们有关于过去事件的完整的精确的图景


历史与其他学科一样,是思考与描
述世界的一种“话语”
第十章 新历史主义批评
二、理论概述
文本是文化的产物,同时也形成文化,
将文本历史化。
文本于是成了历史和文化的产物,成 了存在于作者、社会、习俗、制度和社会 实践的文化网络中的社会性文本。
在文学分析的实践中强调所有人类活动 的相关性,是一种对话性的文本阐释第十章 新历史主义批评
五、个案分析
看葛林伯雷如何使艺术作品成为各方“谈判”的产物
在资本主义 的社会话语和审 美话语中间存在 着“流通”
构成了现 代审美实践的 核心,艺术作 品也是一番流 通的产物
是创作者 与“社会机制和 实践”“谈判” 所形成的“协议” 性产物

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现代后殖民主义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

后现代和后殖民是一种颠覆性的文化理论,新历史主义就是一种重新书写历史的新历史诗学。

新历史主义是诞生于80年代的英美文化界和文学界的“新”的文学批评方法,一种对历史本文加以重新阐释和政治解读的“文化诗学”。

新历史主义对旧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文学批评方法加以批判,在张扬“主体”、“历史”和“意识形态”中,使“本文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本文性”成为文学批评的主要范畴。

新历史主义的主将是格林布拉特和海登"怀特。

前者以研究文艺复兴的“自我塑型”去重写文学史,进而创建一种“文化诗学”,并将文学看作是人性重塑的心灵史。

而后者则注重“元历史”的构架和“话语”转义学的研究,进而确定了新历史主义的历史地位。

本文将主要讨论海登"怀特的理论。

与新历史主义众多理论家专治文艺复兴文学不同,海登"怀特专治19世纪欧洲意识史。

由于他众多的著作和不同凡俗的理论创见,使他成为文学理论和历史学界的著名人物,而奠定他学术地位的是其代表作《元历史》和《话语转义学》。

一、新历史主义的理论特征。

1、多学科的整合和新方法的整体挪用。

2、从历史话语的含混处发掘历史权力运作的真相。

3、新历史主义注重作品意义的重释。

4、新历史主义强调历史和现实的互动。

二、格林布拉特的理论。

“历史与人”是人把握自己的最基本的思维范式,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新历史主义诞生以后彻底颠覆了这一范式,进而重新界定历史与人的生成、历史与文化、历史与文学、历史与政治、历史与权力、历史与意识形态、历史与文化霸权、历史与文化诗学等一系列思维模式、文本策略和叙事方法。

新历史主义以反抗旧历史主义、形式主义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

它特别关注“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

代表人物有格林布拉特、蒙特洛斯、多利莫尔、海登·怀特等。

这些理论家他们各有自己的理论维度,然而,他们的总体的精神集中在对历史整体性,未来乌托邦,历史决定论,历史命运说和历史终结说作出了自己的否定判词上。

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理论的精神领袖


美国批评家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1982年应学术刊物《风格》 (Genre)之邀,组一批研究文艺复兴文 学的稿件,在为此撰写“前言”时,用 “新历史主义”来概括该组文章的共同特 点(Veeser 1989:1)。 一批颇有声望的批评家:海登· 怀特,刘易 斯· 蒙特洛斯,斯蒂芬· 奥格尔等 Representations 新历史主义阵地 因为害怕被体制化,所以新历史主义者们 并不愿意相互拉扯在一起,宁愿称各自在 批评实践上“各行其是”(Montrose), 认为新历史主义“根本没有现成的理论” (Greenblatt),说这个术语只是“一个 词汇,没有任何指涉对象”(Veeser 1994:1)。


海登· 怀特的“元史学”



海登· 怀特的元历史理论从学理上加强 了新历史主义的思辨性,从元理论上 对新历史主义做了强有力的辩护,但 他从来不承认自己是新历史主义者。 他在《元历史: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 想象》中强调历史编撰离不开想象, 历史叙述和历史文本不可避免带有虚 构性。 他认为解决历史与文本的关系是新历 史主义研究的关键。作为研究对象, 人们可以在文学文本的研究中采用历 史文本研究法,在历史文本的研究中 采用文学文本研究法。这样才能打通 学科间的界限,使历史“真实”地回 归。
Stephen Greenblatt
格林布拉特的文艺复兴研究



格林布拉特长期任教于加州大学,专门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 英国文学,他1980 年出版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 从莫尔到莎士比亚》一书中强调新历史主义应该是一种批评 实践,而不是教条,试图为走向死胡同的文学理论找到一条 新路。 文艺复兴研究是新历史主义的突破点,它通过研究历史语境 中一些不起眼的小地方,去修正打破在特定历史语境中占支 配地位的主要文化代码,从而实现“去中心”和重新书写文 学史的目的。 通过对历史的重新取舍,力图证明文学书写了心灵的历史, 记录了主题的状态,参与了历史的发展进程,是一种在历史 语境中塑造人类主体的有效载体。

新历史主义批评

新历史主义批评

文本是靠和它产生于其中的文化的互动关 系而产生意义的, 系而产生意义的,因此跨学科的文化分析是必 需的。 需的。
第十章 新历史主义批评
四、批评特色
对话性的文本阐释 文本的意义在于作者和作品及 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的“协商” 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的“协商”
其阐释是一种实践性的进程,是一种 其阐释是一种实践性的进程, 多声部、社会性和对话性的文本阐释, 多声部、社会性和对话性的文本阐释,其 意义是不确定的和未完成的。 意义是不确定的和未完成的。 在文学分析的实践中强调所有人类活动 的相关性,是一种对话性的文本阐释 的相关性,
第十章 新历史主义批评
六、学生范文
《个人意识与历史叙述》 个人意识与历史叙述》 李陵事件的打击以及汉武帝时皇 权在文化上的控制力还远未登峰造极, 权在文化上的控制力还远未登峰造极, 史记》 使《史记》的历史叙述有了强烈的抒 情的色彩,在历史客观叙述中, 情的色彩,在历史客观叙述中,融入 了著作者司马迁的个人叙述, 了著作者司马迁的个人叙述,以自己 的价值观、思想观衡量评价史实。 的价值观、思想观衡量评价史实。
第十章 新历史主义批评
五、个案分析
看葛林伯雷如何使艺术作品成为各方“谈判” 看葛林伯雷如何使艺术作品成为各方“谈判”的产物 在资本主义 的社会话语和审 美话语中间存在 流通” 着“流通”
构成了现 代审美实践的 核心, 核心,艺术作 品也是一番流 通的产物
是创作者 与“社会机制和 实践”“谈判” ”“谈判 实践”“谈判” 所形成的“ 新历史主义批评
六、学生范文
错综变化的叙述形式 言语组织 的符号象征性 使史书撰写者司 马迁介入到叙述文本 说话” 中“说话”中 从而有可能 从皇统中剥离出 相当程度的士阶 层的集体意志, 层的集体意志, 道统” 从“道统”意义 上进入政治伦理 判断领域

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

一.新历史主义在历史批评方法论上也受到解构思维的深刻影响,也倾向于以历史的文本性的基点从而颠覆作为宏大叙事的历史叙事,但在文化层面却更加重视从文本的历史性角度出发重构历史叙事的文化动因。

新历史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文本历史主义,是一种与历史发生虚构、想像或隐喻联系的语言文本和文化文本的历史主义,是一种带有明显的批判性、消解性和颠覆性特征的后现代主义的历史主义。

这里的文本历史主义,即文本历史性,新历史主义把他看作文学研究与文化批评的基点之一,另一个是历史文本性,这个等下会细讲。

(后一句)其实是对文本历史主义的进一步解释,也就是说,历史是主特征:1.“跨学科研究”性,即跨越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的学科界限,使其具有了多维视野的研究。

跨学科特即把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文本与传记、心理学、社会、思想以及其他艺术等放置在一起加以分析细读,文学打破了自治的领域,参与到与其他文化文本的不断对话和循环之中。

2.“文化的政治学”属性,使文学和文学史研究成为论证意识形态、社会心理、权力斗争、民族传统、文化差异的标本。

新历史主义带有明显的政治化批评的特征,它在文化思想领域对社会制度所依存的政治思想原则加以质疑,揭示复杂社会状况中文化产品的社会品质和政治意向的曲折表达方式。

3.“历史意识形态性”,即认为人的文学在文化中具有抗争性作用,而文化变革就是一种文化通过策略向主导意识挑战,进而去“重写文化史”。

认为文学是意识形态作用的结果,同时也参加意识形态的塑造。

二.内涵:新历史主义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英美文化和文学界,它在70年代末已经初露端倪,即在文艺复兴研究领域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批评方法,而且这种阐释文学文本历史内涵的独特方法日益得到西方文论界的认可。

新历史主义的两位代表人物是哈佛教授格林布拉特和斯坦福教授怀特,这一术语最早见之于格林布莱特1982年为《文类》杂志文艺复兴研究专号写的一篇导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批评以及结构主义批评等形式主义批评的审美壁垒遭到解构主义批评的瓦解,文化诗学赞同解构批评对文本开放性的追求,却抵制其无限消解的主张,转而提出解构与建构并重的文化诗学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历史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New Historicism)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于美国,80年代得以正式命名的一种不同于旧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批评的“新”的文学批评流派和批评方法。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创立者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文系教授斯蒂芬·格林布拉特(1943——)。

他在1982年《文类》杂志第一期专刊的前言中打出了“新历史主义”的旗号,以后这个称谓逐渐流行开来,成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派别。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斯蒂芬·格林布拉特、海登·怀特,英国的路易斯•艾德里安•蒙特鲁斯等。

由于新历史主义理论来源的复杂性、批评取向的多样性以及它作为一个学术流派的松散性和跨国性,造成了对其归类评析的特殊困难。

尽管如此,人们对其基本内涵还是形成了一些大致趋同的看法。

这些大致趋同的看法体现了作为一个批评流派的不可取代的共性,这种共性可简洁地概括为:以特有的方式回归历史。

“新历史主义”之所以“新”就在于它回归历史的方式是独特的,不是要简单地回复到旧历史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

它吸收了非历史主义批评的若干成分,特别是后结构主义,尤其是福柯的一些理论成分。

新历史主义批评要回归的“历史”不是马克思主义所着力考察的以政治、经济制度为主的社会状况,而是一种“文化性的”历史。

它的价值在于尝试将马克思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相结合,将历史纬度输入到后结构主义批评当中,创造出一种新的历史主义批评。

正如格林布拉特自己所承认的,他们的批评实践很难划入哪一个居主导地位的理论营垒,只能置于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之间来加以说明。

另一个重要的“新历史主义”的历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海登·怀特(Hayden White)也说过:“新历史主义既过于历史化,又不够历史化,既过于形式主义,又不够形式主义,而这完全取决于以何种历史和文学理论为基础来对其加以评判。

”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新历史主义批评是一种对历史文本加以释义的、政治解读的“文化诗学”。

新历史主义者致力于恢复文学研究的历史维度,把注意力扩展到为形式主义忽略的、产生文学文本的历史语境,即将一部作品从孤零零的文本分析中解放出来,将其置于与同时代的社会惯例和非话语实践的关系之中。

这样,文学作品、作品的社会文化语境、作品与其他文本的关系、作品与文学史的联系,就成为文学研究的重要因素和整体策略,并进而构成新的文学研究范型。

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流派,新历史主义进行了历史-文化“转型”,强调从政治权力、意识形态、文化霸权等角度对文本实施一种综合性解读,将被形式主义和旧历史主义所颠倒的传统重新颠倒过来,把文学与人生、文学与历史、文学与权力话语的关系作为自己分析的中心问题,打破那种文字游戏的结构策略,而使历史意识的恢复成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原则。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是一个实践实绩高于理论建树的文学批评流派,正如其创立者格林布拉特所言:新历史主义是一种实践,而不是教条。

②因此,我们似乎只有从这一流派批评者的具体批评实践中去考察分析他们的批评方法和策略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理论倾向。

一、格林布拉特的文化诗学新历史主义的领袖人物是美国著名学者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Jay Greenblatt 1943-)。

他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教授,以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见长。

1982年,他首先用“新历史主义”,这一名称并很快被广泛地接受和使用。

其主要著作有:《文艺复兴人物瓦尔特·罗利爵士及其作用》(1972)、《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从莫尔到莎士比亚》(1980)、《再现英国的文艺复兴》(1987)、《莎士比亚的商讨》(1988)、《学会诅咒》(1990)、《不可思议的领地》(1991)等。

他在政治上对60年代风靡一时的新左派运动抱有好感,曾主讲“马克思主义美学”课,后改授“文化诗学”课。

这位教授的“文化诗学”研究似乎取了“与政治和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毫不相干的文学视角”,殊不知到了80年代却日益成为一种热门的政治文化批评;他在解构主义成为“热门”的70年代,却一头扎进文艺复兴的“冷门”研究中,1980年出版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从莫尔到莎士比亚》一鸣惊人,大有以新历史主义取代强弩之末的解构批评的趋势。

他强调新历史主义应是“一种实践,而不是教条”,力图以自己的批评实践为20世纪末的文学批评寻找一种新的走向。

1980年,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在《文艺复兴自我造型》一文中提出了“文化诗学”的概念。

从一定程度上说,“文化诗学”是对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形式主义批评的反动,它所试图建立的或表述的,是一种新的历史语境批评,是从人所共知的解构主义语言游戏的迷宫中走出来,进入文化批评的“大语境”。

格林布拉特的这种“文化诗学”是吸收了多种理论元素的营养而创造出来的,其中不但有福柯的理论,而且还有形式主义批评的不少成分,最为重要的是它也是从新批评的“文本细读”中去仔细寻找灵感,譬如对莎士比亚的研究从《亨利四世》等剧作中去寻找,以支撑自己的论述观点。

从他的这些批评我们可以抽绎出一些基本的理论倾向。

1、互动:文学、文化与历史相互生成。

文学、文化和历史的互动看起来并不是一个新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就认为文学具有相对独立自主性并对其他的社会构成要素产生作用。

恩格斯在《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指出:“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意识形态和社会存在各自成为一种对应关系。

文艺是一种特殊的上层建筑,它处于起支配作用的经济发展的影响之下,而且对经济的发展同样具有反作用。

”③问题是这里仍然存在着文学与历史的一种割裂与对立,是一种将历史看作是阐释稳定基础的逻各斯中心模式。

这种对立的观念从丹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决定论问世以来就已经明显地渗透到文艺批评中来,这样就使得历史成为一种文学诞生的客观化“背景”和“土壤”,而文学则是历史土壤上开出的花朵,是对这种“背景”的反映或表现。

新历史主义就是要打破这种“背景”和“前景”区分的幻象,认为并不存在固定、客观和统一的一成不变的作为“背景”的历史,历史不是固定的,而是生成的,文学也是这种生成的一部分,一切都是“前景”。

文学和历史都不是固定的、静止的,它们始终在相互塑造中生成着。

新历史主义试图探索“文学本文周围的社会存在和文学本文中的社会存在”,④它试图解释具体文化实践的相互作用,这些具体文化实践产生了本文也由文学本文而产生。

它是通过对六位作家及其作品中人物的分析,发现尽管这些作家及其笔下的人物的“自我塑造”模式不尽相同,但也存在一致性。

自我的概念总是与各种特定的权威或恶魔式的异己关系中逐渐形成的。

这也就是说,“自我塑造的过程实际是自我与外力的复杂互动的过程。

”不仅文学文本与文化和历史,而且“自我”与文化和历史之间,也都是一种相互塑造的关系。

每个“自我”并没有一种超越历史和文化的本质,“自我”是多种历史合力的产物。

人总是诞生于某种文化中,被文化所构造。

同时也构造着文化,文化是人创造的,人又是“文化的产物”,人和文化嵌合为一,相互塑造和生成。

格林布拉特的名著《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从莫尔到莎士比亚》探讨的就是文艺复兴时代个人完成“自我塑造”的机制问题。

它是通过对六位作家及其作品中人物的分析,发现尽管这些作家及其笔下的人物的“自我塑造”模式不尽相同,但也存在一致性。

自我的概念总是与各种特定的权威或恶魔式的异己关系中逐渐形成的。

这也就是说,“自我塑造的过程实际是自我与外力的复杂互动的过程。

”作为作家的个人来说,一方面,他无法超越自己的时代,另一方面,伟大的作家可以通过自己的作品形成塑造他人和时代精神的能量。

这样,文学绝不是个人的独白和梦呓,也不仅仅是一堆无关世事的“语言的构造物”,而是携带多种信息的文化“通货”,它不停地经受“流通”的考验与变化,同时也是在进行着“塑造”。

2、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互文性阐释从对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文学理论的清理中站起来的“新历史主义”,其核心就是要④ Stephen Greenblatt.:.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恢复“历史”的维度,将文学重新置于“文化历史”的大语境中来加以理解。

格林布拉特还原历史文化语境的理论和方法是独特的,他试图打通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界限,认为传统的历史主义批评将历史解释得过于狭隘,所以他要打破人为的界限,将各种边缘化因素一同考虑进来,诸如绘画、风俗、轶闻、轶事,甚至是巫术中的咒语、病历、出生和死亡的记录以及对精神异常的描述等等。

这些看似边缘性的文化因素与文学构成了一种互文的关系,他们可能体现了相同的文化关注,通过对这些边缘文化因素的考察可能捕获时代精神中很难为人所知的一面,而这不为人所知的一面很可能就成为成功解读某部文学作品的关键点。

格林布拉特称自己的文艺复兴批评的办法就是“不断返回到个别人的经验和特殊环境中去,回到当时的男女每天都要面对的物质必需与社会压力上去,以及沉降到一部分共鸣性的文本上”。

⑤这些共鸣性文本形成一种“互文”关系,互为彼此的回声,带有相同的精神印痕。

这些“共鸣性文本”,多为一些边缘性的或被压抑的历史文化因素。

“文化诗学”的批评策略在于要千方百计地去挖掘和拾掇这些文化断片,来重新缀补成某种文化精神的地图,以其作为文学批评和阐释的参照。

有研究者曾对格林布拉特的批评模式的典型操作程序概括为:“批评家首先从历史典籍中寻找某一被人忽略的轶事或看法,然后将这一轶事或看法与有待读解的文学文本并置,看它对这部为人所熟知的作品提供了怎样的新意。

”⑥可以说,新历史主义者有意识地摆脱有关历史的几成定见的社会、政治、经济结论的控制,而希望另辟蹊径,从前人所忽略的东西入手,读出文学文本的新意,寻求对历史叙述也是对文学文本的新解释。

此外,“文化诗学”对自己的阐释者地位有着相当的自觉,格林布拉特说:“如果文化诗学意识到它作为阐释者的地位,这种意识应进一步扩展,直到承认他不可能完全建立并重新进入16世纪的文化;同时也承认,一个人是不可能遗忘自己所处的环境的。

”⑦这显然是对读者反映批评和解释学理论的吸收,也是新历史主义批评与传统历史主义不同的重要表现。

格林布拉特明白自己的阐释只是可能阐释的一种。

3、“含纳”理论或“陷入圈套模式”格林布拉特所主导的新历史主义批评并非纯粹的一种文化批评,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涉及政治的分析,这一点以其“含纳理论”为代表。

这种也被称为“陷入圈套模式”的理论是格林布拉特在《莎士比亚的协商》(1988)中就戏剧本身的审美效果而谈的看法。

他认为戏剧的结构本身“含纳”了戏剧所具有的颠覆效果。

譬如在莎士比亚戏剧中反抗性的成分被整合进了对充满魅力的王权的赞许性肯定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