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历史主义小说

合集下载

新历史小说名词解释

新历史小说名词解释

新历史小说名词解释新历史小说是一种以历史事件或人物为背景的小说体裁,同时也将现实中的历史与小说中的虚构情节相结合,以人物的命运和情感为主线展开故事。

在新历史小说中,有很多特定的名词需要进行解释。

1. 历史事件:指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如战争、政治动荡、宗教改革等。

这些事件为小说提供了背景和时间线索,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可以与这些事件相互交织。

2. 历史人物:指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可以是国家领导人、军事将领、文化名人等。

新历史小说常常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虚构塑造,展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经历。

3. 虚构人物:指小说中创造的不存在于历史中的人物。

这些人物常常被置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之中,通过他们的视角和经历,展现历史事件的细节和背后的人性。

4. 国家命运:指国家的兴衰荣辱、政治动荡或统一分裂等历史命运。

新历史小说中,常常通过人物的故事来体现国家的命运,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对于国家的影响。

5. 欲望和情感:指人物内心的欲望和情感,如爱情、友情、权力欲望等。

这些欲望和情感的冲突和交织,是新历史小说中常常描写的重要元素。

6. 历史背景:指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和环境,如古代、现代、战争时期等。

历史背景为故事提供了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7. 时代风貌:指历史背景中的社会风尚、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

新历史小说通过对时代风貌的描写,情景再现了历史的真实感和力度。

8. 政治权力:指国家政治体制中的权力集中和权力斗争。

新历史小说中常常通过对政治权力的描写,展现了历史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权力欲望。

9. 阶级矛盾:指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如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阶级对立等。

新历史小说通常通过对阶级矛盾的描写,体现历史时期社会的不公正和动荡性。

10. 历史意义:指历史事件对于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的价值和意义。

新历史小说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人物命运的描写,深化了读者对历史的思考,并且使读者能够从历史中寻找到对现实的启示和借鉴。

新历史主义小说及其范本

新历史主义小说及其范本

新历史主义小说及其范本新历史主义小说:重新塑造过去的故事新历史主义小说是一种文学形式,它挑战了传统的历史叙述方式,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塑造过去的故事。

通过对历史背景的深度挖掘,以及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描绘,新历史主义小说为读者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维性。

在构思新历史主义小说的情节时,作家通常会选择某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时期,并围绕这个时期展开故事。

他们不仅历史事件本身,更重视那些在历史进程中受到影响的人物和他们的命运。

这些人物可以是历史名人,也可以是普通百姓。

通过他们的经历和遭遇,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

新历史主义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通常非常鲜明。

他们不仅具有独特的性格和动机,还有自己的信念和目标。

这些人物在面对历史的洪流时,往往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从而产生各种不同的结果。

他们的命运也因此与历史进程紧密相连,成为了塑造历史的重要力量。

在描绘新历史主义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时,作家通常会运用大量的场景描写和对话。

场景描写可以生动地再现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而对话则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变化,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性格和动机。

新历史主义小说的结构通常非常清晰,各部分之间具有连贯性。

作家会以一种流畅、自然的方式展开故事情节,引导读者逐步进入历史情境。

在情节展开的过程中,作家还会设置高潮部分,通过紧张的情节安排和激烈的冲突,使读者对故事产生更强烈的共鸣。

在撰写新历史主义小说的过程中,作家需要使用规范、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

他们通常会避免使用生僻字或方言,以确保读者能够轻松理解故事内容。

作家还会注意语言的质朴和流畅,以及韵律和节奏的把握,以实现最佳的阅读体验。

新历史主义小说通过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过去,打破了传统历史叙事的束缚。

它的是历史的复杂性和多维性,而非单一的历史真相。

通过深度挖掘历史背景、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运用生动的描写手法以及保持清晰的结构和流畅的语言表达,新历史主义小说为读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使人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思考历史。

中国当代文学:新历史主义

中国当代文学:新历史主义
文学上的新历史主义是这一历史观念在文学上的回声。
新历史主义小说的特征
新历史主义认为历史并不是独立于意识的客观存在,作为叙述话语,它是主 观的,具有虚构性、想像性、创造性和权力性,服从话语的逻辑规则。
因此,对历史氛围的虚构、对正统的宏大历史叙事的倾覆、对蕴含在传统历 史叙事中的意识形态话语的解构,是新历史主义的小说的突出特色。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于1995 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讲 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 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 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 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 精神却崩溃了。它以博大的温情 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 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 求生的欲望。
苏童
苏童,原名童忠贵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 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驻会专业作家、江 苏省作协副主席 。代表作包括《园艺》、 《红粉》、《妻妾成群》、《河岸》和 《碧奴》等。中篇小说《妻妾成群》入选 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并且被张艺谋改 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提名第 6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蜚声海内外。
《一句顶一万句》是河南作家刘震云重要作品, 分为两部: 《出延津记》与《回延津记》。出版 于2009年,描述了一种刘震云中国式的孤独感 和友情观。被称中国版《百年孤独》,是刘震 云的一个成熟、大气之作。
上部“出延津记”讲述的是在二十世纪前期 的河南农村,一个孤独无助的农民——吴摩 西为了寻找与人私奔的老婆,在路上失去唯 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她, 他不得不走出延津。
中国当代文学史
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概观
中国文学中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出现,是文学创作实践中自然发展的结果,也与 整个世界性的后现代文化氛围有关。

新历史小说

新历史小说

第十四讲新历史小说下次课阅读文本:铁凝《永远有多远》,林白《致命的飞翔》。

一、概念新历史小说是形成于1987年前后到现在尚未终止的一种文学思潮。

集中于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

其最大特征是不再把自己作为演绎官方历史的工具,而是表现出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以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

代表性作家作品:莫言《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刘震云“故乡系列”、《一句顶一万句》、余华《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叶兆言“夜泊秦淮系列”、李锐“厚土系列”、苏童“枫杨树系列”、“妇女生活和新妇女生活系列”、《妻妾成群》、《米》、刘恒《伏羲伏羲》、《苍河白日梦》、陈忠实《白鹿原》等。

二、新历史主义1.何谓历史?一个原初的存在?永恒的真实?还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2.历史是一种文本,一种话语,而并非还原过往生活经验的事实真相。

3.历史既然是被人写出来的,那它就必然带有撰写历史的人的理解和偏见。

4.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三、新历史小说与传统历史小说历史观比较1.历史的文本性与历史的真实性。

传统历史小说认为,历史是对过往生活经验的真实记录,是真实的,可以作为鉴古知今的教科书。

新历史小说则否定了历史的客观真实性。

新历史小说的这种历史观从何而来?来自于先锋小说对“世界”和“真实”的认识(世界:有序、可知——混乱、无序、不可知。

真实:拟真实——反真实)作家们不愿以“再现”的手段去绘制与社会历史毫厘不差的“真实”图景,而宁可通过想象和虚构追求感觉的真实、情调的真切,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话语去探寻奥秘和重构历史。

什么是过去和历史?它对于我是一堆纸质的碎片,因为碎了我可以按我的方式拾起它,缝补叠合,重建我的世界。

——苏童我们的叙述不会给世界和时间带来任何增损,我们的叙述只是为了自己。

——李锐《旧址▪题记》2.历史的偶然性和历史的确定性。

在传统的历史小说中,历史是有规律可循、有其确定性、有其本质特征的,因而也是可以把握的。

新历史小说的特征

新历史小说的特征

新历史小说的特征所谓“新历史小说”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历史题材小说,它不是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框架来构筑历史的故事,而只是把小说人物活动的时空推到“历史形态”中,表现的却是当代人的态度与思想感情;1、新历史小说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思维方式首先表现在作家对人类的一种终极关怀,它是在现实品格提高到文化哲学层次上,从而使小说中的现实人生获得了历史性;2、新历史小说是作家危机意识的产物;3、新历史小说以“特定的历史图式“表达了作家的”历史整体化思考“和“文化介入精神”;在新历史小说中,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成就最突出;“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白鹿原之所以被评论界公认为一部具有史诗性品格的作品,很大程度上也源于作家在小说中对“民族灵魂的秘史“的描绘;1、白鹿原的史诗品格首先源自其混沌而又感性的历史意识与历史叙述;小说的架构非常宏大,作家把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全部纳入自己的艺术视野,以“白鹿村”这个舞台为艺术的支点,通过白、鹿两族人物命运的刻画,真实凸现了“历史”的丰富神秘甚至荒诞的一面;白鹿原有效地避免了新历史小说抽象化和观念化的弊端,而是把历史融注到老百姓具体感性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方式中去;2、其次,小说的深度还在于作家对特定的历史状态下的人生命运和人性内涵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并成功地揭示了历史演变的偶然性以及历史与人性的特殊关系;小说所展示的“仁义白鹿村”的毁灭既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历史命运,同时也是一种人性悲剧;3、再次白鹿原还是一部具有浓郁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的巨着;小说无论从人物的设置,还是意象描写上都有鲜明的文化象征意义;如果说“仁义白鹿村”象征一种整体性的儒家文化的话,那么白嘉轩维护“仁义”和道德理想的艰辛历程的刻画,以及对于朱先生“圣贤人格”的塑造,都散发出强烈的文化气息;白鹿原显示了陈忠实驾驭宏大叙事的非凡能力,繁杂的事件、众多的人物、多重的主题在小说中浑然一体,结构完整而又对称,内涵丰富而又不滞重;。

新历史主义小说

新历史主义小说



1987年前后,对历史题材的关注成为中国文坛 的一个新的热点。这些作品以对传统历史的重 新述说和新鲜的叙述视角与手法而区别于“传 统的现实主义历史小说”。 作者以转型后的先锋派作家和致力于拓展题材 的新写实小说家为主,其创作最大的特点是不 再把自己的小说作为演绎“官方历史”的工具, 而是从各个角度对史有实录或乏人问津的往事 做出种种设想,表现出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及 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这类作品 的数量丰富而且质量日益提高,从八十年代末 至今已经成为文坛不可忽视的创作潮流。

“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紧紧抓住白鹿原上“白鹿”家族,紧紧抓住 这一家族的族长──白嘉轩,并赋予了他宗法 家族那种强大的道德力量,让他与鹿子霖、 黑娃、白孝文等人在矛盾冲突中,一同走过 改朝换代、军阀混战、农民运动、国共分裂、 年馑与瘟疫、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从而表 现出一个家族的命运变迁,让人自觉地认识 到无论宗法社会所蕴含的道德力量有多么强 大,它都必然走向崩溃。

主体情感的密集渗入使历史的偶然性凸现出来。 多数新历史主义作品都表现出对偶然性的强烈 兴趣,并通过对历史偶然因素的渲染,加进自 己对历史进程的参与欲望、主观态度和内心焦 虑。


4、历史和文学的边缘意识形态化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将文学置于历史现实与意识形态两 种作用力发生交汇的场所,认为文学不是反映作为背景 和对象的历史现实,而是在“文本间性”基础上,通过 “商讨”、“交换”和“流通”等富有平等对话色彩的 手段,与历史现实的各种力量相互塑造。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通过强化政治批判性来体现自身的 意识形态性,认为阐释者对历史的批判必然包含对当代 的批判。其通用策略是边缘化:关注边缘人物,撷取边 缘史料,采用边缘立场,得出边缘理论。边缘化本身所 具有的“非中心”潜能,常常使得处于中心的各种话语 露出破绽,使主流意识形态的深层基础显出裂隙。

新历史小说

新历史小说
6
4.历史和文学的边缘意识形态化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将文学置于历史现实与意识形态两种作用 力发生交汇的场所,认为文学不是反映作为背景和对象的历史 现实,而是在“文本间性”基础上,通过“商讨”、“交换” 和“流通”等富有平等对话色彩的手段,与历史现实的各种力 量相互塑造。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通过强化政治批判性来体现自身的意识形 态性,认为阐释者对历史的批判必然包含对当代的批判。其通 用策略是边缘化:关注边缘人物,撷取边缘史料,采用边缘立 场,得出边缘理论。边缘化本身所具有的“非中心”潜能,常 常使得处于中心的各种话语露出破绽,使主流意识形态的深层 基础显出裂隙。
新历史小说
一、新历史主义 二、新历史小说 三、新历史小说的类型 四、创作特征 五、作品解析 六、缺陷或不足
1
“新历史小说”还是“新历史主义小说”?
石恢:《“新历史小说”与“新历史主义小说”》(《小说评 论》)
2
一、新历史主义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欧美思想界和文学界兴起的一种
文化理论和批评方法(兴起于1970年代的美国,1980年代到 达鼎盛期)。新历史主义是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 代表人物有蒙特洛斯、海登·怀特、多利莫尔等。 理论基础: •尼采的历史健忘论和超人重构历史学说 •福柯的瓦解与重构历史文本学说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学说 内容:借鉴解构主义方法,颠覆传统的意识形态中心思想, 反对文本的模式化,认为写作文学史文本是一种精神生产活 动,精神生产实质上是一种否定、超越、创造性的生产,反 对结构主义叙事学。
10
新历史主义小说与传统历史小说的对比
• 新历史主义小说作为与传统历史小说对立设置的一种文体, 既是对传统历史小说的反叛,也是对传统历史小说的超越。
• 传统历史小说的历史观:追问历史的本质、本原和基本动力 的一些哲学性见解。

浅论新历史主义小说的精神诉求

浅论新历史主义小说的精神诉求
与新历史主义保持着某种精神上同气相求的亲缘 性和方法策略上彼此彰显的通约性 。从 18 97年
前后持续到九十年代前期 的先锋小说运动 , 在其
核心 和总体上也许就可以视为是一个“ 新历史主 义运动” 因为其 中最典 范的作 家 , 莫言 到苏 , 从 童、 余华 、 格非 、 叶兆言 , 还有方方 、 杨争光 、 北村及 同一个时期的刘震云 , 他们的代表作品在很 大程 度上都是一批新历史主义小说 。除此之外 , 还有
维普资讯
第2 3卷第 4期
20 06年 1 2月








学 报
Vn . 3 N . 12 o 4 D c 2( e . o) 6
J U N LO E C R O L G I G A N V R IY O R A FT A HE SC L E E Q N D O U I E ST
在史学界出现的某些变化可以作为一个佐证如早在1982年田汝康等编选的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其中收入了狄尔泰雅斯贝斯克罗齐等哲学家和史学理论家的论著他们的史学观念融合了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甚至计量统计学等各种理论成为以福科等为代表的当代新历史主义理论的前引和基础这些史学思想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到当代中国人的历史观念的变化并进而影响到当代作家的历史意识与文学叙事
形成 新历史 小说趋 向中的一个 阶段性 的高潮 。从
理论家的论著 , 他们的史学观念融合 了存在主义、 精神分析学、 结构主义甚至“ 计量统计学 ” 等各种
理论 , 成为以福科等为代 表的当代新历史主义理 论的前引和基础 , 这些史学思想直接和 间接地影 响到 当代中国人 的历史观念的变化 , 并进而影响 到当代作家的历史意识与文学叙事。 中国 2 世纪 8 0 0年代后期 由先锋派、 寻根文 学和新写实文学等汇聚而成 的“ 新历史小说” 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新的史学哲学观念认为,不可能有一部真 正如实表现过去的历史,只能有各种历史 的解释,而且没有一种解释是最后的解释, 每一代人都有权利做出自己的解释。历史 是业已逝去、不可重现与复原的,人只能 找到关于历史的叙述,强调历史的文本性 与文本的历史性的相互交织性,即被阐释 和编织过的历史。没有一种历史的叙述是 惟一的,人们只是选择自己认同的某种被 阐释的历史。
• (四)、庄重的历史书写风格的消解 • 首先,新历史小说在叙事上表现出明显的 虚构特征。

• 其次,注重故事性是新历史小说的又一叙 事特点。
• 第三,传统史诗性风格的消解是新历史小 说叙事风格的另一特点。 • 第四,作品中作家主体意识的弱化也是新 历史小说叙事风格的一个特点。
新历史主义小说
新历史主义小说概说


新历史主义小说:
在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后期出现 的 主要取材于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在 创作观念与视角上,有意识地拒绝政治 权利观念对历史的图解,以一种民间的、 个人化的立场来书写历史的小说。
• 新历史主义小说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 • 首先,西方史学哲学观念的影响。新历史 主义小说以西方现代主义的史学哲学方法 为思想基础。
• 《红高粱》是站在民间立场讲述的一个抗 日故事。 • 这种民间立场首先体现在作品的情节框架 和人物形象两个方面。
• 小说的主要情节由两条故事线索交织而成。 一条是民间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的起因与 过程,一条是“我爷爷”、“我奶奶”即 余占鳌和戴凤莲的爱情故事。 • 《红高粱》在情节构成上摆脱了主流意识 形态的观照,依照着民间自发的、原生形 态的故事和主题模式。
• 对历史偶然性的发现与表现。在新历史主 义小说中,历史的进程充满了偶然性,而 且这种偶然性常常决定了历史的面貌、方 向和个人的命运。
• 如李晓的《相会在K市》
• (三)、英雄神话的颠覆 • 在新历史主义小说中,人物形象“反英雄 化”,英雄神话被彻底解构。 • 如 刘恒的《冬之门》 • 新历史小说人物形象在平民化的英雄之外, 更多的其实是在主流意识形态边缘、处于 社会底层的人物。
二、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创作特征
• (一)、消解意识形态化的历史小说传统 • 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拒绝 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图解。 • 如,乔良的《灵旗》
• 在摆脱了主流意识形态对历史的绝对主义 阐释之后,新历史主义进入了一个相对主 义的、个人化的历史叙述状态。 • 以民间立场对历史的关注在新历史小说创 作中显得十分突出和醒目。如莫言的《红 高粱》 。
• 其次,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国社会转 型中社会现实的急剧变动,使许多作家难 以把握现实生活。 • 第三,中国意识形态整合功能弱化。
• 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作者一部分是新写实作 家,如刘震云、刘恒等,一部分是先锋作 家。 • 代表作品有莫言的《红高粱》、苏童的 《妻妾成群》、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 和《故乡相处流传》、叶兆言的“夜泊秦 淮”系列小说等。
• 新历史小说对传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模式 的解构和对民间精神的张扬也体现在《红 高梁》的人物形象塑造上。
• 人物形象特征都鲜明地表达出一种向民间 价值尺度认同的倾向。
• (二)、对历史客观性、真实性的质疑 • 对历史不确定性的表现。 新历史主义小 说中,历史史实的不确定性使历史的客观 性、真实性自行解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